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人们自古就知道反思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对教师的反思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对学生反思能力普遍关注不够,反思学习仍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自发运用的状态,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开放性的、批判性的思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他们对得来的学习方法不加分析不加选择地全盘照搬;把书本上的东西当作权威,不敢对权威提出质疑;学生中还存在盲目学习的现象,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缺乏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些学生学习过于封闭,不善于观察、学习身边同学中好的学习方法,缺少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不善于发现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距,找到形成差距的原因,进而调整状态,再全身心投入学习。归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和限制,学习依赖性强,学习的责任心较弱,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和一定的意志力。因此,我们开展反思学习及指导策略研究,从小培养学生的反思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和实施学习计划,关注学习过程,并经常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归纳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如何促进小学生反思学习能力的提高呢?

学科学习的特性与个人学习习惯的不同,学生实现反思学习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途径各具特点,在学生反思行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促进小学生反思学习的六种基本途径。

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特别是小学教育,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满堂灌”,自己吃“现成饭”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学习的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约束和压抑。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智能的开发,尤其是从儿童时代开始就要注重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从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入手,要求学生课前写预习提纲,其目的就在于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分析与理解问题能力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对先前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同时对预习的过程进行小结。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这样那样的疑问,从而激发他们解答疑问的欲望和兴趣,而这种疑问恰是带动学生思考和反思的源泉。

为了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需要选择和运用有效的预习方法。预习不能漫无目的,也不是把新课全面学习一遍,应该具有针对性,根据教师指出的预习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预习内容不能

过量,否则会影响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过犹不及。其次,如果针对性的预习时间长了,也可适当运用开放式预习,它不受任何限制,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想预习什么就预习什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撰写反思日记。

日记反思是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它是教师通过日记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对教学工作的总结和规划,既包括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体会,也包括对教学工作甚至自身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原因分析,并积极寻求解决的对策。胡克说:“日记里包含了个人的观察、感受、态度、理解、反思、假设、长篇大论,以及批判性的意见。这些内容都是记日记的人跟自己的交流,而且是种高度个人化的交流,所记录的事情都是作者认为有意义的”。那么,对学生而言,反思性学习日记也无疑是他们记录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总结学习经验的有效文字载体。日记就如一面反思自我学习活动和思维的镜子,通过这面文字构成的镜子,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特别是对学龄初的学生,日记不仅是他们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载体,与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坚持写日记还能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撰写阶段小结。

阶段小结,顾名思义就是对上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小

结和反思回顾,“阶段”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可以是一周、一个月、一个学期或者是一个单元,其目的在于发现前一个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下一个阶段得到改进。周末回顾、单元自评和考试小结是我们指导学生运用的三种主要的阶段小结方式。对于还没有形成反思学习习惯的小学生来说,起初他们不会主动进行阶段小结,因此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敦促。除了教师引导学生定期做学习小结外,学生的自主小结更重要。当然,自主小结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各项引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习惯的逐渐养成,到了小学高年级,这种由教师引导或敦促的学习逐渐会变成了一种自主学习的习惯。

例:

考试小结

我真不知道为什么在考试时我既粗心又“细心”。

上周的单元测查,就是因为一道口算题没做而白白丢掉了原本不该丢的分数。星期五考数学时,我心里开始怦怦直跳,因为我老是在卷面上“丢三落四”。直到我决定做完以后以“最”认真的态度检查一遍时,紧张的心情才放松下来。果然,又有一道口算题没做,我补了起来。接着,又错了“一大堆”,我都认真地一一做了改正。

这次考试,使我的信心大增,真是“吃一堑,长一智”。

我发觉,我还在应用题阅读理解能力上有不足。期中抽查时,我差点“掉”到了“一共”一词的“陷阱”里,也险些在“往返”一词上“栽跟头”,我决定要提高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信我,我会努力做到的。

——选自三年级学生曾卓的考试小结。

4.指导学生用“问题银行”等纠错、集优。

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因此,反思错误,弄清哪些地方易犯错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和过程,找出错误的根源,分析出错原因,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反省思维的重要途径。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反思错误是一种学习的基本形式,错误的问题是学生在思维和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重新学习的开始。另外,除了反思错误之外,对成功经验的反思也不容忽视。如果说反思错误的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那么反思成功经验的目的就是总结成功经验,强化巩固成功经验,避免或减少错误的出现,两者殊途同归。

5.搭建与人交流的平台,将反思的过程与他人分享。

与人交流包括向家长汇报、与同学讨论、向老师求助等等。前面谈到的几种反思途径其共性在于,学生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反思过程跃然纸上,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独立思

考的结果。但是,这个反思的结果是否合理,是否科学,学生无从判断。反思学习是一种内隐的学习活动类型,如果学习者不主动采用某种方式将它外显,它就可成为一种主观性的、存在个体偏差的学习类型。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反思结论,学生首先需要寻找途径将自己的反思过程和结论呈现出来。与他人交流就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借助他人的智慧发现自己不足的过程。对小学生而言,同伴、家长和老师都是比较合适的交流对象。但是,通常小学生缺乏主动与成人人沟通的意识,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主动询问孩子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地鼓励孩子主动向自己汇报学习的情况,遇到问题时主动向老师请教。总而言之,家长和老师要共同努力培养孩子在学习中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习惯,这是促进其反思学习的有效途径。

6.提供学习成果展示的空间,将学习成果进一步完善。

展示,即摆出来让人看、讲出来让人听,它是与人交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其特殊之在于展示之下潜藏的是同时与众人、与集体的交流,而非一般所言的一对一的交流。无论展示什么、怎样展示,最终目的是通过交流展品使主体得到发展。通俗一点讲,摆出来让人看的目的不只是让人看看而已,最终是为了吸收大家的意见,完善所展示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成果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的同

时也在经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因为,要把自己的成果以满意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需对其进行反复的思考以至修正完善。把展示作为小学生反思学习的途径,就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途径有很多,如课堂发言、小组讨论以及活动中的自我展示等。教师需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示活动,锻炼思维能力和善于表达的语言能力。

让学生学会反思,可以使学生自行调节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控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并寻求不同思路,善于在学习中质疑问题,解决问题时不满足常规的思考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学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要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通过个人积极进行的独立观察、思考与作业,以及独立评价、选择与反思、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智慧、才能与个性。所以说,反思学习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