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台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调试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台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调试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一台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调试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题目:一台模型计算机的设计与调试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1、融会贯通教材各章的内容,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加深对计算机系统各模块的工作原理及相互联系的认识,加深计算机工作中“时间-空间”概念的理解,从而清晰地建立计算机的整机概念。

2、学习设计和调试计算机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取得工程设计和调试的实践和经验。

三、课程设计要求:

1、根据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设计一台微程序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2、根据设计图,在QUARTUS II环境下仿真调试成功。

3、在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包括:

A、总框图(数据通路图);

B、微程序控制器逻辑图;

C、微程序流程图;

D、微程序代码表;

E、设计说明书;

F、工作小结。

四、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1、系统主要功能

A、数据格式

数据字规定采用定点整数补码表示法,字长8位,其中最高位为符号位,其格式如下:

B、指令格式

本实验设计使用5条机器指令,其格式与功能说明如下:

IN

ADD

STA

OUT

JMP

IN指令为单字长(字长为8bits)指令,其功能是将数据开关的8位数据输入到R

寄存器。

ADD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

能是将R

0寄存器的内容与内存中地址为A的数相加,结果存放在R

寄存器中。

STA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R

寄存器中的内容存储到以第二个字为地址的内存单元中。

OUT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将内存中以第二个字为地址的内存单元中的数据读出到数据总线,显示之。

JMP指令为双字长指令,第一个字为操作码,第二个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功能是程序无条件转移到第二个字指定的内存单元地址。

2、总体设计

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选定所用器件,设计指令流和数据流的数据通路,根据指令系统的要求,总体设计的主要步骤如下:

A、对指令系统中的各条指令进行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占领周期与操作序列,以

便确定各器件的类型和数量;

B、构成一个总框图草图,进行各逻辑部件之间的互相连接,即初步确定数据通

路,使得由指令系统所要求的数据通路都能实现,并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

C、检查全部指令周期的操作序列,确定所需要的控制点和控制信号;

D、检查所设计的数据通路,尽可能降低成本,简化线路,优化性能。

以上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以便得到一个较好的方案。

下图给出了一个没有考虑乘法和除法指令操作的总框图参考方案,在此方案确定后,应检查所选用的各个器件是否满足数据通路的要求。数据通路的设计和器件的选择应同时进行,接入总线的器件都要有三态输出,以便与总线连接。图中所示的方案采用单总线结构,使用的许多器件都是三态输出,这种方案便于总线的连接和扩展,但缺点是指令和数据的传送都要经过总线,因此对总线的使用权就要分配得当。

总框图(数据通路图)

3、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控制器基本原理图:

数据通路图一旦确定,指令流与数据流的通路也就确定了,因而运算器和

控制器的大部分结构也就确定下来了。图1中各功能器件上标住的控制点及控制信号,就是微程序控制器设计的依据。 A 、 微指令格式

微指令格式建议采用水平型微指令格式,微命令编码采用直接表示法和字段直接译码法相结合的混合表示法,以缩短微指令长度,后继微地址采用断定方式。微指令格式如下:

s 3 s

2

s

1

s

0 m c

n

l

o

a

d

c

e w

e

L

D

R

L

D

D

R

1

L

D

D

R

2

L

D

I

R

L

D

P

C

L

D

A

R

n

A

L

U

-

B

U

S

7 6

P(

1) u

A

4

u

A

3

u

A

2

u

A

1

u

A

↑↑↑↑↑↑↑↑↑↑↑↑↑↑↑↑↑↑↑↑↑↑↑↑

B、微程序控制器

微指令长度为24位,据此可以确定控制存储器的字长也应为24位。微指令格式确定后,微程序的横向设计在于正确选择数据通路,纵向设计在于确定后继微指令地址。纵向设计的通常做法是先确定微程序分支处的微地址,因为微程序分支处需要进行判别测试,这些微地址确定后,就可以在“微地址表”中把相应的微地址单元填进去,以免后面的设计中重复使用,以致造成设计错误。

当拟定“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测试字段应指明P(1)测试。“取指”微指令是所有微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P(1)测试的结果导致微程序出现多路分支。在本模型机中,只拟设计5条机器指令,故用指令寄存器的前3位(IR7-IR5)作为测试条件,微程序可以实现8路转移,但我们只用到前5路。分支后的微地址分别定为01001B-01101B。

C、微程序流程图:

微程序流程图

A、微程序控制器设计图:

封装后的微程序控制器:

B、时序产生器的设计图:

封装后的时序产生器:

C、数据通路设计图:

5、系统测试:

6、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注意事项

首先对机器指令及微指令的的编码方法不了解,对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也不是很理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大家对实验指导书上研究学习再结合课本相互探讨,逐渐理解了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基本掌握的机器指令和微指令编码方法。其次在连接数据通路的图时连好后编译出现了很多错误,经过小组共同努力终于成功编译好了。

7、设计总结及体会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将结论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本次的课程设计我深深的感觉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和相互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在此对于较复杂的系统,我了解到常采用的方法就是将其分成各个模块来实现,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简化整个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上的难度,充分发挥了化繁为简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让我熟悉了Quartus II的环境,可以察觉充分发挥了设计上的优势,简单易用,便于整合,方便修改。

8、参考文献

[1] 王世敏.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22-2

[2] 徐瑛,杨增新,李志华等. 二氧化钛复合微粉的抗菌性能研究[J].功能材料,2002,33(6):682-683.

[3] Hoffman M R , Martin S T , et al.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Semiconductor Photocatalysis [J].Chem Rev, 1995,95(1):69-96.

[4] Heinig Jr. Method of treating water [P]. US:USP5352369,1997-09-27.

[5] 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科学出版社 2002.5 第三版网络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微程序)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目录 1设计目的 (3) 2设计内容 (3) 3具体要求 (3) 4设计方案 (3) 5 调试过程 (11) 6 心得体会 (12)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目的 1)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讲解的原 理,加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工作的认识 2)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流程、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取得设计与调 试的实践经验。 4)尝试利用编程实现微程序指令的识别和解释的工作 流程 二、设计内容 按照要求设计一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 三、设计要求 1)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 想,并根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 序流程。指令系统至少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 能和寻址方式。 2)根据微操作流程及给定的微指令格式写出相应的微 程序 3)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运行调试程序,并给 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 4)尝试用C或者Java语言实现所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加 载、识别和解释功能。 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设计方案 1)设计思路 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行加、减运算和无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

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立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方式。从而可以想到如下指令: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EMWR:程序存储器EM写信号。 EMRD:程序存储器EM读信号。 PCOE:将程序计数器PC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EMEN:将程序存储器EM与数据总线DBUS接通,由EMWR 和EMRD决定是将DBUS数据写到EM中,还是 从EM读出数据送到DBUS。 IREN:将程序存储器EM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 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EINT: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PC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MAR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OE:将地址寄存器MAR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OU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 里。 S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中。 RRD:读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RWR:写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CN:决定运算器是否带进位移位,CN=1带进位,CN=0不带进位。 FEN:将标志位存入ALU内部的标志寄存器。 X2:X1:X0: X2、X1、X0三位组合来译码选择将数据送到DBUS上的寄存器。具体如下: X2 X1 X0 输出寄存器 0 0 0 IN_OE 外部输入门 0 0 1 IA_OE 中断向量 0 1 0 ST_OE 堆栈寄存器 0 1 1 PC_OE PC寄存器

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数据库原理课程 设计)

1 引言 为方便对学校日常工作进行高效的管理,设计此数据库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设备和管理的现代化,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建立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1.1课题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大环境给各成人高校提出了实现校际互联,国际互联,实现静态资源共享,动态信息发布的要求[1];信息化对学生个人提出了驾驭和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素质要求;信息技术提供了对教学进行重大革新的新手段;信息化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创造了有效途径. 校园网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为成人高校所重视。 1.2课题意义 利用计算机支持教学高效率,完成教学管理的日常事务,是适应现代教学制度要求、推动教学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而教学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工资计算、发放、核算的工作量很大,不允许出错,如果实行手工操作,每月须手工填制大量的表格,这就会耗费工作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各项准确无误、快速输出,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教学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2]

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员工工资管理的效率,也是教学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软件。[3]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随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系统的成熟,数计成为软件开发的核心,程序的设计要服从数据,因此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尤其重要。本文主要介绍教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方面的设计,从需求分析到数据库的运行与维护都进行详细的叙述。 2 系统分析 2.1 需求分析 1.需求分析的任务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调查应用领域,对应用领域中的信息要求和操作要求进行详细分析,形成需求分析说明书。重点是调查,收集与分析用户在数据管理中的信息要求,处理要求,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要求。 为了完成需求分析的任务,要详细调查待开发的数据库应用部门的情况,了解原系统工作概况,分析用户的各种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功能。[4]新系统必须考虑今后的扩充和改变,不能仅仅按当前应用需求来设计数据库。 2.需求分析的过程 1)调查教学组织机构的总体状况。本教学系统主要由教师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 以及教务管理系统。 2)熟悉各部门的业务活动状况。调查各部门的业务活动情况,对现行系统的功能和 和所需信息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包括了解各个部门输入和使用什么数据,如何加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程序设计

信息与计算科学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银行家算法程序设计 班级: 姓名: 专业:

银行家算法程序设计 目录 1.绪论 (2) 2.需求分析 (2) 2.1功能需求 (2) 2.2数据需求 (2) 3. 总体设计 (2) 3.1功能模块设 (2) 3.2系统设计方案 (3) 3.3开发工具 (4) 4. 详细设计 (4) 4.1银行家算法中的数据结构 (4) 4.2银行家算法 (5) 4.3安全性算法 (6) 5. 调试与测试 (8) 6. 结论 (8)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附录1-用户手册 (10) 附录2-源程序清单 (11)

1.绪论 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C语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程序都需要使用C语言来编写。C语言使用方便快捷,它已经成为计算机编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被用于各个方面。例如:政府部门,银行,学校等等。 银行家算法是判断系统是否安全,并且允许其它进程来申请这里的资源,任何一个进程来申请资源时,必须先登记该进程对资源的申请要求然后由系统检查当前资源的状况,并用银行家算法和安全性算法来检查是否允许分配资源给进程。通过课程设计,加深我们对利用银行家算法避免死锁的理解。在设计中主要的难点是用语言编写银行家算法和安全性算法,使系统资源分配能安全进行,避免系统死锁。 2.需求分析 2.1 功能需求 1.添加进程的可用资源,最大资源,已分配资源; 2.判断系统是否安全; 3.申请资源; 4.申请资源后如何分配; 5.进行安全检查。 2.2 数据需求 主要数据包括:可用资源,最大资源,已分配资源,申请资源数。 3. 总体设计 3.1 功能模块设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Compiler Principles 周数/学分:1周/1学分 先修课程: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汇编语言、离散数学、数据结构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 开课学院,系或教研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表示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算法编制和程序代码的编写。 设计时间: 开发工具: (1) 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 (2) 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3) 其它熟悉语言。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设计题一: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及语义分析程序设计。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及语义分析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 法检查和分析。 2.设计内容及要求: 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无符号整数〉∷= 〈数字〉{〈数字〉} 〈标志符〉∷= 〈字母〉{〈字母〉|〈数字〉} 〈表达式〉∷= [+|-]〈项〉{〈加法运算符〉〈项〉} 〈项〉∷= 〈因子〉{〈乘法运算符〉〈因子〉} 〈因子〉∷= 〈标志符〉|〈无符号整数〉|‘(’〈表达式〉‘)’ 〈加法运算符〉∷= +|- 〈乘法运算符〉∷= *|/ (1) 分别选择递归下降法、算符优先分析法(或简单优 先法)完成以上任务,中间代码选用逆波兰式。 (2) 分别选择LL(1)、LR法完成以上任务,中间代码选 用四元式。 (3) 写出算术表达式的符合分析方法要求的文法,给出 分析方法的思想,完成分析程序设计。 (4) 编制好分析程序后,设计若干用例,上机测试并通 过所设计的分析程序。 设计题二:简单计算器的设计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简单计算器程序,加深对语法及语 义分析原理的理解,并实现词法分析程序对单词序列的词法检 查和分析。 2.设计内容及要求 算术表达式的文法: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题目:计算机组成原理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2013240202 关童:201324020217 张一轮:201324020218 孙吉阳:201324020219 张旭:201324020220 老师姓名:单博炜 2015年12月31日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 1.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在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及内部工作机制、理解计算机各功能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深入掌握数据信息流和控制信息流的流动过程,进一步加深计算机系统各模块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表1(前4位是操作码): 表1: IN为单字长(8位),含义是将数据开关8位数据输入到R0寄存器;ADD为双字长指令,第一字为操作码,第二字为操作数地址,其含义是将R0寄存器的内容与内存中以A为地址单元的数相加,结果放在

R0;STA为双字长指令,含义是将R0中的内容存储到以第二字A为地址内存单元中;OUT为双字长指令,含义是将内存中以第二字为地址的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由数码管进行显示;JMP是双字长指令,执行该指令时,程序无条件转移到第二字所指定的内存单元地址。 为了向RAM中装入程序和数据,检查写入是否正确,并能启动程序执行,还设计了三个控制台操作微程序:存储器读操作”(KRD):拨动总清开关CLR后,当控制台开关SWB、SWA置为“00”时,按START 微动开关,可对RAM进行连续手动读操作;存储器写操作(KWE):拨动总清开关CLR后,当控制台开关SWB、SWA置为“0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进行连续手动写入;启动程序:拨动总清开关CLR后,当控制台开关SWB、SWA置为“1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即可转入第01号“取指”微指令,启动程序运行。这三条控制台指令用两个开关SWB、SWA的状态来设置,其定义如表2:表2: C字段: 按照数据通路可画出机器指令的微程序流程图如图2所示,当拟定“取值”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数据库原理 系别信息学院 专业年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0708班 学生姓名付艳艳 迟秀晶 米秋洋 任课教师李明 2010年5月5日

干部档案数据库系统设计报告 一、题目名称 干部档案数据库系统 二、题目简介 干部档案数据库应用系统是通用于各个公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人员的基本信息的统计,是有关干部系统的登录、干部信息的增加、删除和修改、分类对干部信息进行查询和打印等各种信息的处理及应用。最终简单的实现对该单位干部信息资料的了解和查询,为本单位日常生活和对干部进行考核做了一定的设计,初步实现了干部档案系统的一般功能。 三、需求分析 (一)当今时代的现状及系统的实现工具 当今时代,人类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及普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原本的旧的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许多人还停留在以前的手工操作。这大大地阻碍了人类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人们高度强烈的时间观念,干部档案数据库应用系统软件为档案办公室带来了极大地方便,我们所开发的这个系统所采用的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编程软件Miscrosoft VisualFoxPro 6.0/8.0为后台结合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的实现语言,其功能在系统内部命令或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完成。 干部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是干部档案工作的基础,是为利用工作积累信息的过程,是维护干部档案完整和真实直接关系其作用发挥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下功夫、花大力气认真做好。 (二)建立健全收集归档制度,认真组织落实 从档案部门来说必须建立健全收集工作制度并严格执行,应该归档的材料认真收集归档。定期收集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中心工作提出收集工作计划,对应收集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数,积极主动抓重点、按计划逐项收集,这样可以避免因工作忙漏归、迟归现象。如表彰奖励材料、年终考核材料、工资普调材料等

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上海电力学院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 题目名称:采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主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 姓名: xxx 学号: xxx 班级: 2013054 同组姓名: xxx 课程设计时间: 2015.7.6~2015.7.10 评语: 成绩:

课程设计题目 一、设计内容及要求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模拟 设计内容:编写程序模拟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具体要求: 编写程序模拟实现可变分区存储管理,实现存储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内存的分配、内存的回收、地址变换等。 输入:1、输入新进程名称及使用内存的大小(可创建多个进程); 2、撤销某个指定的进程; 3、某个进程的逻辑地址; 输出:显示每次创建进程或者撤销进程后内存使用的状况,包括每一个进程占据的内存的位置和大小; 计算并输出给定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 必须分别使用以下分配算法完成模拟: 1、首次适应算法; 2、最佳适应算法; 3、最差适应算法; 小组分工: 程序设计讨论: 程序主体设计: 程序调试及修改: 实验报告设计: 总结: (要求注明小组分工情况) 二、详细设计 1)原理概述 对于可变分区存储管理的内存分配与回收,主要为设计以下几个部分: 1、设计动态输入空闲分区表的程序 2、设计内存分配的程序 3、设计内存回收的程序 首次适应算法: 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在分配内时,从链首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大小能满足要求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作业大小,从该分区中划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者,余下的空闲分区仍留在空闲链中。如从链首直至链尾都不能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分区,则此次分配失败,返回 最佳适应算法: BF算法是指每次为作业分配内存,总是把满足要求、又是最小的空闲分区分配给作业,避免“大材小用”。为了加速寻找,该算法要求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这样,第一次找到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LL(1)分析过程模拟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学院软件工程专业07-1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LL(1)分析过程模拟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0 年 6 月 22日起至 2010 年 6月 28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掌握LL(1)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 (2)培养学生基本掌握LL(1)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LL(1)的调试;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分析LL(1)模块的工作原理; (2)提出程序的设计方案; (3)对所设计程序进行调试。 2)创新要求: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改算法效率。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课程设计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答辩与评分标准: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 (2)完成设计过程(含翻译):40分; (3)完成调试:20分;

(4)回答问题:20分。 5)参考文献: (1)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戴桂兰.编译原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丁振凡.《Java语言实用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2图书馆 编程与调试4实验室 撰写论文1图书馆、实验室 学生签名: 2009 年6 月22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设计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3)完成调试(20分):优()、良()、中()、一般()、差();(4)翻译能力(20分):优()、良()、中()、一般()、差();(5)回答问题(20分):优()、良()、中()、一般()、差();(6)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 评阅人:职称: 年月日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63979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题目名称:复杂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 18 学生姓名:李佩霖 同组人:聂铭 指导老师:单博炜 完成时间:2014年12月29日至2014年12月31日 目录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 1.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1.2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 第二章规定项目的实验验证 2.1任务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2.2设计原理 第三章指定应用项目的设计实现

第四章收获和体会 第一章课程设计概述 1.1 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组成原理知识,设计并实现较为完整的计算机。 1.2 课程设计任务和基本要求 在模型机上实现如下运算:从IN单元读入一个数据,根据读入数据的低四位值X,求对应X值的1+2+3+···的整数序列的累加和,X为序列的长度。 要求使用实验机上的复杂模型机设计实验上的数据格式和指令格式、数据通路、微程序流程图设计微程序,并通过手动和联机输入完成实验验证。 第二章规定项目的实验验证 2.1任务分析以及解决方案 考虑到实验任务为计算数的序列的累加和,所以实验过程应该为: 1.学习并掌握微指令的结构以及运算方式。 2根据实验机数据通路的原理框图在实验机上连接线路。 3手动和联机向实验机打入微程序,运行并验证。 2.2设计原理 如图1为模型机数据通路原理框图,图2为微程序流程图。 图1 图2 关于数据格式,模型机规定采用定点补码表示法表示数据,数据字长为8位,8位全部用来表示数据。 关于指令格式,模型机设计3大指令共15条,其中包括运算类指令、控制转移类指令、数据传送类指令。运算类指令包含3种,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一位运算,设计有6条运算类指令,分别为:ADD、AND、INC、SUB、OR、RR,所有运算类指令均为单字节指令,寻址方式采用寄存器直接寻址。控制转移类指令有3条,分别为:HLT、JMP、BZC。数据传送类指令有:IN、OUT、MOV、LDI、LAD、STA。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目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学分为1,单独记成绩。通过本课程设计,能使学生较好地巩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等主要相关知识点,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概念模型,并应用现有的工具完成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内容 完成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全过程,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输入、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系统安装和调试等。 学生以2~3人为一设计小组,从课程设计题目中选择一个题目,要求每班中各组的题目都不相同。二、设计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XP/2003/Vista/Win7/Win8; DBMS:SQL Server或MySQL等; 开发工具:JA V A、JSP、C#等。 三、设计步骤 1、需求分析 业务流程分析和功能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 生成基本E-R图。 3、逻辑结构设计 关系表设计(主键与完整性约束)、范式分析(至少要达到3NF)。 4、功能模块实现、集成及调试 应用系统功能通常根据实际目标设定,一般应具有基本的增、删、改、查功能。 编写实现系统功能的界面和代码。 5、报告编写。 四、报告内容 1、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工作流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 2、概念模型设计(E-R图); 3、逻辑设计(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式,指明所满足的范式并给出理由); 4、系统功能设计 5、功能模块实现(界面及源代码) 6、总结(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课程学习及课程设计的体会)。 7、参考文献 五、报告格式 1、报告一律按A4纸打印,每人1份。 2、全班刻录在一张光盘上,每组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名为课程设计题目+(该组学生姓名),并在该文件夹中以每个同学的学号+姓名为名称建立子文件夹,子文件夹中是该同学的内容(包括:源代码、课程设计报告电子版)。 特别提示: 凡有抄袭现象一经发现,课程设计成绩均为不及格。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进程管理系统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年月日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题目(任选一个题目) 1.模拟进程管理 2.模拟处理机调度 3.模拟存储器管理 4.模拟文件系统 5.模拟磁盘调度 二、设计目的和要求 1.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性环节之一,是学习完《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次较全面的综合练习。其目的在于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论、方法和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操作系统结构、实现机理和各种典型算法,系统地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路,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并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2.基本要求: (1)选择课程设计题目中的一个课题,独立完成。 (2)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3)充分运用前序课所学的软件工程、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相关知识 (4)充分运用调试和排错技术 (5)简单测试驱动模块和桩模块的编写 (6)查阅相关资料,自学具体课题中涉及到的新知识。 (7)课题完成后必须按要求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格式规范,内容详实。 三、设计内容及步骤 1.根据设计题目的要求,充分地分析和理解问题,明确问题要求做什么。

2.根据实现的功能,划分出合理的模块,明确模块间的关系。 3.编程实现所设计的模块。 4.程序调试与测试。采用自底向上,分模块进行,即先调试低层函数。能够熟练掌握调试工具的各种功能,设计测试数据确定疑点,通过修改程序来证实它或绕过它。调试正确后,认真整理源程序及其注释,形成格式和风格良好的源程序清单和结果; 5.结果分析。程序运行结果包括正确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和含有错误的输入及其输出结果。 6.编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报告要求:A4纸,详细设计部分主要叙述本人的工作内容 设计报告的格式: (1)封面(题目、指导教师、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2)设计任务书 (3)目录 (4)需求分析 (5)概要设计 (6)详细设计(含主要代码) (7)调试分析、测试结果 (8)用户使用说明 (9)附录或参考资料 四、进度安排 设计在学期的第15、16周进行,时间安排如下: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个完整的编译器)

编译原理程序设计报告 一个简单文法的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计算机1406班 组长姓名:宋世波 组长学号: 20143753 指导教师:肖桐 2016年12月

设计分工 组长学号及姓名:宋世波20143753 分工:文法及数据结构设计 词法分析 语法分析(LL1) 基于DAG的中间代码优化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1学号及姓名:黄润华20143740 分工:中间代码生成(LR0)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组员2学号及姓名:孙何奇20143754 分工:符号表组织 部分目标代码生成

摘要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是从源代码(通常为高阶语言)到能直接被计算机或虚拟机执行的目标代码(通常为低阶语言或机器语言)的翻译过程。 一.编译器的概述 1.编译器的概念 编译器是将便于人编写,阅读,维护的高级计算机语言翻译为计算机能解读、运行的低阶机器语言的程序。编译器将原始程序作为输入,翻译产生使用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源代码一般为高阶语言如Pascal、C++、Java 等,而目标语言则是汇编语言或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 2.编译器的种类 编译器可以生成用来在与编译器本身所在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平台)相同的环境下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本地”编译器。另外,编译器也可以生成用来在其它平台上运行的目标代码,这种编译器又叫做交叉编译器。交叉编译器在生成新的硬件平台时非常有用。“源码到源码编译器”是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输出也是高阶语言的编译器。例如: 自动并行化编译器经常采用一种高阶语言作为输入,转换其中的代码,并用并行代码注释对它进行注释(如OpenMP)或者用语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完整版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06计算机 6 班姓名:李凯学号:20063007 完成时间:2009年1月3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1.在实验机上设计实现机器指令及对应的微指令(微程序)并验证,从而进一步掌握微程序设计控制器的基本方法并了解指令系统与硬件结构的对应关系; 2.通过控制器的微程序设计,综合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并进一步建立整机系统的概念; 3.培养综合实践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 针对COP2000实验仪,从详细了解该模型机的指令/微指令系统入手,以实现乘法和除法运算功能为应用目标,在COP2000的集成开发环境下,设计全新的指令系统并编写对应的微程序;之后编写实现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进行设计的验证。 三、课程设计使用的设备(环境) 1.硬件 ●COP2000实验仪 ●PC机 2.软件 ●COP2000仿真软件 四、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步骤) 1.详细了解并掌握COP 2000模型机的微程序控制器原理,通过综合实验来实现该模型机指令系统的特点: COP2000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

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移门R、寄存器组R0-R3、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中断向量寄存器IA、输入端口IN、输出端口寄存器OUT、程序存储器EM、指令寄存器IR、微程序计数器uPC、微程序存储器uM,以及中断控制电路、跳转控制电路。其中运算器和中断控制电路以及跳转控制电路用CPLD来实现,其它电路都是用离散的数字电路组成。微程序控制部分也可以用组合逻辑控制来代替。 模型机为8位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都为8位,但其工作原理与16位机相同。相比而言8位机实验减少了烦琐的连线,但其原理却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吸收。 模型机的指令码为8位,根据指令类型的不同,可以有0到2个操作数。指令码的最低两位用来选择R0-R3寄存器,在微程序控制方式中,用指令码做为微地址来寻址微程序存储器,找到执行该指令的微程序。而在组合逻辑控制方式中,按时序用指令码产生相应的控制位。在本模型机中,一条指令最多分四个状态周期,一个状态周期为一个时钟脉冲,每个状态周期产生不同的控制逻辑,实现模型机的各种功能。模型机有24位控制位以控制寄存器的输入、输出,选择运算器的运算功能,存储器的读写。24位控制位分别介绍如下: XRD :外部设备读信号,当给出了外设的地址后,输出此信号,从指定外设读数据。 EMWR:程序存储器EM写信号。 EMRD:程序存储器EM读信号。 PCOE:将程序计数器PC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EMEN:将程序存储器EM与数据总线DBUS接通,由EMWR和EMRD决定是将DBUS数据写到EM中,还是从EM读出数据送到DBUS。 IREN:将程序存储器EM读出的数据打入指令寄存器IR和微指令计数器uPC。 EINT:中断返回时清除中断响应和中断请求标志,便于下次中断。 ELP: PC打入允许,与指令寄存器的IR3、IR2位结合,控制程序跳转。 MAR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打入地址寄存器MAR。 MAROE:将地址寄存器MAR的值送到地址总线ABUS上。 OU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送到输出端口寄存器OUT里。 STEN:将数据总线DBUS上数据存入堆栈寄存器ST中。 RRD:读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RWR:写寄存器组R0-R3,寄存器R?的选择由指令的最低两位决定。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40406051 课程类型:必修 学时:1周 学分:1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编制人:数据库原理课程组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案环节之一,是《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辅助教案课程。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案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经管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把理论课与实验课所学内容做一综合,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要求: 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使学生掌握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输入、输出、设计环境、目标和方法。熟练掌握两个主要环节——概念结构设计与逻辑结构设计;熟练的使用SQL语言实现数据库的建立、应用和维护。集中安排1周进行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一般2~3人为一组,组内自由分工协作。教师讲解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以及布置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需求描述,进行实际调研,提出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建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根据需要添加必要的约束、视图、触发器和存储过程等数据库对象,生成创建数据库的脚本,提出物理设计的文档,最后应用某种宿主语言完成主要功能设计和实现。 要求如下: 1、要充分认识课程设计对培养自己的重要性,认真做好设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既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课题,独立思考,努力钻研,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3、独立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得弄虚作假,不准抄袭他人内容,否则成绩以不及格计。 4、课程设计期间,无故缺席按旷课处理;缺席时间达四分之一以上者,其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5、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严肃、严密、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程设计。 6、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但要保持联系畅通,密切合作,培养良好的互相帮助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课程设计选题的原则 课程设计题目以选用学生相对比较熟悉的业务模型为宜,要求通过本实践性教案环节,能较好地巩固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关系数据库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等主要相关知识点,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概念模型,并应用现有的工具完成小型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具体选题见附录。 四、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 课程设计大体分五个阶段: 1、选题与搜集资料:根据分组,选题目,在小组内进行分工,进行系统调查,搜集资料。

(重庆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实验名称编译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成绩 2013 年06月

一、实验目的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正规式转换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再将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换为与之等价的确定的有穷自动机,最后再将确定有穷自动机进行简化。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构造LR(0)项目集规范簇和LR分析表、对给定的符号串进行LR分析的程序,了解构造LR(0)分析表的步骤,对文法的要求,能够从文法G出发生成LR(0)分析表,并对给定的符号串进行分析。 二、实验内容 正规式——>NFA——>DFA——>MFA 1.正规式转化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 (1)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正规式转换为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程序,使学生了解Thompson算法,掌握转换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NFA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表格或图形。 (2)问题描述 任意给定一个正规式r(包括连接、或、闭包运算),根据Thompson算法设计一个程序,生成与该正规式等价的NFA N。 (3)算法描述 对于Σ上的每个正规式R,可以构造一个Σ上的NFA M,使得L(M)=L(R)。 步骤1:首先构造基本符号的有穷自动机。 步骤2:其次构造连接、或和闭包运算的有穷自动机。

(4)基本要求 算法实现的基本要求是: (1) 输入一个正规式r; (2) 输出与正规式r等价的NFA。(5)测试数据 输入正规式:(a|b)*(aa|bb)(a|b)* 得到与之等价的NFA N

(6)输出结果 2.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确定化 (1)目的与要求 通过设计、编写和调试将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换为与之等价的确定的有穷自动机的程序,使学生了解子集法,掌握转换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DFA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表格或图形。(2)问题描述 任意给定一个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N,根据算法设计一个程序,将该NFA N变换为与之等价的DFA D。 (3)算法描述 用子集法将NFA转换成接受同样语言的DFA。 步骤一:对状态图进行改造 (1) 增加状态X,Y,使之成为新的唯一的初态和终态。从X引ε弧到原初态结点, 从原终态结 点引ε弧到Y结点。 (2) 对状态图进一步进行如下形式的改变

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课 程 设 计 报 告 院系名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题目一 1.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具有加法和直接寻址方式的模型机 (1)设计内容: 设计一台具有输入、输出、加法、存储和跳转功能的模型计算机,并写出工作程序和测试数据验证有设计的指令系统。 (2)设计要求: 所设计模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共包含五条机器指令:IN(输入)、OUT(输出)、ADD (加法)、STA(存数)、JMP(无条件转移)。STA和JMP为直接寻址。 2. 题目分析及设计原理 通过IN单元输入数据送R0寄存器,然后寄存器和自身相加,再将结果保存到存储器并送OUT单元显示出来,最后无条件跳转,又重复执行。 结合数据通路图设计指令。 数据通路图

注意读写逻辑控制信号的控制。读写控制逻辑如下: 3.指令设计及编码 模型机的指令系统及指令格式如下: 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 IN RD,P XXXX XX RD p IN->RD ADD RD,RS,D XXXX RS RD RS+RD->RD STA M D,RD XXXX M RD D R0->E OUT P,RS XXXX RS XX P RS->LED JMP M D XXXX M XX D E->PC 指令格式为: 指令编码为:

;//************Start Of Main Memory Data******// $P 00 20 ;START:IN R0 从IN单元读入数据送R0 $P 01 00 ;ADD R0,RO 和自身相加,结果送 $P 02 10 ;STA 将结果存入主存 $P 03 80 ;OUT R0 输出结果 $P 04 E0 ;JMP START 跳转到00单元 $P 05 00 $P 06 50 ;HLT 停机 ;//************End Of Main Memory Data******// 4.微指令设计及编码 微指令格式 23 22 21 20 10 18-15 14-12 11-9 8-6 5-0 M23 CN WR RD IOM S3-S0 A字段B字段C字段MA5-MA0 微指令数据流程图

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实验创建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存储过程与触发器实验日期和时间: 2016 年 5 月13 日、星 期 五第节 实验室:DJ2-信息管理实验室 班级:学号:姓名: 实验环境: 1.硬件:笔记本电脑 2.软件:SQL Server 2012 实验原理: 存储过程概念:存储过程是事先编好的,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一组被编译了的T-SQL命令集合,这些命令用来完成对数据库的指定操作。存储过程可以接受用户的输入参数、向客户端返回表格或标量结果和消息、调用数据定义语言(DDL)和数据操作语言(DML)语句,然后返回输入参数。 触发器概念:触发器(trigger)是SQL server 提供给程序员和数据分析员来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一种方法,它是与表事件相关的特殊的存储过程,它的执行不是由程序调用,也不是手工启动,而是由事件来触发,比如当对一个表进行操作( insert,delete, update)时就会激活它执行。触发器经常用于加强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和业务规则等。 实验任务: 此作业成绩得分根据你完成的任务的难度和数量评分,完成后在实验室给老师演示验收,课后提交电子版报告。如额外完成自拟题目应当事先将所拟题目提交给老师或在报告中明确标注题意。 假定有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用于日常管理书库和同学们的借还书工作。 以下列出参考的库表情况: 根据管理的业务需求来分析,该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应至少包括如下数据表:(打★号的是必须有的表) 1.★图书现有库存表。作用:记录图书的现有库存情况。至少包括:书号、书名、 作者、简介、类别、价格、出版社、出版日期、现有库存数量、最小库存量、库 存总量、库存位置等。 2.★读者信息表。作用:记录读者信息。至少包括:读者编号、证件类型、证件号 码、姓名、性别、职业(可填写教师、学生、教工、其它……)、所属单位、地址、 联系电话等。 3.★借书记录表。作用:记录借书情况,以及是否归还。至少包括:借阅ID(主键, 可设置为自动编号)、书号、读者编号、借阅数量、借阅日期、是否归还、管理员 编号……等。 4.★还书记录表。作用:记录还书情况。至少包括:还书ID(主键,可设置为自动 编号)、书号、读者编号、归还数量、归还日期、是否超期(超过假设45天为超 期)、超期天数、管理员编号……等。(附:为简化操作,续借可视为归还后再借)。 5.管理员信息表。作用:记录负责管理书库和借书还书工作的管理员信息。至少包 括:管理员编号、职工编号(在职工档案表中的职工编号)、用户名、密码、管理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实践报告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实践报告 题目: 仿真多进程并发环境中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解除 姓名: 学院: 信息科技学院 专业: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20010年4月8日 仿真多进程并发环境中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解除 摘要:在多道程序系统中,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时可能造成死锁。所谓死锁是指多

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资源而造成的一种僵局。当进程处于这种僵局状态时若无外力作用,它们都将无法再向前推进,造成资源的浪费。该程序将模拟多进程并发时死锁现象的产生、避免、检测与解除。死锁避免用最著名的银行家算法,用银行家安全性算法类似的死锁检测算法来检测进程状况,又用资源剥夺法来实现死锁的解除。该程序实现操作简易,表示清晰并且形象描述多进程并发环境中死锁的预防、避免、检测与解除。 关键字:死锁;避免死锁;安全状态;银行家算法 引言:在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网络通信中,由于进程并发和资源共享,当系统中资源分配顺序或者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就会造成系统死锁[1]。处于死锁状态的系统中,进程之间互相等待资源而永远不能继续向前推进,严重地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因而有时需要合理的对资源进行分配必要的时候加以限制保证系统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 1理论分析 1.1 死锁的概念 如果一个进程集合中的每个进程都在等待只能由此集合中的其他进程才能引发的事件,而无限期陷入僵持的局面称为死锁[2]。 1.2 产生死锁的条件: 1、互斥使用(资源独占):一个资源每次只能给一个进程使用。 2、不可强占(不可剥夺):资源申请者不能强行的从资源占有者手中夺取资 源,资源只能由占有者自愿释放。 3、请求和保持(部分分配,占有申请):一个进程在申请新的资源的同时保 持对原有资源的占有(只有这样才是动态申请,动态分配)。 4、循环等待:存在一个进程等待队列{P1,P2,…,Pn},其中P1等待P2占 有的资源,P2等待P3占有的资源,…,Pn等待P1占有的资源,形成一个进程等待环路[3]。 1.3死锁的预防 在系统设计时确定资源分配算法,保证不发生死锁。具体的做法是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之一。 ①破坏“不可剥夺”条件 在允许进程动态申请资源前提下规定,一个进程在申请新的资源不能立即得到满足而变为等待状态之前,必须释放已占有的全部资源,若需要再重新申请。 ②破坏“请求和保持”条件 要求每个进程在运行前必须一次性申请它所要求的所有资源,且仅当该进程所要资源均可满足时才给予一次性分配。 ③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采用资源有序分配法:把系统中所有资源编号,进程在申请资源时必须严格按资源编号的递增次序进行,否则操作系统不予分配。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指导教师: 时间:2012年5 月

目录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 - 1 - 二、课堂实验及课程设计的内容 -------------------------------------------------- - 1 - 2.1、课堂实验内容-------------------------------------------------------------- - 1 - 2.2、课程设计内容-------------------------------------------------------------- - 1 - 三、visual studio 2008 简介------------------------------------------------------- - 2 - 四、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3 - 4.1、实验部分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3 - 4.1.1、词法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3 - 4.1.2、语法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3 - 4.1.3、语义分析功能介绍及分析------------------------------------- - 4 - 4.2、课程设计部分问题分析及相关原理介绍 ---------------------------- - 5 - 4.2.1、编译程序介绍 ----------------------------------------------------- - 5 - 4.2.2、对所写编译程序的源语言的描述(C语言) -------------- - 6 - 4.2.3、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及分析 -------------------------------------- - 7 - 4.3、关键算法:单词的识别-------------------------------------------------- - 8 - 4.3.1、算法思想介绍 ----------------------------------------------------- - 8 - 4.3.2、算法功能及分析 -------------------------------------------------- - 8 - 五、设计思路及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 ------------------------------------------ - 10 - 5.1、编译系统------------------------------------------------------------------ - 10 - 5.1.1、设计思路 --------------------------------------------------------- - 10 - 5.2、词法分析器总控算法--------------------------------------------------- - 12 - 5.2.1、设计思路 --------------------------------------------------------- - 12 - 5.2.2、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 - 13 - 六、结果及测试分析-------------------------------------------------------------- - 14 - 6.1、软件运行环境及限制--------------------------------------------------- - 14 - 6.2、测试数据说明------------------------------------------------------------ - 14 - 6.3、运行结果及功能说明--------------------------------------------------- - 16 - 6.4、测试及分析说明--------------------------------------------------------- - 16 - 七、总结及心得体会 --------------------------------------------------------------- - 17 - 7.1、设计过程------------------------------------------------------------------ - 17 - 7.2、困难与收获 ------------------------------------------------------------- - 17 - 八、参考文献 ------------------------------------------------------------------------ - 18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