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三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新课标高三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新课标高三生物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考情分析】

该专题本专题内容包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三个重要考点。本专题涉及知识点较多,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分析近3年新课标地区生物试题看,高考命题在本专题有以下特点:1.命题形式:对本专题的考查形式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并且在高考题中的比例均较大。

2.知识点分布: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与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反射弧各部分及异常分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三个实例;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和特点;生长素的运输机制、作用特点;植物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命题角度:考查角度多样性,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侧重于动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各机制的具体调节过程。

对2010年高考的命题趋势预测如下:

1.几种重要激素的的分泌及生理作用。

2.结合人类的实际生活,以调节机制为出发点,从整体理解和把握调节的生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原理和过程。

4.免疫过程模型中免疫细胞的作用及免疫过程。

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细胞间传导的过程和特点。

6.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应用及实验分析探究。

【知识交汇】

考点一:神经调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1)结构基础:反射弧。

2.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

刺激产生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形成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外正内负)(外正内负)

(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导——突触传导

①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②信号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膜电位变化)

③神经递质:递质的形成与突触小体中的高尔基体有关,其种类有乙酰胆碱、多巴胺等物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其作用结果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提示:由于突触的单向传递,使得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够有规律地进行。

考点二:人体稳态的调节

2.免疫调节

(2)二次免疫

①记忆细胞的产生:初次感染病原体后,B淋巴细胞或T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同时,还分化产生了记忆细胞。

②二次免疫的特点:同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反应快、反应强烈,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③应用:免疫预防。

3.稳态

(1)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稳态,而不是某一恒定值,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调节机制: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稳态的意义: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

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

和脱落

使棉叶在棉铃成

熟前脱落乙烯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

增加瓜类雌花形

成率,增产;催

熟提示:

①由于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常使用激素生长调节剂(如萘乙酸、2,4—D等生长素类似物、乙烯利、青鲜素等)。

②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③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典例导析】

【例1】下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的坐骨神经的示意图,若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的刺激,则()

A.ab(膜外侧)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方向的偏转

D.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答案】D

【分析】该题考查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过程和特点。刺激a的左侧,a点先兴奋,然后将兴奋传导到b,传导过程中,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是一致,方向为a→b。膜外侧电流传导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方向为b→a。电流计两次偏转时,a、b两点的电位相反,所以这两次偏转的方向相反。

【例2】如果饮用水中被一种雌性激素类似物污染,可能会导致下列哪种结果()

A.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上升

B.雌性个体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上升

C.雌性个体分泌雌激素含量上升

D.对雌性个体的卵泡刺激增强

【答案】D

【分析】该题主要考查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其分泌的反馈调节的特点。体内雌性激素类

似物含量增多,由于雌性激素类似物与雌性激素的作用相似,所以对雌性个体的卵泡刺激增强。由于性激素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所以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含量减少。

【例3】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其中正确的是()

A.a代表浆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B.b代表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C.c代表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中的抗原裂解死亡

D.d代表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的抗原可呈递给T细胞

【答案】D

【分析】该题考查免疫细胞在免疫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及作用特点。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和分泌抗体。淋巴因子可增强免疫细胞的作用,而不能与抗原结合;效应T细胞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使抗原失去藏身之所,而不是将抗原裂解。

【备战策略】

纵观各省份的命题形式及思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既要紧扣考试大纲、夯实基础、注重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做好以下复习策略。

备考策略:

根据近三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专业术语以及固定说法的应用。本专题专业性较强,应注重专业术语的记忆和应用,避免在做题时因出现“自创术语”“词不达意”而造成失分现象。

2.注重图解的识别和分析,如神经调节、兴奋的传递和激素的生理作用,这部分知识还可与实验考查相结合,命题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在复习本专题时,要紧紧围绕着调节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调节机理来展开复习。

3.本专题还可从实验设计与实验分析角度来进行考查,如探究各种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动物激素的产生与生理作用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对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及结果分析等内容特别关注,还要注意规范性训练,并认真归纳总结解答技巧。

4.本专题与生产、生活实践和人体健康联系密切,同时与其他专题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特别需要注意知识的整合以及对生活实际中的病例的发病机制、症状及防治的了解和应用。

【专题演练】

1.下图是人体肝细胞内糖代谢部分过程简图,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A.C6H12O6从毛细胞血管进入细胞被利用,至少需要穿过3层膜

B.图示中的③④过程均会使细胞中ADP的含量上升

C.物质A可表示肝糖原,人体内胰岛素浓度升高,则①过程将加快

D.物质B表示丙酮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则②过程将加快

2.右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血红蛋白位于图甲中的c,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属于图乙中的a

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3.(2010年四川自贡模拟)下图所示,若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与甲图信息传递有关的体液环境依次为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l传送到细胞2快

C.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来识别信息

D.乙图中细胞4可以是: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

4.(2010年北京石景山模拟)运动员进行长时间运动如铁人三项赛时,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

()时间(h)0 1 2 3 4

胰岛素含量(μU·ml)14.2 12.0 8.9 7.5 6.2

胰高血糖含量(Pg/ml)65 100 153 220 420

A.胰岛β细胞分泌增多,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

B.长时间运动机体消耗大量能量,因而血糖浓度会不断降低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

D.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脂肪的分解,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要

5.如图为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可引起肌肉收缩

B.当a点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会发生急剧变化,钾离子内流

C.a处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给脊髓内的中间神经元

D.中间神经元既具有突触小体,又具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6.下列各项关于正常人体内发生的生理活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淋巴因子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常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

B.动物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C.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迅速被分解

D.唾液淀粉酶随食物进入胃腔后会被分解

7.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激素甲是人体内唯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C.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D.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

8.地方性甲状腺肿又称碘缺乏病,主要是由于摄碘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它的主要表现是甲状腺增生和肥大。此病分布很广,发病机理如图所示,对此分析有误的是

()

垂体

+)

促甲状腺激素

丙↓(+)

碘缺乏→导致→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

A.此过程中下丘脑的分泌活动也会相应增强

B.该过程属于激素调节,其中乙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C.丙过程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但由于缺碘,并不能有效提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

D.甲状腺肥大是由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从而引起甲状腺增生

9.下列因果关系的搭配,正确的是

原因现象

A 午间温度过高致叶片气孔关闭因CO2供应不足使光合速率降低

B 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尿量增加

C 因为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二者在血糖调节中是拮抗关系

D 顶芽生长素浓度高于侧芽顶端优势现象

10.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c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由于c的作用使细胞代谢增强,同时产生了较多的水,所以激素e的含量适当降低D.皮肤在体温调节的反射弧中只能作为效应器

11.广西已成功以甲流康复者血液救治了一名重症患者,其救治机理主要是因为甲流康复者

(+)

血液中含有一定量的()

A.甲流病毒的抗原 B.甲流病毒的抗体

C.甲流病毒的记忆细胞 D.淋巴因子

12.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出现的现象是()

A.产生记忆T细胞B.产生抗体

C.产生淋巴因子 D.导致靶细胞破裂

13.右图是人体某项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调节方式的特点是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如果分泌物是胰岛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肝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是下丘脑细胞,则靶细胞可以为胰岛细胞

D.如果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则分泌细胞可以为甲状腺细胞

14.左图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右图表示植物的芽在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图中c点所对应的生长状况最有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幼根、幼芽中含较多的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不含乙烯和脱落酸

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16.下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

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四种液体合称为_________,四种液体中含量最多的是[ ]______。试以图示表示这四种液体物质交换情况(用箭头和数字表示):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只写序号),A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填序号),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 ]______。

(3)②与①相比,成分中明显减少的物质是__________;

(4)图中的D代表__________。

17.图甲表示从青蛙体内分离出一部分新鲜的腓肠肌及相连的部分神经组织,图中a为神经纤维与腓肠肌细胞的连接处。图乙是图甲中a部位的扩大图,其中Ach(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传出神经末梢时,Ach与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假设在实验过程中,适宜条件下肌肉和神经组织均能保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利用上述材料做了如下一些实验:

实验一:将2个微电极置于上图b、c两处神经细胞膜外,并与灵敏电流计正负两极相连;

微电流间隙刺激e处,结果肌肉收缩,且电流计指针偏转。

实验二: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与c点之间的某处(d),重复实验一,结果与实验一相同;再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神经肌肉连接处(a处),重复实验一,结果肌肉不收缩,但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同实验一;

实验三:将一定浓度的阿托品溶液滴加在脊柱内部处,重复实验一,结果肌肉不收缩,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1)预测实验一中每一次刺激后指针偏转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说明阿托品溶液阻断兴奋在,而不影响兴奋在。

(3)实验三结果说明脊柱内部。

(4)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Ach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断的分解,则会导致。

(5)研究表示,不少重症肌无力者是由于受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抗体,它除了与病毒结合之外,还能与Ach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导致重症肌无力。这说明患者所感染的病毒表面有一种与Ach受体相似。在免疫学上这种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病。

18.右图是人体感染H1N1病毒后,神经-激素-免疫调节网络共同

调节清除病毒的过程。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兴奋产生时,膜电位的变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通过______________结构实现的,其传递特点是________。

(2)当人感染H1N1病毒时,往往会发烧,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

功能。发烧的原因是病毒产生的毒素或人体T淋巴细胞分泌

的___________改变了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最终

使有关腺体分泌的_________激素和肾上腺素的量增加,从

而使产热增加,而___________等散热结构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3)感冒发烧时应多喝水,此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中

的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的______________减少,有利于

毒素排出外。

(4)当人精神状态不好时(如焦虑、紧张),更易感染H1N1病毒而患病,请叙述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2010年河南南阳模拟)2009年,世界很多国家暴发了甲型H1N1。在科学家的努力下,甲型H1N1疫苗已研发出来并开始推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大量增殖,在复制过程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合成的,当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免疫来起作用。

(2)请利用以下材料及相关用具验证:胸腺能产生T细胞来参与体液免疫的建立过程。

材料用具:生长期长势大小相同的健康小白鼠多只、含有T细胞的小白鼠血浆、不含有

T细胞的小白鼠血浆、甲型H1N1疫苗制剂、注射器、手术器具、血清抗体检测仪。

实验步骤:

①将上述提供的小白鼠,选取一些通过手术切除其胸腺,并通过一定的手术手段除去其

体内的T细胞,另一些小鼠不做处理。

实验结果:。20.请分析回答下列两个与植物激素有关的问题。

Ⅰ.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请据图回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

(2)马铃薯块茎收获后也存在类似的休眠现象,要破除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应该使用上图中的处理,但在生产上人们常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此类激素的类似物,因为该类物质

Ⅱ.赤霉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因条件不同,能产生赤霉素或镰刀菌酸。施用赤霉素能引起稻苗徒长,镰刀菌酸却有抑制稻苗生长的作用,造成稻苗矮缩。现有一瓶培养过赤霉菌的培养基滤液,为了检验其中产生的物质是赤霉素还是镰刀菌酸,请补充设计实验方法和步翼,并预期实验结果,作出相应的实验鉴定:

实验材料和用品:完全培养液(含有稻苗生长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赤霉菌培养滤液、培养瓶、长势相同的健壮稻苗等。

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培养瓶两个,标号A瓶、B瓶;

②。

③。

④观察稻苗生长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预期实验结果和鉴定:

①若,则赤霉菌培养滤液中产生的是赤霉素。

②若,则赤霉菌培养滤液中产生的是镰刀菌酸。

【参考答案】

1.B

2.BC

3.A

4.D

5.B

6.A

7.B

8.B

9.A 10.D 11.B 12.C 13.C 14.D 15.C

16.(1)体液;[3]细胞内液;

(2)①②④;①②;[2]组织液

(3)蛋白质

(4)毛细淋巴管

17.(1)向相反方向偏转2次(合理即可)

(2)突触上(细胞间)的传递;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3)可能存在突触结构

(4)肌细胞持续兴奋(或肌肉持续收缩)

(5)抗原决定簇、自身免疫

18.(1)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突触;单向传递

(2)淋巴因子;甲状腺;汗腺、皮肤

(3)抗利尿激素

(4)精神状态不好时,会降低T细胞的活性,使抗原呈递受阻,淋巴因子减少,使抗体分泌减少,同时效应T细胞数量少,从而使免疫功能下降

19.(1)人体细胞的核糖体;细胞

(2)②将处理过的小鼠分为等量的两组,编号为甲、乙,再选取等量未处理的小鼠编号为丙组

③向甲组小鼠静脉注射适量的含有T细胞的小鼠血浆,向乙、丙两组小鼠分别静脉

注射等量的不含T细胞的小鼠血浆

④分别向三组小鼠注射适量等量的甲型H1N1疫苗,一段时间后用血清抗体检测仪分

别检测三组小鼠血清中的抗体

实验结果:甲、丙两组小鼠血清中含有抗体,乙组小鼠血清中无抗体

20.Ⅰ(1)脱落酸;植物的生命活动,不只受单一激素的调节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的

(2)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原料丰富,生产过程简单,在植物体内不易降解,效果稳定

Ⅱ.实验方法和步骤:②在A瓶中加入完全培养液和赤霉菌培养液,在B瓶中只加等量完全培养液,并分别放入等量长势相同的健壮稻苗③将A、B瓶放在相同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预期结果和鉴定:①A瓶中的稻苗徒长,B瓶中的稻苗正常生长②A瓶中的稻苗矮缩、B瓶中的稻苗正常生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