高中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高中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高中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间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前221——前202——220年220年——581年581年——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368年——1644年——1840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

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奴隶社会时期。政治

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

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

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

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

体耕作;文化上是青铜文

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

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

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

变法;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

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

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

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

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

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

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

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期。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

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

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文学艺术繁荣,

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

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

面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繁荣局面;思想、科技、文

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

并蓄,领先世界。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

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上,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市坊界限

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上,科

技文化艺术出现高峰,儒家思想(理学)

体系化和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

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

存。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并得到缓慢发展;在传统科技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

色彩。

政治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

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分封制(内容、

特点、作用)和宗法制(内

容、作用);

三大特征:王位世袭,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分封等

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

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

制破坏;井田制瓦解,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

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

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西

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

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

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

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

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互相制约,三分相权,强化

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代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

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

区设宣慰司。

明朝中央:废丞相(明太祖);设内

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

宗)。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社

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

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

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

协作;(1)农业:实行井

田制;耕作方式:以石器

锄耕为主;(2)手工业:

(3)商业:职业商人和

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

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

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垄作

法;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

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

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都

江堰、郑国渠;商业:私商出

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西汉耦犁(犁壁)(二牛抬杠);东汉一人

一牛。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制瓷:东汉烧出成熟青瓷。

丝织: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

商业: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

专职管理贸易活动。专卖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农业:《齐民要术》;翻

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

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

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出现草市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手工业:已形成南(越窑)青北

(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

瓷器远销海外。

商业:商业繁荣;长安城设东西

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问世;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

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

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宋朝时,五大名窑,景德镇著

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专

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

化;明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

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

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

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

文;《诗经》;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

历法《夏小正》。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

论武器;

私学兴起;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

南;《楚辞》;大篆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

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西汉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汉赋;秦统一文字(小篆)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科技文艺: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

段;绘画理论精辟,顾

恺之“以形写神”,士大

夫画家活跃;出现了《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教并行”;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应用

于军事;

文艺:唐诗发展繁荣;通俗文学

体裁——“传奇”出现。书法;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

风格。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

成新儒学即理学。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王祯的《农

书》

文艺:宋词、元散曲、元杂剧

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

图》。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

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

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

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文艺: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

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平民化

和世俗化。

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

阶段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情况两对矛盾和演变趋势

建立秦朝中央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

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

趋势:(1)不断改革中央

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

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

加强,直至顶峰。

(2)不断改革地方行

政机构,地方权力被分

割、削弱并日益集中到中

央,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

巩固汉朝

中央

地方完善隋唐

中央

地方

加强发展宋朝

中央

地方元朝

中央

地方

强化顶峰明清

中央

地方

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于元,行至今。

与中央政

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

力可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行省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

责。)

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

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

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认识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原因

◆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诸侯割据混战的教训,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地理原因——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而领土面积广阔,需要统一的管理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归纳特点前精心整理古代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以铁犁牛耕为主要的耕作方式(农耕方式的演进:刀耕火种——“耜耕”或“石器锄耕”——铁犁牛耕),以耕作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为保障,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5、梳理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精讲必修二P19【学习延伸】)6“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学派时代人物主要思想观点历程

儒家

春秋孔子创立

战国

孟子

大宗荀子

西汉董仲舒正统

北宋

程颐

程颢理

发展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心

明朝王阳明

明朝李贽

批判

式继

承明末

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道家

春秋老子

战国庄子

法家战国韩非子

墨家战国墨子

7、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的发明,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②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印刷术连同造纸术对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兴起起了关键性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以及欧洲社会的进步与世界文明的发展。③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也推动了欧洲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发展。四大发明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与实践精神,对世界文明的演进尤其是对人类社会由古代到近代社会转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8、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明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另外,中央和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经历了由等级君主制到有限君主制的演变,君主权力受到教会和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以后,西方的主要强国相继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时,中央在巩固统治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行政者、司法者,其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惟命是从,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 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 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 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 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 秋 战 国 洛 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 代 特 征 1.思想: 百家争鸣 文 化 : 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 2)流派: 3)意义: 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 ③法家:韩非子 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 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

五:魏晋南北朝 1)背景: 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政治: 2)措施作用:(见表格) 3)影响: 4)成功原因: 前期 后期 经济: 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 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 文化: 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 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 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 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时 代 特 征

中国历史朝代简表

中国历史一般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三部分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新中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被称为民主革命时期。 (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主革命时期按照领导阶级的不同及完成的任务不同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注: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中一般指1840-191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但领导阶级不仅有资产阶级,还有农民阶级的加入。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般指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性质仍然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性的民主革命。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是指1919-1949年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实质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朝代更替建立时间 开国皇帝 政治经济文化原始社会距今一万年前后中华文明的起源原始农耕炎黄传说 夏朝前21世纪 夏启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灌溉农业二里头文化遗址 商朝前16世纪 商汤方国联盟青铜器、甲骨文(商朝 的历史是信史) 西周前1046 周武王 封邦建国体制礼乐制度 东周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 封邦建国体制向中央集 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型 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铁制农具 和犁耕技 术 百家争鸣 秦朝前221—前206 秦始皇中央集权体制创立 中央:三公; 地方:郡县制 统一货 币、度量 衡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西汉前202 汉高祖刘邦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布衣将相之局 文景之治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农耕经济 为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丝绸之路 东汉公元25,汉光武帝 刘秀柔道政策 地方豪强势力膨胀 文教治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经济 得到进一 步开发 民族融合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三省六部制农耕经济 为主科举制 唐朝618年 唐高祖李渊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丝绸之路的全盛 遣唐使 北宋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北宋、辽、西夏并立 文官体制 经济重心 完成南 移,海上 丝绸之路 兴起 北宋完善科举制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术 火药武器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南宋1127 宋高宗赵构 靖康之变—南宋建立 元朝1271 忽必烈行省制度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农耕经济 为主 《马可·波罗行纪》 明朝1368 明太祖朱元璋内阁制度 厂卫机构 朝贡贸易 葡萄牙人 占据澳门 早期西学东渐 清朝1636 皇太极1644年清军入关 军机处,巩固多民族国家 逐渐走上 闭关锁国 《四库全书》 文字狱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夏(前2070-前1600) 政治:禹-家天下(世袭制) 经济:大禹治水(水利建设);青铜出现 商(前1600-前1046) 政治:人牲,宗法制,神权王权相结合 经济:井田制,集体耕作;国有六职,青铜器大发展,陶到瓷过渡开始 文化:甲骨文,金文形成 西周(前1046-前771)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典型特征) 经济: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百工” 文化:诗经(西周到春秋中叶形成) 东周(前770-前256) 春秋(前770-前476) 经济:人工冶铁;私田出现 战国(前475-前221) 政治:出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出现 经济: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秦),废井田土地私有, 炼钢和淬火工艺发展,出现铁 犁牛耕,出现商业中心和富商 文化:百家争鸣司南出现具备制作火药原料硫磺硝石知识楚辞 秦(前221-前206) 政治: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皇帝制;朝议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征服百越修灵渠设四郡平西南夷开五尺道北击匈奴收河套筑长城修直道 经济: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文化:小篆形成(李斯)隶书出现 汉(前206-公元25) 政治:汉武帝时-[中朝,十三州部(刺史)]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 经济:汉武帝时-[政府垄断盐铁等行业;出现工官;铁业官营制度]牛耕普及(曲柄锄,大镰); 关中井渠;出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田庄丝织品远销罗马;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市有 专门的管理机构 文化:汉武帝-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基本定型; 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创建 太学;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郡国学校; 察举制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扬雄,司马相如佛教传入;纸的发明 王莽新朝与东汉(25-220) 经济: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一牛挽犁王景治黄河杜 诗创水排出现青瓷器;陶到瓷过渡完成 文化: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蔡伦改良纸草书形成(怀素,张旭)楷书形成 大赋渐少小赋兴起:班固,张衡

历史通史复习_先秦

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导言 复习思路:以文明史观为核心引领一轮复习思路 史观专题: 一、文明史观(核心) 1、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由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侧重于社会转型) 2、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必修二)、政治文明(必修一)和精神文明(必修 三)三部分。政治上由专制到,由人治到法治。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到工业化,从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精神上由愚昧迷信到科学理性。 2、唯物史观、近(现)代史观、整体史观 二、文明史体系包含以下三种史观。 (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者所揭示的历史观,这是传统的常用的历史观。主要包括以下容: 1、社会发展的动力 ①生产力理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有反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阶级分析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用阶级分析方法去研究各阶级各阶层领导的重大政治运动。 ③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政治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②历史观:一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时代特征),决定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文化特征),而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 3、群众和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也起重大作用,前者是根本的。 4、中国近现代毛、邓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①的群众史观: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人民战争路线。文艺的源泉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②的生产力史观:白猫黑猫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最根本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2)现代化史观: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化。现代化史观重点考察的就是这一发展演变的过程。其分析历史事件主要从以下角度: 1、政治上——化、法制化角度 2、经济上——工业化、市场化角度 3、思想上——理性化、科学化角度 4、社会生活上——城市化等角度 (3)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不同于传统历史只研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而是用全球的视角和宏观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从总体上考察、研究整个世界的历史。 全球史观认为,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2018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宏观概要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中国历史年代表表格打印版

古代中国夏商西周(贵族政治)春秋战国 (东周) 秦(官僚政治)汉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 (皇权达顶峰) 政治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天下为公>家天下 出现宗法制 中央集权:开始 出现郡县制 君主专制: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君主专制:汉武帝频繁 更换丞相 设中朝(内朝)选官制:九 品中正制 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执行 君主专制:二府三司 军事:枢密院 行政:宰相(中书门下) 副宰相(参知政事) 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君主专制:最高行政机 关:中书省 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君主专制:明:明太祖 朱元璋:废丞相,权分 六部 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清:雍正设军机处商:发展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结合) 西周:分封制 对象:姬姓子弟、贵族、功臣 义务:定期朝贡、军赋、力役 任免:可以世袭 宗法制(完备)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特点:①以血缘为纽带②大小宗区别③ 礼乐制④世官制 中央集权:推广郡县制 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管 辖,西南进入中原版图 中央集权: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 州刺史制 中央集权:道、州、县中央集权:路、州、县中央集权:行省制:中 书省直辖“腹里” 、 中央集权:开始改土归 流,乾隆完成 清:理藩院 康熙:平定三藩 收复台湾 亲征准噶尔 抗击沙俄 加强蒙藏汉团结 监察体制:御史大夫监察体制:州刺史制 (御史大夫) 监察体制:御史台 (定期视察执法) 监察体制:提点刑狱司 (专职监察刑狱官员) 监察体制:西南地区政 策:土司制 选官制:皇帝任免选官制:察举制 征辟制 选官制:科举制 民族:突厥地区设安西都护 府、羁縻府州 经济农业:刀耕火种农业:出现铁犁 牛耕(私有制) 四川都江堰 关中郑国渠 农业:泰半之赋农业:铁犁牛耕田庄 西汉:曲柄锄、大镰、 二牛抬杠、直辕犁 东汉:耧车、一牛挽犁 关中坎儿井 农业:“闭门 而为生之具 以足” 农业:铁犁牛耕曲辕犁 筒车立井水车 农业:水转翻车农业:风力水车 商周: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使用贝 壳做货币 商业: 城市出现“市井” 商业: 明码标价,政府严格管理 商业: 专门管理机构 受时间空间限制 商业: 出现“草市 商业:俞大娘航船 “草市普遍,成为地方商业 中心” 活动范围、时间受官府限制 城市:长安洛阳最繁华 商业:交子 首次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不受官吏直接监管 草市有完善饮食服务设 施 商业: 市商业区繁荣 出现商帮会馆 市镇繁荣 丝织业:人工育蚕丝织业:素纱禅衣(丝 绸之路) 土地:不抑兼并丝织业:棉纺织业黄道 婆①革新纺织工艺② 创造新式纺车③推广 织造技术 丝织业: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手工工场和雇佣 关系) 陶瓷业:原始青瓷陶瓷业:东汉晚期,瓷 器形成(青瓷) 陶瓷业:唐三彩釉下彩绘 海上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丝绸之路(瓷路) 陶瓷业:五大名窑陶瓷业:青花瓷陶瓷业:康熙时期,粉 彩瓷出现 经济政策:工商食管(井田制)经济政策:战国 重农抑商(商鞅 变法) 经济政策:盐铁官营经济政策:闭关锁国 海禁政策 冶铁业:东汉杜诗水排 以煤炭为原料 ”冶铁业:煤作燃料 汉字:甲骨文金文科技:战国司南汉字:小篆隶书(始)汉字:隶书(成熟)汉字:草书文学:文学:文学:元曲关汉卿《窦文学:明:《西游记》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

中国古代史表格

中国古代史 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统一 三代夏商周分封制:子弟和功臣分封予各地。有利 于当时的政治秩序,后来诸侯国之间出 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 权威逐渐削弱 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 利,维护政治关系。“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金属器具的使用 ·贫富分化的产生 ·城的出现 ·井田制(土地所有制形式由公有向私 有过渡的特征) ·青铜器作为礼制的象征 ·文字的成熟 ·礼制的初步形成 ·百家争鸣 孔子:“有教无类”、中庸思想、“德 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赏罚; 奖励耕战;“不期修古,不法可常” “事异则备变” ·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奠 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风》社会下层劳动群众 《雅》 《颂》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 礼的乐歌 ·战国时出现最早的指南针司南 春秋 战国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牛耕技术和铁 制工具 ·水利事业的发展: 都江堰(李冰) 郑国渠(郑国) ·最早的铁器开始出现 帝国时代秦 汉 秦:中央集权制 中央:三公九卿制 丞相:百官之长御史大夫:军 事太尉:监察 (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 责。国家大权都集于皇帝身上) 地方: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的重要标志,消除了与中央抗衡 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 政体更为牢固。) 汉:汉武帝时代划分十三个监察区,称 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汉承秦制) 公元前221 年,我国第 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 权的封建 国家—— 秦朝建立 汉朝时统 一多民族 国家初步 发展 ·商鞅变法规定了重农抑商政策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 巩固君主地位;是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 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 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此后历朝都执行 此政策)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曲柄锄和大镰出现一牛挽犁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 ·王景治理黄河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铁业官营制度、盐铁官营制度 ·水力鼓风装置——水排(杜诗) ·市的发展 秦: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汉: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秦“焚书坑儒”(对先秦思想文化 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 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而死气沉 沉,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秦统一文字——小篆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禁绝与儒术相异的学术;文化 的“一统”可成为政治“一统”的根 基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 展;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对民族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太学的建立 魏 晋 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 改革,民族融合加强 ·市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草市形成 ·东晋葛洪《抱朴子·仙药》中提到 “火药” ·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画”的艺术 形式逐渐成熟

中国历史近代史大年事表(完整版)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 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中国历史纪年表(最详细版)

中国历史年表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夏世系 1、禹—— 2、启—— 3、太康—— 4、仲康—— 5、相—— 6、少康—— 7、杼—— 8、槐(芬)—— 9、芒(荒)—— 10、泄(世)—— 11、不降—— 12、扃(局、禺)—— 13、廑—— 14、孔甲—— 15、皋(吴、皋苟)—— 16、发(发惠)——17、桀( 履癸) [夏代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 商世系 1、天乙(汤、武汤、唐、大乙)—— 2、外丙—— 3、仲壬—— 4、太甲(祖甲、太宗)—— 5、沃丁—— 6、太庚—— 7、小甲—— 8、雍己—— 9、太戊—— 10、仲丁—— 11、外壬——12、河单甲—— 13、祖乙—— 14、祖辛—— 15、沃甲——16、祖丁—— 17、南庚—— 18、阳甲—— 19、盘庚—— 20、小辛——21、小乙—— 22、武丁—— 23、祖庚—— 24、祖甲—— 25、廪辛—— 26、康丁—— 27、武乙—— 28、太丁(文丁) —— 29、帝乙——30、帝辛(纣、受) [商(殷)代君主在古籍和甲骨人中被称为王。自汤(天乙)至纣凡十七代,三十传,历六百二十九年。一说商凡二十九王,历四百九十六年。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都屡迁,至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始定都] 西周世系 1、武王(姬姓、名发)—— 2、成王(诵)—— 3、康王(钊)—— 4、昭王(瑕)—— 5、穆王(满)—— 6、共王—— 7、 懿王—— 8、孝王—— 9、夷王—— 10、厉王(胡)——[共和]( 庚申前841年)—— 11、宣王( 甲戌前827年)—— 12、幽王(庚申前781年) [周人原为古老部落,耕牧于渭水流域。始祖弃,被尊为农神,号称后稷。周人几经迁徙,至古公耽父,迁居于周原(今陕蚊椽山县),始以周为国名,臣属于商。古公耽父之子季历为商王太丁所杀;季历子姬昌继立,是为文王。文王统一渭水流域,迁都于丰邑(今陕西沣水西岸),其子姬发率诸侯东征,阵于牧野,歼灭殷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传至幽王,为犬戎所灭。自武王至幽王,凡十一代,十二王。西周之积年,存四说:1、自灭殷至国亡公元前257年,2、公元前400余年,3、386年,4、352年。其间,懿王死后,其叔辟方自立,是为孝王。孝王死后,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为王,是为夷王。厉王暴虐,国人流王于淄,由周、召二公执政,号曰“共和行政”。中国历史自共和元年(前841年)始有确切纪年。前此之历史年代,皆为后人所推算。 东周世系 1、平王(辛未前770年)—— 2、桓王(壬戌前719年)—— 3、庄王(乙酉前696年)—— 4、黧王(庚子前681年)—— 5、惠王(乙巳前676年)—— 6、襄王(庚午前651年)—— 7、顷王(癸卯前618年)—— 8、匡王(己酉前612年)—— 9、定王(乙卯前606年)—— 10、简王(丙子前585年)—— 11、灵王(庚寅前571年)—— 12、景王(丁巳前544年)—— 13、悼王(辛巳前520年)—— 14、敬王(壬午前519年)—— 15、元王(丙寅前475年)—— 16、贞定王(癸酉前468年)—— 17、哀王(庚子前441年)—— 18、思王(庚子前441年)—— 19、考王(辛丑前440年)—— 20、威烈王(丙辰前425年)—— 21、安王(庚辰前401年)—— 22、烈王(丙午前375年)——

(通史版)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检测试题 (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 A.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楚国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把重要地区掌握在国君手里,且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收回,这说明楚国逐渐废除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掌控,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楚国率先废除了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县曾作为封地分封给功臣贵族,说明并没有推行郡县制,秦朝时才真正确立郡县制,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楚国的国力,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2.(2017·安徽蚌埠二模)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 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 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 解析:B 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A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C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D项错误。 3.钱穆在评唐朝的三省制时指出:“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由此可见,唐朝的政事堂( ) A.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 B.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 C.发挥重要的决策作用 D.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C 材料重点强调政事堂的职能,不能体现三省体制日益完备,故A项错误;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可知政事堂与尚书省职能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政事堂的职能,不能表明行政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新知生成】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设于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宰相们平时在政事堂讨论军国大事,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唐玄宗时改名为“中书门下”,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分理众事,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省、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大部分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4.在清朝145个出任军机大臣的人当中,满人有72人,汉人有64人,另有3个汉军旗人,6个蒙古人。在军机大臣之下是32个章京——16个汉人和16个满人,他们轮流值班,一半值昼班,另一半值夜班,负责日常管理和文牍事务。材料说明( ) A.汉人与满人实现权力平衡 B.汉人能进入中央政府核心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精华版】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30年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东晋灭吴 316年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往下拉↓↓↓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题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多年2.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下列历史现象中发生在今山东省的有①公元前594年,某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均按亩纳税②范蠡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③临淄成为西汉时的著名商业中心④“交子”的最早发行⑤出现实力强大的商邦晋商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 4.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5.《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等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6.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D.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整理版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 (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课程链接】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选修一《商鞅变法》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略) 1.政治 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 (1)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①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②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①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②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③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 (4)商业: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 文字: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是可读出来的图画,称为“文字图画”。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这些刻画符号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第二阶段: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奴隶制的强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襄汾中学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1: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官事件 农业商业 冶金业 纺织 业 瓷 业 手工 业 最早培植水稻和 粟,刀耕火种,土 地属于氏族公社 所有。 ①内容: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对世 卿 世 禄 约公 元前 2070 年, 青铜农具,开沟排 水、除草培土、沤 制肥料、治虫灭害 等,粟稻黍稷麦桑 青铜铸 造繁荣 (司母 戊鼎、四 商朝 已有 织机, 西周 商 朝 能 烧 夏商 西周 时期 以青 商朝 人以 善于 经商

变革、十字路口。内容: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 统一度量衡;奖励 “二十等爵制”,严格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兄弟 同室居住,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作用:废除了旧建立了新制度,发展民间 手工 业得 始推行 “重农抑 商”政策。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影响: 政权封建化加速,民族交流融合,为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耕耙 技 术。 曹魏 翻 车。 齐 民 要 术》 江东 地区 出现 曲辕 民间 手工 业恢 复发 农村集市贸 易发展起 来;柜坊和 飞钱问世; 雕 版 印 刷

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有些地 方一年 三熟。 宋代出 现利用 水力的 高转筒 车。 活泼。交易活动。 ②城郊和乡 村的“草市” 更普遍、四 大商业名 镇。③交子。 ④两宋时商 税收入成为 政府的重要 财源,南宋 明胶泥 活字印 刷术。 宋朝在 军事上 广泛使 用火 药,指 南针用 于航

高中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时间前2070年——前770年——前221年(先秦时期)前221——前202——220年220年——581年581年——618年——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368年——1644年——1840年时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期 阶段特征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 上的奴隶社会时期。政治 上,国家产生和完善,以 宗法制为核心实行王位 世袭制和分封制,国家政 权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和集 体耕作;文化上是青铜文 化的繁荣时期,文字逐渐 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 封建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期。 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 解,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纷纷 变法;经济上,铁器和牛耕使 用并推广,小农经济形成,井 田制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思想文化上,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思想 文化发展的基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 发展时期,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时期。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 立并得到巩固;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 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思想上由“百家争鸣” 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 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 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 先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 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 期。北方长期分裂战乱,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 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 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 南移;文学艺术繁荣, 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 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 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 面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 有的繁荣局面;思想、科技、文 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 并蓄,领先世界。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 封建国家再次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得到巩固。经济上,封建经 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市坊界限 打破,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文化上,科 技文化艺术出现高峰,儒家思想(理学) 体系化和思辩化,文学艺术商品化和世 俗化,科技有重大突破。 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 存。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型的前夜。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 对外走向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渐落 后于世界;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 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 并得到缓慢发展;在传统科技方面 出现了一系列总结性的科学著作, 思想和文学艺术带有浓厚的反封建 色彩。 政治一个核心:王位世袭,“家 天下”局面形成。 两项内容:分封制(内容、 特点、作用)和宗法制(内 容、作用); 三大特征:王位世袭,王 权与神权相结合;分封等 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 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 制破坏;井田制瓦解,诸侯各 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 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 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 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 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 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 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西 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王国势 力逐步做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西汉平 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消除了王国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 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 现和民族大融合;北方 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 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分工明 确,互相制约,三分相权,强化 皇权,对后世国家体制产生了深 远影响。 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代中央: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 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 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 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通判; 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 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 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边远民族地 区设宣慰司。 明朝中央:废丞相(明太祖);设内 阁(明成祖)、内阁获票拟权(明宣 宗)。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专制皇权 发展到顶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社 会发展的障碍。 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 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 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 协作;(1)农业:实行井 田制;耕作方式:以石器 锄耕为主;(2)手工业: (3)商业:职业商人和 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 官;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 广;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 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垄作 法;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步瓦 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 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 重农抑商政策;兴修水利:都 江堰、郑国渠;商业:私商出 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 西汉耦犁(犁壁)(二牛抬杠);东汉一人 一牛。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冶铁: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水平。 制瓷:东汉烧出成熟青瓷。 丝织: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 商业:城市里设有“市”,由市令或市长 专职管理贸易活动。专卖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农业:《齐民要术》;翻 车(灌溉工具),北魏均 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 耕耙耱技术形成。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 上北方。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 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出现草市 农业: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手工业:已形成南(越窑)青北 (邢窑)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 瓷器远销海外。 商业:商业繁荣;长安城设东西 二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 柜坊和飞钱问世; 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 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 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 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 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宋朝时,五大名窑,景德镇著 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专 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 化;明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 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 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 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 长。 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 业占据主导地位;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思想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 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 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 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 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 文;《诗经》;绘画:从萌 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 历法《夏小正》。 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 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 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 论武器; 私学兴起; 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 和文艺有了发展。如:战国司 南;《楚辞》;大篆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 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 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 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科技文化:西汉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 纸术;汉赋;秦统一文字(小篆) 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面临严峻挑 战。科技文艺:圆周率、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 段;绘画理论精辟,顾 恺之“以形写神”,士大 夫画家活跃;出现了《搜 神记》等志怪小说。 “三教并行”; 科技:雕版印刷、火药发明应用 于军事; 文艺:唐诗发展繁荣;通俗文学 体裁——“传奇”出现。书法;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 风格。 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 成新儒学即理学。 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 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 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王祯的《农 书》 文艺:宋词、元散曲、元杂剧 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 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 图》。 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 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 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 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 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 世致用”、“工商皆本”; 科技:《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文艺: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 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绘画艺术 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平民化 和世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