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及练习题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及练习题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及练习题教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

(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4)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

(5)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难点: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1.从图书馆中的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从超市中的能快速挑选到所需要

的商品

2.实验教师能从药品室中顺利地拿到自己所需用的试剂或用品

新知学习指导

阅读

提出问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有哪两

阅读教材第20页至21页有关内容

思考

交流

提出问题:请尝试对所学的化学物质和

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化学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

(各类物质都还可以再分类)

化学反应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

分解四种基本类型

归纳

整理

不论是对化学物质还是对化学反应所进行的分类,都是依据一定的分类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思考讨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按组成、能否

电离、结构)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化合物(根据组成)

化合物(能否电离)

化合物(根据结构)

新知学习思考

讨论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从有无固定组

成和结构、有无固定熔沸点、化学性质

等方面

纯净物混合物

有固定组成和结

无固定组成和结

有固定熔沸点无固定熔沸点

保持该种物质的

化学性质

保持原有物质各

自的化学性质

学习

探究

归纳

总结

一类物质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树状分类

法,各种树状分类法间的交叉现象在所

难免,这就是交叉分类法

学习

探究

归纳

总结

树状分类法便于知识的积累和记忆,也

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化合物的分类

2.化学反应的分类

3.交叉分类法

4.树状分类法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H2Cu+H2O +2CuO2Cu+CO2

+3CO2Fe+CO2+CuSO=FeSO+Cu

2.下列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的是()

+O22CO2+H2O=Ca(OH)2

+H2O CO+H2+Ca(OH)2=CaCO3↓+H2O

3.下列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

①水②酸③碱④盐⑤氧化物

A.①

B.①⑤

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一定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

A.氧化物

B.碱

C.酸

D.盐

5.下列物质既是钠盐,又是硫酸盐的是()

4

C. Na2CO32CO3

碱酸盐酸性氧化物

A 纯碱盐酸烧碱二氧化硫

B 烧碱硫酸食盐一氧化碳

C 苛性钠醋酸石灰石水

D 苛性钾碳酸苏打三氧化硫

7.下列物质:①H2O②NaCl ③H2SO4 ④Ca(OH)2⑤Fe3O4 ⑥CuSO4·5H2O ⑦HNO3⑧AgNO3⑨NaHCO3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

属于酸的是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

8.从铁、盐酸、氧气、水、硝酸银溶液五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两种作反应物,按下列要求的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置换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我们已经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如氯化钠、氧化镁、硫酸铜、碳酸钙、金属钠、氯气、氢气、氧气、

硫酸、金属铜、硫单质、二氧化硫、硫酸钙、氯化铁、硝酸钾、二氧化氮、氨气、二氧化硅、碘化钾等。

(1)请从多角度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制作物质分类的示意图,再举出一些你知道的种类别的具体物质。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

7.①⑤④③⑦②⑥⑧⑨

+2O2Fe3O4H2O H2↑+O2↑

Fe+2HCl=FeCl2+H2HCl+AgNO3=AgCl↓+HNO3

2.备课资料:

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了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不是马的命

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曰未能出关)。公孙龙说:“白马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

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断,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把“马”和“白马”说成两个概念,从逻辑上

讲是偷换概念,但从分类方法上可以说是颜色和形状分别对物质进行分类而得到的结论。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2.认识丁达尔效应

3.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

4.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胶体及其主要性质

难点:丁达尔效应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1.从学过的溶液组成导入

2.从纳米科技简介导入

新知指导

阅读

提出问题:什么是分散系、分散质和

分散剂?

阅读教材第22页有关内容

习新知学习

归纳

整理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或多种)物质里所得到的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

质叫分散剂。

思考

讨论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

们之间的能使方式有哪些,并各举一

两例

分散质分散剂举例

气体气体空气

液体气体云、雾

固体气体烟灰尘

气体液体泡沫

液体液体牛奶、酒精溶液

固体液体糖水、油漆

气体固体泡沫塑料

液体固体

固体固体有色玻璃、合金归纳

小结

分散系具有多样性

学习

探究

分散系的分类(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思考

讨论

三种分散系性质的比较: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

大小

主要特征

粒子能否通过

半透膜

粒子能否

通过滤纸

举例浊液>100nm 不均一、不稳定不能不能泥浆水

溶液<1nm 均一、稳定能能盐酸

胶体1~100nm 均一、介稳定不能能蛋清

归纳

小结

1.溶液是常见的一种分散系,溶质是分散质,溶剂是分散剂

2.油状物质分散到水中可形成乳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分散到水中可形成悬浊液

实验

探究

Fe(OH)3胶体的制备:指导操作

操作1: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FeCl3溶液,

继续煮沸

现象:体系变红褐色

操作2:用激光笔分别照射得到的红褐色液

体与CuSO4溶液,并进行比较

前者:体系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

后者:溶液中无光亮的“通路”

归纳

总结

丁达尔效应: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胶体内部产生一条光亮“通路”的现象

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和胶体

实验探究与上表结论对比:胶体粒子能透过滤

1.将上述得到的Fe(OH)3胶体和泥浆水进行

过滤

Fe(OH)3胶体过滤后得到的液体与原体系

无明显差异;泥浆水过滤后得澄清透明的

液体

2.用激光笔照射Fe(OH)3胶体过滤后得到的

液体:有丁达尔效应

思考讨论1.日常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

2.如果没有丁达尔效应地球上将是

什么情形?

自学指导纳米科技与胶体化学

阅读教材、

课后查阅资料

板书设计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2.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

3.丁达尔效应

4.纳米科技与胶体化学简介

巩固练习:

1. 胶体和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

A.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B.是不是一种稳定的体系

C.会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

D.粒子不没有带电荷

2.“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

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

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3.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属于纳米级的是()

A.溶液

B.悬浊液

C.胶体

D.乳浊液

4. 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向胶体中加入蔗糖溶液,产生聚沉现象

B.一束可见光透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

C.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分子通过

D.胶体能够吸附阴离子和阳离子,故在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带电荷,所以会产生电泳现象

C.胶粒能透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6. Fe(OH)3胶体带正电荷的原因是()

A.在电场作用下,Fe(OH)3胶粒向阴极定向移动

+带正电荷

(OH)3带负电荷,吸引阳离子

D. Fe(OH)3胶粒吸附了阳离子

7. 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溶液显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胶体能透过半透膜,但不能透过滤纸

C.可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D.电泳实验说明了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8. 不能用胶体的知识解释的现象是()

A.豆浆中加入石膏做豆腐

B.一支钢笔使用两种不同牌号的墨水,易出现堵塞

C.向Fe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会出现红褐色

D.在海水与河水交界处,易形成三角洲

9. 某胶体遇盐卤或石膏水易发生凝聚,而与食盐水或硫酸钠溶液不易发生凝聚,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胶体粒子直径约为1~100nm

B.此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C.与BaCl2溶液或Fe(OH)3胶体可发生凝聚

+使此胶体凝聚的效果不如Ca2+、Mg2+

10. 已知土壤胶体粒子带负电,在土壤中施加含氮质量相同的下列化肥,肥效最差的是()

A.(NH4)2SO43 C. NH4NO3 D. NH4Cl

11. 在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饱和溶液,由于_______离子的作用,使胶体形成了沉淀,这个过程

称为_______

12. 将饱和FeCl 3溶液滴入沸水中,液体变为________色,得到的是_________,用此分散系进行下列实

验:

(1)将其装入U型管中,用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________,这

说明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

(2)向其中加入饱和(NH4)2SO4溶液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向其中滴入过量稀硫酸,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纯此分散系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参考

1.练习答案:

-凝聚或聚沉12.红褐胶体(1)加深胶体粒子带电荷电泳

(2)产生沉淀电解质溶液使胶体发生了凝聚(3)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后沉淀溶解开始加入稀硫酸时,胶体发生聚沉生成Fe(OH)3,当酸过量时,又将Fe(OH)3沉淀溶解

2.备课资料:

胶体的凝聚:胶体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由于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同一种胶粒带有相同的电荷,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使得脱粒不容易聚集,胶粒所作的布朗运动也使胶粒不容易聚集成较大的颗粒而沉降。但如果给予一定的条件使胶体中的粒子聚集成较大的颗粒,就会形成从分散系中析出。这个过程叫胶体的凝聚。通常使胶体凝集的方法有:

(1)加热:可使胶粒布朗运动速率加快,胶粒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之聚集成较大颗粒而沉降。

(2)加入电解质:往胶体中加入某些电解质,由于电解质电离生成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粒所带的电荷,使胶体聚集生成沉淀析出。

(3)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不同的胶粒吸附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如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吸附阳离子,使胶体带正电荷;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的胶粒吸附阴离子,使胶粒带负电荷。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也会因胶粒所带电荷发生中和,而使胶体凝聚。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 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 (3)分类: 2.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分析:①属于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种物质作分散质时,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若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解释 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仅了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则没有。) (2)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 将带有小分子杂质离子的胶体放入半透膜,系紧,将半透膜袋放入热水中,使得杂质离子或分子进入水中。 (3)使胶体聚沉的常见条件: ①加入电解质如:强酸、可溶性强碱、可溶性盐; ②加入带有异种电荷的电解质; ③加热。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离 酸、碱、盐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如,氯化钠固体被加入水中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二、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物质的性质)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物质的性质)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烃 第一节 甲烷 一、甲烷的分子结构 1、甲烷:CH 4,空间正四面体,键角109o28′,非极性分子 电子式: 天然气,沼气,坑气的主要成份是CH 4 2、甲烷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常温下不与溴水、强酸、强碱、KMnO 4(H +)等反应。 ②可燃性:CH 4+2O 2???→点燃 CO 2+2H 2O(火焰呈蓝色,作燃料) ③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取代反应。CH 4 在光照条件下与纯Cl 2发生取代反应为: CH 4+Cl 2??→光 CH 3Cl+HCl(CH 3Cl 一氯甲烷,不溶于水的气体) CH 3Cl+Cl 2??→光 CH 2Cl 2+HCl(CH 2Cl 2二氯甲烷,不溶于水) CH 2Cl 2+Cl 2??→光 CHCl 3+HCl(CHCl 3三氯甲烷,俗名氯仿,不溶于水,有机溶剂) CHCl 3+Cl 2?? →光 CCl 4+HCl(CCl 4四氯甲烷,又叫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有机溶剂) ④高温分解:CH 4?? ?→高温 C+2H 2(制炭墨) 第二节 烷烃 一、烷烃 1、烷烃:碳原子间以单键结合成链状,碳原子剩余价键全部跟氢原子结合的烃称为烷烃(也叫饱和链烃) 2、烷烃通式:C n H 2n+2(n≥1) 3、烷烃物理通性: ①状态:C 1-C 4的烷烃常温为气态,C 5-C 11液态,C 数>11为固态 ②熔沸点:C 原子数越多, 熔沸点越高。 C 原子数相同时,支键越多, 熔沸点越低。 ③水溶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4、烷烃的命名 原则: ①找主链——C 数最多,支链最多的碳链 ②编号码——离最简单支链最近的一端编号,且支链位次之和最小 ③写名称:支链位次—支链数目—支链名称某烷 5、同系物: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 特点:①结构相似,通式相同,分子式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 ③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相同 6、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不同的结构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特点:(1)分子式相同(化学组成元素及原子数目,相对分子质量均同);(2)结构不同 类别:碳链异构、官能团异构、官能团位置异构 碳链异构书写原则:主链由长到短,支链由整到散,支链位置由中心到边上,多个支链排布由对到邻到间,碳均满足四键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同CH 4) ①稳定性 ②燃烧:22222n 1()(1)2 n n C H n O nCO n H O ++++???→++点燃 ③取代反应 ④高温分解 (8)环烷烃:C 原子间以单键形成环状,C 原子上剩余价键与H 结合的烃叫环烷烃。 (9)环烷烃通式C n H 2n (n≥3) (10)环烷烃化学性质:(1)燃烧(2)取代反应 第三节乙烯 烯烃 一、不饱和烃 概念:烃分子里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三键,碳原子所结合氢原子数少于饱和链烃里的氢原子数,叫做不饱和烃。 二、乙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 2H 4 电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CH 2=CH 2 乙烯分子中的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上。 三、乙烯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通常) 溶解性 溶沸点 密度 无色 稍有气味 液体 难溶于水 较低 比水小 四、乙烯的化学性质 1、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氧化CH 2=CH 2+3O 2?? ?→点燃 2CO 2+2H 2O 纯净的C 2H 4能够在空气中(或O 2中)安静地燃烧,火焰明亮且带黑烟。点燃乙烯前必须先检验乙烯的纯度 (2)催化氧化——乙烯氧化成乙醛 2、乙烯的加成反应 ①乙烯与Br 2的加成: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褪色。化学上,常用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或溴水)鉴别乙烯与烷烃。CH 2=CH 2+Br 2 → CH 2Br —CH 2Br ②乙烯与水的加成:乙烯水化制乙醇 CH 2=CH 2+H —OH ????→催化剂 加热,加压 CH 3CH 2OH ③乙烯与H 2的加成:乙烯加氢成乙烷 ④乙烯与卤化氢的加成 CH 2=CH 2+HCl ???→催化剂 CH 3—CH 2CL CH 2=CH 2+HBr ??? →催化剂 CH 3—CH 2Br 3、乙烯的聚合反应 聚乙烯中,有很多分子,每个分子的n 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因而是混合物。类推可知,所有的高分子化合物(高聚物)都是混合物。 4、加成反应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超详)高中化学知识点归纳汇总

高考化学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一.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 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8.基 化合物中具有特殊性质的一部分原子或原子团,或化合物分子中去掉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后剩下的原子团。 (1)有机物的官能团是决定物质主要性质的基,如醇的羟基(—OH)和羧酸的羧基(—COOH)。 (2)甲烷(CH4)分子去掉一个氢原子后剩余部分(·CH3)含有未成对的价电子,称甲基或甲基游离基,也包括单原子的游离基(·Cl)。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 d、 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 s、 p、 d、 f,, 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 3、 5、7,, 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 n:能层的序数)。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 d、 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 s、 p、 d、 f,, 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 3、 5、7,, 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 n:能层的序数)。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 d、 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 s、 p、 d、 f,, 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 3、 5、7,, 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 n:能层的序数)。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4.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 H2 CO2 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 CH4 酒精 (2)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 (3)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浊液 (2)胶体: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章节测试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章节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和平使命---2007”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使用的战机上有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蒙皮,可以灵敏地“感知”各种主动式探测信号,自主调节表面电磁波或光波特性,“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催化及军事技术中,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液体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能全部透过半透膜 B、有丁达尔现象 C、所得液体一定是溶液 D、所得物质一定是浊液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的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图1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状况示意图, “”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对此反应的分类一定不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 B、氧化还原反应 C、可逆反应 D、置换反应 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24 0 14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甲、乙两烧杯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u2+、Na+、H+、SO42-、CO32-、OH-6种离子。已知甲烧杯的溶液呈蓝色,则乙烧杯的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的是 A、Cu2+、H+、SO42- B、Na+、OH-、CO32- C、CO32-、OH-、SO42- D、Na+、H+、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有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的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③ C、①② D、③④ 9、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正确的是 选项 类别 A B C D 强电解质KNO3H2SO4NaOH Na2O 弱电解质CH3COOH BaSO4NH3·H2O H2CO3 非电解质Br2乙醇H2O 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Ba(OH)2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3Na2SO4+3H2O,与该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上最相似的是 A、2NaBr+CL2===2NaCL+Br2 B、ALCL3+3NaALO2+6H2O===4AL(OH)3+3NaCL C、2H2S+SO2===2H2O+3S D、C+O22CO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性质总结

高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归纳 1.颜色的规律 (1)常见物质颜色 以红色为基色的物质 红色:难溶于水的Cu,Cu2O,Fe2O3,HgO等 碱液中的酚酞酸液中甲基橙石蕊及pH试纸遇到较强酸时及品红溶液 橙红色:浓溴水甲基橙溶液氧化汞等 棕红色:Fe(OH)3固体 Fe(OH)3水溶胶体等 <2>以黄色为基色的物质 黄色:难溶于水的金碘化银磷酸银硫磺黄铁矿黄铜矿(CuFeS2)等 溶于水的FeCl3 甲基橙在碱液中钠离子焰色及TNT等 浅黄色:溴化银碳酦银硫沉淀硫在CS2中的溶液,还有黄磷 Na2O2 氟气 棕黄色:铜在氯气中燃烧生成CuCl2的烟 <3>以棕或褐色为基色的物质 碘水浅棕色碘酒棕褐色铁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的烟等 <4>以蓝色为基色的物质 蓝色:新制Cu(OH)2固体胆矾硝酸铜溶液淀粉与碘变蓝石蕊试液碱变蓝 pH试纸与弱碱变蓝等 浅蓝色:臭氧液氧等 蓝色火焰:硫化氢一氧化碳的火焰甲烷,氢气火焰(蓝色易受干扰) <5>以绿色为基色的物质 浅绿色:Cu2(OH)2CO3,FeCl2,FeSO4*7H2O 绿色:浓CuCl2溶液 pH试纸在约pH=8时的颜色 深黑绿色:K2MnO4 黄绿色:Cl2及其CCl4的萃取液 <6>以紫色为基色的物质 KMnO4为深紫色其溶液为红紫色碘在CCl4萃取液碘蒸气中性pH试纸的颜色 K+离子的焰色(钴玻璃)等 <7>以黑色为基色的物质

黑色:碳粉活性碳木碳烟怠氧化铜四氧化三铁硫化亚铜(Cu2S) 硫化铅硫化汞硫化银硫化亚铁氧化银(Ag2O) 浅黑色:铁粉 棕黑色:二氧化锰 <8>白色物质 无色晶体的粉末或烟尘; 与水强烈反应的P2O5; 难溶于水和稀酸的:AgCl,BaSO3,PbSO4; 难溶于水的但易溶于稀酸:BaSO3,Ba3(PO4)2,BaCO3,CaCO3,Ca3(PO4)2,CaHPO4,Al(OH)3,Al2O3,ZnO,Zn(OH)2,ZnS,Fe(OH)2,Ag2SO3,CaSO3等; 微溶于水的:CaSO4,Ca(OH)2,PbCl2,MgCO3,Ag2SO4; 与水反应的氧化物:完全反应的:BaO,CaO,Na2O; 不完全反应的:MgO <9>灰色物质 石墨灰色鳞片状砷硒(有时灰红色)锗等 2.离子在水溶液或水合晶体的颜色 水合离子带色的: Fe2+:浅绿色; Cu2+:蓝色; Fe3+:浅紫色呈黄色因有[FeCl4(H2O)2] 2-; MnO4-:紫色 :血红色; :苯酚与FeCl3的反应形成的紫色 主族元素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包括含氧酸根)无色 运用上述规律便于记忆溶液或结晶水合物的颜色 (3)主族金属单质颜色的特殊性 A的金属大多数是银白色 铯:带微黄色钡:带微黄色 铅:带蓝白色铋:带微红色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传统化学文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传统化学文化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 (2)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 ①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 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3)同素异形体 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

变化。 (4)物质类别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 b.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CuO。 c.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补短板] (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2与O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如淀粉、聚乙烯)。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测定固体是否为纯净物的一般方法是测定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2.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掌握基本概念 1.分子 分子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1)分子同原子、离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按组成分子的原子个数可分为: 单原子分子如:He、Ne、Ar、Kr… 双原子分子如:O2、H2、HCl、NO… 多原子分子如:H2O、P4、C6H12O6… 2.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确切地说,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变,只有核外电子发生变化。 (1)原子是组成某些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和分子的基本微粒。 (2)原子是由原子核(中子、质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离子 离子是指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1)离子可分为: 阳离子:Li+、Na+、H+、NH4+… 阴离子:Cl–、O2–、OH–、SO42–… (2)存在离子的物质: ①离子化合物中:NaCl、CaCl2、Na2SO4… ②电解质溶液中:盐酸、NaOH溶液… ③金属晶体中:钠、铁、钾、铜… 4.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类原子的总称。 (1)元素与物质、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微观看)。 (2)某些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性质、结构不同)—同素异形体。 (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各不相同,占前五位的依次是:O、Si、Al、Fe、Ca。5.同位素 是指同一元素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即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类原子互称同位素。如H有三种同位素:11H、21H、31H(氕、氘、氚)。 6.核素 核素是具有特定质量数、原子序数和核能态,而且其寿命足以被观察的一类原子。 (1)同种元素、可以有若干种不同的核素—同位素。 (2)同一种元素的各种核素尽管中子数不同,但它们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因而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是相同的。 7.原子团 原子团是指多个原子结合成的集体,在许多反应中,原子团作为一个集体参加反应。原子团有几下几种类型:根(如SO42-、OHˉ、CH3COOˉ等)、官能团(有机物分子中能反映物质特殊性质的原子团,如—OH、—NO2、—COOH等)、游离基(又称自由基、具有不成价电子的原子团,如甲基游离基·CH3)。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材料与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 B.分解反应(AB = A + B) 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 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 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 氧化物(SO 2、SO 3 、CO 2 )、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⑶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 4 2-、Ag+和Cl-、Ca2+和 CO 3 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 32-O,HCO 3 -,SO 3 2-, OH-和NH 4 +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 3 COO-,OH- 和HCO 3 -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 4 -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⑷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 案 课题:第二章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 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 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 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3、强弱律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 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 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 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单质金属:Na、Mg 、Al 非金属:S、N2、O2 氧 化 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投影主干知 识,让学生回 忆细节知识。 分散系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00 nm 不能透过滤纸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 nm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