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读书三境界 梁实秋 先生说,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那么大家了解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梁实秋:最简便的修养方法就是读书 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 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 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 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 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 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 的方便无以复加。 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 的宝藏, 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 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 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 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太平御览》采集群书 1600 余种,分为 55 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 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 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 纵不说粗制滥造, 至少是种类繁多, 接触的方面甚广。 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 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 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 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 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 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 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 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 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

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 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 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 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 终乃收改变 气质之功, 境界既高, 胸襟既广, 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 无以名之, 名之曰书卷气。 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 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 语言有味? 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 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 与伯牙偕往,至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 刺船而去,旬时不返。 伯牙延望无人, 但闻海水洞崩拆之声, 山林冥, 群鸟悲号, 怆然叹曰: ‘ 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 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 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 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书,本身就是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 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 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 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 如果一定 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 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 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 几十年前我搜求杜 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 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 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读书的境界与方法 有人把读书分为五级: 第一级:尽信书。刚开始的读书人,觉得书里讲的都是对的。道理很简单, 白纸黑字,那还有假?不过这时的人,读书是为了功利,为了前途读书,书读过 用后就忘。这是读书的最低境界。 第二级:乱读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喜好而读书,一看见书,就有读的欲 望,不管书的内容适合不适合自己,是书就读,囫囵吞枣。读的书积在肚子里, 消化不了。却以读书多而沾沾自喜。 第三级:怀疑书。这时的读书人读的书精而专,有了自己的看法。开始了横 向比较,发现了书中的诋误。开始觉得写书人也不对,开始对书中的错误挑刺, 每发现一处前人没有发现的错误,就高兴得睡不着觉。 第四级:理解书。这时的读书人,因为精研,理解了写书人的心,不再吹毛 求疵,将心比心,与作者有心心相印的默契。知道了立言的难处。

第五级:不看书。这时的读书人,对一切融会贯通,放眼书林,不过是那些 话在换说法,看一切书,犹如晴空皓月。 我认为,这种分法有道理,但界限不明显,层次不准确。我以阅读文学 书籍为例, 按照读书人的年龄阶段把读书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表示三种阅读 水平: 第一层次:耽于书中,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 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一层次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是初级阅读水平。俗话 说“会看的看门道, 不会看的看热闹”, 这一层次就是阅读的“ 看热闹”的层次水平,属于大众阅读,也是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读者的情 感思想受书中人物、情节的牵引,为书中内容所左右,人在书中,情感、思想也 在书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一般人读书多在此层次。比如读武侠小说 、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所以这又可 以称作娱乐境界: 第二层次: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 ”,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 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 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 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 到了理性思考。读书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 读的第二境界,是阅读的中级水平。这一层次,阅读进入了高一级层次,已经超 出了文章内容本身,不单单是读文,也去读写文的人、读作者了,读作者的思想 感情,读作者的写作水平了,不是跟着文中人物的思想起伏,悲喜忧伤,而是去 触摸作者的感情脉络,跟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去感受文章的情节发展,遣词造 句的优劣,表达的效果如何,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了。这一层次也可称作欣赏境 界。阅读能够超脱文章,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比如 读李杜诗会为李白 、杜甫 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 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 》,感仲淹人格高大,读鲁迅 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读“人间喜剧”,叹巴尔扎克笔法老道

等等。虽阅读水平提高,仍未脱作者窝臼,只能属于中级阅读水平。 第三层次:达到自由的层次。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 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 了阅读认识的自我, 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 眼界宽广, 认识更客观公平。 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 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 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 无论是文章还是作者,书读到此境,当然应为最高境界。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 天姥吟留别 》,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 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 高气傲, 难与合作。 虽有经天济世之志, 纵情傲物, 放情山水, 也只能泄于诗文。 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 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 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 摆脱世俗, 逃离官场,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 堪为后范, 《归田园居》 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 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 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 》,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 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层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 慧、 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因此这一层次可称作批评之境, 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以上三个层次大体上是按读书人的年龄不同、 所处的读书阶段不同而分的层 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是不断超越的。超越的条件,就是多读。多读 才能超越,不断地超越,才能达到最高层次。由此可见,读书的境界往往是因人 而异的。 但这还不足以区分读书境界的高低。 我认为在第三层次中才可分出不同 的读书境界。一般说来,读书的目的决定或者影响读书的层次和境界。我想,大 凡阅读者,无论是哪一种读书目的,在阅读过程中,或说在终其一生的阅读生活 中,自觉或不自觉,都是在寻求一种读书境界。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了层次或曰 境界之分。历代不少名人对读书的境界作过高度地概括和生动的表述。在这里, 我把我欣赏的读书境界略加评点推介如下: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阅读实践,向教学开一朵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马春丽 老僧三十年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的个修歇处,以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唐]青原惟信禅师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

梁实秋《年龄》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年龄 梁实秋 ①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春秋时人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人前夸耀的乐趣。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那时心情必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的,不是装老人的。”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人生以年龄计算,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人到了年促之时,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有时不胜羡慕之至。 ②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人年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眼角生出鱼尾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

是老朽的征象。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有人春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有人已到黄考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这都是习见之事。不过,岁月不饶人,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番风雨,多少回风霜,总会留下一些痕迹。 ③好象有些女人对于脸上的情况较为敏感。眼窝底下挂着两个泡囊,其状实在不雅,必剔除其中的脂肪而后快。两颊松懈,一条条的沟痕直垂到脖子上,下巴底下更是一层层的皮肉堆累,那就只好开刀,把整张的脸皮揪扯上去,象国剧一些演员化装那样,眉毛眼睛一齐上挑,两腮变得较为光滑平坦,皱纹似乎全不见了。此之谓美容、整容,俗称之为拉皮。行拉皮手术的人,都秘不告人,而且讳言其事。所以在饮宴席上,如有面无皱纹的年高名婆在座,不妨含混的称赞她驻颜有术,但是在点菜的时候不宜高声的要鸡丝拉皮。 ④其实自古以来也有不少男士热衷于驻颜。南朝宋颜延之《庭诰文》:“炼形之家,必就深旷,友飞灵,糇丹石,粒精英,所以还年却老,延华驻采。”道家炼形养元,可以尸解升天,岂只延华驻采?这都是一些姑妄言之的神话。贵为天子的人才真的想要还年却老,千方百计的求那不老的仙丹。看来只有晋孝武帝比较通达事理,他饮酒举杯属长星(即彗星):“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可是一般的天子或近似天子的人都喜欢听人高呼万岁无疆! ⑤除了将要诹吉纳采交换庚帖之外,对于别人的真实年龄根本没

名人笔下的读书三境界 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 ⑴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 ⑵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geming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geming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一些历史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⑶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书馆内于1934年写成了《雷雨》。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⑷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 ⑸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⑹我要补充的是,最好不是“寻找一个”,而是寻找几个。拿我自己来说,与我最贴心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作家里是陶渊明,在中国五四以来是冯至,在俄罗斯是契诃夫。 ⑺前几年我沉浸在契诃夫的文字里。他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能让我吃惊。契诃夫对“美的空费”常生伤感之情。他有篇小说叫《美人》,写的是主人公在穷乡僻壤见到两个美丽的姑娘之后生出的“惋惜美丽”的惆怅。去年我在云南一个哈尼族的村寨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竟然也产生了“惋惜美丽”的念想。 ⑻但给我带来最大的阅读愉快的中文书,还是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作品。读朱自清的文章、王统照的文章、冯至的文章......你能愉快地感觉到你在读很正直的、很厚道的、很有学问也很有灵性的人写的文章。 ⑼巴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说到契诃夫的人道主义时,写了这样一句:“现在我们有些文学作品缺乏契诃夫的善良”,我可以照着这个样子说,现在我们有些文章缺乏朱自清的厚道。 ⑽当然,寻找自己能与之“会意”的作家时,可以将眼光放宽些。 ⑾不要忽视并非文学界的作者的作品。实际上,文学界之外的人写的文章往往是挂着作家头衔的人未必写的出来的。像演员于是之写的《幼学记事》《祭母亲》就是绝好的文章,像画家吴冠中的文章篇篇可读。 ⑿不要忽视并非“大腕级”的作家的作品。实际上,所谓二流作家的有些作品是一流作家也未必写得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我推荐抒情散文,我也许会向他推荐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如果有人要我推荐哲理散文,我也许会向他推荐李健吾的《切梦刀》;如果有人要我推荐学者散文,我也许会向他推荐梁遇春的文章。还是举自己的例子,我以前写长篇论文,写剧评,起念写散文、随笔,是在读了百花出版社出的《梁遇春散文选》之后。 ⒀一个人不可能读遍天下书,也没有必要。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阅读的局限性。我上小学的时候,小伙伴好像都在读《七侠五义》之类的武侠小说,但我不读,而且立志不读武侠小说,因此我很可能与金庸先生的作品“失之交臂”,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选自《教师博览》,有删改)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项任务和三重境界 任何教师在课堂中都要实现三项任务,与这三项任务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一项任务是提供信息(Informing)。在当代网络社会,这个任务可以说是越来越轻了,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了。一方面,相对于过去,现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检索手段找书找资料很容易。另一方面,不仅教师找资料容易,学生找资料也很容易,甚至更容易,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可能比教师还要多一些。所以从这点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提供信息这项任务就相对越来越难了。在课堂上教师说错一个数字或说错一个年份,学生都可以在手机上查证并很快就能发现。历来以知识的权威性为基础的师道尊严,受到了严峻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二项任务是加深印象(Impressing)。与三十年前相比,加深印象可以说更容易了,因为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要比以前多,如视频演示、虚拟现实、演讲术、传播学等。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现在在课堂上要想加深印象,其实又更难了。因为现在学生的兴趣点要比我们这一代读书时多得多,他们注意力容易被分散。因为能激活他们兴趣点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如何让学生专注地听讲而不是看手机、浏览网页、偷偷进行在线对话对教师是一个大考验。 教师在课堂上的第三项任务是激发灵感(Inspiring)。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记牢知识,而且可以探索创造,在当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任务其实更困难了,因为“激发灵感”这种工作,本来就不像“提供信息”和“加深印象”这两种工作那样与技术条件关联密切。孔夫子和苏格拉底既不用视频演示,也不用虚拟现实,但他们对学生灵感的激发,两千多年来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笔者的体会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最重要的条件是活生生的教师本人。站在学生面前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一系列结论,而且也要向他们展示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了解,不仅获得了信息(what),而且得到了证据(why),同时也学到了方法(how),甚至更新了自我(who)。这个过程不应该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展示,而应该是由教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参与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只对学生说话,而且与学生一起对话,而

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境界

【高考满分作文】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人生有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我把这“人生三境界”化为我的“读书三境界”,读书 需要这样的境界。 古语云,开卷有益。人,要博览群书,但在浩如烟海的 书林中,如何寻找适合自己读的书呢?这需要我们查找、搜寻,选 择适合自己的书。作为学生的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刚开 始上高中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语文成绩不理想,想多阅读一些文 章作品,于是把《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买来看,经过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到真正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挤不出牙膏”来。向老师请教才如梦方醒,读书作学 问不能只关照“快餐文化”,要读经典,读名著,并且写读书笔记,记自己的阅读心得。读,一定要有所得。在老师的启发下, 我改变了读书的策略,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果然很奏效。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高中生还有很多必读书目,摆在我眼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读。怎么办呢?鲁迅先 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会有的。我把一切课余时间 都安排得满满的,别人闲谈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闲逛的时间,我用来读书;别人游戏的时间,我用来读书。那一段时间,很多同

学都认为我变得不可思议,变得不可理喻,但,我心是有方向的,为了这个方向,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年间,我读了中外名著40多部,写读书笔记10多万字,考前捧着厚厚的精神食粮,我欣慰自己三年没有荒废。今天,看到这个与阅读有关的材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己的思维马上回归到了我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我找到 了自己的精神领地,心灵之笔以最快最好的速度诉说“我”的阅 读经历,我的阅读境界。 人生,仍然在继续;读书,依然在进行。在人生与读书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最美的境界。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学习心得 在学校安排的教科研活动月期间,我认真学习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一书,收获颇丰。使我充分领悟到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以及如何打造理想课堂。 理想的课堂,简单的说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实现学生每个个体的学习,这是有效教学的追求,也是将课堂的注意力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的关键所在。它包括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共享的人生体验,是师生共度的生命旅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渠道,是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打造理想的课堂呢? 一、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教育是唤醒与点燃,教育是服务与引导,课堂上教师要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知识的方法)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既然课堂是师生的,那么理想课堂就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就必须真正认识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有人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喻成电脑和U盘的教师“高速USB接口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很难

找到把知识和技能教授给学生的“高速USB接口”,因此,有没有学生的真心配合,能不能读懂学生,几乎就是你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教师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教师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仆人,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炬,使其自己燃烧起来”,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根据学情设计教学。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教法如何设计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设计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学习效率也就高了。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学生累了或不感兴趣,思维不活跃了,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课堂上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在哪里出现了障碍、在哪里需要拓展、在哪里需要升华时,教师才有针对性地加以扼要的补充、精当的点拨。 三、设计好问题导学 解决问题是技术性的,而解决问题则是革命性的。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所以课堂上能否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要有兴趣,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单纯的就课本问题出几道题。好的问题

梁实秋《旅行》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旅行 梁实秋 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闹饥荒时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多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襄。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记得小学时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 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 出门要带行李,那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要捆得紧,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在某些国度,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我觉得“滑竿”“架子车”都比飞机有趣。“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那是神仙生涯。在尘世旅行,还是以脚能着地为原则。我们要看朵朵的白云,但并不想在云隙里站出钻进;我们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并不想把世界缩小成假山石一般玩物似的来欣赏。交通工具之原始不是病,病在于舟车之不易得,车夫舟子之不易缠。“衣帽自看”固不待言,还要提防青纱帐起。 旅行虽然夹杂着苦恼,究竟有很大的乐趣在。 旅行是一种逃避。“大隐藏人海”,我们不是大隐,在人海里藏不住。岂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园也不容易遁迹。成年圈在四合房里,成年的看着家里的那一张脸,家里面所能看见的那一块青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风明月,在家里都不能充分享用,要放风筝需要举着竹竿爬上房脊,要看日升月落需要左右邻居没有遮拦。为什么不带着一把牙刷捆起铺盖出去旅行几天呢?在旅行中,少不了风吹雨打,然后倦飞知还,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这样便可以把那不可容忍的家变成为暂时可以容忍的了。 旅行中没有不感觉枯寂的,枯寂也是一种趣味。哈兹利特主张在旅行时不要伴侣,因为一个不合意的伴侣,当然是累赘。但是人是个奇怪的动物,人太多了嫌闹,没人陪着嫌闷。耳边嘈杂怕吵,整天咕嘟着嘴又怕口臭。旅行是享受清福的时候,但是也还想拉上个伴。只有神仙和野兽才受得住孤独。在社会里我们觉得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人居多,避之唯恐或晓,在大自然里又觉得人与人之间是亲切的。大概只有在旷野里我们才容易感觉到人与人是属于一门一类的动物,平常我们太注意人与人的差别了。 真正理想的伴侣是不易得的,客厅里的好朋友不见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侣,理想的伴侣须具备许多条件,不能大脏,知嵇叔夜“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闷痒不能沐”,也不能有洁癖,什么东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鱼之不张嘴,也不能终日喋喋不休,整夜鼾声不已,不能油头滑脑,也不能蠢头呆脑,要有说有笑,有动有静,静时能一声不响的陪着你看行云,听夜雨,动时能在草地上打滚像一条活鱼!这样的伴侣哪里去找? (摘自《雅舍小品》,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开篇,全文先谈担忧,后面重点谈旅行中夹杂的苦恼以及旅行的乐趣。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教师的五种教学境界 具有不同学识、能力、阅历和不同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热情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驾驭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将课堂教学理解为现成知识的传授;有的将其看成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的认为它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也有的将教学看成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的将自己炽热的爱融人课堂,并将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自觉与不自觉地处于某种教学境界。下面,笔者就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将教学划分为五种境界,并依次加以讨论。 一、境界——授之以鱼 课堂教学起码应传授知识,因此,教师需拥有足够的知识,并能分辨知识的好坏优劣,还要有传授知识的必要技能。若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仅达到这一步,且其教学又是以单纯的传授现成知识为主,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不顾学习欲望的激发,几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和热爱,那么他只进人了教学的第一境界——授之以鱼。 这里的“鱼”指的是知识。鱼有死、活、鲜、腐、大、小之分,知识也有优、劣、好、坏、有用、无用之别。《墨辨》将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其中亲知是亲身经历的知识,闻知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知识,说知是推演出来的知识)。现代课程论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中的“鱼”,主要是指闻知中的陈述性知识和部分策略性知识。另外,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知识载体的发展,传授知识的方式也不一样。口语时代,口耳相传,口语就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抄书和印书的书面语时代,教师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解释讲解。多媒体时代,传授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多样化。 处于“授之以鱼”这一教学境界的教师只能算是拙师。因为比较而言,这种教师更多的是用事倍功半的笨拙手法进行教学的。拙师,只是把教书当成其求生的饭碗。当前的教师中,拙师是极其少见的。 二、境界二——授之以渔 如前所述,只注重单纯传授现成书本知识的是拙师。那么有没有更巧妙的传授法宝呢?有,那就是“授之以渔”。此处的“渔”是指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学习方法。如果将学习方法当做鱼,则获得学习方法的方法就是更高层次的“渔”。实际上,“渔”仍然只是一种知识,它主要是策略性知识和部分元认知知识。授之以渔,就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能力的被动改者,把传授现成知识、方法,以及能力的培养当成教学的全部,而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重要性,也没有将教学提高到教育的高度,更没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爱,那么他就处于教学的第二种境界——授之以渔。 处于第二境界的教师深信,授人以鱼,仅得一餐食;授人以渔,可终生享用。因此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顶礼膜拜的施教信条,从而过分夸大了“授渔”的功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是授之以渔,是以必要的“鱼”为基础的,即没有必要的“鱼”为基础和前提,“渔”也是无法传授的;二是“渔”与“鱼”一样,也有好坏优劣之分。如,有死记硬背之“渔”、应付考试之“渔”、探索创造之“渔”、获取知识之“渔”、反思领悟之“渔”,等等。难道授之以探索和创造之“鱼”还不如授之以应试之“渔”或死记硬背之“渔”吗?三是并非每一种方法都具有普适性。适合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不能不分对象地将教师自以为好的方法倾囊相授,即对于“渔”也要因材而授。更何况,“授之以渔”与“授之以鱼”的教师一样,都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这一传统教学观的持有者。“鱼”和“渔”授得再好,他也只是个教书匠。因此,达到第二境界的只能算是匠师。 匠师对教学的认识只达到方法的教学论层面。匠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对考试,不管对学生发展是否有益,也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只要是自己为有用的、好的知识和方法,他就强行灌输,强迫学习,使学生普遍产生厌学情绪。匠师只是把教书当成一份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读书三境界:“仁读”,“玩读”,“圣读”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读书大抵也有三种境界:知读境界,好读境界,乐读境界。 知读书者,是“克己复礼”式的读书,即读书非其心之所欲,只是心知读书合乎社会要求,包括家庭、单位或社团、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故为了适应或迎合这种要求,遂自我克制其私欲私情而将就于读书之事。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故知读境界也可称为“仁读境界”。古之被称“儒林”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大抵属于“仁读境界”。 好读书者,是“好玩”式的读书,即读书是因其特定生活环境中所养成的情趣所致,其读书和业余爱好下棋者之下棋相似,只是因觉得好玩而将读书当作玩耍,以致痴迷于读书,犹如后者之痴迷于下棋。因好读境界的读书只为“好玩”,故亦可称此境界为“玩读境界”。古之被称“隐逸之士”如庄子之类的学者群体,其读书境界盖属于“玩读境界”。 乐读书者,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式的读书,即读书既是其情趣所致,而又适应于社会要求,因其个人情趣与社会要求毫无冲突地圆融于读书,故而乐之——其读书既是从心所欲,则自然乐也;其读书既合乎社会要求又适合其个人情趣,则何乐而不为也!鉴于孔子有“圣高于仁”之说,故乐读境界也或可称为“圣读境界”。而孔子虽贤,然其生前素不敢自比于圣人,其“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话,也是他到了七十岁之后才说的,以此推想,即使贤若孔子者,其读书而能致圣境者,恐怕也是如“人生七十古来稀”般的“古来稀”了。 以上三境界中,乐读境界是知读与好读达到综合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里,因其情欲得到满足,读书也就不再是将就之事,而是变得“好玩”而醉心于此了;然而,由于个人情趣和社会要求在这里达到了完满统一,故虽是因其个人情趣而醉心于此,以至于痴迷于读书,而令其痴迷的读书正适合于社会要求,故其读书愈是痴迷,便愈能满足社会要求。只是此境虽好而“古来稀”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的读后感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

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

鸟 梁实秋 阅读及答案 2016年秋人教版 七年上册

《鸟》阅读 一、段落研读: (一)文章第一段“我爱鸟”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何作用? 抒情。“我爱鸟”独句成段,强调作用。统领全文,开篇点题,直接抒发了对鸟的喜爱之情,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爱鸟”的情感来展开的。 (二)、阅读第二段: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1 这段写了哪种鸟?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 2 赏析文中的句子: (1)“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 反问;写出笼中鸟的苦闷,表达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 (2)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对比,将“笼中鸟”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与“标本室里的标本”进行对比,突出了鸟的苦闷,表达对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的不满,对不自由的鸟的同情。 3“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作者写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意思是失去自由的鸟儿仅仅比死亡好一些。 4作者写胳膊上架着的鹰和笼中的囚鸟,其用意是什么? 表明自己爱鸟,反对将鸟囚禁; 和后文所写在大自然里自由飞翔的鸟形成对比,反衬大自然中的鸟的自由欢快。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1 选文写了哪种鸟?作者对这种鸟的情感是什么? 令人喜悦的鸟。欣赏、喜爱 2 从选文看,作者爱鸟的哪几个方面? 爱鸟的声音: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 爱鸟的形体: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 (从全文看喜爱鸟的原因,还有: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4 赏析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先用“不是……不是”的句式排除了麻雀和乌鸦,再刻画林中美妙的鸟鸣。运用比喻,将鸟鸣比作音阶、

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引用课堂教学的三种境界 今天下午外边的雨很大,且下个不停,没有什么书可读.想想自己从事的职业,想想我的课堂教学和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所感悟. 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课堂教学按其效益可分为三种境界:有效教学、高效教学和魅力教学。 第一境界:有效教学 这是课堂教学的底线,是一个称职的教师必须达到的底线要求。如果做不到有效教学,那么,就一定是无效或是低效的。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青春的伤害和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学生舒展青春、升华生命的重要过程和载体。一节、一节的课构成了(教师和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人生之路和人生历程,构成了探索、感悟、升华的生命旅途。那么,一个有起码良知的教师,无论从对事业、对学生、还是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出发,无论你的素养如何,都应力争达到做教师的底线,做到有效教学,免得误人子弟。 第二境界:高效教学 对于骨干教师或有着丰富经验的教师来说,其课堂教学要在保证有效的基础上还要力争达到高效教学。高效教学就是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作用,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知识目标,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三维目标的组合,达到课堂的最大效益。达到高效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自己的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提升,通过无数次的教学反思而形成的教学素养。如果教师这个行当是你终生从事的职业,是你谋生的手段,那么你为何不把它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一门艺术来探究和创新,从中得到乐趣,在学生的青春得到舒展的同时自身的生命价值也得到升华呢? 第三境界:魅力教学 魅力教学的前提是高效的。它是教师追求的目标,非一般人能达到的一种境界。在课堂上达到魅力教学的教师应该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艺术魅力。教师应该是品格高尚、热爱学生、视教学为生命,重视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特质,能蹲下来看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高雅不凡的气度产生极强的磁力;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精通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还要有很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在过程和细节上创新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无限的感染力和感召力。由于教师的三种魅力的作用,必然体现出学生的无限魅力。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求知欲强、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展现出青春活力,迸发出生命的火花,焕发出青春的魅力。 愿各位同行斧正!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阅读答案 读书的三境界 童道明 ⑴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 ⑵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 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了书写《资本论》,让天下的有geming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geming 理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 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一 些历史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只 有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的。 ⑶第二境界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最生动的例子是曹禺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利用三年的时间读遍了清华园图书馆中从古希腊悲剧到奥尼 尔的所有世界戏剧的经典名著,之后,也是在清华园图 书馆内于1934年写成了《雷雨》。这种天才式的读书境界,一般人也是难以企及的。 ⑷第三境界就是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个 境界,我们自觉努力之后是可能达到的。重要的是,要“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理解为不要“死读书”,

这样就能“会意”。读书务求“会意”,清代有位诗人就说过,“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知味”与“会意”是一个意思。“会意”可以有大小之别,概括言之就是能诱发恻隐之心等美好情愫产生的联想。 ⑸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表了一个很好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 ⑹我要补充的是,最好不是“寻找一个”,而是寻找几个。拿我自己来说,与我最贴心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作家里是陶渊明,在中国五四以来是冯至,在俄罗斯是契诃夫。 ⑺前几年我沉浸在契诃夫的文字里。他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能让我吃惊。契诃夫对“美的空费”常生伤感之情。他有篇小说叫《美人》,写的是主人公在穷乡僻壤见到两个美丽的姑娘之后生出的“惋惜美丽”的惆怅。去年我在云南一个哈尼族的村寨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竟然也产生了“惋惜美丽”的念想。 ⑻但给我带来最大的阅读愉快的中文书,还是五四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文学作品。读朱自清的文章、

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五个境界 中大附中刘敬莲 发表与《师道》 内容摘要:无论有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中学的课程改革都是不可逆转的继续推进,以适应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人才的要求,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对学生素质、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改的成功与否与我们中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依据三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师个人的成长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材是读物,历史是故事,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参观它。第二境界:教材是“圣经”,教师是威严的知识传授者,学生是“容器”,教师将学生带入历史殿堂,牢记它。第三境界:教材是依据,,教师是主导,学生要记忆要归纳,教师将学生带进历史殿堂,探寻它。第四境界:教材是资源,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自主探究者,师生一起深入历史殿堂,认识它。第五境界:第五境界:熟悉历史又超越历史,不受高考等各种考试的制约,我取我所需,自由翱翔于历史殿堂。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到理论,自成一家。 关键词:课堂教材学生教师 作为教师你是否诧异自己怎么天天在忙碌?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你是否觉得还是整天在忙于备课?你是否觉得教学设计一次次的修改,总不是十分满意?你是否觉得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很费脑筋但又非常有意思?你是否想到一个课堂教学很有效的创意而非常开心?你是否对一堂课的效果耿耿于怀? 怎么每年每天会因为这些相似的问题困扰?现在我终于醒悟:课堂教学会因为教师的经验、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学生素质的要求提高等众多因素影响,所以每一轮备课和教学的层次是不一样的,教师用毕生精力都完成不了的任务,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本人结合自己中学时代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大学毕业后二十多年历史教学实践,将课堂教学的划分为五个境界。 第一境界:教师将学生带到历史殿堂门口,告诉学生记住这些,这就是历史。

议论文阅读《读书三境界》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累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是成熟聪颖的心灵和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yōng lù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至灵性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用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无用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1.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品”:体悟。(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2.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层递(层进、递进)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3.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略 4.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梁实秋《排队》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1-3题。 排队 梁实秋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博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排队是洋玩意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于推排。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据说:让本是我们固有道德的一个项目,谁都知道孔融让梨、王泰推枣的故事。《左传》老早就有这样的嘉言:让,德之主也。(昭十)让,礼之主也。(襄十三)《魏书》卷二十记载着东夷弁辰国的风俗: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当初避秦流亡海外的人还懂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的道理,所以史官秉笔特别标出,表示礼让乃泱泱大国的流风遗韵,远至海外,犹堪称述。我们抛掷一根肉骨头于群犬之间,我们可以料想到将要发生什么情况。人为万物之灵,当不至于狼奔豕窜地攘臂争先地夺取一根骨头。但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窥察到懂得克己复礼的道理的人毕竟不太多。

读书的境界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 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我们现在都处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书籍层出不穷,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而不知所措。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进步,应该多读好书,因为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得心灵更加深刻。 每一本书籍都潜藏着一个世界,有的厚重有的浅薄,无疑经典的作品更能滋润人的灵魂升华 境界。 自然世界物种繁多灿若星辰,丛林法则更是适者生存,但是若论境界高低确实在难说而人却 不一样。 三人行便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彼此间所产生境界的差距,在众多弥补的方法中无意读书最容易 的方法。 在我看来读书有三重境界,第一,见天地。第二,见众生。第三,见自己。 刚读一本书就如同看到就如同游历一个不同的天地,看什么都觉得是新鲜感十足,看到高兴 处随性拍掌,看到伤心处便不自主的落下来眼泪,一切随心所欲,只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在掌 上观纹一目了然,最后书读完了也就觉得过去了,重新进入下一个“世界”浮界,真有一种今 朝有酒今朝醉的洒脱气概着实让人羡慕。 随着年龄见长阅历渐丰,再次翻读故书重新步履"旧界"才真切地感到了个人的身不由己以及 时事的繁杂,才明白了有时候原来笑容是那么的苦涩,“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知不觉中翻书的动作就慢了下来,看到高兴的地方已不会随性鼓掌,读到伤心处亦不会落 泪了,只是不免感叹几句岁月的无情人事的无奈,只剩下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离别之情,当初的洒脱气概是半点都没有了的。因为我明白了原来我读的不是书,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似水转瞬即逝。经历的越来越多,感情宣泄的也越来越少。重读 旧书如重逢故友,委实让人高兴。再次品读“她”我已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了。翻书的动作亦不会有太多的停顿了,在心中虽然依然会有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是回首向来萧 瑟去,归去早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了。原来读到最后这本书只是讲了一个人的故事啊!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原来这就是一本好书的奥秘,观一叶而知秋,独一书而懂一人足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