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word参考模板

某市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word参考模板
某市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word参考模板

某市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目录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2)

(一)发展背景与机遇 (2)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3)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4)

二、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与目标 (6)

(一)指导思想 (6)

(二)战略定位 (6)

(三)发展原则 (7)

(四)发展目标 (8)

三、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9)

(一)石化产业 (10)

(二)先进装备制造业 (11)

(三)新型建材业 (12)

(四)包装材料业 (12)

(五)高新技术产业 (13)

(六)港口物流业 (14)

四、产业空间布局 (15)

(一)布局思路 (15)

(二)布局框架 (15)

五、支撑体系建设 (18)

(一)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8)

(二)现代服务支撑体系 (19)

(三)投资融资支撑体系 (19)

(四)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20)

(五)人才资源支撑体系 (20)

(六)生态保障支撑体系 (21)

(七)安全保障支撑体系 (21)

六、对策措施 (22)

(一)加强区域统筹协调 (22)

(二)强化政府管理职能 (22)

(三)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23)

(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24)

前言

某市某新区东至平湖市全塘镇镇域东界、南至某港围垦用地的封闭区域、西至海盐县西塘桥镇镇域西界、北至杭浦高速公路,面积227平方公里。该区域区位条件突出、港口资源丰富、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并拥有独特的海河联运优势,是某市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的最佳区域。

实施某开发战略作为某市“十一五”发展的六大战略之一,既是某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更是某市发挥比较优势、应对区域竞争的迫切需要。科学制定《某市某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某新区产业发展,对某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及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鉴于现代物流等另有专项规划,因此本规划主要研究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深入分析产业发展背景与条件,提出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明确产业发展的整体架构以及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提出保障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建设以及对策措施。

规划编制以《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某港总体规划》、《某市某新区总体规划》等为参考和依据。

规划期限,近期2006年~2010年,中远期2011年~2020年。

一、发展背景与条件

(一)发展背景与机遇

1、国际产业转移结构趋向高度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转移呈现结构高度化、链式转移等特点。石化、钢铁等原料工业,汽车、船舶、装备等高加工度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物流、金融、信息、咨询、审计等现代服务业成为转移的重点和热点。跨国公司仍是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除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其它生产经营环节如研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带动配套企业进行整体性链式转移也渐成气候。这为某新区积极吸纳国际产业转移,集聚国际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2、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从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向以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为主的享受型、发展型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将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通信、住宅、汽车、石化、冶金、电力等一大批产业迅速增长。我国将进入一个适应居民消费升级需要、以市场为基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重化工业主导发展阶段。同时,受低成本与提升竞争力的驱动,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需求将迅速扩大,旅游、教育、保险等生活服务需求旺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都将呈现大发展趋势。这为某某新区积极发展临港工业、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

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及交通、港口、旅游等专项规划的的编制和实施,区域城际轨道、杭州湾大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深入发展,区域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聚散性及区域流动性将逐步加强,区域内产业分工和协作将更为紧密,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极化作用亦将更加明显。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家创新中心的建设,2010年

世博会的举办,将对周边地区产生更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某新区与上海接壤,可充分依托区域条件构筑高级生产要素集聚优势,抓住长三角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分工的机遇,成为上海产业协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4、浙江省着力建设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海洋经济强省

某市某新区作为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浙江省环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某港及岸线资源开发,建设杭州湾北岸现代物流中心,择机发展临港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亦提出,包括某市某区域在内的临杭州湾区域重点建设能源、石化、机械、木材加工等临港工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化工、电子、工程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传统轻工制造业;某港要服务于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和苏南、皖南地区出口需求,积极配合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发展。因此,某新区有望在岸线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布局、重大配套设施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审批上得到更多政策支持,从而赢得更为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

5、某市全力实施某开发战略,建设杭州湾某新市

近年来,某市以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受累于上游原料价格的上涨,整体产业效益下降,发展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需求十分迫切。同时,某市急需加快新城市载体建设,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改变当前由于被上海、苏州、宁波、杭州之间的各交通通道分割,难以集聚资金、技术、人才,各生产要素穿城而过这种局面。面对这种局势,某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实施某开发战略,以某新区开发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业和某旅游业等为代表的临港型产业,建设杭州湾某新市。市委市政府亦提出“举全市之力、全平湖之力和全海盐之力,加快某新区开发开放,实现某从‘运河时代’向‘某时代’的新跨越。”这势必会大大加快某新区内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业发展以及某港建设的步伐,为某新区产业发展营造优越的软硬件环境。

(二)发展基础与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

某新区位于某市东部、杭州湾北岸,与上海金山区接壤,与余慈地区隔湾相对,是长三角区域内沪杭、苏甬交通线路的枢纽,离上海、杭州、苏州都在100公里以内,离洋山港、宁波

—舟山港分别为53海里、73海里,离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宁波栎社等国际空港均在一小时车程内。对外交通便利,某港、内河航道、乍嘉苏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等构筑了具备海河联运的立体型、现代化的区域综合运输网络。

2、资源禀赋比较丰富

某港建港条件良好,自然岸线长约74.1公里,可供建设万吨级以上深水码头岸线23.0公里。土地开发潜力大,新区陆域面积227平方公里,到2020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93.4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46.62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集山、海、岛、森林、沙滩、名胜古迹于一体、有“南方北戴河”之称的省级旅游度假区——九龙山旅游度假区,结合杭州湾大桥观光风景区,可形成杭州湾某度假休闲带。

3、产业发展平台高

某新区内现有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省级九龙山旅游度假区以及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浙江某出口加工区。此外,独山港区(市级)也在加紧申报省级开发区。区内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建有某电厂、嘉化兴港热电厂、吉安热电厂、某污水处理厂、某市港区(乍浦)自来水厂,水、电、汽供应充足,污水处理排放方便。

4、产业基础扎实

2006年某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8%,合同利用外资2.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360万美元,固定资产投资76.5亿元,工业性投入50.8亿元。2006年某港货物吞吐量2218万吨、集装箱运输量14.5万TEU,分别比上年增长31.9%、216.5%。同时,日本帝人化成、浙江中化集团、浙江合盛、嘉化集团等一批重大化工项目,某永上、某其昌、浙江江浦等不锈钢项目,吉安纸业等造纸项目,大连实德等建材项目,屹丰铸工等机械项目,某内河港国际集装箱码头等物流项目的相继实施,为新区发展石化、造纸、建材等临港产业和港口物流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制约条件与挑战

1、区域竞争加剧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沿海地区争先恐后地提出发展重化工业,重点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船舶修造、钢铁、汽车、装备、港口物流业等产业,具备深水港口条件的则纷纷提出发展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宁波等地已占据先机,石化、汽车、

钢铁、船舶修造等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江苏省的南通、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和我省的舟山、温州、台州等城市对发展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亦势在必得,各城市相继提出加快建设发展临港工业的集聚区(上海300平方公里的

“临港新城”、南通200平方公里的江海港区、无锡188平方公里的江阴临港新城、温州486平方公里的瓯江口区域)。某港离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较近,发展集装箱等港口物流业受两大港口挤压,直接经济腹地业务流失较大。某新区产业发展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如何有效组合生产要素,构筑高标准发展平台,充分挖掘区位、资源、体制等比较优势成为关键。

2、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

某新区内有一些电厂和化工企业,对当地大气环境具有一定影响,造成当地大气污染较大。在水资源承载方面,由于某市地面水污染较严重和降水量较少,区域内水质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都存在。随着地下水开采的限制和地面上河道污染加重,未来某新区用水亦是一个难题。而随着某市污水处理厂的启动和工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对新区周边海域和区域内河道的水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某新区产业发展将受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增大的影响,势必要严格控制项目准入标准,限制技术落后、污染重、消耗大的项目进入,鼓励采取集约式、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营造后期发展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3、开发建设起步较晚

某新区开发建设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服务业发展、技术中介机构培育等方面相对滞后于周边地区。某港公用码头比例较低、缺乏集装箱专业码头、港口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配套设施与服务有待完善,与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合作步伐落后于苏州、南通等港口。市政建设有待加强,生活配套设施尚不健全,物流、金融业、咨询业、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区域内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都比较缺乏,产业发展技术依托薄弱,不利于新技术开发和应用。

4、区域协调有待加强

某新区是跨行政区域开发建设的经济区域,范围主要涉及平湖全塘、新仓、黄姑、林埭、当湖、曹桥、港区乍浦镇和海盐西塘桥镇8个镇(街道),有3个开发区性质的行政主体,即某港区、独山港区、浙江省海盐经济开发区。由于“多头管理”,在招商引资时存在一定的竞争,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时会存在一定的重叠,由此将有可能引发项目散落、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不利于区域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