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单元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一、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治世”和“盛世”的认识

1.“治世”和“盛世”

在封建社会里,当封建朝廷对地主阶级有所控制,多数农民(自耕农)得以维持正常生活和进行再生产,社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秩序稳定、矛盾缓和、民族和睦、文化昌盛等现象时,往往被称为“治世”或“盛世”。它的出现有三种情况:

(1)在长期战乱或分裂之后,社会经济凋敝,急需安定秩序,休养生息。新王朝的统治者往往顺应形势,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因而出现了“治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2)王朝建立多年后,在长期休养生息、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盛世景象,如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这类盛世因承平日久,强盛中也隐含着危机,如天宝危机和安史之乱的出现。

(3)在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危机之后,经过改革,调整政策,使王朝有所振兴,出现所谓的“中兴”,如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同治中兴等。但中兴往往不能解决社会根本矛盾,只是缓解社会危机,因而其出现也是暂时的。

2.出现原因

(1)根本原因:统治者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

①前朝末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迫使新王朝的统治者吸取教训,调整政策。

②当朝帝王良好的个人素质,善于用人纳谏,居安思危。

③经济上,采取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社会政局方面,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④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⑤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互通有无,在文化方面,具备了文化繁荣的条件。

⑥广大人民辛勤的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科技新成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

1.相同点

(1)三者都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收复台湾,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南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与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

(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帝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威胁国家统一的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中央政权与地方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着中央政权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也面临着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千秋功业的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 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D.述而不作,万世师表

解析:选B 选项依次描绘的是唐太宗、秦始皇、康熙帝、孔子。

2.秦始皇被不少史学家视为“千古一帝”。下列各项中,属于秦始皇所开创的第一有( )

①第一次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第一次进行全国文字统一工作③第一次统一全国的度、量、衡④第一次组织统一的科举考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 科举制开始于隋唐时期,排除④,答案为B。

3.“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B.秦统一使人民脱离了诸侯的统治

C.秦统一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

D.秦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普通的百姓,得以免予战国时期常年的战争。说明秦的统一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

4.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俸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材料反映唐太宗的言论与哪一思想比较接近( )

A.以民为本思想B.休养生息思想

C.严刑峻法思想D.和忍求安思想

解析:选A 题干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认识到百姓对统治的重要性,与以民为本思想最为接近,故A项正确。

5.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这说明唐太宗( )

①尊重法律的独立性②认可皇权有限③主张法权高于皇权④重视法制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法律实际上是皇帝意志的一种体现,故③错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可。

6.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面对郑氏集团的请求,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

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

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D.订立盟约,划定疆界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帝拒绝了郑氏集团的请求,并派施琅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与福建,故C项正确。

7.下列属于秦始皇与康熙帝共同功绩的是( )

A.巩固国家统一B.废除分封制度

C.抗击外来侵略D.建立交通网络

解析:选A 秦始皇采取统一文字、度量衡,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等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巩固了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

8.“康熙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这段评价( )

①充分肯定了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大贡献②尖锐指出康熙开创的“康乾盛世”只是“落日的辉煌”③明确指出了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④巧妙证明了“时势造英雄”这一说法的合理性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 “值得珍视的篇页”说明①正确;“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说明②③正确;“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说明④正确,因此答案为A。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盛世时的杰出政治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资治通鉴》卷192,唐记八,武德九年十二月材料二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士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唐)李世民《帝范·崇俭篇》

(1)材料一中,“上”认为“止盗”的根本出路是什么?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强调“节俭之德”的根本目的。(7分)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唐太宗个人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内在关系。(8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的信息来归结“出路所在”;从维护统治角度分析其根本目的。第(2)问,结合材料从唐太宗统治策略以及个人品质等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出现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出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关系:唐太宗励精图治,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7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进步性。(4分)

(3)综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太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4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列置州县”“以其首领为都督”“号为羁縻”等关键词中概括其做法;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评价。第(2)问,从“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中概括其政策,从多民族的巩固与发展中分析进步性所在。第(3)问,从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功绩中概述二人的历史地位。

答案:(1)做法:坚持民族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2)政策:乱则声讨,治则抚绥。进步性: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大唐盛世的奠基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材料二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

——《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三(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幸曲阜,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

——《东华录》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三位帝王对儒学的态度与措施。(9分)

(2)如何认识三位帝王对儒学态度的差异?(6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皆坑之咸阳”的信息可知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从材料二中“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的信息可知唐太宗崇儒尊孔;从材料三中“诣先师庙,行三跪九拜之礼”的信息可知康熙帝崇尚儒家文化,祭拜孔子。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分析其措施所在。第(2)问,可从儒学本身以及统治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1)秦始皇:打压儒学,“焚书坑儒”。

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康熙:崇尚儒家文化,亲自祭拜孔子,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认识:儒学在秦代更多体现保守一面,在唐代、清代则经过自我调整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所以统治者对其态度不同;无论统治者对儒学态度如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封建君主专制。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唐太宗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见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资治通鉴》材料三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秦王嬴政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6分)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的统治思想。(4分)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原因。(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材料信息与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联系所学归纳秦始皇的活动。第(2)问分析材料内容,从用人、纳谏、民族政策等方面回答。第(3)问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概括出原因。

答案:(1)统一中国,结束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采取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的政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统治思想: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要能用其所长,充分发挥其才智;要有容人之量,不能因自己的好恶黜责大臣。

(3)原因: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程朱理学思想的束缚;天朝上国的心态,对世界缺乏认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如“满清统治者的狭隘性”或“少数民族统治者的狭隘性”等)

阶段验收评估(一)东西方先哲、中国古代政治家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 )

A.温故而知新B.有教无类

C.当仁不让于师D.因材施教

解析:选B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首开兴办私学的风气,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2.9月28日被定为中国的“圣诞日”,“圣”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

因为( )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盛极一时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世师表”

C.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解析:选C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C。

3.正如K.R.波普所言:“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这说明( )

A.柏拉图的理想国被后世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广泛接受

B.柏拉图的理想国为后世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广泛接受

C.柏拉图的思想著作大多保留下来,成为学术经典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是珍贵的思想遗产

解析: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正确理解,认识柏拉图思想对后世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

4.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他在政治上是( )

A.反对民主制的激进派B.反对奴隶制的激进派

C.温和的民主派D.激进的民主派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亚里士多德提出“中道”理论,鼓励人们以理性为准绳,反对过激行为,由此可排除A、B、D三项,故选C。

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 )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解析:选D 天子的印称“玺”,“群臣莫敢用”,体现的是皇帝独尊,意在维护皇权至上。

6.唐太宗在《戒皇属》中说:“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不可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 )

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C.厚之以德,抚之以仁D.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解析:选A 唐太宗强调,敢于直面指出他的错误的人是他的老师,而总是阿谀奉承的人是他的敌人,这充分说明了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的品格。

7.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我军进击,大战于乌兰布通,贼军数万阵山下,依林阻水,以万驼缚足卧地……谓之驼城……我军隔河而阵,以火器为前列……遂破其垒”。这一战役( )

A.打击吴三桂平定三藩之乱

B.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

C.打击准噶尔叛乱分裂势力

D.击退沙俄在东北地区的侵略

解析:选C 题干中出现地名“乌兰布通”、“驼城”,这是准噶尔叛乱,故C项正确。

8.下列与康熙帝有关的史实及其评价,搭配正确的是( )

A.亲征噶尔丹——解决了中国和俄国东段边界问题

B.多伦会盟——巩固了清朝对天山南北地区的统治

C.智除鳌拜——增进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巩固海防

D.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解析:选D 亲征噶尔丹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诸部的控制,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故A项错误;多伦会盟加强了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故B项错误;智除鳌拜巩固了皇权,故C项错误;册封活佛加强了清朝对蒙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每题15分,共60分)

9.孔子和亚里士多德是东西方两位先哲,他们在历史的太空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材料二吕克昂(亚里士多德创办)一直是许多才高善辩之士云集之所。这个学园的教学风格不同于阿卡米德学园,它采用聚众教学与面向公众演讲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设备方面也不如阿卡米德,大量的教学活动是在环体育场的林荫道上进行的。

——摘自王乐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孔子的认识。(9分)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亚里士多德在个人经历等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

解析:第(1)问,“吾将以教主尊孔子”“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梁启超认为孔子是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可结合孔子创立儒学,创办私学,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提供理论基础等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第(2)问,孔子创办私学、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把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诸实践。

答案:(1)认识:思想家:创立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教育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但他主张维护西周的等级制度,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2)相似:①都有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②都创办学校(或学园),发展教育。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柏拉图认为……人们用感官体验到的一切美德和品质都是相对的,不完美的。绝对的美德是独立于人类之外的存在,只能用思想去理解。在某些作品中,柏拉图称这些现实之外的纯粹的美德为“理念”……理念可以通过人类的灵魂去了解,因为灵魂是不朽的,他蛰居于必朽的躯壳中。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他的理想国家是贵族政体,在其中,体现为哲学王的理性要素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人们的理性也控制着他们的欲望。柏拉图强调……“对一个国家来说,贵族政体是模范政体,因为在这个政体形式中,我们发现了所有阶级之间的那种正当的从属关系”。

——[美]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材料二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六种政体,他主张法治,并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

——朱亚娥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和政治主张方面的不同。(10分)

(2)结合材料分析,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和老师主张不同体现了怎样的治学态度。(5分)

解析:第(1)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区别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柏拉图认为感觉是不完美的,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感觉是人类认知的来源。在政治主张方面,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依法治国。第(2)问,不同主张,表明亚里士多德独立思考,追求理性的治学态度。

答案:(1)不同:哲学上,柏拉图认为美德或理念独立于人的身体之外,人要靠灵魂去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是真实的,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批驳了柏拉图理念先于物质的唯心论。政治上,柏拉图主张依靠哲学王的智慧管理国家,强调人的理性,所有阶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亚里士多德主张以法治国。

(2)态度:尊师但不盲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年至649年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9分)

解析:抓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结尾句内容,从中分析概括两位学者对唐太宗在“制度”上作为的评价。第(2)问,从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考试,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等方面概括其建树;三者的关系要从制约、保障、条件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1)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

(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答出三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康熙朝实录》、《康熙南巡

和他在淮安的治河实践》等

(1)据材料归纳康熙南巡中的主要文化活动,并指出其相同的政治意图。(7分)

(2)据材料指出康熙南巡的核心活动,分析该活动的影响。(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范围是“文化活动”,可从材料信息中查找,再分点归纳概括;第二小问“相同的政治意图”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推论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核心活动”通过材料中的活动分析归纳;第二小问“影响”可从材料中查找有关影响的相关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局限性两个方面分析评价。

答案:(1)活动:祭陵,拜孔;题词,作诗;选才修书。意图:缓和满汉矛盾,巩固统治。

(2)活动:视察(巡阅)河工。影响:促进黄淮治理;保障漕运;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扰民现象。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高三历史复习课中要打破复习课旧课重讲、题海战术等传统模式,根据学生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模式,为了强化有效教学学,提升课堂效率,我们历史组认为高效复习课堂应分三个模块:1“自主建构”——强调由学生自主建构基础知识体系(25-30分钟),2“主导探究”——由教师对学生实行建构的知识中出现的知识难点、重点实行突破(10分钟左右),3“智能检测”——即多元方式的检测(5-10分钟),为了落实教学效果。其中也能够贯穿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多元展示、问题学习等教学活动。 具体操作如下: (1)检查回顾:用5分钟的时间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复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是复习课的首要环节,能起到督促学生课下即时温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之后老师针对性的点评,纠正,补充。 (2)复习导入:教师用简洁、新颖的方法,很快的导入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3)考点解读:教师用概括的语言介绍本节课在考试说明上的相关内容,确定所要复习掌握的重点知识与教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 (4)点拨复习: A:指导学生的学习:如让学生自读,列出提纲,对知识实行系统化,揭示和总结规律。通过复习使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深刻化,使知识体系进一步条理化,促动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 B:教师讲解:①知识的串讲与渗透,注意知识间的联系,讲要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讲联系、讲规律、讲思路、讲方法,要有针对性,有新意。②把握关键的知识点,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④重视并合理利用相关信息。 (5)达标检测:教师出示提出一些针对高考的综合性、开放性思考题,提示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水平。练习题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要体现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的精神,要增加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要重视活动的设计与评价。练要规范、准确和熟练,要定量限时。即时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归纳、练习分析两个环节。对学生存有的问题,特别是隐性错误,要注意点拨、矫正,必要时再练习。 (6)板书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让学生来做,让学生写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找两三个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系统掌握课本知识。应向学生点明,如能准确写出本课知识体系的学生,说明对本课掌握地不错,复习起来会很轻松;若不能准确写出,甚至不能写出的学生,课下老师实行个别性的辅导。 上面所谈到的,是我们历史组做法,有一些还停留在尝试阶段,还是十分粗浅的。教海无涯,学无止境,还望领导和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2018年四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与答案 姓11. 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是()。 12. 一周角=()直角=()平角 13. 25×49×4=(25×4)×49这一运算过程运用了()律。 14. 用3根小棒来拼三角形,已知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厘米和5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最短是()厘米。 15. 不用计算,在○填上<、>或= (40+4)×25○11×(4×25)200-198○200-200+2 16. 小红用一根17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它的边长可能是()、()、()。 二、判断(在括号里对的打“√”,错的打“×”) 1. a的平方一定大于2a ( ) 2.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 大的三角形比小的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大。() 4.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 m×m可以写成 2 m 。() 6. 小于90度的角一定是锐角。()

7.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 8. 在一道算式中添减括号,可以改变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9.两个数的积一定比它们的和大。() 10.468×99+468=468×(99+1)() 11.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分米、4分米,第三条边一定比()分米短。 A. 3 B. 4 C. 7 2. 28+72÷4的结果是( ) A.25 B.46 C.79 3. 0.7里面有()0.0001. A. 70 B.700 C.7000 4. 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A. 95°,20° B. 45°,80° C.55°70° 5. 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A. 100° B. 40° C. 50° 6.将一根20厘米的细铁丝,剪成3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以下哪些剪法是可以的。() A.8厘米、7厘米、6厘米; B.13厘米、6厘米、1厘米; C.4厘米、9厘米、7厘米; D.10厘米、3厘米、7厘米。 7.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个钝角或()个直角,至少有()个锐角,应选()。 A.1,1,3 B.1,1,2 C.2,2,2 8.小军在计算60÷(4+2)时,把算式抄成60÷4+2,这样两题的计算结果相差()。 A.5 B.7 C.8 9.用简便方法计算76×99是根据()。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0.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第三个角()A.也是锐角B.一定是直角C.一定是钝角D.无法确定 11. a×75×108(甲乙都不等于0),那么( ) A. a > b B. a < b C. a = b D.不能确定 12. 一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内角是46°,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边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拼一拼,写词语。 jīròu pífūdào suìbái hóu géng zhòng júzi hèsè肌肉皮肤稻穗白喉耕种橘子褐色huòshìw?n jiùchén diàn diàn l?n dài l?n duòmáo dùn 祸事挽救沉甸甸懒怠懒惰矛盾 cítáng suìyuàn wéi qún duōsuōk?o équán tu? 祠堂遂愿围裙哆嗦烤鹅蜷腿 quán suōdòng jiāng hu?yàn li?ng sāi tōng hóng hu?ng 蜷缩冻僵火焰两腮通红明晃晃 qīn qi chàyìgào jiè 亲戚诧异告诫 二、常见词语 德高望重冷嘲热讽悉心照料熊熊燃烧兴高采烈喜出望外不屑一顾蹑手蹑脚不辞辛苦尽力而为以礼相待言而无信出其不意干瘪 无声无息 三、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守株待兔:比喻希图不努力而成功的侥幸心理。现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把事情办糟。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囫囵吞枣:常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探究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3.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

2018年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2017—2018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三单元测试卷 满分 100分时间70分钟 班级姓名座号成绩 一、填空题。(共25分,第2题2分,其余每空1分) 1、计算88+6×(54-39),应该先算(),再算(),最后算()。 2、计算34 ×260+160÷4,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除法,再算加法,最后算乘法,算式应该是()。 3、用简便方法计算376+592+24,要先算(),这是根据()律;计算(23×125)×8时,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算(),这样计算是根据()。 4、计算24×8-81÷9时,()法和()法可以同时计算。 5、填一填,找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 6、一个数加上0,还得();当被减数等于减数时,差是();0乘任何数都得();0除以任何()的数,都得0。 7、a×6+6×15=()×(+)。 8、 在左面的图中,甲看到的是, 乙看到的是,丙看到的 共4页第1页是,丁看到的是。那么,甲是从()看的,乙是从()看的,丙是从()看的,丁是从()看的。 二、判断题。(6分) 1、计算25×24时,比较简便的算法是25×20+4 () 2、52+83+48=83+(52+48)这一步计算只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25×4÷25×4的计算结果等于1。() 4、134-75+25=134-(75+25)() 5、125×4×25×8=(125×8)×(4×25)() 6、0不能作除数,也不能作被除数。()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5分)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8米,宽是15米,它的长是()。 A.63米 B.39米 C. 24米 2、(380-65×2)÷5的正确运算顺序是()。 A.除法、乘法、减法 B.乘法、除法、减法 C.乘法、减法、除法 3、72+56+28=56+(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101×125=() A、100×125+1 B、125×100+125 C、125×100×1 5、已知○+△=☆,☆÷□=●,下面算式中正确的是()。 A. ○+△÷□=● B. ○+☆÷□=● C.(○+△)÷□=● 共4页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知识小结

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耘(yún) 稚(zhì) 漪(yī) 倭(wō) 逛(guàng) 篝(gōu) 旖(yǐ) 旎(nǐ) 顷(qǐng) 玷(diàn) 秉(bǐng) 眷(juàn) (2)难写的字 昼:中间部分是“日”,不要错写成“目”,注意不要丢掉最下面的一横。 耘:左半边是“耒”,不要错写成“丰”。 晓:右半边是“尧”,注意不要多加一点。 拔:右半边是“犮”,不要错写成“发”。 割:左半边中间部分是“丰”,不要少写一横。 承:中间共有三横,不要多写或少写。 逛:半包围结构,不要将“犭”错写为部首。 (3)多音字 供{g òng (供职)g ōng (供求) 横{?éng (横线)?èng (蛮横) 晃{?u ǎng (明晃晃)?u àng (摇晃) 壳{k é(蚌壳)qi ào (地壳) 燕{y ān (燕园)y àn (燕子) 斗{d ǒu (斗胆) d òu (斗争)

分{f èn (分外)f ēn (分别) 折{z?é(折节)s?é(折本)z?ē(折腾)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阴凉 冷艳 幽芳 郑重 宝贵 眷恋 圆滚滚 明晃晃 孤零零 山高月小 三潭印月 不可胜数 顶天立地 恍然大悟 乐此不疲 清光四溢 相映成趣 离乡背井 美妙绝伦 茂林修竹 绿水环流 良辰美景 能书善画 颇负盛名 万里长城 风欺雪压 低头折节 (2)近义词 四时~四季 童孙~儿童 信口~随口 漂亮~美丽 瞎闹~胡闹 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随意~任意 圆滚滚~圆溜溜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大概~大致 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盼望~渴望 威风~威严 徘徊~踌躇 气派~气势 澄澈~清澈 闪耀~闪烁 幽芳~幽香 玷污~侮辱 稀罕~稀奇 郑重~慎重 秉性~性格 眷恋~依恋 (3)反义词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最新2018年四年级数学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姓名:14. 用3根小棒来拼三角形,已知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厘米和5厘米,那么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最短是()厘米。 15. 不用计算,在○填上<、>或= (40+4)×25○11×(4×25) 200-198○200-200+2 16. 小红用一根17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了一个三角形,它的边长可能是()、()、()。 二、判断(在括号里对的打“√”,错的打“×”) 1. a的平方一定大于2a ( ) 2.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角是锐角。() 3. 大的三角形比小的三角形内角和度数大。() 4.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 m×m可以写成2 m 。() 6. 小于90度的角一定是锐角。() 7.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也有三条高。 ( ) 8. 在一道算式中添减括号,可以改变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9.两个数的积一定比它们的和大。() 10.468×99+468=468×(99+1)() 11.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2. 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分米、4分米,第三条边一定比()分米短。 A. 3 B. 4 C. 7

2. 28+72÷4的结果是( ) A.25 B.46 C.79 3. 0.7里面有()0.0001. A. 70 B.700 C.7000 4. 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A. 95°,20° B. 45°,80° C.55° 70° 5. 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 A. 100° B. 40° C. 50° 6.将一根20厘米的细铁丝,剪成3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以下哪些剪法是可以的。() A.8厘米、7厘米、6厘米; B.13厘米、6厘米、1厘米; C.4厘米、9厘米、7厘米; D.10厘米、3厘米、7厘米。 7.一个三角形最多有()个钝角或()个直角,至少有()个锐角,应选()。 A.1,1,3 B.1,1,2 C.2,2,2 8.小军在计算60÷(4+2)时,把算式抄成60÷4+2,这样两题的计算结果相差()。 A.5 B.7 C.8 9.用简便方法计算76×99是根据()。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D.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10.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那么第三个角() A.也是锐角 B.一定是直角 C.一定是钝角 D.无法确定11. a×75=b×108(甲乙都不等于0),那么( ) A. a > b B. a < b C. a = b D.不能确定 12. 一个三角形中最小的一个内角是46°,那么这个三角形 一定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 形 四、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380+320= y+y= 56×78×0= 25×14-25×10= 120÷5÷4= n×n= 1000÷125= 90×70= 37十68×0= 132-65-35= 5?a?b= 98+17= 103×40= 7b十5b= 157+102=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 8×(29×l25) 156×l0l-156 85×199+85 420÷(5×7) 100×27-27 125×88 五、画一画。 1.分别画一个锐角、钝角、直角和周角,并标出度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最新)

一、汉语拼音我最棒1.易错音 融(róng)化崇(chóng)高沾湿(zhān shī) 疲倦(juàn) 姿势(zī shì) 随(suí)着鸳鸯(yāng) 记录(lù) 款款(kuǎn) 丝绸(chóu) 益(yì)虫 2.多音字 zhèng(正在)正 zhēng(正月) gān(旗杆) 杆 gǎn ( 枪杆) āi(挨着) 挨 ái(挨打) yūn(晕头转向)晕 yùn(晕车)jìn(尽头) 尽 jǐn(尽管) sǎn(散文) 散 sàn(散步) gǔ(骨头) 骨 gū(花骨朵儿) 二、精品生字归类屋1.易考字 花瓣露水仿佛姿势聚拢芦芽小溪 鸳鸯随便吹拂形成横掠偶尔沾了一下飞倦纤细几痕 2.形近字组词

录(记录)绿(绿色) 崇(崇高)宗(祖宗) 瓣(花瓣)辨(辨别) 偶(偶尔)寓(寓言)凡(凡人)几 (几个) 泛(广泛)乏 (缺乏) 佛(仿佛)拂 (吹拂) 倦(疲倦)卷 (试卷) 膜(膜翅)模(模样) 减(减少)咸(咸水) 掠(掠过)惊(吃惊) 纤(纤细)迁(迁走) 三、精品词语大盘点1.近义词 乌黑—黝黑轻快—轻巧活泼—开朗 聚拢—聚集伶俐—聪明纤细—纤弱 光彩夺目—光辉灿烂清早—早晨饱胀—饱满本领—本事仿佛—好像挨挨挤挤—密密麻麻琢磨—思考灵敏—机敏曾经—以前 如果—假如款款—慢慢收拢—合拢 2.反义词 乌黑—雪白轻快—沉重活泼—严肃 横—竖偶尔—经常高—低清早—傍晚饱胀—干瘪破裂—完整雪白—乌黑 挨挨挤挤—稀稀拉拉漂亮—丑陋 益虫—害虫捏住—放开讨厌—喜欢

灵敏—笨拙特别—一般 3.好词运用 (1)量词短语 一(本)书一(个)形象一(段)距离 一(对)复眼一(只)独角仙一(朵)荷花一(阵)微风两三(片)花瓣儿 (2)动词 横掠飞过摔晕吹拂聚拢荡漾休憩随风飘动(3)修饰性短语 (完整)的形象(褐色)的口水(款款)地落下来(碧绿)的大圆盘(黄色)的小莲蓬 (雪白)的衣裳(剪刀)似的尾巴 (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光彩夺目)的图画(旷亮无比)的天空(4)四字词语 波光粼粼光彩夺目挨挨挤挤翩翩起舞(5)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的(白)的(黄)的(青)的(绿)的 四、文本佳句大荟萃1.仿写句子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教改漫谈略论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教改漫谈略论历史教学的讲练结合模式 学法指导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教学古训,激励了许多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为此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我们借鉴。 但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下功夫。 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绍。 一、课前备课兼顾学法备课 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揭示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鸦片战争》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 4.第一次鸦片战争。 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 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 (传授阶级矛盾服从于民族矛盾的原理。)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 【摘要】学习历史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智慧,进而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历史教学应该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能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可见源自内心的热

2018年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知识要点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减得的数叫做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加数+差 【典型例题】 根据864+325=1189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1189-864= 1189-325= 【知识要点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重点内容】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除得的数叫做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减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 余数=被除数-除数×商 【典型例题】 根据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知识要点3】有关0的运算 【重点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 ★ 0不能作除数,0可以作被除数。 【典型例题】 计算0÷27+5×0+4 【知识要点4】四则运算顺序 【重点内容】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 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扩括号外面的。 【典型例题】 计算(34×2+92)÷16-7 【知识要点5】租船问题 【重点内容】 ★解决租船问题时,尽量乘坐人均租金便宜的船,大小船搭配正好满员,没有空余座位时最省钱。 【典型例题】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划船,一共有30人,大船每条限乘6人,租金35元。小船每条限乘4人,租金20元。怎样租船最省钱?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知识要点6】加法运算定律 【重点内容】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典型例题】 计算26+37+74 46+28+54+72

小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小结

第一单元单元知识小结 一、易读错的字 惠崇(chóng)芦芽(yá)泥融(róng)鸳鸯(yuān yāng)减(jiǎn)少河豚(tún)伶(líng)俐掠(lüè)过荡漾(yàng)几痕(hén)形(xíng)成沾(zhān)水闲散(sǎn)凑(còu)成饱胀(zhàng)破裂(liè)姿势(zī shì)随(suí)风仿(fǎng)佛昆(kūn)虫款(kuǎn)款地瞎(xiā)子备忘录(lù)黑绸(chóu)二、易写错的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聚:上下结构,下面是“”; 倦:右下部分是“”,不要写成“巳”; 瓣:左中右结构,中间是“瓜”; 露:上面的雨字头写法为“”。 三、重点词语 融化燕子鸳鸯优惠崇高芦芽梅花 小溪广泛减法绝句杜甫花草春风 取长补短凑成吹拂聚拢赶集形成 掠过偶尔沾水疲倦纤细痕迹乌黑 剪刀活泼春日轻风洒落加入春光 湖面电线花瓣莲蓬饱胀破裂姿势

仿佛 随风 舞蹈 停止 荷花 清香 赶紧 圆盘 眼前 画家 本领 飘动 了不起 花骨朵儿 四、多音字 行?????xíng (行走) há ng (银行) 得?????dé(得到)děi (我得) 地?????dì(地球)de (高兴地) 杆?????gān (电线杆)gǎn (枪杆儿) 散?????sǎn (闲散)sà n (散步) 圈?????quān (圆圈)juàn (羊圈) 佛?????fú(仿佛)fó(佛像) 挨?????āi (挨着)ái (挨冻) 骨?????ɡū(花骨朵)ɡǔ(骨头) 蚂?????m à(蚂蚱)m ā(蚂螂)m ǎ(蚂蚁) 五、形近字 ? ????牙(牙齿)芽(芦芽) ?????芦(芦芽)庐(庐山) ?????沾(沾水)粘(糖粘牙) ?????瓣(花瓣)辨(分辨) ?????胀(饱胀)账(账目)) ?????蓬(莲蓬)篷(帐篷) ? ????姿(姿势)资(资助) ?????佛(仿佛)拂(拂尘) ?????斑(斑纹)班(班级) ?????距(距离)巨(巨大 ?????绸(绸缎)稠(稠密) ?????膜(膜翅)馍(馍馍) 六、近义词 融—溶 暖—热 满—遍 欲—想 尽—完 添—增 偶尔—偶然 轻快—轻盈 平添—增添 聚拢—聚集 姿势—姿态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一、前言 浙江省始终站在时代教育的前沿,自从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致力于自身的教学模式改革,以期最大程度地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早在2009年,浙江省就着力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这是一套较全面的高考教学方案。2014年秋季,在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推出了高考新政下的学考和选考。 新高考改革方案立足于全面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发展、学生今后的就业服务作为导向。新课程高考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统的良好的考试特点,但是在此基础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比如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选择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更为高校的人才选拔提供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1]总体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浙江省的新一轮高考方案中,充分结合了学考和选考两种选择方式,并一考两用,学生的选考成绩采用等级附分制。 二、新高考改革的现实意义 在新高考方案的切实实施过程中,考试的科目无疑是整个新

高考方案关注的焦点,学生的最终高考成绩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以及另外选考的学业科目成绩的总和。另外三个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以后的发展道路和爱好特长进行选择,在政史地和理化生技术这七门中自主选择三门成为学生高考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而实现了选考和学考的有机结合,建立了学生的有效性选择考试,使高考不再是一座“独木桥”,而是一座“立交桥”。 为了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新出台的高考方案起到了人才选拔的多样性和公平性。首先,新高考方案的实施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在高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自主选择中,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进行学科的选择,改变了原来文理分科一边倒的绝对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多了很多种组合选择方式。历史作为选考学科,对历史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历史作为学习科目,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有助于分层次和分类教学。历史作为选考科目,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在保障基本知识全面教学的前提下,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课程学习,这样对历史进行分层次教学,也实现了科目的分类教学,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的知识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备战高考。 最后,有助于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在选考的行列中,但是如果学生根据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