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长文短教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长文短教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作者洞头海霞中学管雪琴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价值

自从我担任初三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面临着课时紧,阅读量加大,课文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样的现实,如今在教学九年级的小说单元,之后就要进入中考复习阶段,这种现状就更加突出,正因为这样的现实,促使我一直在思考长文短教来提高课堂效益这一问题。

研究目的:从母语学习规律来看,作为母语学习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绝不是零起点,也非零阅历者。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实际上已一定程度的具备解读课文的能力和经验,因此,语文教学主要应是一种提高型教学而非简单的习得型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更高的知识论层次上思考语文教学效率问题。我们应充分的利用母语优势,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那些少数问题,突出重点。基于此,长文短教,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仅如此,由于长文短教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巧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合教学内容,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所以它具有教材处理研究的普遍意义,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到对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由这一点看,研究长文短教,就显得更有意义。(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课文在2000字以上、文言文课文在500字以上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所以,对课题的界定就是指对篇幅长的文本在能突破重难点的情况下实行短而有效的教学。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教学方法论都是本课题立项的理论依据。但是,最重要的理论是生本教育理论。

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学生学完后觉得自己“雾煞煞”,似乎学了很长时间学了很多东西,但又对什么都没学透,混搅在一起。

而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人的起点并非是零,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生本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二、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使教师能在该课题的驱动下能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准确把握长文“三维”目标的切入点,重视研究训练语文思维方法和归纳规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自主自觉的聚焦于自己的困惑点,有目的的学习,最终达到较快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研究内容】

长文短教,其一是如何剪裁长文,以达到节省教学时间的目的;其二是训练高素质的学生,学生一点即通,当然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所以,必须学生和老师一起配合才能取得长文短教的成效,缺一不可。基于此,我的研究内容分为学生层面和老师层面的研究。

(1)学生层面——培养学生有效而较快的走进文本解读教材的策略研究

学生有效而较快的走进文本,准确地解读文本,是长文短教的前提。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较快的进入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内涵,产生“已知”,为课堂解决“未知”做好准备,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和规律,这样才可以尽快的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益。

(2)教师层面1——教师节省时间却提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方式研究

(3)教师层面2——教师剪裁教材却不削弱语言品味的策略研究

长文短教,要解决的是课文长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辨证处理教学内容的剪裁取舍与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是长文短教的关键;而剪裁取舍的关键又在于如何抓住文本的“魂“,即文本的”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真正实现长文短教的效率,重在研究长文里“抓手”在哪里,如何围绕“抓手”进行教材的剪裁。

语言品味是语文教学基本的任务,所以还要研究既要短教,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不弱化语言教学。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方法,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改变。在长文短教中,教师要将自己的策略付诸于行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高质量思维,就要同过行动的干预来实现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比较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通过不同班级的对比研究,及时了解整个班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情况,不断总结和评价教育措施的实施经验与效果。

三、研究阶段(时间:2009.2——2010.9)和预定目标

第一阶段:

⑴2009年2月至2009年3月,这一段是预研究及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工作包括了解长文短教在国内外研究状况及其发展,作一些调查研究,建立课题并撰写研究方案。

⑵2009年2月至2009年5月,这是初步探索阶段。主要工作是利用九年级的小说单元和中考阅读复习进行“长文短教”有效性的方法探索,并进行操作,积累资料。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利用中考后的休息时间进行阶段小结,进行反思,做好初步的资料汇总。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这一段是深入研究阶段,主要工作是在新学年新班级里开展“长文短教”的公开课、实践课、平行班对比检验课,继续实施课题,分析教学现象和学生学习情况并撰写案例反思,定期形成小结。

第四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9月,总结思考阶段。整理课题资料,进行信息处理,结果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结题。

四、初步成果

★培养学生有效而较快的走进文本解读教材的策略研究

这是从学生层面来进行研究长文短教的策略。这个层面的研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快速而且自主有效的走入文本。换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能读出文本的关键点:比如对文本内容整体的概括,比如人物形象,又比如作家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取向等。而只有学生能静心潜入文本,形成自己的整体感知,产生自己的“已知点”,才谈得上节省教学长文的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想培养学生准确把握整体的能力,必须立足于以下工作:

1、培养学生速读技能。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阅读教学的任务。速读作为阅读的一种分类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加以综合考察。” 更是鲜明而详实地指出速读的重要性。假使阅读中只有理解和记忆而没有速度和效率,既无法适应考试时的时间紧迫性,又无法适应扩充阅读量的时代要求。

速读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速度不单纯是视觉的感知活动,还必然伴随着理解、想象、记忆等思维活动,并且这种思维的速度很快。实践证明,速读有利于识字率的巩固、

理解力的提高。另外,由于速读能力获得大量的信息,可以突破头脑中原有的思维模式,用更恰当的方法来处理新信息,这样就促使智力的发展。

同时,我国从古至今的优良传统“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等也给我们当代的阅读教学提供了警示。而一系列的研究证明,在保证理解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是可能的。

训练过程:

①先要求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不要唇读和诵读。

②其次要求眼脑直映。“眼脑直映”的原理告诫我们,阅读的器官仅仅是眼睛和大脑而已,阅读时不应有除眼部的肌肉运动和脑力紧张以外的任何其他外部运动。而眼脑直映的原理要求我们在阅读时,眼球应随文字的移动而动,特别是当视线从前一行的末尾移到下一行的开头时,眼球的扫描必须准确。同时,阅读时姿势端正眼睛与书本的距离要适当,要避免长时间的阅读。当然,阅读还需要大脑的控制。特别是在学习速读时,需要强烈的动机和集中的注意力,要避免长时间的阅读疲劳。

③为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动机,要事先布置阅读要求。

比如在教学《故乡》之前,先布置学生批注关键词,为了达到批注的目的,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而且避免了长时间的阅读疲劳。然后要求学生开始速读,只能用眼读,一边读,一边快速将文字转换成图片镜头在脑海中呈现出来,之后再在获取重要信息之处开始批注。

对比研究后,发现某班通过训练使得有效读速比另外一个没有经过速读训练的班级提高了1.5倍。

2、培养学生的语感,能敏感的捕捉主要信息,并且一边读一边能将这些主要信息生成归纳性的信息。

阅读的文字训练,往往有多余信息的存在,忽略这些信息,并不影响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反而使学生的整体感知更集中而不支离破碎,更有印象而不会只知只鳞片爪;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那么,可以从哪些关键词来训练整体内容和情感的感知能力呢?

①速划心理活动或情感词,或者暗隐着心理活动和情感的词。因为往往人物的心理活动或情感就是作家的写作动机所在。

②速划每段的中心词,或者一系列的近义词,后者会归纳出该段或该篇的中心。

③速划中心句。比如文末的升华中心句,哲理性的感悟句等。

④速划过渡句。因为过渡句的承上启下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上下文的内容。

⑤速划环境整体特点的形容词。这里要注意的是,必须是概括环境整体的形容词,而不是局部。仅是局部的理解无法准确把握整体的特点,如果只有局部,那就必须要整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环境描写有衬托人物情感的作用,所以,景物的特点和想要衬托的情感有直接的内在逻辑关系。

仍以教学《故乡》为例。我先以第一段为例,引导学生“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找出“冒了严寒”、“相隔二千余里”“二十余年”等关键词,这些都是显示“我”对久别的故乡充满了思念之情。接下来,让学生尝试找第二段的关键词,很多学生在原有的语感基础上也都可以找到:萧索悲凉,前者是环境总特点的形容词,后者是作者的心情。

在读到第四自然段的时候,学生划出一个“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我追问,“为什么?”并且要求学生在速读时,能时不时的产生疑问,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疑问的解决,就是阅读动机之一。

之后,在读到第5段中“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以及“谋食”等,学生生成了这样归纳性的信息:“我”的家族已经家道中落了。而且“我”在城市里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从“谋”字可以看出,因为“谋”有“想方设法”的生存下去的意思。

3、设计预习表格

以上所述的训练在刚开始时,都要利用课堂时间,而分别在训练3次后,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这项训练,当做是家庭作业中的预习功课来布置。我专门设置了一种表格,让

在速读和搜索关键词的方法掌握到比较自如的时候,我们要开始训练学生学习语文阅读解题技巧。解题技巧可以使长文短教变得更加现实有效,学生掌握了技巧后阅读的动机更加强化,尤其对初三学生和高中学生,我认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不应该满足于让他们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本能的语感阶段,还应该启发他们的阅读思考更加科学、严谨、细致。

经过训练,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比如,教学《孤独之旅》,学生发现文章里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于是我让他们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先从简单的开始,自己归纳一下规律。结果他们发现:

A句: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B句: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A句的作用是写出杜小康父子心中对家乡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

B句则是写出了杜小康刚到一个陌生环境的害怕和胆怯。

我追问: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追问引发深度思考,学生思索后回答:因为A句中写到熟悉的景物都在远离杜小康父子,景物描写之前有一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也可看出这种景物中人物的茫然和恐惧。

而B句中的芦苇无边无际,让人觉得被包围住了,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界的惧怕和胆怯,尤其是一个孩子。而且语境中也有提到“害怕”和“胆怯”。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如何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他们会自己归纳出以下的规律:

①、考虑环境的作用必须从环境的特点切入;

②、环境可以衬托任人物的心情;

③、环境的作用往往可以在语境中得到启发。

在这种情况下,我又顺势抛出另外一句: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这下子,学生明显有些犯难,想了好一会儿,他们中很多人回答:这个环境很诡异的感觉,若有若无的萤火虫,只有一只水鸟浮在水面,应该也是衬托杜小康的惧怕吧。

这种理解,显然是脱离环境的整体感,断章取义造成的。于是,我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所有的环境元素在脑海里组装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结果,学生重新阅读,发现在这

个句子的前面,就有一些环境元素:清香的空气、香草;而且这个句子中的环境元素是:很多萤火虫,被照亮的水面,这些元素是整个画面是亮色是暖色,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而非诡异感,更何况上文有一句: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下文还有一句: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这两句子一结合,显然这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来自杜小康此时已经有所摆脱对陌生的芦苇荡的恐慌,有些镇定下来面对现状了。

所以,这次以后,学生深深记得,阅读要联系上下文,环境描写切莫只看局部。

我每次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解题方法时,都喜欢用以下的表格来建立解题方法档案,这种表格好比抽屉,把零散物件归类,有利于搜索回忆,节省很多思考和整理表述的时间:

学管理和教材处理方面如何实现长文短教的研究成果。

★教师节省时间却提高效率的教学管理方式研究

我在课题研究中,发现可以采取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的教学管理方式达到长文短教的省时又高效的目的。比如在上小说《故乡》的时候,我先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寻找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归纳出二十年前后故乡的变化;寻找我回故乡的心情变化,归纳出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知识分子。

接着,我就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学习竞争小组,由小组长分配任务,每人分到若干页数,先自己看自己的页数,找出自己范围内的信息,最后,小组成员亮出每人的发现,再一起归纳。

最后展示合作结果时,我会让小组成员全部站起来发言,每人先说自己的一个发现(把其他发现的机会留给其他组),再由组长说出小组共同的归纳。

在小组成员发言时,发现不足或错误,教师要及时问全班:有没有补充或反对?这个时候会形成热烈的讨论,是思维聚焦于不足错误点,形成立体的互动的好时机。

★教师剪裁教材却不削弱语言品味的策略研究

⑴选取文本重点描写的核心来设计主问题

一篇文章,总有重点之处,而文本重点描写的核心,就是指作者浓墨重彩的背后,究竟隐含了他(她)的什么情感,或写作动机。

主问题,好比是一棵树的主干,是一节课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依托。

抓住重点核心设计出来的主问题,可谓是取其一端,不及其余,以捷径直取黄龙,省时省力。

以《大雁归来》为例,因为文本里反复描述了大雁的叫声,于是,主问题可以这样设计:你会翻译大雁的叫声吗?

接下来,就能在这主干上收获到学生真正走近大雁和作者的解读,了解大雁的世界,共鸣作者的情感。

又如《云南歌会》,不管是对歌、漫歌还是传歌,我们都能在文字的深层里读出作者对那里和谐本色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的由衷赞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则溢于言表于人物身上那种率真自然的性情,快乐满足的心态,自然和谐的生态中。

于是主问题应运而设:“文中人物的风韵与神采让你会心一笑的是谁?为什么?”这个

主问题中的“会心一笑”,直指学生内心的触发,使学生走近遥远的云南少数民族的人物和环境,激发他们的神往,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营造开放多层次的课堂生态,最终催发情感之花的开放。

⑵选取学生的困惑

我们应充分的利用母语优势,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最困惑的那些少数问题,突出重点,因为学生困惑之处,意味着学生视野和文本视野仍有距离,它将会成为破冰的一个突破点。

仍以《大雁归来》为例,在翻译大雁的叫声的最后,学生质疑问:“文尾的‘三月的天空中洒下的野性的诗歌’是什么意思?”而且有很多学生“于我心戚戚焉”的样子,说明这个问题有代表性,教者必须缩短问题的有效距,于是,我问:在这个句子中,你已经读懂什么?还不懂什么?

大部分学生说三月的天空中洒下的诗歌,应该是指三月大雁全球大规模的迁移过程中,在天空飞行时发出的叫声。但不懂为什么把叫声比成“诗歌”,还“野性”?

接下来,学生思考聚焦为“‘叫声’和‘诗歌’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呢?”

生1:“诗歌“,给人感觉是美好的,“叫声”则没有什么感情在内。感觉这是赞美之词,含有对大雁的喜爱,他认为大雁的叫声很有诗意。

生2:诗歌含义丰富,而大雁的叫声里也有丰富的含义

师:就像人类的语言一样,大雁的叫声,也包含着各种内涵。

生3:野性,应该联系前面的“三月“,三月是禁猎期,这时候大雁的叫声是多么的无拘无束,作者多么喜欢这样的叫声,充满了生命力,作者多么希望多多听到这样的叫声,而不仅仅是三月。

至此,作者的愿望清晰的从“野性的诗歌”中跳跃了出来,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亦已融入了学生的思想。

在教者“已懂了什么?还不懂的是什么?”的启发下,在“懂了什么”的基础上,学生的思考聚焦于“不懂”,改善了思维的暂时逼仄,直至恍然大悟,这就是利用了学生自主质疑和“最近发展区”,使这篇较长的文章能在一课时内能逼近作者的情感内核,真正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

⑶巧取“知人论世”

荀子说“君子善假于物也”,在长文的曲径通幽中,“知人论世”实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假借之物,原因无它,就是在于它能快速的拉近读者和文本以及作者的心理距离,节省对话的时间。

有些内容学生貌似懂了,但懂的只是皮毛,并没有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只是掠取了文本信息而已,无法领略语言的内涵,无法读懂人物内心,所以,此时知人论世则是引领学生深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那根桨。

学习《台阶》时,学生知道父亲生活的艰辛,也知道父亲对新台阶渴望很强烈,但学生内心的阅读感受,相信是很多老师始料不及的,但这种阅读感受很真实,也是我们老师必须面对的。

有学生说:“父亲尽管生活很苦,但文中‘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实在很好笑,父亲为什么不洗脚?”甚至有学生说:“乡下人这么不卫生。他到底多久没洗脚了,这么脏。”这其实就是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历离文本太远所致。所以,通过知人论世,感知当时中国农民生存状态实属必要。

像这样令老师吃一惊的学生阅读感受,应该是时有发生的,比如《变色龙》学习中,就有学生觉得“打狗还得看主人,主人公这种‘变’也没错”等,只是我们老师过份注重预设,没有让学生有机会发表罢了。

那么如何剪辑知人论世,更进一步的节省时间?其实很简单,选取能对人物形象情感起到印证分析的文化知识和生活背景就可以了,剪辑后的文字一定要简洁,以给学生留下

深刻的印象乃至冲击力为好——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有用得上其中信息的可能。

以《云南歌会》为例,介绍沈从文,笔者看过两张不同的“知人论世”幻灯内容,对比如下:

“沈从文,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出生在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不难看出,第一则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剪裁过的,信息密集有效的多,对《云南歌会》的教学能起到辅助作用,其中“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为解读课文张本,主问题“文中人物的风韵与神采让你会心一笑的是谁?为什么?”的抛出一气呵成。

而第二则,就似乎是信息的大杂烩,看不出执教老师的用心。

知人论世也是课堂的资源,但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合理剪裁,浓缩精要的穿插介绍给学生,尽可能。

⑷选取有效语言教学的点

教育家于漪老师专门指出:“语文课要落实在对语言文字的体会上。”很显然,语言的学习才是语文教学的根,建立在语言学习基础上的教学才是具有“语文味”的教学,而长文短教,更要求截取短文字,发挥高效应,在语言训练上,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情感上,要得到熏陶感染;在学习方法上,能够得到知性认识;在过程中,能够充分参与,这就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那么这些最佳结合点有哪些呢?

①反常规语言。

如新颖的修辞句子。《雪》中将南方的雪比成“极壮健的处子的肌肤”,将北方的雪比成“包着火焰的大雾”,分别写出了南方雪的美艳,北方雪充满战斗激情;《台阶》中将父亲的头发比成“庄稼茬”,写出父亲的坚强和倔强;

还有特殊的句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词序已经经过调整,而且还用了叠音词,突出了小草的“嫩嫩的,绿绿的”。抓住这些词句感悟,品味该词、句在该位置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

②.高密度语言。

高密度语言,句子精短却意蕴丰富,纳须弥于芥子,有微观大世界之妙。

一些关键细节,恰是人物形象心理信息密集之处。如《台阶》中父亲:“这人怎么了?”短短一句,写出父亲对自己垂垂老去的沉痛,不得不在岁月前低头的无奈沧桑。

那些在文中起深化中心,统帅全文或全段的句子,以及过渡句,都属于要重点咀嚼的高密度语言;

那些含有作者强烈情感褒贬的词句也是值得我们细读之处。

③.意象化语言。

如《台阶》中“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旱烟雾飘来飘去”是一个意象,显示出父亲的强烈渴盼。

又如《于勒叔叔》中有“紫色的阴影”,象征着菲利普夫妇的虚幻而高贵的幸福生活。这就再一次对菲利普夫妇的“金钱至上”的思想进行了讽刺和无情的鞭挞。

④选取文本的亮点

文本的亮点,可能是文本的“趣点”,可能是文本的“情点”,也有可能是文本的“美点”这些亮点的选取,可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趣点”,可以是童心之趣,可以是形象之趣,诙谐之趣,知识之趣,情节曲折之趣……如《旅鼠之谜》就充满知识的乐趣,《好嘴杨巴》就充满情节曲折之趣。

“情点”,往往是文中人物精神的闪亮点,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如《香菱学诗》中香菱痴迷学作诗,甚至连梦中也还在作诗,这份热情痴迷令我们为之动容。而黛玉也令我们对她的性格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她不再是平时骄傲尖刻的黛玉,而是热情大度的黛玉,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而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所以,读香菱的痴迷,读黛玉的不厌其烦,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那些细节便会在学生心中串联起来,栩栩如生,令人唏嘘不已,忍不住想说些什么,这时,便会是学生情感喷薄的好时机,也就真正把握了人物的形象。

“美点”,可以是美的想象,美的构思,美的细节,美的修辞,美的表现手法,美的环境描写……

比如《云南歌会》中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就体现出他们美好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文中人物不管男女老少不管身份如何都在歌会上一展歌喉,或释放自己的情怀,或机智的展示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及生活积淀,或传承民俗文化,这是何等的本色热情,显示出人的心态又是何等的从容坦然,既没有戚戚于贫贱,也没有汲汲于富贵,有的只是尽情酣畅的热情袒露,因了这种热情袒露,就是老态龙钟的老人,历经沧桑,却仍不减风采,在传歌时候,津津乐道,有滋有味;年轻人在歌会上崭露头角,既能在自己人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又能和有情人在对歌中以歌定情,试出自己钟情的人的斤两;而平日里赶着慢悠悠的马车,一路上漫歌,应景而唱,和花丛草蓬中的鸟儿彼此呼应又是何等痛快之事?人和周围的环境又是何等的和谐?

对这些文本亮点或特点的选择,将会成就课堂的聚焦点,此时课堂内容集中,逼近文本内核,孕育着思维的大爆发,最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尚待研究的问题

1、进一步深入研究长文短教的策略,得出更多好方法。

2、我上面研究的是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一起配合,才能实现长文短教的最佳效果,需

要一段时间才能达成。如果到一个陌生的班级里开课,如果这个班级的学生平时缺乏语感和速读的训练,缺乏解题技巧的训练,那么,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接下来还要研究在一个陌生班级开展长文短教,学生缺乏训练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好方法进行有效的长文短教。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低年级快乐写话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低年级快乐写话微型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低年级学生快乐写话的研究 ——结题报告 延长县小学徐延琴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低年级主要是进行看图写话的训练。看图写话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训练,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即先说写一句话,后说写一段话。一句话主要在一年级时间训练,到二年级就过渡到一段话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的写话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然而,当我在教学写话时,感到很头痛。 一方面教师对写话教学不够重视,对此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由于我校是城乡结合,学生大多是外来进城务工子女,家长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加上工作繁忙,对孩子缺乏引导。孩子课外阅读量少,词语缺乏,一些孩子在写话时没词可写,没句可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写出的话呆板没有生气,甚至表述不清,语无伦次,错别字多,病句多。他们对写话兴趣不高,普遍认为写话是“苦差使”,惧怕写话,厌倦写话,谈写色变,不知从何入手。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快乐的写话呢? 我在教学中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因此我申请了"低年级学生快乐写话的研究”这一课题。 本课题研究旨在落实课程规范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有关要求,提高教师对写话教学的认识,在写话课堂教学实验中,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与喜好,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使同学在一种快

(完整版)教师研究性学习评语

教师研究性学习评语 活动过程记录详细,但结果表述不清晰。后期望组员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撰写好结题报告该组学生表现出色,都能按时积极地完成所分配的任务,在研究性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认真撰写开题报告。 这是一份合格的活动记录,如果过程中能记录时间、地点、人名等内容,效果会更好,记录详细,符合规范,但结果与过程有点混淆不清,望以后注意,并做好组员间的交流,活动记录清晰有条理,分工很好,后期工继续努力。 。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查找资料,精神可嘉,资料查找完整但未注明出处。 面对繁杂的统计工作,你们表现得很细致,有耐心。对调查数据的分析较准确,结论正确,表述简明。望继续发扬合作探究的精神,老师期待你们更大的进步 资料收集较全面,对人物的分析和认识也准确。下一步结合活动的结果和手头的资料,写好个人的小结,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明白了研究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付出艰辛的。期待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你能拥有更多的收获! 在这次研究中,你能积极参加研究,遇到不懂的问题能及时询问老师.和同学讨论.给同学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热心的帮助小组成员,尽量用很少的时间,来帮助大家完成此次研究! 你能积极完成任务,经常与组员交换意见.在搜集资料方面,做得很好,信息全面.积极向老师联系,询问探究中的问题和汇报探究进程.在探究中,不迟到.积极与组内成员和作,做事认真,负责. 你们花了大量时间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符合实际,能反映我国现在的状况,你们前期的工作值得肯定。希望在后一阶段做得更好。 该组同学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对人群做了不少的实验,工作量大,理论虽可行,但效果不好在这实践活动中,表现得积极性高,与组员配合得当,能够按计划做事,与老师紧密联系,主动汇报情况,集体荣誉感强,能及时完成任务,出勤率达100% 通过同学们的分工与合作,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调查的方法科学合理,有一定的新意,,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对经济规律的认识,使他们养成了科学的认知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加强了锻炼。其调查的结果基本上正确的,符合现在的经济活动规律,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出发,多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多多研究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你能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做事认真负责,主动与老师紧密联系,能够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研究课题贴近生活,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意义,小组成员热情参与,积极探究。研究过程具体,报告内容清晰,陈述精练,结论清楚。小组成员在研究分工合作`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培养了人际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内容详实)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研究 崇文教育集团安居街校区杨建梅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发展性的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勇于探索,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走出学校,担任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他指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培养学生质疑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达到能终身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经过我反复论证并结合班级实际,决定以“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研究”作为我班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目前课堂教学仍没有跳出教师“提问式”地传递知识,学生“答问式”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如目前提倡并风行的小组讨论学习,也往往是让学生讨论怎么回答,很少有要求学生讨论提出问题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可操作推广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途径及具体方法 1.创设氛围,激发质疑兴趣 为了能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我们常利用班会课进行讲述科学家小时候敢于质疑,长大后有成就的故事,如瓦特小时候的故事《壶盖为什么会动》,鲁班小时候的故事《锯是怎样发明的》,课外读物中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敢于质疑问难的故事,给学生树立勤动脑、敢质疑的榜样,慢慢在学生的心田中培养质疑的欲望。 2.教学中使学生敢于发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课题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努力帮助了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就让这位学生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就让这些学生在课下单独问老师;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就让学生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给予质疑的时间,让学生能够质疑。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仍是一个“牵”字,老师精心设计出一个又一个环节,牵着学生的鼻子按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往前赶,老师问个不休,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质疑问题的机会。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老师首先必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度,安排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去发现问题;安排充分

结题报告指导老师意见

结题报告指导老师意见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篇一:5-结题答辩-指导教师结题评语 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指导教师结题评语 篇二:课题导师评语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由于组织单位,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开展时间,活动方式等差异和参与者(学生)的活动经历,心理体验,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的不同使得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描述和评价有太多的差异性。请老师们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整合。 一.研究性学习评语 课题导师评语1: 从选题、开题、实施、研究到结题,该小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能及时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情况反馈,与指导老师经常保持联系。该小组同学在xx同学带领下,组内成员能较好地分工合作,基本达到研究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结果。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研究性学习注重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从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小组同学能得到这样的活动结论和观点,希望在后续学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2: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该课题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应用查找资料、采访专家、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宣传活动。表现出了勤于思考、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成果汇报方面,小组成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等手段,报告条理清楚,内容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她们良好的素质。由于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都没有经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如:某些问题考虑的不全面、细致,做事缺乏信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3: 该研究小组选题比较明确,目标也较清晰。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做了不少实际事情,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了初步收获。该研究小组的研究计划比较周详,做到了分工合作,相互之间配合较好,基本上完成了研究任务。由于小组成员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强,在多次催促和谈话之后才有所行动。在成果提炼和结题阶段,经多次督促指导,仍然难以提高,成果研究质量不够高。 初评意见:合格 二.社区服务评语 1.在服务期间,该同学以爱心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2.通过社区服务,拓展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增进了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3.能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体现了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4.培养了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5.通过社区服务,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6.进一步理解了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 7.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 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 8.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 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9.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论语》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农村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诵读国学经典《论语》的朗读方法指导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中华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让学生从小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吟诵古典诗词活动对于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的作用。开展“读诗诵经”活动不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很适合我们农村学校。以最小的投入换取学生终身受益,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 二、理论支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本课题的研究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开展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以有效提高读的效率,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心灵。 三、课题概念的界定 1.经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2.国学经典指那些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慧结晶的古书。像古代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幼学琼林》以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诗经》《史记》等。 3.经典诵读旨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国学经典,不断激发兴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方法,口诵心念,熟读成诵。引导小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提升语言质量。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结题报告教师评语

结题报告教师评语 篇一:结题报告指导老师意见 篇一:5-结题答辩-指导教师结题评语 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指导教师结题评语 篇二:课题导师评语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由于组织单位,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开展时间,活动方式等差异和参与者(学生)的活动经历,心理体验,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的不同使得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描述和评价有太多的差异性。请老师们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整合。 一.研究性学习评语 课题导师评语1: 从选题、开题、实施、研究到结题,该小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能及时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情况反馈,与指导老师经常保持联系。该小组同学在xx同学带领下,组内成员能较好地分工合作,基本达到研究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结果。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研究性学习注重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从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小组同学能得到这样的活动结论和观点,希望在后续学

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2: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该课题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应用查找资料、采访专家、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宣传活动。表现出了勤于思考、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成果汇报方面,小组成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等手段,报告条理清楚,内容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她们良好的素质。由于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都没有经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如:某些问题考虑的不全面、细致,做事缺乏信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3: 该研究小组选题比较明确,目标也较清晰。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做了不少实际事情,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了初步收获。该研究小组的研究计划比较周详,做到了分工合作,相互之间配合较好,基本上完成了研究任务。由于小组成员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强,在多次催促和谈话之后才有所行动。在成果提炼和结题阶段,经多次督促指导,仍然难以提高,成果研究质量不够高。 初评意见:合格 二.社区服务评语 1.在服务期间,该同学以爱心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问题提出: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2. 研究过程与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微型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

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 4. 研究成效: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 5. 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小学语文低段“读_写_绘”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低段“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语文低段“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成果报告 一、课题实施的时间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 二、课题实施的对象 泸州市城北学校2015级三班(即二年级三班)。 三、课题的提出 1.我新接手二年级三班语文读书习惯和语文思维习惯现状分析 2010年9月,我接手了二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对本班 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家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访问后,我发现 除少数优生以外,该班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存在以下问 题:一是没有主动读书、大声读书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即使教师要求读书,往往也显得消极被动,读得吞吞吐吐,声若蚊蚁,面无悦色,如嚼枯草,干瘪无味。二是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无论是 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只是按部就班,机械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点 作业,其余时间不是看电视、玩玩具,就是和小伙伴追逐打闹。即使 偶尔看书,也充其量看看《奥特曼》《大怪兽》等动漫书籍而已。三 是课堂上不能完整地、流利地表述清楚一件事情。更有甚者,不能完 整地、流利地表述清楚一句话,即使说得清楚,一旦动起笔来,也写 不清、说不明、道不通,如果再要求用上一两个词语,那情况会更糟。四是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语文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任

凭老师千呼万唤,响应者寥寥无几。但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很多 孩子喜欢在课间画画写写,做一些精美的小卡片,送给老师或者同学。于是,我决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开展“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13岁前的语文学习新观念”的启示 (1)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 蓝的彩色阶梯。在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之前,儿童都处于粉红浪漫期。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论述,儿童早期(换牙之前)是浪漫、 混沌、整体,是“我与世界不相分享”的儿童,这一阶段儿童有自己 特定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生命方式。而到二三年级后,随着“自 我概念”和“他人概念”同时出现,世界概念相伴而生,儿童对于这 个世界就需要既分享又整合的认识了。因此,与此相适应的,是要对 儿童进行既符合又能引领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课程:以特殊的阅读为核心的“读写绘”。 (2)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十三岁前的语文》中指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 而不是以理解为主!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 四、课题的界定 “读写绘”的核心首先是“读”。人类的经验证明:绘本、故事、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 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 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 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 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改造力有多强。在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课中,我们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带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这是每一个科学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极为重要。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教育事业受“应试教育”影响,培养的学生表现出求同思维见长,求异思维见短,文化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较差、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的毛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核心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而实验操作更是能够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让学生在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科一学课的需求,我们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比较长时间的探究。我们发现生活很多物品可以作为学生实验材料,于是,我们提出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科学启蒙教育内涵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前人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还要求他们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养成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经过的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5年3月) 组织课题组的老师学习科学(新课标)理论知识,进行相关准备。我组学习了《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实验教学与仪器》、《科学教学与实验》等杂志。 2、实施及发展阶段(2015年4月——2015年10月) 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验活动,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教师的指导,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及生活中的物品开展实验和探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指导学生实验中,科学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汽水瓶、可乐瓶、矿泉水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牛奶盒、塑料袋、气球等等都是教师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1)、很多学生学会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雨量器、会设计制作一个保温瓶和

高中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指导教师对研究报告的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高中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指导教师对研 究报告的鉴定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篇一:高中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我看《鸿门宴》中的项羽 【摘要】目的:调查学生对鸿门宴中项羽的认识,对项羽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方法:①向指导老师询问相关问题,并在其指导下制作和完善调查问卷②向中学阶段的各年级 学生发放调查问卷③收集分析数据绘制成表格。结果:初步了解中学生对鸿门宴中的项羽的认识。 【关键词】《鸿门宴》、项羽、评价 前言众所周知,项羽自古以就是一个让人争议的人物,对于项羽的说法也众说纷纭。项羽的传奇人生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大起大落。在高中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鸿门宴》,并对项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学习这篇古文,我们认识到得的可能只是表层。对于这个拥有非凡气概却英年早逝的英雄人物,他的性格、处事都是值得去

探索发现的。我们小组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我看《鸿门宴》中的项羽”作为研究性课题,在老师的帮助、同学们的讨论研究中,深入学习《鸿门宴》这篇高中语文课文,从中解剖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得到正确认识,并且使终学生对项 羽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学生 2.2研究方法:本组成员向本校各年级学生随机发放调 查问卷 2.3调查过程: 为了得到全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在放假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让每个人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年级发放调查问卷,以求到最大范围的调查。 我们在进行之初,可谓是困难重重。首先,没有调查经验的我们,做的调查问卷内容过于片面,没有针对性,对我们的研究也起不到预期的作用。在发放调查问卷时,我们没有特别注意为调查对象讲清楚调查目的,致使起初许多人不愿意接受调查和后期一部分表收不回来。我们这才知道在调查前作前期准备活动的必要性。我们联系了我们的指导老师,虚心询问、并对我们的调查问卷进行修改。调查工作这才走上正轨,而我们却浪费了许多时间和部分的调查问卷。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对项羽个传奇人物并

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小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教师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模板 附件三: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 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ⅹⅹ学校ⅹⅹ(执笔) 前言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的习作素养策略研究,20XX年10月通过评审,被立项为县级教师小课题。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探索通过写“系列日记”来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获得了一些启示,引发了一些思考,现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

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日记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习作形式,倍受老师的关注。低年级同学有求新奇,好幻想,爱动手的特点,但真正写起日记来又有一定的困难:不是没话可说,就是千篇一律,要不就是流水帐。而且,低年级的写话训练根据每个老师的指导方法,训练效果参差不齐,没有有效的系统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有的孩子积累较好掌握了方法后经过训练很喜欢写作,有的孩子因为训练较少接触不多,变得害怕写作不喜欢写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思想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由表达,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自我需求,更是一种追求自我成长的表现。但现在的很多孩子怕写作文,到了高年级写作文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命令,毫无乐趣可言。如果能从小开始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和兴趣,让他们学会并且能够经常利用写作的方法表达自己,以后的习作自然不是难事。 以“系列日记”为载体,提高低年级学生习作素养研究,扭转习作教学因人为定位的 偏差,使之真正展示学生生命活力和个性,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创造自由、安全、健康的心理环境,使习作成为学生实践语言文字能力、发展语言个性、发挥创新个性的天

工作报告之结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

结题报告指导教师评语 【篇一:课题导师评语】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由于组织单位,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开展时间,活动方式等差异和参与者(学生)的活动经历,心理体验,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的不同使得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描述和评价有太多的差异性。请老师们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整合。 一.研究性学习评语 课题导师评语1: 从选题、开题、实施、研究到结题,该小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能及时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情况反馈,与指导老师经常保持联系。该小组同学在xx同学带领下,组内成员能较好地分工合作,基本达到研究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结果。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研究性学习注重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从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小组同学能得到这样的活动结论和观点,希望在后续学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2: 由于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都没有经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如:某些问题考虑的不全面、细致,做事缺乏信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3: 该研究小组选题比较明确,目标也较清晰。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做了不少实际事情,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了初步收获。该研究小组的研究计划比较周详,做到了分工合作,相互之间配合较好,基本上完成了研究任务。由于小组成员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强,在多次催促和谈话之后才有所行动。在成果提炼和结题阶段,经多次督促指导,仍然难以提高,成果研究质量不够高。 初评意见:合格 二.社区服务评语 1. 在服务期间,该同学以爱心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2. 通过社区服务,拓展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增进了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小课题 结题申报、鉴定书 课题编号: 课题名称:从色彩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题负责人:郭高勇 工作单位: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中学申报日期: 2011年10月鉴定日期: 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二0一二年月日一、小课题结题申请表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目标四、研究过程及方法 五、主要研究成果 六、鉴定意见七、乌鲁木齐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篇二: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们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但都不能给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3、美术新课

结题报告指导老师意见

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指导教师结题评语 篇二:课题导师评语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由于组织单位,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开展时间,活动方式等差异和参与者(学生)的活动经历,心理体验,以及所取得的成果的不同使得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描述和评价有太多的差异性。请老师们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整合。 一.研究性学习评语 课题导师评语1: 从选题、开题、实施、研究到结题,该小组同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能及时将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情况反馈,与指导老师经常保持联系。该小组同学在xx同学带领下,组内成员能较好地分工合作,基本达到研究目的,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结果。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研究性学习注重的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和投入,从中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小组同学能得到这样的活动结论和观点,希望在后续学习中再接再厉,取得更大成绩。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2: 在研究性课题实施过程中,该课题小组成员能够充分应用查找资料、采访专家、实验等多种研究方法,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宣传活动。表现出了勤于思考、吃苦耐劳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成果汇报方面,小组成员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等手段,报告条理清楚,内容严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体现了她们良好的素质。由于第一次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小组成员都没有经验,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不足。如:某些问题考虑的不全面、细致,做事缺乏信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初评意见:优秀 课题导师评语3: 该研究小组选题比较明确,目标也较清晰。在实施过程中也积极做了不少实际事情,体验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有了初步收获。该研究小组的研究计划比较周详,做到了分工合作,相互之间配合较好,基本上完成了研究任务。由于小组成员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强,在多次催促和谈话之后才有所行动。在成果提炼和结题阶段,经多次督促指导,仍然难以提高,成果研究质量不够高。 初评意见:合格 二.社区服务评语 1.在服务期间,该同学以爱心和热情赢得了大家的赞许; 2.通过社区服务,拓展了知识,增长了经验,增进了社会适应与创新能力; 3.能主动参与社区服务,体现了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4.培养了自觉服务社会,对他人、对社会富有爱心; 5.通过社区服务,让学生亲近、关爱自然,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 6.进一步理解了社会规范的意义,并能自觉遵守、维护社会规范与公德; 7.通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使学生熟悉社区在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物产特色、民间风俗等 方面的特点,继而萌生亲切感、自豪感,并懂得爱惜、保护它们; 8.使学生经常留意社区中人们关注、谈论的问题,并能学会综合而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 加以解决,从而掌握基本的服务社区的本领,形成建立良好生活环境的情感和态度;9. 使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合作,懂得理解和尊重,形成团队意识和归属感,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感; 10. 通过观察、考察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 11. 促进了自我了解,肯定了自我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