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2668766.html, 文本解读:在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合理游走

作者:杨帆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

近些年来,语文文本解读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逐渐形成注重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作者中心”解读方式、注重分析文本语言结构的“文本中心”解读方式和注重读者接受的“读者

中心”解读方式。这三种方式,源起于西方一个世纪以来的三种主要文学批评理论。受西方学术界长期“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这三种理论虽自成体系,却又相互排斥。这些独立的批评理论传入国内并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语文文本解读打破了我国多年来一直沿用的“作者中心”解读模式,很快形成了三种解读思想并存的情况。然而,三种解讀思想的并存也给语文老师文本解读带来普遍的困惑:面对具体的文本,到底选用哪种解读方式?哪种方式或者解读思想更加合理?如何在三者之中进行选择、取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分析语文文本解读大量实例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解读方式存在着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正确的文本解读方式应该是——实现在作者模式、文本模式和读者模式之间的合理游走。

一、作者中心批评方式的理论和不足

“作者中心”批评方式原本是西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文学批评一直沿用的批评方式。该理论认为,文学批评应该从“作者”角度出发,关注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把文本看成作者的影子,文本阐释的目的就是要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作者中心”批评方式非常重视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对作品的影响,重视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等与作品之间的紧密关联,努力从中寻找线索和依据来解读文本。

的确,在批评者想象中,文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作品必然与作者本人的思想、经历和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这应该毫无疑义。因此,“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应该顺理成章,这也是我国文本阐释一直使用的非常重要的一把钥匙,即使在今天的文本解读中仍然屡见不鲜。比如杜甫的《兵车行》,教学时必须弄清楚当时唐王朝不断扩边穷兵黩武,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这段史实。特别是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大败,损兵六万,杨国忠掩盖真相,企图募兵补充兵员,百姓不愿,他就下令捕人从军,制造出许多人间惨剧。《兵车行》就是杜甫在咸阳桥附近亲眼目睹了唐军出发时的凄惨情景后写的。只有掌握了这一史实,才能对诗文开头所描写的“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所展示的妻离子散、生离死别的现实,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否则,学生都认为入伍参军、保家卫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木兰还主动从军呢,为什么诗中的百姓却如此拒绝、悲痛呢?

作家与读者(2019浙江卷)

2019年高考浙江卷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作家与读者 晨林 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心里面既要装着读者,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所以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多倾听读者的呼声,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再一个方面,作为一个作家,必须在作品中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打动读者,传递正能量,使自己的创作之路越走越远。 有人会问:作家心里既要装着读者,又要不为读者所左右,二者岂不是矛盾了吗?其实呀,它们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作家的创作源泉是什么?——生活。如果作家离开了对

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他(她)能写出好作品来吗?例如,回族女作家霍达创作的《穆斯林的葬礼》,通过她细致入微的描写,把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性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让这部作品既适合回族阅读,也适合其他民族阅读。由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好的文学作品既不是作家臆造出来的,也不是片面迎合读者而产生的。它源自于两个方面的“最佳结合”:一是作家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就拿《穆斯林的葬礼》来说,如果霍达缺乏对伊斯兰民族生活习性的了解,她能写出长达52万字的长篇小说吗?读过这部小说的人都会知道,作品中很多细节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能让读者在阅读情感上与作家产生共鸣,真正达到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 好作品的第二个“最佳结合”是作家与读者的完美结合。文学作品是写给读者看的。如果作家忽视了自己的读者,那么他(她)创造的作品又有什么交流价值呢?比如,全世界的小朋友都喜欢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那么孩子们为什么热衷他的童话故事呢?原因就是安徒生的创作基因里就只有孩子,所以他毫无疑问地成为小读者心中的“童话大王”。在他的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拇指姑娘、冰雪女皇等童话人物,在无数孩子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成为无数成年人童年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阐述,我们对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就

《寄小读者》题目

《寄小读者》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 .《寄小读者》的作者(),原名()。 2.《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才能经历。 3.《寄小读者》(通讯十)主要歌颂了( ). 4.《寄小读者》中,“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 5.《寄小读者》中,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和()。 6.《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年之久。 7.《寄小读者》中,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 ) 。 8.《寄小读者》中,因为生病,“我”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度过了( ) 节。 9.《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 ). 10《寄小读者》中,“我”为自己害了()而忏悔。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 ) A.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B.赴美留学前夕

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C.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D.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2.《寄小读者》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 ) A.日记体 B.游记体 C.寓言体 D.书信体 3.《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 A. 日本 B. 意大利 C. 英国 D. 美国 4.《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穰”的读音是:() A. rǎng B. ráng C. xiāng D. xiàng(普学网) 5.《寄小读者》描写的是()。 A.冰心早年离开家乡、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的生活。B.不同国家的地理、历史与人文的知识。C.在国内的见闻和感受.D.歌颂祖国、人民、新生活。 6. 冰心给儿童写通讯,是因为() A.她的通讯只有儿童要看。B.她爱小孩子。C.她为了排解在异国他乡的寂寞。D.她不会写别的体裁。 7.《寄小读者》中,作者第一次远渡重洋,乘()到日本。 A.约克逊号邮船B.海轮C.飞机D.火车 8.《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在( )。 A.美国B.日本C.中国D.英国 9.《寄小读者》中,冰心为了说明“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她以()为例子。 A.玫瑰B.菊花C.桂花D.蒲公英 10.在(通讯七)中,,“我”和海亲近在童年,和湖亲近是现在。这是为何()

《寄小读者》阅读教学导案

《寄小读者》阅读教案

————————————————————————————————作者:————————————————————————————————日期: 2

《寄小读者》整本阅读指导教案 主备人:宋海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着眼点。就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来看,学生不会在众多中外文学作品甄选课外书;也不会运用语文课上所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阅读课外书;更不会及时总结课外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特征和阅读技巧,总是匆匆走场,浅尝辄止。为此,我校推开以好书推荐、读法指导、心得交流和阅读总结四种课型为主干的整本阅读指导,来巩固语文学法,指导文本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好书推荐 教学目标: 1、通过好书推荐,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冰心的博爱思想,并制定计划按时开展,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片冰心在玉壶”——你了解冰心吗?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干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独特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的三部曲《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其中《纸船》被评为现代诗终生荣誉奖。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展示出多彩的

作者、读者与文本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12668766.html, 作者、读者与文本 作者:董映雪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36期 摘; 要:诠释学在文学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是解读读者、作品、作家关系的重要钥匙。本篇通过对诠释的三个主体——作者、读者与文本进行方向探究与角色归属,辨析其在诠释中的交互作用,认为作者为文本创作阶段与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而文本诠释阶段则为读者与文本联系,于詮释理论主体作基础探究。 关键词:诠释;诠释主体;作者意图;读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6-0-01 诠释(interpretation)也被部分地称作解释,基本定义是读者对文本作出的解读。作者写作文本,文本具有延展性内涵,读者解读文本,此三者是研究诠释理论的三主体,任何关于诠释的理论探讨、研究都必然围绕至少一者展开。 作者在文本诠释中的角色存在诸多探讨。艾柯将之分为三类:“经验作者”、“标准作者”、“阈限作者”[1],而综而言之,作者是对文本进行创造的人,其生活经历、写作方式、情感目的等多种因素都显然或潜在地现于文本。“作者已死”在文本解读中并不合理,尽管解构主义与新批评一直试图在文本诠释中彻底摆脱作者存在,然而这无法实现。以例证,如果直接让一位读者解读《长恨歌》却不告知作者,其是否对作者所处时代、感情目的与写作经验产生需要?这时告知他:不必知道作者是谁,随便一人,也许是泰戈尔。必将对读者诠释造成阻碍。对诠释应摆脱作者条框、拥有读者思想的要求不应以彻底抹掉作者既定存在实现,而可认为作者与文本分具独立性。在进行文本诠释时毋须对作者作靡细理解,也不须站在作者独特位置以观文本,但其参考必存。 文本创作阶段作者是文本交互关系中的主体,在文本诠释阶段,其退居后方,读者成为与文本关系中的绝对主角。此时读者又该作何理解,还需分析几个著名读者理论以观。 米歇尔·立法德尔“超级读者”理论认为其代表检验概念,“超级读者允许对隐含文本信息中的语义潜能和实际潜能作出积极的经验性的和可以证实的说明,它能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做出反应,并经验到文学作品的意义”[2]。即读者与其是文本意义建构者,不若是文学作品既有意义的发现者、检验者。打个比方,文本意义是珍宝的话,读者不再是塑形匠人,而是提灯于矿藏中寻觅并检验成色的人。这显然忽视了其主动创造性与能动作用,虽谓“超级”却难免边缘化了。伊泽尔“隐含读者”是文本自身设置的能对文本进行圆满解读的存在,读者不再是个体,不再具时间性、历史性、个人独特思维等特征化。“他是一个思维的产物,决不与任何实际读者

《寄小读者》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寄小读者》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 .《寄小读者》的作者(),原名()。 2.《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才能经历。 3.《寄小读者》(通讯十)主要歌颂了 ( ). 4.《寄小读者》中,“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 5.《寄小读者》中,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和()。6.《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年之久。 7.《寄小读者》中,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 ( ) 。

8.《寄小读者》中,因为生病,“我”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度过了( ) 节。 9.《寄小读者》(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 ( ). 10《寄小读者》中,“我”为自己害了 ()而忏悔。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 ) A.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B.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C.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D.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2.《寄小读者》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 ) A.日记体 B.游记体 C.寓言 体 D.书信体 3.《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 A. 日本 B. 意大利 C. 英国 D. 美国 4.《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与读者、作者 编辑的定位 编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组稿、编稿、发稿。那么,稿子来自何处?来自作者;发稿出书后给谁看?读者。这是一般的常识。从这个常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充当着中介的角色——将作者的创作,通过出版的手段,以最恰当的方式,传播给读者。这就是编辑的定位。 可是,这样一种简单的常识,并非每个编辑都明白的。比如,近年来,出版界盛行“策划”,策划大师满天飞。有一位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策划了一套“感悟生活丛书”,约请了10个名作家,一个写饮食,一个写居住,一个写旅游,一个写交朋友,一个写教育孩子……同样的字数,同样的风格。凭他在出版界的经历和人缘儿,这套书组织成功了,作家们加班加点地完成了任务,出版社如期出版。书上市后,经过策划者的宣传炒作,还真造成了很大影响,销售见好,一版5000本一个月就发完了,于是又加印8000本。没想到三个月不到,这套书滞销了,加印的8000本只发出去2000本。一年下来,库存6000本,加上退货,有7000多本。算细账,如果不加印第二次,销5000本,起码不会赔本,还不算失败。问题是,编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作者又是名家,这套书为什么这样短命? 很显然,在这套书中,真正的原创者,不是那些名作家,而是编辑,即所谓的“策划人”。名作家在这里不过是编辑的“雇工”,他们的作品往往是一种拼凑物,人工痕迹太浓,所以,很难有真正意义的好作品。 我并不反对编辑有这样的策划能力,有许多书只能这样操作,如大型辞书;还有一些好书就是这样策划出来的。问题是,这些年来,过于强调“策划”,实际已混淆了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定位。并且,由于策划风的盛行,影响得作者队伍也十分浮躁,而编者、作者的浮躁,又必然影响读者,造成整个文化的浮躁。 我认为,编辑最重要的素质,是其“发现”的能力,发现好的作者,发现好的选题,而非“策划”的能力。社会上好作者、好书稿很多,就看你能否发现。在这里,编辑不是指挥原创者,而是通过自己开掘、掌握的作者资源、作者信息,发现原创者发自内心情感和思想自然而然创作出或正在创作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进入“策划”的领域,如怎样使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更适合市场,怎样设计装帧,用哪种开本、哪种纸,怎样定价,以及怎样宣传营销等等。很显然,这些策划既是为作者的作品着想,更是为读者着想。 举几个例子: 《风雨中的雕像》利用杂志信息 李辉著。本书以凝重的笔触,记述了11位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名人在“文革”中的遭遇,如邓拓、吴晗、田

寄小读者 阅读40题

五年级课外阅读之《寄小读者》检测题 一、填空题 1.《寄小读者》是一本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年旅居国 时写的。 2.以《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显示了冰心的艺 术造诣,为她获得了“”的美誉。 3.冰心原名,笔名冰心是取“”之意。她的代表作 品有《》《》《》。 4.冰心的儿童文学作品选集《》于1980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 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二、单项选择题 1.《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 ) A.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B.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C.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D.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2.37、()是英国的首都,位置在泰晤士河入海处的两岸. A、伦敦 B、悉尼 C、柏林 D、首尔 3.《寄小读者》的写作年代是( ) A.20年代初期 B.20年代中期 C.20年代末期 D.30年代 初 4.《寄小读者》中的第二封通讯中,作者要告诉小朋友们一件伤心的事是什 么事?( ) A.虎儿死了 B.作者用书盖住了小鼠 C.小鼠吃了作者的饼干 D.小鼠被虎儿吃了 5.《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家时经过山东,见到了五岳中的哪座山?( ) A.华山 B.衡山 C.嵩山 D.泰山 6. 《寄小读者》中,因为生病,“我”在青山沙穰疗养院度过了什么节日?( ) A.圣诞节 B.中秋节 C.感恩节 D.春节

7. 《寄小读者》中作者由什么事物受到启发,感悟到“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 ) A.菊花 B.桂花 C.玫瑰 D.蒲公英 8、《寄小读者》中“我”每逢佳节,就到幽静的地方去。是因为“我” ( ) A.希望自己珍惜光阴 B.素来不喜欢热闹 C.不敢触及离别的伤感 D.需要给小朋友回信 9、《寄小读者》的作者是( ) A.巴金 B.叶圣陶 C.冰心 D.金波 10、再谈吧,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这个“你们”指(). A、朋友 B、冰心的亲戚 C、小读者 D、学生 11、《寄小读者》中作者远行时乘坐的油轮名称叫什么?( ) A.玛丽号 B.哥伦比亚号 C.约克逊号 D.诺曼底号 12、《寄小读者》中,“我”在波士顿读了一首诗,题目是《我在不认识的人中间旅行》,这首诗是谁写的?( ) A.泰戈尔 B.普希金 C.华兹华斯 D.歌德 13、《寄小读者》中,作者用“是处人家,绿深门户”来形容哪里的居民房?( ) A.苏州 B.神户 C.美国乡村 D.北京 14、《寄小读者》中一共有二十九篇,其中二十一篇是作者在哪里所写?( ) A.日本 B.美国 C.苏州 D.北京 15、《寄小读者》中,作者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 ) A.旅游 B.会友 C.求学 D.治病 16、《寄小读者》中,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谁? ( ) A.小朋友们 B.冰仲 C.父亲 D.冰季 17、令作者想起纳兰性德写的“盈盈从此隔银湾,并无风雪也摧残”的地方是( )。 A.银湾 B.波士顿 C.沙穰 D.梦野 18、《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多久?( )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摘要:互文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异质性,研究互文性的重点在于研究文本之间产生的异质性。互文性中提到,异质性产生于读者与剧作家的对话之中。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互文性研究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本文的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观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汤姆?斯托帕德;互文性;异质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1 研究背景 汤姆斯托帕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一共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和4个托尼奖,并于199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他的名作包括:《跳跃者》(1972)、《怪诞的效仿》(1975)、《每个好男孩都该得恩宠》(1977)、《乌托邦海岸》(2002)、以及他的成名作《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1967)等。《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此后简称《罗》)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此后简称《哈》)。它的标题“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在《哈姆雷特》中是一句台词。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在莎剧中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是哈姆雷特的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在别人看来同时还是国王克劳迪亚斯的爪牙。他们的悲剧不同于《哈》剧所表达给观众的那种悲剧感,因此他们的悲剧更值得当代人去品读与赏析《罗》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舞台之下”。 2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首先,这种对话性并非一次性的。这里说的并非一次性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同一部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磨合;另一方面是指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互换。以斯托帕德为例,他即使作者(《罗》的作者),更是读者(《哈》的读者)。米哈伊尔?巴赫金曾在他的著作《小说的美学与理论》中提到了对话理论。其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巴赫金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表达片段的粘结而成的,文本重新排列并交换了这些语言碎片。这种表述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不会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 《罗》对于它的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观众们知道整个故事的开始与结尾。他们知道罗斯和吉尔出现之前的故事;知道他们接下来的命运;甚至知道他们在剧末注定死亡。观众眼睁睁看着罗斯和吉尔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死亡。但是观众们不知道的是“舞台之下的故事”:那些没有在《哈》剧中讲述的细节。对于《哈》剧的观众来说,他们仅在国王的召唤和命令中出现。但是在《罗》剧中,罗斯和吉尔被召唤到丹麦这一情节就被斯托帕德扩展成了一整幕。整个《罗》剧共有三幕,而其中有十一个《哈》剧的片段在其中穿梭。观众就跟着斯托帕德的思维不断地在《哈》剧中进入和抽离。斯托帕德首先和《哈》剧进行了对话,在情节的进入与抽离中,加入了自己的话语。例如罗斯在剧中曾抱怨过他所需要的只是连续性(《罗》p39),这既是斯托帕德自己对生活的诉求,更是他对《罗》创作的要求。他要求自己的改编要对观众来说有连续性,这样看似荒诞的改写才能不至使人像剧中的罗斯与吉尔一样感到莫名其妙、一无所知。罗斯对连续性的渴望,正反映出了《哈》剧中连续性的缺失。他们总是在别的角色需要时出现在观众面前,之后又会立刻消失到不知哪里去了。 克里斯蒂娃认为互文性可以分为三种,强制性、选择性和偶然性。而斯托帕德也从不避讳谈及自己作品与《哈》剧的关系,甚至这种关系能够直接从《罗》的标题中看出。因此,这种强制性互文性促使学者不断将两部戏剧进行分析对比。相信最让观众感受深刻的是罗斯和吉尔对自己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所知甚少。他们唯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还有可能是假的,比如他们被召唤到丹麦的原因,以及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罗》的第三幕场景一中,罗斯和吉尔偷听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对话,他们以为他们知道了哈姆雷特是为何发疯(为了女人),但其实这也是谎言。罗斯和吉尔偷听的这一情节并非在《哈》剧中提及,这幕戏就是一个对话的出现:观众可以在罗斯和吉尔的对话中听到斯托帕德的声音,这让我们想到了复调理论。斯托帕德通过罗斯和吉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不符合客观规律性的抛硬币游戏,

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寄小读者》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寄小读者》阅读答案检测试卷 一、填空题 1.《寄小读者》是一本____体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1926年旅居美国时写的。 2.以《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显示了冰心的艺术造诣,为她获得了“_____”的美誉。 3.冰心原名_____,笔名冰心是取“_______”之意。 4.《寄小读者》中,作者写道:“‘闲’赋予我写作的自由,想提笔就提笔,想搁笔就搁笔。”这种行云流水的写作态度,只有在__才能经历。 5.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____年之久。 6.作者将苏子瞻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送给__ __。 7.作者看到“北京的蔚蓝透彻的天”,想起了异国他乡也曾两次看到过这种“云影天光”,是在____和____。 8.(通讯二十四)中,作者在新汉寿白岭之巅,与几位教授长者,过起了____而忏悔。 9.(通讯十)主要歌颂了____。 10.“我”写到:“当你寻见了世界上有一个人,认识你,知道你,爱你,都千百倍的胜过你自己的时候,你怎能不感激,不流泪,不死心塌地的爱她,而且死心塌地的容她爱你?”句中的这个“她”指的是____。 二、选择题 1.《寄小读者》中“我”每逢佳节,就到幽静的地方去。是因为“我”( ) A.希望自己珍惜光阴 B.素来不喜欢热闹 C.不敢触及离别的伤感 D.需要给小朋友回信 2.通讯一中“我”的弟弟知道我要出远门,想我时他想了什么办法见我?( ) A.看我的照片 B.写信 C.打视频电话 D.拿长竹竿子,从自己的院子里直穿到“我”的院子里,在空穴里看我。 3.作者离家时经过山东,见到了五岳中的哪座山?( ) A.华山B.衡山C.嵩山D.泰山 4.作者远行时乘坐的油轮名称叫什么?( ) A.玛丽号 B.哥伦比亚号 C.约克逊号 D.诺曼底号

作品作者与读者

作者是制造者、生产者、创造者、书写者。作者基于作品的概念总是和读者对立的。以作品为中心,著述的人叫作者,赏读的人叫读者。 一、作为隐身读者的作者 相对于作品的作者运用语言,以概念为手段达到向读者心灵揭示理念的独特目的。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在创作时,他除了作为作者之外,他还是他作品的读者———隐含读者。他的本我和自我往返于作品之间,往返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二、承载作者读者声音的作品 “作品文本的意义是某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作者通过自己的创作活动赋予作品的,我们对作品的阅读就是被动地去发现和挖掘这些东西。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作者成了绝对的主动者而读者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作品成了由语言结构支撑的文本,文本的语言结构将作者、读者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关系 三、作为潜在作者的读者 阅读时有另一个思考的主体的我和存在的我。读者阅读时把自己想象为作者,预测着、期待着、修正着,凭着想象的翅膀,他边阅读边“创作”,好比作者在写作。因为读者阅读时有着作者类似的经历,充分发挥感知和想象。 作品作为一种意识行动的产物,无疑和作者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思想意识,创作个性和才能有着密切联系,而且这一切也会或隐或显,直接或者曲折地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作者创作一部作品,并不单是为了反映他的个人经历、生活体验、思想意识和创作个性,而且也是要让他创作的这部作品去接受读者对它的具体化。 作者对他要再现的客体总是要以他在创作中设计的形象展示出來,一个再现客体可以连续以多种形象展示给读者,在英加登看来,这是为读者对它的具体化做好了准备。 作品中的语言当然也是人们之间“互相沟通的工具”,它的形成和这部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向,以及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见闻和体验是分不开的。图式观相就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作者对他要再现的客体总是要以他在创作中设计的形象展示出來,一个再现客体可以连续以多种形象展示给读者,在英加登看来,这是为读者对它的具体化做好了准备。作品中的观相既是图式的,那它就一定有许多不确定的位置,有待读者在具体中不断地给予填充,所以一部作品的创作不只是它的作者个人,而是他和他的读者共同完成的 如果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由于它所包含的无比丰富和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美学价值,它的图式观相中的不确定位置是永远也填充不完的,它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它就会成为不朽的经典,成为文学语言的典范。但如果一部庸俗的作品出版后,过了一段时期,读者对它不感兴趣,那它不可避免地会被人们遗忘时代的广大读者对它都有具体化的权利,也就是说它必须接受不同时代阅读过它的所有读者对它的检验。 用福柯的知识权力思想来解释,作品才是有话语权的中心,不管它叫作品也好,文本也罢,还是漂浮的能指、文本的游戏,放在书架上,还是存在电脑里,最重要的是它存在,有了它,才有作者和读者。作家、作品、读者三位一体。

作家与读者的作文3篇——2019年浙江卷作文_优秀作文

作家与读者的作文3篇——2019年浙江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任仕见 孔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假如我是一名作家,我会把我的作品当作和读者沟通的桥梁,在平等的对话中创造更加诗意的生活,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添力所能及的爱和美好。我想,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就是“仁”的境界了吧。 作家心里应该装着读者,但除了读者还要有真实的自己。心里只有读者,即使再真诚,作品自然免不了“媚俗”;心里只有自己,哪怕再真实,其结果只能是“孤陋”。现实中有一些作家,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或者什么卖钱就写什么,写出了很多格调很低的作品。

还有一些人,他们号称不为读者写作,美其名曰“孤芳自赏”。实际上形影相吊,苦不堪言。更有甚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在文艺作品市场化的今天,前者虽为潮流,但更要警惕;后者精神可嘉,却过于极端。 因此,一个作家对待他的读者应该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我所说的“以文会友”,就是要把自己的真实生活创造成美好的作品献给读者,作为新时代的作家,更应该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在中国梦的诗意田园中构筑精神的长城。作为读者的朋友,不能一味满足于个人的小情小调,更不能在悲悲切切和彷徨失意的情绪中沉沦。要做路遥那样的作家,虽然描写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却永远给他的读者奋斗的信心、自强的勇气和对生命的热爱。作家不能代圣人立言,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视者,更不是上帝。正如领袖所期待的那样,作家应该“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有了这份情怀,才是把读者当作真正的朋友。 我所说的“以友辅仁”,就是在与读者的对话中释放更为广博的爱,和读者一起创造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孔子说:“仁者爱人。”韩愈则说:“博爱谓之仁。”作家要尊重读者的体验、感受和批评,更重要的是在写作中树立读者意识,在作品中传递爱,呼唤爱,让读者学会爱,创造爱,升华爱。作家不能坐而论“仁”,也不能文以载“仁”,而必须“以友辅仁”。作家和读者共同努力营造爱的世界,创造爱的家园。屈原传递给读者的爱是爱祖国,杜甫传递给读者的爱

寄小读者阅读题A类33题

四上《寄小读者》考级试题 1.《寄小读者》的作者是【】C A.巴金 B.叶圣陶 C.冰心 D.金波 2.《寄小读者》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D A.日记体 B.游记体 C.寓言体 D.书信体 3.《寄小读者》一共有【】篇通讯C 4.《寄小读者》中“我”灵魂上的故乡是【】B A.江南 B.山东 C.上海 D.云南 5.《寄小读者》中,作者此次远行的目的是什么?【】C A.旅游 B.会友 C.求学 D.治病 6.《寄小读者》中,“我”乘船来到的“神户”是哪个国家的【】。A A.日本 B.意大利 C.英国 D.美国

7.《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穰”的读音是【】B A. rǎng B. rang C. xiāng D. xiàng 8.《寄小读者》中,作者第一次远渡重洋,乘【】到日本。A A.约克逊号邮船 B.海轮 C.飞机 D.火车 9.《寄小读者》中,作者多次写到“沙穰”这个地名,这个地方在【】。A A.美国 B.日本 C.中国 D.英国 10.《寄小读者》中,作者离开家乡离开母亲长达【】年之久。C 11.冰心有【】个弟弟,最小的13岁了。C 12.《寄小读者》通讯二中“我”的灵魂受了隐痛,为自己害了【】而忏悔B A.小蟋蟀 B.小老鼠 C.黄雀 D.小猫咪 13.通讯一中“我”的弟弟知道我要出远门,想我时他想了什么办法见我? 【】B

A .看我的照片 B.拿长竹竿子,从自己的院子里直穿到“我”的院子里,在空穴里看我。 C.打视频电话 D.写信 14.通讯六中作者说祖国是【】C A.荷叶形的 B.梅花形的 C.海棠叶形的 D.枫叶形的 15.下列书中,哪本不是冰心写的?【】B A.《寄小读者》 B.《稻草人》 C.《再寄小读者》 D.《三寄小读者》 16.《山中杂记》主要是写冰心在1924年在【】沙穰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B A中国 B 美国 C 日本 D英国 17. 《山中杂记》主要是冰心在沙穰【】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A A 养病 B 旅游 C 读书 D探亲 18.冰心说:沙穰不是我的家,离开此后也许此生不再来,不留点纪念,觉得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她几乎每日都做【】的事。C A 拍照与摄影 B 读书与摘记 C 埋存与发掘 D购物与保存 19.风雪的时候,希腊女孩子“荣”常常和“我”一起弹琴唱歌,大家一听到“我俩”的琴歌声起,都互相点头笑说:“听【】的音乐呵!”D

课外阅读《寄小读者》推荐

课外阅读推荐 《寄小读者》

图书信息 书名:《寄小读者》 作者:冰心 出版社:中国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月第一版

内容简介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前往美国 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她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于是她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此后至1926年留学回国,冰心共撰写了29篇通讯以 及《山中杂记》10则。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冰心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分表现,影响了一代代少年儿童。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作家,诗人。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1918年入北平协和女子大学(后 并入燕京大学)。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提 倡“爱的哲学”。1923年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国 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在燕京 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任教于东京大学。1951年回国,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 书记处书记等职。著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译著有《吉檀迦利》《泰戈尔抒情诗选》《先知》等。

冰心的散文,以广博的爱心,温馨的柔情,深厚的意蕴,流利的语言,建构了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成千上万的读者群众的喜爱。沈从文曾经说过,冰心的作品“因文字的美丽与亲切”,“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早在三十年代,作家阿英就非常推崇冰心的散文,“在青年的读者之中,是曾经有过极大的魔力”,“她抓住了读者的心”。当代女作家张洁写道:“我最早读到的散文是《寄小读者》。我母亲读过她的书,我读过她的书,我女儿读过她的书,我相信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还会读她的书。我叫她‘娘’。”这生动地说明,冰心的作品哺育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令人难忘。

寄小读者-阅读练习题汇编

寄小读者课外练习题 1、《寄小读者》的作者是冰心,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男士等。世称“世纪老人”。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1923年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独特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寄小读者》,是冰心女士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 3、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冰心女士又分别发表了通讯集《再寄小读者》和《三寄小读者》。三部通讯集虽然发表的时间不同,但主题都是自然、童真。这样的主题恰好显现了冰心女士创作的思想内核:爱的哲学。 一、填空题 1.《寄小读者》是一本书信体____散文集,是冰心1923年至 1926年旅居美国____时写的。 2.以《寄小读者》为代表的散文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 显示了冰心的艺术造诣,为她获得了“_冰心体____”的美誉。二、单项选择题

1.《寄小读者》是作者冰心( a ) a.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b.赴美留学前夕和旅美期间,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c.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散文 d.归国后以通讯形式写的一组小说 2.《寄小读者》所采用的文体形式是(b a.日记体b.书信体 c.寓言体d.游记体 3.《寄小读者》的写作年代是(b ) a.20年代初期b.20年代中期 c.20年代末期d.30年代初 三.多项选择题 1.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七)(acd a.主要写海上生活,尤其侧重写了大海变幻无穷的景色b.主要写离别祖国时的情景,尤其侧重写亲人的送别 c.善于在写景中融进自己的情思,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d.语言清新、秀丽、飘逸 e.语言遒劲、雄健、豪 2.构成冰心“爱的哲学abd a.自然b.童真c.民族d.母爱e.友情《寄小读者》测试题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 推理小说中,侦探始终唱着主角,读者就是为了与侦探较劲,体验其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最后指认凶手这一过程所带来的阅读快感。当然,倘使读者比侦探角色先一步查知凶手身份,在欣喜自身能力的同时,一定会对作家的创作水平多有腹诽吧。因此,大部分推理小说都存在着“读者——侦探”这个二元对立关系,且往往会升级为“读者——作家”的二元对立,如何把握和处理这两个关系,使其矛盾趋于协调,是推理小说的创作学问。 然而,因为推理小说先天必然具备的逻辑性,使得作家在将自己的灵感经由文本体现出来的过程中,必然会优先考虑诡计设置、细节处理、氛围营造等因素,最后才会考虑到如何塑造好侦探这一角色以及其他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的课题,所以在推理小说这个大环境之下,只有作者是如同上帝一般地先知先觉,而读者和侦探必然且仅仅只能作为一个谜案的“解读者”而存在(侦探有时候会充当作品的叙述者,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呈压倒性),这时读者和侦探的地位是等同的,他们若想有什么大的动作,对于整个作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读者的优秀和先觉,会让作家和作者黯然无光,作为作家来说,必然要尽一切手段来避免这种情况,这个手段就是推理小说中大量的诡计运用;侦探的优秀和先觉,同样会让作家和作品黯然无光,凶手和侦探的对立是早就存在的,两者之间没有势均力敌的角力,作品理论上的可读性势必大大降低,而作家的推理创作(至少是本格推理创作)则将被质

疑的声音所吞没。 既然读者和侦探的地位不可动摇,作品的整体框架便很难突破传统范式,这样如何在既有的关系和固定的模式中寻找新的亮点,是作家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知道,在读者、侦探、作家这三者组成的关系网中,读者与作家的对立是推理小说这一通俗文学体裁先天决定的,因此上,“作家向读者下挑战书”的形式是最能体现推理魅力的古典手段,这层关系的一个反常变数则是“读者向作家下挑战书”,即作家按照读者的要求进行写作,也就是说作品完全是读者意愿的产物,作家有时会说出自己的某某作品是“读者最想看的”,但毕竟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因为此要求对于作家来说,难度过高了! 在发现“读者——作家”关系模式走入死胡同之后,作家只有将思变的触角伸向另外两层关系上了,即“读者——侦探”模式和“侦探——作家”模式。前者中的二元关系比我们所能看到的,复杂和暧昧许多。早期文本中,其关系是完全对立的,但随着推理作家创作水平的提高,作家们不再只视诡计设置、细节处理、氛围营造等因素为创作的第一要务了,他们试图通过一组作品来凸显侦探角色的魅力,我们在侦探身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超人”成分,角色越是怪奇非凡,越能吸引读者眼球,作家也经由自己一手打造的“名探效应”,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因此,当一个作家的推理小说成为“名侦探系列作”,读者与侦探之间的对立关系被彻底解构,两者开始逐渐趋向同一,读者不再与侦探争宠,倒反而为侦探在作品其他角色的包围中显得无比强大而兴奋不已,岛田笔下的御手洗即属此类。

寄小读者阅读教案精编WORD版

寄小读者阅读教案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寄小读者》整本阅读指导教案 主备人:宋海花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是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着眼点。就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来看,学生不会在众多中外文学作品甄选课外书;也不会运用语文课上所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阅读课外书;更不会及时总结课外读物的思想内容、写作特征和阅读技巧,总是匆匆走场,浅尝辄止。为此,我校推开以好书推荐、读法指导、心得交流和阅读总结四种课型为主干的整本阅读指导,来巩固语文学法,指导文本鉴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好书推荐 教学目标: 1、通过好书推荐,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冰心的博爱思想,并制定计划按时开展,初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及作品特点,激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片冰心在玉壶”——你了解冰心吗? 冰心(1900-1999年)原名谢婉莹,冰心是她的笔名,取自王昌龄的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着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后结集为《繁星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3年毕业干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其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独特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的三部曲《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表现了对儿童的爱,她希望儿童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心。她的作品还有诗集《繁星》、《春水》其中《纸船》被评为现代诗终生荣誉奖。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女士的《寄小读者》。 二、推荐《寄小读者》 我们拿到一本书先要干什么?(生答)

沈从文《小说作者和读者》

《小说作者和读者》沈从文 我们想给小说下一个简单而明白的定义,似乎不大容易。但目下情形,“小说”这两个字似乎已被人解释得太复杂太多方面,反而把许多人弄糊涂了,倒需要把它范围在一个比较素朴的说明里。个人只把小说看成是“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这定义说它简单也并不十分简单。因为既然是人事,就容许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即是说人的心或意识的单独种种活动。但是第一部分不大够,它太容易成为日常报纸记事。但是第二部分也不够,它又容易成为诗歌。必须把“现实”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用语言文字来好好装饰、剪裁,处理得极其恰当,方可望成为一个小说。 我并不说小说须很“美丽”的来处理一切,因为美丽是在文字辞藻以外可以求得的东西。我也不说小说需要很“经济”的来处理一切,即或是一个短篇,文字经济依然不是这个作品成功的唯一条件。我只说要很“恰当”。这恰当意义,在使用文字的量与质上,就容许不必怕数量的浪费,也不必对于辞藻过分吝啬。故事内容发展呢,无所谓“真”,也无所谓“伪”,要的只是恰当。全篇分配要恰当,描写分析要恰当,甚至于一句话一个字,也要它在可能情形下用得不多不少,妥贴恰当。文字作品上的真美善条件,便完全从这种恰当产生。 我们得承认,一个好作品照例会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我说的向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属于社会道德一方面“做好人”为止。我指的是作者能对作品中接触了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人生或生命能做更深一层的理解。普通“做好人”的庸俗乡愿道德,社会虽异常需要,然而已有许多简单而便利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应用,且在那个多数方面极容易产生效果,似乎不必要文学中小说来作这件事。小说可作的事远比这个大。若勉强运用它来作工具,实在费力而不大讨好。(只看看历史上绝大多数说教作品的失败,即可明白把作品有意装入一种教义,永远是一种动人理论,见诸实行并不成功。)至于生命的明悟,消极的使一个人从肉体理解人的神性和魔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