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论文

应用微生物论文
应用微生物论文

应用微生物结课论文

绿色香菇的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技术

资环102班

唐升引

2010011652

高产优质香菇的生态栽培技术

唐升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102班 2010011652

摘要:总结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菌种选育、栽培料选用和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探讨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改良及其发展前景, 认为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要以绿色食用菌的标准化为基本原

则, 紧跟市场发展需求, 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Abstract:

关键词: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液体菌种标准化

Key words:

在中国, 食用菌栽培和利用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中国食菌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 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成套栽培技术。尤其是对高营养价值或有药理作用的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具有很大潜力, 值得人们高度重视和探讨。本文总结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菌种选育、栽培料选用和栽培模式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探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改良及其发展前景, 为提高中国食用菌栽培技术提供参考。

食用菌产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产业发展空间和市场发展空间都很大。然而, 在新形势、新环境下,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需要与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相结合,加速菌种的研究和开发。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后,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要以绿色食用菌的标准化为基本原则, 紧跟市场发展需求,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香菇的优质菌种选育

香菇菌种是香菇生产中最重要的基础生产资料, 在香菇产量及质量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

的位置, 尤其在以自然生态环境和传统农艺方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国香菇产业中, 优良菌种对产业发展所占的技术份额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香菇菌种的选育是与香菇生产同步发展的, 它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我国香菇菌种选育的四个历史阶段

我国香菇菌种的选育与香菇生产同步发展, 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

(1 )7 0 年代前, 以菌种的自然发生、变异和演变为其主要特征, 基本上无人为因素的外源遗传物质导入, 很少涉及菌种选育的研究工作, 但在纯菌种的培养和接种方法上有所突破阁。

(2 )7 0 年代, 以引种选育为主要特点。为适应当时生产需求, 从日本等国家陆续引进香菇生产用种闭, 既有适合代料栽培的菌种, 也有适合段木栽培的菌种, 主要以生态性适应试验及多点的品种比较试验为研究内容。

(3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单抱杂交育种发展起来, 即通过收集单抱, 采用对称杂交将来自不同基因型和生态型的单核亲本交配, 以锁状联合为筛选标记, 经结实性和生产性能验证, 确定符合生产目标的优良组合阁。生产中的c : 系列菌株是成功进行单抱杂交育种的结果。亲本遗传物质重组以产生新的种质是该阶段研究工作的主要特征。

(4) 从8 0 年代开始, 出现了以原生质体融合为食用菌菌种选育主要研究内容的趋势, 原生质体融合使基因重组成为可能[6. 7 ”, 尤其是可从有性杂交不亲合的种间和属间转移部分优良

6 0 食用菌学报5 卷性状或改良细胞质基因控制的某些性状阁。农业部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分别利用化学方法(以PE G 作助融剂)和物理方法(电融合)构建出香融1、香融2 及香菇与虎皮香菇的种间杂种闭, 但由于食用菌遗传背景和基本遗传理论研究薄弱, 原生质体融合没能成为菌种遗传改良的有效工具。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本实验室以原生质体为材料, 开展了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转化、染色体的分离和基因定位、基因文库的构建等多个层次的研究“‘0”, 在研究过程中, 形成了异宗结合食用菌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一’3”, 并在系统研究异宗结合食用菌原生质体单核化现象及原生质体单核体遗传规律的基础上, 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以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的香菇杂交育种新方法, 该方法利用香菇种质资源, 充分拓宽了现.有香菇栽培菌株的荃因型。应用该方法, 本实验室已构建出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香菇强优势杂交组合。

从香菇发展阶段看, 我国香菇育种已形成了引种选育和杂交育种两个技术系列。前者以组织分离为主要技术手段, 以野生菌株驯化和引进菌株的适应性栽培及农艺性状验证为主要内容。后者以常规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

以抱子单核体和原生质体单核体为基本材料, 以交配型基因为遗传标记, 采用

对称杂交和非对称杂交方式(根据亲本遗传物质的分配和重组)或有性杂交和无

性杂交方式(根据亲本材料的来源和遗传差异)进行杂交育种。

2 国外香菇育种的现状

国外香菇育种研究以日本为主, 主要采用抱子分离的对称杂交手段, 已形成了

低温、中温和高温三大温型系列及小叶型、中叶型、大叶型等不同品质系列的

菌株体系。这些菌种不仅在日本当地使用, 还大量输出国外, 我国曾引进许多

优良的栽培菌株。菌种选育与栽培方式相适应, 日本历来以段木栽培为主, 因

而日本的香菇菌株大多只适合于段木栽培。

由于香菇菌种对培养基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大量段木菌种不适应代料栽培方式, 因此日本代料栽培香菇发展缓慢, 适合于代料栽培的菌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相对

落后, 在代料栽培初期, 还从我国引进菌种。

近年来, 日本香菇产业结构正进行一场大的调整, 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周围陆

续发展了一批代料香菇生产基地, 这种发展趋势, 必将促使日本加强对代料香

菇菌种的选育。

3 香菇遗传研究的现状

香菇的遗传研究总体上滞后于育种研究, 特别是对香菇基本遗传规律, 如子实

体的发育机理, 种质的形成、演变和进化等许多问题的研究都相当薄弱, 有的

领域甚至是空白。香菇作为高等担子菌, 既不同于细菌等原核微生物, 它是具

有完整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真核生物; 又不同于高等植物, 它的组织是由菌丝体

组成, 从香菇子实体的任何部位都可分离出菌丝, 这些遗传特征使许多微生物

和高等植物遗传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较难用于香菇遗传研究。目前, 香菇遗传研

究主要集中于交配型基因。

香菇是标准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高等担子菌, 属双因子不亲合系统, 由A 和B 两对交配因子控制, 这些因子在减数分裂时独立分配, 自由组合, 每个交配型基

因都有一系列的复等位基因t川。汪中文等(19 9 6) 从湖北香菇自然种群中采集的32 个野生香菇, 鉴定出52 个特异的A因子及5 个特异的B 因子, 发现A 、B 因子呈随机分布“’5”。康亚男(19 92) 分析了采自南方九省的5 2 个香菇品系的交配型分布情况, 发现每一菌株的四个交配型呈随机分布, 具有四种

交3 期潘迎捷等: 香菇遗传研究和菌种选育的现状及发展配型的菌株占79 %,

具有两个交配型的菌株占21 % tl 6”。香菇交配型基因中的复等位性构成了我国香菇种质资源在生态和地理分布上的多元化和多样性。香菇交配型基因的研

究是香菇性控制机理和发育机理的研究基础, 对建立交配型基因的遗传标记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表明, 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香菇菌株在结实性和品质

上的变异系数较大, 这种变异是由基因型差异决定的, 可能表现为双核体的发

育受单核体交配型基因的影响, 但单核体交配型基因的这种作用机制和影响机

制目前还不很清楚。单核体是研究香菇交配型基因的基础材料, 单核体(不育)

是香菇生活史中区别于双核体(可育)而独立存在的一个特殊的单核单倍体阶段, 一系列交配型复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单核体中, 本实验对香菇单核体的制备

及遗传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提出根据来源不同将单核体分成抱子单核体(Spo r u la te d m o no ka ry o n )和原生质体单核体(Pro to p la s ted m ono k a ryo n ), 证明了两者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 建立了以不育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的香菇杂交育种新方法,成功地构建了优质高产的香菇原生质体

杂交菌株, 进行大规模示范和推广

由于香菇在食品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 国外也开始重视香菇的遗传研

究工作, 随着原生质体技术、PC R 技术、脉冲电泳技术和基因转化技术的发展, 香菇遗传研究逐渐深入。如日本广岛大学的Mo ri na ga 利用脉冲电泳技术研

究了香菇的染色体核型, 香港中文大学的关海山利用PCR 技术分析了香菇属间

和种间的遗传差异, 并探讨了子实体发育基因的鉴定和分

离。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农业部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后在交配型基因、单核体遗传性状多态型、

子实体发育机理、香菇杂种优势表达机理、我国香菇野生种质资源和栽培种质

资源的遗传评价、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菌种的遗传变异及退化机理等许多方面

开展了研究, 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结果。随着香菇育种研究的广泛开展, 香

菇遗传研究势必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这一领域许多重大理论的发展和突

破会进一步促进育种工作, 提高香菇育种的技术水平。

4 我国香菇菌种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技术途径

菌种是香菇遗传和育种研究成果最直接和最终的表现形式。

菌种上反映出的问题就是遗传育种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目前, 我国香菇菌种主

要存在三个问题, 即菌种退化、菌种混乱和菌种选育滞后。菌种退化是目前影

响面最广和造成危害最大的因素, 一个物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由于负向变异

的逐步积累和选择压力, 退化是不可避免的, 但退化的速度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菌种退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菌种在生产上的使用寿命缩短; 二是

退化从影响产量转向降低质量; 三是菌种退化面扩大, 生产上使用的许多菌种, 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退化现象。菌种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有: (l) 我国香菇栽培菌种的亲本来源过于狭窄和集中, 同步退化在所难免; (2) 盲目

引种, 不加限制地继代培养; (3) 菌种保藏技术落后, 先进的液氮保存技术

和冷冻干燥保存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菌种混乱长期以来一直阻碍我国香菇

的发展, 缺乏系统的菌种鉴定方法是产生这一间题的技术原因。香菇能够进行

无性繁殖, 可以通过组织分离和继代培养大量繁衍无性后代; 在生产上, 香菇

的产量和质量这两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又易受生态条件、栽培方式和管理水平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而表型具有很高的可变性, 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现象普遍

存在。生产上菌种使用混乱既损害了育种者和菇农的利益, 又加速了我国香菇

菌种退化的速度。

菌种选育滞后主要是由于许多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的研究单位迫于生存的压力, 减少甚至停止了这方面的工作。目前, 国内能系统开展香菇遗传和育种研究的

单位不多, 生产发展需要大量菌种与菌种选育滞后的矛盾日趋突出。种质资源

是遗传和育种的基础材料, 拥有好的种质, 就拥有育种的主动权。由于种质资

源的搜集、保存、整理和评价是一项任务重、投资大、且直接经济效益低的基

础研究, 相对育种等应用研究,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更加困难。菌种鉴定是保护

育种者权益和生产者利益的基础工作“川。目前, 香菇菌种鉴定主要有四种基

本方法, 第一种是经验型的外观观察, 以菌丝的生长速度、菌落形态、子实体

的形成及形态特征作为区别不同菌株的主要依据。由于香菇的菌丝和子实体形

态均与外界环境和栽培条件相关联, 影响因素多, 因此, 这种鉴定比较粗放。

第二种是以香菇不同菌株间是否发生拮抗反应为依据。两个具有不同遗传背景

时菌株在PD A 培养基上发生拮抗反应是菌种间不亲合性的遗传表现, 该方法在香菇菌株鉴定上曾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 随着香菇杂交育种的发展和种质资

源的丰富, 在使用上表现出其局限性, 即不能有效地区分出2 个有相似遗传背

景或亲缘关系的菌株, 主要原因是对胞内性亲合性因子把亲合信息传递到菌丝

细胞壁的过程与拮抗反应的关系缺乏足够了解。第三种方法是80 年代发展起来

的同工酶技术, 把同工酶的差异作为区分不同菌株的主要依据。使用较多的同工酶有酷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该鉴定手段主要基于?一个酶一个基因?学说。80 年代这一技术曾作为香菇菌种鉴定的主要方法, 但不同菌龄、不同发育阶段、木同子实体部位、不同培养条件、不同的样品制备和保存方法都会对酶谱产生影响, 依据酶谱的差异较难准确地判断菌株间的遗传差异, 同工酶酶谱所储藏的生物信息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第四种是1 9 9 0 年Wil ia ms 等人运用随机引物扩增D N A片段的多态性作为分子标记命名的R Ap

D[ 24)。由于R Ap D 操作简单, 快速, 信息量大, 检测D N A 多态性的方式独特, 已经广泛应用于香菇的菌种鉴定, 从O N A 水平上揭示不同菌株间的

遗传差异[25 一2 7”, 它是目前较为准确可靠的菌种鉴定方法。但R A p D 技术中随机扩增引物的选择和数量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不同的引物或引物选择数量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本实验室在进行香菇种质资源性状评价中发现,80 个香菇菌株的很多生化、形态、农艺性状的评价结果与R A p D 的评价结果相悖, 这一现象还须深入分析。以上四种鉴定方法从菌株鉴定的实际需要和鉴定的准确性来说, 都有很多的局限性和不足。根据菌种选育的过程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在香菇交配型基因的研究基础上, 本实验室提出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株鉴定新方法, 即以香菇性亲合性规律为基础, 以交配型基因的复等位性和多态性为依据, 以待测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 参照标准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亲本交配型, 综合传统鉴定方法的各种优点而进行的菌种系统鉴定。

菌种选育的手段主要有: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基因育种[ 1] 。以下简要介绍基因工程育种, 以及很有发展前景的菌种脱毒技术。

1. 1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 随着生物学的蓬勃发展, 基因工程应用于食用菌育种的技术将会得到更大应用和推广。尽管食用菌转基因研究起步

较晚, 但多种主要栽培食用菌已建立了遗传转化体系, 如双孢蘑菇( Agaricus bisp orus) 、糙皮侧耳( Pl eurotus ostr eatus) 、杨树菇( Agr ocy be aeger ita) 、草菇( V olvar iellavolvacea) 等, 其所利用的选择标记或为抗药性标记基因、或为营养缺陷型标记基因[ 2, 3] 。外源抗药性基因导入香菇体内的研究[ 4] , 初步建立了香菇的遗传转化体系, 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定向培育抗病虫、高产、优质的香菇新品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1. 2 菌种脱毒

食用菌菌种脱毒技术, 丰富了菌种的选育手段,有很大的应用前景。经?脱毒?的菌种能够抑制菌株的?退化?速度、还菌种自身原来的生物性状, 菌种的抗逆性和抗病性明显提高。菌种脱毒的原理是采用先进的尖端分离技术,配合对成熟菌丝体不同阶段、不同形态自然生成物的分离技术, 选用不同基质, 使接入种有条件进行选择性生长, 并经2~4 个循环后, 使该菌种彻底摆脱原携

带病毒、病菌, 恢复其原本生物特性。

目前, ?脱毒?菌种的品种尚少、菌种脱毒的数量太少, 要适应产业化大生产还须不断开展菌种的脱毒研究工作[ 5] 。

二.栽培料的研究和选用

目前, 食用菌栽培料选用的范围不断扩大, 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栽培料, 工农业废料也得到了广泛利用, 而且食用菌生产下脚废料也可以用于生产。经济、来源广泛的栽培料, 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加速食用菌大规模生产, 而且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2. 1 以工农业废料作为栽料

食用菌生产发展是目前对偏远、地处山区农村脱贫致富、建立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的内容之一。目前, 城乡交接地带也开始工业化生产, 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资源。在培养方法上不断改良, 以工农业废料进行食用菌人工栽培。

2. 1. 1 香菇的栽培料

香菇( L entinus edodes) , 长期以来袋料栽培, 均沿用传统配方杂木屑作为配料, 势必消耗大量的菇木资源, 食用菌生产与林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寻求替代栽培料已是大势所趋。吴士元等[ 6] 经研究发现, 象草可以用来代替部分杂木屑栽培香菇。象草培养基质为: 杂木屑43% , 象草粉30% , 麦麸15% , 细

土10%, 石膏1% , 红糖1%, 水适量。

另外, 以农作物秸杆( 玉米芯、玉米秸杆、小麦秸杆) 为主料, 进行规模化、工厂化培植香菇[ 7] 。把棉秆制作成粉替代木屑发展香菇生产, 棉秆粉在袋料中,所占比重可达到66% , 生产出的香菇品质和产量不低于木屑栽培[ 8] 。苹果枝条和孛落树木屑, 也可作代料栽培香菇的主料, 且效果优于硬杂木屑

[ 9] 。

2. 1. 2 平菇的栽培料

张恒[ 10] 用稻壳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 Pl eurotusostreatus) 的研究结果表明: 当料与水的比例为1∶1. 5, pH 值( 灭菌前) 为8 时, 按稻壳∶豆渣∶棉籽壳的比例为15∶2∶16 配料, 生产的平菇产量最高。施安辉等[ 11] 研究发现, 醋糟可代替棉籽壳栽培平菇,原种培养基配方为: 醋糟45%, 棉籽45%, 麸皮29%, 葡萄糖1% , pH 值7. 0 左右。栽培料配方: 醋糟52%, 棉籽壳42%, 麸皮6% 。葡萄籽饼是葡萄酒厂下脚料之一, 其可作为辅料栽培平菇, 可用20%葡萄籽饼替代15% 麦皮、5%玉米粉进行栽培[ 12] 。稻草生料栽培平菇的技术, 也有报道[ 13] 。那么, 中药厂药渣废料利用, 值得探究。中国的中药厂药渣

废料丰富, 例如: 在广西梧州市,药业集团下属制药厂四处可见中药渣废料,

如果把这些中药渣废料用于食用菌的栽培, 前景广阔。

2. 1. 3 草菇的栽培料

在以棉籽壳为栽培料生产草菇( V olvar iellavolvacea) 栽培中, 加入适量稻草, 不仅不影响草菇生物效率, 而且对降低草菇生产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 有一定促进作用[ 14] 。因此, 在人们重视净化环境, 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今天, 发展绿色农业, 开拓食用菌市场具有较大潜力。

2. 2 利用栽培食用菌的下脚废料作为栽培料

在食用菌生产中, 栽培食用菌的下脚废料, 经过适当处理, 也可作为栽培料, 进行再次利用, 降低生产成本。香菇废料( 污染菌袋、出菇结束后废弃的

菌棒)在实际生产中较难利用, 既不能用作肥料, 也不好用作燃料, 却可以代

替牛粪栽培蘑菇, 为香菇废料再利用开辟新途径[ 15] 。香菇废料再利用不仅

可大幅度降低蘑菇生产成本, 将不能利用的香菇废料改造成优质的有机肥料,

而且有效地减少环境中杂菌数量,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刘克全等[ 16] 利用草菇、双孢蘑菇的温型不同、分解能力有差异的特性,

进行合理搭配, 成功地用草菇废料再栽培双孢蘑菇; 吕庆春等[ 17] 进行平菇废料栽培草菇的试验, 也获得了成功。

2. 3 其它辅料的改良

辅料经适当改良, 亦可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刘淑娇[ 18] 在国内香菇栽培料常规配方基础上, 添加1. 2% 盐酸代替常规配方中1% 蔗糖,测定时, 2 种栽培料灭菌后还原糖与蔗糖浓度、发菌周期与子实体产量基本一致, 而且可以降低成本10% 左右。

三.香菇的栽培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 食用菌栽培模式越来越多样化, 既满足了因地制宜、适时安排栽培季节的要求,又充分利用闲臵的空间资源; 此外, 还发展了食用菌

周年栽培技术, 克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 实现全年供应。

3. 1 周年栽培技术

食用菌周年生产模式, 实现了生产供应淡季不淡, 达到周年供应的目的,

增强了我国食用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特别是对新鲜食用菌的需求。我国建立了较完善的周年栽培模式, 形成了10 多种生产模式, 如:塑料大棚周年栽培、室内周年栽培等, 均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郭倩等[ 19] 对草菇周年栽培技术作了深入研究,其试验认为: 在草菇栽培料的堆制过程中, 应防止栽培料产生厌氧发酵; 片面地提高石灰用量, 并不能防止栽培料变酸。同时, 应尽量营造适宜嗜热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提高栽培料的选择性、降低草菇栽培过程中的污染机会, 促进好氧发酵。在菌丝生长阶段, 应以料温为主, 要防止料温高于40℃, 同时, 应根据不同的发菌天数, 通过调控气温来控制料温。随发菌时间的延长, 应逐步降低料温。出菇期料温应控制为32~34℃, 气温应控制为28~30℃。第一茬菇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5%~80% , 应尽量提高头茬菇的产量; 同时, 应增加菇房内的空气循环, 减少菇房上下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周年栽培在香菇、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栽培中均已得到应用[ 19] 。

3. 2 仿野生栽培

仿野生栽培是一种人工配料播种、半保护栽培条件下的近野生栽培方式。通过与自然界紧密接触,开放式生产, 子实体可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温热及风吹, 在保证商品外观质量的前提下, 大大地提高了商品内在质量, 还可以防止大量发生各种病虫害。大田仿野生栽培平菇、鸡腿菇技术已较完善, 尚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温度控制, 要适应周年化、规模型、大生产的要求, 该技术仍须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5] 。

3. 3 充分利用闲臵的空间资源

在扩展食用菌生产的同时又能保护好土地资源十分重要。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种植有葡萄, 尤其是西北和华北地区。每一个葡萄架下都有一块值得利用的空闲地。王桂芹[ 20] 搞了葡萄架下栽培平菇的试验, 提出夏季高效益栽培模式: 室内袋栽培菌, 室外与作物套放或荫棚下出菇。由于葡萄架上枝叶茂盛密集, 形成了一定的郁闭度相当于荫棚, 既遮阳保湿, 又有一定的散射光, 满足了平菇的生长条件, 同时, 有足够的氧供应, 使平菇生长的小环境十分优越, 达到了优质高产。

张玉杰等[ 21] 筛选出金针菇品种卢苗5 号, 在气候寒冷的大兴安岭林区进行瓶栽, 获得成功。此外,柑桔园套种平菇[ 22] 、利用花菇棚床式栽培草菇[ 23] 、?防空洞?栽培鸡腿菇[ 24] 等试验都获得了成功。

3. 4 液体菌种应用于栽培

液体菌种, 是指将菌种培养基质改颗粒型、固体型为液体基质, 接种并完成发菌过程后, 可用于生产的菌种。液体菌种是食用菌产业化的必然方向[ 5] 。

长期以来, 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一直依靠固体菌种进行栽培。与固体菌种比较, 液体菌种在生产上具有更大的应用优势: ( 1) 菌种液体深层培养, 新陈代谢旺盛, 菌丝生长分裂迅速, 能在短时间内, 产生大量菌丝体( 菌种) ; ( 2) 当液体菌种接入固体栽培料时, 具有流动快, 易分散, 萌发快, 发菌点多等特点;( 3) 能较好地解决袋栽食用菌在接种过程中易污染的问题; ( 4) 减少接种的劳动强度, 菌种可以进行工业化生产, 生产周期短, 菌龄整齐[ 25] 。

吴华君等[ 26] 采用固液结合法, 生产45cm 长枝条菌种, 每个菌袋只接2 支菌条, 此法能减少接种穴数, 且加大菌种数量、缩短周期, 有效地克服传工艺的不足。其菌种制作工艺为: 一级母种→二级母种→摇瓶→原种→栽培种。

金针菇以固体菌种进行瓶式、袋式栽培的生产周期长。郑宗坤等[ 27] 以

深层液体培养的菌丝体为栽培种, 通过液体种箱式栽培金针菇。在混接( 在无菌条件下, 将液体种直接和灭菌的培养基均匀混合压实打孔) 、红光照射、有植物生长剂作用, 二氧化碳( CO2 ) 浓度控制在0. 15~0. 25g / L 的条件下, 可提高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 与?袋式?栽培相比, 缩短了生产周期和提高生产能力。

3. 5 其它栽培模式

其它栽培模式有袋料开放式两步法[ 28] 、东北塑料大棚地埋香菇栽培模式[ 29] 、北方香菇开放式栽培模式[ 30 ] 等。

袋料开放式两步法的第一步是根据香菇菌丝所产生的酶能分解大分子物质的生理特性, 采用选择性基质限制杂菌, 开放式接种; 第二步在第一步发菌透料的基础上, 再加入小分子物质, 仍为开放式操作, 利用香菇菌丝的数量优势抑制杂菌。此法用于香菇栽培, 具有基质不用灭菌, 不要求无菌操设备条件简化、节省能源和克服杂菌危害的效果, 在适宜栽培条件下, 生物学率可70% ~80%[ 28] 。液体菌种应用于栽培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始终要为提高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服务。在原有的技术条件基础上, 要综合利用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知识, 进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 进行推广和应用。此外, 要以绿色食用菌的标准化为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现有物质和人力资源, 紧紧围绕标准化生产这一主题。必须跟随国际市场, 利用现代生物新技术, 从菌种改良、栽培方式、使用配料等综合因素出发, 提高质量标准, 必然会取得巨大成就, 达到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目的。

参考文献:

[ 1] 汪昭月, 杨瑞长, 乔卫亚, 等. 食用菌科学栽培指南[M] .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9. 80. [ 2] 闫培生, 边银丙, 罗信昌. 高等真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J] . 食用菌学报, 1997, 4( 20) : 47-53.

[ 3] Y an Ps, Luo Xc, Zhou Q. Gene transfer system for the basidiomycetes [ C ] . Wuhan: Huanzhong Ag ricultural U niversity, 1997, 49-50.

[ 4] 闫培生, 李桂舫, 罗信昌, 等. 外源抗药性基因导入香菇体内的研究[ J] . 食用菌学报, 2002, 9( 11) : 6-9.

[ 5] 曹德宾, 孙庆温, 王世东, 等. 绿色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与营销[M ]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07-313, 297-303, 313.

[ 6] 吴士元, 吴永丰, 余久华. 象草代木栽培香菇的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2) : 15-17.

[ 7] 黄小龙. 以农作物秸杆为主料规模化生产香菇新法[ J] . 中国食用菌, 2001, 20( 2) : 41-42.

[ 8] 赵德安, 吕作舟, 赵德设, 等. 棉杆粉袋栽香菇试验报告[ J] . 中国食用菌, 2001, 20( 30) : 13-14.

[ 9] 丛明日, 徐盛生, 李润萍, 等. 不同培养料栽培香菇的试验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1) : 14-15.

[ 10] 张恒. 稻壳替代棉籽壳栽培平菇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6) : 15-16.

[ 11] 施安辉, 秦立东, 于大连, 等. 醋糟料代替棉籽壳栽培平菇的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3) : 14-15.

[ 12] 胡道旭, 曹建华. 葡萄籽饼作为辅料栽培香菇的试验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9, 18( 3) : 10.

[ 13] 阮瑞国, 罗仰奋, 丁李春, 等. 稻草生料栽培平菇试验[ J] . 中国食用菌, 2001, 20( 5) : 15.

[ 14] 何传俊, 郑日成, 周祖法, 等. 稻草在草菇栽培中综合效益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9, 18( 2) : 16.

[ 15] 蔡开地. 香菇废料栽培蘑菇试验[ J] . 中国食用菌,1999, 18( 3) : 11.

[ 16] 刘克全, 李素华, 王素珍. 草菇废料再栽培双孢蘑菇技术[ J] . 中国食用菌, 2003, 22( 6) : 34-35.

[ 17] 吕庆春, 张学秀, 安秀荣, 等. 平菇废料栽培草菇试验[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3) : 16-17.

[ 18] 刘淑娇. 香菇栽培配料新工艺[ J] . 山西大学农业大学学报, 2002, 22( 2) : 154-156. [ 19] 郭倩, 陈明杰, 凌霞芬. 草菇周年栽培技术研究[ J] .食用菌学报, 2002, 9( 4) : 29-32.

[ 20] 王桂芹. 葡萄架下栽平菇试验[ J] . 中国食用菌, 1999,18( 6) : 16.

[ 21] 张玉杰, 薛煜, 王秀林, 等. 大兴安岭林区栽培金针菇试验[ J] . 中国食用菌, 1999, 18( 2) : 17-18.

[ 22] 陈昌元. 柑桔园套种平菇技术[ J] . 中国食用菌, 2000,19( 4) : 26-27.

[ 23] 叶长文, 陈俏彪, 吴叶林, 等. 利用花菇棚床式栽培草菇技术[ J] . 中国食用菌, 2001, 20( 2) : 40-41.

[ 24] 刘广建, 杜姝莲, 全卫丰. 防空洞栽培鸡腿菇的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2003, 22( 3) : 30-31.

[ 25] 袁丹光. 食用菌液体种深层发酵技术应用综述[ J] . 食用菌, 1995, 17( 3) : 6-7.

[ 26] 吴华君, 康先坡, 张振喜. 香菇长枝条菌种生产技术[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4) : 32-33.

[ 27] 郑宗坤, 郑辉. 金针菇液体种箱式栽培的研究[ J] .中国食用菌, 1999, 18( 2) : 14-15. [ 28] 李长喜, 易家英. 香菇代料开放式两步法栽培技术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9, 18( 1) : 14-15.

[ 29] 王凤才. 东北塑料大棚地埋香菇模式及优势[ J] . 中国食用菌, 1999, 18( 3) : 25-26. [ 30] 贾俊芳, 马淑兰, 李胜琴. 北方香菇开放式栽培的研究[ J] . 中国食用菌, 1998, 17( 1) : 12-13.

谭琦, 潘迎捷, 陈明杰等. 香菇新菌种申香10 号的选育. 食用菌学报, 2000, 7( 3) : 6~ 10.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100例 生物学中微生物学专业主要涉及微生物制药,环境能源微生物,临床微生物,生物发酵等类别,研究方向不同,论文题目选择也有所不同。以下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微生物毕业论文题目。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同学一个参考。 1、脲解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 2、马铃薯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影响 3、“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4、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及检测 5、贺兰山东麓荒漠微生物结皮发育过程研究 6、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的污染微生物分析 7、油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代谢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8、深海微生物硝化作用驱动的化能自养固碳过程与机制研究进展 9、地膜降解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10、微生物酶技术在食品加工与检测中的应用 11、草莓不同生育时期根区微生物多样性及动态变化 12、台湾林檎叶片浸提液对致腐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13、细胞、微生物及其相关培养技术 14、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5、有机无机缓释复合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群落结构的影

响 16、东北传统豆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17、不同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18、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和管理 19、食品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应用型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 21、关于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探讨 22、外源汞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23、论研讨式教学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4、采煤塌陷复垦区先锋植物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5、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6、食品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7、土壤微生物总活性研究方法进展 28、浅水湖泊沉积物中水生植物残体降解过程及微生物群落变化 29、应用型本科院校微生物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30、外源生物炭对黑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31、浅谈土壤微生物对环境胁迫的响应机制 32、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33、水质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34、高师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35、5种江西特色盆景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36、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1)(1)

安庆师范学院本科毕业(学位)论文 姓名:王婷婷 年级: 2 0 0 7级 专业:环境科学 论文题目: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 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完成日期:2011年4月27日 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微生物多样性对植物群落影响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婷婷指导老师:潘少兵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安徽安庆246011) 摘要: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它承载了大部分生命的基因多样性。微生物群落在各种生态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多样性与执行生态功能能力的联系却研究的很有限。这篇文章以微生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方面的作用为基础,探讨微生物群落在执行生态功能中的冗余现象。 关键词:微生物多样性;功能冗余;植物多样性 Advancement of Effect of Microbial Diversity on Plant Diversity Autor:Wang Tingting Instructor: Pan Shaobi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Anqing Teachers’College,Anqing 246011,Anhui) Abstract: Microbes are abundant in soil and comprise a large portion of Life's genetic diversity. Soil microbes play key roles in a large number of important ecosystem process- es. But the relativity between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s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approach the functional redundances during soil microb- es influencing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based on the various roles that they play in plant diversity. Key words:microbial diversity, functional redundances, plant diversity 引言: 土壤是微生物的主要存在场所,微生物在土壤养分转化与腐殖质形成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壤生态系统是保证动植物生存、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1],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中的活性组分, 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病毒和小型藻类[2],每克土壤中栖息着大约100 亿个微生物[3]。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球生态系统功能如养分转化、有机物的分解、土壤基本结构的维持、

微生物检测论文

微生物实训论文 张志新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0生物技术 20100005032) 实训题目游泳池水质微生物指标检测与评价 摘要由于学校的游泳池经常开放,学生也开了泳课,所以游泳池水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游泳者的身体安全。因此我们对游泳池中的水进行了采样,稀释,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培养,观察。看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关键词游泳池水质微生物 前言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大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须的: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源变质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引起接触者或饮用者患病。 水体是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天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所以在各种水体中都有大量的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微生物生存。 游泳池水与人的皮肤、头部等直接接触,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泳者的健康。游泳池水质达不到标准会传播流行性角膜炎、中耳炎、痢疾、伤寒等疾病。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游泳池水质的管理与检测。 目前,世界各地对游泳池的水质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目前已制定颁发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和《游泳池给水排水设备规范》两个技术法规。 一实验方案 国标规定: 游泳池中细菌总数≤1000个/L,大肠杆菌≤18个/L 游泳池水质的检测选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进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通过制备培养基进行取样培养,测出水体中大肠杆菌及其他菌落总数,进而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 二试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器材

2.1.1.1 三角瓶。 2.1.1.2 量筒。 2.1.1.3 pH计或精密pH试纸. 2.1.1.4 高压消毒锅. 2.1.1.5 试管。 2.1.1.6 灭菌平皿:直径9 cm . 2.1.1.7 灭菌刻度吸管:10mL、2mL、1mL . 2.1.1.8 酒精灯。 2.1.1.9 恒沮培养箱。 2.1.1.10显微镜 2.1.2培养基和试剂 2.1.2.1 营养琼脂培养基见GB/T18204.1一2000 中第4章。 2.1.2.2 10 %(m/m)硫代硫酸钠溶液,121℃高 压灭菌20min . 2.2操作步骤 2.2.1 采样瓶的要求和预处理:用于微生物分析的采样瓶要无酸、无碱、无毒的玻璃容器。采样瓶在灭苗前加人足量的10%(m/m)硫代硫酸钠溶液。一般情况下125mL的采样瓶加0.1ml,加完后121℃高压灭菌20min。 2.2.2 用灭菌吸管吸取均匀水样1mL,注人到灭菌平皿内,另取1mL注人另一灭菌平皿内作平行接种.取lmL加到9mL无菌生理盐水中作1 : 10稀释,混匀后 取ZmL分别加到两个无菌平皿内,每皿1mL。 2.2.3 将溶化并冷却至45℃的营养琼脂培养基 倾注平皿内,每皿约15mL,另取一个不加样品的 平皿作空白对照。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和培养 基充分混匀。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置36℃士 1℃恒温箱内培养48h。 2.3 菌落计数方法先用肉眼观察,点数菌落 数,然后再用放大5——10倍的放大镜检查,以 防遗漏.记下各平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一稀释度各平皿生长的平均菌落数。若平皿中有连成片状的菌落或花点样苗落蔓延生长时,该平皿不宜计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茵落分布又很均匀时.则可将此半个平皿菌落计数后乘以2,所得结果代表全皿菌落数。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一次做出的三个培养皿中均没出现菌落,我们 分析原因可能是取的水样是表层水和进水口的水。于 是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采样,采取了深一些的水并避 开了放水口,按照标准实验步骤做完实验培养任然没 有菌落生成。 四实验结论

普通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新陈代谢:是生物维持生命的动力源泉,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 分解代谢:又称异化作用,是指复杂有机大分子通过分解代谢酶系的催化产生简单分子、能量(一般以ATP形式存在)和还原力(一般以[H]表示)的作用。 合成代谢:又称同化作用,是指合成酶系的催化下,由简单小分子、ATP 和[H]形式的还原力一起共同合成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过程。 微生物代谢的特点是:1、代谢旺盛;2、谢极为多样化;3、代谢的严格调节和灵活性。 生物氧化:发生在生物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 微生物产能代谢可归纳为两类途径和三种形式:发酵、呼吸;底物水平磷酸化、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发酵:广义的发酵:利用微生物生产有用代谢产物的一种方式。狭义的发酵:指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未经电子传递链传递,直接交给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糖酵解: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以1分子葡萄糖为起始底物,经历10步反应,产生2分子ATP,同时生成2分子NADH2和2分子丙酮酸。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EMP途径生理功能:供应ATP能量和NADH2还原力;连接其他几个重要代谢途径的桥梁;为生物合成提供多种中间代谢产物;逆向反应可进行多糖合成。 HMP途径又称磷酸戊糖途径或支路,是循环途径。葡萄糖未经EMP途径和TCA途径而彻底氧化,由6分子葡萄糖以6-磷酸葡萄糖的形式参与,循环一次用去1分子葡萄糖,产生大量NADPH2形式的还原力和多种中间代谢产物。

HMP途径的生理功能:微生物合成提供多种碳骨架,5-磷酸核糖可以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进一步合成核酸,5-磷酸核糖也是合成辅酶[NADP,FAD和CoA]的原料,4-磷酸赤藓糖是合成芳香族氨基酸的前提;HMP途径中的5-磷酸核酮糖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羟化酶催化下固定CO2,这对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菌有重要意义;为生物合成提供还原力(NADPH2) ED途径:又称2-酮-3-脱氧-6-磷酸葡糖酸途径,6-磷酸葡萄糖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生成1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1分子丙酮酸。3-磷酸甘油醛随后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1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产生2分子丙酮酸,以及净得各1分子的ATP、NADPH2和NADH2。 ED途径特点:1、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KDPG)裂解为丙酮酸和3-磷酸甘油醛是有别于其他途径的特征性反应 2、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醛缩酶是ED途径特有的酶 3、ED途径中最终产物,即2分子丙酮酸来历不同:1分子是由KDPG直接裂解产生,另1分子是由磷酸甘油醛经EMP途径获得。 4、1mol葡萄糖经ED途径只产生1molATP,从产能效率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 细菌酒精发酵:ED途径产生丙酮酸对于运动发酵单细胞菌这类微好氧菌来说,可脱羧成乙醛,乙醛又可以被NADH2还原成乙醇,这种经ED途径发酵生产乙醇的方法。 WD途径:WD途径中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所以又称磷酸解酮酶途径。根据解酮酶的不同,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叫PK途径,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 PK途径:肠膜明串珠菌,PK途径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型乳酸发酵,途径中关键反应5-磷酸木酮糖裂解为乙酰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催化反应的酶是磷酸戊糖解酮酶,乙酰磷酸进一步生成乙酸,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乳酸。1分子葡萄糖生成乳酸、乙醇、CO2、ATP和NADH+H+各1分子。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程论文 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姓名:骆泽钰学号:20152240113 院系:物理工程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摘要:微生物是我们对于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还有属于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等。它们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它们与人类关系密切,它们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很多麻烦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卢剑2005 微生物防腐剂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科学 [2] 杜瑛2010 微生物肥料在农业中的应用内蒙古农业科技 [3] 陆建中,林敏,邱德文2007 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4] 唐珊熙1996 微生物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5] 岑沛霖,蔡瑾2000 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6] 韦革宏,王卫卫2008 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 [7] 邓紫筠2006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农业与技术 一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 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

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幫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時,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內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微生物对人类最明显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传染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我们再熟悉不过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餐具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在人类的历史中,无时无刻与病毒再做斗争,进而使医学不断进步,不断发达。虽然人们在不断与病毒做斗争,但是由于病毒变异的速度非常快,即使人们治愈了以前的疾病,

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学小论文 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应用类型能量代谢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

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从形态变化的发展方向来看是增加身体与外界接触的表面积和增大自身的体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细菌和蓝藻都是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发生与发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气含量的增加,从20多亿年前开始,不仅水中氧气含量已经很多,而且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也已经不少。细胞核的出现,是生物界演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经过15亿多年的演变,原来均匀分散在它的细胞里面的核物质相对地集中以后,外面包裹了一层膜,这层膜叫做核膜。细胞的核膜把膜内

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和现在社会的环保要求日益强烈,人类越发重视利用微生物在处理环境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本文对当前人类环境现状和环境保护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了简要的分析,并从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环境监测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了生物处理工艺的特点及优越性,展望了生物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关键词:微生物环境保护应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度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劳动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弃、废渣)、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等,进入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当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失衡,从而给人类自身带来严重危害。 当前,如何提高人类对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认识,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加强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的综合治理;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是环境保护进程中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 通过对生态的研究,我们知道,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充当分解者的角色,起着“天然环境卫士”的作用。而且微生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资源丰富,是人类最宝贵、最具开发潜力的资源库。在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资源的再生利用、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微生物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由于环境污染物一般来讲性质相对稳定,难于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而生物过程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反应过程是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物理、化学法相比,利用微生物处理环境污染物具有投资省,费用少,耗能低,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可基本达到无害化。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净化环境的作用,无疑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常常会释放到水体、大气和土壤各种各样的污染物,造成对环境和人类自身不利的影响,这些物质包括农药、污泥、烃类、合成聚合物、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等。总体上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前者如纤维素、淀粉、后者如苯酚、多氯联苯、氰化物、重金属等。各种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有的短时间内直接表现出来,而有的则具有长期性和积累的特点。 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遗传多样性和代谢类型多样性,因此释放于环境中的几乎所有的有机物都能被微生物降解与转化。同时,微生物具有个体小、繁殖快、易变异和适应力强的特点。微生物可以通过形成诱导酶、产生新的突变体和产生新的酶系、与其他微生物进行共代谢、获得降解性质粒等多种途径实现对污染物的分解和转化。 1.1化学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化学农药包括各种人工合成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物,目前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有机磷、有机硫农药。大部分的农药会在土壤中残留,吸附于土壤,并以空气、地表水扩散至更远的范围,从而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以及人类自身造成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除与土壤和气候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决定于药物本身的性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 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微生物息息相关的,要对微生物有全面的了解才能让微生物为人类所用。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可以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另外微生物还为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如疫病的传播。并且微生物的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引起疫病传播的新微生物种类总不断出现。 最近出现的超级病菌就是由于变异产生的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 MRSA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s)的缩写。1961年,MRSA在英国被首次发现,它的致病机理与普通金黄葡萄球菌没什么两样,但危险的是,它对多数抗生素不起反应,感染体弱的人后会造成致命炎症。在医院里,“肮脏的白大褂”臭名昭著。现在金黄葡萄球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人们从外面带来各种各样的球菌,这些病菌附着在医生和护士们的白大褂上,跟着四处巡视,有时掉在手术器械上,有时直接掉在病人身上。在医院内感染MRSA的几率是在院外感染的170万倍。最令医生们头痛的是,由于MRSA对大多数的抗生素具抵抗力,患者治愈所需的时间会无限拉长,最终转为肺炎而死。很幸运,至今这种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病菌仍然只在医院里传播。 钟南山教授提到,“超级细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或不动杆

微生物学课程论文

微生物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2 年10 月25 日

一、摘要: 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特点、标准类型及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生物肥力、及核心作用,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二、关键词: 微生物肥料固氮菌土壤肥力复合肥应用现状发展前景 三、前言: 微生物肥料又称生物肥料、菌肥、接种剂,是一类以微生物生命活动及其产物导致农作物得到特定肥料效应的微生物活体制品。由于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研究和应用的潜力巨大。微生物能在保护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以及在农作物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已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在人类面临能源危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压力下,为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应用微生物肥料是一条必由之路。据2004年的统计,生物肥料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方面,如国家生态示范区、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基地等已成为肥料的主力军,其用量超过150万吨,约占我国生物肥料年产量的3o%,而这一数字还呈不断上升趋势。随着科学研究的深人,微生物的作用和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将会更为突显。 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含义、特点、标准类型及研究、行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介绍了土壤生物肥力、微生物在土壤生物肥力形成和维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展望了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四、正文: 微生物肥料(英文名称:microbial manure)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活细胞制备而成的肥料。主要有根瘤菌剂、固氮菌剂、磷细菌剂、抗生菌剂、复合菌剂等。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微生物肥料制品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一方面从狭义上讲,仅仅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来促进植物吸收养分,提高产量、质量等(以研究的很彻底的根瘤菌为主);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不仅从提高植物营养物的供应量,还可以分泌植物激素等促进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减少病虫害等(以PGPR菌肥为主)。微生物肥料的核心是微生物,而微生物本身又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等特点。此方面知,可以不断地分离、纯化、鉴定、复壮等方法保持并不断提高微生物菌的活力,更大可以用到转基因技术等挑选并培育优良品种,甚至创造符合需要的新品种。从资源环保方面,我们又可以做到利用微生物肥料的无毒、无害的性质来减少化肥的施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据统计,至少有70多个国家生产和应用豆科根瘤菌剂,生产应用规模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意大利、奥地利、加拿大、法国、荷兰、芬兰、泰国、韩国、印度、卢旺达等。在美国、巴西等大

大学生选修课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大学生选修课应用微生物学论文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 微生物技术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主要分支之一,是它们发展的先导和基础,特别是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健康、资源紧缺、粮食危机等方面,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本文将在微生物在污水处理和制氢两个方面论述微生物在环保和能源方面的巨大作用。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全球工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正在逐渐增大,但目前人类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质能源,其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从而造成了能源的短缺。与此同时,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而一味的发展,对地球造成了大量的污染,这些污染已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关系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有科学家预测说能源和环保将是人类社会在今后发展的两大主题。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

微生物论文

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与检测方法 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根据 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根据各医院临床检验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在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等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我国出口食品多次在国外发生退货销毁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因此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与控制方法 1.1采前管理 生长环境对果蔬在生长期间有着重要影响。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土地状况、有机肥使用、灌溉方式及水源等几个方面。 土地状况:来自几年内饲养过牲畜或曾经放过牧的土地中的灌溉水源极易引入病原细菌。某些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如Salmonella(沙门氏菌)和Listeria(李斯特氏菌)在用来农田灌溉的污水污泥中能存活数月(Robert,1999)。另外,洪水流经的区域会对良田和下游水域造成污染,应该对其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使用。控制果蔬在生长期间受病源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使用近期圈养过或放牧过家畜和发过大洪水的土地。这对货架期短的速食果蔬产品更为重要。 有机肥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来自牲畜或人粪便中的致病细菌,应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不含有致病微生物。另外,,腐熟的池塘污泥不能作为肥料施用,因为其中可能含有病原体并且含有重金属污染。 灌溉方式与水源:自然的地表水如峡谷、湖泊、池塘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与繁殖,用作灌溉水前需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存在是灌溉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标。地下水不易滋生病原体,但需要进行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分析。另外,过度灌溉比滴灌和喷灌更容易扩大病原菌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果蔬的污染,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水直接喷灌也易污染果蔬产品。用污水灌溉也易污染果蔬产品,在采前用污水灌溉比在果蔬生长早期灌溉更易污染。加工企业应提前了解拟加工果蔬产品的灌溉水源、水贮方式、是否放养过牲畜、灌溉方式以及是否进行食品安全测试等。 1.2采收 新鲜果蔬产品一般以人工采收为主。采收人员在使用辅助工具时,一方面要注意工具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要避免对果蔬产品产生机械损伤。有机械伤的果蔬易被病原菌污染,不耐贮运且影响其商品价值。人工采收可能也会因工人带有病原菌而造成污染,因此采收工人应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并且要随时监控工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要在田间作业附近提供洗漱间与洗手用的消毒措施供工人使用,以减少原初产品的污染机会。果蔬采收时用的容器应具备以下条件:无毒,无病原菌,易操作且清洁,无外露材料如钉子、木材碎片等,以避免果蔬被污染与损伤。在美国,只有得到美国农业部或食品医药管理局许可的包装容器才能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一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 实验八、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K-B法】 菌种(均为幼龄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埃希菌1.5×108/ml 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 方法: 1.涂菌(棋盘划线法),室温放10min; 2.贴药敏纸片,注意间距(大于24mm)和边距(大于15mm); 3.置35℃ 24h判读结果。 结果如图所示: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 实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 【试管稀释法】 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b1.5×108/ml 抗生素:庆大霉素32u/ml 方法: 1.对倍稀释抗生素 2.加菌液0.1ml/管,摇均35℃ 16—18h

3.判读MIC 试验操作如下图所示: 注意 :设立对照管(肉汤对照管,待测菌生长对照管和质控菌生长对照管) 结果判断: 不出现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该细菌的MIC. 如图: 实验结论:MIC=原药物浓度(32u/ml) ×稀释倍数(1:24)=2u/ml 【联合药敏试验】(示教)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b 结果判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②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③青+万=青单+万单→相加作用 ④青+林>青单+林单→协同作用 大肠b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 ①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 ②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 ③青+林=青单或林单→无关作用 ④青+南>青单+南单→协同作用 【实验讨论】 1.K-B法原理 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纸片中所含有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并与该药对测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呈负相关关系,即抑菌圈愈大,MIC 愈小。 2.K-B法影响因素 ①培养基的质量,如PH、深度、硬度和表面湿度等; ②药敏纸片的质量,含药量和保存方式; ③接种菌量正确与否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取决于比浊标准的配制,正确使用和保存; ④试验操作质量:接种细菌后贴片时5~15分钟; ⑤孵育条件,温度和时间:培养时间 16~18h,不要超过24h。 3.稀释法原理: 以水解酪蛋白(MH)液体培养基将抗生素作不同浓度的稀释,然后种入待测细菌,定量测定抗菌药物对被测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 4. 稀释法影响因素:培养基、接种菌量、蛋白质结合率、抗菌药物的配制、结果观察的时间等因素均能影响本试验的结果。 5.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AST)的意义 ①可预测抗生素治疗的效果,既AST试验结果为“敏感”时,治疗可能有效;试验结果为“耐药”时,使用该药物治疗肯定失败; ②指导临床医生选择使用抗生素,AST的结果往往在给予病人经验性治疗24~48h之后,若AST结果为“敏感”,该治疗为有效,若结果为“耐药”,即应更换药物; ③提供所选择药物的依据; ④监测耐药性,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掌握耐药菌感染病的流行病学,控制和预防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 6.通过此次实验掌握纸片扩散法(K-B法)、试管稀释法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的判读及其临床意义,并掌握联合药敏试验结果的观察、判断。

《葡萄酒微生物学》论文

《葡萄酒微生物学》 课程论文 题目:醋酸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进展 学院:葡萄酒学院 班级:103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醋酸菌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进展 XXX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杨凌 712100) 摘要:以醋酸菌作为发酵菌株,考察不同乙醇浓度、接种量、发酵温度及转速条件下发酵液的总酸含量,运用响应面及正交实验优化醋酸菌发酵条件,并显微观察菌体的生长形态,找出最优组合,为醋酸发酵产业提供指导作用,并通过研究机构和企业加深醋酸发酵的基础研究以便于更好的应用于生产。 关键词:醋酸菌;优化;醋酸;正交实验;响应面 Th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acetic acid bacteria Progress XXX (College of Enologe, North 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acetic acid bacteria strains as fermentation,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ethanol, total acid content lower inoculum broth,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and speed conditions, the use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and response surfac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acetic acid bacteria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of bacteria morphology to identify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industry,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and deepen basic research through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better used in production. Keywords: acetic acid bacteria; optimization; acetic acid; orthogonal experiment; response surface 食醋作为一种酸性调味品,具有很强的抑菌能力,有较好的口感和风味,经常食用有益于身体健康[1],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发酵醋具有多种营养功效、调味功效、医用功效、保健美容功效、抗菌功效等[2-5],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醋酸菌两端椭圆呈杆状,无芽孢,单生或呈链排列,属革兰氏阴性菌。根据醋酸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可分为两个属即醋酸菌属和葡萄糖杆菌属[6]。两种菌属都能产生醋酸, 前者主要作用是将葡萄糖氧化为葡萄糖酸,后者主要是将酒精氧化为醋酸,其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醋酸、CO2和H2、乳酸、丙酸等[7-8]。不同的是醋酸菌属氧化乙醇能力强于葡萄糖, 而葡萄糖杆菌属氧化葡萄糖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