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第1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第1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第1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2.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全面提取信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文章,标记关键词语,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会解释的词语查字典解决;熟读课文,标清段落序号,在自己喜欢的、有疑问的或有独特思考的地方写出批注;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写脚本的要求,根据任务做好分工。

2.课上: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情况下,探究文本,形成自己的认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学生活动,情境任务导入

播放动画片《植树的牧羊人》节选。

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动画片是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雷德里克·贝克花费五年时间手绘了约两万张图片做成的,这部片子获得第六十届奥斯卡(1988年)最佳动画短片奖等三十多项国际电影奖。你们知道吗,这部优秀的影片改编自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创作的一篇文章,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牧羊人的故事。

板书:植树的牧羊人

我们先来了解作者

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请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板书初遇再次最后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现在,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表格。第一组前面完成初遇牧羊人的情况,后面高原,第二组再次。第三组最后。第四组任选一个【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思路。预设:

3.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高原的情况是逐渐变化,这都是谁的功劳呢?没错,牧羊人,是他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的种树换来的结果。那这篇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位牧羊人的?谈谈你对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请到课文中画出表现人物的词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外貌,动作,语言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倒”“散”“分开”“数”“拣”“挑”,第8自然段“他痛快地答应了”“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泡了一下”,第9自然段“牧羊人让……爬……”,第10自然段“停……戳”……讲自己的经历(过去,不放羊),带“我”看橡树林,87岁,等等。

(2)借助别的内容来表现牧羊人(侧面烘托)。

a.借环境描写来表现。

例:“房顶很结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地板……猎枪……炉子上……”“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b.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表现。

例句:

①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②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③和牧羊人呆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④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⑤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⑦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⑧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⑨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除此以外,还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也是借“我”的评价和感受来给牧羊人定位。

提示:学生可能只会泛泛地寻找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接刻画和间接表现两个角度来思考。

4.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说说,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你认为他有哪些优秀品质是值得学习的? 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学生讨论后交流对牧羊人的认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预设:

(1)极为认真(见教材“思考探究”二,参考示例)。

(2)安静,忠厚,不张扬。例:“这个男人不爱说话”,挑橡子,“看起来他并不在意,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3)坚韧执著。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他一直在种树”“我从没见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结尾段。

(4)勤劳不懈,慷慨无私。例:“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热爱生活,有智慧,自信,果断,意志坚定,有爱心……

提示:学生可能从方方面面谈自己对一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给予肯定,但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把握人物的典型特点、突出特点。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例如感动中国人物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样称赞他们夫妇:“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求知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化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

作业:

为牧羊人写一段感动世界的颁奖词;

收集了解社会中默默的“种树”的人;

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2017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教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2016-11-2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2

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案 1. 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为”我“打水, 拣橡子,种橡 树。 能力目标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情感目标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第一课时 学习__ 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 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 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 树的牧羊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 样的画面。 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 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 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 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 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 偏正短语概括即可。 层次 内容 牧羊人的活动 环境的变化 二访牧羊人 (时隔6 年) 改养蜜蜂,一直 在种树 橡树、山毛榉树、 桦树成林,看到了 知识目标 一访牧羊人 (1913 年) 荒野无际,泉眼干 房屋倒坍

建起干净的农舍、 源源不断,一万多 幸福生活。 3.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 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 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 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 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 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 自 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 起一栋石头房子。 (2)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 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 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 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 骛地一直在种树。 (4) 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 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 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 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 慷慨无私的人。 水。 三访牧羊人 (1945 年 6 月)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 人 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 可以 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 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 可。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帐篷.(penɡ) 微薄.(bó) 坍.塌(tān) 呼啸.(xiào) 琢.磨(zuó) 干涸.(hé) 缝隙.(xì)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ǎnɡ(淌)

2.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明确: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一)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 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明确: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 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围绕音乐《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感受这首作品的欢快活泼诙谐的情绪,并能根据音乐进行各种创编,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能力,强化学生内在的音乐听觉感受,培养学生开朗活泼的性格,从音乐中获得感受与体验,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教学重难点: 以音乐审美中歌曲本身的内在美为中心,融洽音乐、电影、创编、表演、评价等教学活动为一体,有机达到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doremi》的音乐声中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师:请学生观赏一段影片(播放《音乐之声》片段,介绍美国音乐故事片) 从影片的.故事情节上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孤独的牧羊人》。 师:这些歌曲组成了影片的精彩部分,其中还有一首歌曲也非常好听,它是上校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家庭教师玛丽亚带领着孩子们表演的一段木偶剧,非常的诙谐、动听,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教案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3、播放《孤独的牧羊人》:听了歌曲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感受与体验 1、自主学唱歌曲 师:边听老师弹一遍这首歌的旋律,你们仔细地观察曲谱,并用"来"来轻轻地跟唱一遍。 2、听曲范唱,并轻声跟唱。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听一遍《孤独的牧羊人》这首歌曲,并试着把歌词唱出来。(播放课件) 3、歌曲中最有特点的是哪一句("来咿奥都")"来咿奥都"是谁的歌声讲解美国乡村歌曲演唱的特点。 4、播放歌曲,感受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模仿歌曲,并在"来咿奥都"处拍手。 三、创造与表演 1、小组编排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对歌曲进行创编。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特长,表演不仅仅局限于肢体语言,还可以以多种形式表现歌曲) 2、小组展示表演。 3、小组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四、小结下课

(完整版)植树的牧羊人优质课教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默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感知环境变化。 2.通过品析关键语句,了解牧羊人的人物形象。 3.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通过揣摩对牧羊人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牧羊人的精神品质,理解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学习方法 1.自主圈画法; 2.默读法; 3.合作探究法; 4.教师引导法。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你面对如此荒凉的土地,你想做些什么?(生回答,有的同学想要种树使这里变得生机勃勃,这些同学与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人公心意相通)今天我们就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去见证一位牧羊人如何依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将荒漠变成绿洲。 (二)预习检测,夯实基础 慷慨 ..(fènɡ xì )酬.劳(chóu)..(kānɡ kǎi )干涸.(hé)坍.塌(tān)缝隙 废墟.(xū )薰.衣草(xūn)滚烫.(tànɡ )光秃秃.(tū)流淌.(tǎnɡ )硬朗 ..(yìnɡ lǎnɡ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 (三)理清情节,感受变化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默默无闻、坚持不懈、慷慨无私地种树,最终使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文章赞美了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植树老人的无限敬佩之情。) 2.找出描写植树前后高原景色的词句,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植树前:到处是荒地植树后: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 光秃秃的山茂盛的橡树 废弃的村庄鲜嫩挺拔的白桦树 坍塌的钟楼鲜嫩的薄荷 干涸的泉眼泉水溪水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新选入的文章,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读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搞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就《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来讲,主题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题,牧羊人坚持多年植树,最终纠正了前人犯下的错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人本身的勇气、毅力和担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以及强大的担当精神。再次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全本的《植树的牧羊人》中提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争夺,导致环境变坏,那么,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课文最后部分略有提及。最后是基督教传统的“基督救世”主题,为什么植树的人一定是“牧羊人”而不是“牧马人”、“种田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shepherd)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所以,“基督救世”也应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鉴于本文主题的复杂性,我们建议在课堂中就前三个主题,给学生以引导,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文本的主题内涵,要让学生树立“一篇文章可以不止一个主题”的观念,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不是同一回事。至于“基督救世”这一主题,由于文化观念和环境的差异,可以略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也可不提。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初一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对于长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够,所以,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对长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2.对话法; 3.小组探究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4.约分第1课时 最大公因数(1) 人教版

4.约分 第1课时最大公因数(1) 教学内容:教材第60~61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知道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和12公有的因数。 小结:两个集合相交部分中的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4是这几个数中最大的公因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 课件出示例2,同桌合作完成。 方法一:列举法:先列举出18和27的因数分别有哪些,找出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公因数。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二:筛选法:先写出一个数的因数,从中找出哪些数也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18的因数有1,2,3,6,9,18。 1,3,9是18、27的公因数,最大的公因数是9。 方法三:短除法:用短除法求出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 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3×3=9。 (2)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最大公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探索、交流,得出:最大公因数是所有公因数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61页做一做第2、3题。(师生共同合作) 五、拓展提升 如果A=2×3×3×5,B=2×3×5×7,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30 )。 六、课堂总结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教案(三篇)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

(时隔6年)树成林,看到了溪水。 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 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 生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 语句, 者的评价。 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 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以入手的角度有

植树的牧羊人优质教案 人教版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积累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线索,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导入新课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资料助读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植树的男人》,《植树的男人》是他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作出了贡献。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2. 整体感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二、深入文章梳理思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六课《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这就是物候现象。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课堂实录 一、介绍物候学和竺可桢。 【设计意图:讲解物候学的知识,补充竺可桢的资料,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 1.物候学。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利用物候现象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作者介绍。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

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等。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分析层次,了解说明文的逻辑顺序。】 1.了解多音字读音。 连翘(qiáo)——翘起(qiào)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2.明确词义。 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周而复始:指循环往复。 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春色美丽动人。 3.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找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 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部分。 【设计意图:了解物候学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生动性的特点。】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明确: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而且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如果用“简介物候学”,“物候学与农业生产”就显得呆板,乏味。 3.第一自然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点?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附板书)

14课《植树的牧羊人》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结合关键词句,初步把握牧羊人形象特点。 2、学习无私奉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作者的审美观。 3、学生之间互动交流,教师点拨疑点。 二、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一、课前三分钟发言:1、学生介绍作者和初读课文的印象:写了一个什么人做了什么事。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二、导入新课,边学边理清课文结构: 1、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 2、关于基督教:首先最重要的是基督,基督就是耶稣,而耶稣作为神化身为人来到人间,最大的使命是牺牲自己,心甘情愿被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由于人类自从亚当犯罪后,罪就把人与神相隔绝,而耶稣自己没有罪作为赎罪羊献上,在十字架上受苦替代以前的将来的人类的所有罪,且三天后复活。而人们只要相信耶稣并接受洗礼,就能洗去罪,成为基督徒。这是基督教的核心。而基督教精神则是由主耶稣的教训与精神所衍生出来的,比如爱人如己(博爱),怜恤孤儿寡妇(建立孤儿院、救济院),平等(在主里互相是弟兄姐妹),自由(不再被罪束缚)以及爱你的仇敌等等。 (一)学生自主学习: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找出评论的语句,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班级内互动交流。 (二)学生自主学习:根据文章思路,确定脚本框架,激发学生兴趣。 预设探讨结果: (1)三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 提示:文章重点写了这三次与牧羊人的相见,可以以此作为脚本的三部分内容。 (2)三部分内容:“我”的想法——与牧羊人三次相见——“我”的想法。 提示:文章开篇结尾确实两次写到“我”的想法,但要拍摄纪录片,想法部分无法通过镜头表现,且这两部分在表达上明显与文章主体部分不同,在文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可通过进一步学习再确定。 (3)四部分内容: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最后探望。 提示:文章确实写到四部分与牧羊人的相见,但“每年都去看望牧羊人”只是一带而过,并未详写,而其他三次相见都做了重点叙述,因此,这一部分可与最后一次相见合为一部分。 2.丰富每一部分的内容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来。 学生再读全文,按文章详写的“我”与牧羊人的三次见面的情形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归纳要点,填写课后的表格。 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 预设: (1)直接刻画牧羊人。 例: 第3自然段“一个黑影”,第5自然段“他刚刚刮过胡子”“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第6自然段“他回答说不吸烟”,第7自然段挑橡子的动作描写“拿”

最新《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14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019届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全集

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 第1课时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 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这四种图形。 2.通过摸、画、找、说等活动,初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 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 3.通过创设情境,在实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称。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到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小组合作完成。汇报交流操作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教师归纳方法。 3.小结。 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三、游戏:我说你画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实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1题。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的出图形与特征的正确连线方法,教师适时给予评价。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一练”第4题。 要求学生观察各排图形排列的顺序,找出规律,接着画下去。 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课堂小结】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得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课就是人教版新教材新选入得文章,以往得教材中就是没有得。我们读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搞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也就就是文章得主题。 就《植树得牧羊人》这篇文章来讲,主题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就是人与自然相处得主题,牧羊人坚持多年植树,最终纠正了前人犯下得错误,做到了人与自然得与谐相处。其次就是人本身得勇气、毅力与担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以及强大得担当精神。再次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得主题,全本得《植树得牧羊人》中提到,正就是人与人之间得自私争夺,导致环境变坏,那么,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课文最后部分略有提及。最后就是基督教传统得“基督救世”主题,为什么植树得人一定就是“牧羊人”而不就是“牧马人”、“种田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shepherd)还就是基督耶酥得意思,主耶稣说自己就是好牧人,所以,“基督救世”也应就是本文得主题之一。 鉴于本文主题得复杂性,我们建议在课堂中就前三个主题,给学生以引导,引导她们多角度思考文本得主题内涵,要让学生树立“一篇文章可以不止一个主题”得观念,程度好得班级,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这样得观念:即文学作品得创造与文学作品得赏析不就是同一回事。至于“基督救世”这一主题,由于文化观念与环境得差异,可以略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也可不提。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文就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得篇目。初一得孩子,对文本得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特别就是对于长文本得把握能力不够,所以,第一课时得主要目得就是训练孩子对长文本得梳理、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对长篇幅文章得梳理与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长篇幅文章得梳理与概括能力。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教学目标 ①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关键词句,并读准字音,积累词语。 ②指导学生学会迅速筛选信息,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细读课文,指导学生赏析重点段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 通过感受牧羊人坚持种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学会一些做人的意义和道理。教学重点、难点 1. 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 2. 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 3. 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今天,让我们走进《植树的牧羊人》,看看是怎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方法指导 1. 用一分钟400个字以上的阅读速度阅读课文,默读完全文大约用6至7分钟。 2. 用笔标好段落序号,画出不会读的字词。 3. 找出作者评议的段落和记叙的段落,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2)检测默读课文效果 1. 检测同学们默读完课文后对全文字词的认知情况。 2. 明确作者评议的段落和记叙的段落,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老师提示: ①文中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的几次会面?(三次) ②文中重点叙述这三次见面的具体时间?(1913年1919年 1945年) ③文章叙述的段落就是从哪一段到哪一段?(第2段到20段)从1913记叙到1945年,这样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写作顺序?(时间) ④那么剩下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是记叙呢还是“我”的评议(感受、看法、观点、见解等)?(第1段和第21段评议) ⑤纵宽全文,作者先评议再重点叙述三次见面,最后再评议,这是怎么样的写作结构?(总-分-总) 老师小结: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训练通过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明白了文章先通过“我”对牧羊人总的评议,然后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我”与牧羊人重点的三次会面的经历,最后再写“我”对牧羊人总的评议,文章这样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学学这种写作方法。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细读课文,赏析重点段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三、细读课文,赏析重点段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老师:在第一环节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了牧羊人,主要写了他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坚持植树35年,最终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那么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 (1)文章描写了牧羊人的哪些性格特征?文章哪些地方的描写最能打动你? 请结合课文具体的段落或句子进行分析。 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时提示: 1.明确本文叙述的重点是牧羊人植树,再缩小范围从文中查找具体描写牧羊人 植树的段落或句子,再分析。 2.回忆一些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1-5的认识(1)教案 (优选.)

3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记、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分与合。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难点】 1.认、读、写5以内各数,掌握5以内各数的分与合。 2.5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指导】 1.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按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苛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2.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一方面尊重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口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3.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些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集合”“对应”“统计”等名称。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8课时: 1~5的认识………………………………………………………………1课时比大小……………………………………………………………………1课时第几………………………………………………………………………1课时分与合……………………………………………………………………1课时加法………………………………………………………………………1课时减法………………………………………………………………………1课时0……………………………………………………………………………1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1课时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6页的内容及课后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要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奶奶的农家小院”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2.难点:1~5的写法。 【教学准备】

(完整版)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预习法、默读精读结合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 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师用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017年11月13日 课前三分钟: 1.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三个始终”是什么? 答: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是什么?哪个伟大起决定性作用?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已整理)教学文案

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节数数数的组成 【第一课时】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培养学生的数感,能进行简单的估计。 2.在摆、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三、教学难点: 拐弯数的数法、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习过哪些数呀?对,0-20。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些更大的数。 (二)新授 1.数人数 (1)同学们,这是兴趣小组美术组的同学,老师用一个小图片代表一个人,我们来数数有多少人? 图1 (2)这是音乐组的同学,请你以美术组为参照,估一估音乐组大约有多少人? 图2 你们估得对吗,我们一会儿数一数验证一下。我们数出的结果怎么摆就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我们就把10个人排成一行,一起来数一数音乐组的人数。 图3 刚才我们数的时候把10人排成一行,10个一就是一个十。 板书:10个一是十 一行有10人,3行是30人,加上剩下的4人就是34人。那34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34里面有3个十和4个一 (3)这是航模组的同学,请你们看看有多少人? 图4

对,33人。能说说33的组成吗? (4)这是我们刚才数的3个小组的人,老师把他们放在了一起。请你10个10个的数一数共多少人? 5 图 一行有10人,有这样的10行,共100人。板书:10个十是一百。 图6 教师小结:你们真棒,在数人数的时候我们知道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2.数小羊 (1)你们看,草原上来了一群小羊,多少只呀? 图7 (2)草原上又来了一些羊,请你以这十只为参照估一下现在有多少只羊?估完后数一数,看看估得对吗? 图8 教师小结:数出10只圈一圈,10个十就是100,所以共100只羊。刚才都有谁估对了? 3.数学具 (1)请你摆一摆小棒 图9 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 (2)请你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图10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 (3)请你摆出10捆小棒(出示动画视频1) 小结:10个十是一百 (4)请你看动画说说35的组成。(出示动画视频2) 对,35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5)请你看动画接着往后数。(出示动画视频3) (三)拓展延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