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要点

抗生素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要点
抗生素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要点

抗生素是指具有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作用,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挽救了无数各类感染患者的生命。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不仅延误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也增加了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随着抗生素使用的数量增加和时间延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是自然规律;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缩短抗生素的使用周期,是使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更为困难。在发达国家抗生素的使用量约占全部药品的10%,而我国这一比例为30%,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甚至高达50%。可见在我国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了正确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临床医师不仅要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熟知各类抗生素作用及不良反应、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的正确用法,还要熟知当地各类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掌握经验性使用抗生素的原则,重视病原菌检查,尽早开始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本章主要介绍抗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

1 临床应用的几类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霉抑制剂。它们均有相同的β-内酰胺类,可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失效。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

壁的合成。

1.1.1青霉素类

口服制剂:有青霉素V,羟胺苄青霉素,抗菌谱和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相似,主要对G +菌和部分G-菌有效,剂量一般1-2g/d(青霉素V40万单位相当于250mg),氮卓脒青霉素主要用于肠道和泌尿道G-杆菌感染,剂量0.6-1.2 g/d。

注射制剂(包括肌肉和静脉注射):

青霉素G(Penicillin G)主要针对G+菌,少数G-菌亦有效,对消化链球菌和消化球菌亦有效,剂量160万U-960万U/d,个别化脓性脑膜炎可用量>1000万U/d。由于青霉素剂量大时能透过血脑屏障,引起呼吸中枢被抑制,建议每次应用不超过500万U。苯唑西林(oxacillin)主要对产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近年来己有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金葡菌称之谓耐甲氧青霉素的金葡菌,只有万古霉素对之敏感。氨苄西9Ampicillin)对G+和G-菌均有效,目前临床应用较少,原因是国产氨苄制剂工艺过程不够好,容易出现皮疹和药物热。哌拉西林(Piperacillin)剂量4-8g/d,现已替代了羧苄和磺苄青霉素对G-杆菌、绿脓杆菌和厌氧菌有效,但对产酶的葡萄球菌无效。

1.1.2头孢菌素类

口服制剂包括:头孢羟氨苄霉素(cefadroxil)剂量1g/d,对G+和G一菌均有效。头孢氨苄霉素(cefalexin)剂量1g/d,对G+菌有效,用于呼吸道感染。头孢拉啶片(cephradi ne)剂量1-2g/d,用于泌尿道感染效果较好。头孢克洛(cefaclor)又名希克劳,剂量1-2g/d,可用于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剂量1-2g/d,对G +和G一均有效。头孢布烯(ceftibuten)商品名为Cedax剂量200mg 2/d

头孢丙烯(cefprozil)可用于成人和小儿上下呼吸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绝对生物利用度达89-94%,主要由肾排出(6 0%),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剂量0.5g 2/d。头孢克肟(c efixime)为口服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消除

半衰期长的特点,明显优于头孢克洛等。

注射制剂: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针对G+球菌,目前有:头孢唑啉(cefazolin)剂量3-6 g/d,分次静脉点滴给药,除用于G+球菌外,对有些G-杆菌亦有一定的效果,常在术前预防用药。头孢拉丁(cephradine)80%由肾排出,用于泌尿道感染,剂量3-6g/d,亦可作

为术前预防用药。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G+球菌和G-杆菌均有效,剂量3-6g/d,常用有:头孢孟多(cefama ndol)、头孢噻乙胺唑(cefotiam)、头孢呋肟(cefuroxime)能透过血脑屏障。

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针对G-杆菌,常用有: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又称先锋必素对胆道感染效果好,因为大部分由胆道排出。头孢噻肟(cefotaxime)它的代谢产物有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作用,因此临床应用较多。头孢唑肟(ceftizoxime)杀G-杆菌较强,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老年和婴幼儿。头孢曲松(ceftriaxone)是头孢菌素中半衰期最长的,T1/2=8h,且能通过血脑屏障,剂量l-2g/d,颅内感染可用2g/d,一次静滴,血峰值高,透过血脑屏障亦多。头孢他啶(ceftazidime)对绿脓杆菌效果明显。其他G-杆菌亦有效。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除头孢三嗪外剂量均在3-6 g/d。头孢地嗪(cefodizim,modivid)有提高免疫反应,使CD4细胞增多,CD4/CD8的比例增高,促进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趋

化作用。但临床杀菌作用不够强。

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球菌,G-杆菌均有效。头孢吡肟(cefepime)半衰期为2h,85%由肾排出,系广谱抗菌素,对β内酰胺酶较第三代更稳定,对G+球菌,G-杆菌,包括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效。剂量2-4g/d,分二次IV。头孢匹罗(cefpirom)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临床抗菌活性较第三代强。消除半衰期为1.2-1.7h,剂量2-4g/d,分二次IV。头孢克定(cefclidin)对细菌细胞壁穿透性强,较第三代头孢对G-杆菌作用强,特别是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酶稳定,半衰期为 1.9h,剂量1g 2/d IV.

综上所述,第一代至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G-的作用可归纳为表1。

表1 第一至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比较

分代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代表性药物头孢唑啉头孢呋肟头孢噻肟头孢匹罗

抗菌活性革兰阳性

菌+++

++

++

+++

++

+++革兰阴性

1.1.3头霉素类是由头霉素(cephamycin C)经半合成而得一类抗生素,其结构上和头孢菌素有区别,均对厌氧菌有作用,常用有:头孢西丁(cefoxitin)对G+,G-菌、厌氧菌或需氧菌均有较强的活性,对MRSA耐药,血清半衰期为1.4h,剂量1-2g Q6-8 h。头孢美唑(cefmetazon)对G十菌作用较好,半衰期为1.8h,剂量2- 6 g/d,分次IV。

头孢米诺(cefminoxime)和头孢拉他(moxalactam)

1.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抑制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抗生素的作用加强。舒巴坦或青霉烷砜(sulbactam)优立新(Unasyn)是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烷砜的合剂,其比例为2:1,750mg优立新中氨苄500mg,青霉烷砜250mg,临床效果优立新比单独用氨苄强。头孢哌酮和青霉烷砜的合剂(sulperazon),增强了头孢哌酮的抗菌活性。剂量2 g Q8-12h IV。棒酸(clavulanaic acid)安灭菌(augmentin)是羟氨苄青霉素和棒酸的合剂,注射剂每瓶600mg,含羟氨苄青霉素500mg和棒酸100 mg,口服制剂每片350mg含羟氨苄250mg和棒酸125 mg。剂量1.2g-2.4g Q6-8h IV。特美订(timentin)是替卡西林(ticarcillin)和棒酸的合剂,每瓶含ticarcillin 3g和棒酸0.2g,用于绿脓杆菌感染。剂量3.

2 Q6-8h IV。三唑巴坦(Tazobactam)现有和哌拉西林的合剂(pip:taz-8:1),Taz的抑酶作用优于舒巴坦、克拉维酸,且对部分染色体介导的I型酶也有抑菌作用。剂量pip

+taz 2+0.5g或4+0.5g Q6-12h IV。

1.1.5其他b-内酰胺抗菌素包括:亚胺培南(imipenem)是广谱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均有效,副作用少,剂量1-1.5g/g,量大会有抽搐等副作用。美罗培南(Meropenem)对人类肾去氢肽酶-1稳定,因此不需与酶抑制剂合用,本品对肠杆菌科抗菌活性较亚胺培南强2-32倍,对绿脓和流感杆菌亦较亚胺培南强。对厌氧菌与亚胺培南相仿。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包括ESBL稳定。体外试验对分支杆菌和军团菌亦敏感。剂量0.5-1g Q6—8 h。帕尼培南(Panipenem)和倍他米隆(betamipron)按1:1配制的合剂,对G+、G-、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本品对多种β内酰胺酶稳定。倍他米隆无抗菌活性,也无抑酶的作用,但可减少帕尼培南在肾组织中积聚,减少帕尼培南的毒性。剂量0.5-1g 2/d。氨曲南(aztreonan)对肠杆菌科细菌和绿脓杆菌有效,但作用不如头孢他啶,对肾无毒性,半衰期为7 5分钟,常用剂量2-6 g/d。1.2 喹诺酮类(Quinolone)根据开发的年代和抗菌特点可分为:第一代:奈丁酸(Nali dixic acid),和吡哌酸(Pipemedic acid)。第二代:诺氟沙星(Nor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氧氟沙星(Ofloxacin),环丙沙星(Ciproxacin),左旋氧氟沙星(Levo floxacin),洛美沙星(Lomefloxacin)及氟罗沙星(Fleroxacin)。第三代:司帕沙星(s parfloxacin)妥舒沙星(tosufloxacin)加替沙星(gatifloxacin)格帕沙

星。

第四代:曲伐沙星( trovafloxacin)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克林沙星(Clinfloxacin)。四代的区别:一代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二代最适合于肠道G -杆菌感染,对结核杆菌、布氏杆菌、军团菌亦有效;三代对肺炎球菌等G+菌活性加强;四

代对G+菌和厌氧菌具强大活性。

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DNA旋转酶来阻断DNA的合成。细菌对喹诺酮类产生耐药主要是渗透入细胞壁的药量减少和对旋转酶的亲和力下降。抗菌谱对G+球菌和G-需氧菌均有效,是一广谱抗生素,对绿脓杆菌包括β内酰胺类耐药的对喹诺酮类仍敏感。对G+球菌包括MRSA均有效,以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最好。对肠道细菌最敏感如沙门,志贺,耶尔森,弯曲菌,弧菌,布氏杆菌,嗜血流感杆菌,结核杆菌及分枝杆菌均有效。除第四代外对厌氧菌均无效,对肠球菌,肺炎球菌,奴卡菌效差。副作用:胃肠道皮肤和肝肾功能变

化和其他抗生素相同,但对中枢神经系有失眠和欣快感,关节软骨发育受损,氟啶酸或环丙沙星和茶碱合用时可因竞争排泄而使茶碱浓度升高。

1.3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包括红霉素,麦地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白霉素和交沙霉素;近年来有新的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甲红霉素,罗他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以阿齐青霉素半衰期最长平均4o多小时。

1.4 磺胺类有复方新诺明

1.5 甲硝哩及替硝唑

1.6 氨基糖苷类有链霉素,丁胺一卡那霉素,立克菌星和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因毒性关系现已少用。为了加强氨基糖苷类抗菌素的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根据药

代动力学特点应每日一次给药。

1. 7四环素类目前常用是强力霉素’日服片剂,四环素和土霉素已少用。

1.8氯霉素虽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颗粒性白血球减少等副作用,但临床仍在应用,因为氯霉素能透过血.脑屏障并对厌氧菌有效。注射剂比较纯相对不良反应较少。

1.9多肽类多粘菌素和杆菌肽现己少用,最普遍的是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它对M RS A和一些肠球菌有效。

1.10磷霉素国内于 1972年试制成功,1980年应用与临床。本品具广谱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志贺菌属及沙雷菌属等有较高抗菌活性,对绿脓杆菌、变形、产气、肺炎杆菌和部分厌氧菌也有一定活性,但作用较B内酚胺类差,体内的抗菌活性较体外强。其化学结构不同于其他抗生素,故与其他抗生素不产生交叉耐药性。本品口服后 3 0-40%由胃肠道吸收,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半衰期为1.5-2.oh。日服后由尿机粪排出,

不良反应少。

2、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1 阻断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和杆菌肽等。

2.2 阻止核糖体蛋白的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

2.3 损伤细胞浆膜影响通透性,如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

2.4 影响叶酸代谢,如磺胺类,异烟肼,乙胺丁醇等.

2.5 阻断DNA,RNA的合成,如奈丁酸,吡哌酸,氟哌酸(喹诺酮类),利福平,

阿糖腺昔,新生霉素,甲硝唑。

2.6 根据抗菌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可分为时间依赖性抗菌素和浓度依赖性抗菌素。前者包括绝大部分b内酰胺抗菌素,应每日3~4次给药;后者代表药物为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应每日一次用药。优化抗菌治疗治疗需要强调的不仅是选用适宜药物,而且是优选药物,并且根据药动学/药效学(PK/PD)原理,优化给药方案(剂量及其分配、疗程),其目标除改善疗效外,还要求防止和减少耐药,以及节约费用。近年来有一些关于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简约表述,如“3R”原则:Right patient(合适的有指征的病人),Right antibiotic(合适的抗生素)和Right time(合适的时间即早期治疗和适当的疗程);还有所谓“3D”原则:Drug(药物),Dose(剂量)和Duration(疗程)。如果我们将这些加以整合,加上现在强调的新目标即改善疗效和减少耐药,那么优化抗生素治疗可以概括为2RDM:即Right patient(有指征的病人),Right antibiotic(合适的抗生素),Dose(适当而足够的剂量和给药次数),Duration(合

适的疗程),Maximal outcome(尽可能好的疗效),Minimal resistance(尽可能低的耐药)。倘

若达到上述要求,医疗费用自然降低。

3、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

3.1过敏反应用药后有皮疹,血清病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因此用B内酚胺类抗生素前要详细询问过去有无青霉素过敏史,用青霉素前要作皮肤试验,可用青霉素20单位川.1 m1皮内注射,头抱菌素类可用 30微克/O.lml皮内注射,15分钟看结果,如阳性则避免使用。各种青霉素或头抱菌素只取一种皮试即可,对于用头抱菌素是否作皮试尚有争议。

3.2对神经系统反应’链霉素和庆大对第8颅神经有损害,临床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共济失调,大部分患者于什药后能逐渐恢复,原有’答功能损害者在药量大或用药时间长亦可影响耳蜗功能出现耳鸣与耳聋,因此对肾功能差者和新生而4要慎用。

3.3对造血系统氯霉素可引起颗粒性白血球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用药过程

中要追查血中目。

3.4对肾功能的影响主要是氨基糖贰类的庆大,卡那,万古还有多粘菌素等,严重时可引起肾小管变性,坏死和肾功能衰竭。磺胺类可引起血尿和’肾功能影响,因此临床在

用这些药时要追查尿常规及肾功能。

3.5对肝功能损害四环素静脉注射或日服过量可引起肝脂肪性变,严重时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疫,腹水等。抗结核药物如利血平,异英朕,毗嗓酚胺联合应用时对肝损害大,可引起严重中毒性肝炎。喀诺酮类如氟呢酸,环丙沙星等能引起直接胆红质升高,常被误认为病毒性肝炎。6.对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如红霉素等可引起恶心呕吐,广谱抗生素还可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和难辩芽抱杆菌性肠炎。

3.6药物热在用药过程中感染的迹象有好转,但继续发冷发热,除外其他因素后要考虑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一旦停药就不发热,半衰期长者停药时间相对长些。

4、临床如何选择抗生素

主要根据感染发生的地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的药物敏性、病情的严重性、既往抗生素的使用及疗效,以及患者本身情况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在用抗生素前和抗生素治疗中应取血或感染部位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根据感染的病原菌和药物的敏感性尽早开始针对性抗菌治疗。值得提出的是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一旦有脓肿或细菌性赘生物形成,必需引流或手术切除赘生物,单用抗生素无法控制感染。另外对感染者用抗生素后仍然高热不退,除了考虑换抗生素外,应想到药物热,还需要仔细观察有无潜在深部脓肿。

天然抗菌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其中有一些是肽。但这些肽的结构常与前述活性多肽的结构有一些区别。如短杆菌肽,它的氨端与羧端已缩合成肽键,因此肽分子是环状结构的,称环肽。有一些多肽抗菌素含有D型的氨基酸或一些其他结构的部分,如短杆菌素(tyrocidineA),含有二分子D-苯丙氨酸,整个10肽头尾相接形成一个环。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有效地预防其并发症。所以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患儿很少需要使用抗菌素,只有当鼻分泌物呈黏稠不透明、持续七到十天无改善或体温持续不退或退后复升、外周血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等,考虑并发细菌感染时才需要使用抗生素。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部分合成产品。

1981年我国第四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指出,近些年来在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肿瘤,抗病毒,抗原虫、寄生虫和昆虫等领域也有较快发展。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异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则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鉴于“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范围,继续使用抗菌素这一名词已不能适应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因此,会议决定将抗菌素正式更名为抗生素。

抗菌素-合理应用

抗菌素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在控制与治疗畜禽感染细菌性传染病起到了卓有成

抗菌素药物

效的作用。极大地保障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但是随着抗菌素的不规范应用,如:抗菌素的滥用(不论什么病一切抗菌素上)剂量的不断增加、配伍不当、错误的给药途径如:(青霉素G饮水治疗感染等)给畜禽带来不良反应,有的危及人体健康安全。如:抗菌素的毒性反应,二重感染,耐药性的产生及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同时造成治疗的失败。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应用抗菌素。

严格掌握抗菌素的适应症

正确诊断是选择抗菌素的前提,有了正确的诊断结果才能确定其致病菌,从而选择对其病原菌高度敏感的抗菌药物。由一种细菌引起的疾病,选择抗菌素药物较为简单,由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病毒及真菌引起的疾病则用抗菌

素无效。

了解抗菌素特性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不同的抗菌素作用于不同的靶器官,其有效浓度维持时间不同,用法及用量也各有不同,因此在临床用药时要根据药物的剂量、给药的途径、疗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太大可造成浪费,严重者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对急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者剂量应增大,磺胺类药首次量应加倍。对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少用量。

抗菌药物的治疗疗程应充足,一般细菌感染可连续用药3—4d,症状消失后再巩固1—2d,以防复发,磺胺类药物可达7d左右。对于慢性传染病如结核病、猪气喘病应延长疗程。

临床用药时应考虑它所作用的靶器官。如治疗肺部感染可选用蒽诺沙星、四环素、链霉素等,而脑部感染应首选磺胺类药。

合适的给药途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严重感染及全身感染者可进行注射给药,消化道疾病以内服为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避免产生耐药性

随着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细菌的耐药性。决不滥用抗菌素。

1、属于可用不可用的尽量不用,对于发热原因不明和病毒性疾病不可应用抗菌素。

2、用一种药物能治疗的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3、严格掌握适应症,用量要足够,疗程要适宜,对于慢性传染病需长期投药的可交替使用不同的敏感药物。对于耐药菌株感染的应进行药敏实验。

防止不良反应

1、毒性反应:各种抗菌素和磺胺类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肝肾、造血系统等方面。反应的程度与药物的用量及用药时间成正比。如长期或大量使用四环素、链霉素、新霉素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发生障碍,大量使用庆大霉素、磺胺类药时可导致肾功能紊乱,刺激性药物

青霉素

注射易引起局部炎性反应。

2、过敏反应:某些抗菌素如青霉素类、氯霉素、先锋霉素可导致动物出现过敏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应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3、二重感染:多发生于应用广谱抗菌素或多种抗菌素联合用药时。

4、防止影响免疫反应:某些抗菌素如氯霉素和磺胺药对活疫苗的主动免疫产生干扰作用,因此接种疫苗特别是活菌苗接种前后7d不宜使用抗菌素。

抗菌素的联合应用

联合用药的目的在于增强疗效,减少毒性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但不注意抗菌药物的理化特性,也可能出现拮抗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临床指征。病因不明、病情危急的严重感染或全身败血症单一抗菌素不能有效控制的、需长期用药为防止耐药性可进行联合用药。

2、在联合用药时应注意相互间的作用。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联合应用可获得增强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的合用。速效抑菌药与抑菌药慢性联合应用可获得相加作用,而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作用明显减弱如青霉素和氯霉素的合用。

3、在联合用药中应注意配伍禁忌。在混合使用药物时应注意配伍中出现的反应,它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及药理等方面的反应。以观察是否出现沉淀、变色、变质等现象。如青霉素不宜与四环素、磺胺类、庆大霉素混合使用。酸性药物与碱性药物混用易引起中和反应等。

4、临床应用抗菌素时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结合对症疗法,加强护理,增加营养补充体液等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联合使用中草药。中草药具有抗菌谱广、无毒副作用等特点,中药的使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黄连、白头翁、大蒜、马齿苋等已广泛应用于兽医临床。

1.合理应用抗生素的概念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临床药理概念为安全有效使用抗生素,即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有效,

这就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正常情况下,大多数新启用抗生素在若干年内都会因病菌产生耐药性而失去原有效力,然而不正确的使用,更加重了耐药细菌的急剧增长。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量大、品种多、更新快、各类药品之间相互关系复杂,联合用药日趋增多,预防用药日趋广泛。因此临床上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耐药性仍逐年上升势头。

合理使用抗生素需具体病人具体分析,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没有一个固定方案可在不同情况下套用。笔者认为合理选用与合理用药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抗生素的临床选择

2.1首先要掌握抗生素的抗菌谱各种抗生素都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因此所选的药物的抗菌谱务必使其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否则就无的放矢,既浪费钱财,又延误病情。

2.2根据致病菌的敏感度选择抗生素如我院1997年1月1日至1997年3月31日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主要病原菌1841株,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429株,硝酸盐阴性杆菌307株,大肠埃希氏菌30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84株,铜绿假单胞菌326株,阴沟肠杆菌189株。

其药敏试验情况:

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青霉素、氨曲南和羧苄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9.3%、86.7%和76.2%;对氧氟沙星、泰能、舒普森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其次是头孢哌酮和丁胺卡

那,敏感率均为96.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交沙霉素、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7.5%,

86.7%,86.7%,84.7%;对万古霉素敏感率为100%,对丁胺卡那的敏感率为81.8%.

铜绿假单胞菌对西力欣、先锋霉素Ⅴ号耐药率均为100%,其次对氯霉素、卡那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2%、87.5%;对环丙沙星、舒普森的敏感率最高,均为100%,对丁胺卡那、头孢哌酮、复达欣的敏感率,分别为93.5%、88.9%、83.9%.

以上调查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2.3根据感染疾患的规律及其严重程度选择抗生素重症深部感染选择抗菌作用强,血与组织浓度均较高的抗生素。对于早期金葡球菌败血症,头孢唑啉血浓度与组织浓度均比头孢噻吩高,其半衰期也较长,因此感染部位可达到较高浓度,所以深部感染时应选用头孢唑啉。

2.4根据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选择抗生素。

2.4.1吸收过程口服吸收完全的抗生素有氯霉素、氯洁霉素、氯林可霉素、头孢唑啉、头孢立新、阿莫西林、利福平等;青霉素类易被胃酸破坏;氨基甙类、头孢菌素类的大多数品种、万古霉素,口服吸收甚少。近年一些新的长效口服抗生素如新型头孢霉素(Cefprozil、Cefpodoxime、Carbaceplem)、新大环内酯类(Clarithromycin、Azithromycin);还有第4代喹诺酮类:妥舒沙星、斯帕沙星、左氟沙星等抗菌谱广、活性强、组织渗透性好的品种上

市。

2.4.2分布不同的抗菌药物其分布特点亦不同,氯洁霉素、洁霉素、林可霉素、磷霉素、氟喹诺酮类中的某些品种在骨组织中可达较高浓度。在治疗骨感染时可选用上述骨浓度高的抗菌药物。有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穿透性好,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药物浓度可达血液浓度的

50%~100%,如氯霉素、磺胺嘧啶、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异烟肼、5-氟胞嘧碇、甲硝唑等均属此类;抗菌药物可穿透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透过胎盘较多的抗菌药物有氨苄青霉素、氯霉素、呋喃妥因、青霉素G、磺胺类、四环素类。因此妊娠期尽量避免应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因为可损及胎儿第八对颅神经,发生先天性耳聋,四环素类可致乳齿及骨骼受损。

总之,抗生素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关键是能否在一定时间内在靶组织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即MIC,同时要根据分布情况,找到合适的给药方式,以避免对其他器官的毒害,尤其是肝、肾等组织。以下因素严重影响药物分布至靶组织:生理屏障如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病理屏障:包裹性感染如心包感染等;药物剂型及其理化性质;血浆蛋白结合率;细胞内转

运方式等。

2.4.3排泄在尿路感染时多种抗菌药物均可应用,但最好选择毒性小、使用方便、价格便宜的磺胺类、呋喃类、喹诺酮类等。红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头孢唑酮、头孢三嗪等主要或部分由肝胆系统排出体外,因此胆汁浓度高,可达血浓度的数倍或数十倍;病情较重的胆系感染,可选择广谱青霉素类与氨基甙类联合应用,等等。

2.4.4代谢多数抗菌药物可在体内代谢,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失去抗菌活性;头孢噻肟在体内代谢生成去乙酰头孢噻肟与药物原形共同存在于体内,去乙酰头孢噻肟

亦具抗菌活性。

3.抗生素使用原则

3.1严格掌握适应症,凡属可用可不用者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

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体内过程与疗效关系。

3.2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

3.3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

3.4尽量避免抗生素的外用(如皮肤)。

3.5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预防治疗: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性链球菌,防止风湿复发;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据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结肠手术前采用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

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4.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联合应用抗生素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延缓或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抗生素按作用性质可分为四类:繁殖期杀菌剂:有β-内酰胺类、先锋霉素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甙类、多粘菌素类;速效抑菌剂: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大环内脂类等;慢效抑菌剂:如磺胺类。联合应用预期可能产生协同、累加、无关或拮抗作用。

4.1联合用药适应症混合感染;严重感染;抗感染药难以到达感染部位;抑制水解酶的

细菌感染;需较长时间应用抗感染药,且细菌对其易致抗药的(如结核杆菌)。

4.2临床常见联合用药在病原菌及药敏情况不明时,可凭经验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

旦药敏试验出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用抗生素。

4.2.1葡萄球菌感染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时,有人主张以红霉素或先锋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其它抗生素:如红霉素加氯霉素;红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红霉素加利福平或杆菌肽;先锋霉素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先锋霉素加万古霉素或杆菌肽。

4.2.2肠杆菌感染因易耐药常采用氨基甙类加广谱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加

氨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氨基甙类加头孢菌素(头孢唑啉、头孢呋肟等)。

4.2.3绿脓杆菌感染多采用联合用药。临床上多采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与多粘菌

素、磺苄青霉素、呋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联合。

4.2.4变形杆菌感染以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为基础,联合应用氨苄青霉素。

4.2.5草绿色链球菌性心内膜炎和肠球菌感染时用青霉素加链霉素效果很好。

4.3抗菌药的配伍青霉素与庆大霉素联用时,如在体外混合,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使庆大霉素部分失活而降低疗效。因此氨基甙类与β-内酰胺类联用时,都应分别溶解分瓶输注。头孢类与青霉类相同,在溶液中稳定性低且易受pH值影响,严禁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等)或碱性药物(如氨茶硷、碳酸氢钠等)配伍。青霉素类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若采用静脉给药时,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在100ml液体中,于0.5-1小时内滴完。某些抗菌药物的联用,除协同作用外毒性也增加,如两种以上氨基甙类联合应用常导致耳毒性和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增强,氨基甙类与头孢菌素联用可致肾毒性增强;与强效利尿药联用,可使耳毒性增强,也可影响抗

生素疗效。

5.抗菌药物监测与最佳给药方案

5.1抗菌药物监测的指标:

5.1.1最低抑菌浓度(MIC)监测,保证用药有效性。

5.1.2联合药敏试验,以制定两种或多种药物联用后,属协同、相加、无关或拮抗的相

互作用。

5.1.3血清杀菌效价(SBA)这一指标可反映药效学与药代动力学的综合指标。峰时≥1:

8,或谷时≥1:1,临床可获较好的疗效。

5.1.4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药物接触后,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

续一段时间抑制的效应。以上工作为临床制定最佳给药方案,提供了可靠科学依据。

5.2最佳给药方案:成功的抗生素治疗,还必须了解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及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规律,从而建立最佳给药方案。关于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次数,许多专家提出有别于传统的方式方法,氨基甙类国外主张每日一次大剂量给药比多次小剂量用药副作用明显下降。选择适当的给药时机,有目的的选择抗菌药避免频繁更换或中断,使血药浓度保证达到MIC水平及减少外用等,都是避免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措施。

还要强调一点,要考虑药学经济学,即医疗费用问题,做到治病的前提下,选价格低的

药物,减轻社会和病人负担。

6.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的毒性反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6.1神经系统毒性反应氨基甙类损害第八对脑神经,引起耳鸣、眩晕、耳聋;大剂量青

霉素G可致神经肌肉阻滞,表现为呼吸抑制。氯霉素、环丝氨酸引起精神病反应等。

6.2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贫血;氯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等有时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先锋霉素Ⅳ、Ⅴ、Ⅵ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6.3肝、肾毒性反应妥布霉素偶可致转氨酶升高,多数头孢菌素类大剂量可致转氨酶、碱性磷酸脂酶、血胆红素值升高。四环素类、无味红霉素类和抗肿瘤抗生素引起肝脏损害。

多粘菌素类、氨基甙类及磺胺药可引起肾小管损害。

6.4胃肠道反应口服抗生素后可引起胃部不适,如恶心、呕吐、上腹饱胀及食欲减退等。

四环素类和利福平偶可致胃溃疡。

6.5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急性出血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引起伪膜性肠炎最多见,其次是先锋霉素Ⅳ和Ⅴ。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临床较多见,以β-内酰胺类、链霉素、氯霉素为常见。

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的后遗生物效应,如链霉素引起的永久性耳聋。

7.抗生素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剖析

抗菌治疗无效,因素可包括:病人、病原及药物的选择等方面。

7.1病人与诊断因素误诊与延误;免疫缺陷与抑制;局限性、包裹性感染,如脓肿;靶

器官血流不足或血流阻塞;坏死组织及继发感染;异物与手术残留物;服药程度。

7.2病原抗药性,可分为单一抗药性和多重抗药性;敏感性测试不正确;治疗阶段产生

抗药性;突变株。

7.3抗菌药物选择失误;给药途径、剂量、剂型;药物稳定性;药物活化:有些抗生素是以药物前体的形式存在,依赖在体内活化而成为有效形式,因此体内疗效的波动可能很大;

已知或未知的降低或抑制药物的因素。

各国采取对策防止滥用抗生素

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调查,美国每年约1.5亿件抗生素处方,其中1/3是非必要处方,感冒的有1800万件处方均为非必要处方。1979年9月美国医学协会公布一项调查结果,主诉感冒症状的占一半。其中70%患者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后,生命力弱的细菌可被杀灭,但残存的细菌则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可以继续繁殖。增加耐药菌似乎与抗生素用量成正比例增加。细菌一旦产生耐药性后,如不使用更加强有力的抗生素则疗效欠佳。如果一旦出现完全获得耐药性,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美国疾病管理中心的舒瓦兹博称:“减少抗生素用量是当前迫在眉睫的紧急课题。”为防止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增长,美国疾病管理中心从

1997年秋出台了新对策,以减少滥用抗生素。美这次出台的新对策包括什么样的疾病可以使用抗生素;医生如何详细指导患者用药,还编制了抗生素使用指南小册子。芬兰等国通过宣传活动较成功地控制了抗生素滥用。但专家们认为,作为全世界共同性问题,仍有必要采

取对策加以遏制抗生素滥用的倾向。

亚洲各国包括我国滥用抗生素现象严重,必须尽快采取对策,以防止耐药性菌的产生。

我国专家也提出人类应给自己战胜微生物感染疾病,留有“杀手锏”。

总之,世界各国医药学界对防止抗生素滥用引起足够重视,除了学术研讨外还相继采取

有效对策。

抗生素作用机理0001

抗生素作用机理与分类 1.抗生素作用机理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 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 5 大类作用机理: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B -内酰胺类抗生素。哺 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所用,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这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不能被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等。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阻碍DNA复制将导致细菌细胞分裂繁殖受阻,阻碍DNA转录成mRNA则导致后续的mRNA 翻译合成蛋白的过程受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抗菌剂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影响叶酸代谢抑制细菌叶酸代谢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妨碍叶酸代谢。因为叶酸是合成核酸的前体物质,叶酸缺乏导致核酸合成受阻,从而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主要是磺胺类和甲氧苄啶。2?抗生素分类一、按化学结构分:(一)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1)青霉素类青霉素G(卞青霉素)PenicillinG(Benzylpenicillin氨卞青霉素(安卞西林.安比西林)Ampicillin(Ampicine)羟氨卞青霉素(阿莫西林)Amoxicillin羧卞青霉素(卡比西林)Amoxicillin(2)头抱菌素(先锋霉素)类头抱氨卞(先锋霉素IV)Cefalexin(Cephalexin头抱羟氨卞Cefadroxil(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阿奇霉素北里霉素螺旋霉素(4)林可胺(洁霉素)类林可霉素(洁霉 素)Lincomycin 氯林可霉素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克林达霉素)Clindamycin(Clinimycin)(5)其它杆菌Bacitracin新生霉素Novobiocin 那西肽恩拉霉素匚)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阴性⑴氨基糖甘类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艮 他霉 素)Gentamicin(Gentamycin新霉素Neo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Amikacin 壮观霉素(大观霉素.奇霉素.奇放线菌素)Spectinomycin(Actinospectacin妥布霉素Tobramycin核糖霉素(维他霉素.维生霉素)Ribostamycin(Vistamycin安普霉素(2)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PolymyxcinB多粘菌素E粘菌素.抗敌素)PolymyxcinE(Colistin)三)广谱抗生素(1)四环素类土霉素(氧四环素)Oxytetramycin(Oxytetracycline)四环素Tetracline 金霉素(氯四环素)Aureomycin(Chlortetrcycline)强力霉素(多西还素.脱氧土霉素)Doxycycline(Deoxyoxytetracycline 米诺环素(2)氯霉素类氯霉素(左霉素)Chloramphenicol(Chloromycetin)甲枫霉素(硫霉素)Thiamphenicol氟甲枫霉素(氟苯尼考)(Florfenicol)(四)主要作用于霉形体泰牧霉素(泰妙灵.支原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

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 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 二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三)抗结核菌类: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 (十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三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生素等抗菌剂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主要是针对“细菌有而人(或其它高等动植物)没有”的机制进行杀伤,有4大类作用机理: 1)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溶胀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 2)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内部的有用物质漏出菌体或电解质平衡失调而死。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肽等。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 抗生素种类近年来内酰胺环。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 中含有β-一)β-内酰胺类:-β)、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内酰酶抑制剂(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乙酰螺旋霉素、白霉素、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无味红霉素、(五)大环内脂类: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六)作用于G+ 菌肽等。 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七)作用于G 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lactam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等其他-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非典型β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 临本类药化学结构,的优点。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 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作者:————————————————————————————————日期: ?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 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 llin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抗生素的种类和作用机理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英语:antibiotic)在定义上是一较广的概念,包括抗细菌药、抗真菌药(anti-fungal medication)以及对付其他微小病原之药物;但临床实务中,抗生素常常是指抗细菌药 二抗生素的种类: 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不同的抗生素药物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3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 (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苷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糖肽类抗生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后者在抗菌活性、药代特性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前两者。 (七)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等。 (八)硝基咪唑类:包括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等。 (九)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十)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杆菌肽等. (十一)抗真菌抗生素:分为棘白菌素类、多烯类、嘧啶类、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抗真菌药物、烯丙胺类、氮唑类。 (十二)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精品文档 .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是人体细胞所不具有的。它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宿主相互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 ),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糖、无机离子及其它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上,且胞浆内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与阳性菌不同,在肽聚糖层外具有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肽聚糖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能阻止penicillin 等抗生素、去污剂、胰蛋白酶与溶菌酶的进入,从而保护外膜内侧的肽聚糖。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磷霉素(fosfomycin )、环丝氨酸(cycloserine )、万古霉素(vancomycin )、杆菌肽(bacitracin )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Penicillins 与cephalosporins 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 )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 (polymyxins),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nystatin )和两性霉素B (amphotericin )能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菌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 ,可解离为50S 和30S 两个亚基,而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80S ,可解离为60S 和40S 两个亚基。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不同,因此,抗菌药物能选择性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 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 ①起始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阻止30S 亚基和70S 亚基合成始动复合物的形成;②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 )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 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 在30S 亚基A 位的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生抑菌作用;③终止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 位结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合成不正常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四、影响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quinolones )抑制DNA 回旋酶(gyrase),从而抑制细菌的DNA 复制和mRNA 的转录;利福平(rifampicin )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 依赖的RNA 多聚酶,阻碍mRNA 的合成;核酸类似物如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vidarabine)、更昔洛韦(ganciclovir )等抑制病毒DNA 合成的酶,使病毒复制受阻,发挥抗病毒作用。 五、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folic acid ),而必须利用对氨苯甲酸和二氢蝶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磺胺类(sulfonamides )和甲氧苄啶(trimethoprim )可分别抑制folacin 合成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由于folacin 缺乏,细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的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 )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 Ж-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最为常用的是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和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近年来还开发了一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 )、头霉素类(cephamycin )、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 )及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ic acid )。它们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共同特点是除了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有作用外,还对部分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

抗菌药物作用原理

半合成青霉素: 耐酸青霉素:青霉素Ⅴ 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氟氯西林(氟沙星)、双氯西林 氨苄西林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抗铜绿假单细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 抗G -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泰利霉素 其他抗菌药物 克林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小诺米星、大观霉素 四环素类抗菌药: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美他环素 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甲砜霉素 喹诺酮类抗菌药 : 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克林沙星、 加替沙星、莫西沙星 阻碍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 头孢菌素 杆菌肽 万古霉素 磷霉素 细胞壁 细胞浆 细胞膜 中介体 阻碍蛋白质合成: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转录酶 mRNA 多聚核糖体 DNA 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 多粘菌素B 及E 两性霉素 制霉菌素 新生霉素 影响RNA 合成: 利福平 抑制DNA 合成: 喹诺酮类 影响叶酸的合成: 磺胺类 TMP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嘧啶SD、磺胺异噁唑SIZ、磺胺甲恶唑SMZ、磺胺多辛SDM、磺胺嘧啶银(外用)、磺胺米隆SML、磺胺醋酰SA 头孢菌素抗菌药:各国应用的主要头孢菌素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分类品种分类给药应用的主要品种 头孢烯类第一代 注射用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林、头孢乙腈、头孢匹林、头孢替唑、头孢拉定 口服用头孢来星、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曲嗪、头孢拉定、头孢沙定 第二代 注射用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呋辛 口服用头孢呋辛、氯碳头孢、头孢克洛、头孢丙烯 第三代 注射用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地唪、头孢匹胺、 头孢哌酮 口服用 头孢克肟,头孢特仑酯、头孢地尼、头孢布烯、头孢帕肟酯、头孢他美酯、 头孢妥仑酯 第四代注射用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克定、头孢唑兰、头孢噻利、头孢磺啶 头霉素类注射用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 碳青霉烯类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汀、美洛培南、比阿培南氧头孢烯类注射用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氧青霉烷类β-内酰胺酶 抑制剂 口服用 注射用 克拉维酸/阿模西林 克拉维酸/替卡西林 青霉烷类β-内酰胺酶 抑制剂口服用 注射用 舒他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1:2) 舒巴坦/头孢哌酮 单环类注射用氨曲南、卡芦莫南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体的生化代谢过程, 影响其结构和功能,使其失去正常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一、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浆膜之外,是人体细胞所不具有的。它是维持细菌细胞外形完整的坚韧结构,它能适应多样的环境变化,并能与宿主相互作用。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它构成网状巨大分子包围着整个细菌。革兰阳性菌细胞壁坚厚,肽聚糖含量大约50%~80%,菌体内含有多种氨基酸、核苷酸、蛋白质、维生素、糖、无机离子及其它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高。革兰阴性菌细胞壁比较薄,肽聚糖仅占1%~10%,类脂质较多,占60%以上,且胞浆内没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与代谢物,故菌体内渗透压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与阳性菌不同,在肽聚糖层外具有脂多糖,外膜及脂蛋白等特殊成分。外膜在肽聚糖层的外侧,由磷脂、脂多糖及一组特异蛋白组成,它是阴性菌对外界的保护屏障。革兰阴性菌的外膜能阻止penicillin等抗生素、去污剂、胰蛋白酶与溶菌酶的进入,从而保护外膜内侧的肽聚糖。 青霉素类(penicillins)、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磷霉素(fosfomycin)、环丝氨酸(cycloserine)、万古霉素(vancomycin)、杆菌肽(bacitracin)等通过抑制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作用。Penicillins与cephalosporins的化学结构相似,它们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之一是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结合,抑制转肽作用,阻碍了肽聚糖的交叉联结,导致细菌细胞壁缺损,丧失屏障作用,使细菌细胞肿胀、变形、破裂而死亡。 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多肽类抗生素如多粘菌素E (polymyxins),含有多个阳离子极性基团和一个脂肪酸直链肽,其阳离子能与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使膜功能受损;抗真菌药物制霉菌素(nystatin)和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能选择性地与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形成孔道,使膜通透性改变,细菌内的蛋白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外漏,造成细菌死亡。 三、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70S,可解离为50S和30S两个亚基,而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80S,可解离为60S 和40S两个亚基。人体细胞的核糖体与细菌核糖体的生理、生化功能不同,因此,抗菌药物能选择性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不影响人体细胞的功能。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起始、肽链延伸及合成终止三阶段,在胞浆内通过核糖体循环完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 ①起始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阻止30S 亚基和70S亚基合成始动复合物的形成;②肽链延伸阶段: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抗生素能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阻止氨基酰tRNA在30S亚基A位的结合,阻碍了肽链的形成,产生抑菌作用;③终止阶段:氨基苷类(aminoglycosides)抗生素阻止终止因子与A位结合,使合成的肽链不能从核糖体释放出来,致使核糖体循环受阻,合成不正常无功能的肽链,因而具有杀菌作用。 四、影响核酸代谢 喹诺酮类(quinolones)抑制DNA回旋酶(gyrase),从而抑制细菌的DNA复制和mRNA的转录;利福平(rifampicin)特异性地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核酸类似物如抗病毒药物阿糖腺苷(vidarabine)、更昔洛韦(ganciclovir)等抑制病毒DNA合成的酶,使病毒复制受阻,发挥抗病毒作用。 五、影响叶酸代谢 细菌不能利用环境中的叶酸(folic acid),而必须利用对氨苯甲酸和二氢蝶啶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合成二氢叶酸,再经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形成四氢叶酸,磺胺类(sulfonamides)和甲氧苄啶(trimethoprim)可分别抑制folacin合成过程中的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影响细菌体内的叶酸代谢,由于folacin缺乏,细菌体内氨基酸、核苷酸的合成受阻,导致细菌生长繁殖不能进行。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para-aminosalicylic)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繁殖。 Ж-2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β-lactams)抗生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它们的化学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最为常用的是青霉素类(penicillins)和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近年来还开发了一类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头霉素类(cephamycin)、氧头孢烯类(oxacephems)及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ic acid)。它们的共同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合成,共同特点是除了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有作用外,还对部分厌氧菌有抗菌作用,具有抗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证广及临床疗效好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优选稿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姓名: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物。它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内的贮存性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某些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是微生物在种间竞争中战胜其他微生物保存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一、抗生素的分类及常见代表药物 (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本类抗生素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

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但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临床应用广泛,对青霉素过敏者常以本品治疗。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临床效果显着,如阿奇霉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霉素、罗它霉素、地红霉素等。常用的还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特点是脂溶性高,易进入脑脊液和脑组织,并对很多病原体有效,但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包括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等。 (7)林可酰胺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临床上还有一些广泛应用的合成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 明等)、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痢 特灵、甲硝唑、黄连素等)。 二、抗生素具有不同于化学药物的特点: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抗生素种类: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阿奇霉素。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

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 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基本结构: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1959年以来人们利用青霉素的母核(6-APA),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有许多已用于临床,常用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和药理特性。 青霉素 青霉素(penicillin G)又名苄青霉素(benzyl penicillin),是天然青霉素,侧链为苄基。常用其钠盐或钾盐,其晶粉在室温中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在室温中不稳定,20℃放置24小时,抗菌活性迅速下降,且可生成有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青霉素应在临用前配成水溶液。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已整理

抗菌药物分类及简单作用机制 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1、喹诺酮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DNA回旋酶影响DNA合成。) 一代:萘啶酸。二代:吡哌酸。三代及其他: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培氟沙星、芦氟沙星、司氟沙星、莫西沙星、氟罗沙星、格帕沙星、曲伐沙星、琳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妥舒杀星、帕珠沙星、司帕沙星 2、磺胺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合成) 磺胺甲噁唑(SMZ)、硫胺嘧啶、复方新诺明、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唑、磺胺苯吡唑、磺胺对甲氧嘧啶、磺胺多辛、磺胺脒、磺胺醋安、琥磺胺噻唑、甲氧苄啶 3、甲氧苄啶类(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碍四氢叶酸合成) 甲氧苄啶(TMP) 4、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5、硝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 抗生素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青霉素类:(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支原体除外,其无细胞壁。) 1、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 2、半合成青霉素:(1)耐酸青霉素:青霉素V(苯氧甲青霉素)、非萘西林(苯氧乙青霉素)(2)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3)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4)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酶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呋苄西林、阿洛西林、哌拉西林、阿帕西林(5)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青霉素:美西林、匹美西林、替莫西林 头孢菌素类:(作用机制:与细胞膜上青霉素结合蛋白即PBPS结合,阻碍细胞壁合成。)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噻分、头孢噻啶、头孢硫脒、头孢乙氰、头孢替唑钠、头孢匹林纳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丙烯头孢雷特、头孢尼西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亏、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硫啶、头孢咪唑、头孢地尼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甲吡唑、头孢吡亏、头孢克定、头孢匹罗 其他β-内酰胺类: 1、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姓名: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物。它既不参与细胞结构,也不是细胞内的贮存性养料,对产生菌本身无害,但对某些微生物有拮抗作用,是微生物在种间竞争中战胜其他微生物保存自己的一种防卫机制。现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一、抗生素的分类及常见代表药物 (1)青霉素类:为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疗效高,毒性低。主要作用是使易感细菌的细胞壁发育失常,致其死亡。人、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因此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几呼无影响,因而对人体副作用较少。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药有: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 (2)头孢菌素类:本类抗生素自6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习惯上依据时间及对细菌的作用,分为一、二、三代。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 (3)氨基糖苷类:本类抗生素性质稳定,抗菌普广,在有氧情况下,对敏感细菌起杀灭作用。其治疗指数(治疗剂量/中毒剂量)较其它抗生素为低,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耳毒性。常用的有:链霉素、庆大霉素、霉卡那素、丁胺卡那霉素等。 (4)大环内酯类:本类抗生素均含有一个12—16碳的大内酯环,为抑菌剂,仅适用于轻中度感染,但是为目前最安全的抗生素之一。红霉素为本类的代表,临床应用广泛,对青霉素过敏者常以本品治疗。近年来研制开发了许多新品种,临床效果显著,如阿奇霉素(泰力特、希舒美)、克拉霉素、罗它霉素、地红霉素等。常用的还有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交沙霉素等。 (5)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本类抗生素可沉积于发育中的骨骼和牙齿中,反复使用可导致骨发育不良,牙齿黄染,牙釉质发育不良,自妊娠中期至3岁,危险性最大,并可持续至7岁甚至更久,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6)氯霉素类:本类抗生素特点是脂溶性高,易进入脑脊液和脑组织,并对很多病原体有效,但可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包括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等。 (7)林可酰胺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临床上还有一些广泛应用的合成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磺胺嘧啶、复方新诺明等)、喹诺酮类(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及其它合成抗菌药物(痢特灵、甲硝唑、黄连素等)。 二、抗生素具有不同于化学药物的特点: (1)抗生素则能选择性地作用于菌体细胞DNA 、RNA 和蛋白质合成系统的特定环节,干扰细胞的代谢作用,妨碍生命活动或使停止生长,甚至死亡。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