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案例

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案例
对智力障碍儿童行为治疗案例

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行为治疗的案例

[日期:2008-04-

海培在线[字号:大中小] 28]

一、个案情况。

案例:彭某是一个15岁的女生。智商轻度,有一定认知水平,表达能力较强。父母对其疼爱有加,凡是她提出的要求,全部应下来或立即实现,从不反对任何要求;加上父母的溺爱和纵容,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如有不顺就会大发特发脾气的行为。她本来就是一个情绪障碍较为严重的孩子,现在又正直青春期,所以,情绪上更是极不稳定。她的主要行为表现有打人(主要是成人)、骂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她闹脾气就往地上躺、经常从垃圾堆里顺手拿一些脏东西叼在嘴里、自虐行为、有时做一些危险动作。因此,她的情绪不稳定,在学校频繁与同学发生矛盾,改变环境后,情绪问题严重,不听从老师的指导。

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制订了相应的教育方法,运用行为治疗法、环境融合法,心理疏导法等方式来进行教育和矫治。

二、原因分析。

1、父母对其疼爱有加,采取的教育方法多为顺从其意志、溺爱,加之父母对教育孩子的方法运用上经常出现争执和错误,故形成了有要求(愿望)达不到或是被约束多了就会发脾气的不良行为。

2、彭某情绪波动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故也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出现。

3、经常是因为要吸引老师或他人的注意力,而故意出现以上行为。

三、确定个别教育目标,结合各种方法实施矫正。

(一)所采用的策略:运用行为治疗法、环境融合法,心理疏导法等方式来进行(二)具体实施方法:

1、进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稳定情绪,改变行为。

为她制定的目标有:能运用恰当的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在不同场合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能理解与别人沟通的价值(如何获得帮助,能满足需求);能体验与被人沟通的乐趣;能明白自己的沟通途径。

语言能力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未来许多能力得以发展、成熟的先决条件。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工具,同时语言也是人类接受知识的工具。通过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感知语言的功能,进一步促使他自发的使用语言表达。在彭某想出现某件不良行为时,我会及时与她沟通,问她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并且让她自己想象后说出如果我要采取一些行动,后果将是怎样。如果她要是不这样做,我又会怎样。让她选择她认

为最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后,再作出后面的举动。当她选择正确的行为时,我会及时地加以表扬。通过这样稳定她的情绪,改变不良行为的发生。

2、利用介入策略改变问题行为。

在这方面为她制定的目标有:能力所能及地满足他人合理要求;能初步在各种场合适应他人情绪状态;能理解别人对该事物的态度;对家人有礼貌,懂谦让,关爱家庭成员。

前因式介入是其介入先于目标行为,亦即在问题行为发生之前,事先予以介入。例如:她在家里因为打妹妹而被爸爸打了一顿,上学时,眼睛发亮、闪烁不定。这时我就可以预见到她今天又要用一些不好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在这时我便主动找她询问在家里有什么不痛快的事发生,然后告诉她爸爸打她的目的到底在那里,以后应该怎样和妹妹和平相处。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及时心理疏导,有效的预防了她不良行为的发生。

3、用行为疗法改变行为。

在这方面为她制定的目标有:能根据不同场合控制情绪;能做适当的情绪转移;能在不同场合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能正确使用及应答礼貌用语。

利用正确的行为疗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下面的几种方法:

(1)亲情接纳法。例如:有一次,我们全体高年级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契丹文化展。就在我买票的时候,她就已经把路过博物馆大门外的人骂了个遍。进入博物馆后,她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向检票员猛扑过去,这时,我已经来不及拉住她,我只能冲检票员大喊:“快跑!”还没等检票员反应过来,正睁大眼睛捉摸我冲她喊的意思时,她已经朝检票员的脑袋狠狠地打了三拳,当她还想再打别人时,我和另外一名男老师已经冲上去把她制止住了。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下子愤怒了,他们从来没有受过这样莫名其妙的伤害,他们要把我们拒之门外,不让我们到里面参观,理由是怕我们破坏文物。我们非常理解他们的决定,但是,我们老师需要花费多少精力、担当多大的风险才能组织一次活动,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了。于是,在馆长的支持下,我们才得以参观。但唯一的一个条件就是:彭×绝对不能进入。于是,我留下来陪着她,其他老师带着同学们进去参观。她那时还很兴奋,一直想向前冲再次出手打人,我拉着她的两只手安抚她的情绪,并把她带到人少的地方。这时,对面来了一个管里的工作人员,她好像脚受伤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彭×的眼睛突然发亮,向着来人又冲了过去,这时我已有防备,一下子把她抱住,朝着被她的行动吓傻了的那人说:“没事了,你走吧。”她一瘸一跑一回头的跑到了同事们身边,加入了他们的议论行列。就这样,我一边拉着彭×的手,用温婉的话语同她聊天转移她的注意力;一边迎接有的人像参观一个稀罕物一样的探

头探脑和指指点点。开始,我真是觉得从小到大从来没有这么丢脸过,心里难过极了。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怜悯、对老师的敬佩、赞赏。于是,从他们的目光中,我一下子读懂了我工作的意义和伟大,我有勇气做别人不愿做、不敢做的事情,我要用我的爱心和行动去感动那些所有不理解我们工作的人,以我的微薄之力,去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后来,当她在数学课上拍着桌子大骂数学老师时,我就站在教室门外看着她上课;当她再出手打别人时,我就给她讲道理,说:“如果你要是在忍不住,可以打我”;当她闹脾气躺在操场上时,我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把她领回教室;当她拿着钉子或玻璃这些危险物品在手中把玩时,我就告诉她玩这些东西的危险性;当她抽自己嘴巴、撕自己嘴、使劲拍打自己脑门、把手上的肉抠掉一块自虐时,我就告诉她,她这样打自己老师很心疼。同时我还发现,其实这个孩子每次闹情绪,都是希望别人关注她。因此,我就关心她,把她来校的一切安排好,并经常关切的询问她,让她体会到老师对她的关心和爱护是发自内心的。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的行动终于打动了她,她开始渐渐变了,不良行为一天天减少,也可以安静的上课、和我们一起外出参观了。更值得欣喜的是,她在已经好几年不在学校吃饭(每天中午只吃家里带来的面包、饼干)的情况下,主动提出在学校和别的同学一起吃营养餐。更令我感动的是,学期末,她发着39o的高烧,连续两天坚持参加期末考试,并考出了语文99分,数学100分的好成绩。

(2)正强化法。正强化法是指当一种行为出现后,及时得到一种增强物,而这种行为出现的几率会升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及时发现她的一些优点,或者是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及时加以充分肯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表扬。例如:当她经常护送小同学会班时,我班她评为热心助人小标兵。当她减少骂人和打人的次数时,我班评她为进步生。当她的不良行为减少时,我班就评她为光荣升旗手。在多次正强化的作用下,她在不断地被肯定和表扬中,体验到了好的行为给她带来的无限快乐。

4、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改变行为。

在这方面为她制定的目标有:能理解家庭成员的要求;能向家庭成员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情感;能听懂家庭成员说话的意思;能尊敬长辈,听从教导;能听从吩咐,接受意见;做错事时,能向家人认错、道歉。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我发现她的家长在遇到她出现不良行为时,不是严厉批评,而是迁就、忍耐时,我就跟家长谈了她的情况,希望家长能够端正态度,用亲情配合教育。当她看到自己的家长在她不良行为出现时,也和老师态度一致时,不良行为自然减少。

四、反思

彭某的行为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不能预见的情况下,她还是有反复的情况。怎样才能彻底改变它的不良行为,我们还得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用科学方法作指导,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制定出更为详尽地、切合实际的个别教育计划来,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改变其不良行为,使之成为一名能够被社会所接纳的自主行为人。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残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个案分析与教育 一、案例研究背景 目前,在我国残疾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叛逆、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残疾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性行为、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残疾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和加强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课题。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著名的心理学家西塞罗曾说:“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问题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那么,当前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如何对待残疾学生的心理障碍呢?我们以具体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做以下的探讨。 二、案例实录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李敏(化名) 性别:男

年龄:14岁 身体状况:患有先天愚型 成长背景:出生后被遗弃,后被一位好心奶奶收养,直至12岁时,奶奶去世,被社区送到特教学校 学习能力:身体柔韧性和模仿能力强,喜欢运动、舞蹈,语言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对写字、画画、做手工很感兴趣 主要表现: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好晃椅子,伸腿,随意进出教室,经常惹同桌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课余活动中不大合群,听不懂老师的安排,自我意识很强,好搞“恶作剧”,如有时接连用头把几个同学撞倒,自己却满不在乎;在日常生活中则表现得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大人不能满足,便大喊大叫,甚至摔门而去,精力显得特别充足,过后会自己躲在角落哭泣,等着老师安慰;当受到批评时,先是怒气冲冲大吼,朝其他同学发脾气,骂人、动手打人,老师耐心教育后,他会哭着抱住老师;他对看电视很感兴趣,碰到爱看的节目,如武打片、动画片,能一连看上一、二个小时,如果谁换台了,他又会脾气暴躁,对喜欢吃的菜饭和零食,自己一定要多多的,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二)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一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一、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对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定义。 情绪障碍儿童可能具备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特征,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程度较为严重,已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其他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环境条件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在个人和学校的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出现生理症状或恐惧倾向。 上述描述特别强调了如下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情绪与行为异常;二是达到一定的严重性;三是学校适应困难,学业不良。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特征有哪些? 两个维度,三个方面。维度是外倾型和内倾型。方面是学业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和智力方面。 1.外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通常表现为固执,好斗,爱挑衅,也包括反社会行为,也被描述为对抗挑衅型行为障碍。 2.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内倾型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明显表现是社会性退缩、沮丧、自卑和焦虑,甚至陷入深度的抑郁。 3. 学业成绩 美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关的研究认为,大多数鉴定为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从小学开始在学业成绩水平上就表现出低于同龄儿童1年或1年以上,其中,有些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都有明显的学习困难,大部分至少遇到一种确定的学习障碍。 4. 社会技能和人际关系 多项研究都显示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比正常的同龄人更少对他人有同情心,更少参与课程活动,更少与朋友联系,因此也很难建立起高质量的友谊。 5. 智力 大多数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智力在通常情况下比正常儿童要低。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郑毅

儿童行为障碍诊断与鉴别诊断 郑毅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内容提要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及危害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成人的人格与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发育障碍;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行为及精神障碍; 待分类的精神障碍。 CCMD-III 器质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 癔症、严重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神经症;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和性心理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儿童行为障碍的概念 广义:行为医学的概念,泛指一切儿童和青少年有行为异常表现的心理障碍。目前社会上使用的一些行为量表和调查的数据多是采用这一概念。

Prichard(1837)称为悖德性精神病。 Kraeplin(1915)认为儿童反复出现的反社会行为多半是一种精神病顿挫型的表现。 Freedman和Kaplona(1967)在他们所著的教科书中用了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的及社会适应困难反应来描述那些总是陷于麻烦之中不能吸取教训的儿童。 Hewitt和Jenkins(1944)将以上儿童行为障碍中分为三大类:①社会化违法行为;②非社会化的攻击性行为;③过度抑制行为。 Rutter(1976)认为违法犯罪行为与攻击性行为有关,建议采用①神经症行为障碍;②反社会行为障碍(包括违法与攻击性行为);③混合型。 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1CD-9)将儿童行为障碍分为四个类型:①非社会化行为障碍;②社会化行为障碍;②强迫性行为障碍;④行为和情绪混合障碍。 1980年美国DSM-III将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称为品行障碍。在DSM-II及DSM-III-R中品行障碍分为三个类型:①单独攻击型;②团伙型;③未定型。 ICD-10: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日趋严重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问题的大学生竟占学生总数的160‰以上。 “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 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心理疾病巳经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 儿童行为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情绪障碍案例分析 梓豪在小班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平时他的表现就很“突出”,非常好动。如果老师批评他,他偶尔会停下动作,但过一会老毛病就又犯了。经常有孩子来告他的状,因此有一些幼儿就不喜欢跟他一起玩。 事件一:在学习新早操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在跟着老师的动作模仿起来。只有梓豪一个人满教室到处跑,一会滚地、一会玩音乐室里的乐器。 事件二:吃饭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在喝汤,唯独他一个人拿着调羹在敲饭碗,把调羹也玩到掉在地上。 事件三:梓豪在家里是爷爷奶奶带的,家里的药箱都放到高柜子上的。他曾经爬上柜子拿过爷爷的高血压药吃了10几粒,导致要到医院洗胃。 事件四:有位小朋友准备要坐凳子,被梓豪拉开了凳子不知道,屁股摔了一块淤青,被家长投诉,并完全没有悔意,只是站着没有表情。 分析: 1.成长背景对他发展有一定影响。家里只有老人,监护人文化背景低对孩子没有科学的教育意识,。 2.缺少沟通。梓豪的父母由于工作比较忙,很少照顾他,更别说和他交流了。这使得孩子内心比较孤独。家庭是孩子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是他的第一个学校,没有良好的环境,孩子自然会有些反常。 3.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动画片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动物,对他们的吸引力非常强。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4.注意力不集中,过于好动,很难坚持一件事情5分钟以上。 对梓豪这样的孩子,我们曾多次教育他、批评他,但效果不佳。后来,我们尝试着采用鼓励、激励的方法,孩子的行为明显有所好转。 方法: 1.体验成功。梓豪活动时不是很积极,注意力也不会集中在活动中。但有一次,老师在组织社会活动时,讲到农民耕地需要什么?他居然主动举手回答了问题,我及时表扬了他,并给他贴上了小红花,他开心极了。这以后,每当讲到一些他生活中的经验他都特别积极、认真听课。这是一个良性的转变。2.赏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梓豪也有他好的地方。如他乐意帮助老师做生活上的工作,我就以赏识他的语气对他说:“梓豪,你真是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以后你一直听老师的话,和小朋友好好相处,上课认真举手,那老师小朋友会更喜欢你。”他点了点头。 反思: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好孩子。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会他们成长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不一样,老师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

中小学生行为障碍

中小学生行为障碍、成因及治疗 中小学生行为障碍是指作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住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小学生中多见。常见的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 一、儿童多动症 1.表现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常将的儿童行为障碍。其主要特点为:注意力短暂,难以集中,活动过度,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常伴随学校困难,当智力正常或接近证常。儿童多动症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注意力障碍,活动过度,注意力缺损地多动症儿童最为明显的临床表现,上课时不能注意听讲,写作业及游戏时也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很难静坐,手脚常有不停的动作,或在座位上扭动;易受外界干扰而分散注意力;粗心大意,学习的必需用品常常丢失;不能按别人的要求做事,常常打断别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学习、工作,等等。 (2)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这类儿童常表现为情绪冲动,缺乏克制力,常为小事与人争吵、打架,常急躁、哭闹,上课时经常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扰乱课堂。 (3)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大都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的智力发展还较好。但是由于注意力无法集中,好动贪玩,听课及做作业质量差,给学习带来很大闲难,因而学习成绩不佳。部分患儿有某种

认识功能障碍,如阅读闲难、书写困难、视觉运动功能障碍等。另外,小学三年级以后,因存在对概念不能全部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比较差的原因,可能造成学习成绩逐年下降。 另外,多动症儿童到青春期以后,活动过度会减少或消失,但注意力集中困难和行为冲动常持续较长时间。少数患儿的症状可持续至成年。一小部分患儿成年后出现病态人格或精神病,或有违法行为及其他适应闲难等。 2.成因 儿童多动症的病因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削弱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使孩子动作增多。因此,多动症儿童首先必须考虑药物治疗。非母乳喂养的儿童,父母尤其应该注意这一原因。 (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母亲孕期患高血压、甲状腺肥大、肾炎、贫血、低热、先兆流产、感冒等;分娩过程异常;儿童出生后1~2年内,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或外伤。这样的儿童易患多动症。 (3)遗传因素。一部分观点认为,先天体质缺陷和器官异常、染色体异常、父母的精神病等遗传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脑功能,造成其先天体质缺陷,从而导致多动。 (4)其他因素教育方法不当及早期智力开发过量,环境压力远远超过孩子心理的承受能力,导致孩子心理发育滞后,自控能力降低。另外,过量摄入食物中的人工色素、含铅量过度的食物,虽不一定达

儿童行为障碍的表现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家长心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儿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种问题,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观察自己的宝宝,看看自己的宝宝到底是不是存在着问题。儿童行为障碍是儿童发育中的问题,那么儿童行为障碍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儿童行为障碍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行为过失,包括习惯和行为两个方面,行为障碍则包括: 1.孤独与迟钝。这样的行为障碍表现为小孩子不合群,不与别的孩子游戏,对集体性的活动不感兴趣,常常自己待在一边,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2.恐惧和胆怯。小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莫名的出现一些恐惧的感觉,害怕黑暗,害怕单独相处,害怕空旷的地方,害怕生人等等,

何种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会使得小宝宝出现一些不适感,甚至是表现为噩梦、失眠、容易啼哭、缺乏自信等等。 3.固执与任性。小孩子经常会出现一旦不顺自己的心意就会出现撒泼、打滚、大哭大闹的情况,甚至是以自伤自残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4.暴怒。孩子的脾气非常大,一旦不顺心就会大哭大闹,并且容易出现哭闹几声之后就立刻昏迷,四肢僵硬,抽搐等、 5.顽固性习惯。表现为吸吮手指,或者是手淫,咬指甲,或者是咬自己的衣襟等。 自2007年开始,我们专业从事心理培训十余年,为社会各届提供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培训、心理咨询技术专项培训、案例观摩,个案督导,以及个人、家庭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个人体验服务,是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培养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基地。在十余年的培训经历中,凭借我们稳定的优秀讲师团队,以及强烈的培养心理咨询师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了华中地区心理咨询师培训性价比高、培训项目全面系统的优秀培训基地。为学员在心理行业的学习提升及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成长平台,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华大教育发展培训中心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及周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专业从事心理培训多年,为社会各界提供心理咨询师职业培训,心理咨询技术专项培训,以及个人、家庭心理咨询和心理咨询师个人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

情绪障碍、多动案例:坐不住的初中生

坐不住的初中生 迟雅 z: 男,初中二年级学生。丹东人。汉族。2012年5月25日前来咨询。聘请迟雅老师当成长顾问,为期一年。 一、求助者一般情况 父母都是大学生,孩子是剖腹产。小时候比较听话,读了很课外多书。自从上了初中之后,出现叛逆言行。初中二年级开始,几乎无心学习,厌学,对父母、老师逆反,上网,迷恋电视。因为非常叛逆,母亲对他束手无策,父亲经常不在家,一回来就非常恼火,埋怨母亲没有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而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面对孩子的问题和丈夫的埋怨,母亲陷入抑郁状态,经常以泪洗面,甚至想到从楼上跳下去结束这一切。 母亲介绍说,这半年多来,孩子无心学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时常通宵上网,看电视也经常看到后半夜,以至于影响正常上学。最近频繁逃学。因此,成为班级和学校的老大难。在德育校长的建议下,前来求助。 咨询师观察的情况:求助者安定不下来,一刻也坐不住,在同咨询师交谈的时候,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坐起,说话忙乱,写字忙乱,注意力不集中,整体上给人的印象就是很“闹得慌”。 二、诊断 厌学,情绪障碍,青春期逆反,多动。 三、心理调适

每周一到两次接受咨询,主要运用认知疗法,中医疗法,沙盘疗法,行为矫正技术,家庭心理治疗。 心理调适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解决他行为不能自控,情绪不能自控的状态。采用“先跟后带”策略,同时身心同调以解决“坐不住”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他身体的问题,求助者血燥血热,通过滋阴凉血这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二是解决他意志品质不良问题,这事心理素质问题。需要逐步实施。 第二步:解决理想缺失、目标缺失问题。重新建立信念、目标、计划。理想目标,是一个人的长久动力。不甘于平庸才会努力。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计划,行动才不会盲目。 第三步: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此基础上,传授学习方法,补接知识链条。在动力机制没有建立之前,一切方法都是无意义的。 2012年7月21日,咨询师与求助者母亲交流,母亲感觉孩子有些变化。主要表现是不像以前那样忙乱,可以坐住的时间也延长了一些。 2012年8月11日,求助者正在学习游泳。以前家长建议他暑假学习游泳,他坚决反对。后来,在咨询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同意去学习游泳。但是,坚持不找教练。因为他最烦有人管他。今天下午再一次来到咨询室,接受了咨询师给安排的学习内容。虽然学习上还不够主动,但是能够感受到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进一步稳定,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如何区别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与行为偏差 虽然儿童确实存在不少行为障碍,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并不属于疾病,而仅仅是属于行为偏差。他们大多数属于正常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情绪或行为偏异,属于暂时性的,通常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那么,如何分清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究竟属于行为障碍或者仅仅是行为上的偏差? 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各种生理因素、教育方式、社会环境以及心理创伤等,都可能干扰和阻碍儿童青少年的正常发展,导致他们产生情绪或行为偏差。但是大多数儿童青少年的问题都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恢复正常。譬如,青春期前后出现的对自己身体过敏及社会恐惧障碍,学龄儿童常见的孤僻、爱发脾气、害羞等问题,婴幼儿阶段出现的吮吸手指一类习惯障碍、夜惊等睡眠障碍,这些问题在没有造成过分突出影响的情况下,都应该判断为正常现象,而不是障碍。 应该说大部分的儿童青少年都属于健康范畴的,只有当行为问题严重突出,并妨碍了个人的正常学习或生活,或者在不该出现的年龄阶段出现了一些有关的行为障碍时,才应该去考虑这种问题是否应被列为行为偏差或是心理障碍。 儿童青少年一般的行为偏差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第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一个年龄段,在这之前或之后表现都不明显,如遗尿;第二,无论是情绪或是行为问题,通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仅仅有害羞的症状,不存在明显的症候群,也就是说,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第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通常与父母的管教方式或生活环境有关,如来自山村的孩子初次接触大城市会显示出明显的恐惧行为。 比较起来,心理障碍则要严重得多。具有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对他们临床症状的判断可以依据以下几点:第一,比较严重的和广泛的生活和社会功能损伤,并且其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性的,如孤独症儿童的比较深刻的语言障碍;第二,持续时间长久,通常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第三,许多问题与家族遗传有关,通常在一些直系亲属中可以找到相关或类似问题,或者其父母当中有一方具有一些人格缺陷。 很多家长对儿童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非常关注,对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是否正常难以判断,如多动、学习困难、情绪等问题。如有疑问,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 汕大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陈平周

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

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 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总是会让很多家长担忧,但是除了束手无策意外,很多家长对此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遵从医嘱的基础上,似乎我们还要为孩子做点什么,比如认真的了解这样的病症,充分从心理上体会孩子的感受,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一个必须的为孩子做的事情。请认真读完以下的介绍,会对您有帮助。 听力丧失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约1/800-1/100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有严重和极度的听力丧失,另有2-3倍于此的新生儿有程度略低的听力丧失,包括轻至中度的,双侧性或单侧性听力丧失。在儿童期,另有2/1000-3/1000的儿童,有后天性的中度到重度 的进行性或永久性听力丧失,许多青少年因为过度暴露于噪音或头部损伤,而有发生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的危险。 听力障碍可导致儿童在接受语言和语言表达技能的终身损害.障碍的严重程度有几个因素决定:发生听力丧失的年龄;听力丧失的性质---它的持续时间,受损的频率,丧失的程度和每个儿童的易感度(包括共同存在的病毒损害,智力发育落后,基本语言缺陷),听力的精确评价---受损的频率,空气和骨传导的丧失

---均可获得,并不受年龄和障碍程度的影响。 对有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的儿童,传导性听力丧失的额外负担可严重降低其对说话的鉴别能力。听力丧失对另有感觉,语言和认知缺陷儿童的影响,比其他健全儿童更严重。 传导性听力丧失大多数听力缺陷是后天传导性的听力丧失,与中耳炎和它的后遗症有关。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经历过由中耳炎引起的轻至中度的,间歇性或持续性的听力丧失。反复发作或严重感染可导致永久性缺陷。最易感染中耳炎的为那些有颅面部异常(如腭裂),免疫缺陷(如婴儿暂时性低γ球蛋白血症)和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如吸咽,日托场所)的儿童。 听力系统的任何部位疾病都可导致儿童听力丧失。单独发生或为一综合征的部分的外耳道和中耳的畸形(如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可导致传导功能的丧失。单独中耳畸形的儿童,可发生先天性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浅谈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浅谈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随班就读 摘要:有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家庭努力下已经顺利进入小学随班就读,但有的孩子虽然程度不错但却一直被幼儿园或小学拒之门外、有的在进入小学一段时间后又被各种原因劝退,这些深深的苦恼着这些孩子的家长,孩子在康复机构训练后将何去何从?随班就读的形式在我国早就存在,但是随班就读一词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的第42条:“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新建一批特教学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聋童)等残疾儿童随班就读。” 随班就读系我国教育界的专用名词,指在普通教育的普通班中吸收残疾儿童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如果残疾儿童不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不能称之为随班就读。但是,如果残疾儿童虽然在普通教育机构里,却没有得到他们需要的特殊教育,也只能是看作肢体性随班或社会性随班。 关键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

一、轻度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判断一个儿童是不是智力残疾必须从三方面考虑: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指的是:智商70~55分(以韦氏智力测验为例),同时具有轻度的社会适应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发展十分重要,他们可以进入幼儿园、学前班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和学前特殊教育,在小学正常班级随班就读。他们在学科学习(如语文或数学等课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但大多数人能完成小学阶段的基本学习,具有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语言交往能力.具有简单的阅读和应用写作能力(如写留言条、请假条、简单的应用文书等),具有简单的计算能力;青少年期可以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成年后可以从事简单的职业劳动,参与社区生活。他们在生活环境变化时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残疾人是人类社会的特殊群体,智力残疾儿童则是这个群体中最需要人关注的特殊群体。那么对于轻度智力智力障碍儿童而言接受教育的最佳模式是什么呢?目前为止绝大 多数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家长都希望选择在普通学校普通班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青春期孩子心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都市学堂的举办家长课堂邀请了众多的家长和老师,与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儿童的内心世界。 此次我们来带了一个极度典型的真实案例,我们相信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大家能够更加清楚和透彻的理解儿童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小聪今年8岁,小学三年级。 他有以下种种令人无比头疼的表现: 上课从不听讲、脾气非常坏、下课与同学打架、经常打人骂人、不做作业、经常说谎、 爱玩电脑、成绩常常倒数第一、生活习惯差、谁的话都不听。 在座的家长都感到无比震撼——他们的孩子也都具有上述的一些问题,光一两条就让家长够头疼了,但是这位孩子居然有这么多问题! 正如大家的惊讶一样,这位孩子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这样的: 老师的评价:这孩子无药可救。 同学的感受:太烦了。 家长的投诉:好好管管你家小聪! 父母也成天处于这样的烦恼中——到底怎么办? 经过科学的诊断,我们发现小聪的智商是128,智力发展水平是10岁。他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独立能力很强,但是他的自我价值他评感极低,人际能力极低。 也就是说小聪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他总是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因此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很低,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很讨厌,再次否定他的存在的价值。 我们进一步的诊断发现小聪问题的心理本质有以下几点: 重度心理发展不良,重度情绪障碍,重度价值感创伤,轻度自尊感发展不良,轻度被爱感发展不良,人际能力发展不良。 这些深层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在小聪的家庭教育中,有两点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最核心的家庭风险行为: 1,突出的价值感风险行为: 妈妈总是对他进行否定性说教,批判、指责、强制、惩罚。 2,隐形的被爱感风险行为: 妈妈经常无视孩子的心理需要与感受,小聪经常缺乏温暖的心理关注。 分析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小聪之所以搞成这样,其实是由于妈妈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一手造成的,因为她几乎每天都不停的对他进行指责和唠叨,导致小聪从来都感觉不到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同的满足感,久而久之,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敌对”的行为模式并且将这样的对抗模式运用到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他和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个案研究 摘要 人的言语和智能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只有掌握语言,才能完整地接受相应的社会习俗和态度,塑造自己的人格。如果言语和智力功能不全,个体社会化很难顺利完成,就会导致因社会化不足而出现社会适应困难。 听力障碍不仅会对失聪儿童的言语、智力发展和社会适应造成严重阻碍,同时对其个性、情绪情感的建立和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资料显示:失聪儿童较正常儿童更多出现自闭、自卑、固执、暴躁、易情绪化等个性、情绪问题。 关键词:社会交往困难;情绪异常;心理需要被忽视;冲动性的行为表现; 学习障碍

前言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都会对这个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不同的学生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都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也不同,但始终离不开“积极关注,用心关爱”8个字。本篇是一篇有关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研究,从这个学生入学开始,作为他的班主任记录下了对他的教育过程。这篇个案重点是学生在教育前,在家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了解及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分析后,制定适合学生的个别教学计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后,学生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个案研究,在教学方面也可以不断进步,不断寻找总结适合特殊儿童教学的好方法! 一、个案介绍 小晴,男, 14岁,因中耳炎未能及时治疗导致双耳严重失聪。家庭条件很好,父母在东莞开工厂。父母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因此10岁前一直与年迈的爷爷生活在四川农村老家。2006年爷爷去世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长时间与父母分开,又因听力障碍,父母不知如何与他沟通,与父母感情不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处处让父母生气,与父母做对。没有朋友,也从不会顾及他人感受,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吃的都留给自己,别人不经意碰到他也要与人大吵打架。父母的劝告也不听,父母对他很是头疼。曾在几所特殊学校学习过,但收效甚微。 二、案例分析 通过与小晴的接触,以及与其家人的谈话,发现小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心理和行为问题。

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施策略

幼儿情绪管理的案例研究与实施策略 【摘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然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实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幼儿交际能力、发展语言思维,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针对我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案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关键词】幼儿情绪管理;教育策略;心理健康 情绪管理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那部分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的调节,如孩子对任性、执拗,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调节;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也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与年龄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我们可能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某某小朋友为了某事不开心就哭;或有的遇到开心的事情则开怀大笑;或有的内向的幼儿,选择“沉默是金”或有的幼儿则是抿嘴乐笑。然而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班级里人数多或各种原因,教师没有能及时发现某个幼儿的情绪变化。于是,我们不乐意看到的事就发生了:不开心的幼儿可能这时就选择打人、骂人等手段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来引起他人的注意;有些可能连笑都不笑,把一切地一切放入心中;有些幼儿可能从来不会关心别人,以自我为中心等等。可见,幼儿们情绪的表现是不同的。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实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本文针对我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案例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辅导,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一 描述: 文文是我们班一位非常乖巧的小姑娘。可是每天早晨来园时很少主动向老师问“老师早上好”,总是自己一个人不声不响地独坐在小椅子上,老师提醒她去活动区玩,她也只是摇摇头,不吭声。班上的小朋友很想和她玩,可她有时候总是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总是说:“你们烦不烦啊。”别人抢她玩具了,她就自己低着头,时不时的看着别人玩,或是直接把玩具抢回来。有一次吃午饭的时候,彬彬不小心碰着她腿了,彬彬连忙向文文说“对不起”,只见文文生气的就自己捶起了桌子。 分析:

精选-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智力障碍儿童的特征及诊断与鉴别标准 关于“智力障碍”的有关用语相当多,如早期的“低能”、“呆子”、“白痴”、“笨瓜”、“傻瓜”、“蠢材”等。在特殊教育中,一般采用“弱”、“智能障碍”、“智力残疾”、“智力缺陷”、“智能低下”等术语,这些术语,虽然在涵义上有一定的差异,但通常被交互使用。 一、智力障碍的定义 对智力障碍的界定,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科领域各有差异,如: (一)美国的定义 美国智力落后协会自1921年第一次提出弱智的诊断和分类系统后,先后进行了九次修订。在1959年之前,以IQ分数为标准,即IQ低于70为弱智。 1959年(第五版)的智力障碍定义,除智商外,增加了适应行为,要求必须同时具有低IQ和适应行为障碍才能被诊断为智力障碍。自此,对智力障碍的判断均以智力发展的明显落后以及社会适应行为障碍作为两个重要的标准。 下述为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1992年和2002年对智力障碍所作的定义。 1.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83年(第八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一般的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存在适应行为方面的障碍,并发生在发育时期。 2.美国智力落后协会1992年(第九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同时伴有下列各项适当的适应技能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局限:交往、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会技能、社区运用、自我管理、卫生安全、实用的学科技能、休闲生活和工作。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3.美国智力落后协会2002年(第十版)的定义 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实践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 (二)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在1986年颁布的《精神障碍国际分类法(第十版草案)》(ICD - 10)中把智力障碍定义为精神发育受阻或发育不完全,以致智力水平和各种能力受损,如认知、语言、运动和社会技能方面的受损,适应性行为通常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三)日本的定义 日本文部省将智力障碍定义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停滞,从而形成智慧能力的低劣,在处理自己身边事物及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有显著困难的人。 (四)我国的定义 我国于2006年4月1日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修订了1987年首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所采用的智力障碍的定义,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二、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 在心理和行为特征方面,智力障碍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如此,他们之间仍有很多共性特征。这些共性特征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一)认知方面 (1)识别身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困难,重度者不能识别颜色与形状; (2)记忆缺乏明确的目的,记忆的组织能力较差,尤其是需要深入处理的记忆任务; (3)后设认知(认知执行任务时需要什么策略与使用自我调节能力的策略)的能力有困难; (4)分类能力差,例如,无法将火车与汽车视为一类; (5)理解、推理、判断能力低,智力发育低下、迟滞,智商指数(IQ)在70 以下。 (二)语言方面 (1)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发育迟缓,始语迟; (2)轻度的弱智儿在日常会话方面接近普通孩子,但对于复杂、抽象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低下;

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行为障碍的问题 导语: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们的心头肉,相信您的孩子也会一直牵动着您。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会是小问题。近些年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儿童行为障碍成为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重大问题的一种病症,但是很多家长对儿童行为障碍并没有太多的理解,这会在孩子出现症状的时候出现重大的认知错误。请耐心看完以下的介绍,为您孩子的健康再多加一份保护。 发生于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儿童行为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常见的生理心理行为偏异,如遗尿、厌食、偏食、夜惊、睡行、口吃等;一些是习惯性动作,如吮手指、咬指甲、习惯性抽动(如习惯性眨眼、咂嘴、扭头、耸肩等)。儿童的不良社会行为,属于儿童品行障碍,不属于行为障碍。儿童情绪障碍指的是儿童情绪反常,如过分害羞、恐惧、焦虑、暴怒发作等。行为障碍和情绪障碍在儿童中很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通常会自行改善,应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现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儿童行为障碍发生的原因包括:①多数与暂时性生理或心理发育延迟有关,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发育成熟,大多数遗尿会自然消失;②咬指甲、习惯性抽动等行为障碍属于习惯性质,开始是偶然发生的,但由于不断得到强化,便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习惯;③厌食、偏食、吮手指等行为障碍的发生,与环境影响不良、教养不当有关;④少数行为障碍是器质性疾病的结果,例如不到10%的儿童遗尿常见的器质性病因有隐性脊柱裂、膀胱及尿道发育异常或慢性炎症等。儿童行为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 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 (一)感知觉特点 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 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 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 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鲜明的颜色、生动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儿童对立违抗障碍案例分析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1例儿童对立违抗障碍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对来访者描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同学和老师进行访问调查,进一步了解来访者的实际状况,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一般心理问题,属于人格障碍。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确定了咨询方案。在征得来访者的同意后,经过三次咨询,一次随访调查,认为来访者基本改善了心理状态,咨询效果良好。 来访者基本情况:晓月,女,汉族,10岁,身高1.4米,小学五年级学生,独生女,成绩中等。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原为工人,文化水平较低。该女孩在三岁时曾寄养在姑姑家一年,因姑姑宠爱自己的孩子,而将两岁的表弟关在柜子内,并将其耳朵严重咬伤。上学后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认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只喜欢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发脾气。经常在学校厕所内书写过激言辞,威胁老师同学,并偷窃成绩优秀学生的书本用品等。在家里经常与家长发生冲突,脾气暴躁。精神状态正常,意识清楚,被动求助,无躯体症状。 主诉:大家都不喜欢我,我妈妈说了,大家都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我们班的小于、小徐、小杨、小霏成绩太好了,他们太受宠了,老师只喜欢他们。只有让他们成绩一落千丈,沦为奴仆,永远无法翻身,才能解我心头之恨;把班级搅乱,让老师也伤心。 个人陈述:来访者认为,自己是个不受欢迎的人,大家全不喜欢她,她也不喜欢周围的人。在她眼里,自己的父母很差,没文化、没钱,和他们出门很没有面子,希望家长是富翁,自己可以像班里条件好的同学那样有很多零花钱,打扮得花枝招展,让大家羡慕。班里于、扬、许、霏四位同学成绩优异,家庭条件好,很受老师和同学喜爱。家长经常以这四位同学为榜样,让她努力学习,并教育她说,只有超过他们,老师才会喜欢她。使得她对这四位同学十分嫉妒,便到厕所写字泄愤。看到同学十分慌张,成绩受影响,便很有成就感,结果写字的频率更高,语言也更恶毒,同时还偷窃他们的学习用品,以使他们的成绩一落千丈,永远无法翻身,大家就不会喜爱他们了。 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在班级成绩较差,上课不认真听讲,总是将双臂抱在胸前,呈防御状,如果老师批评某个学生,她的情绪就会紧张,眼神充满敌意。课堂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与课下打闹和发脾气时判若两人。做事不认真,无论打扫卫生还是做间操,都是应付了事,老师批评后,十分烦躁,常发脾气。说老师偏心眼,为什么只盯着她的缺点,别人做错了就不批评呢?对学习好的学生非常嫉妒,常说要杀了他们和老师。 据其母反映,该女孩与家人关系冷漠。自从三岁送到姑姑家后,孩子变化很大。将表弟咬伤后,没有一丝愧疚和不安,反而很得意。不爱说笑,不愿和家人亲近,在家人生病时,从不主动问候照顾,反而责怪父母偷懒装病。平时在家很任性,从不做家务,认为干活是“粗人”。很难发现别人的优点,经常关注别人的缺点并放大,如爸爸个子矮小,妈妈唱歌跑调等,都是她抨击父母的“工具”。对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