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字写进诗--群文阅读

把数字写进诗--群文阅读
把数字写进诗--群文阅读

把数字写进诗

教学设计:张秀燕阅读目标:

1、初步了解数字诗的多种形式和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数字与诗歌结合的奇妙。

阅读文本:

《一字诗》《咏雪》《百鸟归巢图》《怨郎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数字诗的多种形式和特点。

2、感受数字诗的景美、意趣、情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整理数字诗。

2、制作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疯狂狂成语(见PPT)

二、导入,引出课题:

数字跑进了成语中,数字还跑进了古诗中,请齐读课题(板贴:把数字写进诗)

三、诵读感知数字诗的不同形式,体会数字诗的景美、意趣、情真。

1、《一字诗》[清]陈沆

(1)读古诗,聊诗境

师:孩子们请自由地读一读晕首诗,边读边想:在这首诗中你看见了什么?

生自由说,老师点评。

(2)师:聊了这么多,是什么把我们看到的这些景物串联成了一首诗,统一成了一幅画呢?

(3)明特点,是啊,整首诗用数字“一”带给我们一幅渔翁垂钓的画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画面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2、《咏雪》清郑板桥

(1)找数字,聊诗境:

这些数字,又会让我们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生自由发言,老师及时点评)

(2)想像画面读,读出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们不禁感叹,这雪、这景,真着啊!板书:景美。

3、《百鸟归巢图》明伦文叙

(1)读诗题,设疑激趣

古代诗人总是那么有灵性,总能把简单的数字变得有趣起来,有一位诗人为苏东坡的画,题了一首诗,诗题是:(引读课题),有多少只鸟呢?那我们来找一找这一百只鸟在哪里吧?

齐读古诗,明确千万是数字,但不是指鸟儿。(板书:一到十)(2)小组合作,寻找100只鸟。

学生如果找不到,老师给点提示,给这些数字加上运算符号,算一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 案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 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 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读诗题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 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 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请你说,

现代诗阅读赏析试题及答案:《偶然》《断章》《天真的预示》

现代诗阅读赏析试题及答案:《偶然》《断章》《天真的预示》 7.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8.阅读卞之琳的诗,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 第一节写”你”在桥上看风景,不自觉的成了从楼上看风景的人的一道”风景”. B. 第二节写皎洁的月亮成了”你”的窗子的装饰品,而”你”成了别人的梦境的装饰品。 C. 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了深刻的哲理: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有可能变成主体。人们只要不被世俗观念所束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哀乐,就可以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 D. 作为一首象征诗,这首诗用朴实单纯的语言,展现出一幅明丽的生活画面;语言明白如画,内涵却丰富深邃,达到了明与隐、实与虚、具体与抽象的和谐统一。 9.对下面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天真的预示[英]布莱克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A. 第一句是说以小见大,”窥一斑而知全豹”. B. 第二句是说一个个体生命里藏着偌大的自由与自信。 C.”无限”与”永恒”在自己的手中创造。 D.”天真”预示着美好,希望与永恒靠大家努力才能实现。 答案与解析:

衬托手法-----群文阅读

衬托—红花还须绿叶衬 教学目标: 认识以人衬人中衬托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出其在文中的作用。 目标链接 衬托:为了突出主体,用类相似或反面的客体作陪衬的修辞手法。 衬托的分类: (1)正衬:用类似的客体衬托所描绘的主体。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以大海和天空的宽阔衬托出人的胸怀宽广。) (2)用相反或相异的客体衬托所描绘的主体,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群文阅读篇目: 不要对外人说 他,就是我们的班长李俊,我俩上学一块走,放学一起回;哪里有他的笑声,哪里就会有我的身影。老师和邻居都夸我俩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可好伙伴也会“攀比”,论样貌,同学说我就是貌比潘安,可有人说说他翻版刘德华;论学习成绩,我语文比他好,他数学比我强;论身体素质,我短跑总是得第一,他跳高从没拿过第二;论人品,愿意和我交朋友的多得数不过来,支持他的粉丝也比比皆是。 比来比去,还是落得个平局,从小各方面都是稳居第一的我真不甘心。我总期待着和他来一场暗战,决一胜负。 一天放学我问他:“李俊,你发现没有,这几天咱们班里出现了好几件怪事。” “什么怪事?”李明好奇地问。 “你看,垃圾被清理了,坏桌椅也修好了,连教室墙角的碎砖头也收拾走了,你说怪不怪?” “嗯,的确有点怪。”李俊说。 我凑近他耳根说,“我想请你跟我合作侦破此案。” “当然可以。”李俊满口答应,并拉起我的手说,“祝我们成功。”说完冲我微微地而又非常神秘地一笑就回家了。 我发现他这一笑,眉宇间好像还露出一股对我的嘲讽,令人捉摸不透。 天赐良机,第二天一场暴风雨把教室玻璃打碎了。我高兴地对李俊说:“今晚就可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十首最值得阅读的现代诗------ 在这些作品面前,我体会到了什么是高山仰止。无论你是否喜欢诗歌,但只要你以中文为母语,这些作品就值得你认真阅读。 任何精彩的语言在这些作品面前都会变得苍白,我只有强烈的推荐: 一、第十首,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 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着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忽然你走来 步雨后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里, 有韵地, 你走来 看过好多关于这首诗的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科学馆和瑞士表那阕如何精彩的文字,

说是古典与现代结合云云,不过,个人认为,这两个意象的出现也许就是这首诗唯一的败笔,西装和瓜皮帽的搭配让人看着怎么也不舒服。 二、第九首,林徽音的《笑》: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 艳丽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贝齿的闪光里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 笑的是她惺松的鬈发, 散乱的挨着她耳朵。 轻软如同花影, 痒痒的甜蜜 涌进了你的心窝。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 据说徐志摩就是因为爱慕这位才女才开始写诗的,不过,林徽音最后却选择了梁思成,后来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也是因为这个典故。我想,一个能写出这样作品的名字是不需要借助典故来记忆的。 三、第八首,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 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 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 清洁真如明丽的网, 疏而不失, 春花秋月也都是的, 子非鱼安知鱼。

送别诗组群文阅读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四编 现代诗文阅读 专题十五 说明文阅读 一、地域文化精练

专题十五说明文阅读 一、地域文化 (一)多姿多彩的贵州酒文化 ①贵州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粮食种类齐全,加之地处长江、珠江两大河流的上游,水质优良,这就给酿酒业创造了前提条件。所以,西南地区历来是名酒之乡,不但有享誉全球的茅台、五粮液,而且各族人民利用丰富的粮食资源和土特产,酿制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各种佳酿。 ②贵州各少数民族几乎家家都会酿酒,各种粮食在他们手中都可以酿出酒来。一般说来,居住平坝、河谷地带各族,多酿米酒,而且糯米酒为最佳,如侗族、布依族、壮族等;居住山地者多用玉米、红薯、土豆、青稞等来酿酒。这些自酿的酒,一般度数不高,可相对加量饮用。少数民族同胞好客、豪爽的品格从酒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③侗族、苗族的拦门酒,就别具情趣。有贵客到苗寨、侗寨,主人就在寨门口搭起牌坊彩楼,寨中姑娘们身着节日盛装,到寨门外排成两行迎接客人,每个姑娘手里都举着装满米酒的牛角依次向客人敬酒。一牛角可盛一斤多米酒,如果客人不懂规矩,用手去碰牛角,就得将牛角里的酒全部喝下,三下两下,客人就会被醉倒在大门外,故称“拦门酒”。正确的做法是,当姑娘们敬酒时,用不着客套,只需垂下或背着两手,仰脖伸嘴去接,这样一个姑娘敬一口也就算过关,不致被醉倒在门外。 ④土家族、苗族、彝族的“咂酒”也别具一格。“咂酒”的制作原料是玉米、高粱、荞子、毛稗等,先将原料磨成瓣状颗粒,和水拌匀,用木甄蒸熟,摊开晾晒,调配麸曲拌匀,装入细篾箩内,壅于麦草堆中,加盖封闭,捂热发酵,直至透顶,揭开麦草和封盖散热。然后取玉米二至三斤,用微火炒黄(不能爆花),投入瓮中,以瓮容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为限,加上先前制好的发酵料,将瓮口塞好,再用柴灰和泥封严。或者把瓮置于炕楼上,火熏炕一月左右,这种“咂酒”,味辣回甜,易醉人。或者置瓮于阴凉处,待要饮用的一星期前,窖于高温的发酵物堆中,瓮口露外,这种“咂酒”,蜜甜味浓,胜于葡萄酒,不易醉人。取用时,用冷开水或凉水灌入瓮中,浸泡时许,用两根长约七尺,底部不通,根部四周有小孔的空心竹管,用棕片或纱布包好根部,插入瓮底,导出酒液。导酒时,随导随注入凉开水,再根据酒味的浓淡分级注入瓶中储存以备待客。也可以直接抓住竹管吮吸,吮吸时口内“咂……咂”有声,故称“咂酒”。“咂酒”浓郁醇正,清香爽口,是待客的佳品。 ⑤除一般饮用酒外,各族还根据当地特产制成各种风味酒和保健酒。如用维生素含量极高的刺梨,配优质白糯米酒酿制成的刺梨酒,有健胃补脾、补中益气,补血助消化之功效。用黑糯米为原料配置成的黑糯米酒,香气浓郁,酸鲜适口,甘冽醇厚。这些保健药酒和风味酒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⑥总之,贵州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发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在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旅游开发,促进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认真阅读本文后,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下面表格内A、B、C、D、E、F、G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总说

古诗中的儿童生活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文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 面,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2.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 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 真的千古名篇。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批读、交流等方法,阅读这五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并想象古代儿童活动的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赏析每首诗选词用语的妙处,感悟古诗是怎样把儿童的各种情态表现出来的,并在群诗诵读中积累这些歌咏童真的千古名篇。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快乐。古时候,孩子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他们会做什么事,爱玩什么游戏他们会有怎样的乐趣呢让我们在群诗诵读中积累佳句,在群诗阅读中寻找答案。(板书议题:古诗中的儿童生活) (二)共读一首,打开思路。 1.咱们先来共读第一首古诗。 课件出示:《桑茶坑道中》。 请同学们熟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强调“着”的读音)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2.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思考:(课件出示) 这首诗最有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写古代 的儿童在______(放牛),写出了儿童的______。(悠闲、自 在……)你是从哪个字或词感受到的(眠正着)为什么你觉得 这首诗还有哪些写法上的好处(这首古诗前两句写出了天气由 雨变晴,大地由湿变干,溪水由浅变满,花草在风中摇曳,大 自然充满了“动”感;第三句写牧童在柳荫下酣睡是“静”,第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走进送别诗》群文阅读设计 倭肯中心校赵世娇 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课前互动: 老师现在特别珍惜和你们共同度过的这节课,珍惜每一分钟每一秒,谁知道为什么?(板书:别)那么同学们珍惜现在的课堂上的每分每秒吗?我们现在都有同样的感觉,那么我们怎么去做呢?那好,我们开始上课,师生问好。 一、导入:

1.“别”可以组哪些词?(板书“送”)齐读。(亲朋好友走舍不得呀)再齐读。 2.你们家都来过亲朋好友吧?回忆一下都是怎么送别的? 3.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是怎么送别呢?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古代诗人的诗文中去,去感受一下他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师:你从哪知道这是首送别诗? 生:我从“送”这个字知道的。 师:你很善于抓住关键的字。 生:我还知道他们是在黄鹤楼送的。 师:你知道了地点。(播放课件)同学们,黄鹤楼是三大名楼之一,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生:我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孟浩然三个字变红)大家知道孟浩然是

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同学们很善于从题目中掌握信息。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师生共同评价。 (3)齐读古诗。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自由说 预设: (生: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我常查工具书理解 生:我还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群文阅读之以词解诗、反复手法的使用

群文阅读之以词解诗——写景诗词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罗列重点词语、连词成句的方法理解写景诗词。 2、体会不同情境中的夜月美景。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内容 《鸟鸣涧》《暮江吟》《春江花月夜》节选《山居秋暝》节选《西江月》节选 教学过程 回顾酒知:出示课件,检测字词掌握情况。 新课导入:欣赏《弯弯的月儿》,回忆一下,夜晚,你在自家小区里,或和爸爸妈妈走在路上,都看到过怎样的月亮?思考、回忆1分钟回答。 (设计意图:稚嫩可人的儿歌中,唤起幼年的回忆。回忆,有清楚的映像,组织语言,需要时间来准备。) 1、这月亮啊,它真是晴朗的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它有时圆,有时弯;有时清亮,有时模糊;有时小如蛋黄,有时大如圆盘。在春天的山林里,它照亮树木和溪水;在夏天的田野中,它挂在树梢,听人们议论庄家的收成;在秋天的江面上,它挂在高空,像一把弓;有时候,它又把月光洒向大海,这时浩荡的海面上,波光闪闪。瞧,这就是月亮啊!

今天咱们一起欣赏几首和月亮有关的古诗,看看月亮都出现在哪些场景中,它把这些夜晚装点得怎样美丽。 2、这四首都是写景的诗词。我们可以通过罗列景物,想象景物,结合诗句给景物加上形容词或动作,再连词成句的方法来理解。任务卡上老师给出了例子,请各个小组仔细阅读任务卡,仿照例子完成上面的任务。 (设计意图:为了更好地感知诗的内涵,我们在阅读时尤其要注重形象的感受、形象的捕捉和形象的言志。《阅读学原理》之《文体阅读法》) 任务卡 欢迎各个小组接受新的任务挑战。今天各个小组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罗列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并连词成句,理解诗歌内容。请浏览下面的任务,小组合作完成。

现代诗阅读方法

最重要的一个你自己的理解能力要强,一篇诗歌看下来要知道着篇诗歌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把你理解的中心思想写下来,要是真的不知道中心思想,就看看问中有没有一句总领全文的话,然后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一般中心思想离不开什么像思念祖国,热爱祖国,想念家乡,赞美母亲,怀念童年……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文档资料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法”的简称。古诗词因为篇幅 短小,容易操作,便于“群文阅读”,在小学语文界已经被许多专家 认可,被许多一线教师采用,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种 方法。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 进行系统的优化学习,从而获得最大的教学价值,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合理选择群文素材是开展群文阅读的前提条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诗词文本,如此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对于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该如何进行选文,如何设计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 行尝试。 首先,依人选文。 以作者为角度,合理选取群文素材,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组文思路。同一作家,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他的思 想状态、人格心境、个人追求都会发生改变,开展群文阅读,可以有 效地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者,建构起立体的诗人形象,从而达到知人论世的目的。 例如,初中阶段人教版教材分别选入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武陵春》。李清照的词作最能反映她不同阶段的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建 构起一个立体全面的李清照,在群文阅读课中,不妨设计“一词一世

界”的议题,选择李清照三个不同阶段的词作,反映少女时期自由快 乐的《如梦令》,体现初为人妇时与爱人离别后相思闲愁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及?历国破家亡,已是天命之年时写作的满是凄苦悲痛的《武陵春》进行群文阅读。三首词反映的是三种社会状态, 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三重世界。选用这三首词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分析诗词。 再如人教版八年级把杜甫的《望岳》和《春望》编在一起,杜甫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 读,设计“‘望’字背后的诗史”的议题,让学生对比阅读这两首诗,了解两首诗歌中作者不同的情怀。《望岳》中表现了年轻时杜甫积极 入世的冲天豪情壮志,而写作《春望》时作者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岁 月的洗礼,此时的作者青春不再,早已没有了“会当凌绝顶”的激情 澎湃,他用自己凝重的笔如实地记录描绘那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并将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融于笔端文字之中。透过两首诗,可以了解作者、了解当时的社会。 其次,依材选文。 古代诗词的题材选材丰富、视野广泛。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 我们常常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 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等。每个题材中,不 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际遇,所体现的内涵也不尽相同。按照题材分类,进行群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同一题材作品有深入的认识。 送别诗一直备受古代文人墨客青睐,这些在分别时写出来的诗

古诗中的童年-群文阅读课例

群文阅读课例 古诗中的童年 榆中县一悟小学董俊荣执教 教学材料: 《舟过安仁》、《所见》、《夜书所见》、《小儿垂钓》、在,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观游鱼》、《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二》、《四时田园杂兴(雨后)》、《四时田园杂兴(斗草)》。 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在对诗行诵读中感悟童年的美好,在对生活的体味中享受童年的美好,在对学法的总结与亲历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学习古诗《舟过安仁》的内容,再度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再运用此方法自学品读经典诗行里的童真童趣,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与天真无邪。 阅读材料准备:PPT课件,自编教材(童年古诗十首)。 阅读活动: 一、述说童年,导入本课内容。 1.谈同学们的童年生活:同学们,你们课余都有哪些活动呢? 有同学说读书,有同学说下棋,还有人说打篮球…… 2.教师述说自己的童年游戏。 同学们的课余生活都很丰富,可见同学们都是非常优秀的少年,或读书以增加阅历,或下棋以陶冶情操,或运动以强健体魄……老师小时候也有许多有趣的经历,请大家看老师准备的图片。

教师向学生自己童年的生活画面,然后顺势引出古人在诗中的童年: 3.那么,古人他们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中的童年》,来感受他们的童年。(教师适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共读。 1.学习古诗《舟过安仁》,并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有感情的诵读古诗,品读经典诗行里的童真童趣,背诵积累充满童趣的古诗词。 三、学习《舟过安仁》,初探古诗中的童年。 1.结合注释讲故事。用自己的话将古诗变成一个古诗讲出来。  2.读准字音,划出节奏用多种方法诵读古诗。 3.试扮两小童,学动作,将他们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验古人的“童真童趣”。 4.背诵积累本诗。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同学们,现在我们来说说,遇到一首古诗我们应该怎么去学习呢? 学生根据学学习古诗的经过总结出诵读、讲故事、表演方法,教师板书。 四、学法迁移,群文学习 1.教师出示PPT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其他古诗。 《牧童》、《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所见》《夜书所见》(学生小组内自学、交流) 教师提示: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案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 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过的而送别诗歌。 2. 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最新推荐】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何其芳《听歌》初中现代诗阅读题及答案 听歌 何其芳 我听见了迷人的歌声, 它那样快活,那样年轻, 就像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在歌唱她的的青春; 就像早晨的的阳光 因为快乐而颤抖在水波上, 春天突然回到了园子里, 花朵都带着露珠开放。 它时而唱得那样低咽, 像夜晚的喷泉细声飞射, 的月亮从天边升起, 微风在轻轻地摇动树叶; 它时而唱得那样高昂, 像与天相接的巨大的波浪,

把我们从陆地上面带走, 带到的蓝色的海洋; 然后又唱得那样温柔, 像少女的眼睛含着忧愁, 和裂土而出的植物一样, 初次的爱情跃动在心头。 呵,它这样迷人, 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 这该不是梦中听见, 而是青春的血液在奔腾! 14.请将“辽远、不朽、圆圆、金色”四个词语填人诗中空缺处。 依次是: 15.此诗抒写了自己听歌时的感受,但并没有说听什么歌,结合全诗,你认为 诗人听的歌应该是什么歌? 16.诗人将听到的歌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流程,并听声辨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推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请具体说明是哪些意象? 17.本诗运用的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18.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是无形的,但诗人却用语言文字将其化为有形之物。 B.诗人以诗心去感应听到的歌,应该带着诗人全部的热情,全部的人生。 C.诗的最后一节说“这不是音乐,这是生命”,说明诗人将自己的生命融人了共和国的青春。 D.这首诗的风格细腻而华丽,在缠绵中含有一丝淡淡的忧郁。

送别诗群文阅读 教案

送别组诗教案 教学内容:送别组诗 《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送朱大入秦》、《送别诗》 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运用“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和对比阅读的方法,体会古人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的朋友情深。 3、培养课外主动积极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诵读诗歌,体会朋友情深。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感受不同送别诗的相同与不同 教学方法:以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为例,学生自学后面三首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出示《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诗,请看。从题目中,你都发现了什么(都带有送字) 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和思考。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课件出示“送别诗”并板书。师:一起来读读这三首古诗吧。 3、课件出示简介送别诗的背景。 二、回顾已学的送别诗 师:刚才我们读诗题。知道了是王维送元二的诗。这是学习古诗

的第一步:板书:解诗题 1、师:你觉得下一步该怎么学习诗文呢 预设:读古诗。要把古诗读正确。相机板书:读诗文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2、生自由练读一分钟。 师:我们班读书最好的有哪些啊请四个人来合作,一人读一行。看谁读得好。 生评价说理由。(两个同学说) 师:古诗除了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得有节奏。有些同学还说了,还要读得有感情。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达到的要求。 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在哪里。 谁也想来读。(一个学生读) 师: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的味道,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相机板书:明诗意 师:我们平时都是用的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两个学生说) 生说。预设:结合注释。查字典。根据上下文推想。如果有插图还可以结合图来理解。 师:你们都有好方法,下面请同学利用最有效的方法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读懂哪句,能不能完成表格二三栏。课件出示表格。 师:用一分钟的时间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汇报并完成表格二三栏的填写。

群文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

群文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词的情与境古诗词鉴赏一直都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于教师来说,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让学生真正走进古诗领略诗中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是生活经历和知识都有限的小学生。所以现在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提倡群文阅读这一方式。 根据教研组的活动计划,胡老师以第二单元“浓浓思乡情”作为主题,选择、组织了数篇有关表达乡愁,思乡为主题的古今诗词,以古诗文诵读、品味为主,开展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近几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的出现,既是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突破,也是对阅读教学模式的突破。群文阅读,在国内提出也不过几个年头,大家都比较陌生。所以,这次胡翠林老师《乡愁诗一组》群文阅读教学,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什么是群文阅读?百度上这样说:“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也可以说是“师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师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新方向,现在还在尝试阶段,所以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群文阅读式的古诗教学与我们以往古诗教学“理解字词,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改变。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是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

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感受诗词独特久远的意境,斟酌词句间独特的魅力,进而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内涵。一、结合内容,巧选古诗词 “群文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把怎样的文章放在一起、如何放在一起。群文阅读的理念是抛弃传统的单篇精读中分析过度、微言大义、字斟句酌、过分拓展文本思想、老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弊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去理解、质疑和发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深奥又久远,所以把一首古诗单篇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只是领略了其字面意思,其实根本就没有走进它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为了让小学生能利用有限的知识水平充分地来学,就要巧选古诗词。 胡老师这堂课就以表达思乡之情的一组古诗词为载体,《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将这几首古诗词并在一起,都是利用不同意象共同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结合意境,巧妙地把意象相同或相近的古诗词编排在一起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也能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走进一组古诗词的意境而不是一首古诗词的意境,与多位诗人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鉴赏能力。 二、把握主题,创设意境 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时间,“一节课里读一群古诗词”,意味着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古诗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一定要摒弃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种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仅仅只有20几个字的古

群文阅读 送别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 成都市天府新区兴隆小学陈洪平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并试着运用学习诗歌的方法,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并学习运用通过景色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意味。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三、教学难点 在和其他古诗的对比阅读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和诗风,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五、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 同学们,家里有在外边工作的父母吗?举手我看看。谁来和我说说你去送别父母的情形?(两个学生说)要分开了,的确舍不得 是的。古人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亲友送别时的离愁别绪,特别能激发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同感。尤其在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开就可能终生不能相见了,他们又是怎样送别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学习几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去感受下古人的那份送别情怀!读题目! (二)读题、解题 请生个人读题目 (解析“使、之”的意思,并指导读顺题目。 很好!读题目就要读出节奏,读懂意思,这是上好课的开始。一起再读题目!

(三)诵读诗文,知诗意。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越级挑战。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来,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生自由读) 请生读,请学生评价) 好,刚才几个同学都读得很不错,尤其是这首诗中的几个多音字,要读对可不容易。【多音字出示】 (师辨析“朝”和“舍”、“更尽”的读音和意思的关系:你为什么要这么读?)师总结;你的语文功底不错,懂得了要根据意思的不同去辨别多音字的读法,很好!全班一起读! 2、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古诗,这是我们学古诗的最基本要求,如果要想读出感情,还需要我们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板书:知诗意 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小组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学生读,并思考)谁先来说?(都不会的话,先试着说一说一句诗。) 谢谢你,很好!知道了诗意,再来读这首诗,就印象更深了,读! (学生读) (四)读诗,赏诗景。 1、同学们,王维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也不例外,看!(出示图片和诗句) 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谁愿意美美的来读一读?(请两个学生读) 然而在这样的一个柳色青翠、细雨湿润微尘的早上,诗人要在渭城送别元二远去安西了!好朋友这一分离,再相见已不知是何年了,我们可以理解,此时此刻的王维心中一定是——(学生接:难过、不舍的) 可是,我们再看看诗中的景色,读!(学生读前两句) 2、如此的美丽而纯净,这不恰好和当时人物的心情相反吗?是不是矛盾了?如果我们把前两句诗换成这两句,大家连起来读一读,会不会更好?(出示《别董大》前两句连成一首新诗) (学生说:不行,但是……)在这样大雪纷飞、寒冷孤寂的环境里分别,恰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现代诗阅读方法

最重要得一个您自己得理解能力要强,一篇诗歌瞧下来要知道着篇诗歌得中心思想,然后再把您理解得中心思想写下来,要就是真得不知道中心思想,就瞧瞧问中有没有一句总领全文得话,然后围绕着这句话展开 一般中心思想离不开什么像思念祖国,热爱祖国,想念家乡,赞美母亲,怀念童年……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得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诗歌鉴赏表达程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得(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及答题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得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得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就是一种最常见得题型。所谓意境,就是指寄托诗人情感得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得让人产生想像得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得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得主要景物,用自己得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得联想与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得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得特点与情调 ③分析作者得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得情怀”就是不行得,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得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得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得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得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得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就是一幅明净绚丽得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