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第五章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中世纪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机构及理论

2、了解和掌握西欧中世纪教育的类型;

3、了解和掌握中世纪大学和城市学校产生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中世纪教育的类型;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时数:2课时

五、教学内容:

欧洲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进入封建时代。西方历史学家把从罗马衰落到文艺复兴的一千多年间称为中世纪。中世纪的特征首先是文化教育衰落。西欧四大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兴起后,其统治者一度对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教育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和做法,僧侣阶级更是利用其政治、经济的统治地位,否定古代文明。(如:还在罗马衰落时期,即公元391年,提阿非罗主教就下令烧毁了藏书几十万册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格里高里一世,下令烧了罗马城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且开出大量禁书的名单,予以刮削、烧毁,宣扬一切从头做起。)中世纪的文化教育本身渗透着神学的性质,文化科学的发展被扼制。中世纪从古代接收过来的只有麻醉精神的基督教和破烂不堪的城市。结果形成僧侣垄断了知识教育权,教育本身带有强烈的宗教性;教会是封建意识的权威代表。一切进步思想被扼杀,一些著名的科学家惨遭迫害。神学家们宣布:“科学是宗教的奴仆”;“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的形成与发展

基督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基斯坦地区萌芽出现。它最初只是备受压迫与奴役的犹太民族下层民众自发形成的犹太教新宗派中的一个。与当时存在的其他宗教教派相比,新生的基督教宣称:“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教徒之间患难与共,互相周济”、“现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信徒因基督的牺牲而得救”。这种教义,对被压迫的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生活在“经济、政治、智力和道德的总解体时期”充满悲观绝望情绪的罗马帝国的民众来说,更具精神上的安慰和思想上的影响力,因此很快传播开来。公元2世纪后半期开始,基督教教义逐渐发展成为帝国统治阶级可以接受的宗教形态。它宣扬逆来顺受,爱一切人,甚至爱仇敌,还宣扬君主是神的代表,基督教徒要象敬神一样尊敬君主。于是它逐渐地变成了罗马帝国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公元4世纪初被当时的罗马皇帝宣布为合法,公元4世纪末又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从犹太教中的一个分支到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经历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变。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教会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即以主教为中心的教职、教阶体系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教规、教纪制度。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基督教不但与西欧社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相联系,而且对人们的精神、情感、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正是这些特点,使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后期能够经受严重的社会动乱和危机,而且在罗马帝国灭亡、蛮族势力全面控制西欧的情况下成为古代文明的唯一载体,基督教信仰也成为影响和教化新兴民族的主要力量。

严格说来,基督教神学与基督教会是两个相互联系和相互而又含义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比较抽象的思想、理论、观念等,后者指有形的教会团体、组织和系统。

二、基督教的教育形式和机构

(一)修道院

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应该算是分散于各地的修道院。修道院早在罗马帝国时期已经出现,最初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教育机构,只是教徒集体修行的一种场所。但进入中世纪后,由于其他教育形式基本不存在,它们不但承担起教育的基本职能,而且成为西欧最主要的教育机构。

修道是一种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训练。这种活动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存在。反映了古代的人相信肉体与灵魂分离与对立的思想。基督教不但继承了这种观点,而且在神学理论上经过奥古斯丁的改造以后,把肉体看成是灵魂的监狱,把源于人性的情欲看成是人最大的堕落,强调只有克制、乃至消灭肉体欲望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拯救和神圣。因此禁欲、苦行、修行等成为基督教信条中的组成部分。另外,早期基督教的生存环境使教徒时刻面临殉教的危险,对教徒进行应付折磨甚至死亡的殉道教育,使他们能从容面对迫害,平静迎接死亡,成为基督教存在和发展的必需。所有这些原因使基督教的修行修道制度迅速发展起来。

“七艺”成为修道院的主要课程体系。智者派的“文法、修辞、辩证法”,柏拉图加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入中世纪后,“七艺”被基督教接受过来。

(二)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除修道院外,中世纪的西欧还有主教学校和堂区学校。

三、基督教教育思想的基础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会填补了由于罗马帝国政治崩溃而留下的不能由任何蛮族首领来取代的巨大空隙,在一个既需要社会领袖又需要精神领袖的社会中担负起双重职责。基督教不仅改造了蛮族,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塑造了新欧洲,这使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成为基督教的天下,使中世纪成为神性的时代。

神性的时代有自己占统治地位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它是以基督教神学的世界观、人性观(儿童观)、知识观、目的论为基础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在这里主要分析一下基督教教育思想的神学世界观和人性观基础,关于基督教的知识观和目的论下一节课再讨论。

人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上帝创造的。

“原罪”说。

四、基督教思想对教育的启示

基督教的人生观借助上帝的名义取消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原罪说使人的本性有了共同的来源,上帝的完美与人的不完美,现世的痛苦与来世的幸福,上帝之子的牺牲与人类的获救,等待,基督教用充满辩证关系的论证在从与神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人是上帝的造物,但又拥有自由意志,他既受制于上帝,又与

其竞争,人的罪恶是对上帝的背叛,也是其自由意志的体现

……所有这些不仅揭示了基督教在人生问题上丰富的辩证法和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赋于这一宗教本身强烈的伦理化色彩,基督教强调人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生活的重要,把人的救赎与社会的教化联系起来,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教育才成为基督教极为关注的领域。

第二节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公元6世纪以后,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西欧封建制逐渐发展起来,封建制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形式,也是一种阶级结构。教、俗封建主之间存在着分野,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也一直时隐时现。特别是中世纪中期以后,这种现象十分明显。在文化教育上,公元8世纪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王权的巩固,有别于教会学校的、满足世俗封建主需要的教育形式和机构开始出现。

一、宫廷学校

宫廷学校是一种设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在中世纪初期,西欧最具实力的是由法兰克人建立起来的王国。法兰克王国的统治者发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查理曼大帝于768年即位以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统治时期是法兰克王国最强盛的时期。王国的版图一度西到大西洋岸,东到易北河、多瑙河,北起北海、波罗的海,南到意大利。然而,法兰克人文化水平低,管理能力和水平差,因此,查理曼大帝决心通过发展教育提高法兰克人的素质。

著名的英格兰教士、学者阿尔琴(Alcuin,735—804)于782年应查理曼大帝的邀请,来到法兰克宫廷,协助改进国家的教育工作。他亲自担任法兰克王宫宫廷学校校长14年,使这所宫廷学校成为欧洲最著名的宫廷学校。他根据王宫的特殊需要,编写了很多问答体的教材。

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和和当时的教会学校一样,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是问答法。宫廷学校主要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由于中世纪早期社会生活的特点,教俗封建主往往两者合一,使官吏教育自然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这一时期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其下有爵位的贵族依次是公、侯、伯、子、男爵。最低的一级贵族是骑士,他们一般是贵族家庭中的次子,不能继承家庭的封地和爵位,只能拥有少量的土地和农民,主要靠替国王和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骑士制度盛行于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

骑士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2)侍童教育阶段(礼文教育阶段),7—14、15岁;

(3)侍从教育阶段,14、15—21岁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不重视文化知识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

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范:对主人和君长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侠。

第三节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经院哲学的发展

一、中世纪大学

(一)中世纪大学形成的背景

西欧封建制度在11―12世纪进入发展的顶峰时期,王权的巩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生产稳步上升,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城市开始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新兴的城市市民阶层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不仅提出了新的经济、政治要求,也提出新的文化要求。

同时,十字军东征使成千上万的基督教徒到东方,广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接触,加强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同时传统的宫廷学校和骑士教育已经不能满足这些新的需要,因此,新的教育教育机构和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中世纪大学最为引人注意。

中世纪大学与教会的关系值得注意。一般的教会史学家认为,中世纪大学的出现是教会的功绩,是教会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这种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显然夸大了教会的作用。从本质上讲,中世纪大学是西欧社会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教会自身不具备创造大学的能力,甚至在最初,教会也并不存在发展这种教育的动机。

意大利是欧洲中世纪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也首选在这里形成。中世纪大学首先出现在工商业和城市发展较快的一些城市。1137年,意大利南部创立了萨莱诺大学。这里因靠近地中海,风景宜人,是治病疗养的胜地,又因得到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特的医学著作,所以这里办起了医学院。1158年,又在意大利的北部创立了波隆那大学。这里地处欧亚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商务纠纷、诉讼案件较多,需要研究民法,所以这所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

(二)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

中世纪大学最初具有行会的性质,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

中世纪大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往往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

中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时已表现出自治的特点。虽然教俗统治者都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学校内部事物基本由学校管理。大学还利用教会、世俗政权及各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特权。

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数,均由学生决定。南欧的大学多属此类。

巴黎大学则是“先生”大学的典型,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由教师决定。北欧的大学多属此类。

(三)中世纪大学的教学

最初的中世纪大学多是单科教学,以后逐渐形成由文、法、神、医四科组成的大学。文科带有预科的性质,课程以“七艺”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主;法科课程包括民法和罗马法;医学课程有古希腊医生的著作、阿拉伯医学名著和临床实习;神学课程主要是《圣经》和教义。学生学完文科课程才能进入法科、神学科、医科学习有关专业课程。

中世纪大学教学用拉丁语,教学方法是讲课、复述、辩论。当时已经有学位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得“硕士”、“博士”学位。最初,这两种学位并无程度上差别,以后逐渐分化成表示不同水平的独立的学位。

(四)中世纪大学的意义

(1)中世纪大学打破了教会垄断高等教育的局面,利用教会、世俗政权及各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坚持自治,是学术研究自由的必要保证,有利于科学研究和学术繁荣,培育了一代新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2)中世纪大学成为近代大学的直接起源,是西欧中世纪教育的重大成就。

(3)中世纪大学促进了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了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打破了封建闭塞愚昧的状态。在一定意义上说,它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为文艺复兴运动准备了条件。

(五)中世纪大学的局限

自治性大学的产生和发展,威胁到教会对学校教育的独占权。因此,教会千方百计企图控制大学。它一方面给大学以经济援助,派僧侣进入大学;一方面自己设立大学,培养高级僧侣,以加强教会的影响。从此,教会势力逐渐渗入大学。大学的自治性也就逐渐消失。

教会势力深入大学,大学教育便浸润着为教会服务的经院哲学气氛。教学内容以研究、解释“圣经”为主,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法呆读死记,盛行体罚。宗教教条、形式主义、“繁琐哲学”,构成了中世纪后期大学的特征。

受教会控制的中世纪大学,尽管宗教气氛浓厚,繁琐哲学盛行,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对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毕竟起了推进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

:中世纪“因为有了大学,所以一般教育,即使还很坏,却普及得多了”。

二、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西欧封建社会中的统治思想和官方哲学,因产生于天主教的修道院(经院),所以被称为经院哲学。它渊源于2世纪的教父哲学,真正形成于中期以后(11~12世纪)。

所谓教父哲学其实就是早期的基督教学者利用古代哲学(主要是新柏拉图主义)来解释基督教教义,使基督教信条具有必要的哲学理论基础。

作为中世纪欧洲文化基石之一的古希腊哲学发展到柏拉图时代已达到一种很精细、抽象的程度。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人们注意的重点已经从现象问题追究到背后的实在。然而,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这种高度抽象和主观推论的发展未必一定有利。

由苏格拉底提出,经过柏拉图进一步论证的“知识即美德”的说法虽然提高了知识的地位,增加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但同时也使知识的含义模糊。早期古希腊学者注重对物质与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与研究的自然哲学逐渐演变为对人的心灵、主观感受、行为标准进行考证的伦理哲学,一种带有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倾向的形而上学。

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这一趋势相并行的是原始基督教在圣保罗之后逐渐向理论化方向发展。为刚刚形成的宗教信仰寻求理论基础的需要,使教会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由反对和排斥希腊学术变为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用之处,结果古希腊哲学的逐渐神秘化与基督教的逐渐理论化两者相互接近,并通过著名的基督教学者们的工作,以教父哲学的形式结合进来。4世纪的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在整个中世纪早期,他的理论被认为是基督教的官方学说。

进入中世纪以后,教父哲学逐渐演变为经院哲学。后来的研究者注意到,经院哲学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它以“经院”为生存环境,二是以“辩证法”为操作原则。它是使基督教神学理论研究更加深化、更加专业化、更加思辨抽象的一种结果。训练有素的经院哲学家们严格运用逻辑推理和辩证法的手段,对哲学、特别是神学的各种命题进行论证,以便推导出确定无疑的真理。

第四节新兴市民阶层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一、中世纪教育的特征

这时,罗马帝国时期的文法学校和修辞学校在西欧已不复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化遗产几乎丧失殆尽,残存的一切都被用来为宗教神学服务。教会学校几乎就是这个时期惟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一般的世俗封建主对文化学习和道德品质的陶冶不甚重视,仅注重武艺与社交活动的训练。世俗封建主的这种教育在教育史上通称为骑士教育。

这两种教育,即僧侣教育与骑士教育不仅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而且具有浓厚的宗教性。中世纪的欧洲,宗教成了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文化和教育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在这期间,由教会主办管理的学校有初等教区学校、唱歌学校和经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学内容以“七艺”为主,但贯穿着神学精神,教育目的是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权的教士。骑士们则在宫廷和贵族家里接受军事战术和上流社会礼仪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弈棋)的训练和礼法教育,以成为能够维护封建主利益,满足其各种需要的强悍军人。教堂的钟声和骑士的马蹄声谱成了中世纪教育的主旋律。

二、中世纪城市学校

12、13世纪,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兴旺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工商业者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或以赎买方式,取得了经济和政治上的自治权利。逃亡农奴在城里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以获得人身自由,变成自由居民。因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市民阶层逐渐扩大,为适应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便创办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基尔特学校(或译手工业者或商业行会学校)。

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组织(即行会)担负校舍建筑和学校经费,教师的工资则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校长和教师由基尔特委任。在学习内容方面,注重实际应用知识的学习,除读、写、算外,有些学校也教文法、修辞和几何学。一般用拉丁文进行教学。因拉丁文是当时欧洲普遍应用的文字,也是宗教、外交、商业及科学上通用的文字。后来,有些学校改用本国语言进行教学,这当然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以后,手工业者和商人基尔特学校逐渐发展成城市初等学校。由市政机关办理,校长和教师改由城市自治机关选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