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69509

词类活用69509
词类活用69509

词类的活用

教学内容:

1、学会分析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等语法现象。

2、掌握鉴别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课时:3课时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1、①、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②、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③、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地用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

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虽然都经常用作谓语,但构成的句子是不一样的,由名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判断句,又叫名词谓语句,简称名句;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叫叙述句,又叫动词谓语句,简称动句;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句叫描写句,又叫形容词谓语句,简称形容句。

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不带宾语。这三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是由一定分工的,也就是说,这三类词的基本功能是比较固定的,即词有定类。但是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又可以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充当别的词类使用,这就是词类的活用。

(词类的活用在今天也有,但比较少。)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这个概念有两个要素:一是“词有定类”,一个词属于什么词类是由其语法功能决定的,是客观存在。二是“临时改变”该词的属类,“临时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最重要的特征,据此,我们可以把它和词的兼类区别开来。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性,而词的活用是指一个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活用成了别类词,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一旦离开了这个语言环境,这个词仍然恢复它的固有的词性。如:

⑴铁了心了。

“铁”本是名词,但在此句中,“铁”的后面带上了宾语,充当了动词的语法功能,换句话说,“铁”由名词活用成了一个动词。但是,一旦离开这个语言环境,“铁”仍然是一个名词。

当然,也有个别的词,因为活用得久了,活用的次数多了,这个活用的意义就被固定了下来,这个词因此也就成了一个兼类词。如:

⑵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丰富”本是形容词,但在这里,后面却带上了宾语,活用成了动词,“使……丰富”。由于人们经常这样使用,这个活用的词便变成了一个兼类词,即兼有形容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再如

⑶我翻译了一本书。

他是一个翻译。“翻译”是兼词。

但现代汉语的词类活用情况比较少,远没有古代汉语普遍。例如:

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游泳”。

⑵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世家》)

“坚”、“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2、再次强调: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是不同的,词的活用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例如

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知”:动词“知道”。

⑵草木有生而无知。——知:名词“知觉”。

由此可知:“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

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计:动词,考虑,计算。

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计:名词,计谋,计策。

可见,“计”既是动词,又是名词。是兼词。

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

⑸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益:动词,涨水。

⑹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益:动词,增加。

⑺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

益:形容词,富裕。

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益:名词,好处,利益。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例如

⑴(张)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个“起”都是不及物动词,“起”是主语发出的动作,属一般用法。

⑵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左传·宣公十五年》)

“起之”是“使之(子反)起”,“起”是主语使宾语“之”发出的动作。“起”,由一般动词活用成了使动词,使……起来。

1、使动用法与“递系结构”(兼语式)之间的关系。

所谓“递系结构”,实际上就是兼语式,其格式为:

主语+使+兼语+谓语+宾语例如:

⑶齐使田忌将而往。《史记·孙膑》

“田忌”既是前一句子的宾语,又是后一句子的主语。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从形式上来看,是动宾结构,但翻译过来的句子,却是递系式(兼语式)。例如

⑷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膑》

——齐威王想使孙膑当(成为)将。

这个句子是个兼语式,也就是递系式。可见:

古代汉语的使动用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动宾结构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古汉语中这种特殊的动宾结构——使动用法用得很多,而递系结构却用得很少,这是读古文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2、古汉语的使动用法,还与“使成式”有关。

所谓“使成式”——就是谓语动词后面带一个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作它的结果补语。如

⑸百日而饿死。《战国策·秦策三》

⑹荆轲坐定。《史记·刺客列传》

上面的“起之”可以说“拉起它”就成了使成式。

古代汉语中,使成式是比较少见的。中古以后,在口语中,“使成式”逐渐代替了上古的使动用法。但在仿古的文言文中,它仍然避免用使成式,而采取使动用法。

3、使动用法中,谓语动词的不同来源。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当然属于词类的活用,但动词用作使动,为什么也把它当作词类的活用来对待呢?

我们知道:词的划分有大类,也有小类,如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区别。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同它们的使动用法在语法意义上是很不相同的,因此我们把动词的使动用法也放在“词类的活用”中来谈。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教材279页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教材280页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

教材281页

补充:(四)数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数词的使动用法”,就是用于谓语的数词,使它的宾语在数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

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贰”同“二”,表示“使……变成两样”。“贰其行”即“使他的行为变成两样”,也就是他的行为前后不一致。“二三”在此表示“使……不专一”,“二三其德”即使他的心意多次发生变化。

⑵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孙子·军争》

“一”即“使……一致”,“一人之耳目”就是使人的视听统一。这是个并提句。分开就是“夫金鼓,所以一人之耳也;夫旌旗,所以一人之目也。”

⑶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

——霸主应该用德,却使德前后不一,他怎么能长久的得到诸侯的拥护呢?

“二三之”即“使之(德)多次发生变化,前后不一。”

四、古代汉语的意动用法,有人又叫做“处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282页

⑴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三个“美”都是形容词,后面带上了宾语,活用成了意动词,认为……美丽。

值得注意的是:

A、做题的格式:美:形容词活用为意动词,表示:认为……漂亮。

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它的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动宾结构。如

⑵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学》

——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身变美。以:表目的的连词。

那么,如何区分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呢?

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用法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它表示的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而不是客观上必然如此,翻译为“认为、以为、把……当作”。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学习可以得到自身的提高,这是客观的结果。是使动用法。而“吾妻之美我者”的“美”则是“认为我美”,是主观的看法。再如

⑶“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东山:山东蒙阴县西南的蒙山,在鲁东,比泰山低。

“小鲁”“小天下”是登山以后的主观感受,客观上并不是真的变小了,所以“小”是意动用法。

⑷(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工师”:古代官名,为各种工匠的主管官。匠人:木匠。斫:砍。木匠砍削木料,使木料变小了,这是客观上的客观结果,可见“小”是使动用法。

总之,意动用法是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它在形式上虽然与使动用法相同,但是,在意思上的差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是一种客观的结果;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一种主观的看法。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在意动用法中,这个用作谓语的动词叫作意动词。

意动词主要是由形容词、名词活用而来的。也就是说:意动词的来源有两个:形容词和名词。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材282页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具有这个谓语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翻译为:认为……,以为……。例如:

教材282页

注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有时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例如

⑸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上:指汉宣帝。“上老之”:汉宣帝认为赵充国年纪老了。——这种看法,主观与客观是一致的。

⑹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潭西小丘记》

“陋之”是“认为小丘不美”,陋:丑。这种看法与客观实际是不相符合的,“小丘”实际上是非常美丽的。

由此可见: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不在于宾语的实际情况是否与主观看法相一致,而是重在表明主语的主观看法如何。

2、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例如:

⑴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夫人之”即“把之(妾:成风)当作夫人。”鲁僖公八年,想把妾成风纳为夫人,但又犹豫不决。

名词活用为意动词,这个意动词表示对宾语的处置或对待,可用“把宾语当作什么”或“把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语译。也可以用“以……为……”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正由于谓语动词具有“对宾语的处置或对待”的意思,所以朱振家《古代汉语》把这一类叫做“处动用法”。再如

⑵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来对待)

⑶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侣”和“友”都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有人把“友”解释为一个动词“友爱、亲近”的意思,似乎也可以,但是,这里的“友”和“侣”是相对的,结构是一致的,“侣”只有名词“伴侣”一个词义,所以“友”的词性也应该与“侣”一样,是名词活用成了意动词。再如:

⑷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天下大乱,没有把国君当作国君的想法。

前一个“君”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把……当作国君,“乖”和“戾”都有“违背、不顺”教的意思。表示“大乱”。

再如:见教材282页

总之,对于意动用法,要把握住“认为,当作”这个意念特点去理解,这样就可以同表示“使令”意义的使

动用法区别开来,也可以把它同表示一般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区别开来。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句子,既是使动用法,又是意动用法呢?

教材一开始,举了一个例子:279页

齐威王欲将孙膑。

书上说:“将孙膑”是“使孙膑将”的意思,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将”具有使宾语“孙膑”成为“将”的意思。

但是,朱振家的《古代汉语》126页:却认为“将孙膑”当理解为“以孙膑为将”,即“把孙膑任为将军”,或“封孙膑为将军。”把它理解成了一个意动用法(处动用法)。那么,到底谁对呢?

我认为:朱振家的正确,因为

⑴、句中有一个“欲”字,能愿动词,表示想法,意念。

⑵、“将孙膑”不是事实,而仅仅是一种想法而已,该句后面还有一名话是“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所以,孙膑并没有做将,而是做了军师。——基于此,把“将孙膑”处理为意动用法是比较好的。

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

五、为动用法

所谓“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如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启之”是动宾结构,表达的意思是“为他打开城门”,是一种状谓结构。宾语不是谓语动词所支配的对象,而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产生的目的或原因。

动词的为动用法最常见,其次是名词、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1、动词的为动用法

动词的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宾语不再是动词的支配对象,而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所产生的目的或原因。用为“为动用法”的动词,以不及物动词为最多。不及物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一个不及物动词带上了宾语,而且又不是使动用法,那么一般就是为动用法。例如

⑴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死节”即“为节操、节义而死。”

⑵邴夏御齐侯。《左传·成公二年》

御齐侯:为齐侯驾车。

动词的为动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A、表示目的或原因,译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

⑴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

“悲刖”即因为受了刖刑而悲伤。

⑵今举大计亦死,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即“为国家而死”。死:为了……而死。

B、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益对象。其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

⑴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请”是“替……请求”的意思。“请三帅”是“替(秦孟明等)三个元帅请求。”

⑵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

“死之”即“为之(赵盾)而死”,替赵盾而死。

C、宾语是主语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时直接面对着的对方。其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例如

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泣”是“对……哭泣”的意思。“泣臣”是对着我哭泣。

⑵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解”是“向……解释”的意思。“解之”是向他们解释。

2、名词的为动用法

名词的为动用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相关的动作行为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格式为:为

+宾语+名词+相关动作

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离骚》

名:为……取名;字:为……取字。“名余”即“为我起了名字”,“字余”即“为我取了字”。

⑵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

“履”是“为……着履”的意思。“履我”即“为(给)我穿鞋。”“履之”即“为之穿鞋。”

⑶佗脉之。《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脉之”即“为(给)他把脉”。

⑷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序”是“为……作序”的意思。“序其诗”是“为自己的诗作序”。

⑸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妻之”即“给他们娶妻子。”

3、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它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是为宾语而产生的。其翻译的格式为:为了(因为)+宾语+形容词+相关动作

⑴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苦”是“因为……而苦”的意思,“苦秦”即“为秦而苦(苦于秦的统治)。

⑵稷勤百谷而山死。《国语·鲁语》

“勤”是“为了……而勤(辛苦)”的意思。“勤百谷”是“为了百谷丰登而辛劳”。

⑶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下”和“骄”分别是“对……谦下”“对……骄傲”的意思,“下士”即“对士人谦下”,“骄士”即“对士人骄傲”。

六、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包括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里只指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比名词活用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普遍得多。例如

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

目:用眼睛瞪。——要翻译成一个与名词相关的动作。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

后一个“风”和“雨”都活用为动词,“风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润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⑷教材284页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侯”本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做诸侯。

⑸城朔方城——第一个“城”活用为动词,筑城。

⑹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对着。腋:名词活用动词,侧靠。

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义都有些改变,阅读时需要仔细体会。

不仅普通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例如

⑴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前:往前挪。——说明孝公听得太入迷了。(霸道)

⑵教材284页

⑶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

前: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向前。

脱:假设连词,假如。见教材原文57页。原文标点错了。

名词性词组也可以活用为动词。例如

⑷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冠带衣履”四个名词,组成联合词组,在句中用如及物动词,作谓语,带有宾语“天下”,意思是把“冠带衣履”等生活用品供应天下的人。

七、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不用作状语。例如:我们现在讲古代汉语。“现在”是时间名词,用作状语,而普通名词不用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用作状语,就是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这是古今汉语的名词在语法作用上的一个明显不通。有的语法著作把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当然是属于词类的活用现象。但是我们认为:古汉语的名词用作状语是名词的一种常规的语法功能。胡裕树先生就认为:名词作状语是名词的一种语法功能。如果我们把这也看作词类的活用,那么词类的活用现象就太普遍了,因此,我们还是把它称作:名词用作状语,词性不变。

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方位和处所:——方位名词、地点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和处所。表示方位时,翻译成“向”类介词(往……),即“向……”;表示处所时,翻译成“在”类介词,即“在……,到……,从……”。

⑴大月氏(ZHI)复西走。《汉书·张骞传》

“西”:向西。走:跑。

⑵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在朝廷上。

⑶蜀太守以下郊迎。

郊:到郊区。郊迎:到郊区迎接。

⑷教材285页

2、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和依据。——表示工具时,翻译成:用……,表示依据时,译成:依靠、依据、按照。

⑴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书:用书信。

⑵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

法:按照法律。

⑶教材285页

3、表示对人的态度,译成: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或:把……当作……(来对待)。

⑴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古代的俘虏常用作奴隶,所以“虏”又称作“奴隶”。虏:象对待奴隶一样地。虏使其民:把秦国的人民当作俘虏(奴隶)来对待。

⑵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象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

4、表示比喻。译成:象……一样的

⑴螋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

蛇行:象蛇一样的爬行。

⑵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儿啼:象小孩一样的,象儿童一样的。

⑶教材285页

5、怎样鉴别一个名词是用作主语还是用作谓语呢?

见教材286页

八、词类活用的条件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活用为另一类词,可以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看它的句法功能,还可以看它与哪类词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哪些语法特点。例如,动词、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名词,主要看它是不是用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名词、形容词是否活用为动词,主要看它在句中是否组成述宾结构。下面介绍一下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则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构成动宾关系:

⑴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

“王天下”即统治天下,(当了天下的王)

⑵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面:面对着。

如果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则前一个名词作主语。例如:

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陈胜王”即陈胜当王。

⑷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子房向前。这是刘邦呼唤张良的话。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到前面来。

总之,两个名词连用在一起,如果两者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偏正关系,则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所”字是个辅助性的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与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因此在“所”字后面的名词、形容词也就活用成了动词。

⑴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职:由名词“职务、职责”活用为动词“掌管、负责”。所职:所掌管的。

⑵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论贵粟疏》

——所以世俗所尊贵的人,正是国君所轻贱的商人;官吏所轻贱的人,正是法律所尊重的农民。“贵、贱、卑、尊”都由形容词活用成了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⑴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评论公冶长,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妻:QI,名词活用为动词,嫁。

⑵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

相:把……当作相。

能愿动词一般只修饰动词,所以,在它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名词或形容词,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也就活用成了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⑴秦师遂东。

⑵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西门豹治邺》

——都穿着丝织品做成的单衣。“衣”:前有副词,后有名词“单衣”,双重理由,足以证明活用为动词。缯:丝织品的总称。

副词一般只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若修饰了名词,则这个名词可能就活用成了动词。但是,要注意判断句中的名词谓语,有时也受到副词“乃、即、则”等的修饰,但这个名词仍然是名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⑴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荀子·儒效》——臣:当是“巨”,因形似而误。《说文》“上,高也;下,底也;”“高”与“底”是反义词,“小”与“巨”是反义词。虽高、下、小、巨,但言行却不出格(不外是矣)。

⑵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这是想把我当作臣妾,把我当作刘豫。古代奴仆男称臣,女称妾。宋朝刘豫作臣属于金的傀儡皇帝。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⑴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十四年》

⑵请勾践女女于王。女于王:给王当婢妾。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⑴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⑵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君:统治。隆:高,指推祟。王:称王。

因为“而”一般只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而不连接名词。若连接了名词,则这个名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思考与练习】

指出并分析下列句中活用的词:

⑴邑人奇之(仲永五岁成诗),稍稍宾客其父。

⑵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⑶吾闻而药之也。

⑷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

⑸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词的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相连用,前面没有动词,那么其中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鸿门宴》) 规律五:所字结构,所字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用网捕捉) (2)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劝学》)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例: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规律三: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例: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2.动词的活用 规律一: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等词。 例: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 规律二:一般是不及物动词,多数后面直接出现宾语,如果没有,便是省略了。有时也可能是及物动词。 例: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规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多数是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 例:小学而大遗。(小: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规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位于谓语位置,且带了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继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善:交好) 4.数词的活用 数次活用为动词 规律: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 例: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5.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词类活用初级中学例子(适合高一新生)高等考试语文知识点

词类活用 ★考试时,往往要求“加点词的用法”或“词性”“词类活用”,是同一个意思。 ★翻译时一定不要生硬地套用词类活用,在直译的前提下,结合语境,看看前后文,确定是否是词类活用。秘诀: ①总的记住5 1、XX词活用为XX词: 2、名词用作状语 3、使动用法 4、意动用法 5、为动用法

②后面的3种记住3---321: 后面的3个项依次又是321(名词的、动词的、形容词的)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1、XX词活用为XX词 两个“XX词”,“XX词”是指的词性,前一个指的是翻译前的古文,后一个指的是翻译后的现代文。这里的词性指的是他们分别在现代文中的词性(最常用的词性)是什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击鼓。 应该是:(公)一鼓,(士兵)作气,

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原句和名词后面没有谓语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矛盾。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种植,培育) 会天大雨,道不通。大雨:下大雨 江水又东。东:向东流 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②动词活用为名词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

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穷:看尽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高:升高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亲近;远:疏远。 ④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新,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⑤数词活用为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 ⑥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 ) 流至此回。中:在中间;东:向东 犬:像狗一样(其,《狼》中的狼)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广令诸骑曰:“前!” 即有急 用坚其意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得李广必生致之 汉下广吏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 南绝幕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贵轻重,慎权衡 管仲因而信之 然孔子小之 齐桓公以霸 桓公北征山戎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管仲既任政相齐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蝉蜕与浊秽 莫不求忠以自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其后楚日以削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词类活用答案 《李将军列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名作动诱饵 广令诸骑曰:“前!”名作动前进 即有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的情况 用坚其意使动使坚定 胡兵亦终怪之∕见其上常有龙,怪之∕及见怪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形容词作名词,奇怪的现象 得李广必生致之使动,使。。。来 汉下广吏名作动,交付 尝夜从一骑出∕沛公从百余骑使动,使。。。跟从 呵止广∕止广宿亭下使动,使。。。停下 南绝幕名词作状语向南 《管仲列传》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使动使。。。穷困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动为。。。而死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则耻师焉∕而耻学于师意动用法 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使动,使。。。富强 贵轻重,慎权衡贵,意动用法,以。。。为贵,看重;慎,形容词作动词,谨慎地对待管仲因而信之使动,使。。。守信用 然孔子小之意动用法以。。。为小,看轻 齐桓公以霸名作动称霸 桓公北征山戎名词作状语向北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美,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 管仲既任政相齐名词作动词做丞相 《屈原列传》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谗谄动词作名词说坏话的人;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邪曲和方正,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小人和端方正直的人 明道德之广崇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蝉蜕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一样 莫不求忠以自为忠,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内,外,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形容词作动词说坏话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反覆,使动,使。。。翻转过来 其后楚日以削名词作状语,每天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词作动词,效法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轻,意动用法,认为。。。一样;以。。。为轻,看轻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词类及词性教学文稿

语法——词类及词性 一、词的分类 词,是语言里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 例:山、水、走、兴奋、玻璃、坦克、中国、人民、奥林匹克、中华人民共和国…… 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一般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词性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 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 3、处所名词:如,上海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 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内东西 判断方法: 1、能受数量词修饰。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 2、不受副词“不”修饰。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如,走看说进行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 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 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判断方法: 1、不能受“很” 修饰(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 2、标志:“着”“了”“过” 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的词。 1、表示形状如,长、短、粗、高大…… 2、表示性质如,高尚、乐观、懦弱…… 3、表示状态如,迅速、朦胧、遥远…… 判断方法: 1、一般能用程度副词“很”等修饰(少数本身就表示程度“雪白、完美”等)。 2、大多可以按AA或AABB的方式重叠。如,小小(的)高高大大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1、表示确数:三分之二、七百…… 2、表示概数:成千上万、若干…… 3、表示序数:初一、第八……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 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现代汉语 词性 词类的划分(2) (1)

词类分析和词性确定 1.实词与虚词的区别 实词与虚词的区别,除了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是否具有词汇意义之外,它们还有五个不同: 能否成句是否定位能否相互结合是否开放使用频率的高低实词﹢﹣﹢﹢﹣ 虚词﹣﹢﹣﹣﹢ 2.实词与虚词之间的中间层次 增加中间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清楚地显示词类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因为根据共性可以归纳为较大的类,根据个性又可以划分为较小的类。 ①主体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②数代词(数词、量词、代词) ③修饰词(副词、区别词) ④声音词(叹词、拟声词) ⑤关系词(介词、连词) ⑥语助词(助词、语气词) 3.实词与实词的区别 鉴别实词和实词,要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对语法功能有两种理解:第一,指能够在句子中担任什么句子成分。第二,指某个词可以跟哪类词结合,结合后是什么关系。第二点比第一点更重要,因为汉语的词类根句子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坚持第二点,确定词性时不必进入句子,就不会给句子成分限定死了。 受“不”修饰带宾语做定语受名量词修饰词性公平﹢﹣﹢﹣形容词 公布﹢﹢﹣﹣动词 公共﹣﹣﹢﹣区别词 公寓﹣﹣﹣﹢名词 4.如何鉴别虚词的词性 判断虚词的语法功能,主要看它跟实词或短语的结合以及结合后的关系。 跟实词的结合语法关系词性 的爸爸的妈妈偏正关系助词 和爸爸和妈妈联合关系助词 对对爸爸妈妈介宾关系介词 吗爸爸妈妈吗表示疑问语气语气词 5.如何鉴别“没有”的词性 被否定的词语肯定形式提问形式 动词名词性的词语有……有没有……? 例:他没有钱。例:他有钱。例:他有没有钱? 副词动词性的词语……了……了没有? 例:他没有来。例:他来了。例:他来了没有?

6. 如何鉴别动态助词“了”与语气词“了”的词性 附着在什么词之后在句中的位置 助词“了1”动词或形容词之后句中 语气词“了2”名词之后句尾 动态助词表示动作已经完成或实现,称为“了1”。语气词表示新情况出现或一种变化,称为“了2”。如果“了”附着在动词之后,同时又出现在句尾,可以解释为动态助词与语气词的重合,成其为“了1+2”。例如:⑴他来了就走。⑵下雨了。⑶他走了。 7.如何鉴别动词“是”与副词“是”。 “是”后面的词语去掉“是”“不”出现的位置用“的确”替换动词名词不可以“是”之前不可以 副词动词或形容词可以“是”之后可以 例如:⑴他是学生。⑵他是走了。⑶他是聪明。 8. 如何鉴别助词“的”与语气词“的”。 去掉“的”能否成立“的”后添加名词句中位置 结构助词不能可以句尾或句中 语气词能不可以只限句尾 例如:⑴这是木头的。⑵他会理解的。当“是……的”这个框架中出现的是动词性短语,特别是主谓短语时就有可能产生歧义。例如:⑶他是卖书的。⑷这本是他借来的。一个意思是说:他是卖书的(人)。这本是他借来的(书)。其中的“是”是动词,“的” 是结构助词。另一个意思强调:他(是)卖书(的)。这本(是)他借来(的)。句中的“是”是语气副词,“的”是语气词,都表示语气的强调。 9.如何鉴别形容词“一样”与比况助词“一样”。 语法意义受“很/不”修饰用“似的”替换 形容词比较义可以不能 比况助词比喻义不能可以 例如:⑴这本书跟那本书一样。“跟”是介词,“一样”是形容词,作谓语。⑵这里的耗子跟猫一样。“跟猫一样”是比况短语作谓语。⑶这里的耗子跟猫一样肥硕。“跟猫一样”是比况短语作状语。⑷他跟孩子一样。这句话有歧义:一是比较,可以说“他跟孩子不一样/一模一样”;一是比喻,可以说“他跟孩子似的。” 10.如何鉴别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 时间副词刚刚正在将要就要马上立刻已经曾经时常终于 时间副词只能在句中作状语,位置处于谓语的前面。 时间名词刚才明年现在过去将来秋天往常平时最近早晨 时间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位置可以处于谓语的前面,也可以处于全句的前面。例如:⑴他刚刚走。⑵他刚才走了。⑶刚才他走了。 时间名词能用在动词“在”、“到”、“等到”的后面作宾语,能用在介词“在”、“到”、“从”的后面作宾语,构成介宾短语。有些时间名词还可以作主语。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英语词性及用法

英语词性及其用法 一、英语的词性大约有10种,名词n.副词adv.介词prep,代词pron,数词num,动词v,形容adj,冠词art,连词conj,感叹词interj,及物动词vt,不及物动词vi,助动词vaux,缩写a bbr,动词不定式inf.,单数sing,复数pl,情态动词aux.。 二、名词及其用法 分类 名词可以分为专有名词(Proper Nouns)和普通名词(Common Nouns),专有名词是某个(些),地方,机构等专有的名称,如Beijing,China等。普通名词是一类人或东西或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名词,如:book,sadness等。 普通名词又可分为下面四类: 1)个体名词(Individual Nouns):表示某类人或东西中的个体,如:gun。 2)集体名词(Collective Nouns):表示若干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如:family。 3)物质名词(Material Nouns):表示无法分为个体的实物,如:air。 4)抽象名词(Abstract Nouns):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感情等抽象概念,如:work。用法 1、用在谓语前做主语。 2、用在谓语后做宾语。 3、用a/an/the或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修饰名词;用some,any等修饰不可数名词 4、形容词/定冠词/不定冠词都是用来修饰名词的:结构:形+名

5、数词结构:数+名冠词结构:冠+名 三、动词(v.): 1.be动词后+形容词(adj.),例,she is shy.(她很害羞) 还有的是It(形式主语)+be动词+形容词(+for sb)+to do sth 2.一般的动词后面+副词(adv.),例,she plays basketball happily(她高兴地打篮球) 3.系动词+形容词,常见的系动词有seem(好像)look,feel(感觉)make(使……)smell(闻起来)taste(尝起来)等。结构:系+表 4.Vt及物动词。直接加宾语。 5.Vi不及物动词,必须借助介词或副词之后才能加上宾语。如:look for… 6.情态动词(aux)后跟动词原形 四、形容词 通常,可将形容词分成性质形容词和叙述形容词两类,其位置不一定都放在名词前面。 1) 直接说明事物的性质或特征的形容词是性质形容词,它有级的变化,可以用程度副词修饰,在句中可作定语、表语和补语。例如:hot 热的。

词和词性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叫实词。实词都有词汇意义。 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帮助实词造句,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叫虚词。 例如:太阳北京学校红美丽跑步 了的吧吗把从和 二、实词 (一)名词 表示人或物。 例如:雷锋同志作家老师学生(表人) 水山马飞机车辆道德(表物) 秋天明年早晨现在过去(表时间) 上海中国亚洲远处里屋(表处所) 上下前后以上以下上面左右(表示方位) (二)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 例如:走坐听批评宣传学习(动作行为) 爱恨怕想念打算希望(心理活动) 在发生存在有演变死亡(存在、变化、消失) 是(判断) 能能够会可以愿意应当(助动词) 上下进出来去上来(趋向动词) 注意: 1、助动词 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或可能、必要的动词。 例如: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他能来吗? 天气应该暖和了。 2、趋向动词 例如:太阳下去了,月亮出来了。 拿出一本书。 (三)形容词 表示性质、状态。 例如:伟大勇敢优秀聪明老实鲁莽大方 长短大小粗细红愉快 多少许多全多少 注意:区别动词与形容词: 1、能否带宾语:动词多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2、能否受修饰:动词多数不能,形容词多数能。 例如:“端正”一词,在“端正态度”中词性为动词;在“容貌端正”中为形容词。 (四)数词 表示数目和次序。 1、基数:表示数目多少。例如:一二十百千零 2、序数:表示次序前后。例如:第一第五 3、倍数:基数+“倍”例如:一倍五倍

4、分数:几分之几 5、概数:例如:一百多一千左右三四(个) (五)量词 表示计数单位,又叫单位词。 1、物量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单位。 例如:尺、丈、升、磅、吨、元、角(度量衡) 个、位、件、本、间、匹、章(个体单位) 双、对、堆、群、班、套、伙(集体单位) 些、点(不定单位) 2、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例如:次、趟、回、顿、遍 还有一些是借用的单位: 笔(画一笔)、刀(切一刀)、拳(打一拳) 看(看一看)、摸(摸一摸) 3、复合量词: 例如:架次、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六)副词 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例如:很、最、极、挺、非常、十分、几乎、过于(表程度) 都、总、共、统统、只、仅仅、一齐、一律(表范围) 已、已经、马上、要、就、将、常、终于(表时间) 必、必须、准、的确、不、没有、别、不用(表肯定、否定) 大肆、亲自、猛然、忽然、公然、连忙、悄悄(表情态、方式) 难道、岂、究竟、简直、居然、何必、只好(表语气) (七)代词 有替代、指示作用。 1、人称代词 代替人或事物名称。例如:你、我、他、咱、自己、大家、彼此 2、疑问代词 表示疑问。(有疑而问或无疑而问)例如:谁、什么、哪儿、怎么 3、指示代词 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的叫指示代词。 例如:这、那、这样、那样、这些、那些、这么、那么 (八)象声词 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 例如:咣、叮当、哗啦、呼呼、轰隆 (九)叹词 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唉、啊、哎呀、哼、哈哈、嗯 有时同一叹词读不同的音调,便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如:啊(ā)!真好哇!(表赞叹) 啊(á)?这么快呀?(表惊讶或不知道)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汉郑玄注“与”为“及也”,解为连词。这样“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连为一句,意思就不通了。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需要注意的是,古汉语名词作状语或补语常常不用介词,例如: ①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到达天都峰旁边,沿着光滑的石板象蛇一样向上爬。 ②西门豹簪笔磬折。(《西门豹治邺》)——西门豹把笔插在头发上,象磬一样弯着腰(恭敬地站在那里)。 以上是名词作状语。

词类活用例子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 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1.表比喻 a.嫂蛇行匍匐。 b.狐鸣呼曰。 c .赢粮而景从。 d .天下云集响应。 e.常以身翼蔽沛公。 f.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表对人的态度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人人皆得以隶使之。 3.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a.夫以秦王之威,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廷:在朝廷上 b.童子隅坐而执烛. 隅:在墙角 4.表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方式

现代汉语词性及专题训练、答案

~ 现代汉语词性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名词。如:黄瓜、猪、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二.动词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等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 四.数词 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五.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等。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 六.代词 代词能代替实词和短语。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别人、大家、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你们自己、大家自己等) 2、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问处所)、几多(问数量)、多、多么(问程度)、怎么、怎样、怎么样(问性质状态)、什么、怎样、什么样(问方式行动)…… 3、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那儿、那里(指处所)、这会儿、那会儿(指时间)、这么、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七.副词 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 |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词性词类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词性与词类 一、词类概念及分类标准 词性与词类,是指按照词的语法性质分类。词性分类标准:1.意义。过去讲“词义·语法范畴”。2.形态。形态对内没有普遍性,对外没有排他性。3.功能。词充当句子成分能力的总和。从逻辑上说,三个标准不合逻辑。又,根据意义,“战争”表示行为,该归入动词,同于“打仗”。根据功能,“战争”是名词。这很难统一。 词义和词的功能有一定的联系,但词义不能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现代汉语的词缺少形态,形态不能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标准。按词的功能给词分类,这和词类的含义是一致的。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 实词:名词、数词、量词(以上为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谓词)、副词、代词(代实词)。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1.实词和虚词:按传统的处理方法,实词能作句子成分,虚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2.体词和谓词:谓词作谓语能力最强,体词作主语能力最强,作谓语能力较弱。 三、名词 电灯、书、笔、桌子个体名词/可数名词水、面粉、黄沙、布物质名词/不可数名词 师生、父母、子女、枪支集合名词学说、礼节、思想、良心抽象名词 北京、鲁迅、《诗经》、赵州桥专有名词宋朝、今天、上午、刚才时间名词 门口、亚洲、头里、教室里处所名词上、下、左、右、东北方位名词 名词的语法功能:1.做主语、宾语、定语能力比较强,有时可以做谓语。少数可以做状语。2.一般不能重叠。 3.名词能够受定语修饰或做介词的宾语(在/到),不能受副词修饰。 确定一个词是不是名词,程序是:先确定是体词。体词中能受数量词限定,或能放在介词“在/到”后面的是名词: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山不山水不水、人不人鬼不鬼管他政策不政策你已经大学生了方位词有单纯的、复合的。复合有两种:一是单纯的加“边、面、头”等。二是单纯的互相结合。复合方位词比单纯方位词自由。方位词构成方位词组,一表时间(上大学以前),一表处所(楼梯旁)。 四、动词 动词的小类:及物不及物。能带受事宾语的是及物动词。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但不是非得带了宾语 才是及物动词。趋向动词。有单纯的、复合的两类。可以单独做谓语,也可以作动词后的趋向补语。 助动词。汉语的助动词是一种特殊的动词小类。它就是谓宾动词的一部分。 动词重叠:A~AA(看看) AB~ABAB(研究研究) AB~AAB(散散步)有的动词不能重叠,如“姓、企图”。 带“了、着、过”,有的能带,有的不能带。而且具体词与这三个形式结合还有参差。 五、形容词 重叠:A~AA儿的(高高儿的、红红儿的) AB~AABB(整整齐齐、漂漂亮亮) AB~ABAB(碧绿碧绿、金黄金黄)并非所有的形容词都能重叠:光荣、幸福。 形容词小类: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 高、大、红、整齐、美丽、行、悬通红、红通通、高高兴兴、灰不溜秋 关于形容词使动转化问题。兼类问题。 口诀:形容词,细分析,有四类,表性质:真、善、美;表形状:圆、平、直;表颜色:红、黄、绿;表变化:快、慢、急。一般可重叠,大多能受副词饰;不能带宾语,能够作状语,大多作谓语,少数可作状、补语。 六、数词、量词 1.数词分两类:基数词表示数目大小。序数词表示事物的顺序。基数词包括整数、分数(含百分数)、 概数、小数等。序数用“第”放在基数词的正整数前面构成,但习惯上又常常省去这个词缀。还有一些习惯用法:老三、元月、初八。 2.量词,分两类。 名量 个体量词:个、张、条、棵、颗 集合量词:把(一把米)、堆、部分、些、点儿 单位量词:克、米、升(千克(公斤)、吨,千米(公里),毫升)斤、两、尺、寸、里、亩 复合量词:架次、人次、秒立方、吨公里 借用量词:借用表示容器的名词。“捆儿、挑儿”也是量词,因为有“儿”,看成借用了动词“捆、挑”。 动量 专用:次、下、回、阵、顿、番、遍、场(cháng)、场(chǎng)、趟、通(tòng) 借用:借名词(看一眼、咬一口、打一枪、砍一刀) 借单音动词(看一看、想一想)(地球也要抖三抖、嘴唇又撇了几撇、这里的房租得往上提那么一提) 关于量词,有几点要强调:个体名词,乃至于某些动词,都用量词,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名量词同动量词的结合,有的可以说出理由,有的说不出理由。 3.数量词使用问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词类活用

?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词类活用例子

词类活用例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或主谓,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 a .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 b.籍吏民,封府库。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d.冬雷震震夏雨雪。 2.名词后紧跟代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a.驴不胜怒,蹄之。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c.名余曰正则兮。 3.名词放在副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日将暮,取儿槁葬。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4.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呢过愿动词后,便活用为动词。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云青青兮欲雨。 c.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 d.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5.名词带介宾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6.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7.名词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 a.置人所罾鱼腹中。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认为宝贵、认为低贱、认为卑下、认为高贵)2.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3.形容词在“之”“我”能代词前,活用为动词。 稍出近之。(靠近) 4.形容词后带介宾结构做补语,它活用为动词。 令尹子兰……率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诋毁) 数词活用做一般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名词做状语

词类活用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课题: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授课教师:沈跃红 授课班级:16综计1 授课地点:16综计1班教室 授课时间:2015年12月18日上午第三节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 2、了解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3、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类型及基本规律,提高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例句所属的名词活用正确归类,分析总结出名词活用的常见规律, 并加以概括。 教学难点:区分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不同点。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如动词或名词,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和名词作状语的有关知识。 二、名词的主要语法功能

充当主语、宾语、定语 二、词类活用的规律:先举例,从例子中找出共通点,总结出规律。引导学生由概念走 向课文内容,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1、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规律: 例句: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一: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能、欲、愿、足、可)+名词 例句: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2、驴不胜怒,蹄之。(蹄:用蹄子踢)(《黔之驴》) 3、沛公军霸上。(军:驻扎,带补语“霸上”)《鸿门宴》 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鸿门宴》 规律二: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短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名词、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名词+代词 名词+介词结构 名词+名词 例句:1、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目:使眼色)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