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6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6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6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值。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名义国内生产总(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的市场价值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5.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存量中的资本流量。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总资中去掉重置投资的部分为净投资。

7.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和劳务的发生。

8.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9.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税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10.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

11.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12.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根据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进而得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同理扩展到三部门和四部门,就得到三部门和四部门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T—G)和I=S+(T—G)+(M—X+Kr)。

13.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

14.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5.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最终产品价值中把消耗掉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了,就得到了净增加值,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国内生产净值NDP。

16.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减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民生产净值。

17.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商品、劳务和货币要连续不断的循环流动,好像水在环形管道里流动一样,为测量国民收入等变量的大小及其变动,建立了宏观经济循环模型。

18.漏出:收入流量循环于环形管道,当存在家庭储蓄、政府税收和国外进口时,都会减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

19.注入:家庭消费、政府购买和向国外出口都会增加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购买,这是对环形管道中收入流量的注入。

20.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21.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22.支出法:是产品支出法、产品流动法和最终产品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去向出发,把一年内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支出的货币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23.收入法:又叫所得法、要素支付法、要素收入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参与生产产品与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

24.生产法:也叫部门法,是按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所有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反映出国民收人的来源。

25.人时GDP:平均一人一小时创造的价值。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均衡产出或收入:经济社会的产量或者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和总需求相等的收人称为均衡收入,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人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产出。

2.消费函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倾向,用公式表示:C=C(Y)。

3.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人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4.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APC=C/Y。

5.边际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S=ΔS/ΔY。

6.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人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APS=S/Y。

7.投资乘数: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的比率,如果用Δy代表增加的收入,△i代表增加的投资,则二者比率k=△y/△i,投资乘数=l/(1一边际消费倾向)

8.政府支出乘数:收入变动弓l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以△g表示政府支出变动,△y表示收入变动,k表示政府支出乘数,则:k=△y/△g=l/(1一边际消费倾向)。

9.税收乘数: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

10.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用k.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则:k=△y/△g=边际消费倾向/(1一边际消费倾向)。

11.平均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l2.一加速数: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二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公式:V=I t/(Y t一Y t-1)=△K/△Y=I t/△Y,这表明投资并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的函数。

13.萨伊定律:储蓄代表货币资本供给∥投资代表货币资本需求,由于利息率的自动调节作用,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使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14.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现代西方经济学者为比较研究的需要,把有关宏观经济问题的论点、推论,加以汇总概括成所谓的“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内容: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能够创造出足够需求来吸收或购买所有的商品与劳务,推论出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存在恒等关系,从整个社会看,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大量的失业。即使出现供求失衡与脱节也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会有价格机制的调节,最终是供求达到均衡,整个经济社会存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必然趋势。模型包括劳动市场、生产函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

15.有效需求:是指社会上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16.流动偏好:是人们心理上对货币的消费或储蓄的倾向,由于存在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现期储蓄和消费的比例。

17.摩擦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或局部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

18.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而导致的失业。

19.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仍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出现的失业。

20.效率:给定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经济资源没有浪费或对经济资源作了能带来最大可能的满足程度的利用。

21.加速原理: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量的增加将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要快。

22.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总支出能够买尽同一时期生产的全部产品和劳务。就是使总支出等于总收入,或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第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

1.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资本的贴现率,它可以视为将一项投资按复和方法计算得的预期利润率。

2.投资的边际效率(MEI):资本是存量概念,投资则是流量概念,相当于本期资本对上期资本的改变值。当利率下降时,若每个企业都增加投资,资本品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就会上涨,在相同预期收益情况下,利率就会缩小。这个缩小了的利率就是投资边际效率。投资边际效率小于资本边际效益。

3.IS曲线:它是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

4.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5.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这是凯恩斯提出的概念。

6.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7.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预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8.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9.货币的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指人们出于交易动机和投机动机而对货币的需求。

10.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这时人们不

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1.LM曲线:它是一条满足货币市场均衡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货币需求和供给都是相等的,亦即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它之所以叫LM曲线,是由于这条曲线上的任一点所指示的利率与所相应的国民收入都会使货币供给(M)等于货币需求(L)。

12.LM曲线的凯恩斯区域:指LM曲线上呈水平状态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利率下降的最低点“灵活偏好陷阱”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即债券价格很高时,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风险很大,因为债券价格已这样高,从而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买债券很可能亏损,人们有货币在手的话,就不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从而使LM 曲线呈水平状态,由于这种分析是凯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13.LM曲线的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LM曲线的古典区域指LM曲线上的垂直线部分。在垂直线部分,LM曲线斜率为无穷大,或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已毫无敏感性,从而货币需求曲线的斜率(1/h)趋向于无穷大,呈垂直状态表示不论利率怎样的变动,货币的投机需求均为零,从而LM曲线也呈垂直状态(k/h趋向于无穷大)。由于“古典学派”认为货币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无投机需求,因此垂直的LM区域称为古典区域。而介于垂直线和水平线之间的区域称为“中间区域”。

14.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给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模型。,

15.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在Is曲线上,有一系列使商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在LM曲线上,有一系列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及收入组合点。IS曲线与LM 曲线交于一点,在该点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均衡数值可通过IS与LM 的联立方程求解。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凯恩斯极端:即水平的LM和垂直的IS模型,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4.古典主义极端:即水平的IS和垂直的LM模型,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5.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6.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因此,为实现收入和利率的不同组合,将两种

政策搭配使用,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由于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有限,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

3.年度平衡预算:就是要求每一个财政年度的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4.周期平衡预算:是指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6.功能财政:根据斟酌使用(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7.货币创造乘数:只货币供给量(M:同伙与活期存款总额)对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变动的比率。公式:M/H=(r c+1)/(r c+r d+r e)(r c:现金存款比率,r d:法定准备率,r e:超额准备率)

8.贴现率(再贴现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尚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称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但未到期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9.基础货币:指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也称为货币基础。

10.法定准备率: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设计和推行的各种措施与规则。

13.经济政策学:是以阐明经济主体为达到其经济目标,针对经济实践中的矛盾而采用的措施和准则为内容的一门学科,或定义为研究经济政策主体的行为、目标和规范的一门学科。

14.政策目标:指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看,主要有四个:(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15.政策手段:指政策主体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必须依赖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工具。包括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

16.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为其主要职能的公共机构。

17.商业银行:银行是办理活期存款和主要为大部分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金融机构。由于过去向银行借款的人都经营商业,所以称为商业银行。

18.收入政策:是限制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使之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适应,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

19.人力政策:也叫劳工市场政策,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

20.相机选择: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应根据宏观经济活动状态的客观要求和各项政策手段的特点,相机的决定和选择某项或某几项政策的手段。

第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进行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总量(一般指劳动和资本)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3.劳动市场均衡:在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即实现了劳动市场的均衡,此时企业所选择的劳动数量恰好等于公众所提供的劳动数量,此时的实际工资即为均衡工资。

4.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长期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此时的总供给曲线惟一条垂直线。

6.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是指社会的总产出,即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之问的关系,即全社会愿意并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同价格之间的关系。以AS表示总供给,P表示价格水平,总供给函数可写成:AS=AS(P)。

7.反L型总供给曲线:又称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呈先水平后垂直的形状,像反过来的L字母,故称反L型总供给曲线。它的含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几个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后,不论价格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而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8.向上倾斜的总供绘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在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和向上伸缩性,在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劳动的边际产量就已经逐渐减少的假设前提下,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派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得产量以前总供给曲线是逐渐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9.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是全聿上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是指在不通的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总量。如果AD代表总需求,P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函数可写成AD=AD(P)。

10.古典的AS—AD模型:是由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和—条按照“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得出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货币数量的增加,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

11.凯恩斯德AS—AD模型:是由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一条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构成的总供给曲线。(即反L型总供给曲线)所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含义是: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只是引起产量

增加。而在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2.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西方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情况下,价格水平就会随着总需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因此,根据这种看法,他们将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的水平段改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正斜率段,但总需求曲线仍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修正了的总供给曲线和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模型即为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基本含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前的产量水平上,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价格和产量水平都增加,而在到达充分就业产量水平后,总需求的提高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会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3.潜在产量线:新古典综合派又把长期总供给曲线叫潜在产量线,它表示社会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

14.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是理性预期学派将预期变量引进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决定劳动需求和决定劳动供给的实际工资’W/P是不一致的,厂商支付的实际工资必然参照劳动边际产品和实际价格水平来计算;而劳动者由于获取实际价格存在成本,实际工资的高低只能取决于预期价格。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就是在劳动者的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条件下形成的总供给曲线。

15.理性预期下的ES—AD模型:理性预期学派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就够构成了理性预期下的ES—AD 模型。

16.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将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分为两种,意料内因素和意料外因素。意料内因素的改变引起的总需求的改变只能使价格发生变动,不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而意料外因素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扩张作用,突然实施的经济政策可看成是意聊外因素表面化,会对经济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这类政策会变成意料内因素,就不会有什么效果,而且,杂乱无章的变动政策会带来人们预期的错乱,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根据上述分析,理性预期学派的除了宏观政策都是无效的结论。

第八章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或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衡量。

2.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3.不稳定原理:哈罗德得出结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基本内容是:若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5.经济周期:所谓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6.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一产量比适合的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

7.短周期:又称短波(即基钦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就是一种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周期,称为短周期。

8.中周期:又称中波(即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指出繁荣、危

机和清算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平均每个周期为9一10年,称为中周期。

9.长周期:又称长波(即康德拉耶夫周期),是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耶夫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较长的循环,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称为长周期。

10.库兹涅茨周期: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长度从15~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论,并提出这些国家的产量增长呈现递减的趋势。为了区别于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称其为库兹涅茨周期。

11.外部因素论:是把经济周期原因归结为经济制度以外的各种因素的理论,也叫外生论,因素有科学发明、技术改良、资源新发现、气候变化、战争与革命化、政治事件等等。

12.内部因素论:是把经济周期原因归结为经济制度本身各种因素变动的理论,也叫内生论。

13.非线性储蓄函数:其曲线呈反s形,经济含义是:在低收入时储蓄少,但是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较陡;正常收入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低,曲线较平:收入水平高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也较陡。

14.非线性投资函数:其曲线呈s形,经济含义是:在低收入水平上,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因而投资少,边际投资倾向高,曲线较平;在收入正常时,由于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因而投资增多,边际投资倾向高,曲线较陡;在高收入水平时,由于成本提高和信贷困难,不易增加投资,曲线又较平。

15.乘数一加速数模型: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作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16.名义粘性:是以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来描述非均衡经济(非市场出清)的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假设原材料成本价格固定不变,由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决定的产品价格固定不变,进而实际工资也是固定不变的。

17.哈罗德模型: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为:G w=s/C或G w C=s。含义是:为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均衡理想的增长,就要使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G w=s/C的水平。

18.多马模型: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AI/I=σs,多马认为:通过增加投资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在下一时期增加更多的支出(即需求),才能保证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及其他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此模型的含义。

19.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主要内容为:在生产的规模效益不变和劳动与资本可相互替代两个前提下,推导出sf(k)=k+nk.这里,sf(k)为社会的人均储蓄,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即资本的深化,nk为新增人口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即资本的广化。这样社会的人均储蓄可被用于两部分:资本的深化及资本的广化。当人均资本不变即k=0时,产量(或收入)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加率,经济数均衡增长,这时有sf(k)=nk。如果一个经济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加率固定不变时,经济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应达到这样数量,即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k)=n,此即黄金分割率。

20.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其含义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率,由利润率高低和利润收入者、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大小决定。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既定条件下,能够通过变动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进而变动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在暗罗模型中是不变的)和利润率,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21.罗默尔模型:表示为:Q i=F(K i KX i),Q i表示i厂商的数量;F表示所有厂商的连续微分生产函数;Ki表示i厂商生产的专业化知识;K表示所有厂商都可使用的一般知识;Xi表示i厂商的物质资本和劳动等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总和。这是一个收益递增模型,把知识积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他们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投入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在模型中,罗默尔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

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门;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

22.卢卡斯模型:是卢卡斯于1988年提出的一个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其特点是把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具体化,将其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上,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该模型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把劳动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同时该模型进一步划分了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

23.斯科特新经济增长论: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提出的一个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的模型。核心是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的生产函数,引入了人力资本和规模收益递增等,其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总量分析的框架上,称为“正统”学派。此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资本投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第九章通货膨胀理论

1.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的指数。通常通过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比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值反映。

2.奔腾的通货膨胀:又称飞奔的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期所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以较大幅度的上涨,上涨幅度在10%~100%之间的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4.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5.动态总需求曲线:是指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直勺,Ⅱ。何轰示,6.动态总供给曲线:是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7.牺牲率:是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8.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9.爬行通货膨胀:又称潜在通货膨胀,一般指每年物价水平上涨率在1%~3%(有的认为1%~5%),不会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出现。

1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一般物价上涨3%~6%或3%~10%之间,有时同爬行的通货膨胀不能截然分开。

11.超级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货币流通速度,货币迅速贬值,物价上涨率呈现加速度状态。年物价上涨超过100%。

12.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在市场上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按照统一比例上涨。

13.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影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程度与快慢都不一样,出现各种商品和劳务价格上涨比例不同的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成为非平衡的通货膨胀。

14.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也称供给型通货膨胀,卖方通货膨胀。是指社会供给方面商品与劳务成本的提高,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15.公开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完全通过一般物价水平上涨形式反映出来,物价上涨率就是通货膨胀率。

16.隐蔽性通货膨胀:是指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出现一般物价上涨,但并没有在官方物价指数变化中完全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

17.抑制性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中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或缺口时,由于政府严格管

制,商品价格无法上涨,因而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商品普遍短缺,出现强迫储蓄,这种状况成为一致性通货膨胀。

18.经济资源配置效应:在通货膨胀过程中,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同,可以改变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引起相对价格体系的变动,最终会使原来的资源配置状况和方式发生变动。这种经济资源配置效应是以非均衡的通货膨胀为前提的。

19.非效率效应:是指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带来不利的影响,会降低经济效率。

20.结构型通货膨胀:在经济活动中,即使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情况,仅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能导致一般物价持续和显著上涨,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

21.北欧模型:北欧的经济学家把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与通货膨胀的国际间传递机制结合起来提出来的,适用于说明小国开放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其含义是一小国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同该国开放经济部门与非开放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之差用非开放经济部门占全国经济比重加权之和。

22.奥肯定率:失业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最主要的是使社会产量减少,其损失大小决定于失业率高低。用来说明失业率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的规律成为奥肯定率。

23.失业:是指在社会经济中劳动者处于无工作的状态,这些人有工作能力和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均称为失业者。

24.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这是劳动力供求在总量上可能是平衡的,但供给的种类与需求的种类不吻合,会出现一方有人找不到工作的事业,另一方有工作找不到合适人的空位。

25.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的失业率,也是维持通货膨胀不变时的最低失业率。

26.工资粘性:是指工资不能随着有效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相应调整,工资上升比较容易而下降却比较困难。

27.价格粘性:是指在以市场不完全性和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假设前提下,认为商品价格不能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及时迅速变动,具有粘性。

28.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29.滞胀:是指日益加速的通货膨胀率与上升的失业率和下降的生产率增长率同时并存的现象。

最新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06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06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值。 2.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4.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名义国内生产总(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 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的市场价值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 5.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存量中的资本流量。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称为重置投资,总资中去掉重置投资的部分为净投资。 7.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者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和劳务的发生。 8.净出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9.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税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10.个人收入:从国民收入中减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 11.个人可支配收入:税后的个人收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12.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以两部门经济为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根据定义,储蓄恒等于投资,进而得到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I=S;同理扩展到三部门和四部门,就得到三部门和四部门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I=S+(T—G)和I=S+(T—G)+(M—X+Kr)。 13.重置投资:用来补偿旧资本消耗,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 14.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15.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最终产品价值中把消耗掉的资本设备价值扣除了,就得到了净增加值,即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国内生产净值NDP。 16.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减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民生产净值。 17.宏观经济循环模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商品、劳务和货币要连续不断的循环流动,好像水在环形管道里流动一样,为测量国民收入等变量的大小及其变动,建立了宏观经济循环模型。

南京财经大学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在题目中的空格上填入正确答案(每一空格1分,共12分)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宏观经济学要解决的解决问题是资源利用问题。 2.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领土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国在某一给定时期内所生产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3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它表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3.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在二部门模型中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 4.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与国民收入成同方向变动。 4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 5.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5.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上实现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6.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6.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依存关系的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7.当就业人数为1600万,失业人数为100万时,失业率为5.9%。 7.若价格水平1970年为80,1980年为100,则70年代的通货膨胀率为25%。 8.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8.经济周期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衰退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9.针对单纯经济增长造成的问题,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报告麦都斯的《增长的极限》提

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和答案

1、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A、国内生产净值 B、个人收入 C、个人可支配收入 D、国民收入 E、国内生产总值 2、下列哪一项应计入 GDP中: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 B、购买 40 股股票 C、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 D、购买政府债券 E、以上各项都不应计入。 3、计入 GDP的有: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折算合成的收入 B、拍卖毕加索作品的收入 C、出神股票的收入 D、晚上为邻居照看儿童的收入 E、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在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中的注入因素是 A、投资; B、储蓄; C、净税收; D、进口。 5、政府支出乘数 A、等于投资乘数 B、比投资乘数小 1 C、等于投资乘数的相反数 D、等于转移支付乘数 E、以是说法都不正确 6、在以下情况中,投资乘数最大的是 A、边际消费倾向为 0.7 ; B、边际储蓄倾向为 0.2; C、边际储蓄倾向为 0.4; D 、边际储蓄倾向为 0.3。 7、国民消费函数为 C=80+0.8Y,如果消费增加 100 亿元,国民收入 A、增加 100 亿元; B、减少 100 亿元; C、增加 500 亿元; D、减少 500 亿元。 8、如果政府支出增加 A、对 IS 曲线无响应 B、IS 曲线向右移动 C、IS 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9、政府税收的增加将 A、对 IS 曲线无响应 B、IS 曲线向右移动 C、IS 曲线向左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0、位于 IS 曲线左下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 A、投资大于储蓄; B、投资小于储蓄;

C、投资等于储蓄; D、无法确定。 11、当经济中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 LM 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2、一般地,在 IS 曲线不变时,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 A、收入增加、利率上升; B、收入增加、利率下降; C、收入减少、利率上升; D、收入减少、利率下降。 13、如果现行产出水平为 10万亿元,总需求为 8 万亿,可以断定,若经济不是充分就业,那么: A、就业水平将下降 B、收入水平将上升 C、收入和就业水平将均衡 D、就业量将上升 E、就业水平将上升,收入将下降 14、在流动陷阱(凯恩斯陷阱)中 A、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十分有效 B、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无效 C、货币政策无效,财政政策有效 D、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 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5、如果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采取的措施是 A、卖出国债; B、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 C、降低再贴现率; D、提高再贴现率; 16、如果名义利率为 6%,通货膨胀率为 12%,那么实际利率是 A、6%; B、18%; C、12%; D、-6%。 17、自发投资增加 10 亿元,会使 IS 曲线 A、右移 10 亿元 B、左移 10 亿元 C、右移 10 亿元乘以支出乘数 D、左移 10 亿元乘以乘数 18、由于经济萧条而出现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19、如果某人刚进入劳动力队伍尚未找到工作,这是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性失业 20、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经济将: A、累积性扩张 B、累积性萧条 C、均衡增长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1、宏观经济学:以涵盖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方式、相互联系与变动规律,分析并应对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经济波动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目标。 2、国民经济核算帐户:用来定义基本宏观经济变量关系,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账户,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前提知识。 3、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经济核算帐户基本概念,度量一定时期一国生产并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的总产出价值。 4、名义GDP:采用现行物价衡量总产出价值。 5、实际GDP:采用不变价格衡量总产出价值,用物价指数对名义GDP进行通缩。 6、支出法: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进行加总,计算这一时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7、收入法:把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加总得到国民收入。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费-生产补贴)+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8、部门法、生产法: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各部门增加值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反映了GDP来源。政府部门劳务按其收入计算。 9、国民生产总值:统计利用一国国民拥有的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所提供的产出总 量。 10、个人收入: 个人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和,即国民收入中不包括公司利润等的部分。 11、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指个人收入中进行各项社会性扣除之后(如税收,养老保险等)剩下的部分。 12、劳动生产率: 一个单位的劳动在一定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出量。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速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13、社会生产函数: 生产理论研究资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具有以下一般形式生产函数: Y= AF(L,K)。 1、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从短期看问题”分析角度,体现在简单收入决定模型中,该模型显示总需求决定经济运行规模的原理和条件。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1附答案

一、选择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The government reports that "GDP increased by 1.6 percent in the last quarter." This statement means that GDP increased a. by 6.4 percent for the year. b. at an annual rate of 6.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c. at an annual rate of 1.6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d. at an annual rate of .4 percent during the last quarter. 2.A Brazilian company produces soccer bal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xports all of them. If the price of the soccer balls increases, the GDP deflator a. and the CPI both increase. b. is unchanged and the CPI increases. c. increases and the CPI is unchange d. d. and the CPI are unchanged. 3.The price of CD players increases dramatically, causing a 1 percent increase in the CPI. The price increase will most likely cause the GDP deflator to increase by a. more than 1 percent. b. less than 1 percent. c. 1 percent. d. It is impossible to make an informed guess without more information. 4.A nation's standard of living is measured by its a. real GDP. b. real GDP per person. c. nominal GDP. d. nominal GDP per person. 5.In 2002 President Bush imposed restrictions on imports of steel to protect the U.S. steel industry. a.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b. This is an in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c.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growth. d. This is an outward-oriented policy which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have beneficial effects on growth. 6.Generally when economists and the text talk of the "interest rate," 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a. real interest rate. b. current nominal interest rate. c. real interest rate minus the inflation rate. d. equilibrium nominal interest rat e. 7.An increase in the budget deficit a.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fall. b. makes investment spending rise. c. does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d. may increase, decrease, or not affect investment spending. 8.Norne Corporation is considering building a new plant. It will cost them $1 million today to build it and it will generate revenues of $1,121 million three years from today. Of the interest rates below, which is the highest interest rate at which Norne would still be willing to build the plant? a. 3 percent b. 3.5 percent c. 4 percent d. 4.5 percent 9.Recent entrants into the labor force account for about a. 1/2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b. 1/3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c.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 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2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leaving the labor force. d. 1/4 of those who are unemployed. Spells of unemployment end about 1/5 of the time with people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 相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06级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06 / 2007学年秋季学期 宏观经济学试题卷(A) 考试形式:闭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本卷面成绩占课程总成绩 80 %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 2. 资本广化和资本深化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宏观经济学创立过程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A.凯恩斯所具有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B.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 C.罗斯福新政的成功; D.新古典经济学的衰落。 2. 假设某国第1年即基期的产出为1000亿元,第8年GDP折算指数提高了一倍, 而实际产出增加了50%,则第8年的名义产出为()元。 A、1500亿; B、2000亿; C、3000亿; D、4000亿。 3.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GDP总和会()。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能确定。 4. 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3%、每年通货膨胀率5%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 目,该项目需要花费100万美元,预计在两年内回收130万美元,若回收资金以当时的名义美元计算,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 A、值得; B、不值得; C、不能确定。 5. 假设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政府购买增加了80亿元,政府购买乘数为4,那么()A、国民收入增加将小于320亿元;B、国民收入将增加320亿元; C、国民收入增加将大于320亿元; D、国民收入增加不确定。 6. 在IS-LM模型中,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得LM曲线右移100亿元,若货币交 易与预防需求量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1/2,可知货币供给增加了()。 A、100亿元; B、50亿元; C、200亿元; D、70亿元。 7.当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LM曲线第三区域中,意味着()。 A、i>S,且L<M; B、i>S,且L>M; C、i<S,且L<M; D、i<S,且L>M。 8. 某人因为纺织行业不景气而失去工作,这种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愿失业。 9. 设一经济中有以下菲利普斯曲线π =π-1– 0.5(u -6%),为使通货膨胀率减少 2个百分点,必须要有()的失业。 A、8%; B、10%; C、14%; D、16%。 10. 一个中周期的平均长度为8-10年,又被称之为()。 A、库兹涅茨周期; B、康德拉耶夫周期; C、朱格拉周期; D、基钦周期。 三、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

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期末试卷

《宏观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Ⅰ部分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平均消费倾向表示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 2、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总支出和国民收入相等时的国民收入。 3、宏观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4、交易余额和预防余额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投机余额主要取决于利息率。 5、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贴现率。 二、判断题(下列各题,如果您认为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中打上“√”号,否则请打上“×”号,每题1分,共10分) 1、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有助于缓和经济的波动。(对) 2、从短期来说,当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也为0。(×)。 3、消费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4、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时,我们就可以说,发生了通货膨胀。(×), 5、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是国民收入的递增函数。(×) 6、当投资增加时,IS曲线向右移动。(对) 7、在IS曲线的右侧,I

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20分) 1、消费曲线位于45o线的上方表明,储蓄是( c )。 A、正数 B、0 C、负数 2、在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 b )。 A、20% B、80% C、30% 3、当总需求增加时,国民收入将(c )。 A、减少 B、不变 C、增加 4、假定边际储蓄倾向等于20%,则增加100万美元的投资,可使国民收入增加(b )。 A、200万美元 B、500万美元 C、800万美元 5、哪一对变量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大的乘数作用(b )。 A、政府支出和政府减税 B、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 C、政府减税和政府支出 6、假定边际消费倾向等于60%,政府同时增加20万美元的支出和税收,将使国民收入( a )。 A、增加20万美元 B、保持不变 C、增加12万美元 7、要消除通货膨胀缺口,政府应当(c)。 A、增加公共工程支出 B、增加福利支出 C、增加税收 8、技术的进步造成部分人不适应新的工作要求,由此产生的失业是(b )。 A、自愿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需求不足的失业 9、如果通货膨胀没有被预料到,则通货膨胀的受益者是(a ) A、股东 B、债权人 C、退求金领取者 10、下面哪一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c )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C、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宏观经济学习题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宏观经济模型以图形来说明国民经济运行的形式,通常将国民经济分为、、和四个部门。 2、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或生产要素的总收入用于和。 3、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或生产要素的总收入用于、和。 4、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或生产要素的总收入用于、、和。 5、不扣除折旧的投资称为,扣除折旧的投资称为。 6.假设技术条件和投资环境为一定,投资主要取决于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利息率。它与前者方向变化,与后者方向变化。 7.在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和之和。 8.在二部门经济中,均衡的国民收入是和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从图象上说,它是总需求曲线和相交时的国民收入。 9.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和的增加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 10.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和的减少将导致均衡国民收入的增加。 11.如果挤出效应为零,那么,增加同样数量的支出和税收将导致国民收入的。 12.如果挤出效应为零,那么,政府增加支出,减少税收、及其同时增加同量的支出和税收相比较,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大,次之,最小。 13.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需求主要取决于。 14.IS曲线表示在和保持相等的前提下,与之间的关系,它的图象上是向倾斜的曲线。 15.LM曲线表示在和相等的条件下,与之间的关系,它的图象上是向倾斜的曲线。 16.IS曲线左下方的各点,表示投资储蓄;IS曲线右上方的各点,表示投资储蓄。 17.LM曲线左上方的各点,表示货币曲线需求量货币供给量;LM曲线右下方的各点,表示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 18.投资的增加导致IS曲线向移动。 19.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导致LM曲线向移动。 20.通货膨胀是指物价在一定时期的而的上涨。 21.推动与推动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典型特色。 22.在社会已达到充分就业,没有剩余闲置资源的情况下,总需求增加将使,从而出现的现象。 23.领取工资、退休金和社会福利金的人将在一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中。 24.股东、投机者和债务人将在一场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中。 25.在持续的通货膨胀中,如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抵消工资上涨引起的生产成本上升,那么通货膨胀将会造成产量和就业量。 26.失业率越低,货币工资增长就,通货膨胀也就,这是菲利浦斯发现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1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国民生产总值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政府转移支付 消费函数储蓄函数投资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乘数平衡预算乘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加速数 资本边际效率灵活偏好货币需求流动偏好陷阱IS曲线LM曲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挤出效应货币幻觉古典主义极端 结构性失业经济增长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器功能财政充分就业预算盈余货币创造乘数基础货币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单一政策规则拉弗曲线经济增长有保证的增长率经济周期黄金分割律倒U字假说通货膨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二、判断是非题: 1、宏观经济学以收入和就业为分析中心,故又可称收入理论或就业理论。 2、GNP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产品的市场价值。 3、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是美国GDP的一部分,也是日本GNP的一部分。 4、从GN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可以得到NNP。 5、个人收入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6、三部门经济的投资储蓄恒等式为I=S+(T-G)。 7、GNP折算指数是实际GNP与名义GNP的比率。 8、国民收入核算体系将GN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 9、政府转移支付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 10、若某企业年生产50万$的产品,只销售掉40万$的产品,则当年该企业所创造的GNP为40万$。 11、某出租车司机购买了一辆产于1992年的小轿车,该司机为此付出的10万¥的购车费应计入1996年的GNP中。

宏观经济学基本公式

字母定义: X:出口M:进口NX=X-M:净出口 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性支出 To: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入T=To-Tr 国内生产总值GDP:Y=C+I+G+NX 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Yd=Y-T 一、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消费者,企业) Y=C+I (支出) Y=C+S (收入)(总需求=总供给)I=S 投资=储蓄恒等式 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 Y=C+I+G (支出) Y=C+S+T (收入)I=S+T-G 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国外部门) Y=C+I+G+(X-M) Y=C+S+T+Kr Kr: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 二、产品市场 消费函数: c=α+βyα:自发消费,β:边际消费倾向(MPC), y是可支配收入,Yd=Y-T 储蓄函数:s=y-c=y-(α+βy)= -α+(1-β)y (1-β):边际储蓄倾向(MPS) 1、两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c=α+βy; 联解得:y=(α+i)/(1-β) 投资乘数:总投资增加时,收入的增量是投资增量的k倍,k为投资乘数,k=1/(1-β) 2、三部门的收入函数 y=c+i+g; c=α+βYd=α+β(y-t);联解得:y=(α+i+g-βt)/(1-β) Yd=y-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β) 税收乘数:kt=-β/(1-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β) 3、四部门的收入函数进口函数m=mo+ry ;出口函数x=Xo-ry y=1/(1-β+r)*(α+i+g-βt+βtr+x-mo) 对外贸易乘数:k=1/(1-β+r) 三、货币市场 投资函数:i=e-dr e:自主投资,-dr,投资需求与利率有关,r,利率货币需求 两部门经济中: 1、货币需求 Y=(α+i)/(1-β)= (α+e-dr)/(1-β) r=(α+e)/d-(1-β)y/d IS曲线 2、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量L=(ky-hr)P P为价格指数m=ky-hr实际货币量 则有y=hr/k+m/k R=ky/h-m/h LM曲线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一国某年的名义GDP为1500亿美元,当年的实际GDP为1200元,则GDP平减指数等于() A、125﹪ B、150 ﹪C、100﹪D、180﹪ 2、假如某国目前的均衡国民收入为5500亿元,若政府要把国民收入提高到6000亿元,在边际消费倾向等于90﹪的条件下,应增加投资() A、50亿元 B、500亿元 C、450亿元 D、540亿元 3、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使() A、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 B、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的货币量 C、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均衡的货币量 D、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收入 4、引起IS曲线右移的原因有() A、政府消减国防开支 B、对未来利润预期变得悲观 C、实际货币需求大于供给 D、其他国家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5、在IS不变的情况下,货币减少会引起() A、y增加,r上升 B、y增加,r下降 C、y减少,r上升 D、y减少,r下降 6、若支出乘数为2,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曲线()亿美元 A、左移10 B、右移10 C、左移20 D、右移20 7、()将导致LM曲线向右移 A、交易货币需求减少 B、投机货币需求增加 C、货币供给增加 D、货币供给减少 8、税收增加将使(),利率(),收入() A、IS曲线右移提高提高 B、IS曲线左移降低降低 C、IS曲线右移降低提高 D、LM曲线右移降低提高 9、在凯恩斯区域内()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 C、财政政策无效 D、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样有效 10、反周期波动的财政政策为经济()时应()政府开支,()税收 A、衰退增加消减 B、高涨增加消减 C、高涨增加提高 D、衰退减少消减 11、中央银行向公众大量购买政府债券的意图是() A、增加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宏观经济学脉络图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加入时间:浏览:3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 3 总学时:54 理论学时: 0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经济学类、财经类、管理类各专业本科 开课分院、系:经济分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宏观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经济类本科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类各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经济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所以该课程在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具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运行及其后果作为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课程研究涉及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来说明决定国民收入、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危机的根源,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关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还对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政策主张等进行介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以人们日常的经济行为和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为背景,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2、课程教学内容、要求 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当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各个总量的概念及其关系,特别要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要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民收入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前提。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在国民收入的各个总量中,最基本的总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本章说明的是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在内的各个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关系、国民收入核算方法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一、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二、国内生产总值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 四、名义GDP和实际GDP 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GDP 三、用生产法核算GDP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式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恒等关系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当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掌握投资乘数等乘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投资乘数原理。 【教学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包含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四个市场,只涉及产品市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凯恩斯主义关于一个经济社会的总产出或者总收入如何被决定的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说明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其内容包括

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 1. GDP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净税收T=20,投资I=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IS曲线(). 7.若消费函数为C=40+0.8Y d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宏观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之和。 名义GDP:是指一定时期内,用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产出价值 实际GDP:它以不变的价格来计算某个时期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国内生产净值: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折旧的结果 国民收入: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个人收入: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即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以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简答题 1.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理解该概念时应注意哪几个方面?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理解时应注意六个方面的含义: 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而不是所受卖掉的最终该产品价值;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国民收入有几种核算方法? 可以从三种角度来核算国民收入。 第一种是从生产角度出发,把各个部门所提供的全部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扣除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总和,即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第二种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计算国民收入,再推算出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收入法。 第三种是从支出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国民收入核算常用收入法和支出法。 3.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论述题 试述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 (一)产品流动法产品流动法又称为产品支出法、支出法、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它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将一个国家在一年内消费者所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支出进行加总,来计算该年内全社会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在运用产品流动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时,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所相加的一定要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或劳务,或者说是扣除了生产各个阶段上重复计算后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中作为投入品的那些产品和劳务。在计算最终产品的产值时,也可以运用增值法,即只计算在生产各阶段上所增加的价值。 (二)要素所得法要素所得法又称所得或收入法、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角度出发,将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相加起来,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

宏观经济学公式

宏观经济学部分 一、国民收入的计算: 1.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 支出法:)(M X G I C GDP -+++= 收入法:T S C GDP ++= 2.国民收入恒等式: T S C M X G I C ++=-+++)( 消去C ,得到: T S M X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则: T S G I +=++ 若不存在对外经济活动和政府活动: S I =——两部门经济中IS 均衡条件 二、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均衡:I=S (两部门) 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以收入y 为自变量: ⑴消费函数:)(Y C C = 平均消费倾向:Y C APC = 边际消费倾向:Y C MPC ??= =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⑵储蓄函数:)(Y S S = ※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规律 2.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 ⑴假定消费函数的基本形式:Y C βα+= ⑵用消费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Y S C Y ++=+=βα ∵0I I S == (I 0为自主投资) 于是 0I Y Y ++=βα ? β α-+= 10I Y ——(Ⅰ) ⑶用储蓄函数决定国民收入,有: ∵S C Y += ∴Y Y Y C Y S )1()(βαβα-+-=+-=-= Y C βα+=)] ([Y C C =即S I =S I Y +=

又∵)(0I I S == ∴0)1(I Y =-+-βα β α-+= ?10I Y ——(Ⅱ) 可见,用消费函数推倒国民收入和用储蓄函数推倒国民收入能得到相同的结果。(Ⅰ)式等于(Ⅱ)式。 ⑷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 设G=G 0, T=T 0,则加入税收后,消费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变为Y d =Y=T 0,于是有: )(0T Y Y C d -+=+=βαβα 于是:0 00)(G I T Y Y G I C Y ++-+=++=βα β βα-++-= 10 00G I T Y ——很重要的推导基础 3.乘数理论——对“推导基础”中所求变量求导 ⑴投资乘数:对I 求导 β -= 11 dI dY ,即为投资乘数。 于是由于投资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I I Y ⑵政府购买乘数:对G 求导 β -= 11 dG dY ,即为政府购买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购买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 -? ?=?111G G Y ⑶税收乘数:对T 求导 β β--=1dT dY ,即为税收乘数。 于是由于政府税收变化量导致的收入变化量β ββ β -?- =-- ??=?11T T Y ⑷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支出同时变动。即,把⑵和⑶中乘数相加: 1)1(11=--+-β ββ,也就是说,平衡预算乘数为 1。于是,政府支出及税收同时变动ΔG (或ΔT )时,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动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