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商品交易市场是我国商品流通的一种重要业态形式,经过30多年

的发展,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历经多年的培育发展和规范调整,我国起源于路边、河边、墙边等原始形态的集贸市场已经形成了经营规模分层、方式分化、主体

多元、运营相对规范的商品交易市场体系。2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理念的转变,商品交易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功

能进一步提升,其发展已进入到了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阶段。

1.多层次多元商品交易市场体系形成,产业带动功能增强我国商品交

易市场不但数量众多,而且不同发展水平的交易市场同时存有。2011

年底,全国共有64141家市场交易,其中,批零兼营和零售市场57142家,批发市场6999家,亿元以上市场有5089家,占比分别为89.09%、10.91%和7.91%,3呈现出以大型亿元交易市场引领、中型批零市场为

联结以及小型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共存的纵向结构。4在纵向层次化的同时,市场横向分工也日益细化。全国各类交易市场中有综合市

场50336家,专业市场13805家,占比分别为78.48%和21.52%;消费

品市场59256家,生产资料市场4885家,占比分别为92.38%和7.62%。5整体上,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纵向表现为露天集贸市场、大棚市场、室内市场、商场式市场、商城式市场、国际商贸城式市场多层次共存,

横向表现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农产品市场与工业消费品市场、商

品市场与物流及服务市场多元并存的立体式、金字塔型的市场体系。6

随着我国立体式交易市场体系的形成和稳定,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进入

到了硬件基础设施改善、商品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规章措施完善、运营规范提升的新阶段,商品分拣、配送、物流、信息传递功能明显提升和强化,交易市场的诚信和品牌打造等综合服

务功能增强。特别是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商品集散、

价格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以及信息传递和商品配送的功能得到

进一步提升,交易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持续提升。交易市场、

商户和生产企业之间呈现出产业链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和竞

争力的合作发展的态势,强化了交易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功能。

2.规模化专业化态势明显,实体和网络融合发展在规模化方面,我国

孕育出了一批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占交易市场总数的7.91%;且交易市场内的平均摊位数、交易市场平均营业面积、摊位平均营业面

积持续增加,交易市场平均成交额和单位面积平均成交额持续增长。2009年到2013年,交易市场的平均摊位数和平均摊位营业面积分别由638.95个和77.57平方米增加到685.43个和82.76平方米;7亿元以

上交易市场平均成交额由2011年的10.4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29亿元。8在专业化方面,亿元以上交易市场中专业交易市场有3316个,占比高达72.67%。9在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态势下,

竞争压力导致市场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基础设施滞后、管理粗放、

服务水平较低的交易市场开始走下坡路,而综合管理服务能力较强、

具有创新能力的市场开始转型升级,走上了由大到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互联

网应用的普及,我国商品交易市场信息化、网络化发展趋势日益凸显。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购物方式。在电子商

务和网络市场平台的冲击下,传统商品交易市场纷纷启动场内商品价

格发现、分析和发布系统,开发在线交易和物流配送服务功能,促进

了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信息化进程。特别是多数亿元以上交易市场逐

步摒弃了现场、现金、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开始向电话或网上

下单、货到付款或先付款后发货、交易市场担保下付款和发货同时进行、客户收到货物确认无误后担保支付平台再划账等多种交易支付方

式转变。总之,众多实体交易市场正在依托自身的实体优势,利用信

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网上市场,启动信息发布、商品展示、订单交易、资金交割以及物流配送的相关功能,呈现出信息化加快、线上和线下

融合发展的态势。

3.经营主体稳定增加,运营效益改善商品交易市场内的经营主体是企

业单位法人,其数量情况是交易市场发展的基本反映和市场繁荣的保证。2009年以来,我国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法人单位数持续增加,5年

间年均增长14207家。102013年底,限额以上批零企业法人单位数量

增至171973家,比上年增加了33108家,其中,批发企业法人单位增

加18663家,零售企业法人单位增加14445家。交易市场内的从业人

员是具体从事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业人数的变化也是交易市场繁荣和

萧条转换的重要体现。2009年以来,我国批发和零售企业就业人数持

续增加,5年间年均增加80多万人,其中,批发业年均增长33.77万人,零售业年均增长46.65万人。经过2011年的市场低迷和2012年

的市场缓慢复苏后,2013年底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140万人,比上年增加154万人,其中批发业就业人员增加了73.81

万人,零售业就业人员增加了80.12万人。11交易市场内单位法人数

和从业人数的稳定增加说明我国商品交易市场正逐步恢复活力。在市

场经营单位法人主体和从业人员交易主体稳定增加的基础上,我国商

品交易市场运营效益良好,具体体现在购销差额、库存占比和利润率

等方面。购销差额反映的是购货和销售情况,是企业毛利的基础,购

销差额越大,经济效益越好,企业的生存空间就越大,交易市场的活

力就越强,交易市场就越繁荣。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9年我

国限额以上批零业购销差额下降到了21963.3亿元;但在国家各项措

施的推进下,2010年批零业的购销差额提升至28594.8亿元,2011年

和2012年均稳定在3.2万亿元以上,到2013年批零业购销差额大幅

升至45338.7亿元。近年来,在购销差额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我国批

零业的利润率自2009年以来呈持续下滑态势,但2013年开始回升。

具体来看,批发业的利润率自2009年开始下滑,由2008年的7.82%降至2012年的5.97%,但2013年回升到了6.27%;零售业的利润率近几

年一直在低位徘徊,2013年回升至11.44%。同时,随着批零业购进和

销售额的增加,批零业库存也持续增加,但库存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库存由2009年的1602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2422亿元,占比由

7.97%降低到2013年的6.53%。

二、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存有的问题

1.概念不清,开办无标准目前,国内对商品交易市场的概念没有明确、权威、统一的界定,对这种特殊经济组织形式的属性认识也不明确。

什么是商品交易市场?它是一个场所、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平台、一

个载体,还是具有社会公众性的特殊经济组织形式?交易市场开办方

到底是以经济性为主,还是以社会性为主?是应该强调盈利性,还是

应该突出公益性?在交易市场载体的社会性与经济性以及盈利性和公

益性之间如何平衡?特别是农贸市场,它与民生息息相关,直接涉及

到百姓日常生活和食品消费安全,其性质到底应如何确定?因为没有

清晰、权威的商品交易市场概念,造成对商品交易市场各构成主体,

特别是开办主体的属性认识模糊,导致对政府与市场开办方、开办方

与经营者之间职责权限认识模糊的现状。商品交易市场是多主体聚集

的公众交易场所,具有平台性、社会性、公益性和经济性,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理论上,商品交易市场开办需要满足一定的

资质条件和标准,也就是说,商品交易市场开办需要有准入门槛和退

出的标准与机制。目前,我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已由原来国家投资

建设为主,转变为国家、集体、个体等多主体共同投资和运营,形成

主体多元化的投资运营结构。因为对商品交易市场开办、管理还没有

明确的资质要求,致使商品交易市场开办建设标准缺失,处于开办和

经营管理无门槛和没有退出机制的状态。这为随意开办商品交易市场

打开了闸门,造成谁想办商品交易市场就办的局面,导致商品交易市

场的盈利性增强,社会性、公益性弱化以及开发过度的局面。

2.规划无效,职责边界模糊在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方面,很多地方的商

品交易市场都不是依据实际需求和规划来建设,而是取决于领导意志

或政绩工程需要,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的有效性下降或实际缺失,

各地把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换一届市长就换一批市场,市长走市场变”。各地政府为了促进本地交易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相互间采用土

地使用优惠、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或优惠等政策措施展开激烈的竞争,致使地方保护政策盛行,相邻区域间商品交易市场恶性竞争,防碍商

品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不利于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削弱了交易市场规

模效应和市场效率,导致交易市场重复建设严重,基本处于无序状态,进而使交易市场间恶性竞争持续,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营处于混乱状态,甚至出现一些“空壳市场”和“僵尸市场”。商品交易市场是特

殊的多主体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主体包括政府监管主体、交易市场开

办主体、场内经营主体以及消费主体。因为法律法规的缺陷或管理体

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各主体间职责边界模糊。在市场监管方面,涉及

到卫生、消防、质检、工商、税务、城管、交通、公安等部门,具有

多部门的综合管理性。各职能部门应该各司其职、各履其责、相互配合,共同维护好交易市场的交易环境和交易秩序,但各部门间因为履

职意识、履职能力和履职积极性的差异,再加上部门间衔接协调不顺,往往出现“遇到好处争功、遇到责任推卸”的“多头管理就是无管理”的推诿扯皮局面。至于交易市场开办主体,在《行政许可法(2004)》颁布后,《商品交易市场登记管理条例》随之废止,交易市场开办主

体的法律地位也随之丧失。因为不具备法定主体资格,交易市场开办

主体失去了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享有法定权利的主体资格,开办主体

的责任处于模糊状态。总之,鉴于对商品交易市场概念认识的不统一

和对其属性的认识不清,致使政府、交易市场开办方及场内经营主体

的职责边界不清,交易市场开办方和场内经营主体的法律责任不明。

交易市场内各主体即使不尽责也没有相对应处罚或者处罚难度较大,

进而造成交易市场开办方和场内经营主体责任意识淡薄,交易市场开

办方、场内经营者与政府监管部门相互指责和抱怨。

3.管理混乱,履责意愿弱伴随交易市场开办方式的多样化和交易市场

主体的多元化,我国交易市场开办主体已经形成了国家、集体和私人

的多元化格局,同时出现了交易市场内摊位产权自有、租赁、转租的

结构复杂化局面,但大多数交易市场仍采用传统的摊位出租、收取摊

位费和管理费的物业管理模式,缺乏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规范化、标

准化的管理理念,更没有引导场内经营户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复杂混

乱的产权结构和低水平的管理方式带来交易市场统一“划行归市”管

理的两难困境:管,个人产权所有者不听,也不服从管理;不管,市

场环境差,秩序混乱,政府不满,消费者有意见,交易市场难提升。

因为交易市场服务意识不强、现代管理和服务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缺乏

相对应的研发投入,多数交易市场的设施升级缓慢,场内品牌产业难

以聚集,无法形成品牌积聚效应,存有着交易市场设施陈旧老化、交

易环境差、消防隐患严重、交通堵塞等诸多的现实问题。在商品交易

市场开办准入门槛低的条件下,开办方守法意识淡薄,经营管理随意

性较强,履责意愿弱,蕴含的风险较大。开办方普遍存有即使违反了

相关法律规定,因为不知法、不懂法,只要不出事,不被查处,就认

为没有问题的想法。与此同时,因为缺乏行业组织自律机制,商品交

易市场中存有的日常问题很难查处,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低,隐

匿的经营风险较高。如在交易市场登记取消后,交易市场开办方改变

市场结构和摊位状况时,不向工商、消防、规划等部门备案;对入场

经营户资质审核不严,对商户发布的信息不核查,造成场内商户无照

经营、信息真假混杂的局面。另外,在盈利压力的驱使下,交易市场

管理主体对场内经营行为管理不到位,对场内经营商品的质量缺乏监管,有时只收摊位费和管理费而不履行管理职责。场内经营户出了问题,责任全部由经营户承担,开办方不承担相对应的管理责任和连带

责任。整体上,交易市场开办方和经营户的守法意识与履责意愿都不强。


4.诚信水平低,融资困难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诚信和法制是市场经济高效运行基础与驱动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诚信是经商的灵魂,守法是经商的底线,自律是行业的基本准则。尽

管我国倡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30多年,但毕竟时间短,还处于市

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市场内经营商户的诚信水平较低,守法意识不强,自律能力缺失,绝大多数商户在传统盈利思维模式下从事经营,短视

问题非常严重,再加上政府监管不严,行业组织涣散甚至缺失,整个

行业内部缺乏自律,形成了重利益、轻责任、轻信用、商业欺诈较多、消费纠纷持续的局面。另外,违法成本低,处罚较轻,违法经营屡禁

不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机制不完善,征信体

系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行业组织不成熟,经营户诚信

意识不强,缺乏守法意识和诚信自律的经营环境。目前,在交易市场

内经营的商户主要是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他们以市场为依托、以摊位

为基础进行商品批发或零售业务。因为没有土地、厂房、设备等固定

资产抵押,商户信誉不高,且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商业信用评价体系,

没有机构愿意为商户融资提供担保,造成商户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难”。当前,商户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了控制

风险,他们对商户融资审查比较严格,同时贷款利率较高,造成“融

资贵”的问题。多年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商户拓展经营的

重大难题。个别发展较好、服务意识较强的交易市场,为了解决商户

的融资问题开始主动拓展服务,如义乌小商品城推出了摊位抵押和交

易市场担保的融资方式,但提供这类服务的交易市场非常少。虽然有

的交易市场内商户开发了合作贷款方式,但是融资风险依然较大,波

及效应更强,潜在威胁很大。譬如,在绍兴柯桥轻纺城市场和常熟服

装批发市场,近几年因为经营困难和融不到资金,商户跑路的现象时

有发生;在多家合作贷款的情况下,一家还不上贷款就要牵连多家商户,很可能会造成多家商户同时关门,甚至破产。

5.品牌意识差,引领能力弱我国大多数商品交易市场都处于中低端经

营阶段,缺乏品牌经营意识,造成场内品牌商品少、市场知名度低、

提升困难的窘境。近几年,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意

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开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打造和

培育市场及场内商品品牌。如广州红棉国际时装城在增强硬件设施升

级改造的同时,大力促进思想观念的改变,通过创新升级与品牌建设,在树立自身品牌的同时,努力打造“时尚品牌孵化基地”。随着经济

增长、居民收入增加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动机、消费行为和对产品的消费需求都在发生变化,我国整体上处于质

量意识、品牌意识、个性化需求明显提升的消费结构调整和升级阶段。特别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正在成长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动机、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成为引领我国消费变动的重要

力量。同时,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的消费观念和习惯也在调整。在此背景下,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方因为研发投入较少,与学术界

合作不紧密,对消费趋势的把握能力有限,缺乏引导场内商户经营的

能力,仅仅在被动跟随市场的调整,商品交易市场缺乏先见性和引领性。另外,信息技术的成熟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已经将我们带入到了信

息时代,但我国绝大多数商品交易市场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较低,与

信息时代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差距较大。在受到新兴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的冲击后,大多数经营者的感受是不公平,但求变意愿并不是特别强烈,而是通过期望政府增强对电子商务和网络市场的监管来缓解新型商业模式带来的影响。如全国各地服装市场、小商品市场内的经营户普遍反映受电商冲击较大,传统批零业被电商和网络市场分流,场内经营形势每况愈下,但绝大多数商户基于各种原因都处在束手无策的状态,即使市场开办方予以免费培训支持,商户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整体上看,商品交易市场及场内经营户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明显落后,无法担起引领消费趋势的任务。

三、规范提升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

1.明确概念,规范标准概念不清、主体分类不明是造成对商品交易市场认识模糊、监管困难、效能不高的首要原因。针对概念混乱问题,本文认为,商品交易市场应该是指由开办主体依法提供场所或空间平台载体和管理服务,经营主体和消费主体在场所或空间平台聚集并在遵守开办方的管理规则、享受其提供的服务、遵循市场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合法、自主交易的复合型经济组织。该概念不但体现了商品交易市场构成的多主体性、聚集性和交易性,还反映了市场的经济性、组织性的本质内涵及其经济组织复合性的特征,为市场监管提供了强力的理论支撑。这样,在主体构成上,商品交易市场包括开办主体、场内经营主体和购买主体三大类基本主体。开办主体依法提供场所、空间平台载体和管理服务及维护市场秩序;场内经营主体依法取得经营资质后入场守规经营;购买主体依法守规、自由进入市场采购商品。依据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构成及其组织的复合性,需要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规范和管理。如市场平台或空间载体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众性等属性,属于准公共产品的范畴,因而市场开办方不能等同于一般法人企业,应该满足相对应的资质门槛要求。场内经营主体属于个体或一般法人,不需要设置准入门槛,只需按规定注册登记即可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2.提升规划效能,减少行政干预一直以来,行政权力干预是市场建设

规划无效、开办门槛降低、随意性强、重复建设严重、恶性竞争持续、市场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地方保护、行政干预执法是市场监管部门

执法遇阻、执法困难、推进统一市场监管困难的重要原因。理论上,

商品交易市场是具有公众性、平台性、聚集性和社会性的准公益性产品,市场建设需要政府先行规划,市场开办需要有准入门槛和退出的

标准和机制;市场监管部门是政府基于市场失灵而对市场进行干涉的

独立行政机构,具有行政性、法定性和独立性。鉴于商品交易市场的

组织特殊性和市场监管的多部门性、相对独立性,在“简政放

权”“独立监管”和“依法监管”的大趋势以及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的政策要求下,为了扭转交易市场建设、开办无序的局面,保证交易

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交易市场建设和监管方面要强化规划

的严肃性,提升规划的效能,设置交易市场开办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同时,要“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约束地方政府权力”,尽量防止行政

权力干涉交易市场的建设和监管,避免交易市场建设的无序和监管无效,扭转“多头管理就是无管理”、推诿扯皮以及市场秩序混乱的局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在交易市场建设的准入和开办环节强化交易市

场建设规划,禁止行政权力干预;在执法环节要强化政府责任,提升

政府对交易市场监管部门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交易市场主体退出环节,要制定退出规则,并严格按规则强制退出。

3.完善法规,分类规范在我国当前的法规体系中,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市场法》或者《商事法》来界定交易市场各类主体的职责边界,致

使政府各监管部门之间、交易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间以及不同交易市

场主体之间权责不明,进而导致政府监管部门间职能交叉错位、缺位

与越位并存。开办方只收费不管理,与场内经营主体间关系不顺,管

理服务不到位,连带责任缺失。依据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

方案》中“加快完善市场主体准入与监管”和开展相关规章和规范性

文件的“立、改、废”工作的要求,为了厘清各交易市场主体间的权

责利关系,相关部门应加快交易市场立法的推进工作。短期看,在1

到3年内应力争以国务院意见的形式发布《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措施

和意见》。中期看,在3到5年内尽可能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出台《商品交易市场管理办法》。长期来看,需要在5到10年内制定一部能够统领交易市场发展的《商品交易市场法》或《商事法》。这样,在国家层面以意见、办法、法律逐步递升的形式厘清并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及其职责边界。商品交易市场是一种多主体组成的复合型经济组织,因为不同主体在交易市场中地位和功能的差异,为了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需要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规范,突出重点,提升效率。开办主体提供的场所、空间平台、管理和服务都具有准公益性,其经营管理水平不但对市场环境、交易秩序直接产生影响,还会对居民消费和社会生活产生间接的影响,外部效应较大,因而开办主体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的法人企业,应是政府规范的重点。众多不同属性的经营主体是商品交易市场的主体之一,其职责是遵守管理规定、自主交易,其行为决定着市场秩序,反映着交易市场的管理水平和政府监管的能力。场内经营主体应该是政府规范的一般对象,监管部门应贯彻国家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精神,清理工商登记前置审批项目,放宽工商登记条件,实现工商登记的便利化。采购和消费主体在交易市场构成中处于松散、随机地位,依据自己的采购和消费意愿自主进入商品交易市场进行采购或消费。对采购和消费主体只需要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实行依法监管。市场秩序好、交易有保障,消费者的进入意愿就强,交易市场就繁荣;否则,各类主体的进入意愿差,交易市场就萧条。

4.培育中介组织,促进行业自律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着建立和培育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和为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的责任,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服务企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政府简政放权的执政思路下,在政府和市场边界的模糊地带需要中介组织发挥作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是实现政府和市场无缝隙衔接、促进市场经济体系完善和社会繁荣发展的必要一环。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是行业发展与政府监管的中介和桥梁,也是推动成员企业依法经营和自律的重要中间组织。在我国,商品交易

市场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很重要,但目前却没有一个全国性的行

业协会组织来统领行业的规范,促进行业自律。有的地方虽然成立了

市场协会,但因为不作为或者政府干涉过多,基本成为摆设,处于无

效运行的状态。在市场内部,很多市场没有商会组织,有商会组织的

市场也因缺乏相对应的支持,无力维权,也无法承担市场内行业自律

的职能。整个行业处于中介组织涣散、行业自律不力的状态。鉴于我

国商品交易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现状和运行存有的问题,应大力培育

市场协会和商会组织,在行业层面上推进行业自律。

5.统一平台,增强信用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的监管重

点在于制定规则,营造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不再直接

干预可以由企业自主、市场选择的事情。企业和政府将企业的各类信

息及时、公开、准确、透明地提供给市场,由市场做出选择,选择是

否与企业业务往来,是否购买企业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由市场决

定资源或增或减地配置于不同的企业,促进市场自律。基于电子商务

和网络市场的迅猛发展以及实体与网络市场融合发展的趋势,国内各

地各自建立本部门、本地区的市场监管平台,但互不兼容,致使监管

部门间信息很难对接,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适应市场发展和监管的

需要,监管部门要加快统一监管平台建设,并以市场监管平台为抓手,有效整合利用系统内资源,推进各类市场主体的营业执照、注册登记

以及违法、违规经营信息电子化和各业务监管执法信息纵向与横向、

实体与虚拟的整合,推进对市场的科学化、精细化、实体和网络市场

一体化监管。这样,政府监管部门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重点监管网

络市场平台主体和实体市场开办主体,并通过网络平台主体和实体开

办主体对一般网络或实体经营主体实施监管。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双重功能,因而,信用调节机制和市场自律将成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监管的主要方式。在统一平台的基础上,政府

可以通过强化市场主体的信息公示,利用市场信用调节机制,促进市

场主体自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了发挥信用的激励约束功能,需

要政府推动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管理系统,提升对企业信息的采集、整合和分析能力,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

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进行公示、警示,对列入严重失信企业名

单的企业进行限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政府部门可以利用信用管理

系统,以企业征信报告的形式有效解决银行与经营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的问题,帮助诚信守法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激励企业诚信经营,

并使违法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对违法企业进行有效的约束。商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完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第1章前言 1.1 现代完井技术发展现状 完井工程是衔接钻井和采油工程而又相对独立的工程,是从钻开油气层开始,到下套管注水泥固井、射孔、下生产管柱、排液,直至投产的一项系统工程。完井设计水平的高低和完井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油气井生产能否达到预期指标和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有决定性的影响。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完井均有了较快发展,并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除常规井完井技术日益完善外,其他特殊井完井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水平井完井、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深井超深井完井、现代智能完井、膨胀管完井等。国内在完井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完井技术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不同储层选择合适的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欠平衡井完井、小井眼完井、分支井完井,从而影响了油气井的产量及经济效益。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现代完井技术方面的文献,对各种完井技术现状进行综合性分析: (1)射孔完井技术; (2)割缝衬管完井技术; (3)砾石充填完井技术; (4)膨胀管完井技术; (5)封隔器完井技术; (6)智能完井技术。 2. 调研国内外最新完井技术现状,重点分析国内外现代完井技术现状、最新进展、应用成果以及发展趋势等,并对国内完井技术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和完井技术的研究方向作初步预测和探讨。

第2章常规完井技术 完井方式的选择主要是针对单井而言。虽单井属于同一油藏类型,但是所处构造位置不同,所选定的完井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油藏有气顶、底水,若采用裸眼完成,技术套管则应将气顶封隔住,再钻开油层,而不钻开底水层。若采用射孔完成,则应避射气顶和底水。又如油藏有边水,套管射孔完成时,油田开发要充分利用边水驱动作用,避射开油水过渡带。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种常规完井方式[1]。 2.1 裸眼完井技术 裸眼完井方式分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复合型完井方式和后期裸眼完井方式三种。 先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1)是钻头钻至油层顶界附近后,下套管柱水泥固井。水泥浆上返至预定设计高度后,再从套管中下入直径较小的钻头,钻穿水泥塞,钻开油层至设计井身完井。 复合型完井方式(如图2-2)是指适合于裸眼完井的厚油层,但上部有气顶或顶界邻近又有水层时,可以将技术套管下过油气界面,使其封隔油层的上部,然后裸眼完井,必要时再射开其中的含油段。 后期裸眼完井方式(如图2-3)是不更换钻头,直接钻穿油层至设计井深,然后下套管至油层顶界附近,注水泥固井。固井时,为防止水泥浆损害套管鞋以下的油层,通常在油层段垫砂或者换入低失水、高粘度的钻井液,以防水泥浆下沉。 图2-1 先期裸眼完井示意图 1—表层套管 2—生产套管 3—水泥环 4—裸眼井壁 5—油层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出路

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出路 一、中国养老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是什么 目前做养老的生存现状是,超过60%左右亏损,10%左右微利,30%左右持平。养老运营的“二八定律”,入住率达到80%的时候,净利率一般在8%左右。这样一个收益现状的产业怎么样往下做? 中国的基本养老策略是“9073”,即90%居家养老,7%社区服务,3%机构养老。按照3%入住机构的判断,目前2亿多老人,已经拥有670万张床位,应该是达到了标准,当然空置率的问题、失能床位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按照每年新增老年人口1000万的速度,到2023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应该突破3亿。3亿老年人如果仍然按照3%入住机构的需求,那时的总床位数应该达到900万张左右,大概还有

230万张左右的增量。由此判断,床位数增加的空间有限,失能床位比例需要增加、空置率的问题需要解决。否则,继续加大投入建设床位是没有意义的。 从养老产业发展看,2013年之后最先杀入的是养老地产。上千亩地、上千张床来做养老的项目随处可见,大型养老综合体、大型CCRC 社区等。这些远郊大盘、近郊养老综合体、CCRC,以及城市中养老机构、老年公寓、康养结合机构、护理院等涵盖了中国大陆几乎所有的养老项目类型。在地产开发商、险资、国企央企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中国大陆的养老床位数一路高歌猛进,从几年前的不足300万迅速增加到了670万张,但同时伴随着48%的高空置率。市场开始困惑,这些床位到底是为谁准备的?尤其是夹心层老年群体,不够政府保基本,企业高大上的又住不起?而这些中等收入群体、尤其是失能、半失能、失智、高龄、空巢老人的问题又是中国最急需解决的,这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养老产业。 1政府与市场之间的问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 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DirectInvestment,ODI)是指我国国内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等形式投资,且以控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与国内投资相比,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货币利率、汇率波动复杂,对投资项目的影响因素也更多,从而使得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明显大于国内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积极评价风险因素,分析风险产生的环节,制定有针对性措施,才能确保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进行。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993年后,我国成为吸收外来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为878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从2000年到2013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增加了60余倍。二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延伸。在初期,我国的

企业一般在零售批发、采矿等行业投资,而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已扩展到技术开发、商务服务、金融地产、生产制造等产业。三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亿美元,居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的第13位,虽然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成为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尽管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总量上增长迅速,但在许多项目上出现了大量的亏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不小损失。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东道国要么以保护资源或维护国家安全为理由,要么因为政权更替等原因致使我国的海外投资和并购失败或者即使能够并购成功其后续经营也出现了很大问题甚至项目被迫中止。比如,在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过程中由于美国政府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进行干预而失败;2009年中铝在收购矿业公司力拓的过程中,由于澳大利亚政府的干预而失败;近年来则出现了我国两大通信企业中兴和华为在美国的投资因“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而受阻。东道国政局的变动也给我国的海外投资带来很大风险。2011年的利比亚战争迫使中铁在利比亚总额为42亿美元的3个铁路工程搁浅。此外,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发达国家恶意设置的各种壁垒也使我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与主要政策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 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

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著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耗高,有效利用程度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6倍、韩国的4.5倍、美国的3倍;钢

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和模式

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有1.23亿,约占总人口的9.1%,规模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 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为1.19亿,占总人口的8.87%。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将面临“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双重挑战。 近10年来,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增加了近一倍,已经超过2000万。随着年轻人异地工作,父母与子女异地居住,空巢老人越来越多,2010年城乡空巢家庭约50%;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达3300多万。 2014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2025年达到3亿,2042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30%。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说:“中国可以称得上是‘跑步’进入老龄化。” 然而,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老龄化社会不同于其他国家,报告将此称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社会”。除了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多以外,中国的老龄化还呈现出先于工业化、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等特点。 中国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但当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时,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表示,当社会变迁打破传统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基础时,养老观念和养老模式也必然发生变化。 不过,当中国人已经逐渐接受社会养老这一养老方式时,却又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根据报告,中国养老床1.位总数仅占老年人口的1.8%,低于发达国家5%至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至3%的水平。 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进入老龄社会,而中国是在人均GDP840美元时就进入老龄社会,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截至2010年11月,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38060个,拥有床位266.2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0.9万人。养老床位总数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也低于一些发展

浅谈中国当前易学现状

浅谈中国当前的易学现状 作者:林烽 在易学界,几乎每位大师的背后都会有一些不好的故事,或多或少但总能在网上搜索到一些负面的信息。是树大招风,还是确有此事?我想事情的真相未必是传说中的那样,这也许是易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学易者的水平良莠不齐,素质也各有高低,有些人总是喜欢贬低别人而抬高自己,甚至在文章说只是学术探讨,而非人身攻击,但在文章中却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明摆着就是对人进行攻击。这样的人,无非就是证明自己有多厉害,别人都是错的而已。 易学属于文类,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但如今的易学界仍然摆脱不了这样的现状。我想,这类“相轻”的学易者,大概是伤官旺,喜欢去伤别人的名誉——正官,从而来凸显和表现自己,反倒是恰恰暴露出自己是没有学术水平的人,为什么呢?伤官需要用印来抑制和克制,印主学问、学术,没有印制,那么伤官的特性就显露无疑,喜欢攻击别人,喜欢吹牛,吹嘘自己是某世界易学会长等等,过份的吹嘘自己反倒显得自己没有学术水平,一个真正的易学家首先应该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水平为目的,其次才是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伤官不仅喜欢吹捧,小心眼,而且嫉妒心还重,见不得别人比他厉害;而正印恰恰相反,心胸宽广,心地慈善,正印为学术学问,为车为房,为载体,为人生的舞台,也是一个人的承载平台,一个人心胸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会有多大,而伤官仅局限于在自己的范围空间内,以自己作为演员,所以这样人永远不会有什么大的接触范围,除非是伤官配印或者伤官伤尽。有些易学家,出名之后开始赚钱了就不注重学术研究了,反正已经出名了也有钱赚了,还深研什么易学,我想这样的人大抵是财星坏印,以朝看钱为目的,太重视钱财了,印就得不到发展,一个人如果太重视钱财,也就会变得名声不好,印为学术为荣誉,财破印就是太重视钱财而导致没有荣誉,为了钱而没有名声,当然我指的是大多数的情况,但是也有特殊的财破印不为忌的,比如身弱印旺又见财破印但这里的印一定要比财强很多,否者就是真的财破印了,为什么呢?一个人没有钱难以生存,但是财太旺却阻碍了易学发展,如果适当的有些财来刺激下日主,我想这也会提高日主学习的积极性,毕竟有利益可言,但是财太旺就不好直接盯在钱上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财为养命之源,为给你提供钱财的人,如果八字中印旺而见财,印就是财星的财,印旺就是给你送钱的人有钱,也就说给你送钱来的人都是有钱的人,所以你也就会变得更有钱,更加有名气。 总结下,易学界的现状目前就是一盘散沙,学术水平低下,不是相互攻击就是贪财坏印为了钱不思进取,真正搞学术和实践的人不多,所以要想提高学术水平,还是需要大家相互团结和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易学的发展,为什么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

中国各地区的科学发展状况:评价与分析

内容摘要:本报告运用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对全国各地区(包括四大区域板块 和各省市区)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评价、比较和分析。结果显示,各地区在经济依旧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更为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 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 开始逐渐发挥效力,各地区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 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关键词:区域科学,发展,评价 一、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于 2006年开始设计“区域科学发展指数”体系,并根据2005年的数据对各地区 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了评价,其具体研究成果参见《中国区域科学发展研究》 (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4月)。根据形势和数据的变化,我们对“区域科 学发展指数”体系进行了更新和调整,并根据2006年的数据测算了最新的“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即为本报告的研究成果。)的基本内容?? 区域科学发展指数,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全面评价全国各地区一 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一个定量工具。区域科学发展指数具体评价内容包括:(1)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状况(经济增长指数);(2)经济增长的环境友 好和资源节约状况(环境友好指数);(3)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状况(协调发展指数);和(4)未来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状况(潜力增进指数),区域科学发展总指数是对上述四个指数的一个综合。?? 其中经济增长指数具体考察三个方面的内容,即:(1)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速度高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指数);(2)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难度不同,同时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对水 平纳入考察范围,旨在反映增长的难度(人均GDP水平指数);(3)评价经济增长除了考察量的方面以外,还要考察增长质量的方面,即增长的效益状况。 为此,还考察了辖区内所有经济活动产生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和个人所得 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GDP比重指数)。?? 环境友好指数具体考察两个方面的内容,即:(1)经济增长消耗了多少能源、水,占用了多少土地,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物耗指数);(2)经济增长排放了多少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即单位GDP的污染排 放(污染指数)。?? 协调发展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各地居民的收入增长是否与 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居民收入和GDP协调指数);(2)各地的就业增长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就业增长指数);(3)各地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等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公共服务支出指数);(4)各地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是否与其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保障指数);(5)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是否相协调,以及国内外在GDP增长中的收益是否相协调(收入分配指数)。?? 潜力增进指数具体考察五个方面的内容,即:(1)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和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科技创新指数);(2)物质资本积累情况(物质资本指数);

浅谈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议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编整知识点之一,值得学习!下载后此处可编辑删除! 浅谈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及其成因与建议 一、当前中国的工程现状:工程大国而非工程强国 从总体上,可以充分肯定地说,我国已经是工程大国。目前我国 几乎同时拥有世界最大的工程和最多的工程量,如有最大量的建 设工地,有最大量的年在建和年竣工的建筑面积,每年消耗最大 量的建筑材料,拿钢铁和水泥这两种最主要的建材来说,2004年我们就消耗了世界钢铁的27%,消耗世界水泥总量的40%以上,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水泥生产第一大国,水泥产量连续14年居世界第一,2004年产量更是达到了近1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预计今后的需求,将占全球一半以上。此外,在一些具体的工程 领域中,也可以看到我们在工程量上的世界第一位置,例如,在 当今世界拥有的40多万座水坝中,我国有86000多座,居世界第一;又如隧道及地下工程,作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而建造的土木 工程,近20多年来快速发展,截至2003年,我国在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等领域已建成隧道近万座,总延长达到6000多公里,目前每年仍新增300公里,建成规模及数量已名列前茅,因此目前 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隧道及地下工程大国。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在建工程不仅数量多,而且还有许多工程规 模大、周期长,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像西气东输、南 水北调、三峡工程等,更是举世瞩目。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能 像我国这样同时在建这么多的大型工程。甚至我们的工程技术人 员的总数(1000万) 和工程师总数(210万)也位居世界首位。从这些方面足见我们是世界工程量最大的国家。另外,从工程在国内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 力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差距与潜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引进外资大国,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没有可靠的官方统计数据公布.事实上,近年来伴随中国“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已成为受世界瞩目的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2004年,商务部首次正式发布中国(大陆)2003年度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可视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以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未来,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不仅作为世

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而吸引来自世界各国的投资,也将作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的地位较低,并滞后于国内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展望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200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28.5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2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5倍,相当于1990年的3.4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高速增长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迅速扩张,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中国198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53倍,相当于1990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据商务部发布的初步统计数据,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 从国际排名来看,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不俗。在基本上由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直接投资市场上,经过短短20多年的发展,在196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位次稳中有升,投资存量的位次大幅提升,目前流量和存量的排名均在第20名上下(见图1和图2)。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中国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深度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提速,养老服务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的基础性公共服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取得了显著成就,养老服务的体系框架、目标和任务逐步清晰,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十三五”时期既是中国老年人口达到峰值的平台期,也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点,必须认真检省问题,并以前瞻性视角探寻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可行路径。 一、值得肯定的成就 站在“十二五”收官之际,与前一个五年相比,中国养老服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成就是显著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量大幅增加 民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有3.88万家、床位数320.8万张,每千名老人床位数17.8张;到2015年9月,上述指标数量扩张的幅度较大,分别达到4.67万家、654.9万张、32.3张。从中央到地方用于养老机构、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持续增加,公办养老机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大增。同时,在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中,社会资本渐趋活跃,目前社会办养老机构达到了1.37万家,对机构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 (二)养老服务政策蓄势连发 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将长期以来对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的共识和实践探索上升到了法律,使得这部法律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推出了一系列务实政策和改革举措。既涉及养老机构的设立、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也涉及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与发展以及鼓励和引导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这五年养老服务政策出台的密度之大、措施之实可谓前所未有。 (三)各方共担的责任框架基本形成 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关系是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前提。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意识到,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肩负责任,是因为政府是公共权力的代表,市场则是现阶段实现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核心机制,而社会和家庭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因此由谁来提供、提供哪些养老服务绝对不能“一刀切”。养老服务说到底是由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与21世纪头五年“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理念相比,“十二五”时期对于各方责任的认识显然有了质的飞跃,政府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边界,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各方责任架构。 (四)社会投资由普遍观望转向有效行动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浅谈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日新月异,飞速发展。各种国际势力相互激荡,以下是我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一些较浅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当前国际格局分三大块::美国领导的单一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还有以欧盟为代表的实力较中的国家、还有就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国际发展趋势在和平与战争中胶着。 当今的国际形式对我国及存在有力的因素,有存在不利的因素。 当前的国际形势,有利因素主要包括: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不利因素主要包括: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

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世界格局总是会随着一些大事件的发生而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势力对比可能会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进入一个旧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转换期。各种力量不断分化组合,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深入调整,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新的发展,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增大了各国各地区经济的运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济力量较强、政策措施运用得当的国家,能较好地适应并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经济弱小的国家则发展更加困难. 经济方面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对外投资;区域;发展 1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亿美元,首次接近利用外资水平,流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存量达882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8位。境外投资企业总数近3万家,遍及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向东道国缴税总额192亿美元,创造186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企业还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1.2对外投资流量快速增长,与吸引外资规模首次接近。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2年实现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3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1.4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 1.5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投资流量、存量均超七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 1.6并购项目亮点突出,但传统采矿领域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并购亮点突出。同时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并购金额虽仍保持首位,但从上年的342.3亿美元大幅下滑到17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7%。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内外测试仪器发展现状及趋势 科学是从测量开始的—这是19世纪著名科学家门捷列夫的名言。到了21世纪的今天,作为信息产业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测试测量行业已经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发展保障。 而测试仪器作为测试测量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测试测量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不断增加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旺盛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对仪器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测试仪器市场也正在快速发展。 全球测试仪器市场情况及分析 国内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在经过一段沉寂后,慢慢开始复苏。产品大幅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的巨大需求,特别是通信、广播电视市场的巨大发展,引发了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迅速增长,二是电子测量仪器行业近几年迅速向数字化、

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出了部分数字化产品,因而在若干个门类品种上取得了较快增长。从近期中国仪表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势头喜人的,与全国制造业一样,虽然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仍然保持了向上发展的态势。 尽管中国仪器市场正在快速的发展着,但与国外仪器生产企业比较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中国主要科研单位、学校以及企业等单位中使用的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同时,国外公司还占有国内中档产品以及许多关键零部件市场60%以上的份额。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依然非常大。目前,在世界电子测量仪器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以往,测试仪器生产厂商主要都将仪器产品的高性能作为竞争优势,厂商开发什么,用户买什么。而今则已变成厂商努力开发用户需要的仪器,并且把更便宜、更好、更快、更易使用的测试仪器作为奋斗目标。在信息化的推动下,全世界测试仪器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人们普遍认为,电子测量仪器市场的前景依然乐观。 国际仪器发展趋势和国内现状 一、国际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当前社会经济快发展下新时代的产物。其具体含义是指在传统机构养老提供基本生活服务和经济供养的基础上,向选择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缓解社会老龄化问题。 一、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现状 (一)特殊人口政策和国情导致“老龄化”问题严峻 图1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与占比(万人,%) 如图1所示,2016年底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20年,高龄老年人将增加到2900万人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老年抚养比将提高到28%左右。因此,养老产业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正在吸引着全球的目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单一的国家福利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其中医养结合模式呈现主流趋势。 (二)传统农耕文化衍生出“单一养老模式” “百姓孝为先”一直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国有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分别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居家养老是主要模式。本质上来说,这种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的方式,老人除在家中得到家人的照

顾之外,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的社会福利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起居护理、健康管理和文体娱乐活动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 (三)“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产生“空巢家庭” 图2 中国不同年龄组的家庭空巢率 “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是受我国人口政策和医疗水平所衍生出的现代家庭模式,具体由两位成年人共同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位孩子。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表示,我国家庭规模呈小型化趋势,2-3人家庭呈主体类型,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空巢老人占老年总数近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总数约为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伴随空巢家庭的持续增长,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持续,需要其他养老模式来补充,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空间。 (四)养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供给严重不足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浅谈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 摘要: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都外经济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后,我国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的道路,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却面临着各种阻力,了解决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陈述我国对外投资所表现出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所存在的问题,揭示对外投资面临的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 关键词:对外投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应对措施 一、中国对外投资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投资起步晚,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对外直接投资,相比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滞后了一个多世纪。但经过这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总体来看的话仍然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 3、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 4、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5、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6、对外投资缺乏有效的国家宏观指导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你总是很轻易地抛弃一些东西。好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还有人,在一直寻找它们。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其实这战国帛书有20多卷,每卷各不相同,我爷爷当时拓下来的那一篇只是其中很短的一部分,但是又极其重要,现在也就是我有几份拓本当压箱底的宝贝,世面上有钱也买不到. 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传说中四种女生找不到对象,一是不爱化妆的,二是比较宅的,三是性格像男生的,四是腐的,你中了几枪。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