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东芝门事件

1987年东芝门事件
1987年东芝门事件

1987年东芝门事件,东芝出售给苏联的高精密9轴加工中心

在1982年,东芝秘密向苏联供给了4台高精度的MBP-110S九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这些加工中心搭载了挪威康克斯佩鲁克公司的NC2000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可以用来加工复杂的船舶和潜艇螺旋桨。

每台九轴五联动MBP-110S的单价超过400万美元,这可是在80年代初,每一台都接近一架新型三代战斗机的价格。

除MBP-110S外,东芝还在后续几年陆续出口了几十套配套给MBP-110S使用的刀具以及2台MF-4522型五轴磨床用于设备的后续加工,这2台数控磨床同样配备了挪威康克斯佩鲁克的NC2000操作系统。

这就是东芝MBP-110S的真身,其是一台高度复杂的大型龙门桥式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其有两个旋转的工具刀头,下图展示了其如何铣螺旋桨的镍铝青铜/不锈钢毛坯。

苏联得到4台装备了挪威操作系统的东芝九轴大型龙门机床后,将其安装在了列宁格勒的海军上将造船厂。美国人很快发现,苏联人的671RTMK维克多Ⅲ改进型的噪音大大降低了,几乎降低到声呐无法追踪的程度。美国刚开始很奇怪,觉得难以解释。

后来,东芝事件出了巨大的转折点,东芝内部的深喉熊谷独由于内部分赃不匀愤怒地爆料了整起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在美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下,日本警视厅对东芝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查获了全部有关秘密资料,并逮捕了涉案人员。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美国朝野群情激愤,再三谴责日本,并对东芝公司进行了制裁。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国表示道歉,日本方面还花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心惊胆颤的挪威政府除了向美国保证今后决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外,还关闭了康士堡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并停止了该公司正在与东欧国家进行的全部贸易。不久后,挪威又以从事窃取科技情报的间谍活动为由,驱逐了苏联一名外交官和三名贸易代表。

桥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是一种最为巨型的数控加工中心,比如东芝出口给苏联的这个MBP-110S可以加工直径高达40英尺(12米直径)的巨型螺旋桨。其的龙门可以前后平移,刀头也可以进行卧立旋转。其一般可以配套多达几十套刀具,配合操作算法可以加工如核潜艇的七叶大倾斜镍铝青铜材质螺旋桨等各种复杂曲面部件。

龙门式加工中心全世界顶尖的厂商有日本的大隈、美国的MAG和日本的东芝等,中国的

武重机床和中传重型机床也刚刚成为能生产重型龙门式加工中心的机床厂。

中传重型机床的VTM-1000型七轴六联动龙门加工中心正在加工船舶螺旋桨,其可以加工11米直径的潜艇螺旋桨

虽然行业人士声称中国这个设备关键部件仍然引自日本和德国,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东芝事件之前,西方也曾经多次违反巴统协议向苏联出口高精度机床,比如法国就出口了

22台违反巴统禁运条例的机床给苏联用以加工潜艇螺旋桨和核反应堆泵。西德和意大利也大量违法出口。

为何就日本的东芝事件闹得特别大呢?

有几个原因:

1.日本人比较过分。西德和法国佬意大利人也就搞一些5轴的机床或者以下,美国佬也就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日本以下卖了9轴的,实在是过分了,该敲打敲打;

2.时代不同。法国和西德的很多与苏联的成交是在卡特总统时期,卡特时期美苏关系缓和,很多时候出口虽然违反巴统禁令,但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而东芝门事件是

发生在里根时期,里根总统对苏强硬,自然东芝成了替死鬼;

3.日本在80年代风头一时无二,美国也想借此机会敲打日本,让不知天高地厚的日本人认识到谁是世界老大。

日本真是够作死的,除了龙门加工中心和数控磨床,居然还卖声呐制造设备和用来造发动机单晶叶片的单晶生长炉和给间谍卫星用的摄影乳剂。

MBP-110S的性能,其可以加工直径达11米,质量达130吨的镍铝青铜螺旋桨,可以加工最高达11叶的螺旋桨。

加工精度可以到达1丝(0.01毫米)。性能非常优异。

671RTM维克多Ⅲ,基本在SY194列宁格勒海军上将船厂制造,采用双4叶对转螺旋桨,没有大倾斜结构,于700年代后期开始服役,是苏联冷战末期的主力攻击型核潜艇。

塞拉Ⅰ型第二艘K-276号,采用六叶螺旋桨,未见大倾斜结构,在下诺夫哥罗德红色

索尔莫沃船厂建造,钛合金耐压壳。

典型的七叶大倾斜结构,维护中的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属于直径10米以上的巨型螺旋桨。

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日本生物技术的进展

(生物科技行业)日本生物 技术的进展

世界生物技术作为参考系,观察日本生物技术,客观地评议日本技术。日本1868年1月3日成立明治维新政府开始引进欧美技术,经140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的经济强国。日本医疗药品售量占世界医疗药品市场的11%,日本高新企业风险企业的投资率为4%,不算低。 日本是壹个呈弧状分布的岛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长达3000公里。日本由本州、中国、九州、北海道四个主要岛屿及分布四周的4000多个小岛组成,统称为日本列岛。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日本国土面积大约37.8km2。 日本列岛跨亚热带到亚寒带。由于受复杂的地形和海流的影响很大、各地区气候差异显著。大部分地区是温暖的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天从南部冲绳开始壹直到北海道美丽的樱花,由南往北逐渐盛开,形成美景。 梅雨、台风、大雪常见。梅雨期降雨,对种植水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日本各处见到水稻田,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日本列岛位于太平洋地震带。火山活动频繁,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火山地带。1923年东京发生7.9级地震。日本各处见到各类温泉,人们休息的好地方。日本人喜欢到多彩频繁的温泉旅游。 国土的67%为山地、多为森林覆盖,林业生物资源不少。 Ⅰ尖端生物技术 目前世界上生物科技界的尖端课题是干细胞研究。 到目前为止没有统壹的干细胞的概念。干细胞特点:即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分化为壹种之上高度分化的子细胞的能力。它实际上包括从胚胎发育到成人发育过程中各种未分化的成熟细胞。为此干细胞的概念能够理解为包括生命起源细胞,组织器官发育的原始细胞,和成体组织细胞更新换代、损伤修复的种子细胞。受精卵是壹种最原始和分化潜能最大的干细胞。 日本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属世界领先地位。京都大学再生医学研究所的山中伸尔2006年8月“细胞”杂志上世界上首次发表由鼷鼠体细胞制备诱导多功能细胞的论文。其论文的主要内容:把4种基因转入小鼠的纤维原细胞,就能够让他们重新变成具有分化能力的细胞。他们把这细胞称为“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他们已证明这种方法培育出来的小老鼠ips细胞和小老鼠胚胎融合,发育成嵌合体小鼠,这证明,ips细胞、类似于胚胎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的功能。 2007年11月20日,山中伸尔发表了由人体皮肤细胞制备干细胞的论文。在细胞杂志和TamesThomson在科学杂志上。其论文的内容是:人类皮细胞中取4组基因。利用小鼠试验同样方法,利用人类皮细胞中取得4组基因做试验,得到“诱导多功能细胞”ips细胞。Ips 细胞跟人类胚胎干细胞壹样,具有分化成其他类型细胞的功能。干细胞的实用化有俩个方向:壹方面,干细胞应用于再生医疗。2006年开始山中伸弥和庆应大学的罔野荣之共同研究脊髓损伤治疗法。理化研究所研究,由干细胞制备網膜色素上细胞和红血球前驱细胞等问题。另壹方面,干细胞应用于新药开发。武田药品工业X公司由ips开拓新药。由干细胞培养心脏细胞、肝细胞等。 日本政府文教科学部2008年度投入22亿日元援助干细胞项目。2000年时世界上尖端生物技术专利申请数为约12000件,其中美国占40%,中国占30%,欧洲和日本在其后。日本生物技术风险企业数为334家。日本政府为了促进生物技术风险企业的培育,2005年12月颁布200余页的生物技术战略大纲,其中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战略重点及实施计划。 Ⅱ生物产业 1.生物技术发展环境 日本政府迈入21世纪后,以建立生物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为目标,陆续推出各项支援方案,建立整体产业发展环境。 (1)制定生物技术战略:日本政府认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因此制定了《生物技术战略大纲》,提出实现跨跃式发展的三大战略:大力充实研究开发、从根本上加速产业化进程,加深国民对科技的理解。实施生物技术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健康和长寿(2010年癌症治愈率提高20%),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粮食自给率从2001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45%),实现可持续的舒适社会(到2010年生物能源的利用应相当于替代原油约110亿升/年)。 (2)改革国家科学和技术体系:日本的国家研究院正在改革。截止2001年4月59个国家研究院已经转变成为独立管理的机构。政府科技改革的另壹个特点是加强资金体系的竞争性。决策者们更多地关注研究目的的创新性和原创性,而年青研究者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独立的资金支持。 (3)加大重点项目资金资助:日本政府把遗传研究作为千年计划之壹。2001年生物技术产业的预算增加34.8%,生命科学研究部分的预定经费为5-35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28%,其重点用于基因研究,希望透过人类基因的解析,有助于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大约有8000万美元用于3000多种蛋白质的结构分析。此外约有44亿美元用于新成立的机构。政府仍拨款5300万美元支持大学实验设备,希望提升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合作。 (4)推行药物试验改革:在日本企业开发的新药很难找到愿意参加药物试验的病人及医生,使临床试验困难,相关法令的限制曾阻碍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政府从制度指定上,促进药物获得临床试验使用许可,从而加速日本药厂的新药开发。为协助增进药厂的全球竞争力,日本行政院筹措,8200万美元,为药物开发设立临床试验中心。同时这笔基金也资助国立大学医院研究癌症、中风等疾病的临床实

东芝公司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东芝公司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目标管理是将目标设置的激励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有效方法。自从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之后,已经广泛被欧美、日本等企业所采纳,成为一种常用的企业管理方法。 一、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在指导思想上是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人际关系,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 1、重视员工的参与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可以是上级提出的,再同下级讨论,共同决定;也可以由下级提出,和上级共同讨论决定,无论哪种方式,必须共同商定。在讨论中上级要尊重下级,平等待人,耐心倾听下级意见,帮助下级发展一致性和支持性目标;目标管理实现过程采取员工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方法进行,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重视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的完整。 目标管理中组织目标、各级目标、个人目标密切结合,形成目标连锁以利于实现总体目标。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目标逐级分解,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各部门目标,最后到员工个人

的分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最终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预期目标,所以整个过程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最后根据目标规定的个人主要职责范围、应达到的成果,进行评定,并作为评价、考核个人贡献的标准,以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工作过程中以员工“自我控制”为主。 在网络、信息时代,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部分员工的工作都点已经不再拘泥于车间、办公室或企业,而是在实际需要的场合和环境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与以往不同,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员工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比如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甚至工作方式等方面都要实行弹性管理、自我管理、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5、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确认时,在保证员工和部门的分目标要和其他的分目标协调一致,支持本单位和组合目标的实现前提下,又要保证个人分目标的挑战性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概述

目录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1)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1中国应抓住日本产业升级带来的机会(财经 2011-11-18) (3) 日本产业升级的历程及经验(海南金融 2011年5期) (4) 珠三角产业升级转型之日本经验借鉴(南方都市报 2010-05-12) (5) 中日产业经济结构对比(现代商业 2010年27期) (8) 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中立信永税务师事务所 2008-05-02) (9) 日本如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瞭望 2008年3期) (12) 日本社会管理创新情况 (13) 日本社区管理特点分析及比较(干部学习网 2012-01-13) (13) 日本的公民社会与治理(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11-18) (15) 日本严格人口登记制度助力社会治安(世界博览 2011-01-19) (17) 日本如何消解底层社会(中国危机治理网 2010-07-20) (19) 日本经验:优良的社会治理与相对的平等(东北亚论坛 2010年19期) (20) 日本社区治理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3期) (22) 认识日本的“中流社会”(瞭望 2007年14期) (25) 日本产学研合作情况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小松公司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举行(山东大学 2011-12-01) (27) 山东大学与日本熊本大学互设办公室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国广播网 2011-02-05) (28) 日本Universe株式会社考察杨凌合作项目(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010-05-31) (28) 早稻田大学与省环保技校合作以日本产学研模式助日企落地(南方日报 2010-03-12) (29) 立法与政府推动:日本产学研结合的特点和启示(科学时报 2009-11-12) (30) 日本产学研环境访问团考察龙泉市(龙泉市招商引资办公室 2009-06-17) (34)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参加中日产学研合作论坛(日本新华侨报 2008-10-24) (34)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情况 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日本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12-02-15 从经济高速增长期至今,日本一直没有停止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当前日本的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四大核心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市场的外需依赖与生产的内需依存并行等特征,这与日本传统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密不可分。为适应现实条件变化和未来发展环境,日本提出要塑造沙漏型产业结构。这种新型产业结构具有变企业之间的单向关系为双向互动关系、变“制造中心”为“制造+服务”等一系列特征。这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日本著名企业前身及其介绍

富士重工(SUBARU)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简称FHI)是日本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日本军工企业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在1941-1945这几年间,总共为日本海陆军生产19561架军用飞机,36400台航空发动机。产量远远超过了日本另外两大航空巨头三菱重工(军用飞机12513架,航空发动机41534台)和川崎航空(军用飞机8234架,航空发动机10274台),其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当时日本航空企业中首屈一指。日本战败后,其更名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在汽车生产领域中,由于富士重工是由飞机制造业起家,具有丰富的机械制造技术和严格的工艺管理,继承质量唯大的衣钵,因此富士重工的汽车在耐用性、可靠性和操纵性方面具有过人的一面。同时他们非常注重汽车技术的创新。日本最早的微型轿车是富士重工的斯巴鲁360,此车诞生在1958年,正值日本经济全面起飞的前夕,它的出现铺开了轿车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在50-60年代是日本百姓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畅销12年没有改变一次型号,在经常推陈出新的日本汽车业中,确是一个奇迹。在1965年推出前置发动机前驱动(FF)轿车斯芭鲁1000,成为日本最早的前驱动轿车;同时开发出水平对置式发动机,降低了发动机的重心;1984年研制出无级变速器,其结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日立(HITACHI) 日立的前身是久原矿业日立矿山附属的机械修理厂,1910年小平浪平在久原矿业公司的日立矿业修理工厂生产了第一台5马力电动发动机。从那时起日立制作所正式成立。在1920年,在这个电机修理厂基础上改组成名为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名义上脱离久原矿业公司独立经营,但实际上仍然从属于鲇川财团。在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日本电机产品的进口受阻,日立电机一下子红火起来。他们在鲇川义介的经营指导与资金支持下,扩大生产规模,因而逐步发展成日本最大的电机厂家之一。在随后发生的日本对外战争中,日立制作所得到了日本军部对军舰、坦克、发动机(收购了东京瓦斯电气公司的飞机部门,成立了日立航空机公司,生产军用飞机引擎及其他零件,至战争结束合共生产飞机引擎11969台。)、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雷达等产品的订货,因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当今,HITACHI 日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量外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是空调、冰箱等电器。 松下电器(PANASONIC) 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立松下电器制作所,创业时做的是电灯灯座。1927年制作自行车用的车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的有些工厂被军队征用,松下制造了日本海军的一些飞机和船只。二战结束后,盟军将参与军事生产的企业关闭,松下公司的资金被冻结,松下幸之助被迫离开公司。1947年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俊夫承担了松下公司为战争出力的责任而辞职后,松下幸之助重回企业。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国,打开了时名松下电器的Panasonic在美国的市场,因此让Panasonic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有突破性成长。Panasonic 的产品线极广,除了家电以外,还生产数位电子产品,如DVD播放机、DV数位摄影机、MP3播放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笔记型电脑等。还扩展到电子零件、电工零件(如插座盖板)、半导体等,间接与直接转投资公司有数百家。 2008年末,Panasonic与日本另一电器大厂三洋电机传出并购消息。2008年12月19日,Panasonic以每股131日圆斥资8067亿日圆折合美金90亿美元收购三洋电机大股东高盛(Goldman Sachs)、大和证券及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共同持有的4.3亿张三洋电机特别股,换算后为70.5%三洋电机股权。并购三洋电机后的Panasonic,成为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的

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特点及效果分析

2010年第4期(总第172期) 现代日本经济 Conte mporary Economy of Japan NO.4.2010 (Vol.172) 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运行 特点及效果分析 薛春志 (长春市科技局,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1961年,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以该法为核心,配以一系列相配套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政策体系。技术研究组合是日本产业科技创新战略与企业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设立技术研究组合的目的是重点研发具有关键性、基础性和共同性的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实践证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日本产业技术发展中起到了贯彻国家产业科技战略、部分弥补市场机制缺失、提高科技研发投资效率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日本;技术创新联盟;技术研究组合;运行特点;共同研发 【中图分类号】F133.130 【文献标识码】A do i:10.3969/j.issn.1000-355X.2010.04.008【文章编号】1000-355X(2010)04-0048-05 【收稿日期】2010-01-04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东北亚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吉林省发展战略研究”(2006044) 【作者简介】薛春志(1967-),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市科技局副局长,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是多家企业通过特定方式组成联盟,进行科技资源共享、共同研发相关技术的合作形式。1961年,为鼓励企业间加强合作,参与政府主导的产业共性基础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活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日本政府颁布实施了《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以该法为核心,配以一系列相配套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政策体系。2009年4月,为适应产业技术日益高度化与复杂化的新形势,日本政府再次对该法进行了重大调整,并于6月22日颁布实施修改后的《技术研究组合法》。[1]本文将围绕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政策最新调整,结合技术研究组合的发展演变情况,对其运行特点、组织形式、政策效果、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日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一)工矿业技术组合法的诞生 日本的技术研究组合制度是在早期企业间自发合作研究的基础上,引进借鉴英国的研究联合体(research A ss ociati on)制度发展完善而成的。在《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颁布之前,日本的企业间也曾出现过为某一项技术的研发而签署合作研发契约,共同提供研发经费的案例,甚至创立临时性的松散研究组织。但是,这类合作或者没有创立新的研究实体,或者创立了合作组织但无法律认可的法人地位。法律地位的缺失或者模糊,造成了合作研究组织在财产管理、研究计划控制、知识产权处置等方面经常出现问题,也无法与政府的租税优惠政策相衔接。[2] 与此同时,战后初期日本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企业的研发投资规模和比率均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投资结构偏向于应用型的产品开发,基础性研究发展乏力。然而,随着日本贸易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为了防止在同国外企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防止因企业大量破产而造成社会动

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研究

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战略剖析 宋华 摘要:本文以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现代战略联盟的本质以及发展特点。 在以生产成本为中心来决定竞争绩效的阶段,对某些重要资源的占有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及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可以完全决定竞争的结局,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可持续性。而在网络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转化在某些经营资源方面的劣势,竞争优势将更多地依赖于对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源于技术上的创新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导言 东芝公司是日本着名的大型企业,其在全球化战略和联盟方面的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别是90年代初,在电器产业普遍受到计算机市场增长放慢、半导体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以及R&D费用过高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本厂商由于出口受到限制,加之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十分恶劣,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滑坡。而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东芝公司依旧在国际市场和日本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在高技术市场上表现更为突出,到1998年止,销售额已达到259亿美元,而且其弹性生产法和需求对应型的产品创新机制使东芝公司成为世界市场的先导者之一。 本文将以东芝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联盟战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战略联盟的特征和类型。首先我们将简要地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芝公司的战略变迁,并对其战略联盟、投资组合和联盟的动态机制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将总结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总结。 九十年代东芝公司的战略转移 东芝公司自从事重型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生产开始,就很强调企业的长期发展。80年代以来,公司的产品收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信息通信相关的工业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市场份额以从1980年的28%上升至1990年的49%,信息通信设备已取代了重型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成为东芝公司的主导产品或主要事业领域,这种转变正是东芝战略转移和调整的结果。1982年,东芝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WorldwideStrategy),1984年又推出了旨在综合利用信息和系统化电子技术,开发智能型产品和系统的“I”战略(信息—Inform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智能—Intelligence)。“I”战略可以说是东芝公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正是“I”战略使东芝在竞争中击败了当时的强劲对手日立,后者在1988年以前一直都是电子产业中最强大的竞争者。 1989年以后,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陷入了经济衰退,东芝公司的处境也同样十分困难,虽然1989年东芝的收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是翌年经营收入减少了13%,1991年又减少了60%。在这样

东芝案例

又一巨头倒下!别了,日本东芝! 一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多么熟悉的声音,走过了多少的风和雨!然而,这句广告语的标的物——东芝公司,却已是物是人非! 今天(2017/11/15),一个重大消息传来:东芝电视,花落中国! 定了!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该项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预期将于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从此以后,东芝电视面对消费者的业务将几乎消失:白色家电卖给了美的,电视转让给了海信。 东芝,一个142年的公司,几乎彻底归零了。 二 说起东芝,中国人不会陌生。 这曾经是一个多牛掰的公司啊。要知道,以做钟表起家的东芝,从生产灯泡开始壮大后,日本第一台国产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饭煲等等都是由东芝开始生产的。 特别在显示技术领域,东芝更是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位居日本市场前三(IHS),因品质过硬,备受市场喜爱追捧。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雇了18万员工、声名赫赫的巨无霸公司,如今却说垮就要垮了。 东芝究竟是怎么混的,居然搞到要倒闭了? 从直接原因看,是战略方向出问题了,不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是墨守成规,一条路走到黑。 东芝经营危机的开端,来自于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这比原定价格高了将近3倍。东芝之所以这么大手笔投入,目的是拿到美国先进的核电技术,进而攻占核电站建设市场。 没想到,2011年日本爆发了福岛核电站问题,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讨论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很多国家陆续停止了核电站的计划。这一下,东芝核电站部门,反而成了自己的包袱。 然而,和日本大部分企业一样,面临危机,东芝却墨守成规。即使本想赚钱的核能领域开始亏钱,但几位社长还是坚持继续核能事业,知道亏损越来越大,不可弥补。 为了填补核电部门出现的大窟窿,东芝开始砸锅卖铁,填补亏损的空缺。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了佳能,东芝电梯子公司卖给了投资家,白色家电部门卖给了美的。。。。 今天,随着电视业务卖给了海信,东芝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窥一斑可见全豹。其实,日本企业倒不缺创新精神,但缺乏主动寻求新领域的突破性思维,对行业方向的前瞻性把握。 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继承传统将产品的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善于将A做成A+、A++,甚至A+++,但市场瞬息万变,需要的可能是B。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导致最后一败涂地,这或是东芝崩盘给我们的一个大教训!

日本产业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种工业分布被称为“临海型”工业布局。 太平洋沿岸地区发展方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化工业地带阪神工业地带,京滨工业地带等自然资源:由于日本为岛国,资源极度贫乏,是世界上进口资源最多,对外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 其工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 日本工业在二战中受到严重破坏。战后,日本先后从美国等工业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确立了本国的技术体系,工业迅速发展。 制造业的海外生产 日本工业产品性能优良,在海外市场十分畅销。随着日本工业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和各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为减少贸易顺差,日本企业开始进军欧美市场,在当地成立公司,当地采购、当地生产。日元急剧升值,日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相对下降,出口厂家纷纷将工厂迁往人工费低廉的亚洲各国,降低生产成本,日本制造业的海外生产大幅增加。但是,随着工厂逐步向海外转移,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即所谓的“产业空洞化”。日本是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之一。日本的重工业包括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轻工业包括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制窑业、纸和纸浆及其他工业。 一、工业地带 日本有京滨、中京、阪神三大工业地带。以前日本的大工业地带还包括北九州工业地带,称为四大工业地带,但是上述三大工业地带已远远超过了北九州工业地带的规模。 京滨工业地带机械工业发达,出版、印刷业繁荣,川崎和横滨有很多石油精炼所。 中京工业地带主要以机械工业为主,特别是汽车工业发达。陶瓷等制窑业也主要集中在该地带。 阪神工业地带金属工业发达,纺织工业比率较高。 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工厂过密、大气污染、工厂用地和工业用水不足、交通堵塞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新工厂开始向工业地带周边、大工业地带的间隙以及内陆地区转移,形成了一些新工业地带。 除三大工业地带和北九州工业地带以外,日本还有其他一些工业区,主要包括关东内陆工业区、京叶工业区、鹿岛临海工业区、东海工业区、北陆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等。 二、大工厂和中小工厂 日本的制造业主要靠中小企业支撑。 日本工厂的分布特色是在大工厂的周围,成立了很多中小工厂,主要向大工厂提供零部件,形成了许多工业区。 日本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较高,能够生产出优质零部件和产品,其中还有许多中小企业独立进行技术开发。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资金规模小,生产量少,加之许多中小企业靠接受大工厂的订货进行生产,受大工厂经营情况的影响较大,经营不够稳定,如果大工厂景气下滑,就会要求中小工厂降低产品价格,加之海外产品价格便宜,日本的许多大企业纷纷购买国外产品,一些大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人工费较低的亚洲国家,直接进行零部件生产,日本中小企业的处境变得艰难。日本经济持续不振,中小企业破产增多。 京滨工业地带东京,川崎,横滨为中心的横须贺、藤泽、府中等。有工业城市。东京的东京和横滨的海滨这个名字有。在首都东京为中心,人口和资金聚集在一起,交通利用的航班工业发达,填海东京工业用地制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国最大的生产额 但是,现在在中京工业地带被拔出。以机械工业为中心,化学工业发达的同时, 出版社多的事印刷业的比例高,生产额在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 沿海的填埋地,内陆的地方有大工厂,在这期间有中小工厂。 中京工业带,,自古以来交通和城市发达,棉织品、陶瓷器的生产兴盛的。现在在濑户?多治

三菱,东芝,日立——军工企业

三菱公司二战时生产了4650辆坦克、18000架飞机 杀害了无数中国人 人 三菱、东芝、日立。提到日企,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举出一长串企业名字。这些企业所生产的汽车、家电、电子、机械设备等方方面面产品,早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我们身边熟知的日本企业,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军工企业。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平时所用的某件日本家电,其实就是日本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下面《国际先驱导报》以三菱重工、东芝和日立几个企业为例,介绍一下这些企业在日本军工领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三菱重工:军工老大覆盖海陆空 提起三菱重工,恐怕国人最熟悉的可能是它的汽车和空调。然而,三菱重工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远不止如此,几乎涵盖电力、新能源、交通系统、工业设备、机床、叉车、船用设备、医疗设备等各个领域。 其实,三菱重工的另一重身份是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并且这个军工老大的地位几乎无人能撼及。

三菱重工是全线通吃型军工企业,在战斗机、舰船、装甲车、导弹、火炮、火箭等各个领域等,几乎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在坦克领域,更是日本军工领域的一根独苗。以日本防卫省2010年度军购合同为例,全年合同金额1.17万亿日元,而仅三菱重工就拿走2600亿日元订单,占到22.2%,比第二名的三菱电机高出14个百分点。 日本当今最先进的军工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三菱重工之手。主力战斗机“F—15J”和“F—2”由三菱重工生产制造,第一代和第二代宙斯盾驱逐舰、爱国者导弹也由三菱重工许可生产。而“90式”、“10式”坦克更是三菱重工的独家产品。可以说,三菱重工是日本军工产业的顶梁柱。 从造船业起家的三菱重工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二战前及二战期间,三菱重工就是日军武器制造的主力,曾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武藏”号,也曾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零式”战斗机。二战期间,三菱重工共生产坦克4650辆、各类飞机18000架,是旧日本军重型武器的主要供应者。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空白期后,三菱重工逐渐发展成为横跨海陆空天各领域的军工巨头。 在战斗机领域,自卫队的F—16、F—2和即将退役的F—4战斗机,均由三菱重工许可生产,实现了国产化。

1987年东芝门事件

1987年东芝门事件,东芝出售给苏联的高精密9轴加工中心 在1982年,东芝秘密向苏联供给了4台高精度的MBP-110S九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这些加工中心搭载了挪威康克斯佩鲁克公司的NC2000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可以用来加工复杂的船舶和潜艇螺旋桨。 每台九轴五联动MBP-110S的单价超过400万美元,这可是在80年代初,每一台都接近一架新型三代战斗机的价格。 除MBP-110S外,东芝还在后续几年陆续出口了几十套配套给MBP-110S使用的刀具以及2台MF-4522型五轴磨床用于设备的后续加工,这2台数控磨床同样配备了挪威康克斯佩鲁克的NC2000操作系统。

这就是东芝MBP-110S的真身,其是一台高度复杂的大型龙门桥式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其有两个旋转的工具刀头,下图展示了其如何铣螺旋桨的镍铝青铜/不锈钢毛坯。 苏联得到4台装备了挪威操作系统的东芝九轴大型龙门机床后,将其安装在了列宁格勒的海军上将造船厂。美国人很快发现,苏联人的671RTMK维克多Ⅲ改进型的噪音大大降低了,几乎降低到声呐无法追踪的程度。美国刚开始很奇怪,觉得难以解释。 后来,东芝事件出了巨大的转折点,东芝内部的深喉熊谷独由于内部分赃不匀愤怒地爆料了整起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在美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下,日本警视厅对东芝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查获了全部有关秘密资料,并逮捕了涉案人员。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美国朝野群情激愤,再三谴责日本,并对东芝公司进行了制裁。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国表示道歉,日本方面还花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心惊胆颤的挪威政府除了向美国保证今后决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外,还关闭了康士堡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并停止了该公司正在与东欧国家进行的全部贸易。不久后,挪威又以从事窃取科技情报的间谍活动为由,驱逐了苏联一名外交官和三名贸易代表。 桥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是一种最为巨型的数控加工中心,比如东芝出口给苏联的这个MBP-110S可以加工直径高达40英尺(12米直径)的巨型螺旋桨。其的龙门可以前后平移,刀头也可以进行卧立旋转。其一般可以配套多达几十套刀具,配合操作算法可以加工如核潜艇的七叶大倾斜镍铝青铜材质螺旋桨等各种复杂曲面部件。 龙门式加工中心全世界顶尖的厂商有日本的大隈、美国的MAG和日本的东芝等,中国的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日本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成为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是世界各个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成为各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日本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国内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能够从中更好的汲取经验并吸取教训。 标签:新经济形势日本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从1946年开始,日本优先恢复农业和轻工业,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轻工业,并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各种优待和扶植。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日本国内扩大再生产所需设备和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积极扶持面向国内市场的进口替代工业。到1955年,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超越战前最高水平,整个产业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见表1)。 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府在经济学界和官方决策部门经过争论的基础上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从1956年起,日本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立起一大批出口导向的资本密集型新型企业,开始了国民经济的重化学工业化进程。同时,在1956-1973年这一阶段,也重视发展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工业。 由于在这一阶段大力采用现代科技革命的新成果,进行了设备的大型化投资,从而,大批量的生产体系建立起来,同时为提高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一系列大型企业开始合并。日本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设备和经济效益均达到了同期世界最高水平,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经过这一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完成了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3)。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并且,重化学工业比重已远远超过轻工业(见表2)。 7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日本的产业结构应转向以建立消耗资源或能源较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为基本方向,即以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较高的产业为中心,同时对它赖以支撑的其他产业也相应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程度,提高各产业部门的附加价值。日本政府也把重点扶植的产业转向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尖端技术产业,而对一些重化学工业部门则实行转产,或推进其产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密集化。经过这次调整,日本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也由原来的上升开始转向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继续上升。 经济恢复后的日本毫无疑问应属于发达国家行列,经济恢复时期放弃当前消费所导致的资本积累,加之美国的援助,使日本发展重化学工业的资本劣势大为改善,要素禀赋结构远高于其它后发国家,因此,日本重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是正常的,是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的。这一时期,本田、铃木等10多家公司抵制通产省的压力,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进入汽车产业并发展得非常成功,就证明这些企业所在的产业符合该时段日本的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在经过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后,日本的要素禀赋结构再次提升,劳动力、资本存量和技术都得到很大提高,在这一比较优势下,知识、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迅速发展。

日本东芝光耦

日本东芝光耦 深圳市美特光有限公司为日本东芝品牌光耦代理商。TOSHIBA光耦中文名:东芝光耦。东芝在日本东京都的总部大楼东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旗下。 我司供应东芝全系列光耦合器,东芝光耦从功能分有逻辑输出,可控硅输出,光电二极管输出,固态继电器,高速输出,MOSFET输出,晶体管输出等。 高速光耦TLP115A描述: 东芝光耦合器TLP115A是一个小外形耦合器,适合表面贴装。TLP115A由一个高输出功率GAA?As发光二极管,光耦合到一个集成的高增益,高速光屏蔽检测器的输出是一个集电极开路肖特基钳位晶体管。其中分capacirively加上常见的噪音到地面,提供1000V/μs的保证瞬变抗扰度规范。 特点: 输入电流阈值:IF = 5mA (max.) 切换速度:10MBD(典型值) 共模瞬变抗扰度:± 1000V / μs (min.) 最佳性能温度。:0~70°C 隔离电压:2500Vrms (min.) UL认证:UL1577, file no. E67349 运用: 高速,长距离隔离线路接收器 微处理器系统接口

数字隔离的A / D,D / A转换 电脑外设接口 接地回路消除 参数: 东芝高速光耦型号有:TLP550(F), TLP116A(E), 6N137F,TLP2166A(F), 6N136F, TLP2630(F),,TLP118(TPL,E),,TLP715(F),,TLP105(F), TLP108(F),,TLP557(F), 6N139(F), TLP719(TP,F), TLP2200F,6N138F,TLP559(IGM,F), TLP2309(E), TLP2631(F), TLP2098(F), TLP118(E), TLP558(F), TLP2601(F), TLP117(F), TLP718(F), TLP559(F), TLP2530(F), TLP2531(F), TLP2368(E), TLP512(F), TLP2105(F), TLP116(F), TLP2366(E), TLP115A(F), TLP716(F), TLP716(TP,F), TLP719(F), TLP714(F), TLP2118E(F), TLP2108(F),

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日本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及启示 人们常说日本"鹦鹉学舌,剽取仿造","缺乏独创精神",世界技术革新的项目长期与日本无缘.但是,从1962年起,日本选择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此后,日本在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方面渐露锋芒,在照相机,电子表,磁带录像机等产品开发方面称雄世界,到20世纪80年代初,成为与美欧国家并驾齐驱的科技大国,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一,高新技术: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关键 日本国土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3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资源小国".除山林,原野,沼泽,湖泊外,砂石土壤取之不尽,其他资源却十分贫乏.按照一般的比较优势理论,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和资金有限的国度内,日本只能发展劳动密集性工业,如纺织业.但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用了大约30年的时间赶超了20年的科学技术差距,创造了全世界15%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日本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它采取了符合本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总体来说,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1,建立了富有特色的科技体制.一是确立产(指产业)学(指大学)官(指政府科研机构)合作体制.战后日本逐步形成了以民间企业为主,以大学,政府研究机构为辅,以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为主要动力,以政府部门的政策作为引导的富有特色的科技体制.以民间为主体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日本科技体制最为突出的特点,民间企业研究开发人员占全国研究开发人员总数的61%,经费占80%左右.二是通过科技政策引导和推进科技发展.日本的科技发展,特别是科技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连美国也不能与之相比,其关键就在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了实施"科技立国"战略,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引导和控制,日本确立了科技体制改革三条原则: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市场竞争来推动高新技术的开发;遵循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以此来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部署科技力量;以政府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领域. 2,重视民间企业技术开发力量.民间企业是日本技术开发活动的主体.这些企业依靠自己的力量,追踪世界尖端产业领域的发展动向,迅速开发新产品.在日本,研究开发经费中政府的负担比例仅为21%,其他部分则由民间部门来负担.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民间企业的作用,制定一系列政策,鼓励民间企业扩大研究开发投资,发挥民间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同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日本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的99.4%,职工人数占全国企业的81.4%.中小企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日本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此,日本政府专门创办了中小企业大学,从事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自动化,微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培训.此外,各地也都建立了各种技术研修制度,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培养那些从事尖端技术开发的骨干技术人员,把技术转移到本地区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研究开发型企业所需要的软件人员上.日本人普及教育的程度比较高,1948年日本全国普及初中教育,1976年普及高中教育,目前高中毕业生有40%能升人大学.日本总人口中1/3受过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日本还十分重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有1/3的总经理是经过大学培养的科技人员, 40%的企业骨干(车间主任以上)是由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担任的.除了常规的教育外,日本有许多鼓励大学(特别是国有和公立大学)加强同工业合作的计划.科研人员总数为68万人,仅次于美国,

东芝空调开利株式会社简介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概况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是日本东芝和美国开利公司联合发起的经营空调制冷设备及其相关产业的合资企业。其中日本东芝是世界著名的电子电气跨国集团,其位列2000年度世界五百强企业第44位;而美国开利公司则是世界空调业的鼻祖,在全球空调及制冷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母公司联合科技(UTC)位列2000年度世界五百强企业第146位。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成立于1999年2月,注册资本1200亿日圆。公司下辖七个国内分公司,两个国外分公司及海外办事处若干。业务范围遍布欧洲、南北美、亚洲、非洲及大洋州。 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东芝-开利集中了东芝公司在小型商用空调方面和开利公司在大型中央空调设备及冷冻机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在产品制造、研发等方面世界领先的地位。 1962年东芝成功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分体式空调机 1969年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移动式空调机 1977年东芝首创电子控制的空调机 1981年东芝首创变频空调技术 1987年东芝推出第一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 东芝发明双旋转压缩机 1995年东芝推出第二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 1999年东芝推出第三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MMS 2000年东芝推出业界最先进、最节能的变频家用空调机:大清快空调机. 2003年东芝推出第四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超级直流变速一拖多 中央空调系统:S-MMS中央空调系统,机组耗电量为业界最低 自成立以来,东芝开利株式会社一直致力于节能技术的发展及环保冷媒的开发应用。为积极贯彻全球的环境及资源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

芝开利株式会社已在欧洲、亚洲、北美市场推出一系列采用环保冷媒R407C、R410a的新型产品, 其主要产品包括家用及商用空调、通风系统、空调控制系统、冷冻及冷藏设备等。与此同时,公司还致力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以降低能耗,推动全球保护能源的运动。目前东芝开利先进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医院、公共建筑、高层公寓、别墅、火车及豪华游轮等各类场所。 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及开发上,公司都将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和优异的质量视为公司的立足之本。公司采用最先进的测试方法和评估设备,以及近乎苛刻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令用户更为放心。东芝开利株式会社产品均已通过ISO9001系列质量控制体系认证及ISO14001系列环保体系认证。 2001年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来到中国,并先后在广州、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她先进的技术、优质节能的产品、真诚的服务已赢得各界人士的满意和赞赏。空调系统的用户遍布全国,销量以每年100%的速度望上攀升。特别是在江苏地区,2004年起东芝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的销量已超过其他日本品牌全进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的各自的销量,排名领先。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对中国市场的郑重承诺: 1.供应最新科技的产品 2. 供应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保证所供应产品为优质产品,安全、可 靠、耐用、节能和舒适。 3. 提供完善的售前及售后服务,充足的零配件供应,让用户买的放 心,用的放心,无后顾之忧,真诚为用户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