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体温变化规律

女生的体温变化规律
女生的体温变化规律

什么是基础体温:人体在较长时间(6小时)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称之为基础体温。

基础体温的原理:正常育龄妇女的基础体温与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这种体温变化与排卵有关。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又以排卵日为分隔,分为排卵前的滤泡期,与排卵后的黄体期。滤泡期长短不一定,但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两天。排卵后次日,因卵巢形成黄体,分泌黄体素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6度左右,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

1、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黄体素,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

2、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黄体素,体温持续高温。

3、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体温将持续低温。

如何测量与记录基础体温?

1、买一支基础体温计。基础体温计与一般体温计不同,它的刻度较密,一般以摄氏36.7度(刻度24)为高低温的分界。 (36度--刻度10;38度--刻度50)。

2、将基础体温计于睡前放在枕边可随手拿到之处,于次日睡醒,尚未起床活动时,放在舌下测量三分钟,并记录在基础体温表上。

3、早晨量记体温有困难者,可在每天某一固定时间量,切记事前半小时

不可激烈运动或饮用冷热食品。

4、月经来潮和同房日须附加记号标示,遇有发烧饮酒过度晚睡晚起等会影响体温的状况,亦应特别注记说明。

打印基础体温测试表

有正常排卵的曲线图

上图表示正常月经周期28天,基础体温曲线呈现标准的高低温两相变化。从月经开始-排卵日,低温期14天;排卵后持续高温14天,其中第14天为排卵日。

准备怀孕的未准妈妈们,在第14天的排卵日同房是比较好的受孕时机。

每个未准妈妈的月经周期不一定是28天,所以观察到的基础体温曲线图和图示会有差异,关键是在清楚自己的低温期、高温期,找准排卵日,合理安排自己的同房日期,成功怀孕!

已经怀孕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已经怀孕的基础体温曲线图,高温从第15天持续到第34天,已经持续20天。一般来说高温持续超过16天就是怀孕的征兆。

疑似早期流产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疑似早期流产的基础体温曲线图,高温从15号到24号持续了20天之后降温。一般是早期流产的征兆,女性如发现有这样的基础体温,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没有排卵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没有排卵的基础体温曲线图,持续低温,没有高温期,没有形成高低温双相变化,如果是测量发现有如图示的姐妹需要到医院就诊,检查是什么原因造成没有排卵,以便对症下药,及早治愈!

黄体功能不良导致体温缓慢下降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黄体功能不良导致体温缓慢下降的基础体温曲线图,一般而言,当没有受孕的状态下,黄体素的浓度会因子宫内膜即将脱落而急速下降。如果体温下降速度缓慢,表示说黄体功能不良,也不利于怀孕。

黄体素浓度不够导致排卵期体温上升缓慢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黄体素浓度不够导致排卵期体温上升缓慢的基础体温曲线图,可以观察到在14号排卵之后,15号开始体温缓慢上升。这种情形代表着体内分泌的黄体素浓度不够快,因而导致体温上升缓慢。通常也代表着排卵状况不良,受孕机率下降。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生理学体温及其调节练习题 一、A1 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口腔温度和腋窝温度的关系是 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 B、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 C、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 D、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 E、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窝温度 2、体温的生理变动,错误的是 A、昼夜变动不超过1℃ B、女子排卵后体温升高 C、老年人体温低于年轻人 D、儿童体温低于成年人 E、剧烈运动时体温升高 3、下列各部体温由高到低正确的是 A、直肠、腋窝、口腔 B、直肠、口腔、腋窝 C、口腔、腋窝、直肠 D、腋窝、直肠、口腔 E、腋窝、口腔、直肠 4、下列关于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B、腋窝温度>直肠温度>口腔温度 C、女性排卵后基础体温略高 D、一昼夜中下午1:00 ~6:00时最高 E、剧烈运动或精神紧张时有所变化 5、在体温昼夜变化中,体温最低的时间段是 A、下午8~10时 B、下午6~8时 C、清晨2~6时 D、上午6~8时 E、午夜 6、通常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 A、皮肤温度 B、腋窝温度 C、直肠温度 D、口腔温度 E、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7、人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8、口腔正常温度平均值是 A、35.0~36.0℃ B、36.0~37.4℃ C、36.7~37.7℃ D、36.9~37.9℃ E、37.9~38.9℃ 9、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干网状结构 D、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E、大脑皮层 10、在温度调节的中枢整合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A、视前驱-下丘脑前部活动 B、小脑活动 C、大脑活动 D、视前区活动 E、下丘脑活动 11、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起调定点作用的是 A、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 B、延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C、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温度敏感神经元 D、脊髓温度敏感神经元 E、网状结构温度敏感神经元 12、调节产热活动最重要的体液因素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甲状腺激素 D、生长激素 E、促甲状腺素 13、当正常人中枢温度高于体温调定点时,体温中枢的调节作用是 A、产热不变,降低散热 B、加强产热,降低散热 C、加强产热,加强散热 D、降低产热,降低散热 E、降低产热,加强散热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第二章 绪论 生理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部分著名科学家: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古希腊著名生物学家,动物学的远祖。最早对动物进行分类研究的生物学家,对鱼、两栖、爬行、鸟、兽等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作了大量工作。 盖伦(Galen,129-199)古希腊解剖学家、医生。写出了大量医学和人体解剖学方面的文章。 维萨力欧(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解剖学家。开始用人尸作解剖材料,被誉为现代解剖学奠基人,1543年发表《人体的结构一书》,首次引入了寰椎、大脑骈胝体,砧骨等解剖学名词。 哈维(Havey,1578-1657)英国动物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创始人。1682年发表《动物心脏和血液运动的解剖论》一书,其研究标志近代生理学的开始。 洛维(Lower R,1631-1691)英国解剖学家。首次进行动物输血实验,后经丹尼斯(Denis)第一次在人类进行输血并获得成功。 列文虎克(Avan Leewenhock,1632-1723)荷兰生物学家。改进了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组织的微结构,是首次观察到细菌和原生物的微生物学家。 林奈(Linnaeus,1707-1778)瑞典博物学家。1735年出版《自然系统》,奠定了动物学分类的基础。 伽尔夫尼(Galvani L,1737-1798)意大利生理学家。首次发现机体中的带电现象,进行了大量“动物电”方面的实验,开创了生物电研究的先河。 巴甫洛夫(Sechenov IM,1829-1905)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在心血管神经支配、消化液分泌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首次提出高级神经活动的条件反射学说。 施塔林(Starling EH,1866-1927)英国生理学家。1915年首次宣布“心的定律”的发现,对循环生理作出独创性成就。1902年与裴理斯(Beiliss WM)合作,发现刺激胰液分泌的促胰液素,1905年首次提出“激素”一词。 朗德虚太纳(Landsteiner K,1868-1943)德国生理学家。首先发现ABO血型,为临床人工输血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193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坎农(Cannon WB,1871-1945)美国生理学家。1926年首次提出“稳态”一词,他认为:生活的机体是稳定的,这种稳定有赖于许多调节机制的作用才得以保持,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体温小常识

体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体温 英文名称:body temperature 定义:机体内深部的平均温度。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生理生态学(二级学科) 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体温,通常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测量方法有口测法、腋测法及肛测法。 目录 定义 具体介绍 正常波动 体热平衡 产热过程 散热过程 调节方式 调节中枢 体温测量具体方法发热分度标准 相关词 体温正常值及测量方法: 测量体温注意事项 展开 编辑本段定义 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正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度,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 ~0.4度,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0.5度。 编辑本段具体介绍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摄氏度为低热,38~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40摄氏度为高热,40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摄氏度或低于25摄氏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正常平均体温37摄氏度,来自1868年乌德利希对2500名成年人腋下温度平均值。美国马里兰州医学院麦克维克检测148人的口腔温度平均值为36.8摄氏度,测定结果表明:个体之间正常体温变动范围可达2.7摄氏度,每个人一天内不同时间体温可相差0.6摄氏度,正常人早晨6时体温最低,下午4时最高。体温38摄氏度以下一般认为是低热,38摄氏度以上认为是高烧。 编辑本段正常波动 在一昼夜之中,人体体温呈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的幅值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性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动。在排卵后体温升高,这咱体温升高一直持续至下次月经开始。这种现象很可能同性激素的分泌有关。实验证明,这种变动性同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吻合。体温也与年龄有关。一般说来,儿童的体温较高,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机制发育还不完善,调节体温的能力差,所以他们的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动。因此对新生儿应加强护理。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因而增加,结果可导致体温升高。所以,临床上应让病人安静一段时间以后再测体温。测定小儿体温时应防止哭闹。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对体温都会有影响;环境温度的变化对体温也有影响;在测定体温时,就考虑到这些情况。 编辑本段体热平衡 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来的化学能,其中50%以上以热能的形式用于维持体温,其余不足50%的化学能则载荷于ATP,经过能量转化与利用,最终也变成热能,并与维持体温的热量一起,由循环血液传导到机体表层并散发于体外。因此,机体在体温调节机制的调控下,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即体热平衡,维持正常的体温。如果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体温就会升高;散热量大于产热量则体温就会下降,直到产热量与散热量重新取得平衡时才会使体温稳定在新的水平。 编辑本段产热过程 机体的总产热量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

生理学(成年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最能反应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血液) 2、内环境的组成包括以下各项,但除外(睡液) 3、从广义上来说,稳态指的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器官功能活动保存相对稳定、系统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稳定、整体器官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4、在人体功能调节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是(神经-体液调节) 5、下列常用于衡量可兴奋细胞兴奋性大小的指标是( 阀强度) 6、刺激的阀值通常指(保持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神经-肌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乙酰胆碱) 8、神经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其兴査性周期性变化的顺序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9、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只需血浆凝血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10、新生儿溶血可能发生在(Rh阴性母亲所生的Rh阳性婴儿) 11、血液的粘常性,主要取决于(红组胞) 12血浆粘滞性,主要取决于(蛋白质) 13.参与维持血浆pH値的主要缓冲对是(NaHC0 3/H 2 C0 3 ) 14、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白蛋白) 15、红细胞悬浮稳定性降低时,将出现(血浆加快) 16.人体主要造血原料是(铁和蛋白质) 17.关于AB0血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B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 B凝集素) 18.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的充盈主要取决于(快速充盈期) l9.生理情况下,对动脉血压影响不大的因素是(血液粘滞性) 20.心指数等于(心输出量/体表面积) 21.在搏出量不变的情況下,决定心输出量大小的因素是(心率) 22.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有效不应期长) 23.心肌组织中,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房-室交界) 24.下列与组织液生成和回流无关的因素是(血装晶体港透压) 25.决定正常人舒张压的主要因素是(心輸出量) 26影响正常人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搏出量) 27用子分析比较不同身材个体心功能的常用指标是( 心指数) 28.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气体分压差) 29.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的时刻是 (吸气初) 30.缺0 2 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31.参与平静呼吸的肌肉是(膈肌、肋间外肌) 32.维持胸膜腔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 胸膜腔密闭)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然而,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的频率下降,甚至不再产生反映。根据产生适应的快慢,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配皮肤区域内的感受器密度而不同,感受器空间分布密度越高,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的总折光能力增大,使光线聚焦成象在视网膜上。调节反射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矫正?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使物体成象于视网膜之前。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以至主焦点的位置在视网膜之后,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体温曲线图

体温曲线图 什么是基础体温:人体在较长时间(6小时)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称之为基础体温。 基础体温的原理:正常育龄妇女的基础体温与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这种体温变化与排卵有关。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又以排卵日为分隔,分为排卵前的滤泡期,与排卵后的黄体期。滤泡期长短不一定,但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两天。排卵后次日,因卵巢形成黄体,分泌黄体素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6度左右,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 1、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黄体素,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 2、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黄体素,体温持续高温。 3、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体温将持续低温。 如何测量与记录基础体温? 1、买一支基础体温计。基础体温计与一般体温计不同,它的刻度较密,一般以摄氏36.7度(刻度24)为高低温的分界。 (36度--刻度10;38度--刻度50)。 2、将基础体温计于睡前放在枕边可随手拿到之处,于次日睡醒,尚未起床活动时,放在舌下测量三分钟,并记录在基础体温表上。 3、早晨量记体温有困难者,可在每天某一固定时间量,切记事前半小时不可激烈运动或饮用冷热食品。 4、月经来潮和同房日须附加记号标示,遇有发烧饮酒过度晚睡晚起等会影响体温的状况,亦应特别注记说明。 有正常排卵的曲线图

上图表示正常月经周期28天,基础体温曲线呈现标准的高低温两相变化。从月经开始-排卵日,低温期14天;排卵后持续高温14天,其中第14天为排卵日。 准备怀孕的未准妈妈们,在第14天的排卵日同房是比较好的受孕时机。 每个未准妈妈的月经周期不一定是28天,所以观察到的基础体温曲线图和图示会有差异,关键是在清楚自己的低温期、高温期,找准排卵日,合理安排自己的同房日期,成功怀孕! 已经怀孕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已经怀孕的基础体温曲线图,高温从第15天持续到第34天,已经持续20天。一般来说高温持续超过16天就是怀孕的征兆。 疑似早期流产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图示为疑似早期流产的基础体温曲线图,高温从15号到24号持续了20天之后降温。一般是早期流产的征兆,女性如发现有这样的基础体温,应及早到医院就诊,查明原因。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 动植物教研组陈文教授

人体解剖生理学授课教案目录第一章人体基本结构 第二章运动系统 第三章神经系统 第四章感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系统 第六章循环系统 第七章呼吸系统 第八章消化系统 第九章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 第十章泌尿系统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反馈的概念。 2.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 【课程重点】 1.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2. 机体的内环境。 3. 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体内的控制系统:非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课程难点】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机体的内环境以及生理功能的调节,正、负 反馈的概念。 2. 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自动控制 【基本概念】(中英文对照):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稳态(homeostasis),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反馈(feedback),反射弧(reflex arc) 【思考题】 1. 试述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2. 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3. 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教材及参考资料】 1. 左明学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姚泰主编. 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P47~74 3.范少光,人体生理学(第二版,双语教材)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4. Guyton AC.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0th ed, WB Saunders Co, Philadelphia, 2000 P382~429 5. Ganong WF.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 20th ed,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 New York, 1999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后者是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科学。 一、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可分为 大体解剖学:借助解剖手术器械切割尸体的方法,用肉眼观察形态和构造的科学;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来研究细胞内的超微结构,各器官、组织以及细胞的微细结构的科学。 胚胎学:研究由受精卵发展到成熟个体过程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 研究人体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 (一)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1.解剖学姿势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和下: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 前和后:腹面为前,背面为后。 内侧和外侧: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 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6、基础代谢 7、基础代谢率 8、体温 9、基础体温 二、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食物的、和的氧化分解。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70%来源于。 2、体内最重要的贮能物质是。 3、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和。常温时主要依靠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产热占极大比例。 4、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其散热方式有、、、。常温时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散热。 5、当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变动时,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较稳定。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排卵前(卵泡期)期体温降低,排卵后(黄体期)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的水平较高。 8、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生理学中以学说加以解释。 三、选择题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来源和去路 (一)能量的来源 1、机体70%的能量来自( A ) A、糖的氧化 B、脂肪的氧化 C、蛋白质的氧化 D、核酸的分解 E、脂蛋白的分解 2、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C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E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4、下列哪种物质即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C A、葡萄糖 B、肝糖原 C、三磷酸腺苷 D、脂肪酸 E、磷酸肌酸 (二)能量的去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5、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B ) A、1克食物氧化时消耗的02量 B、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02所产生的热量 C、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D、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02量 E、以上都不是 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 D ) A、耗02量/混合食物 B、混合食物/耗02量 C、耗02量/C02产生量 D、C02产生量/耗02量 E、C0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人体解剖生理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Jyw.koala 1.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2、为什么说一块骨就是一个器官? 答:首先器官是由不同的细胞和组织构成的结构,用来完成某些特定功能,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他的功能相适应;骨由骨组织,骨髓和骨膜构成,有一定的性状,在骨髓中存在血管和神经,有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的功能,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 3、比较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和反射中枢内兴奋传导的异同 答:神经和肌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两者之间并无原生质的直接相通,神经冲动从神经末梢传向肌纤维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特殊部位来完成的,即神经肌肉接头,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神经末梢对Ca2+通

透性增加,Ca2+内流入神经末梢内,这时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将Ach释放入接头间隙形成量子释放,Ach与终板膜的化学门控通道偶联的受体nAchR结合,使受体构型发生改变,使Na和K在终板膜上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极电位形成兴奋突触后电位,这时多个终板电位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完成一次神经-——肌肉间的传递。 特点:突出延迟、突出疲劳、单向传导 4、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答:(1)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交叉性的,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是双侧的,下部面肌和舌肌仍受对侧支配。 (2)机能定位精确。躯体运动在皮层运动区的投影与支配部位呈倒影,但头面部是正立的。 (3)运动愈精细复杂的肌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皮层的代表区愈大。 (4)刺激皮层运动区所引起的肌肉运动主要是个别肌肉的收缩,不发生肌肉群的协同性收缩。 5、什么是脊休克?原因 答:脊休克是指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在手术后暂时丧失反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思考题-重点及答案[纯属个人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 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老师这里有一张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的图表资料

老师:这里有一张体温的日变化规律调查结果的图表,请同学们看这张表回答课本第7页的问题,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等一下我会叫同学来回答。 学生:思考。 老师:好,时间到请同学回答问题,请不同的学生回答同一个或不同的问题。 得出结论:1.正常人的体温并不是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一般不超过1℃。 而且,同一个人的体温随昼夜变化也不同。 2.不同年龄的人的体温有差异,一般年轻者高于年老者。 3.不同性别的人的体温也有差异,一般女子高于男子。 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中 象体温的变化情况一样,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之为稳态,内环境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体温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调查结果证明体温处于动态平衡中。那么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内环境的pH和渗透压也处于动态平衡中呢? 学生:举例子 老师:请同学们看这个例子,红细胞有什么变化,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得出结论:血浆的渗透压与红细胞相等,从而保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血浆的渗透压与生理盐水的渗透压相当。由此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修使用生理盐水。 老师:叫学生自己归纳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完善稳态的概念。 学生:阅读课本第8页,完善稳态的概念。 老师:那么内环境稳态是怎样实现的呢?下面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请同学们看这个图。分析说明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学生:听讲 老师:如果么某个器官功能出现障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说明:内环境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个器官、系统要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否则会出现稳态的失调。 老师:简要介绍人类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机体对稳态进行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进行讨论。 老师:对着幻灯片14讲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出现的现象。联系生活讲“空调病”。为什么会出现“空调病”,这种病的现象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问题。 老师:总结学生的答案,指出“空调病”的现象、影响,提醒学生要保持机体的健康,平时要加强自我保健,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平时可以多打打球,也可以去跑步之类的。 提问:以上的事实说明内环境稳态什么重要的意义?引导学生从细胞代谢需要各种物质和适宜的温度、PH,细胞生活在一定的渗透压的液体中的事实得出结论。 学生:回答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完

生理学-体温的奥妙

体温的奥妙 生物体生存的自然环境温度变化很大,有些地区不仅四季温差大,日间温度也有大幅度变化。而在各种环境温度下,人体各部位的温度也并不完全一致,但脑和躯干核心部位的温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在研究体温时通常将人体分为核心与表层两个部分。核心部分的温度称为体核温度;表层部分的温度称为体表温度。 体表温度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在体表层各部位之间也有较大温差,且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体表层最外侧的皮肤的温度称为皮肤温度。当环境温度为23℃时,足部皮肤温度约27℃,手部约30℃,躯干部约32℃,额部33~34℃。即四肢末梢皮肤温度低,越近躯干、头部,皮肤温度越高。当气温达32℃以上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小。与之相反,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变大,即随着气温下降,手、足部皮肤温度降低最为显著,而额头部皮肤温度的变动相对较小。皮肤温度与局部血流量密切相关,凡能影响皮肤血管舒缩的因素都能改变皮肤温度。例如,人在寒冷环境中或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特别是手的皮肤温度显著降低,可从30℃骤降至24℃。 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较小,其中肝和脑的代谢旺盛,在全身各器官中温度最高,约38℃;肾、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温度略低;直肠的温度则更低,约37.5℃。由于机体核心部分各个器官通过血液循环交换热量而使温度趋于一致,因此,核心部分的血液温度可代表体核温度的平均值。体核温度不易测量,临床上通常用直肠、口腔和腋下等部位的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直肠温度的正常值为36.9~37.9℃,测量时温度计应插入直肠6cm以上才能比较接近体核温度。口腔温度的正常值为36.7~37.7℃,测量时将温度计含于舌下。由于测量口腔温度比较方便,因而是临床上常用的测温方法。但口腔温度易受经口呼吸及进食食物的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测量时要注意避免这些干扰因素。此外,对于不能配合测量的患者,如哭闹的小儿和精神病患者,则不宜测量口腔温度。腋下温度的正常值为36.0~37.4℃,测量时需注意要让被测者将上臂紧贴胸廓,使腋窝紧闭,形成人工体腔。机体内部的热量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渐传导至腋下,使腋下的温度升高至接近于体核温度。因此,测量腋下温度的时间一般较长,需要持续5~10分钟,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腋下干燥。测量腋下温度方便易行,在临床上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是相对稳定的,当某种原因使体温异常升高或降低时,若超过一定界限,将危及生命。脑组织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脑温超过42℃时,脑功能将严重

生理学复习题——7体温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单项选择题 1.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 A.食物热价B.氧热价C.呼吸商 D.非蛋白呼吸商E.单位时间耗氧量 2.食物的物理热价和生理热价相等的是( ) A.糖B.蛋白质C.脂肪D.糖和脂肪E.糖和蛋白质 3.食物在体内氧化,CO2产生量与O2消耗量之比值是( ) A.食物热价B.物理热价C.生理热价 D.食物氧热价E.呼吸商 4.影响能量代谢率最为显著的是( ) A.寒冷B.炎热C.精神活动D.肌肉活动E.进食 5.特殊动力效应最大的食物是( ) A.糖类B.脂肪C.蛋白质D.混合食物E.高脂食物 6.对基础代谢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B.清晨、清醒、空腹、静卧时测定 C.18~25℃环境中能量代谢最稳定D.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E.基础代谢是机体最低的代谢水平 7.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的相对值为( ) A.低于10%B.高于15%C.±10%~15% D.高于25%~80%E.低于20%~40% 8.在实际工作中常测试腋窝、口腔、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这三处温度由高到低的排列程序为( ) A.口腔、腋窝、直肠B.腋窝、口腔、直肠 C.直肠、腋窝、口腔D.直肠、口腔、腋窝 E.口腔、直肠、腋窝 9.下述有关体温的生理变异,错误的是( ) A.清晨2~6时最低,下午1~6时最高B.运动时体温可暂时升高 C.女子基础体温排卵之日最高D.新生儿体温易波动,老年则略下降 E.儿童略高于成人,女子略高于男子 10.安静状态下,体机产热的主要器官是( ) A.心B.肝C.大脑D.皮肤E.骨骼肌 11.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 )

女生的体温变化规律.

什么是基础体温:人体在较长时间(6小时)的睡眠后醒来,尚未进行任何活动之前所测量到的体温称之为基础体温。 基础体温的原理:正常育龄妇女的基础体温与月经周期一样,呈周期性变化,这种体温变化与排卵有关。 女性月经周期以月经见红第一天为周期的开始,周期的长短因人而异,约为21-35天不等,平均约为28天,其中又以排卵日为分隔,分为排卵前的滤泡期,与排卵后的黄体期。滤泡期长短不一定,但黄体期固定约为14天上下两天。排卵后次日,因卵巢形成黄体,分泌黄体素会使体温上升摄氏0。6度左右,而使体温呈现高低两相变化。高温期约持续12-16天(平均14天)。 1、若无怀孕,黄体萎缩停止分泌黄体素,体温下降,回到基本线,月经来潮。 2、若是已经怀孕,因黄体受到胚胎分泌荷尔蒙支持,继续分泌黄体素,体温持续高温。 3、若卵巢功能不良,没有排卵也没有黄体形成,体温将持续低温。 如何测量与记录基础体温? 1、买一支基础体温计。基础体温计与一般体温计不同,它的刻度较密,一般以摄氏36.7度(刻度24)为高低温的分界。 (36度--刻度10;38度--

刻度50)。 2、将基础体温计于睡前放在枕边可随手拿到之处,于次日睡醒,尚未起床活动时,放在舌下测量三分钟,并记录在基础体温表上。 3、早晨量记体温有困难者,可在每天某一固定时间量,切记事前半小时不可激烈运动或饮用冷热食品。 4、月经来潮和同房日须附加记号标示,遇有发烧饮酒过度晚睡晚起等会影响体温的状况,亦应特别注记说明。 打印基础体温测试表 有正常排卵的曲线图

上图表示正常月经周期28天,基础体温曲线呈现标准的高低温两相变化。从月经开始-排卵日,低温期14天;排卵后持续高温14天,其中第14天为排卵日。 准备怀孕的未准妈妈们,在第14天的排卵日同房是比较好的受孕时机。 每个未准妈妈的月经周期不一定是28天,所以观察到的基础体温曲线图和图示会有差异,关键是在清楚自己的低温期、高温期,找准排卵日,合理安排自己的同房日期,成功怀孕! 已经怀孕的基础体温曲线图

一天当中人体体温的变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一天当中人体体温的变化 导语:一般来讲,除去各种疾病特别是感冒发烧等病症的干扰,人的体温是恒定的,只是和体质有关,有的略高些、有的略低些,基本都能维持在36度左右 一般来讲,除去各种疾病特别是感冒发烧等病症的干扰,人的体温是恒定的,只是和体质有关,有的略高些、有的略低些,基本都能维持在36度左右。其实,如果认真地说,一天之内,人的体温也不是恒定的,有略微的差别,只是变化不大,不易被察觉而已。今天,请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吧。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定要注意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可以随着程序和变化的因素。也可以进行生活中体温那也是呃也是有一定的恒定现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病人来检查体温和观察的病人病情的变化以及某些疾病的预后。 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1度。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3~38摄氏度为低热,38.1~39摄氏度为中度发热,39.1~41摄氏度为高热,41摄氏度以上为超高热。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摄氏度或低于25摄氏度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中枢调节的,很多疾病都可使体温正常调节机能发生障碍而使体温发生变化。临床上对病人检查体温,观察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或判断某些疾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体温正常值: 每日早晚、人体各个部位及男女之间的体温均存在着差异。人体正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

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一)正常体温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7℃(范围36.2-37.2℃),直肠温度37.5℃(比口腔温度高(0.3-0.5℃)。所谓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昼夜因素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日间体温下降的情况。 4.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生理学题库 能量体温

第七章能量体温 姓名:学号:客观题得分:试卷总分: 一、填空题(53分) 1.人体唯一能利用的能量是食物中所蕴藏的______--能,机体摄取的物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参考答案是:化学糖脂肪蛋白质 2.机体含有高能磷酸键的化合物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_______的合成和分解是体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环节,它主要在细胞的________合成。 参考答案是:ATP 磷酸肌酸(3)ATP (4)线粒体 3.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测定在一定时间机体所消耗的_________或者测定产生的_________与所做的外功,都可测算出整个机体的能量代谢率。 参考答案是:食物热量 4.能量代谢的直接测热法是将机体在一定时间散发出来_____ 搜集起来并加以测量的方法。参考答案是:总热量 5.能量代谢的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反应物的量和产物的量之间的______关系,计算一定时间整个机体所释放出来的________。 参考答案是:定比热量 6.长期病理性饥饿情况下,能量主要来自机体本身的__________,故_________接近于0.80。参考答案是:蛋白质和脂肪呼吸商 7.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的状态下,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 参考答案是: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精神紧 8.一个身材高大的人与一个身材瘦小的人进行比较,每小时每_______的产热量差别较大,但每小时每______的产热量比较接近。 参考答案是:公斤体重平方米体表面积 9.烦恼、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等精神紧状态下,机体的产热量__________,但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代谢率________。 参考答案是:显著增加很少增加 10.体温是指机体的_________温度,临床上常用___________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参考答案是:平均深部腋窝、口腔和直肠 11.一昼夜中体温最低的时候是________时,最高的时候是___________时。 参考答案是:清晨2~6 午后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