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

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
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

由于道岔结构比区间轨道要复杂,所以道岔测量和调整的程序应 重点关注以下

几个方面:

调整前,全面检查各项密贴状况(钢轨外口轨底与垫板挡肩,顶 铁与尖轨、新

轨轨腰,尖轨、心轨轨底与滑床板,尖轨与基本轨,心 轨与翼轨,扣件弹条中部前端下额与轨底顶面);

调整前,检查所有钢轨接头平顺性,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调整后,道岔各项几何尺寸、平顺性指标必须满足要求; 坚持以直股为主的原则;

道岔内部轨距、水平应采用道尺全面检查,与轨检小车数据进行 对比分析。 1作业准备 1.1人员及机具 (1)人员配置

道岔精调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根据要求挑选专业技术水平高的 技术员和技术工人进场。所有技术和管理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施工 前所有作业工人都必须经过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主要 进场人员及分工见下表:

道岔精调作业指 指导书

(2)机具配置

1)主要测量设备

2)主要现场作业设备

1.2技术准备

三掌握一考核:技术人员已认真学习道岔设计图纸等设计文件, 充分理解掌握板式道岔设计特点和关键技术,掌握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掌握正确的调整方法;所有施工人员已进行技术交底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1.3现场准备

“三完成二到位一合格”。

三完成:道岔铺设已完成、焊接(含自由及锁定)及焊缝精磨已完成、道岔前后200m范围轨道铺设及放散锁定已完成;

二到位:钢轨件清理到位,精调工具、人员及调整件已到位;

一合格:精调仪器已到场且检校合格。

2技术要求

道岔精调后满足《关于印发《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道岔首组铺设质

量评估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要求。其中轨道几何尺寸指标如下:

3施工工艺流程

四阶段:施工准备阶段、粗调阶段、工务精调阶段、工电联调阶

工艺流程:先粗调、后精调、再联调,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股、

后曲股,先高低、后方向、再水平

4粗调

根据道岔铺装图纸进行道岔铺设,铺设完成后,对道岔转辙器及辙叉部分、密贴、滚轮、轨头等部位进行粗调。

(1)道岔转辙器及辙叉部分调整

1)通过道岔放样确定直基本轨的位置及方向;

2)通过直基本轨的位置用方尺保证直曲基本轨的相对位置;

3)通过控制尖轨到基本轨前端的距离尖轨的相对位置。

(2)密贴调整

重点控制尖轨轨底与滑床台、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顶铁、弹条中舌的密贴。按照设计要求,当尖轨打开时,轨底与滑床台板间隙约0.7mm;当尖轨闭合时,轨底与滑床台板应密贴,间隙小于1mm,且不得连续出现。若不满足上述要求,可通过调整辊轮进行调整。

5工务精调

精调原则: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股、后侧股;先高低,后方向;

转辙器及辙叉区少动,两端线路顺接;。

精调基准:高低以基本轨(外轨)为基准轨、平面以尖轨(内轨)

为基准轨。

精调方法:精调小车结合人工调整

⑴转辙器部分先用轨检小车将尖轨前端(18号岔2号、42号岔2号承轨台)及跟端(18号岔40号、42号岔75号承轨台)处平面、高程及轨距调整到位,然后利用弦线调整直基本轨平面位置、利用轨距调整直尖轨平面位置,再开通曲股检查曲尖轨与直基本轨的密贴, 控制尖轨前端与基本间隙0.2mm、其余部分0.8mm以内。同时,用轨检小车调整咼程。

⑵辙叉部分利用轨检小车调整平面及高程,注意18号岔94号承轨台、42号岔195号承轨台处轨距加宽(心轨藏尖)。

⑶连接部分利用轨检小车先调整直股的平面及高程,再调整曲股的平面及高程(也可利用支距与轨距调整曲股的平面)。

精调流程:如下图。

廿析测a叛tg

计算主戒调Si

园帽旧鞘5圳场洞豁

I数1E合格[ 验応

fe ]

5.1作业前的准备

⑴取出所有道岔钩锁器,检查道岔尖轨第一牵引点前与基本轨之间密贴间隙是

否小于0.5mm其余部分与基本轨之间密贴间隙是否小于1mm(直股和曲股都检查)。可用撬棍协助尖轨密贴,待反弹后看是否达到密贴。可动心轨与翼轨间也要检查。

⑵检查钢轨轨底是否存在吊板情况(特别是带滚轮的位置)。

⑶检查尖轨与滑床台,可动心轨滑床台密贴是否小于1m(直股和曲股)。

⑷检查扣件安装是否正确,检查弹条中舌与钢轨间隙是否满足0.1-1mm之间,检查钢轨轨底与弹性基板外侧挡肩是否密贴,如不满足必须先调整至扣件安装合格。

⑸测量设备配置齐全,状态良好,检定有效。

⑹CPn控制网已复测评估完成。

5.2测量数据采集

⑴具备CP山控制网坐标数据和线路设计数据,线路设计数据包括平曲线、竖曲线、超高、道岔关键点里程及坐标,收集道岔类型、曲股线型等设计数据。注意道岔测量特殊点“尖轨尖端藏尖、心轨尖端藏尖、翼轨加高”。

⑵将CPIII坐标数据导入全站仪,道岔相关线性要素输入轨检小车。

⑶道岔测量必须严格控制测量精度。经常对全站仪进行校准测量,每次设站前做好全站仪正反测检查。每次设站精度严格控制在容许范围以内,后方交汇的方法后视8个era,保证测站中误差限差满足以下标准:

东坐标:0.7mm !北坐标:0.7mm I高程:0.7mm I方向:T

⑷测量时将全站仪架设在轨道中心,以减小测距误差对轨道横向偏移的影响,并且在测量的过程中,全站仪不受干扰。

⑸测量时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按照全站仪的使用要求进行测量。考虑天气、太阳直射、雾气、雨后大气湍流等因素,选择最佳的测量时间。另外,在阳光下测量时一定要使用遮阳伞。

⑹全站仪设站好后,应由设站人员看护,注意水准气泡是否居中, 倾斜L倾斜T 都应该在10以内,若大于10应检核全站仪和调整过的地方,如有偏移,应立即进行重新设站。

⑺数据米集时保证每站最远55-60m,每个承轨台逐个米集。

⑻道岔直向轨道线型测量。将道岔尖轨、心轨转至直向位置并锁闭。轨检小车使用道岔直向轨道线型设计完成道岔直向线型测量。

⑼道岔曲向轨道线型测量。将道岔尖轨、心轨转至侧向位置并锁

闭。轨检小车使用道岔侧向轨道线型设计完成道岔曲向线型测量。

⑽同时测量道岔前后200m范围,直向和曲向同时测量。

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⑴设站误差控制措施

全站仪设站的位置应靠近线路中心,而不是在两侧控制点的外侧。

每个测量区间全站仪自由设站时需要8个控制点。

与轨检小车同向的控制点自由设站计算时弃用要谨慎。

全站仪测量之前要首先适应环境温度。

⑵测量误差控制措施

选用高精度全站仪,并定期检定。

测量时棱镜要对准全站仪。

采集数据时小车要停稳,全站仪建议采用精确模式。

测量时尽量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恶劣天气条件下禁止作业,一般中午11点到下午3点之间也要避免测量作业。

全站仪测量斜距控制在50m以内,天气状况的不好时候应再放短距离。

测量过程中要注意检核全站仪设站。

⑶小车内部误差控制措施

定期进行几何尺寸校准。

长时间颠簸运输或发生碰撞后及时进行校准。

每次测量之前要对超高传感器进行校准。

5.5.3测量数据分析

⑴道岔精调数据分析要根据采集的道岔前、后段正线数据一起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