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贴花纸装饰常见缺陷分析及解决方法

陶瓷贴花纸装饰常见缺陷分析及解决方法
陶瓷贴花纸装饰常见缺陷分析及解决方法

陶瓷习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按照坯料的性能可将陶瓷成型方法分 为压制成型、可塑成型和注浆成型 三类,其中注浆成型又可分为普通注浆、热压注浆、流延法 2. 普通陶瓷的分类依据,常是以概念、用途为标准划分的,按此标准,普通陶瓷可分为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 化工陶瓷。 3.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定窑、钧窑、哥窑、官窑 4.普通陶瓷常用的石英矿物原料脉石英、石英岩、砂岩。 5.钾长石和钠长石相比:前者熔化温度范围宽,高温粘度增大,高温粘度系数 降低,在熔融状态下对石英的溶解速度 较慢。 6.绢云母质瓷坯的主要原料有绢云母、石英和高岭土,它们在坯料配方中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30-50%、 15-25%和30-50%。 7.影响熔融温度范围的因素釉料的组

成、细度、均匀程度、烧成 温度、烧成时间。 8.粘土按成因分为原生粘土、次生粘土,前者可塑性较差,耐火度较高,杂质含量较低。 9.影响可塑性的原因泥团固液相、泥团固液相的相对数量、吸附离子种类、颗粒的形状、大小。 10.釉料中提高SiO2的含量,可以使釉的成熟温度增大、高温粘度增大、热膨胀系数降低、强度增大;如果提高K2O 的含量,可以使釉的成熟温度增大、高温粘度增大、热膨胀系数降低、强度降低。11.影响陶瓷制品白度的主要因素是坯釉料化学组成中的氧化铁 和氧化铬等着色氧化物。为缓解这些氧化物的影响一般加入磷酸盐、滑石 和氧化钡物质。 12.坯料按成熟温度分为烧成温度、烧结温度。 13. 陶瓷原料按工艺特性分为可塑性 原料、非可塑性原料和熔剂性原料,

它们在长石坯料的示性矿物组成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 和%。 14.泥浆的浇注性能包括流动性、吸浆速度、脱膜性、挺实性、加工性。 15.调节坯料性能的添加剂种类解凝 剂、结合剂、润滑剂 16.釉料中提高SiO2的含量,可以使釉的成熟温度增大、高温粘度增大、热膨胀系数降低、抗张强度增大;如果提高Na2O的含量可以使釉的成熟温度增大、高温粘度增大、热膨胀系数降低、抗张强度降低。 17.传统窑炉使用不洁燃料,装窑时需将产品装入封闭的窑具中烧成是为了:避免与污染物接触、支撑制品 和拖放与叠装 18.网络形成剂的特征氧化物键能大,氧化物场强大,氧化物键具有极性、和熔体结构,高温粘度系数大,在熔融状态下对石英的溶解速度加快。

陶瓷注浆成型工艺要点及缺陷分析

注浆成型是一种适应性广、生产效率高的成型方法,凡是形状复杂或不规则、不能用其他方法成型以及薄胎制品都可用注浆成型来生产但是由于温、湿度对坯体成型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半成品的质量和成品率的高低,所以生产时必须对环境温度、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及季节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1、对石膏模型的要求 (1)设计合理,易于脱模,各部位及吸水均匀,能保证坯体收缩一致。 (2)孔隙率和吸水率适度,比可塑成型模型略大。 (3)模型的湿度要严格控制,一般应保持5%左右的吸水率,过干会引起坯体开裂;过湿会延长注浆时 间,甚至难于成型。 2、对泥浆性能的要求 为了提高注浆生产效率,并获得高质量的坯件,要求泥浆具有良好的性能。 (1)流动性好,要求泥浆在含水率较低的情况下粘度小,倾注时泥浆流出一根连绵不断的细线,使之容 易流动到模型的各部位。 (2)稳定性好,要求泥浆中的瘠性原料不沉淀,即悬浮性好,使成型后的坯体各部位组织均匀。 (3)触变性适宜,即粘度不宜过大。 (4)渗透性好,即过滤性好,要求泥浆中的水分能顺利通过粘附在模壁上的泥层而被石膏吸收。 (5)不含气泡,以利于增加坯体的强度。一、注浆成型生产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 3、对环境温度、湿度的要求 注浆成型的卫生瓷操作的温度一般控制在25度—37度为好,夜间的温度可以提高一些,但也不能超过50度,因为超过50度,一方面坯体的外表面干燥速度过快,而坯体内表面的干燥速度则相对较慢,造成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内外收缩不均,导致坯体在干燥过程中开裂;另一方面温度超过50度容易使石膏模过干、过热,而且石膏模形状复杂,各部分干湿度不均,在成型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吃浆过快以及成型后坯体气孔率增大等缺陷。成型操作的湿度一般控制在50-70%,过高则坯体的干燥速度太慢,影响下道工序的正常进行,过低坯体干燥速度加快,收缩速度也在加快,容易产生开裂,特别是成型复杂的产品在应力集中的部位,开裂更加严重。 4、.注浆成型的坯体对季节的要求 注浆成型的坯体质量对季节的变化比较敏感,特别是春秋季节对坯体成型影响最大。因为春秋季节风比较大,空气又比较干燥,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不采取合理的措施,坯体在成型阶段就造成大面积的风裂,严重影响坯体的收成率。主要原因是风不可能均匀地吹到坯体的各个部位,造成坯体各个部位干燥不均匀, 局部收缩过快而产生开裂。 因此,春秋季节坯体成型要注意的问题是:

陶瓷贴花纸丝印工艺流程

陶瓷贴花纸丝印工艺流程 陶瓷贴花纸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它是将纹样装饰、色彩和造型融入到陶瓷中,形成工艺美术品,这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的装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案装饰要靠印刷术复制法实现,即直接在器物上印刷图案。而对于异形和有特殊要求的承印材料和承印物,则需要采用间接装饰法。小膜花纸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一种装饰法。 小膜花纸,也称水转移贴花纸,它是先将图案印刷在一种预涂水溶性胶的特殊纸张上,再通过水浸泡润湿后,转移贴附于物件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小膜花纸主要应用于陶瓷、玻璃、运动器材(头盔、球拍等)、金属、木器等物件不规则表面的装饰。 小膜花纸是由底层的底纸(也称纸基),中间层的是溶胶,和表面的封面油组成的。 小膜花纸按照转贴后烧烤温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高温花纸及低温花纸。高温花纸,包括陶瓷高温烧成花纸、玻璃高温烧成花纸,其中陶瓷花纸又可分为釉上花纸、釉中花纸;低温花纸,主要应用于运动器材、金属、木器等,花纸转贴到承印物上后,只需2 0 0℃以下低温烘烤即可。 小膜花纸与其他转印贴花纸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点线清晰、阶调细腻、膜层柔韧的优点,所以是制作高档花纸的最佳选择。 小膜花纸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印前准备、印中控制、印后检验。小膜花纸,尤其是高温花纸(陶瓷花纸及玻璃花纸),印前部分极为重要,包括设计、分色、制版及材料的选择。优质的小膜花纸,图案层次分明细腻,色彩饱和、套色准确,没有龟纹、没有画面缺点,转贴时有较理想的延展性、不易断裂,烧烤效果理想。能否达到这些质量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印前各项工艺。

●印前准备 ⒈设计及分色 1.陶瓷花纸分色因受颜料性质的限制,所以不像普通三原色印刷原理那么简单。陶瓷颜料要经过中高温烧烤才能与瓷釉表面熔合,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不同的陶瓷颜料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而这些元素相互之间不能混合,且个别颜料在印刷时必须达到1 0μm以上的厚度才能出现正常的色彩(如钴蓝、镉红)。了解了陶瓷颜料的性质,在印前分色制版工艺中才能因色而异判断和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如镉系列不可和铁系列颜色相混或相叠)。 2.如何准确地审稿和分色?一款图案有多少个颜色?每个颜色是否可以叠印(例如铁红色和硒红色不能混合,就不能叠印;硒红和紫红不能混合,也不能叠印)?。除了上述问题需特别注意外,还要能准确分辨出每个图案应该分成多少颜色,是否用细的网点才能保证减少制样试验次数,并保证图案的还原程度。 3.有关图案层次的过渡,实践证明,在正常的网印中,挂网成数高的部位容易印糊(网点之间不应该连接却连接起来了)。只有在成数低于4 0%的情况下,才容易印出清晰的网点。碰到这样的难题,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把过渡色分成两版印刷,第一次打底印浅色版,第二次印深色版,成数掌握在5 0%以下,渐渐向5%过渡。这样的过渡色柔和且不易断层。如果图案精细且还原要求高,就应该花高成本去处理制版工艺。用高线数如1 2 0~1 5 0线加网制单色软片,并用相应的丝网制作网版。感光材料建议用毛细软片,只要操作正确,就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4.。如果图案中有蓝色(特别是深蓝)、红色(特别是大红),需要用二次印刷加厚印层。在确定加网线数时要考虑用1 2 0线以下,丝网目数也应该选用3 0 0目以下。不然,蓝色不够蓝,红色不够红,甚至烧烤后红色会出现淡红带黑的色相,很难看,这就是印红色时没掌握好厚度所致。

陶瓷工艺彩绘技法制作经历及

浅谈陶瓷工艺彩绘技法制作经历及研究摘要: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工艺作品,历史悠久。从古至今陶瓷彩绘工艺是我国宝贵的艺术形式之一,对引领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陶瓷彩绘艺术是我国社会文化符号的一种表现。本研究通过对陶瓷工艺彩绘技法与制作经历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研究陶瓷工艺彩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温色釉彩绘技法亚光颜色釉 引言 中华红釉修改“铮骨傲梅”瓶(清香满乾坤)高30厘米,作为我国陶瓷彩绘工艺的代表作品。其傲尽寒霜透铮骨,芬香馥郁惹人醉的文化性和工艺美,成为文化符号之一。“铮骨傲梅”瓶介绍:“兹瓶以高温色釉施绘,是于1330度高温还原焰烧製而成,萃集绘、刻、堆、填等诸多工艺於一身,面目臻臻,予人满目琳琅之感。中华红釉发色鲜秾悦目,光澄若镜,骄灿若阳,虽明丽亦不艳媚,热火邈不张扬,炳炳麟麟,莫不懿哉。梅枝虬干俱以窑变花釉为之,黟黑若铁,苍劲嶙峋,兼之白梅皓洁似雪、历历鲜目,真乃富丽雍容之雅阁陈设也。” 1、陶瓷彩绘的工艺技法特征分析 我国传统的彩绘主要有:彩绘、粉彩绘、颜色釉等几种形式,这几种形式的彩绘体现了我国陶瓷文化和技法的成就。陶瓷彩绘其瓷器细腻、胎骨晶莹;青花清新、高雅。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颜色青翠欲滴,永久保持。陶瓷彩绘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受到了

中外人们的广泛欢迎。常见的彩绘工艺有:手绘、贴花、印花等三种形式。手绘的陶瓷,其画面表现的生动活泼,属于陶瓷中的珍品。贴花的彩绘陶瓷,图样非常清晰,而且有着统一的规格。印花的陶瓷,其线条简练、画面非常规整,整个陶瓷的纹饰丰富,品种全面。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后,通过使用色釉作釉料进行具体形象和内容的表达,成为重要的创新技法。综合装饰指的是使用各种类型的坯、釉、彩等类型的材料。通过喷、涂、绘、刮等手段,创造出崭新的多种样式和风格的装饰艺术。其特点为“形式多样,灵活,互为补充,映衬,各臻奇妙,蕴含丰富”。综合装饰就是利用各种坯、釉、彩等多种材料,运用喷、涂、绘、刮等多种手法,创造出崭新的多种样式和风格的装饰艺术。其特点为“形式多样,灵活,互为补充,映衬,各臻奇妙,蕴含丰富”。 2、陶瓷工艺彩绘技法制作过程分析 2.1 绘制装饰图稿 陶艺的装饰,为了准确地描绘形象,可用铅笔或红、蓝墨水打轮廓稿,待定稿之后再用颜色釉或陶瓷颜料进行装饰,用陶瓷釉料进行装饰时,不可随便修改。 2.2 按稿绘制步骤 根据绘制用的颜色釉特点及色泽,可先用较薄的色釉画出一个大体的画面。先把颜色浅的花瓣画出,然后再用黑料画出主干和梅枝,当画面上色绘制定稿后,就可以逐渐加厚。 2.3 颜色填绘

卫生陶瓷缺陷分析

卫生陶瓷缺陷分析 着重对其中几种缺陷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 一、变形 1、坯料方面 ①坯料配方不当。 ②注浆用的泥浆搭配不合理。 ③泥浆成形性能差。 ④少于浆速度过慢、中断供浆,会造成坯体塌陷变形。 2、成形及半成品加工方面 ①注浆模型过干,擦模方法不当;擦模不均匀;模内湿坯收缩不一致,使坯体局部塌陷或局部过早脱模。 ②在注浆过程中,由于泥浆表面起皮,或在封闭模型的的漏浆过程中在空腔内产生了负压,形成湿坯塌陷。 ③过早脱模,坯体含水率偏高;修坯、粘接操作不当;坯体偏薄或厚薄不一致等。 ④模型整体或局部不符合规定要求,失去对坯体的控制作用。 3、烧成方面 ①装窑方法欠妥。 ②烧成制度尤其是烧成温度不合理,烧成温度过高,或局部温度过高等,引起制品变形。 二、裂纹 1、原料与坯料方面 ①原料杂质多,洗、选料不符合要求,有杂质混入坯料。 ②坯料配料不准;低可塑性原料用量不当;泥浆细度不合适,过粗或过细;注浆所用泥浆的温度过高。 ③泥浆性能不稳定;电解质加入量不当,泥浆过于粘稠;陈腐时间过短;相对密度不合适。 2、成形与半成品加工方面 ①擦模过程中,用力不均匀或操作方法不当。 ②揭模或湿坯脱模过早、过晚。 ③模型结构复杂,模型造型或结构本身影响湿坯在模型内均匀地收缩。

④模型对口缝处溢浆,使坯体在对口缝处开裂。 ⑤坯体脱模后,在某一部位的重力作用下,使悬空部位接茬处开裂,或某一部位含水率高,受力不均匀,造成坯体开裂。 ⑥脱模湿坯与垫托接触部位不相吻合、垫托上有异物,坯体受外力作用而开裂。 ⑦修坯粘接时,刀具不锋利,用力不均匀,坯体含水率过高或过低,室内温度高,室外多风等,造成割口与修坯部位开裂。粘接坯体不实、不牢;各部件与主休含水率不同,收缩不一致,使坯体在干燥时开裂。 ⑧打孔眼操作不变,打孔器具不锋利,造成制品眼孔部位开裂。 ⑨坯体的底部、凹沟处、漏浆处存浆,或底部模型过干、过湿而造成制品开裂。 ⑩坯体在施釉过程中或在存放、搬运、接触等环节不慎磕碰,造成制品开裂。 3、烧成方面 ①装窑不慎,坯体与垫托磕碰;坯体与垫物形状不相吻合、接触不良,坯体受力部位易于开裂。 ②入窑坯体含水率过高;烧成温度不稳定,在烧成的预热阶段升温过快,易造成烧裂;在烧成的冷却阶段冷却过急,会使釉面出现炸裂。 ③制品局部釉面因相互粘连产生炸裂。 ④制品在出窑、运输、检验、入库等环节不慎磕碰,破损开裂。 三、斑点 1、原料及坯料方面 ①原料品质差,含铁量高,含杂质多,堆放不善,练选与洗料不严格。 ②坯、釉料的细度达不到要求,过筛、除铁工艺控制不严,较果差。 ③回坯泥、回收釉保管不善,处理不当,混入石膏碎屑等杂质。 ④在泥浆、釉浆的贮存、运输、使用过程中不注意保持清洁。 2、生产工艺方面 ①操作人员不执行操作规范,工作责任心不强。 ②石膏模型强度低、不干净,沾有石膏渣等,注浆前又未清除干净。 ③擦模时,有棉布、海绵等碎屑落入模型内,在注浆时混入坯体中;修坯时,有绒布、毛巾、海绵碎屑粘在坯体上。 ④喷釉之前坯体沾有灰尘、污垢等,未清除干净。 ⑤入窑坯体检验不严格;扫灰不干净;装窑工的手脏;窑车面不干净,有残渣、匣钵碎屑等落在坯体上。

陶瓷市场分析

实践周市场营销策划书 题目:德化商业街陶瓷的市场营销方案 姓名:洪飞强(BUS10081)、吴琦珊(BUS10080)、翁婕薇(BUS10091)、冯楷(BUS10093)、施旭东(BUS10073) 系别:管理系 专业:工商管理 年级:2010级 指导教师:郑露曦 2012年7月19 日

前言 (3) 陶瓷的市场分析 (3) ◆国内陶瓷市场的现状 (3) ?市场对产品的观赏性不断提高 (4) ?竞争全面升级 (4) ?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品牌 (4) ?加强陶瓷原料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 (4) ◆国外陶瓷市场现状 (4) ?生产规模大,产品档次高 (4) ?生产技术先进,优秀人才倍加 (4) ?获得文化支撑,法制健全 (5) ?培育陶瓷文化,打造精品陶瓷 (5) 陶瓷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5)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5)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5) ◆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ctors) (6)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6) 德化陶瓷街的SWOT分析 (6) ◆优势(S) (6) ◆劣势(W) (6) ◆机会(O): (7) ◆威胁(T): (7) 市场预测 (7) 营销目标 (8) ◆目标消费者需求分析 (8) 营销组合策略 (8) ◆产品(Product) (8) ◆价格(PRICE) (9) ◆促销(Promotion) (9) ◆分销(Place) (10) ?淘宝商城 (10) ?微博引导销售 (11) ?人员推广 (11) ?广告:短信服务 (11) ?直接邮寄营销 (12) 结束语 (12) 附录 (13) 德化商业街陶瓷调研计划书 (13) 访问提纲 (16) 调研过程 (16)

《陶瓷装饰工》复习题

本题库为本人自己答案,只做参考使用. 《陶瓷装饰工》复习题 单项选择题 1、半坡型彩陶的装饰花纹以 B 为主。 A.三角纹 B.宽带纹C.折线纹 D.辫形纹 2、庙底沟型彩陶纹饰的特色是 B 。A.寓人于鱼B.黑白双关C.内彩 D.螺旋纹 3、 D 是用一定的轮廓外形,划分出装饰面,使它成为主要的部位。A.分割法 B.对比法C.双关法D.开光法 4、下面哪种粉彩颜料为透明色 D 。A.茄色 B.广翠 C.淡翡翠 D.墨绿 5、下列哪项不是马家窑型彩陶的艺术特点。 D A.满纹饰B.内彩C.点和螺旋纹D.形体双关 6、马厂型彩陶盛行陶衣,即在陶器表面涂一层 C 。A.赤铁矿颜料B.锰化物颜料C.泥浆D.低温铅釉 7、灰陶主要以 B 和弦纹作装饰。 A.回纹 B.绳纹 C.篮纹 D.饕餮纹 8、商代出现 C ,釉色青绿而带褐色,胎亦较硬,呈灰白色。A.白陶B.灰陶C.釉陶D.黑陶 9、商代青铜器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作主花,以 D 回纹作为地纹。 A.龙纹 B.夔纹 C.凤鸟纹 D.饕餮纹

10、下面哪种粉彩颜料为不透明色B 。A.石头绿B.锡黄 C.淡苦绿 D.淡古紫 11、 A 原名“洋彩”,是受外来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彩绘方法。 A.粉彩 B.新彩 C.青花 D.古彩 12、下列新彩颜料中不能混合调配的是C 。A. 海碧+艳黑B.海碧+玛瑙红C.西赤+薄黄D.西赤+艳黑13、晚清道光、咸丰年间,出现了一种与粉彩装饰工艺、风格相近的釉上彩瓷新品种—— C 。 A.墨彩 B.新彩 C.浅绛彩 D.古彩 14、 B 是印刷技术在陶瓷装饰上的运用。A.刷花B.贴花 C.瓷相D.墨彩 15、粉彩在传统五彩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 D 的制作工艺。A.青铜器B.漆器 C.染织D.珐琅彩16、《陶雅》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是对下列哪种陶瓷装饰的称赞。 A A.粉彩 B.新彩 C.五彩 D.古彩 17、 C 又称为原始瓷器,是瓷器的萌芽。A.白陶 B.灰陶 C.釉陶 D.黑陶 18、下面哪种粉彩颜料为透明色 A 。A.赭石 B.松绿 C.茄色 D.广翠 19、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纹样最主要的是 B 。A.饕餮纹 B.蟠螭 C.窃曲纹 D.环带纹 20、B是在青铜器上嵌饰其他物质材料,或松石、或红铜、或金银丝,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装饰手法。 A.镶嵌 B.金银错 C.焊接 D.拼接

日用陶瓷常见质量问题

陶瓷缺陷分析--色脏 色脏-----制品表面呈现不应有的染色现象。 产生原因, (1)装烧或搬运制品时叠放歪斜互相靠在一起,因颜料未干造成花面粘着的痕迹。 (2)操作人员手上粘有颜料. (3)彩烤时有碎屑或杂质落在画面上. 解决办法: (1)贴印花面和绘画的制品在装烧或搬运时,应细致小心,叠放要正稳。 (2)操作人员工作时手上要保持干净,勿粘颜料。 (3)防止彩烤碎屑、杂质落在画面上。 陶瓷缺陷分析--画面彩色不正 画面彩色不正 (1)画面缺陷--面面残缺和色泽不正的现象. (2)彩色不正--同一花纹色彩浓淡不匀或由于欠火而产生不光亮的现象。 产生原因: I.釉下装饰 (1)分水时,水色、浓淡、厚薄不统一。 (2)施釉时,釉层厚薄不一或画面不干净. (3)花纸上的料没有全部贴坯上,或使用了不符合要求的花纸,以及纸上料色有浓淡不匀的现象。 (4)烧成温度低或烧成气氛不当,使釉面没有充分玻化,花纹色彩不易进出. (5)烧成时由于吸烟或者是欠釉影响产品的呈色效果. 2.釉上装饰 (1)花纸质量不好或存放时间过长而变质. (2)操作技术不熟练,贴花时未贴妥,而鼓有空气,随着彩烤时温度上升,气泡胀破,导致爆花,或花纸正反面贴错,会造成严重爆花. (3)贴薄膜花纸时,所用酒精配制不当. (4)彩烤时,从色料中或花纸中所产生的气体会对其它产品上的色料发生反应,从而出现呈色不良. (5)所使用的燃料其含硫量过高,使气氛中的二氧化硫与釉料或色料中氧化钙及其它化合物生成硫酸盐,从而使彩色失去光泽。 (6)装烤方式或装载量不当。 (7)彩烤温度过高或过低,使彩色不正。 解决办法: 1。釉下装饰 (1)熟悉釉下贴花的操作技术,以及手工工艺,掌握釉下花面的色彩浓淡要求,调好料浆水份. (2)保管好花纸,防止受潮或过干,产生贴花的问题。 (3)掌握釉下贴花产品的施釉厚度,防止过厚或过薄。 (4)制定合理的烧成制度,防止吸烟和烧成气氛不良的现象。 2.釉上装饰 (1)妥善保管好花纸,勿使其受潮变质,注意先进厂的先用,保管时间不超过两年,若时间过久将会自然老化变质。 (2)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和薄膜厚薄,配制适宜的酒精溶液. (3)操作要细心熟练,一次不宜贴粘过多的产品,贴一批及时将气泡、皱纹用纯酒精刮干,然后再继续进行彩贴。 (4)根据花纸型号,所贴彩件品种,选择适当的空位,适合的彩烤温度,并注意通风。’ (5)不使用含硫量过高的燃料。 陶瓷缺陷分析--画线缺陷 画线缺陷-----用线条装饰的线和边的缺陷。 产生原因:

陶瓷生产流程 英文版 外贸陶瓷必看

陶瓷生产流程英文版外贸陶瓷必看!! 以下以贴花和手绘,分别介绍釉上彩和釉下彩的工艺流程: 第一种;Decaled Dinnerware https://www.360docs.net/doc/995160203.html,ling 练泥 Various raw materials including feldspar, silica, clay and pottery stone are mixed and fine-milled in the ball mill. 2.Filter press & Vacuum extrusion 摞泥 The clay body is made by filter-pressing the slip. The pressed body de-aired and extruded to the required size through the pug mill. 3.Green Making 制坯 Using appropriated roller head and plaster mould, green body is formed. For the irregular shapes such as teapots and figurines, slip casting is used. In casting, liquid clay (slip) is poured into plaster moulds and the green shape forms on the mould as the water is absorbed through the plaster mould. 4.Finishing 修坯 The rough edges and foot of the green ware are cleaned with wet sponge by automatic edge-cleaning machine or by skilled hand 5.Glazing 上釉 To seal the surface of the biscuit body and to give the product its glossy finish, glaze is applied using automatic glaze spraying line. 6.Glost firing 烧釉 Carefully loading the glazed ware onto a kiln car, the glazed ware is fired at 1280∑C. At the temperature, the glaze powder melts and turns into a transparent glass layer covering the biscuit body. The glost-fired ware is inspected and ready for the decoration. 7.Lithography 贴花 The printed decal is transferred onto the glost ware and dried. 8.Decoration firing 二次烧结 The decal and the ware are fired at appropriated temperatures and the printed patterns permanently fuse onto the glaze layer to give permanent durable decoration. 9.Inspeciton & Packaging 修整成箱 Experienced eyes in the inspection area checks for possible faults in the ware and the finished ware is packaged as necessary

陶瓷鉴赏论文

浅谈中国陶瓷文化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权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明代开始,窑址都趋于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年代。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

卫生陶瓷开裂缺陷的种类、成因和克服方法

第一部分 卫生陶瓷开裂缺陷的种类、成因和克服方法 卫生瓷开裂缺陷,在产品质量中是一种常见质量缺陷,各厂情况不一,按其比例一般占10%左右,多者则占20-30%,因此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提高。根据原料、成型、烧成三道工序开裂缺陷的初步分析归纳为27种常见开裂缺陷。 一、原料工序因加工等项原因造成开裂、以及特征、成因和克服方法 1、原料工序裂 原料工序裂主要指从原料选料洗料,入磨制整个过程中,原料本身含有杂质,又洗、洗不净,因而制泥后,所含有杂质颗粒,在成型工序注入模型成坯,有时在湿坯阶段开裂,有时在坯体干燥收缩阶段开裂,有时又在产品烤烧过程开裂,这几个阶段的开裂究其原因是属于原料工序所造成,因此统称为原料工序裂。 1)原料工序裂的特征: 主要是产品经过烤烧后,在某一部位的表面隆起,无规则,在隆起部位开裂。 2)原料工序裂的原因分析: 这种开裂主要原因是杂质在遇到高温烧成时,坯体内杂质发生化学变化,不能有效地同坯体和釉面而结合,因此造成开裂。 3)克服方法: a)应该讲究原料质量,要有原料进厂的质量验收制度,不合格原料不允许入厂,更不允许流入下道工序; b)对所使用的原料要进行精选,无论是软质料,还是硬质料,都要经过人工手选,剔除杂质,然后投入使用; c)原料存放要讲究工艺卫生,存料处要干净,不能有木柴、草木、石膏、脏土等物混掺,应该做到按料种不同分类存放; d)运输原料的车辆,制泥的设备要保持清洁,防止杂质混入。 4)各种杂质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原料中含氧化铁较多的杂质,使用产品表面灰暗,如沙土,各种原料中的黄色、红色表层和成块原料,这种杂质直接影响外观质量,其颗粒容易导致开裂。 有机物质如煤屑、草木屑、石膏粉成块,容易增加坯体收缩、形成隆起部位、造成开裂等。 易熔性物质如石灰石、白云石、莹石等杂质,可使坯体剧烈降低烧成温度,使烧成范围变窄,也容易导致坯体开裂。 2、泥浆性能不稳定使坯体开裂 这种反映在成型工序坯体上的开裂,主要由于坯体收缩不均匀,是由于泥浆性能的不稳定所致,因而导致坯体各部位多裂。 4)坯体开裂特征: 主要反映在坯体的凹、凸梭角处多裂,裂纹一般是透裂。 2)主要原因有四点: a)电解质在泥浆中的比例不适当。同行们都十分清楚,电解质对泥浆起稀释作用,随着泥浆中电解的增加,粘度相应降低,流动性则又增强。但是泥浆的流动性要有一个范围。这是指流动性太强,泥浆中的粗颗粒会下沉,下沉的部位就容易引起坯体某一部位开裂。如果流动性较弱,也可以说流

中国陶瓷艺术试题、答案、注释

中国陶瓷艺术基本知识 学号:姓名: 单选题: 1.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 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 A、青釉器 B、白釉器 C、黑釉器 D、灰釉器 2. ()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有黄、褐、绿等色,绿釉较为流行,熔点低只烧摄氏七 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匀挂在胎上。 A、青釉陶 B、铅釉陶 C、彩釉陶 D、黄釉陶 3.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A、隋朝 B、唐朝 C、五代 D、宋朝 4.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唐代最著名的 窑为()和()。 A、钧窑和越窑 B、汝窑和定窑 C、越窑和邢窑 D、哥窑和邢窑 5. 唐代最重要的产品是驰名中外的(),一直到文明的今天还受到广泛的喜好与收藏。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唐三彩 6. 下列关于白瓷的说法,错误的是()。 A、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 B、魏晋时时出现了最早的白瓷 C、唐代时陶瓷形成“南青北白”的分布局面 D、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普及 7. 越州窑,在越州烧造,故以为名。以()为最佳,其质明纫如水、晶莹如玉。 A、青花瓷 B、白瓷 C、黑瓷 D、青瓷 8.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种陶器,以()三色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 “唐三彩”。 A、黄、绿、红 B、黄、青、红 C、黄、青、白 D、白、青、红 9. 杜甫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叩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瓷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这首诗所咏的是()。 A、青花瓷 B、白瓷 C、黑瓷 D、青瓷 10. 南宋官窑青瓷,有粉青、灰青和米黄三种基本色调,其中以()釉代表其精品正色。 A、粉青 B、灰青 C、米黄 D、秘色 11. 宋代斗茶,推崇建阳窑所出的()茶盏。因为这种茶盏釉色易凸显茶色,其器形的开 合及其容量有利于察看斗试的胜负。 A、青花瓷 B、白瓷 C、黑瓷 D、青瓷 12. 贡窑所烧的贡瓷称为(),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作为贡品的这种青瓷,适于唐, 盛于五代,终于北宋末期。 A、秘色瓷 B、白瓷 C、黑瓷 D、青花瓷 13. ()和()是定窑白瓷工艺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鉴定要领之一。 A、泪痕和刻花 B、罗纹和刻花 C、泪痕和罗纹 D、印花和泪痕

我对陶瓷的认识

我对陶瓷的认识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陶是瓷的源,瓷是陶的流,源远流长的陶瓷,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起点。陶土经500至600度的火焰烧成陶器,陶离土地近,陶罐一般为盛水器,实用又纯朴。瓷土经1200至1300度的窑火烧成瓷,瓷瓶大多供赏花用,漂亮飘逸。陶的属性更多地带有男性的阳刚之气,瓷的属性更多地带有女性的阴柔之美。陶与瓷的结合,精与神的交融,便有了千古佳话,精彩喜剧。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 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 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

07年《陶瓷器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2007年全国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试题《陶瓷器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试题A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一般认为,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_______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 2、中国最早白瓷烧成于_______时期。 3、唐代秘色瓷的胎呈_______色,釉成_______,釉质_______。 4、晚唐五代定窑精品白瓷的器物底部有刻、_______铭。 5、南宋吉州窑烧制的特色品种有黑釉、_______、_______和磁州窑风格的_______。 6、洒兰釉始烧于_______年间,釉色特征是在蓝釉中自然分布着_______的_______。 7、“脱口垂足郎不流”是指清康熙郎窑红瓷器,口部釉层_______露胎色,器物下部流不_______足。 8、素三彩以黄、绿、白、紫色为主,不用_______彩,故名。 9、清花红彩是明代_______时期创烧的_______彩与_______彩相结合的装饰品种。 10、黄地红彩始于明宣德朝,在_______朝较为多件。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单项或多项选择) 1、唐三彩的釉科以何种金属氧化物作助熔剂。() A、钠 B、钾 C、钙 D、铅 2、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斗彩”瓷器是()创制的。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3、宋代定窑白瓷釉色特征为()。 A、灰白色 B、青白色 C、纯白色 D、白中闪黄色 4、宋代官窑瓷器口沿与底足的外观特征为()。 A、紫口铁足 B、青口灰足 C、白口黑足 D、白口、火石红足 5、北宋龙泉窑青瓷胎的呈色为()。 A、白 B、灰白 C、灰或浅灰 D、深灰 6、清康熙朝仿照明宣德宝石红釉烧制出()釉。 A、豇豆红 B、霁红 C、胭脂红 D、郎窑红 7、清雍正朝创烧的低温窑变釉是()。 A、秋葵绿釉 B、炉钧釉 C、虎皮三彩 D、茄皮紫釉 8、“象生磁”是()朝烧制的。 A、明成化 B、明万历 C、清乾隆 D、清光绪 9、白地红绿彩瓷品,烧制年代为()。 A、宋代 B、金代 C、元代 D、明代 10、釉里三色瓷品的创烧朝代为()。 A、清康熙 B、明万历 C、清雍正 D、清顺治 三、判断:(每题1分,共10分,请在题后括号内划“√”或“×”) 1、唐代刑窑白瓷的特征是胎质坚硬、釉色白洁光润、造型规正。() 2、宋代汝窑御用青瓷,以10倍放大镜观看釉内气泡“寥若晨星”。() 3、宋代官窑青釉的开片“细如蝉翼”。() 4、宋代哥窑瓷器釉面饰满“金丝铁线”般的开片。() 5、宋代钧釉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有天蓝、天青、月白色。() 6、“甜白”釉创烧于明朝宣德时期。() 7、清康熙时使用淘炼极为纯净的云南珠明料,青花纯蓝幽菁,层次分明,被誉为“青花五彩”。()

陶瓷釉下贴花工艺

陶瓷釉下贴花工艺 一、丝印陶瓷贴花纸使用范围及特性 1)、陶瓷贴花纸主要用于陶瓷器皿图案和色彩的装饰,取代过去沿用的手绘和喷彩工艺。 2)、丝印陶瓷贴花纸分辨率可达40-50线/CM。 3)、陶瓷贴花纸上的丝印油墨图案贴在陶瓷器皿上后,需在700-800℃或1100-1350℃下烧制,才能附着牢固,色彩随陶瓷中发色剂的品种而定。 4)、陶瓷贴花纸是陶瓷墨的载体,分为陶瓷釉上贴花纸和陶瓷釉下贴花纸,花纸的种类因组成而有区别。 5)、由于陶瓷油墨的遮盖力强,透明度差,所以目前还不能运用三原色原理进行印刷,网点印刷方式采用非叠印的并排专用彩色墨网点印刷。 6)、釉上贴花纸印刷的油墨为高温溶剂性油墨;釉下贴花纸印刷的油墨为高温水性油墨。

二、陶瓷贴花丝印的分类 根据贴花和上釉先后顺序及烧结方式不同,分为陶瓷釉上贴花纸丝印和陶瓷釉下贴花纸丝印。 1)、陶瓷釉上贴纸丝印:就是将陶瓷器皿先上釉,后贴花纸,再烧结。即将图案用陶瓷墨丝印在PVB(聚乙烯醇缩丁醛)薄膜面上,PVB薄膜是在涂有过氯乙烯黏合剂(108g/㎡)的底纸上涂布两次PVB 溶液(总厚度为0.01-0.011mm)得到的。使用时,首先将底纸与丝印有图案的PVB薄膜分离,然后将PVB薄膜浸醇后转贴在陶瓷器皿釉的表面,再经过780-830℃烧结,PVB薄膜炭化分解,图案就附着在陶瓷器皿釉上,完成陶瓷器皿的色彩转移。 2)、陶瓷釉下贴花纸的丝印:就是先在陶瓷器皿胚胎上贴花纸,再涂上一层透明瓷釉在1350℃下烧结成彩色陶瓷器皿。即将图案印刷在载花纸上,这种载花纸是用绵纸和180G/㎡木浆纸暂时裱合在一起得到的,裱合液一般用粘合液和填充液按一定比例及浓度制成,裱合时一定要用专用裱合液。图纹的载体为绵纸,也称皮纸。使用时,将载体花纸转贴在陶瓷胚胎上,揭去衬纸后,涂上一层透明瓷釉,使釉层覆盖整个瓷胚,然后将瓷胚在1350℃下烧结成彩色的陶瓷器皿。

浅谈中国陶瓷发展史及现代陶瓷的发展前景_陈良瑜

艺术随笔Art Essays CERAMICS SCIENCE & ART 【关键词】发展史;白瓷代表;发展前景 浅谈中国陶瓷发展史及现代陶瓷的发展前景 陈良瑜 1、新石器时代: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在大约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泥巴晾干后用火烧烤坚硬的盛器用于盛水,存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最新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遗址是位于江西万年县内的仙人洞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广西桂林甄皮皮岩。其主要品种有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制陶的技术水平。 2、夏至两晋时期:在商朝殷墟的遗址中,出土很多陶片、各种款式陶罐,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着密切的联系,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日用品、建筑、殉葬、祭祀礼品类等。而后秦汉古代的建筑多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殘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使陶器得到迅速 我是众多陶瓷艺术工作者中的一个,从事陶瓷行业多年,我热爱我的工作,我为之骄傲,我也为之努力,正是有老一辈的陶瓷人代代相传,才有今天陶瓷的发展,我愿尽绵簿之力为之传承。 一、中国陶瓷发展史 DOI:10.13212/https://www.360docs.net/doc/995160203.html,ki.csa.2015.07.008

艺术随笔 Art Essays 发展,由于对于加工技巧的掌握,随之出现图案 及造型生动活泼的陶器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 价值,这是陶向瓷的过渡桥梁。两晋时期到南北朝陶瓷主要成就主要体现是越窑,以青瓷为主极尽装饰之能事,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3、隋唐五代时期: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 ,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一贴花,就是一例。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开,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产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代。 4、宋元时期:瓷业在宋代随各地新兴窑场不断出现而发展,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代表,宋代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样化的特点。官私名窑名瓷风格各异,百花争艳,各现独特风格之美。元代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 5、明清时期: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此时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工艺创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色彩淡雅是其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瓷器装饰。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从业者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不仅表明了我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我国古代陶瓷制作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 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 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 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 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德化白瓷具有质 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 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 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 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 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 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 对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定位与取向 是准确的,充分显示着历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 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著于世,德 化白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釉层腴润,光色如 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 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1:从陶瓷本身而言 为使陶瓷艺术在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且 获得多姿多彩,首先要实现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 的转变。 陶瓷材质的转变和发展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 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 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 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 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 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范式带给世人长久 的喜爱与眷顾 在现代陶艺的制作中,原料的取材是不拘一 格的。与多种材料的结合、并用、渗透,产生了 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使现代陶艺既有丰富的表 现性又有充分的协调性,表面装饰和空间处理也 登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现代陶艺注重质地性能, 不讲究是粗糙还是精细的原料,取材也不再仅限 于瓷泥和陶泥,而是有意突破传统陶艺原料的使 用范围,利用泥料的不同特性,发挥各种材质的 潜在美感,只要能经窑烧的泥、沙等材料都可用 来为之服务。 现代陶瓷张扬个性和内涵 二、白瓷代表 三、陶瓷业的发展前景(解困之路) 17 CERAMICS SCIENCE & AR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