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出对旅游的认同和追求。因为彭水县发展单一自然风景旅游产业起步较晚,又有交通等不便因素,所以应打出“文化牌”,大力推进民俗旅游文化,暨苗族、土家族文化行。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神秘受到很多旅游者的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彭水拥有悠久的民族历史,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非常缓慢,没有充分得到开发。

本文从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中思考出几点对彭水民俗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措施,可以在该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continue to improve, showing recognition and pursuit of tourism.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of a single natural scenery PengShuiXian tourism industry started late, there are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t should be played, "cultur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folk culture tourism, cum Miao, Tujia culture lines. With its unique folk culture, mysterious favored by many tourists, with broad market development space. Pengshui region has a long history of the nation, is rich in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but for a long time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natural, soc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factors, folklor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is very slow and not fully developed.

Some think the problem in a column of this article from folk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a few of the measur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resources development pengshui area,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o protect the region's folk tourism resource.

Keywords: pengshui folk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二、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简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面积39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545094人,有汉族、苗族、土家族、蒙古族、侗族等12个民族,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彭水县北连石柱县,东北接湖北省利川市,东连黔江区,东南接酉阳县,南邻贵州省沿河县、务川县,西南连贵州省道真县,西连武隆县,西北与丰都县接壤。彭水地处中国西部和中部的结合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旅游资源丰富。

彭水有着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其中就包括巴渝古老的“黔中文化”、民族宗教文化、盐丹文化、土司文化等。彭水的自然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与武隆喀斯特地貌区、长江三峡、湖南张家界等大景区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和联系性。随着“畅通重庆”的推进,彭水的交通条件逐步改善,慢慢成为重庆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水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苗族和土家族的民族风情风俗为依托。

三、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没有尊重民俗的原始性

彭水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有其注重民俗本身的深度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演、展现。现阶段关于彭水的自然风光旅游项目比较丰富,例如阿依河景区、

茂云山国家森林公园、乌江画廊等对市内游客的吸引力很大。并成功打出“中国爱情牌”、贯通“爱情治愈线”。但是关于彭水的民俗旅游的项目还没有开发出来,没有一条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民俗旅游项目只是其他旅游项目其中的一小部分,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是很大。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尊重当地民俗的原始性,不能够过于舞台化、形式化,再现民俗事象时扭曲了它们的历史文化内涵。

彭水民俗表演是一种很好地展示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形式。进行适当舞台发展但在民俗表演时,要尽可能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热闹好看或迎合某些旅游者的猎奇需要,漠视民俗固有的形式、内容和基本特征,扭曲民俗的历史文化内涵。

但现在很多地区的民俗旅游开发中,许多开发商过分注重市场经济利益,使得当地民俗的原始性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甚至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具体而言,尊重民俗就是指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充分尊重民俗自身演化的规律,尊重民俗本身的形式、内容和特征等,不能任意编造、添加、拼凑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也不能扭曲与篡改民俗,更不能为了娱乐游客而给当地民俗旅游资源添加上一些与当地民俗文化完全相反的行为和思想。

2、品牌效应差

彭水还没有确立本地区的品牌效应,形成区位优势。盲目效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旅游,从而失去了自身拥有的特色,

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大忌。深度开发本地区的民俗资源要在充分认识和体会彭水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上的外在表现,让意识的民俗文化转化为物质上的变现形式。

3、对民俗旅游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较小

目前,彭水的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较为缺乏,而彭水对于民俗旅游相关专业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对于区域合作与联系、精通旅游营销、熟知该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精通外语的专门性人才。这是制约彭水旅游持续性、连续性、快速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缺乏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协调困难

一方面,彭水下辖3街道18镇18乡,但各单位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态度有热有冷,导致旅游项目分布与发展极不平衡,肢解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彭水交通不便,没建成完善的快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体系。最后,因为彭水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外开放水平比较低,外向型经济水平不高。这些方面都是极大地制约了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四、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和建议

1、加强深度开发,充分尊重民俗的原始性

针对彭水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的问题,彭水应该加强对该地区的民风民俗资源整合,形成合力,组成一个整体资源,加强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要在旅游市场上

进行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的开发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让旅游者有机会接触到彭水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该地区民俗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进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在深度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生活习俗,不能为了迎合某些游客的要求就随意的改变当地的习俗。

2、加强民俗旅游品牌建设

加强民俗旅游地宣传工作,打造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称号,建立品牌效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要积极地把自己的强势旅游品牌宣传出去,让更多的旅游者认识并了解当地的特色风情。如恩施州利川市的腾龙洞,紧紧抓住媒体宣传造势,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2013年打出宣传口号:“重庆42度,利川24度,凉城利川欢迎您。”2014年春夏之交,掷重金在北京地铁四号线全线宣传,做到每个窗口全覆盖,真正做到无缝宣传。付出终有回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宣传上腾龙洞、利川的知名度急速飙升。经济上由2006全年门票收入的100万元到2012年腾龙洞旅游综合收入5584.7万元,完成税收800万元。仅2012年“十一”期间,腾龙洞景区共接待纳入假日统计的游客就有60645人次,旅游直接收入847万元。在宣传民俗旅游品牌时,要依靠多种大众传媒工具,多方位、全方面的加强宣传。可以

在区域旅游集团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统一的彭水旅游宣传网站,让旅游者能够轻轻松松就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旅游信息,同时还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开展更多有关民俗风情的体验活动,例如有得民俗旅游地区让游客自己上山挖野菜、野蘑菇,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吃。还可以让游客参与农家一天的农务生活,感受劳动的快乐。在民俗旅游节日的开发上,把当地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开发成舞台剧的形式,在节日期间演出有地方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民族节目,另外还可在其他目标市场进行巡回演出,让更多的旅游者在没去旅游之前就先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氛围。

3、充分合理的开发,避免过度商业化市场化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好好好珍惜。彭水在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好民俗精神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开发,以保持和时代的同步性,保证市场的吸引力。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提高当地的旅游收入,增强彭水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4、重视民俗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努力提高

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积极引进外来专业性较强素质高的人才。同时彭水也应该加强和高校的合作,教育和培养民俗旅游相关人才的,创建民俗方面的毕业生优先到本地区实习,并给以实习期间的专业培训,大胆启用有志于宣传和继承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人才。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确保彭水悠久的民俗文化有人才继承,有人才传承,有人才把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发扬广大。

五、结束语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成为这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能够提升广大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充分认知,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地意义。民俗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需要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保护好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资源。在下一步的研究当中,还会对彭水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期望能够给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一些参考。鉴于笔者知识水平有限和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本篇文章仅从宏观上对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初步研究。随着笔者知识水平的提高会对彭水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北美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仿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再现了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科特迪瓦利用其独特精巧的人造面具表现其传统文化,还举办了全国舞蹈节;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著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在国内,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汇集了全国几十个民族的灿烂文化,昆明云南民族村也展示了云南 25个少数民族的风俗,在广东,岭南文化、客家文 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也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因此,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 的课题。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文化,历史上中原汉族因宫‘廷内哄受贬、战乱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原因而出现过六次大南徙,汉族与南方的百越族(主要是舍。黎、瑶等族)融合,形成一支既保留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又容纳了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精华,在民俗风情、文化语言等方面有显著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客家文化,集中分布在粤东、闽南、赣南、东南亚,是一种颇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域文化。本文试以客家文化为例,论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操作实践。 一、国内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1.集锦芬草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 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 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2.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 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

重庆彭水诗案

重庆彭水诗案:公务员因编写短信针砭时弊被刑拘 【具体案情介绍】 马儿跑远,伟哥滋阴,华仔脓胞。看今日彭水,满眼瘴气,官民冲突,不可开交。城建打人,公安辱尸,竟向百姓放空炮。更哪堪,痛移民难移,徒增苦恼。 官场月黑风高,抓人权财权有绝招。叹白云中学,空中楼阁,生源痛失,老师外跑。虎口宾馆,竟落虎口,留得沙沱彩虹桥。俱往矣,当痛定思痛,不要骚搞。 ——秦中飞所编短信《沁园春·彭水》 一名县教委的办事科员,一名5岁男孩的父亲,一名曾当过中学教师的文学系毕业生,一名爱好舞文弄墨的瘦弱文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8月15日,在茶余饭后、闲暇之余,用手机编发了一首有关时事的打油诗。他万万没想到,半个月后,警察找上门来,这条让自己小有得意的短信竟招来牢狱之灾——彭水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把他送进看守所关押了一个月。如今,秦中飞已出狱门取保候审,当他对“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经历仍心有余悸时,当地警方表示发现了他另外更为严重的罪行。案件目前还在审查起诉阶段。 昨日,事情有了最新进展,检察院认定秦中飞诽谤了县委书记和县长。当两个警察和单位领导找上门时,秦中飞惊讶于不速之客竟对自己在半个月前填写的诗词感兴趣。“近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一条影响很坏的短信,有人说是从你这里发出去的,谁发给你的?”一名姓谢的警官问,另一个警官是秦的高中同学。这是秦中飞第一次接受警方的问讯,战战兢兢,但他还是本能地撒了谎。“我想不起来了。”他说。 8月15日,重庆市彭水县教委人事科科员秦中飞,突然诗兴勃发,填了一首《沁园春·彭水》的词。内容为该县几个轰动的社会事件,但熟知彭水官场的人,却能从中解读到对县政府某些领导的隐喻。秦用短信以及QQ转发给了其他朋友。时隔半月,警察突然找到了他。10多分钟后,他向他们承认,短信是自己写的,“我想,这事儿也没什么大不了”。 警察搜查了他办公室的书籍、电脑等,并没收了秦的手机及QQ号,随后又将他带到了公安局国安大队。第二天晚上,秦中飞被彭水县公安局以涉嫌“诽谤罪”刑事拘留,关押在看守所。10天后,经过数次提审,公安局于9月11日对其正式下发逮捕令。在押期间,秦一直没有弄清楚诽谤了谁?也没有任何人明确告知。他在被关押了近30天后,由公安局动员其远房堂兄“取保候审”。其间,公安机关还传讯了接收短信的10多个人,以及这些短信的二次甚至三次传播和接收者,“至少有40多人受到牵连”,一位收到短信而被两次问话的中学老师称。 8月31日下午5点半,他被带到县公安局国安大队时,他的警察同学申请了回避。由国安大队的谢队长及一个工作人员对其传讯。他们反复追问秦写《沁园春·彭水》的动机,并怀疑背后有什么力量指使。秦中飞说:“这仅仅是填写的一首词牌,不针对任何人,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在汛期持续强降雨影响下,丘陵山区地带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彭水县作为重庆市地质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受地质灾害影响尤为严重。本文通过对已有成果资料的的收集整理,对重庆市彭水县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彭水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思路,对彭水县地质灾害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区域概况 1.1自然地理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地带,重庆市东南部,处乌江下游,属武陵山中山区。东靠黔江区,南接酉阳和贵州省的道真、务川、沿河县,西临武隆县,北与石柱、丰都及湖北利川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8°57′-29°51′、东经107°48′-108°36′之间,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6.40公里,幅员面积3905.22平方公里。彭水县地处长江一级支流乌江的下游,辖39个乡(镇),10个国土片区所。 彭水县地处乌江、郁江交汇处,国道 319线、渝怀铁路和渝湘高速公路横穿县境,省际公路彭(水)务(川)线、彭(水)利(川)线与县际公路石(柱)彭(水)线、彭(水)酉(阳)线呈中心辐射。另有乌江航线68公里,流经彭水县主城,上通龚滩进贵州,下达涪陵入长江。其综合交通运输已成为渝东南片区的枢纽。 1.2气象水文 彭水县气候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类型,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十分明显。该县多年平均气温17.6°,最高年平均气温18.3°,最低年平均气温17.0°,极端最低气温-3.8°,极端最高气温44.1°(1953年8月19日),高山与低谷气温相差10-14℃。多年平均降雨量1224.0mm,最大年降雨量1600.9mm ,最小年降雨量为最大降雨量的57%。特别是2007年6月23—24日,在22小时内降雨量达213mm,是彭水县气象站建站65年以来的最大降雨量,彭水县地质灾害绝大多数都是在汛期发生的,降雨是诱发本地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彭水县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2 0 0 7年1 2月第2 2卷第4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苘茂兰,王峥 摘要: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各地旅游发展中的一个亮点,甚至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伴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国内学者对此也给予了关注。1 9 9 8年以来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有关民俗旅游研究动态的文章,对其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发现,民俗旅游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有需要加强的地方。 关键词:民俗旅游;开发模式;可持续发展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风采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民俗旅游发轫于2 0世纪8 0年代初期,民俗旅游以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在各地迅速兴起,甚至民俗旅游成为各地参与旅游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迄今,中国民俗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六大特点:规模从小到大;内容从单一向多样化、复合型发展;地域上从少数民族聚居区向内地和全国范围扩展;形式上从单纯观光向体验、参与发展;游客以境外为主到国内外游客并重;层次上从初级水平向专业化水平发展。民俗旅游的发展及其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已经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加强对民俗旅游及其开发的研究已成为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遍观近年来的旅游论著,在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中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试图对 1 9 9 8年以来在各种学术性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民俗旅游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把握和评价,希望能够对今后国内民俗旅游发展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民俗旅游基本问题界定 1 .民俗及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首先需要搞清民俗是什么。如果用“泛民俗”来代替民俗,那么其所导致的对传承的背离是与民俗精神背道而驰的。对于民俗及其内容的理解,学界至今见仁见智。巴兆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在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 1 ] 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参与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事项;既包括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和行为、心理等形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2 ] 对于朝礼和宗教是否属于民俗,一种观点认为,将祭孔仪典、天子朝拜仪礼归人民俗项目有欠妥当,将历史遗迹、佛道寺观统人民俗旅游有失偏颇。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还是应将朝礼和宗教归入到民俗旅游资源之列,因为朝礼和宗教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事实上已成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传统,生活息息相关。但无论如何,民俗与旅游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古代开始,观风察俗,考察民间文化,就是推动旅游的一种动力。[ 3 ] “民俗旅游”概念最早是由西敬亭、叶涛于1 9 9 0年提出的,“顾名思义,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的结缘,是以民俗事项为主体内容的旅游活动”[ 4 ] 。时至今日,对于民俗旅游的概念还是百家争鸣,几乎在所有以民俗旅游为主题的文献中都有对民俗旅游的解释。尽管学者对民俗旅游的内涵认定不一致,但对于民俗旅游的本质认定还是达成了共识: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是一种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具体来说,其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民俗,即旅游客体是民俗风情。二是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民俗产品。只有当旅游者享用和消费的产品是旅游地供给的以民俗风情为核心的系列产品,这样的旅游活动才能归人民俗旅游之列。三是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民俗开发而成。开发民俗必须保持原味,切忌歪曲。四是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有民众的广泛参与,民众的态度、素质直接关系到民俗旅游产品的质量高低和旅游地的声誉。 2 .民俗旅游的内容 根据民俗旅游涉及的民俗范畴差异,民俗旅游可分为物态民俗游、动态民俗游、心态民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 发展策略 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民俗,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习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与旅游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发展民俗旅游。

苏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如七夕乞巧、

轧神仙、石湖串月、雷斋素等等。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其丰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旅游的基础,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提高民俗旅游资源的自豪感、以及对游客进行管理等方面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 一)苏州民俗旅游活动及现状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 、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 谷雨三朝看牡丹" 、上元(清明)" 山塘看会" 、四月十四" 轧神仙" 、五月端午" 龙舟竞渡" 、六月甘四"赏荷观莲" 、七月十五" 虎丘中元庙会" 、八月" 山塘灯船" 、" 石湖串月" 、" 虎丘听歌" ,九月"阳山观日出" ,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作者:薛群慧张晓萍来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添加日期:09年12月29日 一、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理论出发点 正确处理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历来是互相联系,相互转化,相辅相承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开发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时,必须注意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盲目排外,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凡是本民族文化都是最好的,抵制一切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二是认为一切外来文化都是先进的,全盘照搬照抄,抛弃了本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内涵,从而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特色。 正确处理好古今的关系。在利用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时,也涉及到如何对待古今关系问题,在这里也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思想方法论:一是厚古薄今,二是厚今薄古。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实践中就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在对待文化遗产上,报复古主义,认为凡是民族文化就是古代文化,传统文化,摈弃现时代的创新、发展的民族化、民俗风情,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历史联系。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利用、开发上出现了仿古潮流。如在你追我赶的“仿古”热潮中,许多地方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和世界《威尼斯宪章》中关于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理应遵守的若干规定,使一些历史上曾有,后来荡然无存古建筑和滕王阁、牡丹亭等纷纷死而复生(尽管专家认为十有八九属非驴非马建筑)。二是厚今薄古,这是对待文化遗产上的文化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传统文化都是糟粕,而全盘否定,完全抛弃。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仍然存在这种倾向;现代的才是进步的,才有吸引力,从而抛开民俗的历史继承,标新立异另搞一套。正确对待民俗文化遗产的态度,也就是保留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精华,抛弃和克服民俗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成分。然而在开发和利用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实践中,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混杂,甚至把糟粕当精华的现象。如在某些旅游景点,不同程度上甚至主要是以封建迷信内容和庸俗低下的趣味来吸引游客。例如在根据《西游记》、《封神榜》等名著而建造的宫、园、山、殿等场所,不是正确地去表现这些神话故事中的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与黑暗作斗争,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主导精神,而是着力表现作品中居陪衬地位的宿命论,因果报应等迷信的乃至恐怖的和色情的东西。 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 如今人们已对“开展民俗风情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一个旅游项目”形成了共识,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遵循哪些原则去开发,有5个方面的原则: 1、特色性原则。这是指发挥“唯我独有”的民俗风情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只有在开发特色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和特色上下功夫,才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所谓特色,就是“你无我有”,“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如何判定某一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独特性,可以参照旅游资源主要质量指标;珍稀度是指世界范围内旅游资源赋存的价值水平,包括绝无仅有的、罕见的、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迹;古悠度指在一定范围内旅游资源形成的历史年代,它产生时间越早,历史古悠程度越大,特色层次也越多;奇特度是指旅游资源与人们生活、现实环境的差别程度。由于旅游者出游的重要心态就是求异、求新。因此,奇特度愈强烈,资源特色层次则愈多,对旅游者吸引力也愈大;规模度指旅游资源在同类的雄伟、磅礴程度,可构成一系列旅游极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彭水县苗族生活习俗田野调查报告 ——以彭水县鞍子乡苗族生活习俗为例 摘要: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常常在特定的文化仪式和符号中进行。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民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民族的习俗在不断的消亡,民族的特色风情也在不断地削弱。在发展自己民族文化、继承民族习俗的传统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以彭水苗族为例,调查苗族的社会生活习俗及文化的发展、传承、逐渐消亡,以此来呼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关键词:彭水;苗族;生活习俗 一、彭水苗族的起源 苗族是彭水自治县的主体民族,2006年年末人口2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梅子垭乡,鞍子乡,诸佛乡、新田乡、靛水乡、乡润溪乡等地。 蚩尤是苗族世代相传的祖先。彭水苗族先民最初有三支,一支来自蚩尤部落在琢鹿战败后,向南流徙,其中驩兜部落到彭水后,开发盐业,采丹,成为红苗的发祥地;一支来自湖南的盘瓠部落,其被东汉王朝镇压后,部分迁到彭水;一支来自巴国"属"中的"共人",即板楯蛮中的龚姓。元明时期,彭水多次发生"赶苗(蛮)拓业"的事件,境内少数民族群众或迁居深山老林,或背井离乡,使得人口锐减,男女人口不足万人,出现了"十里无鸡鸣"、"百里无人烟"的悲惨景象。经过明代的"湖广填四川"及清朝招抚四川流民回原籍开垦,迁入了部分苗族后裔。迁入的苗族部分是原彭水"赶苗拓业"时迁出的,一部分是从江西、湖北、湖南迁入的三苗、九黎的后裔。但是由于他们对赶苗事件心有余悸,都讳言苗族,而自称汉族,习汉语,学汉文,着汉装,只在风俗上还保留一些苗族的传统。 彭水的苗族没有苗语传承和苗族文字的记载。彭水苗族文学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由苗族群众创作,在苗民中广泛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是彭水苗族文学的主要部分,其体裁多样,不仅有民歌、情歌,还有传说、故事、谚语等等。1984年,由苗民口述,收集出版了《彭水民间传说》、《彭水谚语》、《彭水民歌》等。彭水民族音乐,在唐代就有记载,有最原始的有劳动号子,打薅草锣鼓,青年男女传情达爱的盘歌,姑娘出嫁时的哭嫁歌,居丧的孝歌,以及平时唱的山歌,最著名的苗歌是鞍子的"娇阿依",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宋代时,彭水盛行"红裳舞"。 古时的彭水苗人以"跳月为婚"。跳月,即在春天农闲时,父母携带成年未婚的子女,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学生:古玥指导老师:萧葱 摘要 民俗文化资源是民族旅游的重要资源,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旅游的范畴,其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已成为各国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符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旅游动机。对于民俗旅游开发保护当前面临着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可能的恢复传统民俗,尤其是传统民俗的精华部分,来保持传统民俗的丰富性。因为恢复传统民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重新构建农村社区的一个文化基础,能够使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精华得以弘扬。同时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旅游开发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积极影响,但也给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如民俗文化的同化、庸俗化、商品化等。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旅游资源,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结合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在分析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产生原因、开发形式及民族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正负影响的基础上从民俗与旅游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以期实现旅游与民族文化二者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民俗旅游;特色;开发与保护; Folk cultural touris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Major: Tourism Management Student:Gu Yue Supervisor:Xiao Cong Abstract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tourism resources, belongs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ategory of national tourism, as a kind of a high level of culture touris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Folk cult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ourism means, especially with tourists for newly, travel motive of the prophet. To protect the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face a task, is to make as the recovery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especially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part, to keep the richness of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Because restore traditional folk in a sense, is to build a culture of the rural community foundation, can make our Chinese nation thousands of years to carry forward the essence of long 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tourism development can produce good economic benefit and other positive impact, but also to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negative effect, such as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pre, commercialization assimilation, etc. Our country region is wide, national many, has the rich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乡村振兴视野下重庆市彭水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5924465.html, 乡村振兴视野下重庆市彭水县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作者:陈苗张庭骞阳财婷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5期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我国发展现状,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统筹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推进彭水县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把彭水县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重庆市;彭水县;调研报告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当代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2017年末全国总人口13900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57661万人,占总人口的41.48%。虽然乡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逐年减少,但从当前人口数量看,乡村人口依然在全国人口比率中占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众多的国家,乡村是生产、生活的主要阵地,又是一个兼具经济、社会、文化等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与城镇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二者共同构成了全体人民的主要活动空间。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发展的一个薄弱点和短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2]主要矛盾表现最突出的地方在乡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也主要表现在乡村。农业仍然承担着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变的支撑作用,农民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的任务在乡村,最大的潜力在乡村,最大的动力也在乡村。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三农”问题不仅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焦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途径,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党的领导,要发挥党总揽乡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

《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政法学院行政管理宁建东 201007064055 家乡彭水简介: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 北接湖北省,南连贵州省。全县辖10镇29乡,共274个村、26个居委,1785个村民小组、184个居民小组。2001年底,全县有17.55万户、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0万人,县城居民4.95万人;社会从业人口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2.9万人,第二产业2.1万人,第三产业4万人。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壮族、满族11个少数民族,2001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5%,其中苗族27万余人,土家族9万余人。 ●彭水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诞育了巴蜀最古老的“”黔中文 化”。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今郁山镇置涪陵县,北周置黔州费县。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县。唐置黔中道于此,并置黔州,彭水成为今渝、黔、湘、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唐、宋两朝,中原纷乱,而黔州独守,社会经济齐头发展。元、明两代,多次“赶苗拓业”,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萧条。清政府招民垦荒,还民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到清末“舟楫往来,商贸辐辏,百货云集,盐、茶、油、漆、苎麻诸物转运各地,使“彭水财富,甲于酉属”。 民国时期,兵匪频仍,人民啼饥号寒。1949年11月16日彭水解放,从此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 《鞍子苗歌》 ●“鞍子苗歌” ,是重庆市东南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鞍子乡一带的苗族民歌。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系与大娄山系交汇的褶皱地带,东邻湖南,南连贵州,西接渝中腹地,北挨湖北。这一特殊的“ 文化媾融区” 区位,使“ 鞍子苗歌” 形成了一种既植根于我国西南苗歌特质基因,又涵化整合了土家等民族及巴(渝)、黔、楚(鄂湘)、蜀多地域民歌音调元素的特型歌腔。鞍子苗歌内容十分丰富,按类别分,有劳动歌( 如打闹歌、采茶歌、刺绣歌等) 、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历史歌、儿歌、杂歌; 按表现形式分,有独唱、合唱、对唱、一领众唱(打音)、多领众唱、齐唱等;按歌词结构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长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类;按曲式分,有号子、小调、连句、盘歌等。

举例说明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 集锦荟萃式 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 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 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原生自然式 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为典型、交通也比较便利的村落对旅游者展开宣传,以村民的自然生活生产和村落的自然型态为旅游内容,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几乎没有加工改造,如广东连南三排瑶寨、夏威夷毛利人村落等,其优点是投资很少,让游客有真实感,能自然地与当地居民交流,甚至亲身参与劳作,有很大的活动自由度,缺点是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 主题附会式 指将民俗文化主题与某一特定功能的旅游业设施结合起来,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苏州名园“网师”传统上仅白天对外开放,让游人欣赏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夜间不对外开放,但近期网“师园”推出了“古典夜园”活动,利用园内各厅堂分别表现一两段苏州评弹、昆曲等各种类型的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游客同时可以领略苏州园林在夜景下的意境,很受好评。 短期表现式 以上五种模式均为长期存在、旅游者可随时前往欣赏的旅游开发形式。但也有一些特定的民俗文化只存在于很短时间.激发短暂的旅游人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出于民族民俗传统的节庆活动,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白族和彝族的“火把节”等,其本意并非为了发展生旅游业,故不会长年存在,但在节庆期间会吸引大量的旅游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二)交通状况 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

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