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决策法

KT决策法
KT决策法

KT决策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9a11044651.html,/)

KT决策法(KT Matrix)

目录

[隐藏]

? 1 什么是KT决策法

? 2 有效决策的组成部分

? 3 决策分析的主要因素

? 4 KT法的逻辑步骤

? 5 KT决策法的分析步骤

? 6 KT法的运用意义

?7 KT决策法案例分析

o7.1 案例一:将KT决策法运用于考研决策的可行性分析[1]?8 参考文献

[编辑]

什么是KT决策法

KT决策法是最负盛名的决策模型,由美国人查尔斯·H·凯普纳(Charles H.Kepner)和本杰明·特雷高(Benjamin B.Tregoe)二人合作研究发明的、把发现问题分为界定问题和分析原因两步的方法。

KT法是一种思考系统,即就事情各自的程序,按照时间、场所等,明确区分发生问题的情形和没有发生问题的情形,由此找出原因和应该决定的办法。

KT法共分四个程序:查明原因、决定选择方法、危险对策、掌握情况。它是由美国兰德公司的凯普纳和本杰明·特雷高发明的一种训练法。KT是凯普纳和特雷高两个英文字的字头。如果是优秀的管理人员,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行这种方法,并把它当作教育程序加以系统化,这就是“KT法”。

[编辑]

有效决策的组成部分

1958年,查尔斯·H·凯普纳(Charles H.Kepner)和本杰明·特雷高(Benjamin B.Tregoe)成立了凯普纳——特雷高公司。该公司是一间位于普林斯顿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主要致力于企业提供解决问题和决策制定方面的培训。在出版于1965年的《理性经理人》一书中,凯普纳和特雷高提出了制定有效决策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对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的认识程度;

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的质量;

对采用其他方法可能导致的后果的了解程度。

[编辑]

决策分析的主要因素

他们使用了这一分析对决策分析方法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定义:制定决策声明;决策目标的确认,即:哪些是“必要目标”(必须被完成的目标),哪些是“理想目标”(最好能够完成,但不是最主要的目标);备选方案的确认;对各种决策后果进行评估。

由此,我们可将凯普纳—特雷高的方法简洁地归纳如下:

制定决策声明,明确决策制定的水平(他们认为,这一方法对一个集团企业来说最为有效)

制定决策目标并明确“必要目标”和“理想目标”。然后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衡量“理想目标”的重要性(如:由1—10进行打分);

制定其他备选方案并进行评估。如果备选不能满足“必要条件”则将其删除。否则,剩下的备选方案可根据“理想条件”进行筛选。

根据各个标准进行评分的总和为每种备选方案的最终得分。得分高的方案将被确定为尝试性选择;

考虑尝试性选择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如果风险过高,则放弃此项尝试性选择,转而考虑下一个得分最高的备选方案。

[编辑]

KT法的逻辑步骤

KT法主要强调的是问题诊断必须符合条理化的逻辑步骤,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问题,即确认有无问题及问题在哪里。在公共决策中,问题的含义是“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间存在的需要缩小或消灭的差距”,为此必须知道实际状态、期望状态和差距三方面;

第二步,问题诊断,即界定问题,通过准确查明差距的真相程序及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便把问题的范围与界限弄清楚;

第三步,原因分析。KT法强调:

①要从变化与差距中寻找原因;

②要对推断原因作出必要的验证;

③对于构成因果链关系的情况要从表面原因入手找到终极原因为止。

[编辑]

KT决策法的分析步骤

1. 准备一份含有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的决策声明;

2. 确认战略需求(必需)、行动目标(期望)及限制条件(局限);

3. 对各项目标配以权重,逐一排序;

4. 产生选择方案;

5. 在客观基础上,对各选择方案进行打分;

6. 计算各选择方案的加权分值,找出分值最高的前两项或前三项;

7. 识别这些高分值方案的负面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发生的可能性(高、中、低)及严重性(高、中、低)进行评估;

8. 根据上述评估结果,从这几项高分选择方案中做出最终唯一选择。

[编辑]

KT法的运用意义

今天,凯普纳—特雷高方法已经被翻译成17种语言,并被全世界许多国家成千上万企业员工和经理人们所使用。凯普纳—特雷高公司还宣称,它们是第一家提出“训练培训者”概念的公司。这一概念的思想便是要将凯普纳—特雷高方法广泛介绍到客户中去。

KT法帮助提供没有偏见的决策分析。作为一项结构化的决策方法,它对决策相关各要素一一进行识辨和排序。作为一项管理工具,KT决策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有效限制误导决策的各项故意的或无意的偏见。这一决策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市场、选址等等。

KT决策法的使用者可以根据清晰明确的目标对各选择方案进行注意评估,从而优化最终决策结果。

[编辑]

KT决策法案例分析

[编辑]

案例一:将KT决策法运用于考研决策的可行性分析[1]

一、考研形势及原因分析

据有关的统计资料显示:如下图,自1995年至2001年的6年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只增加了30万左右,录取人数只增加了6万左右。而2001年到2007年的6年里,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却增加了近80多万,而录取人数也增加了近28万。2008年的报考人数虽然有所回落,但随着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到来引发的就业压力,2009年报考研究生的人又一次大幅回升。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考研?中国教育网2003年所做的关于“为何参加考研”的调查[4],比较能说明问题。此次调查于2003年8月20日开始,截至9月26日,共有11062名热心用户参与了调查投票。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考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其中,考研是为了获得高学位,便于就业的考生有6162人,占总数的56.28%;为提高自身素质而考研的有3360人,占总数的30.69%;为搞学术研究而考研的有884人,占调查总数的8.08%;因为从众心理、顺大流以及其他目的的参与者(分别占总数的8.08%、2.23%和2.74%)。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考研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为了就业,然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和研究生就业的困窘,是否考研的问题再次困扰了想要考研的人们,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大学本科学生。那么,究竟该不该考研?下面我们将以法学专业为例来论述运用KT决策法做出是否考研的决策的过程。

KT决策法在考研决策中的运用,顾名思义就是用KT决策法来决定是否考研的活动。它自然地遵循KT法的8个步骤。

二、KT决策法在考研决策中的运用

(一)准备一份含有行动方案和行动结果的决策声明

一个好的决策,应当在发现问题时就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想清楚为什么要做决策?如何来做决策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还不知道决策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贸然决策,这样的决策很难做到合理。对于一个面临考研的人则是明确自己做决策的方向是“是否考研”。明确考研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判断考研与否的标准有哪些?用什么方法来做此决策(二)确认战略需求、行动目标及限制条件。

如前所述,决策与人的意志、主观愿望和价值判断有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战略需求、不同的行动目标及限制条件。比如,不同的人考研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考研是因为爱好知识、立志做学问;有的人则是为了从改变命运,从一个

较差的学校跳到一个较好学校;有的人考研是为了改变环境,通过考研博得全新的生活;有的人则是顺利地完成了大学学业后,希望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升的人;有的人迫于人才竞争压力或延缓走入社会才考研;有的人则是因为父母或周围人的看法,为了向周围的人证明自己的实力而考研;还有一些人是没有目标、盲目跟风而选择考研。

对于因为爱好知识、立志做学问的人和部分必须通过考研才能就业的人(比如某种程度的老师)来说,考研肯定是“必需目标”,而找个高工资的工作或者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只是“理想目标”而已。对于这种人,当然最好是选择考研。而对于后几种人来说,也许一份高待遇的理想的工作或者一个显赫的地位才是“必需目标”。而考研则达到理想目标的一个手段或者“理想目标”。对于这种来说,考研就不一定是必须的了。

(三)对各项目标配以权重,逐一排序

此项亦是根据各人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因为爱好知识、立志做学问的人和部分必须通过考研才能就业的人(比如某种程度的老师)来说,考研在当时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目标,找工作、节省费用、获得社会肯定等则可能排在相对后面的位置。而对于以找份好工作为必需目标的人来说,其第一位的目标肯定是找一份好工作,考研只能排在第二位或者第三位或者更后面。而对于那种因为父母或周围的人的看法及想周围人证明自己实力才考研的人,考研对其来说,按照权重也应当是排在靠后一点位置的选择。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费时费力的考研则大可不必。

(四)产生选择方案

该步骤主要是制定备选方案并进行评估。如果备选不能满足“必要条件”则将其删除。否则,剩下的备选方案可根据“理想条件”进行筛选。比如对于一个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司法考试是一个法学学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位法学专业的学生将考研作为找到一份工资较高且与自己所学专业有较高相关度的好工作的途径的话,他可以做出以下不同的选择方案:A.先考研,在读研期间通过司法考试,拿到律师执业资格证,毕业当律师,或者通过公务员考试当法官、检察官等司法类工作。

B.先考研,在读研期间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拿到教师执业资格证,毕业当法学老师,然后通过司法考试。

C.先考研,在读研期间通过口译考试,拿到(初级或高级)口译证,到外企当法律顾问,之后通过司法考试。

D.先考研,在读研期间通过司法考试,拿到律师执业资格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拿到教师执业资格证;通过口译考试,拿到口译证。或者拿到其中任何两个证,毕业可以当律师、老师或者到外企当法律顾问,或者通过公务员考试当法官、检察官等司法类工作。

E.不考研,先找一份其他工作,在工作期间通过司法考试,然后转行司法类工作。

F.不考研,不找工作,专攻司法考试,拿到律师资格证后,从事司法类工作。

(五)在客观基础上,对各选择方案进行打分

该步骤主要是衡量“理想目标”的重要性(如:由110进行打分)

对于面对考研的学生来说,各选择方案的客观基础大致可以分为机会成本(需要的时间、找份本科毕业后一般工资的工作,即使是最低工资的工作,每月800元,三年共28800)、成功几率(考生自己能否坚持下来、四门课都通过、初试复试都通过的几率、考研政策、体检通过率等)及与目标的距离(研究生期间能否通过司法考试,毕业后能否如愿以偿地找到好工作)等因素。对于上面讲到的例子中的面临考研选择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列表打分如下:

注:此处的打分要根据考生对自己个人性格、能力及其他影响因素的评估结果的不同而不同

(六)计算各选择方案的加权分值

根据各个标准进行评分的总和为每种备选方案的最终得分。得分高的方1案将被确定为尝试性选择。

上题的例子中,A、B、C、D、E、F各方案的总分别是:23、20、19、22、24、20。可以看出,对于一个将找一份好工作作为最终目的而将考研作为途径的法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他完全可以选择备选方案E不考研,先找一份其他

工作,在工作期间通过司法考试,然后转行司法类工作。当然,如果还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自己研究爱好等方面的话,还可以考虑下A方案和D方案。

(七)识别高分值方案的负面影响

即对这些方案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高、中、低)及严重性(高、中、低)进行评估。

考虑尝试性选择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如果风险过高,则放弃此项尝试性选择,转而考虑下一个得分最高的备选方案。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该学生认为先找份工作的难度较考司法考试更大的话,他就可能排除D方案,转而考虑A方案。

(八)做出最终唯一选择

我们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列表打分、进行比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很好地做出最后的选择。在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打分之后,按照KT决策法,可以很清楚地选择获得最高分的备选方案,然后再根据“最大风险排除规则”去掉分数最高风险也过高的项,这时,我们就可以做出自己最终的唯一选择。当然,由于各人的想法和目的不同,其对于各备选方案的打分时所注重事项和标准也不同,最后做出的选择也不同。

这里,我们只是就某一种情况为例,证明将KT法运用于考研决策是可行的。希望能够为面临考研决策的同学们提供参考,使其在面临是否考研的抉择的时候,做出更加合理的决定。

[编辑]

参考文献

1.↑张美艳,黄小灵.将KT决策法运用于考研决策的可行性分析[J].消费

导刊,2009,06

新《博弈与决策》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章博弈论的基本理论 (一)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决策人为了争夺资源、争夺机会使得决策人处于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中,这就不得不思考他人有针对性行为对自身所产生的影响。 博弈就是一种游戏,在这种状态下,参与者必须作出选择,并对对方的选择作出判断,这种判断和选择决定了博弈的结果。每个对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也要考虑自身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自身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论:就是以参与人之间有针对性的行为产生的互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探讨在互动过程中参与人的一般行为规律。博弈论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策略互动”的局势中找到局中人的最佳行为方式,使得采用最佳行为方式的局中人能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博弈论可以简单理解尾研究策略互动局势中的局中人的理性行为的理论。 (二)博弈论的构成要素 1、博弈一般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策略、得益、结果、均衡等。 2、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3、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4、策略是指参与人选择行动的规则,即在博弈进程中,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行动的预先安排; 5、得益是参与人在博弈结束后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一般是所有参与人的策略或行动的函数,这是每个参与人最关心的东西; 6、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策略或行动的组合;均衡结果是指博弈结束后博弈分析者感兴趣的一些要素的集合,如在各参与人的均衡策略作用下,各参与人最终的行动或效用集合。 上述要素中,参与人、行动、结果统称为博弈规则,博弈分析的目的就是使用博弈规则来决定均衡。 二、博弈论的发展简史 1、萌芽阶段: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专著。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 2、产生阶段:1944年科学家冯·诺伊曼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合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 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标志着博弈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的学科诞生。 3、发展阶段:1950年,约翰·纳什(John Nash)引入均衡(解)的概念,即纳什均衡,将博弈论从零和博弈推进到非零和博

博弈与决策作业1(答案)

博弈与决策 平时作业参考答案(1) 一、名词解释 1.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 2.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3.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并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4.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的行动有先有后,而且后选择行动的一方可以看到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选择的行动。 5.非合作博弈:如果参与者之间不可能或者根本没办法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不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采取行动的话,这种博弈类型就是非合作博弈。 6.纳什均衡:是对于每一个博弈参与者来说是这样的一个战略组合,即给定其他参与者的战略,每一个参与者的这个战略能使其期望效用最大化。 7.纯策略: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而且参与者选择了这个策略之后就不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纯策略。 8.纯策略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纯策略组合中,如果给定其他的策略不变,在该策略组合下参与者不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否则会使策略组合令人后悔或者不满意。 二、请用剔除劣势策略的方法寻找以下博弈的最优策略。 要求: (1)写出剔除的步骤或顺序;(2)画出相应的剔除线;(3)给出最优的博弈结果。 乙 甲 答:(1)对甲而言,抵赖是劣势策略,用横线划去“抵赖”所对应的行; (2)对乙而言,抵赖是劣势策略,用竖线划去“抵赖”所对应的列; (3)余下的策略组合是(坦白,坦白),这就是该博弈的最优结果。 [注:步骤(1)(2)颠倒亦可]

博弈与决策题库

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动态博弈 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2.逆向归纳法 对于动态博弈,特别是在完全信息条件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逆向归纳法。就是从最后一个阶段或者最后一个子博弈开始逆推向上,逐步向前倒推以求解动态博弈均衡。 3.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是指同一个博弈在相同的环境、规则下反复多次执行的博弈问题。 4. 第二价格密封拍卖 是由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维克瑞设计的,因而又被称为是“维克瑞拍卖”,具体规则如下:每个竞标者分别向拍卖方提交自己的报价,而且他们不知道别人的出价,出价最高的竞标者获得该物品,并按所有的出价中仅次于最高出价的第二高价格支付给卖家。 5.完全信息 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共同知识就是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信息。 6.子博弈 直观的含义是原博弈的一个部分,它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博弈进行分析,博弈树的一个子树所代表的博弈就是子博弈,子博弈的起始点是某个选择的终点,包括这个终点及所有后续结及枝及终点结之后的收益,构成了一个子博弈树,这个博弈树所代表的博弈称为子博弈。 7.公共信息 如果有些信息是博弈参与者都知道的,或者是所有有关的参与者都知道的,这些信息就叫“公共信息”或者“共同知识”。 8.贝叶斯纳什均衡 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均衡称为贝叶斯纳什均衡。是指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在给定自己类型以及其他参与者的类型与策略选择之间关系的条件下,使得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 9.博弈论 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科学。 10.纳什均衡 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是这样一种组合,即给定其他参与者的策略,每一个参与者的这个策略能使其效用最大化。其含义为:当博弈的所有参与者在某一选定的策略组合下都没有动机(单方面)偏离自己选定的策略时,该组合策略就是纳什均衡。 11.混合策略 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参与者只能以某种概率选择不同的策略,就称为混合策略。换句话说,所谓混合策略,不是参与者纯粹地选择什么策略,而是随机地,或者说是以百分之多少的概率选择某一个策略。 12.信息甄别 是指在博弈中没有私人信息的一方为了减弱非对称信息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以便能够区分不同交易对象而提出的一种交易方式,比如契约、条件等。通俗地讲,信息甄别就是“如何让别人讲真话”的方法。 13.参与人

第17章 决策与博弈论

第17章决策与博弈论 17.1 复习笔记 1.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博弈及其三个要素 博弈论是在一个简化的体系里描述复杂的决策问题,这些决策问题往往涉及多个行为者,他们之间的决策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博弈包含三个要素:①参与者;②决策;③报酬。 (2)合作与非合作博弈 如果在博弈参与者之间可形成共同计划的决策这类具有约束性的合同,那么这类博弈被称为合作性的博弈。 如果在参与者之间不能达成或实施有约束性的合同,这类博弈则被称作非合作性的博弈。 (3)主导策略(占优策略均衡) 主导策略是指对某参与者而言,不管其竞争对手的反应如何,这一决策总是最优的策略。 2. 纳什均衡 (1)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是指在给定对方行动的前提下可以给每个参与者都带来最佳结果的某种决策(或行动)。达到纳什均衡时,每一个博弈者都确信,在给定竞争对手策略决定的情况下,他选择了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说,给定其他人的战略,任何个人都没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从而这个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去打破。 占优策略均衡即是一种纳什均衡。占优策略均衡若存在,只存在惟一均衡,而纳什均衡可能存在多重解。 (2)最大极小决策(囚徒困境) 最大极小决策反映的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所选择的占优策略,从整体来看,却是最差的结局,即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这一决策可以发生在不少的博弈场合,也可以解释卡特尔联盟的不稳定性。 (3)混合策略 在有些博弈中,仅采取一种决策或一种行动的“纯决策”不是最好的决策,即可能不存在纳什均衡。而以某特定的概率P选择一种行为,以1-P的概率选择另一种行为,则有可能是纳什均衡的解。这时的选择被称为混合策略。但反过来需要注意,存在混合策略均衡的博弈也有可能存在非混合策略的均衡。 3. 重复博弈 重复博弈即同一个博弈被重复多次的动态博弈,它是反复不断进行的。 在无限期重复博弈中,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的欺骗和违约行为,其他参与者总会有机会给予报复。所以,每一个参与者都不会采取违约或欺骗的行为,囚犯困境合作的均衡解是存在的。但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在博弈一开始的第1期,每个参与者就会采取欺骗或违约的不合作策略。所以,在有限期重复博弈中,囚犯困境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参与者的不合作。 4. 顺序博弈 顺序博弈是参与者轮换行动的博弈。分析顺序博弈要比参与者同时决策的博弈简单得多,其关键在于考虑每个参与者可能的行动及其理性的对策。 5. 威胁与承诺 行业的主导企业或者在位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或阻止新企业进入,往往会采用威胁或承诺的手段。 威胁通常是不付诸实际行动的,即不会改变报酬矩阵,最终往往使得发出威胁一方无法

国家开放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电大考试《博弈与决策》形成性考核

博弈与决策平时作业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分校、工作站: 教学班:

博弈与决策 第1次平时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 2.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3.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并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4.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的行动有先有后,而且后选择行动的一方可以看到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选择的行动。 5.非合作博弈:如果参与者之间不可能或者根本没办法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不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采取行动的话,这种博弈类型就是非合作博弈。 6.纳什均衡:是对于每一个博弈参与者来说是这样的一个战略组合,即给定其他参与者的战略,每一个参与者的这个战略能使其期望效用最大化。 7.纯策略: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而且参与者选择了这个策略之后就不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纯策略。 8.纯策略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纯策略组合中,如果给定其他的策略不变,在该策略组合下参与者不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否则会使策略组合令人后悔或者不满意。 二、请用剔除劣势策略的方法寻找以下博弈的最优策略。 要求: (1)写出剔除的步骤或顺序; (2)画出相应的剔除线; (3)给出最优的博弈结果。 乙

甲 答:(1)对甲而言,抵赖是劣势策略,用横线划去“抵赖”所对应的行; (2)对乙而言,抵赖是劣势策略,用竖线划去“抵赖”所对应的列; (3)余下的策略组合是(坦白,坦白),这就是该博弈的最优结果。 百事可乐 答:(1)对可口可乐而言,高价是劣势策略,用横线划去“高价”所对应的行; (2)对百事可乐而言,高价是劣势策略,用竖线划去“高价”所对应的列; (3)余下的策略组合是(低价,低价),这就是该博弈的最优结果。 员工乙 员工甲 答:(1)对员工乙而言,策略R 是明显劣势策略,用竖线划去“R ”所对应的列; (2)对员工甲而言,在员工乙剔除R 策略之后,C 策略是劣势策略,用横线划去“C ”所对应的 行; (3)对员工乙而言,此时劣势的策略是L ,用竖线划去“L ”所对应的列; (4)对员工甲而言,此时劣势的策略是D ,用竖线划去“D ”所对应的行; (5)余下的策略组合是(U ,M ),这就是该博弈的最优结果

《管理经济学》(二)-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3题——20题,可以加副标题。如第20题,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以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广告战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博弈与决策》期末复习资料.doc

《博弈与决策》期末复习资料 一、期末考试形式和时间 半开卷时间:90分钟 二、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案例分析题(共20分)参考复习资料如下: 三、名词解释 1.信号传递:在信息经济学里,具有优势的一方(拥有私人信息的一方)采取某种行动向信息劣势一方(不了解对方私人信息的一方)发送相关信号,来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类型。 2.非合作博弈:是指参与人之间没有一个对各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参与人不在协议范围内进行的博弈。 3.重复博弈:是指同一个博弈在相同的环境、规则下反复多次执行的博弈问题。 4.第一价格密封拍卖:在这种拍卖模式下,投标者利用秘密方式(比如将报价写好装入一个信封)同时投标,所有的投标人都不知道其他投标人的出价,且一旦呈交了投标就没有机会更新。拍卖人当众打开这些信封,出价最高者就是赢者,可以以其所报出的最高价格购买被拍卖物品。 5.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单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6.逆向归纳法:就是从最后一个阶段或最后一个子博弈开始逆推上去,逐步向前倒推以求解动态博弈均衡。 7.精炼叶贝斯纳什均衡: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如果给定参与者自己的特征和其他参与者特征概率分布的情况下,每个参与者选择的策略能使自己的期望支付达到最大化, 也就是没有人积极选择其他策略,这就形成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8.第二价格密封拍卖:每个竞标者分别向拍卖方提交自己的报价,而且他们不知道别人的出价,出价最高的竟标者将获得物品,并按所有的出价中仅次于最高出价的第二高价格支付给卖家。 9.不完全信息: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 10.子博弈:是指它本身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博弈进行分析,它是原博弈的一部分。任何博弈本身可被称为自身的一个子博弈。 11.完美信息:某个参与人行动前,有足够的信息来确定已经行动的参与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这种信息结构称为完美信息。 12.贝叶斯纳什均衡:在给定自己类型以及给定其他参与者的类型与策略选择之间关系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棋王小勇最大化,这时形成的一个纳什均衡,就称为“贝叶斯纳什均衡”。 13.参与人:指的是博弈中选择行动以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决策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 14.占优战略均衡:占优战略均衡是指在博弈中,如果所有参与人都有占优战略存在,博弈将在所有参与人占优战略的基础上达到均衡。 15.行动:行动是指参与人在博弈进程中轮到自己选择时所作的某个具体决策。 16.动态博弈: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屮,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II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 17.劣策略:在博弈中,不论其他参与人采収什么策略,某一参与人可能采取的策略中对自己严格不利的策略。 18.信息集:是指某一参与人在某一阶段的行动时由博弈历史信息反映的那一组都有可能是真

企业决策的博弈论解读

2011年第10卷第16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6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企业决策的博弈论解读 □董高伟 【摘要】企业决策是企业管理者自主制定、选择和实施企业策略的过程。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决策过程视为决策诸要 素之间的博弈过程,各决策主体根据对方的策略生成应对策略,贯穿整个企业决策过程的始终。决策主体间的博弈要求企业决策从 “硬性”管理向“软性”管理过渡,实现共赢局面。【关键词】博弈理论;企业决策;企业策略;企业管理 【作者简介】董高伟(1979.12 ),男,山东定陶人,中国药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博弈理论 决策学管理大师西蒙指出,管理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的每一个管理行为, 都有一个可分解的决策过程。在西蒙看来,管理过程是管理者递进地实施决策的过程。决策过程是管理的核心。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当中,企业决策(business decision )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将企业决策过程视为决策诸要素之间的博弈过程,试图阐述企业决策过程的核心要素, 分析企业决策的决策特殊性。一、博弈论概述 博弈论(game theory )是研究各方策略相互影响的条件下,理性决策人决策行为的一种理论。1710年,德国哲学家和微积分奠基者莱布尼兹预言了关于策略博弈的理论出现的必要和可能。其后两年, 也就是1712年,詹姆斯·华尔德格拉特(James Waldegradre )首次提出了“极小极大”策略的概念。1838年,古诺(Cournot )研究了简单双寡头垄断博弈。1881年,经济学家艾吉渥斯(Edgeworth )在 《数学心理学》一书中论及了策略博弈与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似性。1883年伯特兰和1925年艾奇沃奇思研究了两个寡头的产量与价格垄断。本世纪初, 策墨罗(E.Zermlo )就下棋证明了几个特殊的博弈定理。法国大数学家波莱尔(E.Borel )提出了“有限形式的极小极大定理”,但他否定这一定理在一般形式下的成立性。1928年,匈牙利出生的大科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enn )首次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定理,即“每个矩阵博弈都能通过引进混合博弈而被严格决定” ,从而宣告了现代博弈论的正式诞生。近几十年来,博弈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速度之快, 范围之广,正为越来越多的学科所接受和运用。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包含多个要素: (一)参与人(player )。在一场博弈中,每一个拥有决策权的参与者称为一个参与人。参与人可以是某个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或组织。博弈参与者至少为两个。博弈论对人的基本假定是:人是理性的(rational )。所谓理性的人是指他为了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选择具体的策略。博弈论研究的就是理性人之间如何进行策略选择。 (二)策略(strategy )。一局博弈中,每个参与人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策略不是参与人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参与人整个博弈行动的方案。 (三)支付(pay off )。一局博弈中任一可能的策略组合下的结果称为支付。每个参与人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支付,不仅取决于该参与人自身所选择的策略, 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参与人所采取的策略。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参与人的支付是全体参与人所选择的一组策略的函数, 通常称为支付函数。(四)结果。对于博弈参与者来说,存在着一博弈结果。所谓结果是参与者最终对策略的选择造成的确定性的支付。 (五)均衡(equilibrium )。均衡是平衡的意思,所谓博弈均衡,它是一稳定的博弈结果。均衡是博弈的一种结果.但不是说博弈的结果都能成为均衡。博弈的均衡是稳定的,因而是可以预测的。纳什均衡是一最常见的均衡。 二、企业决策的博弈论界划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决策概念的界定层出不穷。美国安索夫把企业决策分为三类:一是战略决策。指谋求企业与经是主要检查是不是有个别项工程合价过高或过低,有经验的造价人员,一看就能明白是哪个子目出问题了。(三)工料消耗指标。即对主要材料每平方米耗用量的分析。如钢材、木材、水泥、中砂、碎石、机砖、人工等主要工料的单方消耗指标。它是衡量该工程造价是否准确的一个重要指标。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编制是一门专业性、政策性、技巧性、经验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因此造价管理人员要不 断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 在实践中总结、探索和积累预算编制经验和技巧,才能不断地提高业务素养。【参考文献】 1.陈渝.浅析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 ].企业技术开发,20102.张福龙.关于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问题研究[J ].魅力中国, 2011· 742·

博弈与决策网上作业答案

博弈与决策网上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答案 1.博弈当中通常包括下面的内容,除了(支付)。 2.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损益) 3.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策略组合) 4.下列关于策略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一个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5.囚徒困境说明(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6.在具有占优策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7.策略式博弈,正确的说法是(策略式博弈无法表明行动顺序) 8.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的讨价还价属于哪种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9.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不用购买就可消费) 10.下面哪一项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国防) 11.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V 12.在一个博弈中只可能存在一个纳什均衡。X 13.在博弈中知道越多的一方越有利。X 14.在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能获得的最好结果。X 15.在博弈中如果某博弈方改变策略后得益增加则另一博弈方得益减少。X

16.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单独改变策略都只能得到更小利益的策略组合。V 17.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想选择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想选择。V 18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X 19.纳什定理说明在任何一个有n个博弈方存在的有限博弈中,都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V 20.根据参与人行动的是否同步来区分,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static 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 game)。V 21.在动态博弈中,因为后行动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对方行为后再选择行为,因此总是有利的。X 22.子博弈可以从一个多节点信息集开始。X 23.公共物品实际上就是公用的物品。X 24.公共物品的存在说明了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X 25.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普遍存在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只是混合纳什均衡的一种特例。V 第二次作业答案 1.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V 2.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的讨价还价属于哪种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3.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策略组合) 4.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X

补充内容博弈决策概要

§6 博弈决策概要 博弈决策指以博弈理论为指导进行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决策时要考虑竞争对手的竞争策略。 阐述博弈理论的学科称博弈论(game theory),博弈论的思路在古诺(Cournot,Antoine Augustin,1801-1977)的双头垄断模型中最早提出,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和摩根斯坦恩(Oskar Margenstern, 1902-1977)在1944年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一书,最早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 现代博弈论则是由纳什(Nash, John F.)、海萨尼(Harsany, John C.)、泽尔腾(Selten, Reinhard)、夏普利(Sharpley, Lloyd S.)等人发展起来的,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予了前三位经济学家。 现在,博弈论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并且应用到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 6.1博弈论基本概念 博弈是一种对抗性竞争行为,如下棋、打牌、比赛,等等,是我们政治、军事、经济和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行为。 1博弈现象 例1:“齐王赛马” 春秋战国时期,齐王和田忌各有“上、中、下”三等级赛马,齐王的马比田忌的同等级马要略胜一筹,但齐王的“中、下”级马跑不过田忌的“上、中”级马。问比赛双方采取何种策略为宜? 例2:“价格联盟” 2000年6月,国内九大彩电企业结盟深圳,约定共同提高彩电零售价格。之后,又有空调价格联盟、民航机票价格联盟、电脑价格联盟,证券佣金价格联盟等等。但这些“联盟”均先后解体。价格联盟能提升相关企业利润,为什么联盟策略不能持续? 例3:“搭便车” 中国股市“非流通股股改”过程中,大小股东对“对价”往往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影响股改进程,使自身利益受损。问大小股东的正确策略是什么? 注:“搭便车现象”是奥尔森教授(1965)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在集体行动中,个人支付成本获得的收益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免费分享的现象。由于个人支付全部成本而只享受较少的收益分额因而集体中的理性个人没有动力去提供公共物品。

博弈与决策作业2(答案)

博弈与决策 平时作业参考答案(2) 一、名词解释 1.不确定性:就是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主体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2.最大期望收益法:就是在事件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应该选择给他带来“期望收益”最大的策略。 3.混合策略: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参与者只能以某种概率选择不同地策略,就称为混合策略。 4.支付均等法:当一个参与者在均衡中应用一个混合策略时,他所得到的支付必须与他在混合策略中所应用的每一个纯策略的支付相同。 5.子博弈:如果从第一阶段以外的某个阶段开始的后续博弈阶段,也有初始信息集,具备进行博弈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能够自成一个博弈,我们就将这个博弈阶段称为原动态博弈的一个“子博弈”。 6.逆向归纳法:从最后一个阶段或最后一个子博弈开始逆推上去,逐步向前倒推以求解动态博弈均衡,这就是逆向归纳法。 7.承诺:就是对愿意与你合作的人给予回报的方式。 8.空洞威胁:当发出威胁的博弈参与者选择威胁所宣称的行动策略时,对自己并没有好处,这就不可信了,这叫做“空洞威胁”。 二、请用最大期望收益法寻找最优策略。 要求: (1)写出计算步骤;(2)给出最优的策略结果。 甲乙两家企业,为了市场份额的争夺,在价格定制问题上各有两种纯策略,如图2-1所示。两家企业都知道自己在各个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情况,但是并不知道对方的收益。假设甲采取U的概率为0.3,乙采取R的概率为0.6。 乙 L R 甲U D 答:(1)当乙采取R策略的可能性为0.6时,采取L策略的可能性为0.4,那么甲据此判断采取自己的策略U时所获得的可能的期望收益EU(U)=0.6×2+0.4×3=2.4。甲采取自己的策略D时所获得的可能的期望收益EU(D)=0.6×4+0.4×1=2.8。很显然,甲应该选择策略D,因为EU(D)> EU(U)。 (2)当甲采取U策略的可能性为0.3时,采取D策略的可能性为0.7,那么乙据此判断采取自己的策略L时所获得的可能的期望收益EU(L)=0.3×1+0.7×4=3.1。乙采取自己的策略R时所获得的可能的期望收益EU(R)=0.3×4+0.7×2=2.6。很显然,乙应该选择策略L,因为EU(L)> EU(R)。

博弈论与决策思维

《博弈论与决策思维》感想 这次很荣幸的去听了郑教授的《博弈论与决策思维》讲座,非常感谢浙江大学东方财智能给我提供的这次机会,听完这个课程之后,内心深处感受颇深,第一次觉得博弈思维是如此的精湛,更令人感叹的是郑教授教了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运用博弈思维来处理一些棘手的事。与我以前听过的所有精彩的课程相比,我只想说一句:教授不愧是教授,教授与老师的讲课方式与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整个博弈论课程演讲的过程中,郑教授都是用一些有趣的例子来引导大家在课堂上的互动,从而通过在例子上总结出来的一些启示来告诉大家,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进退两的困境时,我们应当如何巧妙地运用博弈思维来思考问题,并让那些问题能得到妥善的处理。 如果就像宣读课本一样把那些道理说给大家听,把那些PPT画面一页页放给大家看的话,那效果肯定就犹如过眼云烟,但是郑教授说的每一点重点我们都会牢牢紧记!比如:田忌赛马,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故事。大家都只知道田忌之所以赢了齐王是因为他改变了策略,然而改变策略视需要前提条件的:第一就是对方愚蠢,第二就是对方的信息的公知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用全局、动静思维来考虑问题! 博弈分为很多种:换位思考、信任危机、收益问题、隐性激励、推理方式、、、、、其中有一点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隐性激励。说的大概就是一个公司的上层不能什么事都必须是亲力亲为,应该对有些事松松手或者对于有些事假装不清楚,让下属自己拿主意,让他们以后做事能越来越有自信,在这个过程中能逐渐成长起来,正好验证了那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博弈,物品之间也同样存在博弈,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物品间的竞争是替代,合作就是互补。而市场决定着物品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博弈是无处不在的。郑教授所讲的博弈内容远不止这么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亲自去听了之后才会有那种突然觉自己的智慧一下子就升华了的感觉。 学会博弈论会让你活的更有智慧!

管理经济学(二)-卿志琼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管理经济学》(二)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特点比较分析 2、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与评价 3、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短期关门点决策 4、完全竞争市场厂商长期均衡的利润状况分析 5、完全垄断市场的特点分析 6、完全垄断市场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分析 7、论价格歧视及其条件 8、论一级差别定价、二级差别定价和三级差别定价的含义与适用条件 9、论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与企业决策 10、垄断竞争市场厂商的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 11、寡头市场结构的特点分析 12、比较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长期均衡条件与效率分析 13、卡特尔定价与价格领导的含义与应用 14、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15、运用某一市场结构分析企业的定价与产量决策 16、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含义及其应用 17、企业不同的定价实践与应用 18、市场进入障碍与市场结构——以某市场为例 19、长期投资决策原则与应用 20、囚徒困境与纳什均衡的含义与应用 论博弈论对企业决策的启示 一、博弈论概念及其起源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或竞赛论,是研究具有对抗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起源于 20 世纪初。1944 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奠定了博弈论的理论基础。简单地说,博

弈论就是研究决策主体在给定信息结构下如何决策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以及不同决策主体之间决策的均衡。张维迎教授对博弈论的定义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比如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每一个企业,都会考虑采取正常价格策略,还是采取高价格策略形成垄断价格,并尽力获取垄断利润。如果垄断可以形成,则博弈双方的共同利润最大。这种情况就是垄断经营所做的,通常会抬高价格。另一个极端的情况是厂商用正常的价格,双方都可以获得利润。从这一点,我们又引出一条基本准则:“把你自己的战略建立在假定对手会按其最佳利益行动的基础上”。事实上,完全竞争的均衡就是“纳什均衡”或“非合作博弈均衡”。在这种状态下,每一个厂商或消费者都是按照所有的别人已定的价格来进行决策。在这种均衡中,每一企业要使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要使效用最大化,结果导致了零利润,也就是说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非合作行为导致了社会所期望的经济效率状态。如果厂商采取合作行动并决定转向垄断价格,那么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遭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WTO和各国政府要加强反垄断的意义所在。 二、博弈论与企业决策的关系 博弈论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在充满竞争的商界里,经验、竞争战略和博弈论就好比是企业管理的术、法、道,掌握博弈之道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比不懂博弈之道的更加理性和高明。从冯诺伊曼创立博弈理论至今,博弈论已经从早期的静态博弈发展到动态博弈,并在商业、法律、心理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人类的很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都是相互

博弈论的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共同知识:是指所有当事人对该事件都知道,并且也所有当事人都知道其他当事人也知道这一事件,并且所有当事人都知道所有当事人都知道这一事件。那么该事件就是共同知识。 2,先动优势:在序贯情侣博弈中,任何一方率先采取行动可能得到的好处,都比他或她后行动可能得到的好处大。这种局中人先动得益大于后行得益的情况,叫做先动优势。3,后动优势:后行动的得益比先行动的得益大的情况 4,信息集:我们用一个扁椭圆形的虚线的圈,把所论局中人的若干决策节点罩起来,成为他的一个信息集。 ?单点集:我们把不被扁椭圆虚线罩住的每个决策节点也给以信息集的地位,称为单点集。 ?触发策略:即只要他的对手在博弈中一直采取合作策略,则该局中人也会在博弈中继续采取合作策略;但是,一旦对手在某一个阶段采取背叛策略,将会触发该局中人在往后的一段时期内采取不合作策略,甚至永远采取不合作策略,从而对对手实施惩罚。 ?冷酷策略:双方一开始的时候选择合作,然后继续选择合作,直到有一方选择背叛,从此永远选择背叛。即任何局中人的一次性不合作将触发永远不合作。 ?礼尚往来策略:开始的时候和冷酷策略一样,即双方从合作开始,在以后的每个阶段,如果你的对手在最近的一次博弈中还是采取合作策略,则你继续跟他合作; 如果你的对手在上一阶段的博弈中采取背叛策略,则你在下次的博弈中采取背叛策略惩罚他,但是如果你的对手在下一次博弈中改邪归正,采用合作策略,则你在下次继续博弈中还是跟他合作。 触发策略是带有奖励和惩罚措施的一种博弈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惩罚措施是其中的关键。注意:(1),一个信息集罩住的必须是同一个局中人的决策点。 ?必须是同一个局中人在同一个时点的决策节点。

博弈与决策测验1-4答案

测验 题目1 博弈当中通常包括下面的内容,除了()。 正确的答案是:支付 题目2 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 正确的答案是:损益 题目3 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 正确的答案是:策略组合 题目4 下列关于策略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 正确的答案是:一个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题目5 囚徒困境说明() 正确的答案是: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题目6 在具有占优策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 正确的答案是: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题目7 策略式博弈,正确的说法是() 正确的答案是:策略式博弈无法表明行动顺序 题目8 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的讨价还价属于哪种博弈。() 正确的答案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题目9 公共物品的特征是() 正确的答案是:不用购买就可消费

题目10 下面哪一项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正确的答案是:国防 题目11 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对 题目12 在一个博弈中只可能存在一个纳什均衡。错 题目13 在博弈中知道越多的一方越有利。错 题目14 在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能获得的最好结果。错 题目15 在博弈中如果某博弈方改变策略后得益增加则另一博弈方得益减少。错 题目16 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单独改变策略都只能得到更小利益的策略组合。对 题目17 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想选择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想选择。对 题目18 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错 题目19 纳什定理说明在任何一个有n个博弈方存在的有限博弈中,都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对 题目20 根据参与人行动的是否同步来区分,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StatiC game)和动 态博弈(dyn amic gam?。对 题目21 在动态博弈中,因为后行动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对方行为后再选择行为,因此总是有利的。错 题目23

博弈与决策网上作业答案-(2)

博弈与决策网上作业答案-(2)

博弈与决策网上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答案 1.博弈当中通常包括下面的内容,除了(支付)。 2.博弈论中,局中人从一个博弈中得到的结果常被称为(损益) 3.一个博弈中,直接决定局中人损益的因素是(策略组合) 4.下列关于策略的叙述哪个是错误的(一个局中人在原博弈中的策略和在子博弈中的策略是相同的) 5.囚徒困境说明(双方都独立依照自己的利益行事,则双方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6.在具有占优策略均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都会坦白) 7.策略式博弈,正确的说法是(策略式博弈无法表明行动顺序) 8.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的讨价还价属于哪种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9.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不用购买就可消 费) 10.下面哪一项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国 防) 11.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V 12.在一个博弈中只可能存在一个纳什均衡。X 13.在博弈中知道越多的一方越有利。X

14.在博弈中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能获得的最好结果。X 15.在博弈中如果某博弈方改变策略后得益增加则另一博弈方得益减少。X 16.纳什均衡即任一博弈方单独改变策略都只能得到更小利益的策略组合。V 17.囚徒困境说明个人的理想选择不一定是集体的理想选择。V 18囚徒的困境博弈中两个囚徒之所以会处于困境,无法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因为两囚徒都不在乎坐牢时间长短本身,只在乎不能比对方坐牢的时间更长。X 19.纳什定理说明在任何一个有n个博弈方存在的有限博弈中,都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V

20.根据参与人行动的是否同步来区分,博弈可以划分为静态博弈(static game)和动态博弈(dynamic game)。V 21.在动态博弈中,因为后行动的博弈方可以先观察对方行为后再选择行为,因此总是有利的。 X 22.子博弈可以从一个多节点信息集开始。X 23.公共物品实际上就是公用的物品。X 24.公共物品的存在说明了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X 25.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普遍存在的,纯策略纳什均衡只是混合纳什均衡的一种特例。V 第二次作业答案 1.在一个博弈中博弈方可以有很多个。V

管理决策中的博弈问题与案例分析

《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管理决策中的博弈问题与案例分析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号: 姓名: 日期: 二○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 博弈论与决策论之间存在多方面的联系。首先,从理解和优化决策的意义上讲,博弈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决策理论,并且是一种规范性(prescriptive)决策理论,它不是描述具体的决策过程,而是指出决策的最优结果应该是什么。其次,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策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状态。决策论一般处理个人、集体或者组织的决策问题,而不处理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博弈论恰好相反;再次,博弈论的一些分支可以看作是对决策论传统内容的深化。博弈论给现代管理决策和机制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革新,在现代管理决策中运用博弈论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合理正确的决策。 关键词:博弈论;决策论;管理决策

1博弈论简介 1.1博弈的起源和发展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梅洛(Zermelo),波莱尔(Borel)及冯?诺依曼(von Neumann)。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莱因哈德?泽尔腾、约翰?海萨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1.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论中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 局中人或参与者(Players) 规则(rules):规定博弈各方的行动顺序、方式、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策略(Strategy):一整套的行动方案,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行动。 相机策略(contingent strategy):仅在不确定事件发生时才会采取的策略。 行动(action):局中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

博弈与决策作业任务1-4

博弈与决策 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博弈论:是指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中,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2.完全信息:是指所有参与者各自选择的行动的不同组合所决定的收益对所有参与者来说是共同知识。 3.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者同时采取行动,或者尽管参与者行动的采取有先后顺序,但后行动的人并不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采取的是什么行动。 4.动态博弈:指的是参与人的行动有先有后,而且后选择行动的一方可以看到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选择的行动。5.非合作博弈:如果参与者之间不可能或者根本没办法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不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采取行动的话,这种博弈类型就是非合作博弈。 6.纳什均衡:是对于每一个博弈参与者来说是这样的一个战略组合,即给定其他参与者的战略,每一个参与者的这个战略能使其期望效用最大化。 7.纯策略:如果在每个给定信息下,只能选择一种特定策略,而且参与者选择了这个策略之后就不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这个策略就是纯策略。 8.纯策略纳什均衡:是指在一个纯策略组合中,如果给定其他的策略不变,在该策略组合下参与者不会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否则会使策略组合令人后悔或者不满意。 二、请用剔除劣势策略的方法寻找以下博弈的最优策略。 要求: (1)写出剔除的步骤或顺序;(2)画出相应的剔除线;(3)给出最优的博弈结果。 乙 坦白抵赖 甲坦白 -3 -3 -5 抵赖 -5 -1 -1 答:(1)对甲而言,抵赖是劣势策略,用横线划去“抵赖”所对应的行; (2)对乙而言,抵赖是劣势策略,用竖线划去“抵赖”所对应的列; (3)余下的策略组合是(坦白,坦白),这就是该博弈的最优结果。 [注:步骤(1)(2)颠倒亦可] 百事可乐 低价高价 可口可乐低价 3 3 1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