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_邱建群

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_邱建群
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_邱建群

第44卷第1期2016年1月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44No.1Jan.2016

收稿日期:2015-11-16

作者简介:邱建群,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美国太平洋沿岸经济带演进历程、发展特征以及借鉴和启示”(L09BSS001)

的研究成果。

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

邱建群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摘要:美国西部资源依赖型经济在大萧条期间遭到沉重打击。罗斯福新政的救济政策向西部倾斜,对西

部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护和培育作用;联邦政府的农业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遏制了恶化的生态环境;

联邦政府的公共工程投资为西部经济崛起奠定了基础;“第二次新政联盟”扶持了西部企业家成长壮大。联邦政

府的救济和振兴政策使西部经济面貌发生了全新的变化。

关键词:罗斯福新政;美国西部;农业政策;基础设施;西部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K712.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16)01-0170-07

美国区域经济的兴衰和西部经济的崛起,是美国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20世纪美国西部经济崛起和转型的原因,美国史学界主要有著名西部史学家杰拉尔德·纳什为代表的“二战转折说”和以保尔·罗德等人为代表的“内生动力说”两种观点①。本文吸收美国学术界关于“大萧条和新政是美国政治与经济历史的转

折点”等研究成果〔1〕,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剖析大萧条对西部经济的沉重打击,罗斯福新政对美国西部经济发

展产生的转折性影响,来说明新政的救济、振兴和改革政策措施在奠定西部经济飞速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是美国西部经济崛起和经济地位转变的主要原因的论点。

一、联邦政府的救济和振兴政策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培育作用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被美国当代经济学家称为“1790年以来我国所经历的20次大萧条中的任何一

次都更为严重”

的危机。大萧条对西部脆弱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打击极为沉重,传统的采矿、石油、木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部门大面积萎缩,产量和产值锐减,失业率居高不下,居民的收入大幅度下降。

美国的平均失业率在1933年约为20%左右,而在西部一些地区超过了25%,有些行业达到更高的程度。在华盛顿州,截至1932年底,建筑业的失业率为90%,伐木和锯木厂的失业率至少为50%。犹他州的失业率在1933年高达35.8%,爱达荷州制造业就业人数下降了近51%。西部各州居民收入下降的幅度也是最大的。从1929年到1932年,东部新英格兰居民的收入下降了约三分之一,而西部和大平原的居民收入下降了大约一半。从1929年到1932年,美国收入下降幅度最大的7个州中,有5个位于西部(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俄

克拉荷马州、

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其中的爱达荷州年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529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268美元,下降了49.3%〔2〕。

①参见:Gerald D.Nash,World War II and the West:Reshaping the Economy,Lincoln:Univer -sity of Nebrashka Press,1990;Paul Rhode,The Nash Thesis Revisited:An Economic Historian ’s View,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63,no.3(1993)。DOI:10.16197/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ki.lnupse.2016.01.021

第1期

邱建群: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171更为严重的是,西部整个社会秩序处于失控的境地。内陆各州难民和失业者纷纷迁移到加利福尼亚沿海城市,使得加利福尼亚州有125万人靠每月16.2美元的救济金为生,几乎占全州总人口的20%。1933年春,犹他州32%的人口需要通过政府救助基金获得食品、衣物、住所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北达科州三分之二的居民需要救助,超过12万人背井离乡寻求生计。在俄克拉荷马州,1931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为450565美元,其中338 092美元,即超过75%的经费须用于救助活动。科罗拉多州因为延迟建立救济署结果导致了近千人袭击丹佛立法会议厅,甚至有人还想要抢劫粮仓〔3〕。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西部经济濒临崩溃之际推行新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罗斯福政府通过“百日新政”期间建立的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和第二次新政期间建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WPA),以及重建金融公司(RFC)、公共工程署(PWA)、国家青年署(NYA)等其他新政机构,使联邦救济政策向西部倾斜,向西部各州注入大量资金。根据1933—1939年联邦资金在美国各地区分配统计报告的数据: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总额超过124.95亿美元①,名列联邦资金在美国各地区分配的前茅〔4〕。

新政实施的救济措施和拨款、贷款项目,对于西部发挥了重要和巨大的作用。第一,救济了数以百万的西部人民,把千百万家庭和个人从破产或破产的边缘拯救出来。在华盛顿州,在公共工程署项目实施的第一年,就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联邦援助,用于支持桥梁、公路、州立监狱的建设,资助矿产和自然资源调查。截至1933年底,公共工程署在华盛顿州雇佣的工人超过54000人,从事粉刷建筑,修复道路,清理土地等工作〔5〕。在爱达荷州,联邦政府通过在爱达荷州的各种新政机构做出的贡献包括:为近2000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有收入的校外劳动;为大约5000名贫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提供兼职工作;为约20000个贫困家庭提供救济;约4000名工人在数千英里的道路项目就业〔6〕。在北达科他州,在1933—1935年期间共获得了将近2500万美元的各种救济和援助款项,每3个北达科他州人中就有1人接受紧急资金救助。联邦紧急救济署还在北达科他州推行以工代赈项目,包括建造2300英里的道路、114座水坝、60座桥梁,以及23个公园等,为失业工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7〕。联邦政府的这些公共工程项目,满足了西部人民当时最迫切的需要,给予他们以基本生活保障。

第二,使处于风雨飘摇的西部经济和人民福利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华盛顿州的经济开始大幅回升,居西部各州之首。到1937年,华盛顿州经济主要指标已接近1929年的水平。该地区伐木业、锯木厂、造纸厂、家具、木制品工厂的工人数目,几乎与1929年持平。在爱达荷州,企业所得税从1933年的26.5万美元上升到1939年的138.4万美元,人均收入从1933年的287美元上升到1939年的452美元。截至1936年,科罗拉多州人均收入增加了19%,内华达州增加了24%〔8〕。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表明,新政项目初步恢复了西部各州的经济活力,并且为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西部人在思想观念和行为取向方面发生了重要转变。19世纪以来,美国西部一直以“独立的”(independent)和“个人主义的”(individualistic)西部而闻名。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经济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始终贯穿其间,“联邦政府是西部的某种身外之物”〔9〕。然而,大萧条深深地震撼了西部,数百万西部人发现他们要在简单的生存方面依赖联邦政府,“大萧条、旱灾和沙尘暴削弱了西部依靠市场作为经济活动仲裁者的理念”〔10〕。联邦政府已经开始扮演生活中主角的作用,成为西部人希望所在。同时,由于联邦政府在西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这使得一些西部人的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11〕。这两个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它使联邦政府在西部的威信大大加强,联邦政府也开始大力参与西部经济的发展,这些对西部的命运和未来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①美国史学界一般认为西经100度以西,包括堪萨斯、内布拉斯加、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得克萨斯、俄克拉荷马、内华达、科罗拉多、蒙大拿、怀俄明、爱达荷、犹他、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俄勒冈、华盛顿17州为西部地区,本文亦采用这一观点,参见:Don C.Reading,New Deal Activity and the States,1933to1939,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3,No.4.(Dec.,1973),p.795。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72

二、联邦政府的农业政策对西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美国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指出:美国西部“不同于东部,农业仍是经济发展的中心”〔12〕。1930年代初,美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5.1%,而西部大平原6个州的680多万居民中就有将近7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13〕。因此,除了恢复就业以外,新政对西部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农业政策。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西部农业面临的一个严重危机是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农民收入下降,其幅度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广大农民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有“美国粮仓”之称的大平原上的北达科州,南达科州和俄克拉荷马等州,所受打击尤为严重。以北达科州为例,农民的年均收入降至145美元,而同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75美元。该州三分之一的农户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农场和家园,超过12万人口被迫背井离乡去其他州谋求生计〔14〕。西部农业面临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危机,是农业核心地带生态系统的崩溃,大平原西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以及科罗拉多、堪萨斯和新墨西哥州部分相邻地区的狭长区域成了沙尘暴的策源地。沙尘暴导致大平原上超过2000万英亩的土地失去了一半的表层土壤,4000万英亩耕地遭到毁坏,另有2亿英亩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在沙尘暴时期,美国大平原几乎一半的农场被废弃。20世纪30年代的农业统计表明,在大平原地区除了一个县以外所有县的人口都在下降,仅在科罗拉多州就有3万农民被迫放弃了经营农业,数以万计的家庭成为荒无人烟的废墟〔15〕。另据估算,沙暴区那些背井离乡翻越崇山峻岭,被称为“俄基”和“阿基”等向西艰难跋涉的难民,其总数在100万人以上①。

新政把解决农业危机和应对生态灾难结合起来,并将其作为农业调整政策的主要目标。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通过《农业调整法》(AAA),先后成立了农业调整局(AAA)、农业信贷管理局(FCA)、安置管理局(RA)和农场安全管理局(FSA)等机构。农业信贷管理局共向全国农民提供贷款近40亿美元。其中的大量资金投入到西部特别是大平原诸州。据统计,从1933年到1939年,在前14个人均获得新政诸机构资助最多的州中,有8个州位于大平原;另据估计,到1935年底,根据《农业调整法》拨付的救济和贷款资金超过11亿美元,其中大约一半给予了10个大平原州,北达科他、南达科他、内布拉斯加、德克萨斯和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获得了资金百分比的前五名。仅北达科他一个州在1933年至1940年间,根据各类农业项目拨付的资金就超过1.42亿美元。

《农业调整法》以及相关的拨款和贷款项目对于西部农业影响很大,也使西部人受益良多。第一,通过对西部的农业和畜牧业实行限产、政府购买和补助等措施,解决了价格偏低问题,保证了农民的基本利益。通过限产计划,小麦和生猪的产量下降了15~25%,棉花产量削减了近三分之一。同时农牧民也从政府的限产和收购中获得了收益,如棉农获得补偿的总额超过1亿美元。到1935年,农业生产管控政策已初见成效,农民的收入比1932年增加了50%。美国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亿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亿美元〔16〕。第二,西部农民获得了各种新政机构多方面的救助,其经济和福利状况得到极大改善。仅以北达科他州和爱达荷州为例,根据一项估计,截至1936年,北达科他州每3人就有2人通过农业扶助项目、商业贷款、紧急救助和公共工程岗位等形式,接受联邦的救助〔17〕。在爱达荷州,大约20000到30000农民与农业调整署签订了合同,获得补助金以维持他们的收入。另外9000个低收入农民获得农场安全管理局更多的实质性帮助。由农业贷款机构向该州农民提供的贷款超过5000万美元〔18〕。农场安全管理局向农场佃农贷款1.91亿美元,以资助他们购买土地,后又向95万农场佃农贷款7.78亿美元,以资助他们购买新农机、卡车、牲畜,或偿还债务。开始于1935年的农村电气化项目(REP),将使用电力的农户从1935年的11%提高到1939年的22%。到1940年,使95.6万个农场使用上了电力〔19〕。罗斯福政府实施的这些农业立法和新政项目,不仅起到救援和救助的作用,还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在解决土地滥用和生态灾难问题方面,国会先后通过了《泰勒放牧法》(TGA)、《土保护和国内配额法》

①“俄基”(Okies)和“阿基”(Arkies)分别指大萧条时期来到美国西海岸地区的俄克拉荷马和阿肯色移民,难民总数数据参见:〔美〕狄克逊·韦克特著,秦传安译:《大萧条时代》,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172页。

第1期

邱建群: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173(SCDAA)等法案,建立了土壤保护局(SCS)、民间资源保护队(CCC)等机构和组织。民间资源保护队在森林养护、水土保持和牧场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941年,该机构雇用了大约350万名青年,总共种植25亿株树木,保护4000万英亩农田免受侵蚀,排干沼泽24.8万英亩,恢复近100万英亩的牧场,建造了800个州立公园〔20〕。《泰勒放牧法》是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1934年6月该法案规定:从公共土地中拨出超过一半的土地约8000万英亩给牧民放牧牛羊,联邦政府不再向私人出售西部公有土地,而是给牧民发放10年牧业许可证〔21〕。又根据1936年修订的法案,在未开发闲置的公共土地建立59个放牧区,放牧区包括1.68亿英亩的联邦土地和9700万英亩的其他土地。该法案的意义,绝不是仅仅解决西部十几万牧民在公共土地上非法放牧混乱情况那样简单,而是如美国著名边疆学者卡尔·艾博特指出的,它“决定性地终结了联邦政府将公有土地出售,为私人所有和供私人开发的时代”〔22〕。法案事实上关闭了西部公共领地,终止了1862、1909和1916年的土地法,结束了美国家庭农场的扩张①,从而杜绝了西部农民实行无序、粗放经营,以获得眼前最大利益的耕作方式。这些耕作改良、水土保持,以及土壤保护等立法和措施收到了成效。据估计,在《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生效三年后,美国的水土流失率下降了21.7%〔23〕。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遏制。

三、联邦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为西部经济崛起奠定基础

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联邦政府向西部各州注入资金以创建一套全新的经济基础设施。新政时期建设的这些设施,有力地保障了二战时期美国西部军事工业迅速崛起、高效快速运行,并为战后经济转型打下了基础。正如美国史学家艾伦·布林克利所说:“如果没有联邦政府的大规模建设投资,二战后西部经济发展的转型即便得以实现,也会面临很多困难。”〔24〕

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汽车客货运比例不断增大,西部一些城市如洛杉矶汽车普及率位居前列,但西部的公路建设相对滞后。从1931年开始,联邦政府积极参与国道等道路的建设项目。据统计,在1921年至1940年间,联邦和各州对国道(highways)、道路(road)和市镇街道(streets)的资助,总计为410亿美元〔25〕。在这一全部支出中,大约有150亿美元用于资助主干国道的建设。联邦政府资助了的国道30,国道60,国道70,国道66和国道80等公路的建设,这些全天候公路把西部城市与中西部和东部连接起来。其中国道66有“美国大街”和“母亲大道”之称,是美国历史上主要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一,它东起芝加哥,途经8个州,直至加利福尼亚州海滨城市圣莫尼卡,全长2448英里(3940公里),1938年全线最终铺设完成。在大萧条时期,西进移民主要通过66号、60/70号和80号公路进入加利福尼亚州,仅在1933年进入加州的人口就超过50万〔26〕。

从1935年代中期开始,在公共事业振兴署等新政机构的领导下,修筑飞机场近1000个。1938年的《民用航空法》提出了一项对分散的西部城市特别重要的联邦援助机场建设计划〔27〕。1939年,国会根据国防机场发展计划(DLAND),批准拨款4000万美元,建设、改建、扩建250个机场。1940年,随着欧洲战事的发展,该计划又增添了149个机场。新建的许多机场设在西部,20世纪30年代,北达科他州新建30个机场,爱达荷州新建25个机场〔28〕。犹他州南部的加菲尔德县机场,作为公共事业振兴署项目建于1936年。该机场耗资约38669美元,拥有两条5000英尺长、500英尺宽的跑道。联邦政府的其他基础设施性质的项目涵盖极广,从县政府办公大楼到人行道,从法院到涵洞,从水处理厂到游泳池,从桥梁到高尔夫球场,从医院到滑雪旅馆。公共工程署和公共事业振兴署在华盛顿州兴建了246座公共建筑,在蒙大拿州建设了227座公共建筑,在整个西部建有

①1862年的《宅地法》规定,凡美国公民只要缴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在西部获得160英亩土地。1909年,美国政府将《宅地法》授地面积从160英亩扩大到320英亩,获得所有权耕作期限从5年减为3年。1916年的法案又规定牧业地区《宅地法》授地面积为640英亩。到1930年代初,大平原上超过3.25亿英亩的土地开垦成农田。只剩下1%的原始高原和草原。整个生态系统都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农场。参见David J.Wishart,ed.,Encyclopedia of the Great Plains,WILDLIFE AND AGRICULTURE,2011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http://plainshuman-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encyclopedia/doc/egp.ag.076.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74

数千座类似的建筑。例如,到1940年,公共事业振兴署在北达科他州建设了13643英里的高速公路,465座桥梁和425栋新公共建筑〔29〕。

除了投资基础设施和各种公共建筑外,联邦政府重新塑造西部景观最宏伟的壮举堪称西部大规模水利工程和电力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其中最著名的三大工程为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水坝、密苏里河上的佩克堡大坝和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古力大坝。大古力大坝建于1933年至1942年,是新政时期最大的公共工程建筑,由公共工程署投资6300万美元,华盛顿州投资37.7万美元建设〔30〕。这些大型水利工程发挥了多方面重要作用。第一,为西部广大城乡提供了充沛而廉价的能源供应。如大古力水坝,发电能力为6465兆瓦,是当时美国最大的水力发电设施。便于长途输送的水电动力,推动了从斯波坎到洛杉矶、奥斯汀等诸多城市的工业发展,也使偏僻农村的电力配给事业得到普及。美国农村用电农户,在1925年只有3.2%,1930年有10%,而到1950年则飙升至超过90%〔31〕。第二,为西部城市和常年干旱的农田提供水源和灌溉。如胡佛水坝不但通过259英里的河渠管道向洛杉矶输送水源,推动了该市的崛起,每年还可向上游的犹他、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和怀俄明州提供750万英亩-英尺灌溉水,向下游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和亚利桑那州提供850万英亩-英尺灌溉水(英亩-英尺(acre-feet),灌溉水量单位,相当于1英亩地1英尺深的水量,即43560立方英尺或1233.5立方米。),使原来的荒芜之地变为绿洲。第三,为西部镁、铝加工,原子能,飞机制造,合成橡胶工业等新兴军事工业提供能源。以铝的生产为例,二战时期美国生产用于制造飞机的铝所需的能源,有三分之一来自大古力水坝所产生的电能〔32〕。此外,大古力水坝还为位于华盛顿州东南汉福德的美国第一座核反应堆生产用于制造原子弹的钚提供了所需的电力。杜鲁门总统曾高度评价哥伦比亚河上的水电工程,认为这些设施对美国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作用巨大,不可或缺。他说:“如果没有大古力水坝和博纳维尔大坝,美国几乎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33〕。

四、“第二次新政联盟”助力西部企业家成长壮大

联邦政府的西部政策和措施,不但拯救了数百万的西部人,保护了基本的生产力,稳定了农业和生态环境,创建一套新的经济基础设施,还促进了西部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在这个过程之中,“第二次新政联盟”起了重要作用①。

在1935年1月致国会咨文中,罗斯福总统释放出推行第二阶段新政的信息:“要复兴,就必须改革”。从这年春天开始,罗斯福推出了《全国劳工关系法》(NLRA)、《1935年银行法》(BA)等一系列重要立法措施,对“自私和对权力渴望”的银行家、金融家和企业家等垄断资本进行抑制,扶助“被遗忘的人”和“被忽视的集团”。罗斯福及其支持者这些打压和限制措施,触动了美国19世纪以来重工业与金融业经济联盟的利益,使新政初期罗斯福与华尔街垄断资本家的“蜜月期”终结。从1935年的银行法到1941年的《租借法案》,白宫与华尔街之间的关系达到20世纪里的冰点。这一空白期,给予了西部生意人以巨大商机。西部企业家在金融业、制造业和经济地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改善。

第一,西部金融业崛起并进入了成熟发展期,已经具有较充分的能力提供大规模信贷促进和巩固经济活动。银行家阿马德奥·彼得·基安尼尼被誉为“将西部从东部的金融和商业统治中解放出来的民间十字军运动梦幻般的领袖”之一,他的美洲银行,是西部银行业的代表〔34〕。1904年,他在旧金山成立意大利银行,资本不过8780美元。到1927年,通过并购和重组,意大利银行已拥有276家分行,3000万美元资本。1930年,该银行易名为美洲银行时,控制了加利福尼亚州40%资本,已是全美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私营银行。在新政时期,基

①“第二次新政联盟”(Second New Deal Coalition)指富兰克林·D.罗斯福与曾经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支持过第二次新政的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盟。这个利益集团主要由资本家组成,包括商业精英和投资银行的银行家,他们大多来自西部和南方,多为建筑、石油、矿业、棉花、烟草等领域的重要人物。参见:Danial Conford Ed.,Working People of Californi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pp.442-443;〔美〕凯文·菲利普斯著,王吉美译:《一本书读懂美国财富史:美国财富崛起之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73-74、313-314页。

第1期邱建群: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

175

安尼尼向加州的电影业、葡萄酒行业投资,购买金门大桥建设的融资债券。在二战期间,他资助实业家亨利·凯泽和他的企业进行战时生产,仅对其造船业的贷款就达4500万美元。在新政年代和后来西部军事工业扩张中,美洲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美洲银行的资本在1941年达20亿美元。在基安尼尼的带动下,西部形成了一批像美洲银行、西北太平洋银行、加州商业银行等有影响的大银行,它们取代了原先由东部银行控制西部经济的地位。正如基安尼尼所言:“西部拥有足够的资金以资助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情;我们不再不得不去纽约寻求资金,我们也不再需要它的怜悯。”〔35〕

第二,西部工业开始崛起,诞生了以凯泽为代表的企业家。亨利·J.凯泽被称为“西部独立工业化的先锋”,享有美国造船之父和西部钢铁、水泥、制铝和制镁业开创者之誉。凯泽早年来到西海岸创业,靠做铺路生意发迹而成为西部工业巨头。1931年6月,凯泽整合西部几家建筑公司组成六大公司(SC)企业集团,次年获得美国政府5000万美元合同,成为胡佛水坝建设的主要承包商〔36〕。新政期间,他的公司参与金门大桥、马雷岛海军基地、博纳维尔以及大古力和沙斯塔大坝等项目的建设。凯泽公司总共从中获得1.1亿美元的利润,迅速发展壮大〔37〕。虽然凯泽的企业在二战期间快速扩张,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造船商,全国四分之一的铝和西部三分之一以上的钢铁的生产者,但是它的基础完全是在新政时期奠定的。

第三,其他西部金融家、企业家成长起来,地位和影响显著增强。支持新政的西部著名企业家还有犹他州银行家、六大公司合伙人兼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马瑞纳·艾克尔斯,德克萨斯州木材、房地产和银行业巨头兼重建金融公司总裁杰西·琼斯,加利福尼亚州飞机制造商唐纳德·道格拉斯,西部建筑公司总裁斯蒂文·贝克特尔,统一钢铁公司总裁约翰·麦科恩,德克萨斯的石油家以及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的经营者等〔38〕。这些企业家依靠新政项目和政治盟友的力量,得益于政府提供的大量资金和销售市场,都成为企业巨头和工业巨人,其中的一些人还成为有影响力的政策制定者。马瑞纳·艾克尔斯在1934年被任命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是第一位担任这一职务的西部人。他参与制定了1933年《紧急银行法》和1935年《银行法》,重组了联邦储备系统,被称为“新政项目的主要建筑师之一”。杰西·琼斯1933年被罗斯福任命为重建金融公司总裁,把重建金融公司发展成为在华盛顿拥有1500名员工以及超过32个分支机构的庞大的组织。从1932年到1941年,重建金融公司用于救济、借贷或公共工程拨付的资金超过94亿美元,被认为是二战前美国最有权势的政府部门。

五、结语

毋庸置疑,二战期间联邦政府调拨了大量战争防务资金投放到西部,军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崛起打破了传统的产业结构,从而摆脱了对东部的依赖,实现了西部经济的崛起和经济地位的根本性转变。但是,正如卡尔·艾博特指出的:“战时动员的勃兴是建基于10年甚至20年集中起来的坚定的准备工作之上的。”〔39〕特别是新政期间,美国不仅渡过了大萧条,还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西部。当二战即将来临时,西部已拥有了战时经济建设的主要条件和基础设施:重振了自信心和主动性的人民,企稳向好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一整套全新的基础设施,拥有从事大型工程建设经验的工人队伍,以及有进取心的企业家群体。这些成就的取得,与新政期间“联邦政府在西部的角色从推动者(promoter)转变为规划者(planner)”密不可分〔40〕。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政策是万万不能的。罗斯福新政改变了美国历史进程,对西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美国西部开始崛起,在二战中实现经济转型,战后成为信息革命和网络风暴策源地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John Joseph Walli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New Deal Spending Revisited,Again:With and without Nevada〔J〕.Economic History,Vol.35(Apr.1998).167.

〔2〕Frederick M.Cone,Income Payments by States〔J〕.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August1941),21,p.14.

〔3〕〔9〕〔10〕〔15〕〔17〕〔22〕〔26〕〔29〕〔34〕〔35〕〔36〕〔40〕Edited by Clyde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nerⅡ,Carol A.O'Connor and Martha A.

Sandweiss,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Wes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448-449、477、469、477-448、477、478、478、478、476-477、479、451、457、452、475.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176

〔4〕Office of Governmemt Report,Report10,Vol.Ⅱ.转引自Don C.Reading,New Deal Activity and the States,1933to1939〔J〕. The Journal of Ecnomic History,Vol.33,No.4.(Dec.,1973).795.

〔5〕Paul Dorpat and Genevieve McCoy,Building Washington:A History of Washington State Public Works〔M〕.Seattle:Tartu and the Washington Chapter of the American Public Works Association,1998.11、15.

〔6〕〔18〕〔28〕Leonard J.Arrington,Idaho and the Great Depression〔J〕.Idaho Yesterdays,XIII(Summer1969).2-8.

〔7〕Jerome Tweton,The New Deal and North Dakota:A Special Report〔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articles/ the_new_deal_and_north_dakota_a_special_report.

〔8〕State Personal Income1929—2000,a CD-ROM issued by the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Washington,D.C.November,2001〔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 bea dn nipaweb.

〔11〕〔14〕Gerald D.Nash,The American West Transformed:The Impact of the Second World War〔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5.5、6.

〔12〕〔24〕〔美〕艾伦·布林克利著,邵旭东译.美国史(1492—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751.

〔13〕David J.Wishart,ed.,Encyclopedia of the Great Plains,RURAL-URBAN POPULATION CHANGE,2011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encyclopedia/doc/egp.ct.045.xml.

〔16〕刘绪贻,李存训.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84.

〔19〕〔31〕Carl Kitchens,Price Fishback,Flip the Switch:The Spatial Impact of the Rural Electrification Administration1935-1940,NBER Working Paper No.19743,Issued in December2013.6〔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papers/w19743.

〔20〕Bill Ganzel,CCC,Civilian Conservation Corps,2003〔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farminginthe30s/water_12.html.〔21〕高芳英.20世纪美国西部经济地位的变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87.

〔23〕Soil Conservation and Domestic Allotment Act of1936〔EB/OL〕.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9b17679244.html,/wiki/Soil_Conservation_and_Domes-tic_Allotment_Act.

〔25〕Robert R.Young,A National Transportation Policy:Law and Contemporary〔J〕.Problems,Vol.12,No.3(Summer1947).634.

—当代美国西部城市〔M〕.王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7.

〔27〕〔39〕〔美〕卡尔·艾博特.大都市边疆——

〔30〕〔32〕Paul C.Pitzer,Grand Coulee:Harnessing a Dream〔M〕.Pullman,WA: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4.75、250.〔33〕George Sundborg,Hail Columbia:The Thirty-Year Struggle for Grand Coulee Dam〔M〕.New York:Macmillan Company,1954..

430-431.

〔37〕〔38〕Danial Conford Ed.,Working People of California〔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443、442-443.

On Roosevelt’s New Deal and the Rise of American West Economy

QIU Jianqun

(College of History,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110036,China)

Abstract:The economy of the American Western that depended on resources was severely affected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Roosevelt’s New Deal relief policy favored the West,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tection and breeding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nomy.The federal government’s agricultural policy improved the farmers’income,preven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ederal government’s massive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the west-ern economic rise;the Second New Deal Coalition support the western entrepreneurs growing.The federal government’s relief and revitalization policy has made a compete change in the western economic outlook.

Key Words:Roosevelt’s New Deal;the American West;agricultural policy;infrastructure;western entrepreneurs

【责任编辑孙琰】

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教师总结)有人说危机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是灾难和契机结合。面对空前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总统突破传统的经济政策,果断地实施新政,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新政缓和了美国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重新带来了自信和繁荣,“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新政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可以说挽救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这些就是罗斯福总统及其新政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课后巩固练习 1.(2012·山东泰安质检·1题)小明同学收集到一张20 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 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 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 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 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 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2012·山东潍坊质检·16题)诚信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3.(2012·湖北八校第一次联考·33题)罗斯福在其就职演说中这样说道:“为了防止旧秩序的罪恶重演,我们需要双重的保障:要严格监督一切银行、信贷和投资,以便制止利用他人金钱进行投机的勾当;必须为充足而可靠的通货做好准备。”在之后的新政中罗斯福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 B.实行通货紧缩

图一 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图二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 图三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 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18课1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测试题

第18课 1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1 1933年的某一天,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电锣声,道琼斯的股票行情发报机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这一现象的出现与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有关() A 调节农业生产 B 调整工业生产 C 整顿财政金融 D 实行以工代赈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题目的关键信息是“纽约股票交易所”、“道琼斯的股票行情”,由此可以判断出是美国的财政金融状况得以好转。与此有关的是C。 2 富兰克林·罗斯福:“我们将调整经济,使之尽快结束现有失业,然后采取英明措施使失业现象不再出现,我不愿意设想任何美国人永远靠救济为生。”其中“英明措施”在新政改革中指的是() A 整顿财政金融 B 实行国有化 C 以工代赈 D 稳定农产品价格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以工代赈”增加了就业,稳定了社会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失业现象,这比单纯“救济”要“英明”很多,故选C。 3 罗斯福说:“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新政中为应对危机“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的措施不包括() A 整顿银行业 B 颁布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 C 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 D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A、B、C都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D明显不对,符合题意。 4.到1940年,美国65周岁以上未参加老年保险的人员中,约有200万人得到联邦和州政府的共同帮助,每人每月平均生活津贴20美元。这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政府实施的( ) A.《全国工业复兴法》B.《紧急银行法》 C.《公平劳动标准法》 D.《社会保险法》

张燕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使用日期编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听过美国历史上“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曾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激趣、引出课题)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克服危机的实践。 [新课]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1、表现 探究一:看图思考:大萧条是什么样的? 图1.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2.银行前挤兑的人群 图3.股市中破产者100美元出售汽车 图4. 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 图5.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图6.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整合一:大萧条的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原因 探究二 :“牛奶白白被倒掉……穷人饿得嗷嗷叫”,这就是大萧条里的很不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请同学们阅读如下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儿子:“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 妈妈:“因为我们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 儿子:“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呢?” 妈妈:“因为煤太多了。”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的2%的人拥有。 材料三 当时很多人梦想通过股票买卖一夜暴富,于是把本来可用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钱疯狂地投进了股市,使得股票价格暴涨,严重背离实际价格。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生产远远大于消费,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整合二:大萧条爆发的原因: 导火线: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供给、需求(或生产、消费)之间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关于经济危机的特点、影响,可结合教材得出: 3、特点 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4、影响(提示: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分析) (1)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3)社会动荡、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危机。 (过渡)那么,该怎么办?怎么办?资本主义制度该何去何从? 二、罗斯福新政(内容、特点、评价) 简要介绍罗斯福的事迹(强调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探究三:假如大家就是罗斯福的“智囊团”,你们将怎样对症下药?你们的新政“新”在何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的成功典范 【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整个历史必修模块(Ⅱ)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着重阐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本课的前一课讲述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基于此,课本指出:“罗斯福新政虽是解决经济问题的急救章……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对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脉搏,“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代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新政采取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此后美国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本课教材和初中教材相比,从内容上看,两者都包含了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但初中教材的重点是新政内容,本课教材的重点是新政的影响。从教材的知识看,两者都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如经济危机、国家干预经济等。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本课教材比初中教材明显加大了力度。就能力要求看,本课教材突出了评价能力,比初中教材的识记能力要求要高得多。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自由放任”的美国》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它对战后的资本主义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福新政》也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从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已经初步具有了用抽象符号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

2019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复习试题: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测试

一、选择题 1. 下面是1928年4—6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表(单位:%),图表反映的汽车消费主流方式对美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主要隐患是( ) A.工人极端贫困B.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 C.汽车价格暴涨D.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 解析:材料体现出信贷是汽车消费的主流方式,这种消费方式实质是一种提前消费,易形成市场繁荣的假象,刺激资本家扩大生产,故工人极端贫困不是其主要隐患,故A项错误;信贷造成的虚假繁荣,使追逐利润的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脱离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容易造成资金周转不利企业破产,故B项正确;汽车价格暴涨会导致企业生产扩大,C项不是主要隐患,故错误;汽车生产商提高质量不属于隐患,故D项错误。 答案:B 2. 下面是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代表民主党派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以下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A.说明美国的共和党在美国不得人心 B.表明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竞争激烈 C.说明自由放任政策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D.胡佛的执政能力较差 【解析】选C。漫画的内容是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民主党在叫卖关于“美好的过去”的歌曲,材料凸显胡佛的应对,材料中未体现党派是否得民心和两党之争,A、B错误;漫画表明胡佛政府没有解决好经济危机问题,但并不

代表执政能力差,所以C正确、D错误。 3.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C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体现了美法之间发展的差距较为明显,故本题应选C 项;20世纪50年代初的法美两国均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化国家,故A项的表述错误;B 项开始于一战前后,早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初”,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法美两国的经济一体化,故排除D项。 4. 罗斯福指出:“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评价和核定原有的价值观念……现在的任务……为剩余产品开辟国外市场……按照消费状况调整生产,公平地分配产品和财富,使现存的经济组织服务于人民。”这反映了罗斯福( ) A.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B.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C.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C 解析: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罗斯福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只是调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新评价和核定”“调整”“分配”等,可知罗斯福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模式,而非推行,故D项错误。 5.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经济指导的杰作,尤其是它在所有制形式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新型的国家所有制,使“国家具有经济基础属性和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此类措施的深远意义是( ) A.使国家具备了经济管理的职能 B.实现了就业与消费的增长 C.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D.促进了所有制结构的剧变 【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国家所有制,有利于经济发展模式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转变,故C正确。 6.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2(第三单元)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教师寄语: 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为;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 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的一个人。 ——恩格斯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供有关统计数据,利用影视作品或图片生动再现当时情景,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 (2)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培养其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应对危机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迎难而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

成中的作用。与其前后知识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它使美国摆脱了危机,并且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对二战后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学好它,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因而本课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四、学情分析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高一学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因此,我认为应该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教法学法 教法: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尤其对于世界史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师生交流---落实重点---启发诱导---合作探究—-引导分析---突破难点---学以致用”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互动贯穿其中。 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其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和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经济危机破坏性和罗斯福新政的资料、新闻图片,电影片段等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课本,根据兴趣自愿结合成几个小组广泛查阅、收集有关经济危机资料,了解有关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模拟罗斯福的智囊团,为新政出谋划策。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2006年,震动传及东南亚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憾及了整个中国的灵魂。然而,就在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时,07年出现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界的地震,使世界经济进入了天寒地冻的冬天。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被称为“八十年不遇的经济大衰退”。八十年前爆发了一场什么样的经济危机?它又是怎样解决的?它可以为我们现在度过危机提供哪些有利借鉴?下面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老师要求同学们要边看边思考:这段

高考真题分类汇编 与解析:62罗斯福新政(人民版必修Ⅱ)

2007-2011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必修Ⅱ) 6·2 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27题)如图所示的曲线反应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 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2.(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6题)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 D.实行社会救济 3.(2009年江苏高考18题)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 ①扩大生产资料市场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刺激消费需求④抑制物价上涨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1年江苏高考15题)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

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5.(2009年高考上海文综12题)2009年2月,美国总统奥巴马针对日益严重的国内经济经济危机,签署了经济刺激计划。在70多前,美国曾施行了类似的政策,史称( ) A.马歇尔计划 B.布什计划 C.里根计划 D.罗斯福新政 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7题)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大量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7.(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8题)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 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 D.美元逐渐升值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 8.(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40题)(3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美国国民总产值从1929年的1040亿元下降到410亿元,当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农民每收一英亩小麦,就要亏一元五角,用玉米棒子当燃料,比卖玉米买煤烧还合算。肉价惨跌,一只羊送到市场,运费一元一角,,售价不足一元,这时全国再也没人搞货币兑换了,纽约州一位参议员到首府,自带一周吃的东西……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拳办“金手套”锦标赛事决赛,门票除五分钱娱乐税必须付现金外,其余可以用任何实物支付,其中有香肠、床垫、帽子、鞋子、大衣、女睡衣、照相机、玩具、高尔夫球裤、机工工具、涂脚药膏、《圣经(新糟)》等。 ——摘编自(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高三一轮复习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精美解析版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选择题,自学自测(本大题共12小题,) 1.富兰克林·罗斯福指出:“并非追求利润的自由企业制度已在这 一代人中失败,而是尚未经受考验。”这表明 A. 新政颠覆了资本主义制度 B. 罗斯福坚信资本主义制度 C. 新政借鉴了社会主义制度 D. 罗斯福坚持自由资本主义 B 本题考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材料中罗斯福坚信“自由企业制度”实质是坚信资本主义制度。B正确;A与史实不符,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干预经济矛盾,排除。故选B。 2.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 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 政() A.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政策性调整 B. 既实行资本主义,又实行社会主义 C. 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 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A 本题主要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和理解,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出发点在于缓解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即材料“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故A符合题意;BCD 第1页/共16页

说法均不正确。故选A。 3.罗斯福新政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捍卫了资本主义民主制,挽 救了现代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 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了全面干预 B. 采取的措施得当、行之有效 C. 克服了经济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 D. 生产关系调整可继续容纳生产力 D A项,罗斯福新政并不是国家政权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全面干预就是计划经济了,排除; B项,采取的措施得当、行之有效是一般原因,排除; C项,克服了经济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是作用并非根本原因,排除; D项,生产关系调整可继续容纳生产力,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包括调整劳资关系等,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具体考查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根本原因和实质.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成功的根本原因和实质,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和评价.

张燕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 15 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使用日期编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听过美国历史上“饥饿”总统的故事吗?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在1928 年竞选总统时,曾为美国人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生活前景。可是不久他就获得了“饥饿”总统的绰号,这是为什么?(激趣、引出课题)1929年美国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粉碎了胡佛的美好预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场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以及美国政府克服危机的实践。 [新课]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表现、原因、特点、影响) 1、表现 探究一:看图思考:大萧条是什么样的? 图 1. 黑色星期四的华尔街 图 2. 银行前挤兑的人群 图 3. 股市中破产者100 美元出售汽车 图 4. 农场主们把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中 图 5. 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 图 6. 美国人排起长队领救济金 整合一:大萧条的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原因 探究二:“牛奶白白被倒掉……穷人饿得嗷嗷叫”,这就是大萧条里的很不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请同学们阅读如下材料思考这一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 儿子:“现在天气这么冷,我们为什么不生炉子呢?”

《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有感-最新文档

《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有感 今年5月,我开设了一节对外教学研讨课,内容是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为了让课堂四十 五分钟既充实饱满,又轻松生动;既有浓郁的历史感,又饱含时 代气息,我在课前着实下了一些工夫。例如,重点考虑历史情境 的创设、相关史料的呈现、历史问题的预设等等,希望通过这些 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新政”,感悟“新政”。 一节课下来,非常顺利。老师们对我课堂的驾驭、节奏的把握、层次的厘清、内容的呈现、细节的关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了几点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正是老师们的这些建议,以及课后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引发了我更深入思考,深深 地体会到了这堂研讨课的不足和遗憾。 一、与其面面俱到,不妨以点带面 依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要求》,本课的重 点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该重点, 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法,希望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在史料中挖掘有价值的历史信 息,认识“新政”的措施,探究措施相应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探究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创新、探究意识。 二、既要能力提升,也要夯实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教学开展的互动性、预设生成的引导性,最终也基本达成了让学生如“剥洋葱” 般层层领悟,难关个个迎刃而解的目标。课后,我与学生针对该 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进行了几次谈话,发现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教学方式,“生动形象”,“有思维力度”,“有挑战性”。 但在知识掌握层面,学生却说“貌似懂了”,老师一深究,发现 概念模糊、内容漏缺、表达不科学不准确。显然,在多番史料、 问题“轰炸”之下,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确有锻炼与提 升,但基础知识却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为防止知识点的漏缺,我特意抽出自习课时间与学生共同整理成一张表格,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内容包括:新政的背景,新政的实施(包括①内容——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② 特点,③实质),新政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制度)。 虽然通过表格的设置,我及时解决了这一重大问题,但同时我也认真、深入地进行了分析和思考。首先,《罗斯福新政》这课,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正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我展示了 丰富的材料: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一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集 中,接受了大量信息,却也出现了“笔记来不及,重点抓不住” 的困惑,因而老师利用形式多样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就尤为重要。其次,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首先就是“知识与能力”,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要并重,只有通过对基础的夯实,加深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对问题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而课堂中,

2017届人民版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单元测试

2017届人民版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单元测试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 1.“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 ( )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 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解析】选A。市场盲目乐观导致消费过度,使得生产需求严重失衡,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A正确;经济危机主要是供需失衡,当需求大于生产时,应当实行紧缩政策,故B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减少消费,当前欧债危机也要减少消费,故C、D错误。 2.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解析】选A。1933年经济大危机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

会购买力下降,故A正确;B、C、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3.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四年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修建了37 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40%,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1930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胡佛总统( ) A.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C.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D.措施的实施成效显著 【解析】选C。比较胡佛、罗斯福,二者都对经济进行了国家干预,故罗斯福借鉴胡佛的做法是可能的,故C正确。 4.(2015·哈尔滨模拟)“当千百万人面临饥饿的时候,反而减少粮食的生产。整个想法,在人道主义者们看来几乎等于是神经错乱。”这段文字评价的是( ) A.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措施 C.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选B。罗斯福新政期间,为了缓解生产相对过剩,他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正确。 5.(2015·贵阳模拟)罗斯福在《向前看·在路上》中写道:“由于被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完美版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课标要求: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知识能力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了解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探讨其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及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形成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史有一个客观、全面地了解,以提高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大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虽然历次危机爆发的形式不同,但其根源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罗斯福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罗斯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不息的意志,认识到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的必要性,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可以积极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重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内容 难点: 经济危机的成因、罗斯福新政评价 教学方法: ppt课件,小组合作,启发式讲授,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更被许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面对繁荣,资产阶级得意忘形。被冲昏了头脑的美国总统胡佛踌躇满志地向美国人民许诺:“揭开锅,两只鸡;家家户户小汽车。”就在人们陶醉于永久繁荣的幻想时,一场恶梦悄然降临。 播放视频《经济危机的表现》 1、经济危机的原因: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的影响及其借鉴意义 信息SY1301 刘鹏0121309341527 摘要:1929年10月24日,一场史无前例的、破坏性极强的金融危机迅速的在美国爆发并由此强烈冲击了各国的经济,其中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无法估量的影响。自此,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几乎停滞甚至倒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此时,日德等国一批野心家走上台前并选择了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企图以对外的殖民扩张来转移国内民众的矛盾视线,这也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与此同时一批以美国为核心的国家也走上了一条对现有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比如这被后世津津乐道的罗斯福新政,这一政策在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无疑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使美国从经济危机泥潭中走出来,并且美国经济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时期,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当然这新政对我国的发展也有许许多多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意义借鉴 正文: 一、罗斯福新政内容 1 改革金融,整顿银行业。危机爆发前的金融系统、银行系统 是自由发展、完全放任、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体系。这就造成了疯狂的投机行为和许多银行缺乏信用的问题。而罗斯福政府通过《紧急银行法》、《银行法》强制淘汰一批信用度差,资不抵债的银行,并大力扶持一批饱受好评的银行,使美元与黄金

脱钩,贬值美元,禁止储藏盒输出黄金。以著名的格拉斯—斯 特高尔法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货币的改革和管理。 2 调节农业。颁发《农业调整法》,通过补偿手段来缩减农业 产量,从而稳定农产品价格,解决农产品过剩的现象。 3 新的工业政策。颁发《全国工业复兴法》《公平劳动标准法》, 要求企业主遵守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同时政府通过工会制定出合理的价格。规定工人的最低工资和 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这极大的保护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 益,从而提升了工人的消费能力。 4 政府兴建公共工程。国家实行“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这不仅合理的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而且创造了几百万的工作 岗位,缓解了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失业者有活干。 5 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社会保险法》,使退 休老人有较好的社会福利拿,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从业者的后顾 之忧,同时也为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们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 就业压力,为工作事业带来新的青春气息与活力。 二、罗斯福新政的美国历史地位及其意义 罗斯福新政在经济领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罗斯福一改以往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自由放任”的政策,开始实行国家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并且这种干预通过国会以新的立法形式诉诸于美国经济生活,这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其中也有社会主义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教案中华书局版1

第4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教学目标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的历史背景。 3、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4、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不可能解决危机的根源。 2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性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难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召开了哪些会议?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活动2【讲授】【预习导学】1(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请连线完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使产品出现了相对过剩 主要原因纽约股票交易所发生空前的股票大抛售 直接原因(导火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特点 具体表现 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部门的危机; 从1929年到1933年,前后共5个年头; 1933年与1929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资本主义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2/3; 3、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有何影响? 4、面对灾难,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措施;分别是: 美国-------------------日本--------------------德国------------------------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1--------经济危机 为什么“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人为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暴露了资本家什么本性?

最新-立体设计2018高考历史 10.2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后限时作业 精品

【立体设计】2018高考历史 10.2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课后限时作业 岳麓版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的结果。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有( ) 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 2.“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右图是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股市一景,它从侧面反映了( ) A.垄断资本失去发展的活力 B.资本主义盛极必衰的规律 C.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不合时宜 D.金融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决定作用 【解析】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力解决当时的经济危机,在当时的状况 下,只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产和销售的 矛盾,促成危机的解决。 【答案】 C 3.1930年华纳公司赔本800万美元、福克斯公司300万、雷电华公司550万。……美国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次越来越低,从1929年的每周800万人次一下子落到1931年的每周500万人次以下。为了保持平衡,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和少拍影片。导致这一现象的大环境是( ) A.互联网的发展 B.经济危机 C.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 D.经济“滞胀” 4.1933年,美国前总统柯立芝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

千上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上述材料表明( ) A.经济危机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危机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D.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答案】 C 5.下图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一幅漫画,它主要反映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 胡佛总统救济农民 A.对缓解危机收效甚微 B.使自然环境逐渐恶化 C.安抚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促成了福利机制的建立 6.《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7.“为人类争自由,林肯与还,谁与匹者;绎大同之绝学,仲尼而后,意在斯欤。”罗斯福新政举措中能体现挽联中“大同”思想的主要是( ) A.实行工业复兴政策 B.恢复银行信用 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调整农业结构 【答案】 C 8.罗斯福在新政不断遭到攻击时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 专题六 第二节 罗斯福新政测试

第二节自由放任的美国 一、选择题 1.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全国劳动关系法》,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5万美元以上的收入者征收超额累进税。这表明新政 ①注重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②积极运用立法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③着力增加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④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当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宪以后,在时任农业部长的竭力争取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法案规定:对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且进行土壤整治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这一法案的通过 A.掀起了一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 B.意味着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已被打破 C.有利于合理调节农产品的供应 D.实现了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全面控制 3.《罗斯福传记》的作者弗雷德尔评论道:“尽管他希望通过国际经济合作以克服萧条,他仍然步其他工业强国的后尘,走向一种经济民族主义的政策。”罗斯福新政中,具有经济民族主义色彩的是 A.计划指导,国家干预 B.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 C.以工代赈,剌激消费 D.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4.两会期间,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加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加法减法一起做”,“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让它与需求结构相适应。”罗斯福新政与之相对应的措施是() A.成立美联储,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 B.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 5.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6.在罗斯福新政期间,从前属于州权范围的一些权力,如教育、卫生、社会福利、工业管制、劳资关系等等,均受到总统和联邦政府的干预。拔款和政策制定之权均在联邦,而州和地方只有执行和管理之权,甚至在州权范围内的事务也有了联邦政府插手的现象。以上现象表明() ①联邦政府担负起稳定和发展经济的职责 ②新政扩大了总统和联邦政府的权力 ③新政结束了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④新政改变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④ 7.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曾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8.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由此说明() A.新政后美国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B.新政后美国政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C.新政后美国政府大力发展国营经济D.新政后美国政府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9.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曾提出以工代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课堂作业测试卷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某法案,不仅规定了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则,还规定了工人的一些基本权利。凡是接受该法案的企业,政府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该法案体现了 A. 重农抑商政策 B. 重商主义政策 C. 自由放任政策 D. 国家干预政策 2.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B. 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C. 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 D. 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3.关于“新政”,沃尔特·李普曼说:“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这表明新政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维护了美国工人阶级利益 C. 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D. 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4.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但是在法案通过后的10年里,工业垄断组织从24家增加到157家,资金总额增加了近7倍。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 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 国会力图维护美国的中小企业制 度 C. 反垄断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D. 垄断组织适应了大工业发展的需 要 5.1936年2月,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土竭力争取通过的《土壤保持与作物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