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期末论文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 2014级

姓名白淼

学号 01

2016年 4月 16日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简史

说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不得不说电子的发现。189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经典的物质观,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也使电子科学与技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电子管和晶体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两个重要发明。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的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几根零乱的电线将五个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虽然它看起来并不美观,但事实证明,其工作效能要比使用离散的部件要高得多。在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可使用的集成电路后,诺伊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设备与铅结构”模型。1960年,仙童公司制造出第一块可以实际使用的单片集成电路。诺伊斯的方案最终成为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基尔比和诺伊斯都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们被公认为集成电路共同发明者。随着电子技术的继续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1967年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迅速提高;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世,一个硅晶片中已经可以集成15万个以上的晶体管;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μm工艺,奔腾系列芯片的推出让计算机的发展如虎添翼,发展速度让人惊叹,至此,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创纪录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并且下一代22纳米工艺正在研发。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再到超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关键就在于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水平的迅速提高,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由此而日益复杂而精密。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集成电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里程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电路还会有更高的发展。

从电子管生产到半导体管的诞生及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再到集成电路的发明,人类进入微电子科技时代.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的微电子技术不仅使人类的通讯技术进入高速,准确和可靠的领域;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电子计算机技术

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正是现代现代信息技术的两个重要基础,使今天人类社会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信息时代。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简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早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专业:电子学和电子技术。自从1906年发明了真空管以后, 就有人提出“电子学”这个名词。电子学主要研究由电子运动所组成的器件, 利用这些器件的线路和系统, 以及它们在通信广播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电子学是属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和规范化, 着重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而电子技术是一种技术, 着重于应用。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根据国外发展电子器件的进程,中国在1956年提出了“向科学进军”,将半导体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到了1970年前后,随着对半导体器件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大型电子计算机对集成电路需求的推动,促进了国内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全国很多高校都先后增加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进入20世纪80

年代,由于国内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生产还缺乏竞争力,受到进口元器件的冲击,很多半导体器件厂下马或转产,市场不景气导致了很多高校的半导体专业被迫取消,专业萎缩。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微型计算机、通信、家电等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普及,对集成电路芯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外几场局部战争让全世界接受了电子战、信息战的高科技战争的理念。微电子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半导体技术专业由此更名为微电子技术专业。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天津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工科实力雄厚,是我国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最早的院校之一,具有涵盖微电子产业所需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在师资队伍、实验平台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2015年9月24日,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微电子学院设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于2016年开始招生。

三、电子科学与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1.发展现状: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韩国和西欧。美国和日本占据了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世界十大半导体生产商:英特尔、三星、德州仪器、Renesas公司、东芝公司、ST微电子公司、英飞凌、NEC、摩托罗拉和飞利浦电子公司中,美国有4家,日本占了3家,韩国、德国和荷兰各有1家。我国内地,集成电路起步于1965年。但在之后30

年间发展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愈拉愈远。到了“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加大投资,才拉开了新世纪我国内地加速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序幕。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发布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和产业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生产了亿部手机、亿台计算机、亿台彩电,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均超过50%,但主要以整机制造为主。但我国内地的微电子技术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仅为%,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还十分弱小,远不能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建设。从制造方面说,国外的芯片生产技术已达到12~16英寸/~微米水平,而我们仅有8英寸/~微米水平。从设计方面说,国内多数是仿制的低水平IC,很少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核(IP)技术。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2176亿美元,多年来与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进口商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已经高度渗透、融合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对人才有迫切需求,急需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急需的高质量微电子相关学科专业工程型人才。

2.发展趋势:1975年摩尔提出了关于集成电路集成度发展的“摩尔定律”,这个定律说,集成度(即电路芯片的电子器件数)每18个月翻一番,而价格保持不变甚至下降。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基本上符合了这个定律。由此可见这一领域发展速度之快,竞争之激烈。

现代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GDP每增长100元,需要10元左右电子工业产值和1~3元集成电路产值的支持。据美国半导体协会(SIA)预测,到2012年,

集成电路全行业销售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它将支持6万亿到8万亿美元的电子装备、30万亿美元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和约50万亿美元GDP。

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每隔十五年,信息技术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阅读器(Reader):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天线(Antenna):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而RFID系统功能的实现,从根本上讲,离不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支持。

目前,市场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特别是高层次的设计人才短缺。但是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发展变化较快,不同产品在不同时期受市场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不同单位在不同时期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从这一点来看,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层次结构之间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我们应该把握住时代浪潮,掌

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自己打造成全面的创新型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制订 系部:机电工程系制订时间: 2018 年 2 月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标准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标准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对《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目标要求而制订,用于指导《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与课程建设。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模拟电子电路为载体,将典型模拟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后 续专业课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通过项目训练,使学生具备识别与选用元器件的能力;电路识图与绘图的能力;对电子电路进行基本分析、计算的能力;对典型电路进行设计、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先修后续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高等数学、电工技术,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子元器件检测能力、电路识图绘图能力、电路设计和分析能力。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气控制技术、PLC 技术、电气设备故障与维护的学习提供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电子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 掌握电子电路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为以后就业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项目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常用电子器件 2、掌握放大电路基础,频率特性与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3、掌握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 4、掌握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 5、掌握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分析。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和选用; 2、学会设计小信号功率放大器电路; 3、学会集成运放的应用和集成稳压电源的设计; 4、学会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三)素质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分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岗位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客观评价能力、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 《电子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将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进行整合、序化,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精心设计了六个学习主情境,分别是: 常用仪表的使用和常用电子器件的测试与辨别、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集成运放的 应用电路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三人表决电路设计、计数器电路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 表1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新兴专业 ●设有“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二级 学科点 本专业自2018年起招收本科生实验班,与多家人工智能相关的知名企业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本专业学生享受本科生导师制,参与教师科研,进企业实践训练,有机会保送研究生。本专业教师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由多名海外博士组成。教师曾获得天津市教学基本功竞赛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基于计算机、智能控制、智能系统与方法、智能计算、传感信息处理等科学与技术,掌握计算机、机器感知、机器学习、机器人与人机交互、大数据智能、计算机视觉等的基本技能,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毕业生能在科研、教育、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智能和智能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开发应用工作,成为能掌握智能信息技术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智能研究与应用技术人才。 专业特色:依托我校食品、生物、机械等优势学科,以食品安全智能监测技术(设有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能、智能计算为应用领域,以培养具有轻工学科知识背景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为特色;以培养具有良好团队协作精神、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应用人才为目标。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要学习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通过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及相关技能的培养,能够掌握智能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从事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Python程序设计、移动终端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分析与设计、C#语言与NET架构、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系统与设计、自动控制原理、智能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导论、模式识别、数字信号处理、智能传感技术、智能机器人、现代通信技术、机器学习、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数据挖掘、运筹学、大数据原理与应用等。 师资力量:现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其中天津市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研究生导师6人,14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多名教师具有IT行业工作背景和海外学习经历。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90余篇。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学校、银行、信息产业、国民经济企事业单位和部门从事与智能相关的技术或系统研发工作,通过保送或考试可获得本校或国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咨询电话:022-******** 60600981 60600978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及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及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及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及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及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

智能导论期末重点复习

Author:lm 学校:西安邮电大学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重点复习汇总 一,填空题 形式:总分30分,共30个填空,分A,B卷,每空1分。 第四章: 1,学习原理和学习方法都是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因素。 2,系统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基本学习能力,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 3,系统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的核心,其中自学能力是关键。 4,创新能力是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和最高层次,是人才的本质特征。 5,从事创新不但需要有创新能力,而且需要有创新精神。 6,科学创新能力的锻炼从身心潜质,事业激情,思维活动,科学素养方面进行。 7,科学素养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8,大学生的创新学习,主要形式是科研或创作。 第五章: 1,以信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信息科学区别于其他科学的最根本特点之一。

2,信息科学的研究目标是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后者的有机整体便是智力智能。 3,信息,能量,物质是构成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 4,自动化科学所研究的就是物质世界的信息运动规律以及信息处理方法和控制原理。 5,自动化科学的理论基础是控制理论,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经典控制,现代控制以及大系统控制和智能控制三个阶段。 6,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及其周围各种现象与规模的科学,主要包括理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和人工智能等。 7,软件的研究领域主要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软件工程这三个方面。 第六章: 1,好的智能制造系统,要有三个子系统: a,虚拟制造系统,实现模拟制造过程。 b,全息制造系统,系统的元素是“自治,自主”的模块,协作完成给定的任务。 c,全球同步系统,使产品的不同部分能够在世界上不同的生产研究基地进行制造,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智能运输系统ITS,就是集信息处理,通讯,控制及高科技的电子技术等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交通运输网络中。 3,发展ITS系统的主要技术中,其核心部分就是GPS技术。 4,从智能革命论的观点来看,信息化必然发展为智能化,主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导论

专业导论报告 刚入大学,很多人肯定都有着既激动又迷茫的矛盾心理。激动,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寒窗苦读12年,终于考入了大学,或许这个大学并不是他们理想中的大学,然而大学依然对他们充满着吸引力。进入大学,意味着你可以汲取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才干,意味着你的人生又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迷茫,是因为很多人虽然进入了大学,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学习的这些只是可以用来干什么,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大学的学习毕竟是为了将来走出大学能够更好地就业,很多大学生都并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将来走出去可以从事什么工作。因此,学校才给刚入大学的新生开设了这样一门专业导论课。 很多大学生都对专业课不重视,甚至对它不屑一顾,认为这门课学与不学,听与不听都没什么关系,因此无故逃课,课上睡觉,讲话,做其他事情等违规行为数见不鲜。其实不然,专业导论课可以说是大学最重要的一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学习的这个专业在大学里要学习哪些专业,我们学的究竟是什么,将来走出大学我们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就业前景。 之所以开设这门课,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指明方向,让我们知道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以及对于以后分具体方向也有一定的把握。很多人都并不了解这些,但他们还是不愿去听,,只是懵懵懂懂地去学,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学什么,对于自己的未来完全没有规划,结果学完大学四年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自己改从事什么工作,那时的他们将感到更加迷茫,所以说认真学习这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说实话,当初选择计算机这个专业,纯粹只是出于对计算机有点兴趣,然而并不知道这个专业究竟要学些什么,更不知道以后还会分具体方向,不知道将来走出大学后自己能从事哪方面的工作。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对这些大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计算机专业这个大类,包含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嵌入式等具体方向,这些方向都相互关联,却又不尽相同。目前的社会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已离不开计算机了,各单位关于这方面的用人需求量还是挺大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建设智慧生活、智慧城市更是少不了从事计算机方面方面的人员的参与。因此,到时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只要认真地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并且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将来走入社会必能谋得一席之地。 当初看到老师给我的一组数据,目前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心里难免有点失望,然而,想想老师后来说的话也确实很有道理,现代社会是一个告诉发展的社会,万物都在不断更新,时刻在变,并且计算机行业发展最为迅猛,等到我们学完大学四年之后就业形势必定还是会很乐观的。都说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率低,其实并不是企业或单位不需要人,而是他们也需要人,只是他们很难找到符合他们标准的人,现在中国的大学生大多在进入大学之后就成天只顾着玩,或是忙其他的事,完全荒废了学业,学完大学四年,什么也没学到,走出大学出去谋职时,自然达不到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所以说,只要在大学期间认真的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将来走出大学才能更好地谋职。 根据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再就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好的太好,坏的太坏。但是,在整个就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毕业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第三版

人工智能技术导论(第三版) 第3章 1、何为状态图和与或图?图搜索与问题求解有什么关系? 解:按连接同一节点的各边间的逻辑关系划分,图可以分为状态图和与或图两大类。其中状态图是描述问题的有向图。在状态图中寻找目标或路径的基本方法就是搜索。 2、综述图搜索的方式和策略。 解:图搜索的方式有:树式搜索,线式搜索。 其策略是:盲目搜索,对树式和不回溯的线式是穷举方式,对回溯的线式是随机碰撞式。 启发式搜索,利用“启发性信息”引导的搜索。 3、什么是问题的解?什么是最优解? 解: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具体做法成为这个问题的解。其中最好的解决方法成为最优解。 4、什么是与或树?什么是可解节点?什么是解树? 解:与或树:一棵树中的弧线表示所连树枝为“与”关系,不带弧线的树枝为或关系。这棵树中既有与关系又有或关系,因此被称为与或树。 可解节点:解树实际上是由可解节点形成的一棵子树,这棵子树的根为初始节点,叶为终止节点,且这棵子树一定是与树。 解树:满足下列条件的节点为可解节点。①终止节点是可解节点;②一个与节点可解,当且仅当其子节点全都可解;③一个或节点可解,只要其子节点至少有一个可解。 5、设有三只琴键开关一字排开,初始状态为“关、开、关”,问连接三次后是否会出现“开、开、开”或“关、关、关”的状态?要求每次必须按下一个开关,而且只能按一个开关。请画出状态空间图。 注:琴键开关有这样的特点,若第一次按下时它为“开”,则第二次按下时它就变成了“关”。 解:设0为关,1为开 6、有一农夫带一只狼、一只羊和一筐菜欲从河的左岸乘船到右岸,但受下列条件限制:1)船太小,农夫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2)如果没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菜。请设计一个过桥方案,使得农夫、狼、羊、菜都不受损失地过河。画出相应状态空间图。提示:(1)用四元组(农夫、狼、羊、菜)表示状态,其中每个元素都可为0或1,用0表示在左岸,用1表示在右岸。 (2)把每次过河的一次安排作为一个算符,每次过河都必须有农夫,因为只有他可以划船。解:设A=(A1,A2,A3,A4)为状态 A1:表示农夫的位置,=0:未过河、=1:已过河 A2:表示狼的位置,=0:未过河、=1:已过河 A3:表示菜的位置,=0:未过河、=1:已过河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针对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及在自动化专业中的典型应用、工艺、功能电路实现手段及未来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综述。其中,着重介绍了电子技术自动化、温度控制系统等当前电子技术应用较为广泛的领域。同时,文章以微电子领域为主阐述了电子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技术;EDA;自动控制;变革 引言 人类历经过以火、陶瓷及金属农具生产为代表的年代;人类也走过以英国瓦特蒸汽机发明为代表的产业革命、以德国李比希为代表的化工技术革命以美国爱迪生发明为代表的电力革命;如今跨入了以高新科技综合创新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时代。 而正是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人类进入了高新技术时代.电子技术诞生的历史虽短,但深入的领域却是最广最深,而且成为人类探索宇宙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物质技术基础.随着新型电子材料的发现,电子器件发生了深刻变革。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社会中信息的生产、存储、传输和处理等过程一般均由电子电路来完成,因此电子技术在国民经济各方面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领域都存在着大量与电子技术有关的问题,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极其广泛,涉及计算机产业、通讯、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如电视信号传播、无线电通信、光纤通信、军事雷达、医疗X射线透视等,所有这些方面均与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电子技术是研究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电子技术是其他高新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发展带动了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 1.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昌乐-第03讲 算法设计-7页精选文档

第03讲算法设计 导语 算法是智能计算领域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当你拥 有了一台机器,希望机器系统能够为你服务,解决你需要解决的某个智能计算任务,那你首先要给出完成这项任务的算法步骤。比如,你希望具备猜扑克牌颜色这样一个魔术游戏的能力,那么你就需要为机器编制完成这样任务的算法。如果说对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学生而言,玩的就是算法,那么对于智能科学技术的学生而言,玩的就是智能算法! 正是通过使用算法,可以将智慧编进机器系统中,从而来构建能够表现智能行为的机器。因此,你编制的算法越有智慧,那么所构建的机器也就越能够具有更智慧的行为表现。从某中意义上讲,机器智能的限度就是能否找到算法的限度。那些能够找到算法的智能任务范围,也就是智能机器的能力范围。 智能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尽可能多的智能算法,使我们的机器拥有尽可能多的智慧能力。由此可见,算法在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算法设计的原理,也就成为学习这一专业的最基本技能。 第3.1节算法概述 一般而言,所谓算法就是给出解决一个(智能)计算问题具体步骤的集合。我们在前面“机器系统”一讲中已经遇到过一些简单的指令执行算法。比如中央处理机常规处理“算法”就是,只要未发出停机指令就执行以下步骤: (1)获得指令;(2)指令解码;(3)执行指令。 “煮鸡蛋吃”算法如下:(1)从冰箱里取一枚鸡蛋;(2)将鸡蛋放进煮锅;(3)锅里加水直到盖满鸡蛋;(4)持续给锅加温直到沸腾为止;(5)停止加温取出鸡蛋;(6)将鸡蛋放入凉水浸泡1分钟;(7)敲破鸡蛋壳,去除全部蛋壳;(8)将去壳后的鸡蛋一口 一口吃掉。 “遛小狗”算法:(1)给小狗套上狗绳,(2) 出门上路;(3)如果遇到树小狗在逗留,则等待小狗 尿尿;(4)继续前进,如果遛狗时间没有达到规定的 时间,则继续遛狗转(3),否则返回。 “揲蓍成卦”算法:揲蓍,古代问卜的一种方式,用手抽点蓍草茎的数目,以决定吉凶祸福。其法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劫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营而后卦。是故四营而成易(爻),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揲,天下之能事毕矣。 如果强调精确性,那么实际卦象生成算法如下(重复如下三变步骤之六遍,共计十八变):(1)大衍之数50,其用49:50根蓍草,去其1而不用,令可用之数s=49,余数之和t=0,循环如下操作三变:(2)分二(分而为二以象两):余49根随意分为左右 两堆(天意) (3)挂一(挂一以象三):从右堆中取出1根 (4)揲四(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对左右两堆均以四 根一组数之,令其为新的可用之数s (5)归奇(归奇于扐以象闰):t=t+两堆得出的余数 之和 (6)(故四营而成易):不到三变转(2) (7)根据y=(49-t)/4来决定一个爻画:y=7(少阳)、8(少阴)、9(老阳)、6(老阴) 通过上述几个算法例子,我们不难了解算法的一些特点。但作为机器系统能够严格精确执行的操作步骤集合,我们必须对算法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算法是一组明确的、可以直接执行之步骤的有限有序集合。 (1)有序性:算法中所有步骤均规定有执行顺序的;(2)有限性:算法中的步骤是有限的; (3)明确性:集合中的每条指令均是明确的、可以直 接执行的步骤。 有时候,我们还会要求每一个算法不但构成步骤是有限的,而且还要求这些步骤的动态执行也是在有限时间中能够结束的,即所谓(4)终止性。不过,对于特 殊算法,有时候我们却需要永不终止,如操作系统。关于这个话题,更多地涉及到计算理论的内容,并跟算法效率的讨论有关。我们不做展开了。 对于算法而言,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一定区分算法内涵与算法描述之间的区别。算法的内涵是指一个算法所固有的功能本质,完成某一任务的具体步骤及其内在联系。而算法的描述则是具体给出的一种表示方式。一个算法可以有不同的描述文本,这些描述文本完成的任务完全一致,因此代表着一个相同的抽象本质。 就好像一本书与一个故事的区别,一个故事可以写成不同版本的书,而这不同版本的书却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算法的抽象本质,是任务固有的复杂本性所决定的,而算法的表示只是完成这一任务之算法的一种具体描述。如果我们考虑到算法的执行问题,还需要区分程序、算法与进程三者的关系。程序是算法的描述,进程是执行程序的活动,而执行一个程序就是执行这个程序所表达的算法,因此进程是算法执行活动。 最后,对于算法,还要考虑算法的效率与正确性问题。效率是指执行一个算法所要花费的时空代价。时间代价是指算法执行中花消的时间,而空间代价是指算法执行中花消的内存。当然,一般我们仅仅从理论上来讨论算法的效率,并不考虑具体的机器系统,加上空间代价可以转化为时间代价。因此,在考虑算法的效率时,主要查看对于给定的输入数据规模,一个算法需要动态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期末论文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级 2014级 姓名白淼 学号 01 2016年 4月 16日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简史 说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不得不说电子的发现。189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经典的物质观,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也使电子科学与技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电子管和晶体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两个重要发明。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的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几根零乱的电线将五个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虽然它看起来并不美观,但事实证明,其工作效能要比使用离散的部件要高得多。在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可使用的集成电路后,诺伊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设备与铅结构”模型。1960年,仙童公司制造出第一块可以实际使用的单片集成电路。诺伊斯的方案最终成为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基尔比和诺伊斯都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们被公认为集成电路共同发明者。随着电子技术的继续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1967年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迅速提高;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世,一个硅晶片中已经可以集成15万个以上的晶体管;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μm工艺,奔腾系列芯片的推出让计算机的发展如虎添翼,发展速度让人惊叹,至此,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创纪录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并且下一代22纳米工艺正在研发。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再到超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关键就在于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水平的迅速提高,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由此而日益复杂而精密。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集成电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里程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电路还会有更高的发展。 从电子管生产到半导体管的诞生及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再到集成电路的发明,人类进入微电子科技时代.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的微电子技术不仅使人类的通讯技术进入高速,准确和可靠的领域;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电子计算机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期末论文 学 院 电子信息工程 专 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 年 级 2014级 姓 名 白 淼 学 号 3014204001 2016年 4月 16日

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简史 说到电子科学与技术,就不得不说电子的发现。1897年,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经典的物质观,开辟了原子物理学的崭新研究领域,也使电子科学与技术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电子管和晶体管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两个重要发明。电子管,是一种在气密性封闭容器中产生电流传导,利用电场对真空中的电子流的作用以获得信号放大或振荡的电子器件;晶体管,是一种固体半导体器件,可以用于检波、整流、放大、开关、稳压、信号调制和许多其它功能。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几根零乱的电线将五个电子元件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历史上第一个集成电路。虽然它看起来并不美观,但事实证明,其工作效能要比使用离散的部件要高得多。在基尔比研制出第一块可使用的集成电路后,诺伊斯提出了一种“半导体设备与铅结构”模型。1960年,仙童公司制造出第一块可以实际使用的单片集成电路。诺伊斯的方案最终成为集成电路大规模生产中的实用技术。基尔比和诺伊斯都被授予“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他们被公认为集成电路共同发明者。随着电子技术的继续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1967年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集成度迅速提高;1977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世,一个硅晶片中已经可以集成15万个以上的晶体管;1988年,16M DRAM问世,1平方厘米大小的硅片上集成有3500万个晶体管,标志着进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阶段;1997年,300MHz奔腾Ⅱ问世,采用0.25μm工艺,奔腾系列芯片的推出让计算机的发展如虎添翼,发展速度让人惊叹,至此,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9年,Intel酷睿i系列全新推出,创纪录采用了领先的32纳米工艺,并且下一代22纳米工艺正在研发。集成电路的集成度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再到超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关键就在于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水平的迅速提高,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由此而日益复杂而精密。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集成电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的里程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集成电路还会有更高的发展。 从电子管生产到半导体管的诞生及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再到集成电路的发明,人类进入微电子科技时代.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的微电子技术不仅使人类的通讯技术进入高速,准确和可靠的领域;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正是现代现代信息技术的两个重要基础,使今天人类社会又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信息时代。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简史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早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专业:电子学和电子技术。自从1906年发明了真空管以后, 就有人提出“电子学”这个名词。电子学主要研究由电子运动所组成的器件, 利用这些器件的线路和系统, 以及它们在通信广播和工业控制中的应用。电子学是属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和规范化, 着重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的探讨;而电子技术是一种技术, 着重于应用。1948年美

微电子技术概论期末试题

《微电子技术概论》期末复习题 试卷结构: 填空题40分,40个空,每空1分, 选择题30分,15道题,每题2分, 问答题30分,5道题,每题6分 填空题 1.微电子学是以实现电路和系统的集成为目的的。 2.微电子学中实现的电路和系统又称为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是微小化的。 3.集成电路封装的类型非常多样化。按管壳的材料可以分为金属封装、陶瓷封装和塑料封装。 4.材料按其导电性能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5. 迁移率是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运动速度的快慢的量度。 6.PN 结的最基本性质之一就是其具有单向导电性。 7.根据不同的击穿机理,PN 结击穿主要分为雪崩击穿和隧道击穿这两种电击穿。 8.隧道击穿主要取决于空间电荷区中的最大电场。 9. PN结电容效应是PN结的一个基本特性。 10.PN结总的电容应该包括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之和。 1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晶体管的发射结加正向小电压,称为正向偏置,集电结加反向大电压,称为反向偏置。 12.晶体管的直流特性曲线是指晶体管的输入和输出电流-电压关系曲线, 13.晶体管的直流特性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 14.晶体管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它可以工作在放大、饱和、截止三个区域中。 15.双极型晶体管可以作为放大晶体管,也可以作为开关来使用,在电路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16. 一般情况下开关管的工作电压为 5V ,放大管的工作电压为 20V 。 17. 在N 型半导体中电子是多子,空穴是少子; 18. 在P 型半导体中空穴是多子,电子是少子。 19. 所谓模拟信号,是指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20. 收音机、收录机、音响设备及电视机中接收、放大的音频信号、电视信号是模拟信号。 21. 所谓数字信号,指在时间上和幅度上离散取值的信号。 22. 计算机中运行的信号是脉冲信号,但这些脉冲信号均代表着确切的数字,因而又叫做数字信号。 23. 半导体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工艺技术,在硅基片上制作包括电阻、电容、二极

智能科学技术导论周昌乐第04讲 程序编制

第04讲程序编制 导语 构建了解决问题的算法,要让机器系统能够顺利运行该算法,必须采用机器能够直接处理的某种语言来编制给出算法的程序。当然,一个最为直接的编程语言就是由机器指令构成的机器语言。不过,机器指令过于繁琐且缺乏直观性,不利于描述复杂的算法。因此为了方便编程,人们构建了各种高级编程语言,同时对应构造相应的编译或解释软件,将高级编程语言描述的程序自动转化为机器指令的形式。这样,对于程序编制的一般人员而言,就可以使用高级语言来编制程序了。 第4.1节编程语言 可以用于程序编制的语言种类繁多,如果包括机器语言在内,通常按照机器系统方便处理的程度分为机器语言、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三类。机器语言就是直接采用机器系统能够直接执行的机器指令来编制程序的一 种语言。但显而易见的是,缺乏直观性理解的机器指令非常不方便,给程序的编制、特别是有一定规模的程序编制带来许多困难,明显会加重算法实现的任务复杂性。 为了克服机器语言不方便阅读的缺陷,可以为各种操作码、操作数分配各种助记符号,并用这些助记符号取代十六进制数字编码表示,采用这样表示方法形成的语言就称为汇编语言。这样,在编制程序时,程序员就可以使用这些助记符号构成的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来编制程序,然后再使用一种称为汇编程序(assembler)来自动将汇编语言编制的程序翻译成为 机器语言表达的程序,供机器系统执行。 由于汇编语言仅仅改变的是操作码、操作数等符号的表示,因此跟机器语言一样,编制这样的程序是深深依赖于机器系统的(所提供的指令系统),于是在一种机器上可以运行的汇编语言编制的程序往往无法在另 一种机器上直接运行。这个缺陷就是缺乏可移植性。汇编语言的另一个缺陷是依然没有改变机器语言原有的 繁琐性,必须从最基本的机器指令基础上去考虑如何构建算法的实现程序。 为了克服汇编语言的上述局限性,开发比汇编语言更加方便编制程序的语言,各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运而生。早期的高级语言有FORTRAN(FORmula TRANslator)应用于科学与工程、COBOL(Common Business-OritentedLanguage)应用于商业、PASCAL(以法国数学家pascal的名字命名)应用于教学等。 一般机器语言称为第一代编程语言,汇编语言称为第二代编程语言,高级语言称为第三代编程语言。与前两代编程语言不同,高级语言(high language)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更加高级的操作原语来作为程序构 造的基本砌块,非常接近算法设计的伪码。 高级语言 编译程序汇编程序 汇编语言 机器语言 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需要经过特定的汇编程序和 编译程序进行翻译,使之成为机器能够直接执行的指令,才能为机器所识别。当然它们自身也是程序,也需用某种语言写成。 高级语言程序 #include void f(int *j); { *j = 9; }; void main() { printf(’myProgram\n'); i = 1; printf(“ i=”,i); f(i); printf(“ i=“,i); } 汇编语言程序 MOV DX,OFFSET FILE MOV AL,0 MOV AH,3DH INT 21H JC OPERR MOV HANDLE,AX MOV BX,HANDLE MOV DX,OFFSET BUF MOV CX,512 MOV AH,3FH INT 21H JC READERR CMP AX,0 JE CLOSE MOV BX,AX MOV BUF [ BX ],’$’ MOV DX,OFFSET BUF MOV AH,9 INT 21H JMP READ 机器语言程序 1101101011000100010110001 1000010010110110100010101 0111110110010101110010111

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专业解析

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专业解析 疫情尚未结束,但高考和报考却不会推迟,所以大家各自珍重,加紧学习。 今天重点解析三个听起来比较热门的专业: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本目录的学科门类,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专业类由修订前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修订前的635种调减到506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考志愿一共涉及的,理论上是506个专业(专业类)。 我们今天重点讲的三个专业,都是在工学门类下的专业。先看一下工学门类的总体情况,工学门类是包含专业最多的一个学科门类,工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1个,169种专业。其他的学科门类里面,包含专业比较多的有文学、医学、管理学。文学门类下设专业类3个,76种专业;医学门类下设专业类11个,44种专业;管理学门类下设专业类9个,46种专业; 工学门类的专业是多少?169种!相当于排名第二的文学和第三、第四的医学、管理学,加在一起还没有工学门类的专业多!!因此,工科门类,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报考人数最多”、“招生计划最多”的专业。 了解了学科背景,我们进入正题,先看一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讲座的维度马上,我们研究一个专业,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切入和分析: 它到底在工科门类的哪个专业类里面,哪些学校开设这个专业,专业是学什么的,以及就业对口走向是什么 一、智能科学与技术 首先这是计算机类的专业,计算机类的基本专业包括 大家可能奇怪,智能科学与技术,说是计算机类专业,可是计算机类专业里面没有它呀??别急,上面发的,这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基本专业”,与基本专业对应的,还有两组,分别是“特设专业(T)”和“国家控制布点专业(K)”,智能科学与技术,就是这个“T”,它是计算机类专业的“特设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

智能科学与技术 Intellig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专业代码:080907T学制:4年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智能科学与工程领域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工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高质量以及具有计算机、自动化、电子等交叉学科基础的人才,能在企业、事业、科研部门、教育单位和行政部门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智能行为决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设计、工程应用、决策管理和教学等工作。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经典控制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导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导论、模式识别、图像处理、脑机接口与认知科学导论等,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本专业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较好的掌握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本专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决策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将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控制技术有机结合应用于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目标3:(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4:(工程系统认知能力)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了解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 目标5:(专业的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6:(全球意识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全球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目标7:(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专业特色: 本专业定位以工科为主,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的理论、系统、工程知识外,还具有良好的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处理、系统综合管理等知识,具有专业口径宽、知识面广,基础厚实、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和就业范围广等特色。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 次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