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与美洲最终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最终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最终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识

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引出非洲音乐。

2.设问:让学生谈谈对非洲的印象。

3.看地图,带领学生踏上去非洲和美洲的音乐旅程。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非洲有极为丰富的民间音乐,音乐是非洲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马达加斯加竹筒琴

a.图片和乐器简介

b.观看《马达加斯加竹筒琴演奏》

c.小结:让学生了解竹筒琴是马达加斯加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当地人称为

“瓦利哈”(valiha)。

B.津巴布韦拇指钢琴

a.图片和乐器介绍

b.观看《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

c.小结:让学生了解拇指钢琴是津巴布韦最重要的乐器,在非洲非常流行,

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非洲人称为“姆必拉” (Mbira)

3.乐器辨别和连线

通过听乐器的声音,来连线乐器的名称和图像

4.设问:你最喜欢哪样乐器?为什么?

5.节奏游戏

对比非洲音乐中节奏的综合性和多变性的特点,来做游戏。让几个学生上台来,随意的组合成不同的节奏形态,让其他学生把组成的节奏形态用拍手的形式演奏出来。

三.美洲民间音乐篇

1.美洲和非洲音乐的关系和渊源

美洲的音乐是美洲当地音乐、非洲音乐、欧洲音乐的综合体。

2.欣赏音乐

介绍了美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美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歌曲《白桦林是个好地方》

a.设问:1.通过视频播放,你能看到些什么?

2.你听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b.观看《白桦林是个好地方》

c.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d.通过欣赏《白桦林是个好地方》,引出朴树的《白桦林》,教师利用吉他这件乐器为学生做展示。与学生再次互动起来。

四.课堂总结

1.翻开非洲和美洲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

2.但音乐文化却跨越了辽阔的大西洋,成为两大洲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两大洲人民共同的最美的语言。

3.生活在中国的人民是幸福的,要热爱祖国,建设祖国。

【引言】

本课为湘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第三部分中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教材内容包括多巴哥钢鼓合奏等五个声乐、器乐作品。建议安排一课时。执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上作相应的选择和补充……

【教材分析】

拉丁美洲指的是美国以南直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面积相当于两个欧洲,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南美洲四个部分。古代印第安人曾在这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在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后,拉丁美洲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大量欧洲(尤其是地处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的文化传播到了整个拉丁美洲。同时,来自非洲的黑人奴隶也带来了非洲的文化艺术。长时期种族间的混血,也形成了各种新的混合民族。拉丁美洲的文化正是欧洲文化、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经过长期的碰撞、冲突、渗透、吸收后融合而成的一种统一而又多元的文化。它源于这三种文化而又不同于原有的文化,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从宏观的角度看,拉丁美洲音乐也是欧洲音乐、印第安音乐、非洲音乐的混合体。但由于混合的类型、层次、成份、程度各不相同,就形成了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所以,有人说拉丁美洲的音乐如同是一个“马赛克”,各种各样的都有,千姿百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拉丁美洲音乐正以其色彩的丰富。节奏的独特,旋律的美妙,和声的浓郁,吸引着广大的音乐爱好者。它那无比的热情,充沛的活力,神奇的风貌,使世人为之瞩目。有人说,拉丁美洲音乐像流行音乐。其实正相反,很多流行音乐受到拉丁美洲音乐的启发和影响。所以拉丁美洲音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它以其多姿多彩,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而受

到年轻人喜爱。

【教学理念】

本课选定拉丁美洲音乐旨在通过欣赏拉美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声乐、器乐歌舞音乐,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其音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认识到拉丁美洲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三种音乐文化相融的的特点,从而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开拓世界音乐文化的视野。

一、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这节课的教学我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首位,通过听赏音乐,感受、体会、理解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而评价、表现和创造音乐,达到激发学习音乐兴趣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每一环节都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1.自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查找整理有关拉丁美洲的图片资料和相关文字资料,初步了解其地理概况与文化背景。

2、互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讲解。

3、评价:学生间、师生间各抒己见,对各小组的展示做一评价小结。这样促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

三、注重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美的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美的想像是知识的源泉。”我把开启学生的想像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在欣赏不同特点的歌曲时,一边要求学生聆听音乐旋律的美妙、节奏的独特、和声的浓郁、色彩的丰富,一边诱导学生联想非洲黑人、印第安人载

歌载舞、热情奔放、粗豪迈的歌舞场面,再通过音像画面的欣赏进一步了解其舞蹈的风格特点,最后可以小组为单位初步尝试创作表演探戈舞或其他拉丁舞,让歌舞把学生带到“这片用音乐和大自然秀丽景色装点的和谐而富有艺术的国土”。上去。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与体验拉丁美洲的音乐,感受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及风格特点。

2、能记住那些极有特色的乐器音色;感受拉丁美洲绚丽多姿的歌舞特点。

3、在听赏、体验的基础上,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归纳、总结拉丁美洲音乐的风格特点,扩大自身的音乐视野和知识面,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教学重点】

能基本说出拉丁美洲的音乐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方面体验感受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①播放拉美著名歌手瑞奇·马丁演唱的《生命之杯》

②播放拉美著名歌手詹妮弗﹒洛配兹演唱的《Let’s get loud》

③观看拉美短片

④听赏乐曲《激情桑巴》片段。(以上四种种方案可任选其一)

思考:

1、歌曲的曲名和演唱者?

2、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节奏强烈、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拉美音乐风格)

3、根据片中出现的国家及民俗风情等说出该大洲的名字及所在的地理位置。

教学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拉美音乐的情景中初步体验拉美音乐的风格特点。

二、拉美音乐成因讨论交流

1、课代表主持,请同学们按小组简介展示课前搜集准备的有关拉丁美洲的文字、图片等资料。

2、课代表及小组代表归纳评价作业情况。

3、教师小结:拉丁美洲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16世纪以前拉丁美洲大陆生活着印第安部族。古印第安人曾创造了辉煌的玛雅、阿兹台克、印加三大文化。音乐在当时也得到了较高的发展。16世纪后,经过300多年的殖民统治,拉美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欧洲音乐传入拉丁美洲,再就是很早开始就作为欧洲人的农奴而被送到新大陆的非洲黑人也带来了非洲音乐文化,因此,长期以来印第安本土音乐、欧洲音乐、非洲黑人音乐的不断融合混血,便形成了如今拉丁美洲音乐千姿百态、五彩斑斓的新格局。

教学意图:此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并增进同学之间学习情况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意识。

三、器乐赏析

乐器特点:

印第安乐器以吹管和打击乐器较为发达,几乎没有弦乐器。16世纪后从欧洲先后传入了提琴、竖琴和各种吉他拨弦乐器。这些外来乐器对拉美民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欣赏内容:

1、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

2、器乐合奏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

3、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4、多巴哥钢鼓合奏

(一)聆听拉丁美洲排萧三重奏(辨听音色及演奏形式,感受节奏及旋律特点。)(二)聆听印第安民间乐曲《告别》(辨听乐器音色,感受乐曲情绪。)

乐曲特点:

这是一首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间乐曲。采用五声音阶,乐句多下行趋势。使用排萧、盖那笛、恰朗戈等民族乐器演奏。乐曲旋律优美,气势雄浑,表现了印第安人集会之后,临行前告别时的情景。

(三)秘鲁乐曲《飞驰的鹰》

方法建议:

①聆听乐曲主题,选择音乐形象。(暴风雨来临、狂欢节之夜、飞驰的雄鹰)

②亨唱乐曲主题,感受音乐形象。

③背景及乐曲介绍:(请学生简介秘鲁的地理位置和概况。见背景资料Ⅰ)

④欣赏全曲(作品着重运用哪些音乐语言要素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

⑤讨论分析:

该曲为色彩柔和的e和声小调;排萧的演奏音色给人一种神秘、苍茫、升腾的感觉;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以缓慢的速度从低声区弱起进入,曲调忧愁哀伤,表现沉重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情绪较为明朗,提高八度进入,两次出现i | 5—| 5这样带有大调色彩的音调,此外速度的变化也使人感到振奋和力量。

教学意图:让学生在哼唱、欣赏、分析中,了解音乐语言是如何为塑造音乐形象服务,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

(四)欣赏多巴哥钢鼓合奏(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

乐器及乐曲特点:

钢鼓乐队以其强烈的节奏、激奋的情绪和强大的音响与狂欢节欢乐炽热的气氛、自由奔放的舞蹈、鲜艳夺目的色彩遥相呼应,十分精彩。

背景介绍:(见背景资料Ⅱ)

方法建议:

①辨别乐器的类别及音色、体验乐曲风格特点。

②问题讨论,了解该乐器的有关资料。

四、歌曲赏析

民歌特点:

浓郁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的歌曲,具有旋律美妙、节奏独特、和声浓郁、色彩丰富的特点,连续的切分音带有非洲音乐的痕迹。旋律多采用近代欧洲大小调式。拉美民歌虽千姿百态,但其多样性在文化本质上又是同根同质的。尽管有着不同地区、不同族源音乐风格的差异,但总体而言,拉美民歌有着惊人的整体性。如同它的语言一样,其音乐特征的统一化程度超过任何其他大陆,此外,载歌载舞的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音乐的灵魂。

欣赏内容:

1、牙买加民谣

2、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3、巴西民歌《在路旁》

(一)听赏牙买加民谣

方法建议:

①能记住并模唱出乐曲中反复出现的旋律或节奏并说出其特点。

②感受、讨论乐曲情绪特点(牙买加是西印度群岛上美丽而富饶的国家,这里人民喜好音乐,歌舞风格多样。这首民谣具有幽默、风趣、情绪热烈等特点。)(二)墨西哥民歌《美丽的小天使》

简介墨西哥: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西南部,拉丁美洲北部。是南、北美洲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素称“陆上桥梁”。墨西哥是美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古玛雅、阿兹台克文化就渊源于尤卡坦半岛,又是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中心之一。首都墨西哥城是著名的文明古城,在政府大厦、学校、戏院和其他公共建筑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各样鲜艳的壁画。鼓墨西哥城又称“壁画之都”。

音乐歌舞体裁“松”(见背景资料Ⅲ)

1、欣赏《美丽的小天使》(男声重唱)

歌曲特点:

歌曲具有浓郁的拉丁美洲民间音乐风格。采用七声大调式音阶,歌词用西班牙语演唱,美声唱法。墨西哥民歌被称为“松”,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不要可分的血缘关系。“松”通常是大调式,节奏明快,旋律动听,气氛欢乐。该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旋律流畅、切分节奏多。表现了对聪明、美丽的墨西哥姑娘的赞美。

方法建议:

①体验感受歌曲音乐特点?

②说出其演唱形式?(吉他弹唱)

③跟音乐哼唱旋律、讨论发表自己对该曲音乐特点的看法。

2、欣赏《美丽的小天使》(录像)

①帕瓦罗蒂和他的朋友西藏之行演唱实况。

②三大男高音演唱的录像

(以上可任选观赏,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三)巴西民歌《在路旁》

歌曲介绍:

这首歌具有浓郁的拉美民歌情调。曲调轻松活泼,节奏明快,在我国广为流传,周总理十分喜爱这首歌。

方法建议:

①听赏“马可波罗男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②听赏“黑鸭子女声演唱组合”演唱版本

③观赏视频歌舞演唱版本

(以上三种可任选其一欣赏,也可将两个版本进行分析比较)

教学意图:此环节体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原则。

五、拉丁舞及音乐赏析

欣赏内容:分别欣赏桑巴、伦巴及探戈三种拉丁舞蹈

拉丁舞特点:

拉丁舞是国际标准舞当中的一个舞系:其中包括:探戈、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等舞种。拉丁舞热烈奔放,充满激情,风格各异,动感十足。舞者忘情投入,如音乐中不断跳跃的音符,令观者如痴如醉,心情激荡。因此,拉丁舞风靡世界,散发恒久魅力!

(一)桑巴与伦巴舞赏析

背景资料:

从16世纪起,起源于非洲西海岸的桑巴舞传到巴西,在吸收了葡萄牙和印第安人的舞蹈、音乐的艺术风格之后,演变成为巴西的桑巴舞,其舞蹈紧张、热烈、

欢快、活泼,表现了热情奔放却又风情万种的拉丁人文风情。如今,巴西每年夏天都要举行桑巴舞狂欢游行,桑巴舞也成了巴西狂欢节的代名词。

伦巴最早源于非洲黑人民间舞蹈,后融入了西班牙音乐。在古巴十分盛行。

古巴的舞蹈闻名于世,但古巴人据说并不是最擅言辞的,他们更喜欢用自肢体来表达情感,这也难怪古巴人热爱跳舞,因为这是他们沟通世界的第二种语言,街头乐队在哈瓦那随处可见,雪茄和舞蹈是古巴最宝贝的两样东西。

桑巴与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桑巴:舞蹈紧张、欢快、热烈、活泼,舞态富有动感,舞者的腹部、腰部、和臀部不断地扭动和抖动,舞步摇曳多变。音乐的特点:由数人至十几人组成的打击乐演奏,鼓是必不可少的。旋律结构奇特,以大调为主,二拍子,速度轻快,节奏感十分强烈。

伦巴:古巴代表性舞蹈,音乐缠绵,4/4或2/4拍,速度中等。舞态柔美,舞步动作婀娜摇摆。

方法建议:

1、导入:巴西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点的民歌外,还有无可匹敌的艺术足球和足球明星,当然更有动感十足、热情似火的桑巴舞。桑巴舞是拉丁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曼妙婀娜的古巴伦巴同样让人着迷神往。你还知道哪些拉丁舞蹈的名称?

2、辨看桑巴和伦巴舞蹈片段,要求学生说出各自的名称(或给出:斗牛、伦巴、恰恰、桑巴、牛仔等答案让其选择)

3、观看桑巴、伦巴片段,体验感受其不同的舞蹈及音乐特点。

4、节奏练习,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桑巴、伦巴的特点加深记忆理解。

5、分析比较桑巴和伦巴音乐及舞蹈特点。

教学意图:运用对比、分析的手法,让学生基本了解两种舞在音乐及舞蹈上的特点并学会区别。

(二)探戈舞赏析

背景探究(见背景资料Ⅳ)

探戈音乐特点:

探戈为阿根廷代表性舞蹈,音乐以2/4拍为主,切分节奏突出且样式多样。旋律徐缓、深沉,节奏强烈,既有平稳的情调,又有紧张、激越的情绪,七、八度大跳和半音级进有其明显的特点;主要乐器有小提琴、低音提琴、钢琴和六角手风琴等,现代探戈乐队的乐器更为丰富,但以上四种乐器仍必不可少。

探戈舞蹈特点:

运步的方向象蟹行、脚法似猫步,行步刚健顿挫,流动中伴以短暂的停顿(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舞步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头部摆动、顿足机警活泼。

方法建议:

1、欣赏探戈舞曲《小伙伴》,感受其节奏特点。

2、随音乐及探戈节奏音型拍手或踏脚,感受探戈节奏的律动。

3、欣赏探戈舞表演(视频),进一步体验感受探戈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4、讨论归纳探戈舞的音乐及舞蹈特点。

5、指导学生学跳探戈基本舞步,随着音乐,师生一起律动,使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教学意图:以上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且师生的互动既活跃了课堂,又增进了友谊。

六、拉丁美洲音乐特点总结

1、来源: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是印第安、欧洲、非洲音乐文化的混合体。

2、节奏:节奏鲜明强烈,样式丰富,具有充沛的活力。连续切分节奏的使

用,产生出充满活力的律动,也显现出浓郁的非洲音乐痕迹。

3、旋律:以欧洲近代大小调七声音阶为基础,旋律与和声特点来源于欧洲

民间音乐。

4、形式: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及歌舞音乐是拉丁美洲民族民间音乐的灵魂。

5、风格:风格各异、热情奔放、粗犷豪放。

综上所述,拉丁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纯粹的印第安曲调,五声音阶;②印第安音乐的"混合化",产生出类似欧洲大小调的印欧混血品种;③"混合再混合",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装饰音和变化装饰音使其进一步发展;④"三次混合",就是在以上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化的乐器和制作,使其更加国际化。1979年,格莱美颁奖晚会上出现了最佳拉丁唱片奖,后又分设各种拉丁音乐奖。从此,拉丁音乐开始遍布全球,使其真正的走向国际舞台。在拉丁美洲,无论是哪个国家,也无论是哪个地区,人们都自豪地夸耀:“这是我们自己的音乐。”用心地保存着固有的音乐,且十分珍惜之。

七、实践反馈(通过8题综合反馈题进行课堂检测)

八、评价总结:

学生与教师对今天音乐作品的欣赏与自己体验感受作品的表现进行综合评议。结束语:

古典音乐以其高度的艺术性号召乐坛,流行音乐也以其猛烈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无法取代人类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创造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越是民族的艺术,越具有国际性,也越具有生命力。尽管,拉丁美洲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与激情飞扬。

【背景资料Ⅰ】

在南美洲西部有一条全长9000多公里纵贯南北的安地斯山脉,它穿过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海拔高,最高峰约7000多米,处于安地斯山中段的秘鲁,智利和玻利维亚,东西宽约400公里,是海拔3000到4000米的高原地带,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安地斯高原。在这一地区到处传唱着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飞驰的鹰》,因为它是印地安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飞驰的鹰》是一首赞颂秘鲁民族英雄阿塔瓦尔帕(印加王)的歌曲,同时也是全拉丁美洲最著名的一首歌曲,乐曲表现了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爱戴和失去他的痛苦心情,印加王的精神将永远鼓舞后代为争取自由而斗争。【背景资料Ⅱ】

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岛国,地处加勒比海东南部靠近南美大陆的地方由主岛特立尼达、多巴哥和一些小岛组成,面积只有5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100多万,但种族很复杂,以黑人和印度人后裔居多占80%,其他为混血人、欧洲人和中国人后裔,这个国家过去主要种植甘蔗,现在是一个石油之国。这是一块拥有丰富民间艺术宝藏的土壤,正是在这人人能歌善舞的土地上,在亚、非、欧各大洲人民传统文化广泛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开出了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1945年夏,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特立尼达岛上的人倾城而出欢庆胜利。在狂欢的极度兴奋中,青年们随手拿起了垃圾箱、白铁桶甚至玻璃瓶来敲打,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欢乐。当时这些金属品的明亮、清脆的音响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启发。於是,开始了试验。最初,他们采用了一种老式的并干箱,拴上带子挂在胸前敲打,

后来发现把并干箱的底面凹进去声音就变得好听。而当一位青年马耐特将底面敲出几条浅沟把底面分为几个区域后就能发出几个不同的音高,这是一个突破。随后,人们又以岛上炼油厂废弃的汽油桶进行试验,把油桶密闭的底面用锤敲,凹成锅形,并将锅面按各种尺寸凿成若干块面积不等、斜度、厚度不同的音区,这样,简单的曲调就可以用棍子敲出来,油桶也不再是粗糙的节奏响器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全新的创造、发明。接着,人们又制造出包括各种不同音域的乐器,高音的乐器比较矮,桶身也切得短,像一个盘,就称作钢盘,中、低音的乐器桶身比较高,就称作钢鼓。最后,全套的、包括各个声部的钢鼓乐队也诞生了。今天,一个完整的钢鼓乐队大致可分为8个交响声部:即男高音、倍男高音钢盘、女低音、倍女低音、吉他、大提琴、混合低音钢鼓以及包括康加鼓、铃鼓、牛铃、和刮器在内的节奏组。每种钢鼓所发出的音高、音色都不相同,如一个男高音钢盘可以奏出包括两个八度全部半音在内的25—28个音,—个倍女低音钢鼓可以奏出14个音,左右两个倍女低音钢鼓组成一套,可以奏出包括全部半音在内的28个音。—个吉他钢鼓可奏出8个音,左右两个吉他钢鼓组成一套可奏出包括全部半音在的16个音。高音钢盘音色明亮,中音钢鼓音色柔和,低音钢鼓音色宽厚深沉,均以12平均律定音。高音钢盘1人敲1个,中音、低音钢鼓1人敲2个或2个以上,最多的为1人敲6个

每年的11月在岛上举行为期1个月的“钢鼓音乐节”,进行钢鼓比赛。政府将钢鼓音乐作为—种民族艺术形式在全国加以提倡、推广,现在连演奏国歌也都采用钢鼓乐队了。钢鼓及钢鼓乐队的出现使世界民间艺术的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花,也在世界音乐史的篇章中写上了动人的一页。

【背景资料Ⅲ】

“松”是殖民地时期产生的一种歌舞曲体裁,它与西班牙民间音乐有着密不可

分的血缘关系。现今已成为墨西哥最具民族个性的音乐体裁之一。许多州都有自己的“松”,其中以哈利斯科州的“松”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

“松”的声乐演唱,其歌词采用西班牙谣曲的形式。内容诙谐风趣;“松”的旋律多为4、8、12小节,乐句短小,常有稍加变化的重复。通常为大调式,在节奏上西班牙的歌舞音乐“塞吉迪利亚”对它有较大影响;歌唱声部与伴奏之间也常出现不同节拍的叠置。为“松”伴奏的乐队叫马里阿契,由2~3把小号、2~3把小提琴,3~4把吉他和一把低音吉他组成;演奏者常常边奏边唱,并间或插入喊叫。演唱方式则多为齐唱,也有3、6度平行的二声部合唱。

“松”的舞蹈表演采用多组变化的男女对舞形式,男舞者身穿传统的服装,右肩披搭花条长巾,头戴宽沿帽,双手自然地背在身后,上身基本不动,脚下跳出快速高难度的踢踏舞。女舞者着色彩斑斓的宽肥裙子,除脚下跳踢踏舞外,双手还舞动裙子,翻出各种图形,手脚动作配合得天衣无缝。最著名的“松”舞是哈利斯州的“哈拉贝”,又称帽子舞,在表演中男舞者或把帽子甩来甩去,或把它戴在女伴的头上,或置于地上,整个表演豪迈奔放,集中地体现出墨西哥的民族性格。

【背景资料Ⅳ】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第三大国,位于南美洲南部。16世纪前这里居住着印第安人,1810年5月宣告独立。探戈作为阿根廷的国粹享誉世界。探戈是阿根廷的一种舞蹈,也是其最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但准确地说,探戈的最初形式来源于西班牙和非洲,然后在阿根廷的土地上与当地舞蹈文化融合而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舞蹈形式--阿根廷探戈。新形成的探戈中已很难看到它最初的原貌了,经过在阿根廷移民大陆上的洗礼,已经完全造就了新的探戈舞蹈形式。现在人们说起探戈,好象是一种穿着晚装礼服的高尚文雅的舞蹈文化,殊不知探戈形成之初是

地地道道的下层人民的舞蹈。在19世纪80年代,大量来自欧洲和非洲等地的移民涌向布宜诺斯爱利斯,他们被称做"陌生大陆上的陌生人"。还有那些常年在外的海员们带着深深的、无根的漂泊感,沉沦在平民区的酒馆和舞厅中,借着酒精和娱乐把忧愁淹没在内心深处。探戈音乐和舞蹈就产生在这些酒吧舞厅中。到了20世纪初,随着阿根廷社会的安定发展和低层大众地位的提高,探戈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且以独特的的魅力征服了世界。探戈与桑巴、伦巴不同的是,探戈的纵情是沉静内含的而不是热烈宣泄的。这是因为在探戈中人们浸润了一种哲学般的忧伤,这种忧伤中有身在异乡的游子情怀,有命运坎坷的艰辛,也有对人生的痛苦思考。这种忧伤在探戈形成初期就深深地根植其中,人们把忧伤化做真挚的情感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探戈之中,使探戈具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动人与一种永恒的意味。有人说,探戈是一种舞蹈,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人生的方式。

(小花絮:相传阿根廷男士与舞伴跳探戈时都腰佩短剑,以防情敌干扰,因此形成面部表情严肃,拧身转头快速,不时左顾右盼的特点。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一个海员,与女友亲密相伴,但在出海时总要分别一段时日。有一天出海归来,两人久别重逢,又愉快地跳起了探戈。跳着跳着,海员发现女友老是扭头,于是猛一回头,发现女友正在看着自己的新伙伴,顿时醋意大发。所以后来就有了男舞者快速扭头监督自己舞伴的动作,因为怕被发现,刚一扭头又马上还原。而聪明的女舞者也学着扭头,看对方发现了自己什么没有。另外,探戈中还不时有一些停顿的动作。这是早期笨重的服装和带马刺的靴子不便于行动所留下的遗迹,探戈也因此被称为"瞬间停顿的舞蹈"。)

北美教案1

高二地理教案:北美 一、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北美概况”包括北美的地理位置、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气候的类型。 二、教学目标 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三、学习重难点: 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和分布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北美和美国的一些基本概况在初中就一学过,但深入点的知识比如北美三大地形区、五大湖群、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要细致,结合地图,放慢速度。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在地图册找到北美地图。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读图识记、了解概况 在北美地形图上找出: 1、美国、加拿大、格陵兰岛(丹麦); 2、北极圈、大洋、海湾、半岛、岛屿; 3、地形分布特点 4、五大湖、密西西比河、尼亚加拉瀑布;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北美位置和范围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海陆位置 (1)、经纬度位置:20oW-170oW,主要在25oN-80oN。北美地区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主体部分在温带,寒带面积较小。 (2)、范围:北美是指北美洲的北部,包括加拿大、美国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3)、海陆位置:临三大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东面是大西洋,南面是墨西哥湾,陆上与墨西哥分界。 2、北美地形:南北纵列的三个地形区: 学生活动:在地图册上找出北美三大地形区并观看幻灯片说出它们的名称,最后总结出北美地形地势的特点 (1)西部高山区-高大褶皱山系,山脉与盆地、高原相间。 教师提问:这些高大山系的成因是什么?有何特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引导 成因: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在北美大陆西侧形成一系列高大的平行山脉,它们构成了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

2019-2020年高一音乐 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2019-2020年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 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 唱《什锦菜》。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学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 B:欣赏“非洲赞歌” 教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其他地区的社会概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的多元面貌。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三、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四、学习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是可以与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的首都相媲美。 ——郑家馨:《十三一十五世纪马里国家的兴衰》 材料2: (当西班牙人见到特诺奇蒂特兰)简直像《阿马迪斯骑土传》里描写的那些被施过魔法的东西……我们见到的景象仿佛是梦境。 ——乔治·C.瓦伦特:《阿兹特克文明》 设计意图:谈话式轻松导入课堂,通过两则材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本课重点探讨的两座城市廷巴克图和特诺奇蒂特兰。 [学习任务] 任务一:借助地图等时空上定位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 材料3:古代非洲的国家和美洲文明分布示意图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教案】

第一单元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知道古代非洲三大文明及美洲印第安三个文明中心 2、理解地理环境对其文明进程的影响,非洲文明和美洲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认同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多元性和文明在交流中发展的道理。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填写《古代非洲文明》、《古代美洲文明》两个表格,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文明区域范围、存在时间、主要文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的技能。并能对比归纳文明特点。 2、通过阅读历史地图,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初步掌握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影响的方法。 3、通过观看《美洲文明》视频、阅读教材小字、历史纵横等栏目掌握从历史资料、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总结出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古代东非文明和西非文明的特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 难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发展缓慢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 [设计说明] 1.学生对非洲的文明大都停留在对北非古埃及文明的认识,而对印第安人的了解也只是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知道他是美洲的土族居民。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文明以及美洲印第安人文明学生知之甚少,通过本课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主要文明区域及主要的文明成就,而且还能让学生认同世界文明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的道理。 2.非洲文明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其原因是什么,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3.因为大洋阻隔,美洲处在基本隔绝的状态,文明发展的孤立性十分突出,地域性特征相当明显。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作为教学的重点。 4、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迅速衰落也给人类留下许多启示。除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自然灾害等原因外,美洲印第安文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弊端。因为种种原因,美洲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的交流几乎为零。即使是在美洲大陆内部,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也少得可怜。导致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学生的认识大多比较片面。限于篇幅,教材在编排中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本节课把美洲印第安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把学生从中非友好往来的现实一步步导入对古代非洲和古代美洲的历史的新课学习。 (1)《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图片及主题“合作共嬴,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说明学习本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东非肯尼亚曼布鲁伊遗址出土铜钱和瓷片》图,说明中非友好往来历史悠久。 (3)《哥伦布四次美洲航线示意图》说明美洲的文明就是印第安人文明。 2、出示史料: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知识 (1)"非洲本土不是一个历史的大陆,处在野蛮的、未开化的状态中处"--黑格尔"非洲人从来就没有发展过自己的文明" --巴兹尔?戴维逊

北美地区教案

北美地区 一、位置、范围 位置:美洲北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太西洋。 范围: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二、地形 1.特征: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呈三大南北纵列带 2.地形区分布 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间分布,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东部高原。 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南部密西西比、西部大平原)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 三、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西部高山区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湿润气流有阻挡作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东部山地低缓,对大西洋的气流阻挡不明显,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中部平原贯穿南北,冬季极地冷空气可长驱南下,达墨西哥湾沿岸,形成大风雪和寒潮天气;夏季暖湿气流也可自由北上,使中东部地区普遍暖热。 问题一:地中海气候在北美西海岸与地中海沿岸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北美西海岸冬季湿润西风受高山阻挡难以深入内陆,加之沿岸寒流的影响,地中海气候呈狭长分布;地中海面积较大,跨纬度较广,东西延伸,沿岸多东西走向山脉,使地中海气候分布最广。 问题二:为什么北美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在西岸分布纬度高,东岸纬度低? 答:东岸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气温低,西岸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气温高。 三、水文 1.河流:多瀑布,水能丰富。 尼亚加拉大瀑布;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 2.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五大湖中的苏必利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 四、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水力、森林、渔业资源 五、居民:外来移民大汇集,英裔和法裔较多,英语为主。原有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是黄种人。 美国 一、位置、范围 位置:地跨寒、温、热三带,临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跨北美洲和大洋洲 范围:本土----48个州和1个特区;两个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 面积:93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二、自然环境特点 1.本土都在温带→气候适宜,利于作物生长 2.三面临海→海上运输便利 3.平原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发展农业 4.河湖纵横分布→为灌溉、航运和发电提供便利

北美洲教学设计2

《北美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大洲的第二条课标,“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限定为北美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自主建构的一节课。本节课的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着一个“美”字,充分发掘地理科学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地理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地理的热情。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挥主体地位。本条课标在亚洲部分是用两课时来完成的,由于课堂容量大,本节课不求达到面面俱到,采用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重点掌握分析某种地理要素特征的方法及联系。整堂课,侧重读图指导和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联系的探究。作为学习区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具体来说,我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天津市初中地理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北美洲》这一节,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中对本课的知识略有涉及,湘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下册有美洲这一节,高中区域地理设计北美洲的相关知识。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理了本节教学内容。认识大洲的位置是第一条课标的要求,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结合补充材料在课前完成。课上只做简单介绍,重点放在北美洲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归纳,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的探究上,为学习大洲提供一个范例,进而归纳学习区域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构建地理知识体系。 2、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限定为北美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3、学情分析 从年龄特点看,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在心理上,他们对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只学习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地球和地图;从空间认知来说,学习了陆地和海洋。学习了自然地理要素之一——气候,为北美洲的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学生没有接触过区域,没有形成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接触过地形、气候等概念,但没有实际运用的能力。不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概括地理事物特征、分析要素之间的联系能力还有待培养。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懂得如何根据目的,合理选择地图。 ②将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相关知识,及地图的使用,运用到分析具体的区域

《古代非洲与美洲》知识脉络

《古代非洲与美洲》知识脉络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非洲古代文明 1.班图人 (1)农业: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 (2)畜牧业: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 (3)冶铁业:掌握了冶铁技术。 (4)文明扩展:7~9世纪,班图人将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文明 (1)阿克苏姆王国 ①兴起: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②鼎盛: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2)其他国家的产生(代表国家:摩加迪沙) ①产生条件 A.位置: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 B.经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宗教:伊斯兰教的传入。 ②时间: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③经济状况: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当地的黄金、象牙和奴隶与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进行交换);城市繁荣。

3.西非文明 (1)时间:8—15世纪。 (2)代表国家:加纳、马里、桑海三大帝国。 (3)经济状况: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4)马里 ①政治: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文化: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 (5)桑海帝国 ①兴衰:15世纪至16世纪,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摩洛哥军队入侵逐渐衰落。 ②政治: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②经济: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③文化: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4.南非文明——大津巴布韦文明的发展过程 (1)在南部非洲,4—5世纪,班图人开始兴建巨石建筑群。 (2)11世纪末,形成津巴布韦国家。 (3)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初中地理《非洲和美洲复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地图,简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 在教师的指导下,基本能描述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并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 3. 运用地图,归纳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并比较各大洲的地形气候与河流的差异,学会运用比较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 运用相关资料,了解非洲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培养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非洲、美洲的地形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理清地形、气候、水系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裂谷、动物大迁徙、乞力马扎罗山、五大湖、落基山、亚马孙河、安第斯山 新课教授: (一)地理位置

读图描述出非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学法指导: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步骤和方法:一寻找二描述 纬度位置1、找出穿过该大洲南北部的重要纬线2、描述:“大部分(主要)”——五带位置 海陆位置1、找出该大洲周围濒临的海洋和相邻的大洲、2.描述:“临”“隔……与……相望” 指导学生描述南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点 自主学习: 列表比较非洲和南北美洲的纬度位置、主要气候类型、突出特点、分布特点。 小结:纬度位置影响气候 合作交流: 1、为什么南、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局限在西部狭长的地带?而在欧洲西部分布面积广大? 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 欧洲西部山脉东西走向,平原广阔,有利于西风长驱直入

2、在北美洲中部,为什么冬季寒冷气流可到达墨西哥湾沿岸? 中部大平原贯通南北 3.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非洲东部为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对流弱,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小结:地形影响气候 (三)地形特点 自主学习 列表比较非洲、南北美洲地形的异同 小结:河流流向和地势高低的相互关系 (四)河流特点 列表比较尼罗河、刚果河、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 小结:地形、气候与河流的相互影响 学以致用: 1、分析亚马孙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地形:亚马孙平原北、西、南三面被高原、山地包围,有众多支流汇入,气候:流经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沛。 2、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 尼罗河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该气候干湿季明显,当湿季到来时,尼罗河各支流水量大增,容易造成泛滥。

美洲 教案

美洲教案 一、教学目标: 掌握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点:美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五、教学过程: 1.北美洲概况 (1)位置与范围 经纬度位置:25oN—85o N,20oW—170oW,北温带为主,北部为北寒带; 海陆位置:美洲北部,北起北冰洋,南至墨西哥湾,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2)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思考1:为什么在北美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狭长分布于沿海地区? 地形。 思考2:为什么极地气候西高东低? 洋流。

思考3:为什么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范围不广? 本区海陆面积对比不强,因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季风势力不强;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阻挡夏季风无法深入,分布范围不广。 思考4:北美降水分布有何规律,为什么? 西部:由沿海向内陆急剧减少;西部高山南北走向,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西风带),在迎风坡一侧形成地形雨。 东部: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东部山地比较低缓,对大西洋湿润气流阻挡作用不显著,降水由东部沿海向内陆递减。 (4)河流:河湖众多。 ①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注入墨西哥湾。发源于美国北部,纵贯大平原,灌溉和航运便利。 ②五大湖是世界最大淡水湖群,由冰川作用形成。 ③圣劳伦斯河沟通了五大湖与大西洋。 ④西部发源于落基山脉的科罗拉多河干支流多峡谷,河床比降大,富水力资源,开发后主要用于灌溉和发电 ⑤东部河流水流平稳,通航便利;西部河流短小流急,水能丰富。 (5)人口:3亿多人口,白色人种为主,城市化水平高,自然增长率较低,通用语言是英语。土著居民为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6)经济: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提纲3】

【部编版】第5课古代非洲和美洲 (一)知识梳理: 一、古代非洲文明 1.西非居民班图人是古代非洲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东非)4世纪,兴起于今埃塞俄比亚地区的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10—15世纪,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桑给巴尔、蒙巴莎和摩加迪沙。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3.(西非)8—15世纪,西非的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成为西非强国。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马里的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4.(南非)14—15世纪,班图人建立的津巴布韦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的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一)文明的创造者——印第安人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三)西非桑海帝国和美洲印加帝国比较 (四)印第安文明的相关知识点 1、美洲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对印第安文明发展进程可能产生的影响。 美洲位于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远离欧亚大陆。印第安文明的发展长期处于独立形成、独立发展,与外界尤其是与文明发展较早的欧

非洲与美洲文明

第十一章非洲与美洲的人类文明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及北非地区,居住在这些地区中的各个民族的历史活动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体。但是在中、南非洲和美洲等地也存在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和劳动,存在着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明体系,其中一些足以自豪地跻身于古代人类文明之林。但相对说来,由于自然的阻隔,这些文明的独立性较强,其总体发展与欧亚大陆文明相比较尚处于较后进的状态。 一、非洲文明 非洲大陆幅员广袤,是世界第二大陆,北与欧洲隔地中海相望,东北有苏伊士地峡与亚洲相联,西南濒大西洋,东临印度洋。整个大陆物产丰饶,气候炎热,由于地理因素所致,其文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区性特征。撒哈拉沙漠以北,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文明的发展程度最高,尤其是尼罗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早建成定居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曾在上古时代创造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自公元前4世纪起,古埃及和北非地区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后又成为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的属地,公元7世纪后又成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重要部分,前述各章已对此多有述及,故本节内容只涉及东非、西非及中南非各地文明的概况。 位于西起乍得湖,东至红海、印度洋、北连埃及、南抵赤道的东非地区,由于受到埃及、阿拉伯等先进文明的影响,较早地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社会。 【阿克苏姆古国与埃塞俄比亚王国】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塞白人就渡过红海,移居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当地的库希特各族逐渐融合,社会发展加速。公元前后形成以阿克苏姆城为国都的古代国家。公元4世纪国王厄查纳在位期间,为阿克苏姆国家极盛时代。凭籍由象骑军和水军组成的强大武装,厄查纳四外征战,扩展国疆,不仅占有北埃塞俄比亚地区,还兼有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地区。6世纪。加列布王时期,阿克苏姆与拜占廷结盟,出兵阿拉伯半岛,与东方波斯帝国争锋。 阿克苏姆文明的农牧经济相当繁荣,尤其是依仗地利,发展起较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其巨额收益成为王权的重要财源。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阿克苏姆国家建有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器和典章制度,其国君自诩为“万王之王”。4世纪时,国王厄查纳率先皈依科普特派基督教,将其作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在王权的支持与推动下,基督教广为传播。阿克苏姆国家的精神、文化、政治生活无不刻上基督教的深深印记,具有深厚的基督教色彩,并对后世的埃塞俄比亚文化影响至深,埃塞俄比亚是中古时期非洲大陆上的唯一基督教国家。公元7世纪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势力扩至整个北非,并控制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从而使阿克苏姆古国逐渐衰败。 12世纪,自称是摩西后裔的阿高人建立起扎格维王朝(1137-1270年)。埃塞俄比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270年,叶库诺·阿姆拉克在达尔建立所罗门王朝,开始进入统治埃塞俄比亚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帝国时代。帝国皇帝仍冠以“万王之王”的头街。在基督教会的支持下,中央加强对地方王公的控制;在皇权保护下,教会也大肆扩张势力,占据大量地产,教士上层成为帝国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14-15世纪,埃塞俄比亚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土地大多掌握在皇室和教俗封建主手中。广大农民承担着沉重的实物地租和劳役贡赋,同时

古代非洲与美洲 高中历史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

古代的非洲与美洲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2.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3.史料引入,尝试解释有关文明概况出现的原因与联系; 4.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代黑非洲与美洲的社会发展状况。 2.初步探讨各文明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请同学谈谈对非洲与美洲的认识。 材料1: 14世纪的马里,无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财富,都可以说是世界大国之一;廷巴克图更

湘教版美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三节美洲(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美洲自然特点和人文情况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探究,初步学会分析美洲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掌握搜集各国资料的方法,相互交流激发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地区间的差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教学重点:南北各异的地形特征及;美洲经济发展记载及在世界中起到的作用 教学难点:南北各异的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看过了美洲的概况包括海陆位置及特殊地理区域(白令海峡中美地峡等),还学习了南北美洲南北各异的地形特点,这节课就来看看,在南北美洲各自不同的地形影响下,各自有着怎样不同的气候特点。主要通过自学来学习。先来看北美洲的气候特点。[板书]四、南北各异的气候 1、北美洲 [活动]看地图册P23,1、找出北美洲所跨温度带,北美洲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北美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哪两种,即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 [讲解]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但北美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热带的范围狭窄,仅限于北美洲大陆的加勒比海沿岸地区和岛屿地区。(书上画出相关知识,P26) [复习过渡]在北美地区地形的特点是怎样的?(北美洲的地形分为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区—高大的落基山脉,中部平原区—大平原,东部高地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结合这种地形特点,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结合图册P25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图,回答课本P29活动题: 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何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狭长的地带? 2、北美洲中部为何冬季寒冷的气流能长驱直入,并到达墨西哥湾沿岸 [讲解]北美洲西部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包括落基山脉、海岸山脉等),对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起阻挡作用,湿润气流仅能到达西部沿海地区,所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局限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 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唯物史观】在概括非洲和美洲古文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时空观念】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影响非洲和美洲古文明进程的因素;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家国情怀】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况和成果 难点:美洲印地安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美洲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三节美洲》教学设计 责任学校易门龙泉中学责任教师王亚琼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中的第三节。从内容上看凸显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内容繁多,知识点也多。注重对学生的读图、读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了解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知道分析美洲自然地理特征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环境需从大洲的居民特点、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方面进行。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列表比较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南、北美洲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 2、教学目标分析 (1)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能运用地图,说出美洲大陆的地理位置。 2)、能说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及其交通地位 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法掌握南北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重点) 4)、学会用地形图分析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2)、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联系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努力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充分利用世界地图、美洲地形图、美洲气候图、四大河流简图及各种直观图片等,提高学生的读图判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二个课时(80分钟)

高一音乐-走进非洲与美洲教案

走进非洲与美洲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非洲与北美洲音乐,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充分认 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文化世界里。 2、了解两大洲民间音乐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及部分演奏乐器。 3、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能用英语学 唱《什锦菜》。 教学重难点 感受这两个洲的独特的音乐魅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非洲音乐的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思路 本节课选自“湘艺版”《音乐鉴赏》第三单元《走进非洲与美洲》。由于这个单元涉及到非洲、北美及拉丁美的民间音乐,素材比较多,量比较大。结合教学设计,本节课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介绍非洲和北美洲民间音乐。第二课时介绍拉丁美洲音乐。 本节音乐课将两大洲的民间音乐作为鉴赏的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知识,通过听、唱、练、分析、概括等活动提升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查找非洲、美洲的相关材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以幻灯的形式播放一段《破铜烂铁打着玩--厨房打击乐》视频片段,为本节课营造氛围。

二、非洲民间音乐篇 1、与非洲有关的常识简介: 教师:先请同学将课前收集整理的有关非洲的常识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学生:简介有关知识。 教师小结:非洲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为“白非洲”,南部为“黑非洲”。非洲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多样,音乐是非洲的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祭祀、集会、节庆、礼拜、婚嫁、丧葬等活动都离不开音乐。 2、欣赏音乐: 教师:同学们介绍了非洲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聆听非洲的,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 A :“津巴布韦拇指钢琴演奏”的民间乐曲。(屏幕出示相关图片和标题以及乐器简介。) 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被人称为“非洲音乐的灵魂”的拇指钢琴的声音,让我们在这古老的乐曲声中穿越时空,去倾听神秘自然的声音。 学生:听,感受。了解拇指钢琴。 B:欣赏“非洲赞歌” 教师:非洲音乐除了节奏、音色较特别外,它的功能性也很强,音乐活动大都伴随着社会日常生活。非洲音乐,尤其是歌舞活动,有着强烈的自娱性质。所以,非洲歌曲的曲调音域一般较狭窄,乐句比较短小,较少使用装饰音,而且很少用变奏,常作多次反复。因为自娱性较强,有时夹杂着叫喊声。比如《非洲赞歌》 学生:听,感受节奏,感受人们歌唱时的心情。 3、心动不如行动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非洲和美洲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非洲和美洲 中考地理专题练习:非洲和美洲 [精题解析] 例1.①土地荒漠化、②人口增长过快、③粮食短缺是“非洲某地环境恶性发展循环图”中未填写的内容。下图中自上而下应填写的内容,组合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例2.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 A.贝加尔湖 B.里海 C.苏必利尔湖 D.维多利亚湖 例3.南、北美洲共同的自然地理特征有() A.地形均分为南北纵列分布的三部分 B.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强化训练]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非洲三个独立的国家是() A.利比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B.利比亚、埃及、坦桑尼亚 C.利比里亚、埃及、埃塞俄比亚 D.利比亚、尼日利亚、埃及 2.在非洲,分布最广的两种气候类型是() C.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A.矿产资源种类单一,但储量丰富 B.地形以高原为主,水力资源缺乏

C.黄金、金刚石主要分布在几内亚湾沿岸 D.是世界上大型野生 动物数量最多的大洲 4.有关非洲农矿产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是居民的主食,小麦和稻米需要进口 B.是咖啡的原产地,但咖啡需要大量进口 C.撒哈拉以南地区石油资源丰富 D.北回归线以北金属矿产资源 丰富 5.当尼罗河下游河段进入泛滥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地中海沿岸降水丰富 B.坦桑尼亚天然野生动物园的动物 向赤道以北迁徙 C.撒哈拉沙漠区平均气温降至一年内的最低值 D.印度河进入枯 水期,沿岸农民正忙于抗旱 6.非洲农牧业生产落后的历史根源是() A.自然条件极为恶劣 B.国家政局不稳定 C.畜牧业占农业产值的 比重大D.长期遭受殖民统治 7.下列非洲河流中,水量最丰富的是() A.尼罗河 B.赞比西河 C.尼日尔河 D.刚果河 8.有关非洲地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B.位于低纬度地带,都属热带气候,有“热带大陆”之称 C.热带草原的面积非常广大 D.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和产量最多 9.下列地理事项中,与白令海峡无关的是() A.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 B.国家日期变更线 C.美国与俄罗斯的 国界线D.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最新七年级地理下册6.3美洲教案新版湘教版20180625246

《非洲》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中地第三节。从内容上看凸显了地理学科地特点,内容繁多,知识点也多。注重对学生地读图、读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地培养。了解美洲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地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地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对本节地学习,进一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地方法,知道分析美洲自然地理特征需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环境需从大洲地居民特点、国家分布、大洲内经济发展水平地差异等方面进行。因此学习时,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地知识和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化繁为简对已学知识进行整合、应用,最后用对比表格地形式归纳总结南、北美洲地地理环境地差异。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区域地理地方法及学习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提高。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地地理位置(纬度、海陆)。 2、掌握拉丁美洲地概念以及这里地国家及通用语言。 3、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地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地形图,对比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地形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地能力和素养,认识到不同地理事物存在地差异。 【教学重点】 1、美洲大陆地地理位置。 2 、南、北美洲地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1、 通过学习南、北美洲地地形特征差异,熟练掌握对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地异同。 1、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问题导入:位于西半球地大洲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 明确:北美洲和南美洲。

过渡:同学们,你对美洲了解多少?你知道美洲地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块曾经地“新大陆”吧! 二、新课学习 (一)“新大陆” (1)“新大陆”地由来 美洲地全称:“亚美利加洲” 由来:美洲又被称为“新大陆”。因为在500多年前,生活在亚洲、欧洲和非洲地居民,几乎不知道它地存在。15~17世纪地“地理大发现”,才结束了亚欧大陆与美洲“新大陆”之间长期相互“隔绝”地局面。 (2)美洲地地理位置 展示美洲国家和地区分布图,让学生试着描述美洲地地理位置。 明确: 纬度位置: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北极圈穿过其北部;南美洲位于100N以南,赤道穿过其北部,地跨南北半球。 海陆位置:美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3)美洲大陆地划分 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划分:美洲大陆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美洲大陆中部中美地峡地狭窄部位开凿了巴拿马运河,习惯上以它作为划分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分界线。

北美教案

北美学案 学习目标 1.区别北美和北美洲;了解北美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主要海湾、岛屿、国家和首都。 2.了解本区纵列分布的三大地形区的组成、分布及特点;了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了解北美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理解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美国的地理位置和领土组成;了解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了解美国经济高度发达的特点。 4.掌握美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地区生产专门化的特征,举例说出美国的主要农产品及其分布;掌握美国三大工业区的分布,能举例美国三个工业区的主要工业类型;掌握美国三大工业区的中心城市。 5.了解本区居民的来源、组成及分布状况。了解美国的居民组成,种族歧视状况,美国人口的分布及人口的迁移状况。 学习重点 北美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美国农业的特点;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习难点 北美地形对气候及天气的影响;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的条件及其工业中心的分布

基础知识点击 自读课本,完成以下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填空题 1.本区位于美洲______部,包括______和_______两国。以及属于____岛______,社会上通用语言是______,两国都是经济______的国家。本区位于______(东、西)半球的北部,西北隔______海峡同______洲相望,南临________(国家)。 2.北美地形明显分为三大区:西部是______区,西部有几条______走向的高大山脉,由______山等向条______的山脉组成。这些山脉隆起的年代______,山脉之间分布有宽广的______和______,按板块构造学说,北美科迪勒拉山系是______板块向西漂移,受______板块阻挡而被挤压后______形成的。中部是______区,北起______,南抵______,面积宽广,地形平坦,叫做______平原北部湖泊众多,南部为______,西部为地势较高的______,东部为______和______,分别为______高原和______山脉。 3.北美五大湖中,除了______湖属于美国外,其余均为______两国共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是______,这五大湖连在一起,是世界是最大的淡水湖群,有______之称,它们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本单元介绍了中古时期(5-14世纪)的世界历史。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古代非洲历史,古代非洲发展出带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在农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在东非出现阿克苏姆王国和摩加迪沙等文明古国,在西非先后崛起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大国,着重介绍了东非沿海国家和西非等国在文明进程中深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在南非则简要介绍了大津巴布韦国家。教材第二部分围绕古代美洲印第安文明展开。先后介绍了玛雅文明在农业、建筑、文字、数学等方面的成就;阿兹特克文明在农业和城市建设的成就;印加文明在帝国行政管理等领域的成就。通过对古代非洲与美洲丰富文明的介绍,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 【唯物史观】在概括非洲和美洲古文明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感悟世界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创造,文明具有多样性;初步掌握运用列表整理历史知识的技能。 【时空观念】在地图中指出中古时期非洲、美洲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其大致时间,培养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阅读教材和史料,回答相关问题,多角度把握古代非洲与美洲的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影响非洲和美洲古文明进程的因素;感受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闭塞中衰亡的道理。 【家国情怀】概述中古时期主要大洲社会发展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果;非洲三大文明的概况和成果 难点:美洲印地安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相对孤立发展的原因和后果。[ 本课内容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教学过程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由浅入深。教材内容较多但对学生而言阅读难度不大,但如何提炼各文明特点,如何把握各文明中诸多表现之间的历史关联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课堂可做适当铺垫以供学生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