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
临床诊疗指南-血液学分册

3)GSH含量测定:G6PD缺乏者测量值为正常值的60%~78%,蚕豆病现症者<50%。

(3)G6PD缺陷特异性指标:

1)初筛定性试验:包括荧光斑点试验、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红细胞G6PD洗脱染色法,结果显示G6PD缺陷。2)直接定量试验:测定红细胞G6PD活性是确诊的直接依据,男性患者酶活力显著下降,在正常值的30%以下。3)突变基因分析。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无特效对因疗法。以饮食与药物预防为主,禁食蚕豆及其豆类制品,注意防感冒、防感染、慎用药。

2.脾脏切除疗效不佳。

3.产前预防 G6PD缺乏的孕妇,于产前2~4周服用苯巴比妥,可减轻新生患儿出生后的高胆红素血症。

4.特殊处理

(1)溶血危象期:输血,输液,抗感染,防止休克与急性肾衰竭。

(2)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光照疗法:波长420~440nm的蓝色荧光灯,照射至黄疸明显减退(<140μmol/L)。光疗的副作用有腹泻、脱水及青铜症等,应注意补液。

2)换血疗法:起效快,适用于胆红素脑病早期、血清胆红素≥200μmol/L者。

3)药物治疗:促胆红素转化、结合与排泄。常选用苯巴比妥、白蛋白、中药复方茵陈蒿汤和10%葡萄糖制剂。

5. G6PD缺乏症患者的用药禁忌(表1-2)

二、丙酮酸激酶缺陷

【概述】

丙酮酸激酶(PK)缺陷在红细胞酶病中发病率位居第二,是糖酵解代谢酶中最常见的引起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CNSHA)的缺陷酶,其溶血机制为ATP合成减少、红细胞能量代谢障碍。PK缺陷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杂合子可无临床症状,先证者多为纯合子或双杂合子、酶活力测定和家系调查是PK缺陷的确诊依据。【临床表现】

1.见于任何年龄,有新生儿黄疸病史,有不同程度的慢性CNSHA。感冒、感染可加重溶血性贫血症状。

2.脾脏中度或明显肿大,10岁以后胆石症的发病率很高。

3.部分中度贫血患者自觉症状较轻,这是由于PK缺陷细胞中代谢产物2,3-DPG蓄积,增加了患者对贫血缺氧的耐受性。

1.有新生儿黄疸病史。

2.符合CNSHA的诊断,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脾大明显并常伴有胆结石。

3.排除红细胞膜病和血红蛋白病,排除继发性PK缺陷及后天溶血因素。

4.PK缺陷专一性诊断指标阳性

(1)红细胞形态学:多数无明显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中空淡染区缩小、MCV轻度下降、红细胞棘球形等变化,但红细胞渗透脆性一般无明显改变。

(2)PK荧光斑点法初筛试验:为定性试验,结果显示PK缺陷。

(3)酶活力测定:杂合子酶活力在正常值的50%~75%,纯合子可低于50%。

(4)低底物利用率[PK(L)]:某些PK变异在常量底物时酶活力测量值不明显变化,但PK(L)显著下降,可作为PK缺陷的确诊指标之一。

(5)家系调查:患者血缘双亲中可检出PK缺陷杂合子,为确诊佐证。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对症治疗为主

2.ATP制剂(口服剂型)和膜稳定剂(维生素E、阿魏酸钠等)对改善病症有一定作用。

3.脾切除疗效不一,应视脾脏肿大的速度、质地、贫血轻重、输血频率来确定是否需要手术,脾栓塞不能明显改善溶血性贫血症状。

4.造血干细胞移植经济条件允许、治疗条件符合时可以考虑选择。

三、嘧啶5’-核苷酸酶缺陷

【概述】

嘧啶5’-核苷酸酶(P5’N)专一作用于嘧啶类5’单核苷酸的磷酸酯键,将底物转变为可从胞内向外运出的核苷酸。红细胞P5’N缺陷使细胞内嘧啶核苷酸蓄积,导致细胞中毒、网织红细胞脱网障碍,最终引起以外周血大量嗜碱性点彩红细胞为特征的溶血性贫血。P5’N为第三位常见的遗传性缺陷酶,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并可累及多系统。P5’N缺陷也可继发于重金属中毒、地中海贫血等疾患。

【临床表现】

1.具有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CNSHA)症状,可发生新生儿溶血。中度贫血多见,黄疸明显,脾肿大明显。溶血发作时常伴有腹痛。

2. P5’N为多系统疾病,除了溶血之外,还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异常。

【诊断要点】

1.有新生儿黄疸病史。

2.符合CNSHA的诊断,可伴有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溶血发作时常伴有腹痛。

3.排除红细胞膜病和血红蛋白病,排除重金属中毒及其他后天溶血因素。

4. P5’N缺陷特异性诊断指标阳性。

(1)细胞形态学:大多数患者红细胞嗜碱性点彩明显增多。

(2)初筛试验(R260nm/280nm):比值低于2.29(ICSH正常值为3.11±0.41)。

(3)酶活力测定:通常红细胞P5’N活力≤正常值的50%。

5.鉴别诊断血红蛋白系列试验排除地中海贫血。血液和尿液铅浓度测定排除铅中毒。

【治疗方案及原则】

1.对症治疗。

2.脾切除术从国内外文献病例看,脾切除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良好。

四、其他红细胞酶病

其他红细胞酶缺陷的诊断步骤、治疗原则见“红细胞酶病概述“章节。在CNSHA初诊的基础上,必须经过专一彻底条件下的酶活力测定才能确诊。表1-3为红细胞酶活力测定参考值。

注:ICSH,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6PGD校正后的G6PD活力;低底物利用率;30℃测值,其余各酶为37℃测值;○3酶活力单位,每小时μmol/gHb;▽P5’N初筛试验。

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6PGD,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PK,丙酮酸激酶、ALD,醛缩酶、PFK,磷酸果糖激酶、LDH,乳酸脱氢酶、HK,己糖激酶、GPI,葡萄糖磷酸异构酶、ENOL,烯醇化酶、AK,腺苷酸激酶、ADA,腺苷脱氨酶、GR,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ACE,乙酰胆碱酯酶、CAT,触酶、MR NAD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NADPH-diaphorase,NADPH黄递酶、P5’N,嘧啶5’-核苷酸酶、Na+-K+-ATPase,Na+-K+-ATP 酶

第九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概述】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人体免疫功能调节紊乱,红细胞吸附自身不完全抗体IgA、IgC、IgM及C。补体,导致红细胞易被肝、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识别和吞噬,使红细胞的破坏增速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根据抗体作用于红细胞时所需的温度不同,可分为温抗体型(37℃)和冷抗体型(20℃以下)。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后者常继发于造血系统肿瘤、感染性疾病、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免疫缺陷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由于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故临床表现多样。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大多为阳性。冷抗体型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及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

1.起病缓急不一,多数徐缓,由感染引起者可急骤起病。

2.温抗体型多为女性,主要表现为慢性血管外溶血症状,个别急性病例可发声急性血管内溶血。

3.冷抗体型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遇冷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肢端动脉痉挛,患者有手指和足趾发绀。

4.基础疾病的表现。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慢性血管外溶血症状。

(2)可能伴有基础疾病。

2.实验室检查

(1)不同程度的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白细胞在急性溶血时可增多。埃文斯综合征(Evan’s syndrome)时血小板亦减少。

(2)血清胆红素增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

(3)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冷抗体型可有冷凝集素增多或冷热抗体(donath ladsteiner antibody,DL Antibody)。

(4)寻找基础疾病的诊断依据。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治疗基础疾病与诱因。

2.温抗体型首选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为泼尼松1mg/(kg2d),分次口服。待血红蛋白正常并稳定后,缓慢减量至停药。病情危重者,可用甲基泼尼松龙或氢化可的松静滴。

3.脾切除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而所需泼尼松维持量超过15mg/d者。

4.免疫抑制剂用于糖皮质激素或切脾无效者,选用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

5.输血尽可能不输或少输血,必要时可输生理盐水洗涤后的红细胞。

6.其他可选用环孢素(适用于温抗体型)、免疫球蛋白。达那唑单独或与泼尼松合用。

7.冷抗体型糖皮质激素及切脾无效。以保暖为主。苯丁酸氮芥(瘤可宁)或环磷酰胺有一定疗效,疗程至少3个月以上。避免输血,必要时应输注生理盐水洗涤的红细胞,并要加温至37℃后输注。

第十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概述】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由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病因未明。由于红细胞数量增多,临床表现为多血质、高血压、脾脏肿大、血栓形成及出血倾向等。实验室检查除红细胞数量增多外,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确定诊断靠同位素红细胞容量测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晚期可有各种转化,包括肝、脾髓样化生及门静脉高压症。

临床上,红细胞增多分为绝对增多和相对增多两种。红细胞绝对增多时红细胞容量是增加的,红细胞相对增多时则否。红细胞绝对增多又分为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和继发性红细胞增多两种。继发性红细胞增多是由于心、肺疾病造成的缺氧所致。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由于有白细胞增多和脾脏肿大,临床上应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骨髓纤维化相鉴别。

(7)有条件可进行核素测定红细胞容量(51Cr红细胞标记法),男性≥36ml/kg,女性≥32ml/kg。

【治疗方案及原则】

1.放血疗法

2.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以下药物:

(1)羟基脲0.5~2.0g/d,根据血象调整剂量。

(2)α-干扰素300万U,隔日皮下注射。

(3)三尖杉碱2~4mg/d,静滴,可连续或间歇应用至血红蛋白降至正常为止。

3.放射性核素32P治疗32P静注,2~3个月后未达疗效者,可再次采用,适用于对放血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

4.对症治疗。

第二章白细胞疾病

第一节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概述】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低于0.53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agranulocytosis)。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是指在某种有害因素下,短时间内外周血粒细胞陡降乃至完全缺乏,伴发热,严重感染的综合征。本综合征为一自复性过程,但患者可因极期感染导致死亡。国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缺乏症研究组(IAAAS)报道的发病率为3.4/(1052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多数为药物引起的免疫变态反应。早期报道死亡率较高,可达20%~40%,近年死亡率已降至0~10%。

【临床表现】

1.药物引起的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起病急骤,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常伴有口腔、咽部的坏死性溃疡,其他部位黏膜也可发生溃疡。少数病例可有黄疸,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迅速发生严重感染,乃至败血症,一般状况衰竭,导致死亡。如能保护渡过极期感染,白细胞和粒细胞总数可自行恢复,整个病程呈现陡降→极期→恢复→(可以超常)→正常的时相性经过。

2.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期间,常有口腔溃疡、口腔炎、咽炎和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严重感染。发作周期为12~35天,平均21天,持续4~10天。

【诊断要点】

1.突然起病,高热和口咽黏膜坏死等症状,有可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药物过敏史;

2.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进行性急促下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3109/L或缺如;

3.骨髓增生活跃或减低,粒系减少或明显成熟受阻;

4.如渡过极期,白细胞和粒细胞可自行恢复。

【治疗方案及原则】

1.病因治疗停用可疑药物或可疑毒物。

2.一般处理粒细胞缺乏患者出现发热时,应以内科急诊对待,立即入院治疗,有条件时应予逆向隔离。

3.感染的治疗在进行皮肤、咽喉、血、尿、大便等部位的病菌培养后,立即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选用的抗生素必须是杀菌剂,抗菌谱广,对毒性较强的G-菌有相加或协同效用。有效的联合方案通常包括一种广谱头孢菌素加一种氨基糖苷类或一种对绿脓杆菌有效的青霉素,如头孢拉定+丁胺卡那+哌拉西林。也可用广谱而又高效的单一抗生素作为首选药物,此类抗生素有头孢他啶、泰能及美平等。若病原菌明确,应根据药敏试验改用针对性窄谱抗生素。若未发现病原菌,但经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者,在病情治愈后仍应继续给予口服抗生素7~14天。

4.应用集落刺激因子主要有rhG-CSF[2~5μg/(kg2d),皮下注射和rhGM-CSF[3~10μg/(kg2d),皮下注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1.03109/L时停用。

5.粒细胞输注下列三种情况同时存在时应用,一般不用作预防性输注:①粒细胞<0.53109/L;②有严重感染;

③强效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

粒细胞输注的注意事项有:

(1)ABO血型相同,输前作交叉配血试验;

(2)最好在制备后6小时内输注,最多不超过24小时;

(3)输注前须经15~30Gy照射,以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4)每次输注量应>1010/m2,每天一次,一般连用4~6天;

(5)输注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控制在103109/h),在输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如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注。

6.其他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尚有争议,可使用泼尼松,30~60mg/d,如用药后无效即停药,以避免加重感染。

第二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pstein-Barr病毒(E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典型表现为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和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病程为自限性,平均持续时间约2~3周。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主要发生于年轻成人,可集团性发病,亦可散发。患者有发热、倦怠、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双侧明显,脾脏轻度肿大,肝脏亦可肿大。少数患者还可有黄疸、皮疹、多发性神经炎等。散发病例的表现可不典型。本病为自限性,平均病程2~3周。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多,少数患者可减少。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常>50%白细胞),出现多量异型淋巴细胞,一般>10%白细胞,可高达60%以上。异型淋巴细胞的常见形态为大小较一般淋巴细胞稍大,形态似单核细胞,但核染色质粗糙深染,胞浆深蓝,不透亮,或胞浆量多,有少量嗜苯胺蓝颗粒。免疫表型检测主要是活化的CD8+T细胞和NK细胞。

(2)嗜异凝集试验(+):需加做吸附试验,本病的嗜异性抗体不被豚鼠肾吸附,而被牛红细胞吸附。

(3)EBV抗体:抗病毒壳抗原(VCA)抗体(+),而抗EB病毒核抗原(EBNA)抗体(-)。

(4)少数患者可有肝功能试验异常或自身抗体。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表现。

2.外周血片中有多量(一般>10%)异型淋巴细胞。

3.快速玻片嗜异凝集试验(+)血清嗜异凝集试验(+)并经吸附试验验证。

4.EBV抗体检测(+)。

【治疗方案及原则】

本病为自限性,一般可自行恢复。患病期主要是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和对症治疗。有严重症状者可用短程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第三节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和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概述】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和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IHES)是一种外周血、骨髓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的多系统损害综合征。

【临床表现】

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体重减轻、肌肉疼痛等。组织器官受累以心血管系统病变最为突出。约50%的患者有肺脏受累。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有昏迷、精神错乱、共济失调及顽固性周围神经病等。肾损害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胃肠道受累可有腹泻和肠梗阻、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异常。【诊断要点】

1.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1.53109/L,持续6个月以上,以成熟嗜酸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幼稚嗜酸性粒细胞。

2.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有各阶段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原始粒细胞比例<20%。

3.嗜酸性粒细胞常有形态异常,如有空泡形成、嗜酸颗粒分布不均、伴嗜碱颗粒、核分叶过多等。

4.有脏器受累症状时,应进行相关的功能和物理检查,并做受损程度评估。

5.除外一切伴有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过敏、寄生虫病、传染性疾病、Loeffler病和胶原病、木村病、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inv(16)/t(16;16)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骨髓增殖性疾病。

6.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做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检测。

7.如果有克隆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或其他单克隆嗜酸性粒细胞增生的证据,或外周血原始粒细胞>2%或骨髓原始粒细胞>5%而<20%时则诊断为CEL,否则诊断为IHES。

【治疗方案及原则】

1.CEL和IHES应以重要器官受累和功能障碍作为主要治疗指征。

3.糖皮质激素常作为首选治疗,泼尼松1mg/(kg2d),口服,病情缓解后剂量逐渐减少,在2~3个月内减至半量,并进一步缓慢减少到能控制疾病的最小剂量。

4.细胞毒药物泼尼松不能控制或所需剂量过大,可加用羟基脲治疗,1~2g/d,至白细胞降至<103109/L后,小剂量维持或选用长春新碱、VI16等药物治疗。

5.甲磺酸伊马替尼(STI571)最近研究证实FIP1L1-PDGFRα融合基因阳性患者对STI571治疗有效,初始剂量为100mg/d,疗效不佳可加量至400mg/d。

6.干扰素(IFN)[(1.0~6.0)3106U/次,每日或隔日,皮下注射]和环孢素(CsA[4mg/(kg2d)],对糖皮质激素及羟基脲反应差的患者可以试用。

7.并发症的处理 HES常合并心脏病变,50%的患者有二尖瓣或三尖瓣膜受损,可行瓣膜修补或瓣膜置换术。心脏外科治疗可改善心脏受累者的心功能,延长其生存期。如有其他脏器受损的临床表现,应进行相应的处理。

8.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功的个案报道。如果患者一般状况允许,常规治疗无效、年龄小于50岁且有HLA相合供者的CEL患者,可考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四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后天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共同特征是骨髓造血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伴有或不伴有原始细胞增多,以及无效造血,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并可出现少量原始细胞。一部分MDS患者可在数月至数年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分型】

1.FAB分型(表2-1)

RAEBT,转化中的RAEB;CMML,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占红系细胞的%。

2.WHO分型(表2-2)

表2-2 WHO的MDS分型

△指红系细胞的%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起病相对缓慢,症状和体征主要是各种血细胞减少的反应。RA和RAS患者一般以顽固性贫血的相关表现为主,出血和感染较为少见,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RAEB患者除贫血表现外,还可有出血和感染,较晚期患者且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临近或发生白血病转化时,表现与AML基本相同。

2.血象和骨髓象

(1)血细胞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见表2-3.

(2)血象: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随着病程进展,绝大多数患者均有全血细胞减少。

(3)骨髓象:有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原始细胞占0%~19%。红系细胞百分比常明显增高,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红、粒、巨核系细胞至少一系有明确的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

3.其他实验室检查

(1)细胞遗传学检查:可有5q-、7q-、-5、-7、+8、11q-、17p-、20q-等异常。

(2)骨髓细胞培养:BFU-E、CFU-E、CFU-MK、CFU-GEMM集落减少或无生长,CFU-GM可为集落减少,而集簇增多。

【原发性MDS(primary MDS,pMDS)】

1.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是MDS患者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少数患者在病程早期可表现为贫血和白细胞或

血小板较少。

2.骨髓

(1)穿刺液涂片: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增高或正常,原始细胞百分比正常或增高,红系细胞百分比明显增高,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或增多,淋巴细胞百分比减低。红、粒、巨核系细胞至少一系有明确的发育异常的形态改变。(2)活组织切片:

1)造血组织面积增大(>50%)或正常(30%~50%)。

2)造血细胞定位紊乱:红系细胞和巨核细胞不分布在中央窦周围,而分布在骨小梁旁区或小梁表面;粒系细胞不分布于骨小梁表面,而分布在小梁间中心区,并有聚集成簇的现象。

3)(粒系)不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bnormal localization of immature precursors,ALIP)现象: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在小梁间中心区形成集丛(3~5个细胞)或集簇(>5个细胞)。

3.常用抗贫血药物(维生素B12、维生素B6、叶酸)治疗无效。

4.既往无接受抗癌化疗和(或)放射治疗的历史。

5.能够排除已知可有类似血细胞形态异常的各种其他原发疾患。

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以下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确诊:①有非随机性-5/5q-、-7/7q-、+8、20q-等MDS常见的核型异常;②血细胞克隆性分析提示单克隆造血;③姊妹染色单体分化(SCD)试验延迟,或有其他造血细胞细胞周期延长的证据;④造血细胞有ras或fms等MDS可有的癌基因异常。

【治疗相关MDS(therapy-related MDS,t-MDS)】

t-MDS发生于曾接受细胞毒药物化疗和(或)放射治疗而获较长时间存活的患者,一般发生于上述治疗后4~6年。t-MDS的临床与血液学表现基本上与pMDS相似,但有一些特点:

1.常为多系血细胞发育异常;

2.骨髓增生减低的现象相对多见;

3.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高,且多为复杂核型异常;

4.常常继续进展,转化为AML;

5.预后较pMDS明显为差。

【MDS合并骨髓增生低下】

约10%~15%的MDS患者在诊断时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明显减少,骨髓组织切片中造血组织面积缩小(60岁以下患者造血组织面积<30%,60岁以上患者<20%)。诊断所谓的增生低下型MDS必须有骨髓切片的组织学证据。【MDS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scoring system,IPSS)】(表2-4)

表2-4 IPSS积分标准及危度划分

注:预后良好核型:正常核型,-Y,5q-,20q-;

预后不良核型:复杂核型异常(≥3种异常),7号染色体异常;

预后中间核型:除上述两类以外的其他核型异常;

☆指Hb<100g/L,ANC<1.83109/L或PLT<1003109/L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临床血液学检验期末复习MPN、MDS、MM等

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以骨髓中分化成熟相对正常的一系或多系髓系(粒系、红系、巨核系)细胞持续异常增殖为特征的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与MDS所见无效造血相反,增殖的细胞分化成熟相对正常。临床一般起病缓慢,有血细胞质和量的改变,肝、脾肿大,常并发出血、血栓及髓外造血。疾病进展到终末期,可出现骨髓纤维化、无效造血,或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本组疾病中典型的4种,除了慢粒还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 是一种主要累及巨核细胞系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以血小板数持续增多,血栓形成和/或出血为特征。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多缓慢起病,部分病人发病时无症状,偶尔因发现血小板增多或脾大或手术后出血不止而确诊。多数病人有出血或血栓形成。出血以胃肠道、鼻出血较常见,皮肤、粘膜出血少见。血栓栓塞以指(趾)小血管、中枢神经血管和肢体血管栓塞为主。脾大见于多数病例,一般为轻到中度肿大,少数病人有肝肿大。 【检验】 (1)血象:血小板计数多在(1000~3000)×10^9/L。MPV增大,血小板比积明显增加。可见巨大型、小型及不规则血小板,常自发聚集成堆。可见巨核细胞碎片。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偶可达(40~50)×10^9/L。分类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粒细胞。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系统增生尤为突出,原始及幼稚巨核细胞的比例增高,部分病例可见到小巨核细胞。巨核细胞形态异常,核质发育不平衡,颗粒稀缺,空泡形成,核分叶过多,血小板生成增多。红细胞和粒细胞系统亦明显增生。 (3)血小板功能检查: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发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部分患者又有自发性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现象。 【诊断】 WHO的ET诊断标准: 阳性标准:(1)血小板持续性>600×10^9/L;(2)骨髓活检主要为巨核细胞增生,胞体大而形态成熟的巨核细胞增多。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临床血液学与检验 英文名称:clinical hematology and inspection 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122 学分:6.5 理论课学时:58 实验课学时:64 适用对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篇绪论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标准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 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输血科焦伟 一、输血前检查的目的和要求 输血前检查的目的是选择与患者血型配合的各种血液成分,使之能在患者体内有效地存活,无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安全、有效输血的目的。 二、输血前检查的内容 输血前检查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患者的病史和标本等的检查、核对及处理。 2.受血者、献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 3.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4.交叉配合试验。 5.血小板输注前的抗体检查和配合试验。 6.交叉配血结果的报告和发血。 (一)受血者的病史和标本等检查、核对及处理 1.病史资料和信息 受血者的有关资料,包括受血:者姓名、年龄、性别、床号、种族、临床诊断、输血史、药物史、妊娠史,特别是以往输血反应的记录等等,有助于解决有可能出现的血清学问题。 2.标本的要求 要求不超过3天的期限,反复输血的受血者更应注意抽取新的标本作配血试验,避免因回忆反应而产生的抗体漏检。如果患者使用肝素治疗,则应用鱼精蛋白,使标本凝结。如果患者使用右旋糖酐等治疗,应注意将红细胞作洗涤。 (二)受血者和供血者ABO和Rh定型 1.ABO定型最适的反应温度为4℃,但在室温反应良好,所以常规的ABO定型

试验仅在室温进行。 (1)定型方法:正、反定型的试管离心方法目前仍被认为是最可信赖的ABO定型方法。 1)定型试剂:有些ABO血型诊断试剂是以人的血清汇聚而制成的,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高效价(1:128)的IgM抗A或抗B。第二,具较好的亲和性并不含冷凝集素。第三,必需具有检测A2,A2B血型的能力。第四,血清必须通过HIV,HCV,HBV等检查或经病毒灭活。另外一些ABO定型试剂是由来自培养细胞株的单克隆抗体所制成。 2)ABO亚型的鉴定:ABO亚型的鉴定通常使用下列试剂:抗A、抗B、抗A1、抗H、抗AIA1红细胞、A2红细胞、B型红细胞和O型红细胞。有些工作者在定型试验中,常规地选择应用抗AB抗血清,以避免错误地把弱反应性A或B型红细胞分类为O型。一般抗AB试剂对Ax型红细胞可增加凝集反应的强度。 (2)ABO定型试验中的常见问题:造成这种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有: 1)技术和管理错误:这是ABO定型中产生异常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标本或试剂搞错;器材不洁;试剂污染或失效;离心过度或不足;阳性反应产生溶血现象未能识别;漏加试剂;结果记录或判断错误;细胞与血清间比例不适当。 2)血清异常:血清蛋白引起缗钱状形成,影响反定型结果。 3)红细胞致敏:受免疫球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在含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可发生凝集。 4)异常基因型:ABO亚型的检查中,A、B抗原可能为弱抗原,难以检出。 5)近期输血:试验前曾输入过其它ABO血型不一致的血液,使血液标本成为混合血型的红细胞悬液,定型时显示“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6)嵌合体血型:这种血型者体内有两类血型红细胞群体,定型时可以出现“混合外观凝集”现象。 7)疾病因素导致抗原减弱:某些白血病患者和难治性贫血患者中,ABO血型系统的抗原性可受到抑制,检出困难。 8)红细胞多凝集现象:红细胞因遗传或获得性的表面异常,发生多凝集现象。 9)获得性B:由于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红细胞可获得“类B”的活性。 10)血型特异性物质过高:一些卵巢囊肿病例,血型物质的浓度很高,可中和抗A和抗B定型试剂,要得到正确的正定型结果,必须洗涤红细胞多次。 11)近期内进行大量的血浆置换治疗:由于使用大量的非同型的血浆作置换治疗,标本血清

临床血液学检验 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概述] 临床血液学检验是采用各种实验方法和技术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以阐明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用于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科学。血液学检验既属于血液学范畴,又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检验医学的主干课程之一。近十年来,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更新而迅速发展,而实验性很强的血液学,也越来越多的引进各种新的检验项目或赋予基础检验以新的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临床血液学检验设置在检验医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其目的是使该专业的学生掌握血液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临床血液学相关基础知识;同时掌握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常见血液病的检验方法及血液学特点,能对常见血液病作出初步诊断结论。 [课程目标]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临床血液学检验的任务是利用血细胞的检验技术,超微结构技术、病理学技术、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技术、分子遗传学技术、生物遗传工程、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技术,对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血液学异常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和临床诊治的观察,从而促进血液学和临床血液学的发展和提高,推动了血液病学研究向更高层次迈进。学生需要经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实验医学的专门学习和培养,不仅要有熟练的实验医学技能,正确掌握各项有关血液病诊断和反映病情的实验;适应血液学的发展,建立有关新实验,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为血液病做出诊断。 该课程共分四篇:造血细胞及其检验、红细胞疾病及其检验、白细胞疾病及其检验和血栓与止血及其检验。它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为主线,创建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使用范围] 检验学专业,本科层次。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最新整理)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最新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 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C. 骨髓硬化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5

临床血液学检验重点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二、名词解释 1. 白血病: 2. 急性白血病: 3..急性白血病复发: 4. 部分缓解: 5. 微量残留白血病: 6. 柴捆细胞: 7. 非红系计数:。 8. 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9. MICM分型: 10. FAB分型: 11.Ph染色体 12.全髓白血病 13.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14.尿本-周蛋白 15.类白血病反应 16.R-S细胞 17.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18、M蛋白 19、重链病 20、类脂质沉积病 21、血清β2-微球蛋白 三、问答题 1. FAB分型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三种亚型的形态特点各如何?

2.我国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1986年天津会议)是什么? 3.急性白血病的完全缓解标准是什么? 4.根据细胞系列将急性白血病分为哪两大类?细胞免疫分型时所用的一线单抗和二线单抗各有哪些? 5.M3的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有哪些? 6.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诊断要点。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期及其标准。 8.简述霍奇金氏淋巴瘤诊断时需要进行的检查及其鉴别诊断。 9.试述国内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10.试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鉴别要点。 11.什么叫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程度如何区分? 答案 二、名词解释 1.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变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为骨髓中有不能控制的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分化成 熟障碍、调亡减少,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和脏器,并进入外周血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四大症状即贫血、发烧、出血及浸润。 2.指起病急、病程短,未经治疗其自然病程一般少于6个月的白血病,其骨髓髓中以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细胞增生为主。 3.指以下三项中的任何一项即为复发,①骨髓中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5%且<20%,经过有效的抗白血病治疗一个疗程后仍为达到骨髓完全缓解;②骨髓原粒细胞Ⅰ型+Ⅱ型(或原单核细胞+幼单细胞或原淋巴细胞+幼淋细胞)>20%;③骨髓外有白血病细胞浸润者。 4.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单核细胞+幼单核或原淋巴细胞+幼淋巴细胞)>5%~≤20%或临床、血象中有一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者。 5.是指白血病患者经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估计约106~8个)的状态。 6.细胞胞浆中有多条棒状小体,从形态上似柴捆,呈束状交叉排列,因而得名,柴捆细胞主要见于M3。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姓名:学号:班级: 一、单项选择题 A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D) A、锚蛋白 B、收缩蛋白 C、肌动蛋白 D、跨膜糖蛋白E肌球蛋白 2、影响DNA合成的常见因素( E ) A、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缺乏 D 、微量元素缺乏E、叶酸和维生素B12(vitamin B12)缺乏 3、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指标是( A ) ` A、血清铁蛋白降低 B 、血清铁降低 C 、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 D 、总铁结合力升高 E 、铁粒幼细胞增多 4、PAS染色对下列哪项最有意义: (A) A、巨贫与红血病的鉴别 B、急淋与急非淋的鉴别 C、PNH与再障的鉴别 D、外周血象检查 E、以上均不正确 5、活化蛋白C可灭活下列哪些因子(C) A、因子Ⅹa、Ⅺa B、因子Ⅶa、Ⅹa C、因子Ⅴa、Ⅷa D、因子Ⅹa、Ⅸa E、AT、HCⅡ 6、关于NAP的临床意义,哪项是错误的( C ) A、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类白血病反应时则增强 B、{ C、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增加,而病毒感染时则无变化 D、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NAP活性降低,而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则增强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急性变时NAP活性增强 F、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NAP活性增强,PNH时则降低 7、下列哪项符合血管外溶血的实验室指标( B ) A、血浆中出现高铁血红素 B、血浆血红素结合蛋白下降 C、尿中含铁血黄素试验阴性 D、尿中出现游离血红蛋白 E、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8、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依据是(D) A、巨核细胞受抑、血小板减少 B、原始细胞形态差别显著 C、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 D、POX染色 E、胞质中可见Auer小体 9、由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形成交联性纤维蛋白的过程中,参与的凝血因子有( C ) A、因子ⅩⅢ B、因子ⅩⅢa C、因子ⅩⅢa 、Ca2+ D、因子Ⅹ E、因子Ⅹa、Ca2+ 10、下列检查哪项改变与溶血无关( B )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知识讲解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 题和答案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 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 、B 、C 、D 、E 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 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 小体 B.Cabot 环 C.Howell-Jolly 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D.中幼红细胞胞浆含量丰富,染色呈嗜多色性 E.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呈网状 答案:D 13.临床上骨髓增生程度,通常的表示方式为 A.粒细胞:成熟红细胞 B.有核细胞:全部血细胞 C.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 D.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全部血细胞 答案:C 14.T 和B 淋巴细胞接触抗原后再繁殖的场所是 A.肝和淋巴结 B.脾和淋巴结 C.骨髓 D.淋巴结 E.胸腺 答案:B 15.CFU-GM 增加见于下列何种疾病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急性白血病 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E.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答案:E 16.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的造血活动始于 A.胚胎第12周 B.胚胎第10周 C.胚胎第8周 D.胚胎第6周 E.胚胎第3~4周 答案:E 17.红细胞破坏后,受何者吞噬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B.单核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脾 E.肝 答案:A 18.红细胞起源于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答案:C 1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失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巨幼细胞贫血 答案:E 20.一般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答案:A 临床血液学检验考试题 一、选择题 A 型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带3蛋白是红细胞膜中含量最多的一种 (D ) A 、 锚蛋白 B 、 收缩蛋白 C 、肌动蛋白 D 、 跨膜糖蛋白 E 肌球蛋白 2、影响DNA 合成的常见因素 ( E ) A 、丙酮酸激酶缺乏 B 、铁缺乏 C 、维生素C 缺乏

实用临床医学检验形态学之血液系统疾病与血细胞图谱

典型的M2a 颗粒粗大,密集,染深紫红,内外浆和“材捆细胞”明显 临床特点:1常见于成人 2纤维蛋白原减低及出血发生率高 3对全反式维A酸治疗反应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占AML的5-8%。其中98%以上具有t(15;17),其它为17q21/RARα基因的变异易位。t(15;17) (q22;q21) /AML主要见于中年患者,常伴DIC,临床出血重,早期死亡率高;FAB 分为M3(粗颗粒型)和M3v(细颗粒型)两型。M3的核形和大小不规则,常为肾形核或双叶核;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天晴颗粒,部分细胞胞浆则充满细小的粉尘状颗粒;Auer小体粗大,常呈“柴束状”,电镜表现为六边形的管状结构;MPO染色强阳性;近25%的患者AE染色弱阳性。M3v白血病细胞无颗粒或少颗粒,多为双叶核形,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但仍可见少量的白血病细胞有典型的M3细胞特点;患者WBC常显著增高,MPO染色强阳性,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不同;ARTA治疗复发的患者异常早幼粒细胞的胞浆常呈强嗜碱性。白血病细胞均匀一致地高表达CD33,CD13的表达程度不一;HLA-DR和CD34一般阴性,CD15常为阴性或弱阳性,且不与CD34共表达;也常共表达CD2和CD9。M3和M3v都有特征性的t(15;17)和PML-RARα融合基因,少数患者因复杂易位而检测不到t(15;17),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t(15;17)/AML对ATRA极为敏感,采用ATRA、As2O3或蒽环类药物治疗能取得良效。 t(11;17)(q23;q21)、t(5;17)(q35;q21)和t(11;17)(q13;q21)是APL的少见变异易位,分别形成PLZF-RARα、NPM-RARα和NuMA-RARα融合基因。PLZF-RARα阳性的APL细胞形态特点为:核形较规则,胞浆颗粒较多,常无Auer小体,假Pelger-Huet核细胞多见,MPO染色强阳性;与典型的APL不同。t(5;17)的APL 细胞多为粗颗粒型,少数细胞呈细颗粒型,且无Auer小体。PLZF-RARα+ APL对ATRA无反应,而在t(5;17)APL则可取得疗效。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实验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检验本科用) 医学检验系《临床检验基础》教学组 2007-01-01 前言 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通过理学、化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现代自动化仪器的方法,采用病人血液及骨髓标本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实验课是以《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谭齐贤主编)与《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潘恩潭主编)为参考教材,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安排共75学时,理论课35学时,实验课40学时。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临床常见血液病的细胞学诊断和临床常用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了解溶血、血栓与止血检验的基本实验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安排表

[目的要求] 掌握红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 3.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红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正常骨髓片中原始红细胞与早幼红细胞的形态鉴别; 3.中幼红细胞与晚幼红细胞的区别 [学时] 3 实验二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掌握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 1.认真辩认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形态特征; 2.用红蓝铅笔描绘粒细胞系细胞; 3.巩固练习:继续辩认红系细胞,同时注意与粒细胞的区别要点; 4.书写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1.粒系各阶段细胞划分标准; 2.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要点。 [学时] 3 实验三血细胞形态 [目的要求] 1.掌握淋巴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2.掌握单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骨髓血细胞形态特征。 3.熟悉骨髓非造血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等)的形态特征。[教学内容] 重点难点:1.淋巴细胞系统与单核细胞系统中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的形态鉴别;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题和答案

临床血液学及检验试卷和答案 一、选择题,以下每一道考题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相关专业知识) 1.POX染色呈阴性反应的细胞是 A.M3的早幼粒细胞 B.中性分叶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答案:E 2.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的细胞是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答案:A 3.只能在血小板中生成的是 A.血小板第三因子 B.血小板第四因子 C.纤维蛋白原 D.胶原酶 E.纤维连接蛋白 答案:B 1 / 13 4.正常成人骨髓涂片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阳性的细胞是 A.中性粒杆状核细胞 B.单核细胞 C.早幼粒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原始淋巴细胞 答案:C 5.下列哪项胞内异常不可能出现于红细胞 A.Russel小体 B.Cabot环 C.Howell-Jolly小体 D.嗜碱性点彩 E.变性珠蛋白小体 答案:A 6.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血象特点是 A.白细胞分类以原始、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 B.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 C.白细胞计数一定高于正常

D.血小板散在、少见 E.白细胞分类以中幼粒以下阶段细胞明显增多为主 答案:E 7.临床上类白血病反应最常见于 A.严重感染 2 / 13 B.恶性肿瘤骨转移 C.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 D.急性溶血或出血 E.外伤或大面积烧伤 答案:A 8.下列关于冷凝集素综合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体主要为IgM B.0~4℃凝集反应最强 C.慢性型以血管内溶血为主 D.溶血不需补体参与 E.多见于女性 答案:D 9.下列不是造血祖细胞的主要特征的是 A.具有高度增殖能力 B.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C.弱表达CD34 D.对称性有丝分裂 E.具有定向分化能力 答案:B 10.下列细胞因子中对造血细胞起负向调控作用的是 A.干细胞因子 3 / 13 B.TGF-β C.IL-11 D.IL-3 E.TPO 答案:B 11.在人类产生血细胞的过程中,各类血细胞形成的顺序是 A.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B.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C.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 D.红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单核细胞 答案:B 12.关于红细胞系统的发育特点,以下正确的是 A.原始红细胞胞浆内有特异性颗粒 B.早幼红细胞核染色质粗糙、密集、结块 C.早幼红细胞胞浆量一般较少,染色呈嗜酸性

临床血液学检验-ppt(一)

临床血液学检验(一) 姜春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 血细胞超微结构检查的临床应用第六章 血细胞染色体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一章 绪论 一、概念 血液学 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 血细胞形态学:研究血液中有形成分形态; 血细胞生理学:研究细胞来源、增殖、分化和功能; 血液生化学:研究血细胞组成、结构、代谢和血浆成分; 血液免疫学: 研究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遗传血液学: 研究血液病遗传方式和信息传递; 血液流变学 :研究血液流动性和血细胞变形性; 实验血液学: 研究实验技术和建立实验方法的等。 2014-10-31

临床血液学 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包括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检验 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工作对象。 2014-10-31

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1.血液学与疾病的关系 1)血液病合并非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骨髓瘤患者会因为肾衰竭就诊于肾病科;粒细胞缺乏症和白血病同时会出现严重喉头感染和水肿急诊入住五官科等等 2)非血液系统疾病合并血液病 许多非血液系统疾病都会有血液病的并发症:红细胞增高、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3)血液制品的临床应用 例如:对于急性失血的患者输注全血、红细胞悬液或血浆等。 2.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 2014-10-31

第二章 造血与血细胞分化发育 第一节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造血器官。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称为造血。 一、胚胎期造血器官 分三个期:中胚叶造血期(卵黄囊造血)、肝脏造血期、骨髓造血期 2014-10-31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 一、选择题 A 型题 1. 血细胞由原始向成熟发育演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A. 胞体由大到小 B. 巨核细胞由小到大 C. 核染色质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 胞浆由少到多 E. 胞质内颗粒从无到有 2. 人体内具有多项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是 A. 红系祖细胞 B. 造血干细胞 C. 粒系祖细胞 D. 巨核系祖细胞 E. T 淋巴系祖细胞 3. 成人在正常情况下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 唯一器官是: A. 肝脏 B. 脾脏 C. 骨髓 D. 胸腺 E. 淋巴结 4. 关于造血祖细胞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A. 具有多项分化能力 B. CD34+ CD38 C. CD34+ Lin D. 分化能力较局限 E. 高度的自我更新能力 5. 胚胎期造血下列错误的是 A.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初的造血中心 B. 肝脏造血是由卵黄囊血岛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肝脏 而引起的 C 胚胎第五个月以后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D. 淋巴结不参与胚胎期造血 E. 胎肝的造血干细胞经血流入脾,在此增殖、分化和 发育 6. 参与造血正向调控的细胞因子是 A. 干细胞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B. 干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C. 干细胞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 D. 集落刺激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 E. 干细胞因子和干扰素 7. 正常成人骨髓造血分布区域下列不符合的是 A. 胸骨 B. 肋骨 只供学习与交流 C. 下肢股骨远心端 D. 脊椎骨 E. 颅骨X 型题 8. 关于红骨髓下列正确的是 A. 含大量发育的各阶段血细胞而呈现红色 B. 18 岁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骨的近心端 C. 红骨髓约各占骨髓总量的50%左右 D. 红骨髓是脂肪化的骨髓 E. 在正常情况下不再参与造血,但仍保留造血潜能 9. 血细胞分化是指 A. 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 B. 分裂后产生新的子细胞在生物学性状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C.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D. 血细胞失去某些潜能,转变为具有新功能细胞的过程 E. 分化后的新细胞与原来的细胞有了质的不同 10. 造血干细胞出现的表面标志是 A. Lin- B. CD38+ C. CD38 D. CD34- E. CD34+ 11. 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是 A. 对称分裂能力 B. 高度自我更新能力 C. 定向分化能力 D. 多向分化能力 E. 有明显的形态特征 12. 造血微环境包括: A. 网状细胞 B. 造血细胞 C. 基质细胞和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D. 骨髓微血管系统 E. 造血岛 13. 胚胎期参与造血的器官有: A. 骨髓 B. 肝脏 C. 胸腺 D. 脾脏 E. 淋巴结 14 髓外造血可发生在下述哪些情况: A. 婴幼儿严重贫血 B. 急性再障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只供学习与交流 C. 骨髓硬化症 D. 严重感染 E. 血友病 二、名词解释 1. 造血祖细胞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知识点 (一)粒细胞系统 1. 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 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 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 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 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 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 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 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 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 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 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 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 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 ①中性晚幼粒(neutrop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明显 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不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无核仁;胞浆量多,浅红色,充满 中性特异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eosinophilic metamyelocyte):10~16μm,核形及结构与中性晚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橘红色的、大小一致的嗜 酸性特异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basophilic metamyelocyte):10~14μm,核 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分布有少量嗜碱性非特异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stab granulocyte)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eutr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10~15μm,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 1/3以上,呈带状弯曲,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胞浆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eosinophilic stab granulocyte):11~16μm,核与中性杆状相似;浆内充满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basophilic stab granulocyte):

免疫血液学技术习题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某献血者的血型鉴定反应格局如下: 请问该献血者的血型为()。 A B C.O D.AB E.A1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关于Rh抗体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大部分Rh抗体属于IgM B.Rh抗体主要由输血或妊娠产生 C.IgG类的Rh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D.Rh抗体可导致严重的输血反应 E.可用人RhD.免疫球蛋白来防止Rh阳性红细胞的初次免疫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孕妇高××,孕32周,血型O型,其丈夫血型为A型,因担心发生新生儿溶血病,要求检测胎儿血型。医生建议进行血型的基因分型。血型基因分型的应用不包括()。 A.产前胎儿血型鉴定 B.多次输血患者或大量输血患者的血型鉴定 C.临床疑难血型的鉴定 D.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或具有多凝集作用的患者 E.替代血清学分型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一孕妇,自报血型为O型,丈夫血型为A型。第一次怀孕 ,现孕期24周,到输血科进行优生优育产前检查。结果确认孕妇血型O型,丈夫血型A型,Rh血型均为阳性。输血科下一步应该做()。 A.丈夫IgG抗B效价测定 B.孕妇IgM抗A效价测定 C.孕妇IgG抗A效价测定 D.孕妇IgM抗B效价测定 E.丈夫IgM抗B效价测定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按我国的规定,常规使用的抗A试剂效价不得低于()。A.1:16

B.1:32 C.1:64 D.1:128 E.1:256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患者,孟××,男,10岁,B型RhD阳性,免疫缺陷病,欲行B→A干细胞穆植,术前查抗体效价。实验1:患者血清与Ac:RTW+W;4℃W+实验2:患者中和血清与Ac:LIP-该患者的抗体检测结论为()。 A.IgG抗A+ B.IgM抗AW+ C.IgG抗B- D.IgM抗BW+ E.IgM抗A+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不能单独采用的交叉配血法是()。 A.凝胶微柱法 B.间接抗球蛋白法 C.凝聚胺法 D.盐水法 E.酶法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下列哪项属于血小板血型抗原的基因分型检测技术()。 A.PIFT B.MAIPA C.放射免疫沉淀 D.PCR-SSP ELISA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检测母亲IgG抗-A、抗-B效价,用哪种方法处理IgM抗体()。 A.盐水法处理 B.木瓜酶法 C.2-巯基乙醇法 D.血型物质

临床检验血液学配套试题及答案

第十章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一、选择题 A1型题 1.临床上最容易导致DIC的白血病是下列哪种? A. M1 B. M3 C. M5 D. M7 E. ALL 2.某急性白血病患者,其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形态主要 特点如下:胞体中等大小,胞体规则,胞质量中等,蓝色,少数细胞胞质中可见较粗短的棒状小体,核形规则, 染色质细致,核仁2-4个,较小、清楚。根据细胞形态你初步考虑什么系列急性白血病? A. 粒细胞系列 B. 单核细胞系列 C. 粒单核细胞系列 D. 淋巴细胞系列 E. 巨核细胞系列 3.白血病患者通过化疗或骨髓移植后临床和血液学 检查可达到完全缓解,但体内仍残留着一定数量的白血病细胞,约为多少? A. 104~106 B. 106~108 C. 108~1010 D. 1010~1012 E. 1012~1014 4.急性白血病导致出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白血病细胞侵犯血管,导致血管破裂 B.血小板破坏增加 C.血小板生成减少和功能异常 D.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E.纤溶系统活性亢进 5.M4EO常可见下列哪种特异性染色异常? A. t(8;21) (q22;q22) B. t(9;22) (q34;q11) C. t(15;17) (q22;q11-12) D. t(8;14) (q 24;q 32) E. t(11;14) (p 13;q 11) 6.口腔粘膜明显浸润,以下列哪种白血病最常见? A. ALL B. M2 C. M3 D. M5 E. M6 7.下列哪项不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 A. 贫血 B. 出血 C. 发烧 D. 浸润 E. 皮疹

8.M1患者骨髓中原粒细胞占百分之多少(NEC)? A. 30%~90% B. ≥30% C. ≥90% D. ≥80% %~80% 9.M5复查患者,其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52%,红系22%,原单核细胞加幼单核细胞占%,其他无明显异常。你认为该患者属于下列哪种情况? A. 基本正常骨髓象 B. 完全缓解骨髓象 C. 部分缓解骨髓象 D. 未缓解骨髓象 E. 复发骨髓象 10.M6初诊患者,其骨髓中有核红细胞百分比一般是多少? A. ≥30% B. ≥40% C. ≥50% D. ≥60% E. ≥80% 11.WHO分型将急性白血病的原始细胞百分比调整为多少? A. ≥10% B. ≥15% C. ≥20% D. ≥25% E. ≥30% 12.目前临床上对急性白血病主张采用下列哪种分型? A. 分子生物学分型? B. 细胞形态分型?? C. 细胞免疫学分型 D. 细胞遗传学分型 E. 综合上述各种分类 13.ALL患者血常规检查时,常表现为下列哪种类型? A. 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数正常,血小板数下降 B. 白细胞数下降,其他细胞数正常 C. 白细胞数增加,红细胞数下降,血小板数正常 D. 白细胞数增加,红细胞数下降,血小板数下降 E. 全血细胞减少 14.下列哪项是前B-ALL较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 A.t(6;9) B. t(1;14) C. t(8;16) D. t(5;17) E. t(1;19) 15.某急性白血病,其细胞免疫分型结果为: HLA-DR+、CD34+、CD19+、CD22+、CD20+、CD10+、CyIgM-、SmIg-,你考虑是下列哪种白血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