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d文档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d文档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d文档

《运动训练学》复习重点

1竞技体育:它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

1)它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可分为:①一般训练学②项群训练学③专项训练学2)它是为了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的一门学科。运动训练理论可分为:①一般训练理论②项群训练理论③专项训练理论

4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①竞技体育的地位和作用②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特点③运动训练学理和原则④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⑤身体训练⑥技、战术训练⑦心理、智能训练⑧训练过程的计划和控制⑨运动员的选材⑩负荷与恢复

5运动成绩:它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它包括: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6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①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②对手的竞技水平③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的水平)

7竞技能力:它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8竞技能力的集中表现:

1)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以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水平的基础条件。

2)技术水平:他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判定。

3)战术能力则表现为:①力求出色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

②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③对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④运动员的智力状况及一般和专业知识水平对其战术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高度发展的协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运动技术的先决条件

5)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集中表现于参赛情绪和竞技意志。以积极的手段激励选手,并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9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作用:

①为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效果及时的检查和评价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10建立目标训练的作用:

①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②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11起始状态诊断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诊断)

一个完整训练目标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指标)

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

竞技能力(单因素特征模型多因素特征模型)

训练负荷(训练负荷量度:①负荷的量:次、时、距、重②负荷的强度:速、重、密、难)

12训练原则:

1)它是依据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训练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是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的反映,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3训练的主要原则:有效控制原则、动机激励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直观教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在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训练的各个方面或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15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运动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有效的控制。

16有效控制原则理论依据基础:

现代控制论:完整了训练控制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和条件:

1)施控主体(教练员)和被控制对象(运动员)。

2)控制信息(讲解、示范)和前向信息控制通路

3)反馈装置、反馈信息和反馈信息控制通路

4)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要条件

运动训练信息反映着运动训练素质自身的各种状态和特征。信息运用主要指运用

①控制信息②信息反馈③对运动员训练过程和状态的诊断④对选材对象信息的测定等各种不同信息,对训练过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调控以及利用舆论信息的扰动,去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手的战术决策等。

17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及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有效控制的重要前提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

18适宜负荷原则:

1)概念:适宜负荷原则是指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2)理论依据:

①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②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

3)训练要点:

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负荷量,反映对机体刺激的大小(次、时、距、重),负荷强度反映机体对刺激的深度(速、远、高、难)。②渐进式的增加负荷的量度:有四种基本形式:

直线式、阶梯式、波浪式、跳跃式③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零界值:零界值的大小受发育程度、竞技水平、健康状况、日常休息、心里状态等影响。④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⑤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在计划负荷的同时就应考虑负荷后的恢复问题)

19区别对待原则:

1)概念:是指对于不同专项、运动员、训练状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等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原则。

2)理论依据:①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②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③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3)训练要点:

(一)注意因素:①运动专项:包括成绩和专项成绩的发展规律②训练对象:他们有不同的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及训练学方面的特征。③训练条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场地、气候、同伴、环境等因素(二)正确处理训练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三)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初始状况、训练表现、专门测试、批阅训练日记。

20运动训练方法:

1)概念:它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作用:它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3)正确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①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②有助于有效的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

③有助于科学的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4)基本结构:①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②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法③安排过程及其变化方式④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⑤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5)分类

①整体控制方法:A.模式训练法 B.程序训练法②具体操作方法:完整、分解、持续、间隙、重复、变换、比赛、循环

2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那个某一具体训练任务而专用的身体练习。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22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由于动作的动力要素、构成要求和过程要素的变化又组合出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

1)身体练习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2)身体练习的动作构成: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七种要求

3)身体练习的动作过程:开始、进行、结束

23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

A依练习目的:

①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②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③提高战术的训练手段④改善心里的训练手段

B依训练手段的效果

①一般训练手段②专业训练手段

C依应用价值

①基本练习手段②辅助练习手段

D动作结构特点

①周期性练习②混合性练习

24间歇训练法:

1)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一)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A.它是发展糖酵解系统供能、磷酸盐和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B.运用要点:①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秒内负荷强度大)②心率每分190次左右③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④练习内容为单个技术和组合技术⑤练习的动作机构基本稳定⑥能量代谢主要启用磷酸盐系统以及糖酵解供应系统(二)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

A它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和心脏供能的一种主要方法B应用要点:①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一次练习的负荷略长于主项比赛的时间(约在100—300秒),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5%—10%,心率=170—180次/分,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120次开始下一个练习②对于技能类运动项群来说,技术动作种类较多,动作练习多为组合技术,技术动作的负荷强度较高,负荷性质多又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性。强调严格控制间歇时间,强调启用糖酵解系统或以其为主的混合代谢系统

(三)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A. 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供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B. 注意:①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②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每分钟160次左右③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每分钟120次/分开始下次练习

25变换训练法:

1)概念: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2)基本类型:①负荷变换训练法②内容变换训练法③形式变换训练法

3)负荷变换训练法的四种方式:

①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保持恒定的搭配形式②负荷强度恒定,负荷量变化的搭配形式③负荷强度变化,负荷量恒定的搭配形式④负荷强度与负荷量均有变化的搭配形式

应用特点:①降低负荷强度,可利于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②提高负荷强度和密度,可使机体适应比赛的需要③通过变换练习动作的负荷强度、练习次数、练习时间、练习质量、间歇时间、间歇方式及练习组数等变量方式,促使运动素质、能量代谢系统的发展和提高,能够满足专项运动的需要。

4)内容变换训练法:它是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广泛运用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应用特点:练习内容的动作结构可为变异组合,亦可为固定组合。练习的负荷性质负荷专项特点,练习内容的变换程序符合比赛的规律,练习动作用力程度符合专项的要求

5)形式变换训练法:

它的运用主要反映在场地、线路、落点、方法等条件或环境的变换上。

应用特点:通过变换训练环境、训练气氛、训练路径、训练时间和变换练习形式进行训练。

26循环训练法:

1)概念: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程序

和线路逐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2)基本类型:

①循环重复训练②循环间歇训练③循环持续训练

三种循环训练的组织形式共分三类:①流水式②轮流式③分配式

3)循环重复训练方法:

①含义:是指按照重复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之间和各组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不做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得以基本恢复,可全力进行各站或各组循环练习的方法。

②循环重复训练方法应用特点:可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个练习站,练习动作应熟练规范,练习程序符合比赛的特点,间歇时间较为充分,持续两组练习后进行一次长间歇。

4)循环间歇训练方法:

①含义:是指按照间歇训练法的要求,对各站和各组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特殊规定,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进行练习的方法。

②应用特点:将各种练习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各练习站的负荷时间至少30秒以上,站与站之间的间歇较不充分,循环组间的间歇可以充分也可不充分。

5)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①含义:是按照持续训练法的要求,各站和各组之间不安排间歇时间,用较长时间进行连续练习的方法。

②应用特点: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的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容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至少应在8分钟以上,甚至更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循环之间的间歇时间可有可无,循环组数相对较多。

27竞技战术: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发挥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为。竞技战术构成:①战术观念②战术指导思想③战术意识④战术知识⑤战术形式⑥战术行动1)战术训练方法:①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法②模拟训练法③实战法

2)分解战术训练法:是指把一个完整的战术组合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然后分部分进行练习的方法。它是学习一种新的战术配合时采用,目的使运动员掌握某种战术配合的基本步骤。

3)完整战术训练法:是指完整的进行战术组合练习的方法。它在运动员已具备一定的战术知识和能力后采用,其目的在于使运动员能够流畅的完成整个战术组合过程。

4)模拟训练方法:指在获取准确的情报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模仿重大比赛中的主要对手的主要特点的陪练人员的对练,及通过在与比赛条件相似的环境中的练习,使运动员获得特殊战术能力的一种针对性极强的训练方法。

①模拟训练方法分类:

(一).依据被模拟系统将其分为:A.比赛对手的模拟训练 B.比赛动作的模拟训练 C.比赛环境的模拟训练

(二)将其分为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

②程序:

A明确被模拟对象B确定被模拟系统的边界C设置同态系统并进行模拟分析D主体系统和同态系统一起练习

③注意点:

A模拟训练虽然能够帮助运动员或运动队针对特殊对手提高战术能力,但如果运动员或队不具有相应的一般战术能力基础,效果不大,因此要实事求是的评价模拟训练的重要性和适用

性。

B在模拟训练中要教育作为主练系统的运动员切实树立“从实战出发”的思想,把同态系统视作被模拟系统,

28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是指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里特征,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是竞技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作用: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以及运动智能都只有在其心理能力的参与下,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在不同条件和不同状况下,心理能力在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价值也不同。①不同类型的不同项目有不同要求②不同水平的选手比赛对人理解力的作用不同

29心理能力训练常用方法:模拟训练法、意念训练法、诱导训练法

1)意念训练法:是运动员有意识的积极的运用大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或充分利用想象进行训练的方法。

意念训练法应注意:

①在进行冥思练习时,一定要产生一种思维运动效果,要有意识的发展思维②使冥思练习与各种运动感觉结合起来,把头脑中的想象变成运动中机体“活力”③使运动员注意力高度集中,闭目练习常可收到良好效果④比赛前进行意念训练,一方面可以想象动作的完美过程,另一方面用暗示语言进行自我动员和激励,取得技术想象与心理调整的双重效果⑤可在暗室里进行,最好在一个适舒地坐着或躺着

2)诱导训练法:是指在训练中采用有效刺激物把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引导到另一个事物或方向上去的训练方法,为顺利完成训练与比赛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

诱导训练法注意点:

①所用的诱导手段应是运动员感兴趣的,能引起注意力转移的②诱导者是教练、心理专家、同伴,但均要运动员愿意接受的③计划安排某一次,不可滥用,以防副作用

30心理紧张的克服方法:

①表象放松法②自我暗示放松法③音乐调节法④排尿调节法⑤阻断思维法

31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就是要找出使运动员胆怯的原因,排除思想负担。

造成胆怯的原因:

①运动员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缺乏胜利的信心②对比赛胜负计较得多,压力巨大③惧怕名气大的对手④参加重要比赛时压力过大⑤对观众、环境不适应,常感到一种特殊的刺激气氛

32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激励法转移法升华法暗示法

体验法

33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①提高运动员的训练程度,丰富比赛经验②对个性倾向比较突出,易冲动的人,加强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③提高运动员的高尚动机

34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①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的要求②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阶段性的要求③运动员竞技能力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的最佳组合要求

3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及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①(3-5年)基础训练阶段:发展一般运动能力。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②(4-6年)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近极限。

③(4-8年)最佳竞技阶段:创造优异成绩。负荷特点: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④(2-5年)竞技保持阶段:保持竞技水平。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

努力提高训练质量,从而提高针对特殊对手的特殊战术能力。

36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及基本内容:

①基础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②内容: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基本运动技能,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一般心理品质。

③负荷特征: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适宜负荷产生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有利提高竞技能力,过度负荷易造成内脏和运动器官的损害,葬送运动前途。

37.“高原现象”的内涵:优秀运动员在多年训练后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高原现象”的成因:

①随着运动员进入青年期,各生理系统发育日臻完善,遗传效应减慢或停滞,这是自然规律

②由于多年由同一教练按同一思路训练,对所采用的训练方法手段的高度适应,难以引起积极的适应性反应,训练效应减弱。③训练不当(过度负荷、局部损伤等)及环境的不良影响④运动员主观努力下降(训练、经济、人际关系、自我发展等各方面的原因引起

38竞技保持阶段的主要任务:

①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他们参加比赛训练,创造优异成绩的进取动机,根据竞技需要,进行素质、技术训练。

②加强训练理论的学习,有效地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延长竞技寿命

负荷特征:此期间负荷通常低于专项技术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按照自我感觉控制训练过程。

39训练的种类:

①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②技战术训练课③综合训练课④测验、检查和比赛训练课

2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

《运动训练学》课程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课程编号:406349 学分:2分 总学时: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 适应专业: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育学,心理学, 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上,研究运动训练活动过程一般规律的科学。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运动员选材的任务及生物基础;训练周期的类型、改变负荷的形式;体、战术训练的意义以及影响因素;参赛准备的内容及运动员参赛风险识别、评估与对策。 理解训练方法的意义和操作过程及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竞技战术、战术能力的概念;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运动智能与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关系;各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掌握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以及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运动训练的基本规律;提高身体训练的各种方法及其原理;掌握技术、战术能力训练的方法;各类运动训练计划结构和组织及控制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2学时) (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1、了解竞技体育的构成、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2、明确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运动训练的内容,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二)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 1、了解运动训练管理的含义及其管理的层次结构; 2、明确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竞赛管理; 3、了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 (三)运动员选材(2学时) 1、明确运动员选材的任务; 2、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 3、掌握运动员科学选材的方法实施。

RTOS实时操作系统(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

John Lee 20:27:07 上次讲到了 RTOS 的抢占机制对事件响应能力提高的帮助,避免了事件的丢失。 John Lee 20:27:07 上次讲到了 RTOS 的抢占机制对事件响应能力提高的帮助,避免了事件的丢失。小道(569198569) 20:27:39 老师辛苦 John Lee 20:27:45 但光依靠 RTOS 的抢占机制,并不能做到完全不丢失事件,只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丢失事件的机率。 丶砖家(1361439207) 20:28:16 LEE 丶砖家(1361439207) 20:28:14 好复杂呀 John Lee 20:28:54 上次的这个图: John Lee 20:30:20 是没有丢失事件了,但如果我们把 E2 的第 3 个事件提前一些: John Lee 20:32:30 对于这样情况,RTOS 提供了一些带有通信功能的同步对象,可以让应用程序构造软件缓冲机制,来保持突发事件。 John Lee 20:33:19 关于具体的实现方法,要等到我们学习完了 RTOS 同步机制和各种同步对象后,才能讨论。

John Lee 20:34:24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系统设计时,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中断处理时间到底多长合适? 等待设备事件产生,是否一定要用中断? 如何划分任务? 如何确定合适的调度算法? 是否需要任务优先级? 静态优先级能不能满足要求? 系统节拍的频率多少合适? 如何选则合适的同步对象? DsPower小灰灰(108430786) 20:35:56 对这就是我的问题 wei(34103820) 20:36:02 John Lee 20:36:07 这些问题,都留到我们学习完 RTOS 后,再来讨论。 小道(569198569) 20:36:23 wei(34103820) 20:36:02 遵守纪律 John Lee 20:36:39 现在讨论,很多同学没有基础,晕的。 John Lee 20:37:12 我们继续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实时概念》。 DsPower小灰灰(108430786) 20:38:13 支持老师 DsPower小灰灰(108430786) 20:38:14 雪狼(982332664) 20:38:55 我都晕乎了 John Lee 20:40:01 我们上次停下来的地方,是: 4.4.5 调度算法。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做如下规定:“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 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 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近几年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 1.从选材的角度来看,文本一般取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但近几年的选文主 要为社会科学类,内容涉及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文章贴近现实,注重时尚,题材 多样且宽泛,既不规避社会热点,也不回避专业论文,尤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 养的提升。文章篇幅不长,一般是1000字左右,但信息量大,适合考生阅读、理解。 2.从考查方式、设题量及赋分情况来看,三道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的考查方式,共9分, 题型基本固定。从近两年高考语文的三套全国卷来看,选项字数由往年的50个字左右变成 35个字左右,阅读量减少,但选项信息概括和加工的程度加深。 3.从考查的知识点(命题热点)来看,主要考查理解语句含意,整合文中信息,分析论点、论 据和论证方法,综合文中信息进行推断。命题思路非常有层次,第一题侧重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题侧重对文本论证思路的把握,第三题侧重对文本观点的迁移推断。 一 论述类文本常见考点举例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 意义、引申意义等。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 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对它的考查更为灵活。 释义 类别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 态度的概念。 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 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 重要的指示代词。 蕴含深层意义的词语。 示例一:(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第1题)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示例二:(201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示例三:(2015年安徽卷第1题)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操作系统复习终极版

.选择 1.虚拟存储器的作用是允许 (C A ?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使用比系统中具有的物理设备更多的设备 B ?虚拟设备是指把一个物理设备变成多个对应的逻辑设备 C. 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以标准化方式来使用物理设备 D ?虚拟设备是指允许用户程序不必全部装入内存便可使用系统中的设备 3.在调试程序时,可以先把所有输出送屏幕显示而不必正式输出到打印设备,其运用了 )。 5.在存储管理中,不会产生内部碎片的存储管理方式是( 7. 在请求分页管理中,在页表中增加了若干项,其中访问字段供 A .分配页面 B. 置换算法 C. 程序访问 D. 调入页面 A .就绪态一 >执行态 B. 执行态一 > 就绪态 C .执行态一 > 阻塞态 D .阻塞态一 > 执行态 A . SPO OLi ng 技术 B . I/O 重定向 C .共享技术 D .缓冲技术 4.资源的按序分配策略可以破坏 (D ) 。 A .互斥条件 B .请求和保持条件 C .不剥夺条件 D ?环路等待条件 8. 一个UNIX/Linux 文件,如果一个盘块的大小为 1KB ,每个盘块占4个字节,那么,若进程 欲访问偏移为263168字节处的数据,需经过几次间接( B )。 C . 2 9.若信号量S 的初值为2,当前值为-1,则表示有(B )个等待进 程。 C . 2 10、在进程状态转换时, 下列(D )转换是不可能发生的。 1、B 2 D 3 A 4 A 5、D 6 B 7 A 8 B 9 C 10、D A .直接使用外存代替内存 B. 提高计算机运算速度 C .程序直接访问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D .提高内存的访问速度 2.下面关于虚拟设备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 B )。 A .分页式存储管理 B .分段式存储管理 C .固定分区式存储管理 段页式存储管理 6.下列算法中用于磁盘调度的是 )。 A .最短寻道时间优先算法 B . LRU 算法 C .时间片轮转法 D .优先级高者优先算法 (B )时参考。

四种实时操作系统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

四种实时操作系统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 https://www.360docs.net/doc/9b4267188.html,2006年11月18日21:55ChinaByte 本文对四种实时操作系统(RTOS)特性进行分析和比较。它们是:Lynx实时系统公司的LynxOS、QNX软件系统有限公司的QNX以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实时Linux——新墨西哥工学院的RT-Linux和堪萨斯大学的KURT-Linux。 近年来,实时操作系统在多媒体通信、在线事务处理、生产过程控制、交通控制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基本特征概述 *QNX是一个分布式、嵌入式、可规模扩展的实时操作系统。它遵循POSIX.1 (程序接口)和POSIX.2(Shell和工具)、部分遵循POSIX.1b(实时扩展)。它最早开发于1980年,到现在已相当成熟。 *LynxOS是一个分布式、嵌入式、可规模扩展的实时 操作系统,它遵循POSIX.1a、POSIX.1b和POSIX.1c标准。它最早开发于1988年。 *RT-Linux是一个嵌入式硬实时操作系统,它部分支持POSIX.1b标准。 *KURT-Linux不是为嵌入式应用设计的,不同于硬(hard)实时/软(soft)实时应用,他们提出“严格(firm)”实时应用的概念,如一些多媒体应用和ATM网络应用,KURT是为这样一些应用设计的“严格的”实时系统。 体系结构异同 实时系统的实现多为微内核体系结构,这使得核心小巧而可靠,易于ROM固化,并可模块化扩展。微内核结构系统中,OS服务模块在独立的地址空间运行,所以,不同模块的内存错误便被隔离开来。但它也有弱点,进程间通信和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大大增加。相对于大型集成化内核系统来说,它必须靠更多地进行系统调用来完成相同的任务。 *QNX是一个微内核实时操作系统,其核心仅提供4种服务:进程调度、进程间通信、底层网络通信和中断处理,其进程在独立的地址空间运行。所有其它OS服务,都实现为协作的用户进程,因此QNX核心非常小巧(QNX4.x大约为12Kb)而且运行速度极快。 *LynxOS目前还不是一个微内核结构的操作系统,但它计划使用所谓的“Galaxy”技术将其从大型集成化内核改造成微内核,这一技术将在LynxOS 3.0中引入。新的28Kb微内核提供以下服务:核心启动和停止、底层内存管理、出错处理、中断处理、多任务、底层同步和互斥支持。

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典题型

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典题型 一、(2015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 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窗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担保的形式,由质库、解库、普惠库、长生库等机构经营。质属动产担保,它的设立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旧契交付抵押权人即可。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当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典权存续期间典权人不向出典人支付租金,出典人也不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通货偏于紧缩,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及,几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而且赊买赊卖所涉及人员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触及官家和私人各层面。从其实际效果看,解决了军需、赈济了贫民、加强了流通、满足了财政,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发起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对货币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货币币材的复杂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诸如茶引、盐引、香药引、矾引、便钱、交子、钱引、见钱公据、关子和会子等大量新型纸质信用工具。茶引、盐引、矾引、香药引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异地凭该票兑取现钱或其他禁榷货物。这些信用票据的行用,除了可发挥信用功能外,也使得政府和商人在禁榷专卖品领域能够共利发展,既有利于商人从政府专营的禁榷物品中分得一份利益,又有利于政府实现补给军需、增加收入的目标。便钱、见钱公据和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等信用工具要求相关人员先交纳现钱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再根据需要持这些代表入纳现钱价值的信用票据到指定的地区和入纳地兑取现钱。这类信用工具携带方便且具有汇票性质,可以保障大宗交易、跨地区交易货款的顺利清结。早期的交子、关子、会子后来在信用票据基础上逐步发展为纸币,它们的行用,弥补了货币不足,节省了货币流通需求量,使商品经济得到了扩张。可见,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行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B.宋代的政府借贷基本上是赈济性借贷,主要目的是帮助百姓度过困境,因此与私人借贷相比,政府借贷的利率要低得多。 C.在宋代,债务人可以用不动产的契约或动产作为担保,向债权人借贷,在债务人不偿还债务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D.赊买赊卖的信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宋代通货紧缩带来的资金不足的问题,缓解了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的诸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宋代的信用工具不断创新,出现了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复习

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1、任务管理,2、内存管理,3、文件管理,4、CPU管理5、I/O口设备管理。 操作系统基本特征:1、多任务操作系统,2、多级中断机制,3、优先级调度机制。 任务的定义:程序的动态表现,在操作系统中体现为线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 任务的状态有:1、睡眠态,2、就绪态,3、运行态,4、阻塞态,5、挂起态。 调度算法:根据系统资源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有“短作业优先算法”“轮转法” 事件:实时操作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事件处理对象:1、信号量,2、互斥信号量,3、事件标志组,4 、邮箱,5、消息队列。 信号量定义:资源是具体的显示东西,把它数字化后,操作系统就便于管理这些资源。 信号量的用法:1、建立,2、请求,3、释放。 互斥信号量:是一种特殊的信号量,该信号不仅是只用于互斥资源的访问,还在于信号量管理需要解决的优先级反转问题。 互斥信号量管理:取值0或1,只能有一个任务访问的独占资源,应采用信号来管理,为了保证系统的定时性拒绝优先级反转,对互斥信号量的管理,采用优先级继承机制。 时钟:是一种特定的周期性中断,起“心脏”作用。时钟节拍是周期性中断,对应的中断服务程序成为时钟滴答服务。 中断: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当出现异常情况或特殊请求时,停止任务的执行,转而对这些异常或特殊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返回当前任务的中断处。 Uc/os内存管理方法:Uc/os采用内存控制块管理内存,内存控制块记录了“内存分区地址,分区内存块的大小和数量,空闲块数量信息”。 内存管理含有: “内存分区的创建,分配,释放,使用和等待系统调用时间标志节点,.” 事件标志组管理的主要数据结构: 包括“事件标志组,(XX实体,XX列表,XX节点链表)。” 用户调用两个函数创建任务,不允许用户进行修改,被称为系统服务。用户的程序以函数的形式由用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专业 授课学时:54学时 课程学分:3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必修课程。 任务:使学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及实际应用。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理解运动员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年度和周、课训练计划的制定方法。明确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以及具有指导运动训练的能力。 技能目标: 素质目标: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院校通用教材 教材适用评价:本教材被国家教育部立项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并作为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适用。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主编。 适用的参考资料:安朝臣:《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运动训练学对于其它实践课程,如散打、跆拳道、篮球等技能型科目的教学及其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竞技体育的构成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第二节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竞技体育形成与发展,理解竞技体育特点与社会价值。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及内容。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六、技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七、技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八、技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项群得科学意义,理解项群理论的应用,掌握各项基本特征 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 第三节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和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教学目的要求:了解运动成绩,竞技能力的基本涵义及其决定因素,理解竞技能力结构模型,掌握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释义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学生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 ①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甚至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历来就没有契约传统。中国人真的没有契约精神?中国真的没有契约传统吗? ②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价值基础。韦伯在讨论宗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理性”概念,是法律的理想类型,它与黄宗智构建的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在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实体理性”概念,是两个比较切近的概念。很显然,这二者都不是适合解释中国传统契约实践的理论类型。而李泽厚提出了中国人侧重实用而相对地忽略形式理性与逻辑抽象的思维特性的“实践理性”概念,将这一概念结合一些较为常见的历史材料,似乎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③仅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指责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就是值得怀疑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④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代契约文本的考察,发现民间契约的有效运作,是由于“契约的自己执行的性质”,尽管这种“自己执行”远非完美,但由于传统契约中这种复杂制度的存在,个人间交易的顺利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契约形式的发展以及契约中重要的实体性规范,这些规范直接构成了保障契约自己实施和自己履行的机制。仔细审视历代契约文书,其中确实透露出不少有关订约、履约规范的信息。 ⑤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⑦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观难以匆遽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置之脑后。当然,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反面消解了人们在契约中诚实有信的积极性。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1.概括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理由。 答: 2.文章②⑤两段各自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 3.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答: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复习资料》 (1)

一、填空题(请将答案填入题后括号中):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一般而言,嵌入式系统的构架可以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和软件,一般软件亦分为操作系统相关和(应用软件)两个主要部分。 2、根据嵌入式系统使用的微处理器,可以将嵌入式系统分为嵌入式微控制器, (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DSP处理器)以及片上系统。 3、操作系统是联接硬件与应用程序的系统程序,其基本功能有 (任务管理)、任务间通信、(内存管理)和I/O资源管理。 4.实时系统:指系统能够在限定的(响应)时间内提供所需水平的服务 5.ucos-ii最多管理(64 )个任务 6.ucos-ii中,OS_TaskStat任务的优先级占(62 ),OS_TaskIdle任务的优先级是( 63 )7 ucos-ii中,OSRdyTbl就绪表的大小是由宏定义:OS_RDY_TBL_SIZE来定义,由全局宏 ( OS_LOWEST_PRIO )来决定的, 8.TCB中的四个成员变量:INT8U OSTCBX;INT8U OSTCBY;INT8U OSTCBBitX; INT8U OSTCBBitY ,用于(加速)任务就绪态的计算过程。 9.TCB内部最重要的元素放在第一个单元叫(OSTCBStkPtr),因此,这个变量是惟一一个能用汇编语言处置的变量,将其放在结构最前面,使得在汇编语言中处理这个变量时较为容易。10. uC/OS-II是一个简洁、易用的基于优先级的嵌入式(抢占式)多任务实时内核。11.任务是一个无返回的无穷循环。uc/os-ii总是运行进入就绪状态的(最高优先级)的任务。12.因为uc/os-ii总是运行进入就绪状态的最高优先级的任务。所以,确定哪个任务优先级最高,下面该哪个任务运行,这个工作就是由调度器(scheduler)来完成的。13.(不可剥夺型)内核要求每个任务自我放弃CPU的所有权。不可剥夺型调度法也称作合作型多任务,各个任务彼此合作共享一个CPU。 14.当系统响应时间很重要时,要使用(可剥夺型)内核。最高优先级的任务一旦就绪,总能得到CPU的控制权。 15.(可重入型)函数是可以被一个以上的任务调用,而不必担心数据的破坏。 16.每个任务都有其优先级。任务越重要,赋予的优先级应(越高)。 17.μC/OSⅡ初始化是通过调用系统函数(OSIint() )实现的,,完成μC/OS-Ⅱ所有的变量和数据结构的初始化。 18.多任务的启动是用户通过调用(OSStart() )实现的。然而,启动μC/OS-Ⅱ之前,用户至少要建立一个(任务)。 19.删除任务,是说任务将返回并处于(休眠状态),并不是说任务的代码被删 除了,只是任务的代码不再被μC/OS-Ⅱ调用。 20.μC/OS-Ⅱ要求用户提供(定时中断)来实现延时与超时控制等功能。 21.μC/OS-Ⅱ中,定时中断也叫(时钟节拍),在低速系统中,它应每秒发生10至100次。 22. 时钟节拍的实际频率是由用户的应用程序决定的。时钟节拍的频率越高,系统的负荷就(越重)。 23. μC/OS-II中表示当前已经创建的任务数全局变量名为:( OSTaskCtr)。 24. μC/OS-II中表示当前内核运行的标记全局变量名为:( OSRunning )。 25. μC/OS-II操作系统使用OSSchedLock()函数和OSSchedUnlock()函数进行锁定(不允许任务级调度)和解锁(重新允许任务级调度)调度器,在用户应用程序中,OSSchedLock()和OSSchedUnlock()必须是(成对出现的)。否则,有可能出错。 二、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题后括号中):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要使μC/OS-II能够正常工作,下列哪个条件不是处理器必须满足的。(有大量的存储空间) 2、下面哪种操作系统最方便移植到嵌入式设备中。(LINUX ) 3、下面哪个选项不是USB设备的特点。(不可热拨插) 4、下面哪种嵌入式操作系统很少用于手机终端设备上。( uc/os ) 5、以下哪项关于SRAM和DRAM的区别是不对。(SRAM比DRAM慢) 6 、UCOS不包含哪些状态休眠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业(一) 问答题:(作业1) 1、试述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答: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这三方面因素所决定的。其中,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三个方面。 (一)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出现的竞技水平是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是最根本的和最重要的原因。不同项群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有着不同的评定方法,其中,可测量类和评分类项目运动员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基本上是个人竞技能力的表现,通常较少受对手竞技表现的影响,而分属得分类和命中类的各种球类项目以及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则受着对手竞技表现很大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二)对手在比赛中出现的竞技水平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胜负状况或所取得的名次,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竞赛对手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同时也受着裁判员行为的影响。在对抗性的竞赛项目中,同一名运动员在某一轮淘汰赛中与强劲的对手较量时,如果他的对手比他最好的表现还要强的话,尽管他能够表现出比前几轮更高的竞技水平,也很可能遭到失败而被淘汰。这一事实说明了一个简单而却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的道理,即作为比赛成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赛的胜负或名次不仅仅取决于运动员自己的竞技水平,还取决于对手的竞技水平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在分析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时,仍然只单方面地考虑决定运动员个人竞技水平高低的素质、技术、战术、心理等因素。这实际上是将运动成绩和个人竞技能力二者的决定因素混淆在一起。 (三)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竞赛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的道德及业务水平成绩的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这样三个因素。 评定手段对运动成绩起作用的最突出的例子是,近二十几年来电动计时装置的表现,消除了手计时员的视觉反应空间判断等因素的干扰,大大提高了计时成绩的准确性。裁判员的道德和业务水平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关键时刻,裁判员有意无意的一个错判,往往会决定着整个比赛结果。 2、运动训练为什么要坚持长期系统地不间断的进行? 答: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3、试论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科学基础。 答:(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的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

实时操作系统包括硬实时和软实时的区别

一.什么是真正的实时操作系统 做嵌入式系统开发有一段时间了,做过用于手机平台的嵌入式Linux,也接触过用于交换机、媒体网关平台的VxWorks,实际应用后回过头来看理论,才发现自己理解的肤浅,也发现CSDN 上好多同学们都对实时、嵌入式这些概念似懂非懂,毕竟如果不做类似的产品,平时接触的机会很少,即使做嵌入式产品开发,基本也是只管调用Platformteam封装好的API。所以在此总结一下这些概念,加深自己的理解,同时也给新手入门,欢迎大家拍砖,争取写个连载,本文先总结一下实时的概念,什么是真正的实时操作系统? 1. 首先说一下实时的定义及要求: 参见 Donal Gillies 在 Realtime Computing FAQ 中提出定义:实时系统指系统的计算正确性不仅取决于计算的逻辑正确性,还取决于产生结果的时间。如果未满足系统的时间约束,则认为系统失效。

一个实时操作系统面对变化的负载(从最小到最坏的情况)时必须确定性地保证满足时间要求。请注意,必须要满足确定性,而不是要求速度足够快!例如,如果使用足够强大的CPU,Windows在CPU空闲时可以提供非常短的典型中断响应,但是,当某些后台任务正在运行时,有时候响应会变得非常漫长,以至于某一个简单的读取文件的任务会长时间无响应,甚至直接挂死。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并不是Windows不够快或效率不够高,而是因为它不能提供确定性,所以,Windows不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 根据实际应用,可以选择采用硬实时操作系统或软实时操作系统,硬实时当然比软实时好,但是,如果你的公司正在准备开发一款商用软件,那请你注意了,业界公认比较好的VxWorks(WindRiver开发),会花光你本来就很少的银子,而软实时的操作系统,如某些实时Linux,一般是开源免费的,我们公司本来的产品就是基于VxWorks的,现在业界都在CostReduction,为了响应号召,正在调研如何把平台换成免费的嵌入式实时Linux。同学们,如何选择,自己考虑吧:-)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六种方法和七类陷阱 1.六种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2.七类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

操作系统原理复习题库完整

计算机操作系统期末复习题 声明:本题库容仅供参考 注:1-简单2-一般3-较难4-难 第一部分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一、选择题(选择最确切的一个答案,将其代码填入括号中) 1、操作系统是一种()。 A、应用软件 B、系统软件 C、通用软件 D、工具软件 答案-1:B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 A、程序和数据 B、处理器和存 C、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 D、处理器、存储器和外围设备 答案-1:C 3、下面关于计算机软件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系统赖以工作的实体 B、它是指计算机的程序及文档 C、位于计算机系统的最外层 D、分为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两大类 答案-2:B 4、财务软件是一种()。 A、系统软件 B、接口软件 C、应用软件 D、用户软件 答案-2:C 5、世界上第一个操作系统是()。 A、分时系统 B、单道批处理系统 C、多道批处理系统 D、实时系统 答案-1:B 6、批处理操作系统提高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但()。 A、系统资源利用率不高 B、在作业执行时用户不能直接干预 C、系统吞吐量小 D、不具备并行性 答案-3:B 7、引入多道程序的目的是()。 A、为了充分利用主存储器 B、增强系统的交互能力

C、提高实时响应速度 D、充分利用CPU,减少CPU的等待时间 答案-3:D 8、在多道程序设计的计算机系统中,CPU()。 A、只能被一个程序占用 B、可以被多个程序同时占用 C、可以被多个程序交替占用 D、以上都不对 答案-2:C 9、多道程序设计是指()。 A、有多个程序同时进入CPU运行 B、有多个程序同时进入主存并行运行 C、程序段执行不是顺序的 D、同一个程序可以对应多个不同的进程 答案-3:B 10、从总体上说,采用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可以()单位时间的算题量,但对每一个算题,从算题开始到全部完成所需的时间比单道执行所需的时间可能要()。 A、增加减少 B、增加延长 C、减少延长 D、减少减少 答案-4:B 11、允许多个用户以交互使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是()。 A、分时系统 B、单道批处理系统 C、多道批处理系统 D、实时系统 答案-2:A 12、下面关于操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批处理作业必须具有作业控制信息 B、分时系统不一定都具有人机交互功能 C、从响应时间的角度看,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差不多 D、由于采用了分时技术,用户可以独占计算机的资源 答案-3:A 13、操作系统是一组()。 A、文件管理程序 B、中断处理程序 C、资源管理程序 D、设备管理程序 答案-1:C 14、现代操作系统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资源共享。 A、多道程序设计 B、中断处理 C、程序的并发执行 D、实现分时与实时处理 答案-1:C 15、()不是操作系统关心的主要问题。 A、管理计算机裸机

微电子技术概论期末试题

《微电子技术概论》期末复习题 试卷结构: 填空题40分,40个空,每空1分, 选择题30分,15道题,每题2分, 问答题30分,5道题,每题6分 填空题 1.微电子学是以实现电路和系统的集成为目的的。 2.微电子学中实现的电路和系统又称为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是微小化的。 3.集成电路封装的类型非常多样化。按管壳的材料可以分为金属封装、陶瓷封装和塑料封装。 4.材料按其导电性能的差异可以分为三类: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 5. 迁移率是载流子在电场作用下运动速度的快慢的量度。 6.PN 结的最基本性质之一就是其具有单向导电性。 7.根据不同的击穿机理,PN 结击穿主要分为雪崩击穿和隧道击穿这两种电击穿。 8.隧道击穿主要取决于空间电荷区中的最大电场。 9. PN结电容效应是PN结的一个基本特性。 10.PN结总的电容应该包括势垒电容和扩散电容之和。 11.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晶体管的发射结加正向小电压,称为正向偏置,集电结加反向大电压,称为反向偏置。 12.晶体管的直流特性曲线是指晶体管的输入和输出电流-电压关系曲线, 13.晶体管的直流特性曲线可以分为三个区域: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 14.晶体管在满足一定条件时,它可以工作在放大、饱和、截止三个区域中。 15.双极型晶体管可以作为放大晶体管,也可以作为开关来使用,在电路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16. 一般情况下开关管的工作电压为 5V ,放大管的工作电压为 20V 。 17. 在N 型半导体中电子是多子,空穴是少子; 18. 在P 型半导体中空穴是多子,电子是少子。 19. 所谓模拟信号,是指幅度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 20. 收音机、收录机、音响设备及电视机中接收、放大的音频信号、电视信号是模拟信号。 21. 所谓数字信号,指在时间上和幅度上离散取值的信号。 22. 计算机中运行的信号是脉冲信号,但这些脉冲信号均代表着确切的数字,因而又叫做数字信号。 23. 半导体集成电路是采用半导体工艺技术,在硅基片上制作包括电阻、电容、二极

操作系统复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复习 1、关于操作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管理系统资源B、控制程序执行C、改善人机界面D、提高用户软件运行速度 2、以下哪个系统不是基本的操作系统(). A、分时操作系统B、实时操作系统C、分布式操作系统D、多道批处理系统 3、计算机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4、分时操作系统具有的四个主要特点是同时性、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5、多道程序设计的根本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多项选择:操作系统设计目标是()。A、管理系统资源B、提高安全性C、方便用户使用系统D、使系统能高效工作 7、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处理器管理、_________、________、设备管理和___________。 8、在()的控制下,计算机系统能及时处理由过程控制反馈的数据,并作出响应。 A、批处理操作系统 B、实时操作系统 C、分时操作系统 D、多处理机操作系统9、多项选择:引入多道程序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A、提高实时响应速度B、充分利用处理机,减少机空闲时间C、有利于代码共享D、充分利用外围设备 E、减少存储器碎片 10、计算机发展到第三代,操作系统已成为软件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的操作系统是______________。 11、设计实时操作时()不是主要的追求目标。A、安全可靠B、资源利用率C、及时响应D、快速处理 参考答案: 1、D2、C3、硬件子系统软件子系统4、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5、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效率6、C D7、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8、B9、BD 10、批处理操作系统11、B 第一章复习题答案 1、计算机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 2、什么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答: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一种系统软件,由它统一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控制程序的执行。操作系统既是一种资源管理程序,又是一种其他程序执行的控制程序,其目的是提供一个供其它程序执行的良好环境。 3、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哪些资源? 答:操作系统管理的计算机系统资源包括两大类: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计算机系统的硬件资源主要包括CPU、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磁带、磁盘等)以及各种输入输出设备(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软件资源包括各种程序和数据。 4、操作系统怎样提高系统的效率? 答:为提高系统的效率:操作系统扩充硬件的功能,使硬件的功能发挥得更好;操作系统使用户合理共享资源,防止各用户间的相互干扰;操作系统以文件形式管理软件资源,保

《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2016—2017第一学期《运动训练学》课程总结 本课程共讲授十四章内容,分别就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多年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运动员年度训练过程的计划与组织、训练同课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参赛的准备、进行与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等内容进行了介绍。本学期,通过运动训练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应用运动训练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研究状况和发展动态,培养了学生对运动训练学的兴趣和能力,为毕业生能够胜任体育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该门课程为指定选修课,共32学时,2学分,授课对象为体育系2011级1—6班,体育教育专业方向的学生。该班每周授课2学时,共16周。授课形式主要有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完成作业。讲授内容主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手段主要是多媒体课件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为了达到教学目的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形式,来完成运动训练学的内容,并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完成。 本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该班共有学生26人。整体上看,上课学生认真听讲,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认真思考问题,课下基本按时完成作业。在本门课程学生试卷的分析中,参加考试10人,考试人数占总人数的100%,缓考同学均是参加学院的顶岗实习的同学;所有参加考试的学生都通过了考核,没有不及格学生。从学生考试试卷看,学生答题有一定的条理性、清晰性以及全面性。虽然部分同学在案例分析题的回答上不够全面,判断题上知识运用还不灵活,但重点知识把握较好。总体而言,成绩较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