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思考题

中西文化比较(中外文化专题)思考题

绪论思考题:

1.简述文化的有代表性界定。

2.简述文化与文明的区别联系。

3.简述广义文化的结构。

4.简述文化的特征

5、简要说明两种跨文化比较方法及其代表人物和成果。

一、思考题:

1 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2 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3中国的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4 西方的地理环境有哪些特点?对西方文化有什么影响?

二、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

2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3.中国农耕经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4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

5西方文化的经济基础是怎样的?它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6试比较中西经济基础的异同。

三、思考题

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是什么?

2中国宗法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4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特点?

5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6.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基础是什么?西方的政治结构以怎样的政治体制为核心?

7.比较中西原初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四、思考题

1试述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代表性观点。

2你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体现在哪些方面)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有何不同?

4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精神都有哪些内容?

5中西文化是如何看待个人的价值的?

6西方文化是如何化解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群体、利他的冲突的?

7试述中西民族性格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

8试述中西方不同的内向与开放的文化心态。

9试述西方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0试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特点。

11你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2五四时代对中西文化精神的探讨与今天的观点有何不同?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文化是伦理型文化

六、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何种地位?

2天人之辩的价值观内涵是什么

3.如何理解儒家的群己关系论?

4.传统义利之辩有何现代意义?

5儒道的人格学说有何不同的价值取向?

七、思考题

1.“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中西方哲学思维的认识论前提有什么不同?)(中西哲学思维的宇宙观、认识论有什么不同?)

2.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中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区别)

3.实践理性与思辫理性具有怎样的文化影响? (中西方哲学思维在目标追求上的原则差别)

八、思考题

1.你认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怎样的?你同意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吗?为什么?

2.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3.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中西语言在类型上有什么差异?阐述它们的表现(语义型与语法型)

5试述中西语言在构成方式上的差异——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6试从语法范畴特点分析中西语言的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的差异.

7试述中西语言在句法结构和句法文化方面的差异.

8 试述中西语言在修辞方面的差异。

9.中西语言的基本差异有哪些?中西语言在句法和修辞方面存在哪些不同?

10中西语言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九、[思考题]

1.基督教的神人观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天人观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2.为什么说有着不同观念体系和不同宗教体验的道教和佛教禅宗都是人本宗教?

3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宗教态度。

4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宗教信念。

5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宗教体验。

6试述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王权与教权的关系。

十、[思考题]

1.中西法学思想的文化价值基础与哲学基础有何差异?

2试述中西方不同的社会规范基础——礼与法。

3中国社会规范的德治实践是怎样进行的?西方社会规范的法制实践是怎样进行的?

4.中西法治传统及其现代影响如何?

5.早期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与苟子思想是否存在逻辑的关联?

十一[思考题]

1谈谈你对中西艺术意蕴上的特征——写意与写实的理解。并谈谈这种特征在艺术上的显现。

2试析中西艺术在美学风格上的差异及其现

3谈谈你中国艺术所追求的“中和之美”的理解。

4谈谈中西艺术在形式、技法上的差异。

5试析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的在技巧和效果上的差异。

6试析西方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在美学基础和艺术表现上的演变。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理工学 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中文):宋体四号加粗 (外文):Times New Roman 斜体四号加粗 学科部:宋体四号加粗 专业:宋体四号加粗 学生姓名:宋体四号加粗 学号:宋体四号加粗 指导教师:宋体四号加粗

2012年 5 月22 日 目录(二号宋体居中) 1.引言 (1) 2.供应商选择 (3) 3.供应商及其作用 (4) 4.............................................................................................................5 5.............................................................................................................7 6.............................................................................................................9 7. (10) 8.结束语 (11)

参考文献 (12)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二号宋体居中) 摘要:在当今社会, 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研究已经成为文人们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中西方文化各自特点与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正确把握, 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前进道路是非常重要的。文章从中西方文化的四个典型差异, 即思维方式、价值观、宗教信仰、饮食观四方面入手, 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各自特色, 寻求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融合路径,从而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与鉴别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加强对两种文化更深层次的认识。(小五号宋体,单倍行距)(不少于400字)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合 1.引言(三号宋体)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影响之比较 摘要: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是人们的思想与环境互动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的总和。因此,文化与环境可说是彼此相生、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中西文化自源头上就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就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地理环境。本文将从中西代表地形的形成上来讲述地理环境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地理环境;差异 “桔生淮南则为桔, 生于淮北则为枳, 果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 水地异也。”春秋时齐国人晏婴在其《晏子使楚》中如是说。每一种文化状态都会因为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以及遇到的成长发展的机遇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特点。 一种文化成长过程中受到许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文化初始阶段,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是直接的、巨大的,山川、河流、海滨、沙漠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明形态。而中西文化正是在这些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孕育产生的,本文将就这些环境对文化影响进行比较,从中探索中西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发展道路,探索中西文化在产生源头上由地理因素造成的影响。 我们现在所指的中西文化的概念,主要是指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及长江流域为轴心发展起来的华夏文明或曰中国文化,和以爱琴海、地中海为中心兴起的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或曰西方文化,从这一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文明的起源首先要依赖于地理环境,在一个相对温和宜人的地理环境中,才能产生人的聚集、互动、生产乃至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古往今来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应该把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作用放在首位, 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近代的黑格尔到历史学家汤因比对此都有过论述。例如,希波克拉底就曾提出:“人类的人相学可以分为树木茂密和水源充足的山岳型,土地贫瘠的缺水型,草地沼泽型,开阔的排水良好的低地型。” 为什么华夏文明会产生在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呢?我们试从地理环境的变化出发去探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黄河流域有比较丰厚肥沃的土壤层,这个土壤层的形成是由于从远古的时代起,中国北方的西伯利亚的寒流不断地向南方移动,在经过蒙古大沙漠的时候,风力把细沙卷了起来,夹裹飞扬,但是当到了中国的黄河中下游一带时,由于风力不支,慢慢地沙尘又降了下来,经过长期的一个过程就在中原一带形成了约150 多米厚的土壤层;二是黄河中下游处于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以东的地带,这里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雨量相对要充足和湿润得多,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华夏民族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下发现了水稻的种植与耕作,形成了定居的农耕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安居乐业”和“男耕女织”的形成。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既非宙斯似的神力化身,亦不是阿加门农、赫拉克

中西文化异同

中西文化异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西方文化古典淡雅,底蕴深厚。从地域的角度上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分类,恰好是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完整概括。那么,这两种文化有何异同之处呢,下面就是我们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异同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架构的核心。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这种文化,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冒险,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在社会组织中,以“爱”为其架构的内核。 二、法制观念的异同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在中国人

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制度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但由此产生的弊端是:过度的自由主义和人权旗帜,造就了今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不尊重他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喜欢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别国,把入侵别国当成了文明的推进,与中国人讲究和平共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从中西文化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从中西文化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进行比较,择优弃劣,从而找到某些,当然不失为很好的途径。但是笔者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或者就教育论教育, 不涉及文化, 难免“只注意前景不注意背景” ,也就难免有“全盘西化”的倾向或者有“是己过甚” ,不遗余力地指摘西方教育的弊端。以笔者之见,应当看得更宽更科学化更实际化一些,获得的结论才能更接近我们想要达到的目标。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根本,教育是枝叶。想真正把握教育的性质特点、来龙去脉必须从文化出发,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论。 1.中西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德”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智”。“崇智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为官“制订律法以示功” ,为民“开发工商以谋利”。 2.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历史传承” ,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现世享乐”。中国人的则是“光宗耀祖”、“望子成龙”、“敬长辈甚于爱自己” 3.中西文化的人伦观念不同。在人伦上, 中国文化是“利他主义” ,西方文化是“利己主义”。 差异还有很多,择要陈述以上三点。 二、中西教育的差异

1.教育目标不同。中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螺丝钉”式的人才,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而且让人放心一一这当然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西方教育的目标是, 培养“万金油”式的人才,无论用到哪里都能产生神奇的效果一一这当然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才智修养。钱穆先生认为西方教育意义仅为功利,而中国教育则在教人为人。 2.教育内容不同。中国传统教育,是德业双修,德为主,业为辅, 德乃内在之神, 业乃外在之形; 西方教育, 是智业双修, 智为主, 业为辅, 智乃内在之神, 业乃外在之形。(业,就是学业,在中小学, 就是知识,下同)按照逻辑的分析方法可知: 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是有“德”有“业”无“智” ,西方教育的内容是有“智”有“业”无“德”,交集, 仅仅是作为外形的“业”。 3.教育策略不同。中国教育重视理论学习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实践操作的策略;中国教育重视严师出高徒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宽容就是爱的策略;中国教育重视知识积累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策略;中国教育重视考试分数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动手能力的策略; 中国教育重视学生向教师学习的策略, 西方教育重视学生自己钻研的策略――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先生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中说:“我总有个感觉: 在中国是学得多悟得少;在美国是学得少悟得多。” 4.教育效果不同。我们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效果,与西方的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 融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编者按:本期专访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荣誉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前文化参赞、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培训专家张祖望先生,请他谈谈多年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酒店业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感悟。下面是他谈话的笔录。)关于中、西方文化在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这是一个大题目,要充分阐述的话是可以足足写一本书的,今天我只能信手拈来,随意地就我近年来在国内外作为一名顾客或者说是一名VIP客人在一些高星级酒店里遇到的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从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异同作一点分析,以期与业内同仁们共同探讨。 维系与顾客的关系(1、2) 一:职业平等观(5组织内部个性化管理) 在西方,平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文思想,可是在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官本位”的观念还常常在某些地方处于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展也给服务行业涂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多年前,有一次我“打的”去上海某个外资五星级酒店,给我开门的却是那家酒店的外籍总经理。我感到很惊讶,但是那位总经理告诉我说,在他们酒店集团里有一个制度,每年各酒店总经理都要有半天的时间到酒店最低层的岗位上体验工作。各部门高层经理也要每月有一天在他所管辖的部门的最基层的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为加强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交流和融合。体验普通员工的辛劳心态与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说,这是西方职业人格平等的表现。同时我也想过,如果我们的国资酒店的高管人员对部属员工更多一点平等,更多一点人格上的尊重,不仅在观念上也在制度上有所体现,这无异会给酒店的形象与效益带来良性后果。 二:理解非主流客人的需求(2个性服务) 在酒店,总会有主流客人和非主流客人之分,如何在满足主流客人的同时也能同样关注非主流客人的需求这是酒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久前,我在日内瓦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入住,在我出差欧美国家的时候,总习惯于一到房间就打电话到客房部要热水器,因为西方人不喝热水,而中国人却要沏茶等用。可是这次我放下电话后等了十五分钟还没送来,于是再打电话催问,对方却说“对不起,我忘了”。当然,之后他们很快就送来了,尽管送得迟了些,我照样还是给了小费,但这件事使我不快,我想:怎么能对客人的嘱咐说“忘了”,如果在中国的五星级酒店,即使是真的忘了,也不会“实话实说”,而是会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们马上送来”。这里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正确对待非主流客人的各种需求,我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代码:1012014 课程负责人:李红梅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 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探讨和介绍。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 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 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 不同特点。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 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 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 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 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 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中教育的差异 学号:12520218 姓名:李森军班级:汽教122班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养育了不同的民族,而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更是造就的了如今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现今,我想以我有限的认知,根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谈谈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一、从个体和集体的观念 我国的古代教育历来是把群体利益放在首位,“顾全大局”往往是评价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中华民族一项提倡识大体,顾大局的精神,任务个体的价值只有在真题的利益中才能得到实现,个体的完善归根结底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隶属于群体利益的协调、治国安邦这一至高至上的目标。我有时看历史人物传记的时候,也常常会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故事:某某斗升小明,为了群体的利益,或者是为了群体的大意,会往往会选择毫不犹豫的去选择牺牲自己。 《正始》中记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想想连古代连普通的小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大局意识,跟不用说治理整个国家的官宦了。而这样自古以来以大局意识为主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也任然以这样的方式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但西方文化中所体现的教育方式往往与我们相反,早在古希腊的伯里克利黄金时代,普罗塔哥拉明确地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念,任务个人不把法律和城廓的利益作为必然性来服从,个人行为的标准是自身的欲望和利益。普罗塔哥拉这个理论上的观念,意味着个人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当以个人的欲望和利益作为道德的尺度,这一思想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西方人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只有首先保证了个人利益之后,才会在去保证集体利益。 因此,西方的教育也由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演变成如今这样与东方教育思想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西洋人将个人与宇宙划开,中国人却打成一片。” 二、从民族精神、性格上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节日文化之比较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日渐加快,中西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作为这种交流的一部分,节日文化已成为促进中西交流的重要媒介。其中中国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中西方两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探讨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的典型。研究其差异性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并较理性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节日差异 文化的世界是斑斓多彩的,对文化的描述同样如此。这不仅因为各国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文化也各具特色;也因为对同一文化现象如果选择观察的视角不同,也会看到不同的内容,看出不同的结论。节日,一种文化现象,全方位的表现出孕育这一节日的民族的历史文化意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分别是东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对这两个节日的由来、习俗、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斑。【1】 一、春节和圣诞节的由来 (一)春节的由来 春节,在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记,周曰年。”因为其在农历的岁首,又称“岁”。春节的概念,最初的含意都来自农业。周人主要是根据农作物成熟的周期来认识“年”这个概念的,《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在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周人要举行一年一度酬神庆丰收的活动,这就是过年的雏形。汉代太初元年创立了太初历,俗称夏历,确定正月为岁首,初一为元旦,过年的节日就基本定型了,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为了顺应农时、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而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2】 (二)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也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在每年公历12月25日。在宗教上它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和更好地相互关爱。耶稣是因圣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一、《喜福会》——母女纠葛中的文化碰撞 在这一书中,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是作者一直着重描写的一对矛盾。四对母女之间的矛盾存在着对立和冲突,到最终还是融合到了一起。母亲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女性,她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和代表。但是女儿们是出生在美国的新女性,总有新思想,所以母女之间即使是有亲情的纽带进行维系,但是她们之间仍然存在代沟,仍然充满着矛盾。母女双方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和美式的价值观念,所以她们陷入了僵局——到底应该如何生存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母亲对她们施加了许多的影响,以“这都是为了女儿好”的心态和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教育。但是女儿们明显是有自己的想法的,想冲破束缚,想要取得自我独立的权利,母女双方的紧张形势一触即发。这里可以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国新式价值观念的一种文化冲突。但是,当女儿们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磨难的时候,母亲们都会以自身的亲身经历进行开导,帮助女儿们明白自身的处境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母女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了融合和和谐的道路。这四个家庭就像是一个大环境下的小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浓缩了中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并融合的过程。女儿从母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逐步确立了自己的来源和价值,在美国这个新环境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确地找到了如何对待文化冲突的方法,即肯定自己的根源和传统文化,并在新环境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谭恩美女士通过艺术地描写两代人的文化冲突、融合、碰撞展现出了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融合的过程。 二、《吃一碗茶》——第三空间的挣扎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从中西方教育差异谈跨文化交际 一导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整个世界俨然变为一个”地球村”,它使得生活在不同文化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比较空前频繁和迫切。我们被带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也被一下子推上了跨文化交际的舞台。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只是会外语,更要了解其文化背景,了解其世界观价值观等等。如今,有许多中国家长在国内掀起一番出国热,目的是让孩子更早的接受外语的熏陶以及外国教育,自此引起了一股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的对比和讨论,研究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能够促进我国教育方式的改善,帮助我们更好取其精华,也会提高我国整体的跨文化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好的适应全球化。 在翻阅了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和相关论文之后,我对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教育方式进行研究。通过对比,逻辑推理等方法进行论证。希望能够在探索,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启发,进而得出合理的,有参考价值的结论。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个逆反的孩子》、 《跨文化交际》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邵春阳:论中西方教育之差异》、《美国打工日记》、《美国也荒唐》、《英国见闻录》 三分层次讨论核心 中式教育、西式教育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西方在其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家庭教育不同,学校教育不同,社会环境不同造成的影响。

1)家庭教育不同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英语学习:中西方文化差异 There is a table which compares Chinese and English native speakers with respect to certain cultural conventions. 中西差异的实例,不得不看。 Situation1 英国人对家人的帮忙会说谢谢;而中国人认为帮助家里人是一种义务,所以无需言谢。 Interactions: help between family members Conventions: politeness Chinese Conventions: one's own obligation, no need to thank or be thanked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Expect polite expressions like 'please', 'thank you', etc. Situation2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对待他们是十分友好的,但是有时候会问出一些令他们感到尴尬的问题,比如问他们的年龄和工资。 Interactions: conversation between people meeting for the first time Conventions: conversational topics, privacy, taboo, openness, directness Chinese Conventions: Many Chinese people tend to ask about age, marital status, and even salary when first meeting one another. To them, these are open conversational topics. Knowing a person's age helps them use appropriate terms of address, such as 'Lao Wang', 'Xiao Li', or kin terms such as 'uncle' or 'aunt', etc. And Chinese people pay a lot of attention to family life, so naturally talk of family members features as a common topic. As to salary, since there is a national system of salaries, people usually don't consider it a secret and they talk about it openly. British and American Conventions: In Britain, weather and sports are common topics. Some taboo questions: age, marriage and salary. These are considered too private or too personal to talk about when first meeting someone. Situation3 中国人结伴出游的时候,如果买什么东西,去买的人一般都会按照人头购买,即便有人客气地说不要;和外国人结伴出游,如果你客气地推说不需要某样东西,那么对方真的就不会给

中西文化交融

中西文化交融 摘要:本文通过中西文化的特点以及今年来的互相发展与影响,发挥作者本人有关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解。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华民族应当抱着攀登世界巅峰的崇高理想,抱着平稳的心态去与西方在文化交融方面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关键词: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中西方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中国人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国人善归纳,西方人善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人注重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自从近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化就象两条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现在相交汇流了。时至今日,运用先进通讯技术,信息传播极快,地球上的各种文化真正进入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相作用的时代。举个例子来说,如今圣诞节已由原来传统的宗教节日发展成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聚会。在西方,人们这天更多地选择和家人在一起。国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则更多地把过圣诞作为一种时尚,他们更愿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厅和商场去狂欢,他们的这种推力正把圣诞这个传统意义上的洋节中国化。更多热衷过圣诞的人恐怕是一种从众心理,他们更愿意把圣诞当作一个休息放松、聚会的机会。国务院批准出台的节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将端午、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使人们在对圣诞、情人节等洋节的喜欢和追捧中也不数典忘祖,不淡漠中华文明哺育的传统节日。其实喜欢洋节,并不代表我国人们崇洋媚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出国、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来,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充分说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中,中华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正在互相影响和改变着。 虽然中西文化逐渐相交、融合,但是两种文化仍然保留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因为在我看来,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并各自实现本土化的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或者说,如果一定要说这是一种合流的话,这也是一种泾渭分明的合流。交会是一个事实,而融合则只是一种可能。文化总是具体的、个别的,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历史形态,没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

跨文化交际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关于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一些观点

中外——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 班级:11级英语教育03班 姓名:王婷婷 学号:12950112811 摘要: 什么是文化?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文化就是人化的自然,凡是被人类染指的所有一切都是文化。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必然会有差异,怎么去理解这些差异,并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便成为了一个值得去深入探讨的话题。 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总是与一个国家,民族优久的文化背景,风俗民情,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下,存在着多方面的思维差异及翻译上的不同之处。 1、个性化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和团体精神,人们的倚赖性较强。而西方文化崇尚独立和个性自由。比如,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品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热爱集体,家庭和睦,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之上。他们崇尚个人自由,不愿受到来自政府,教会或其他组织的干涉,喜欢我行我素。在家庭中,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自立自强的观念。青年人总是希望自己能尽量早独立,摆脱父母的管束,他们不希望过分的倚赖家庭,倚赖父母,否则,他们将失去自由,失去别人对他们的尊重。再这一点上,中国文化则有所不同。家庭是中国人最重视的生活集体。父母对孩子倍加珍惜,恨不能一切都为孩子想到,以致于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时要给孩子大操大办,当孩子有了孩子后,还要牺牲自己的晚年来照顾自己的孙子,即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又过分的照顾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于在中国今天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职工极不情愿丢掉铁饭碗/这种倚赖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对现代人的文化观念影响深远。 2、人际交往方式差异。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人热情好客,对于朋友没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特别重视隐私权。他们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和私生活,也不愿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在中国人的眼里,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物品的价值,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如果询问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状况,也是属于隐私,这种行为是不行的。 3、服饰礼仪的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西方礼仪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成为人们不断思考和探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