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参考书目

旅游文化参考书目
旅游文化参考书目

旅游文化部分参考书目

[美]艾尔·巴比着《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

[美]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法]菲利普·李·拉尔斯着:《世界文明史》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常璩:《华阳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陈育德着:《西方美育思想简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

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重庆宗教》,重庆出版社2002年

重庆市文化局:《壮丽的长江三峡文化长廊》,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荷]弗兰斯·德瓦尔,李志磊等译:《猴·猩猩的故事》,海南出版社,2003年

邓平等:《重庆旅游完全手册》,重庆出版社2003年

邓永进:《民俗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杜维明《文明的冲突与对话》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京),1984年

樊纲:《全球化与中国》,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冯沪祥:《从中国美学看民族精神》,载《中华易学》(台)1985年,6卷8期

冯国玉等编:《千奇百怪的大千世界》,山东友谊书社,1988年

易卜拉欣·冯今源等着:《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今日中国出版社1989年

高小刚《图腾柱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钺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韩儒林:《元朝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

龚源鼎:《小三峡之旅》,北京出版社,1993年

郭跃、张述林:《旅游资源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年

古朗士着:《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李玄伯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11月,影印本。

顾建光编译:《文化与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威廉·A·哈维兰:《当代人类学》王铭铭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何新:《诸神的起源-中国远古太阳神崇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年,

[古希腊]赫西俄德着,张竹名、蒋平译:《工作与时日·神谱》商务印书馆,1997年[美]塞谬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胡昭曦:《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黄海德,李刚:《简明道教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商务印书馆,1962年

[美]塞·诺·克雷默着《世界古代神话》魏庆征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波斯]拉施特:《史集》,余大钧周建奇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廖伯康等主编:《四川旅游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赖辛格, 特纳着,朱路平译:《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李克勇主编:《重庆旅游文化专题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

理查德·利基,吴汝康等译:《人类的起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林惠君:《巴蜀旅游文化》,重庆出版社1995年

林松:《古兰经知识宝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林忠亮,李明:《巴山蜀水的民俗与旅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

刘安:《淮南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刘道平主编:《钓鱼城与南宋后期历史——中国钓鱼城暨南宋后期历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重庆出版社,1991年

刘歆:《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刘豫川:《重庆文物总目》,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罗秉芳等选译《佛经故事选》西藏人民出版社,1998年

[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记》,冯承钧译,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许金声等译,三联书店,1986年

南怀谨:《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潜明滋:《中国神话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

乔修业:《旅游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

仇春霖:《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仇春霖《美育原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

任桂园:《大巫山文化》,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

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申葆嘉:《国外旅游研究进展》,《旅游学刊》,1996年1-5期

陶洁等选译:《古希腊罗马神话一百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王洪滨:《旅游学概论》,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

王柯平:《旅游审美活动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年

王钟印:《中国旅游地理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年

王柯平:《旅游美学新编》,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毅着:《江山重庆奇迹之乡——重庆文化的壮美基调及其经济潜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王毅、傅晓微:“A New Theoretic Framework on Tourism: Modern Tourism and

Tour-promotism”,(亚太旅游协会第五届年会Asia Pacific Tourism Association Fifth Annual Conference参会论文打印稿),1999年

[德]维尔纳着:《人类文明编年纪事》龚荷花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武世珍:《神话学论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年

[南]S·翁科维奇:《旅游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俄语室塞语班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许有为:《中国美育简史》,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

杨冠雄主编:《西南旅游资源开发与布局》,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杨利慧:《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附图

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袁珂,周明编:《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袁庭栋:《巴蜀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阴法鲁,许树安主着:《中国古代文化史》,1-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雍万里:《中国自然地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

喻学才:《近七年旅游文化研究综述(上下)》,人大复印资料《旅游经济》1997年2期

张庆威,章立源:《加强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见《群言》1997年4月

张映勤:《佛道文化通览》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张永安:《巴渝戏曲舞乐》,重庆出版社2004年

张云飞着《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钟世伦:《南北文化与美学思潮》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旅游文化学会编:《旅游文化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庄锡昌等《多位视野中的文化理论》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朱洪国:《旅游与导游》,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

[日]洼德宗:《道教入门》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美育双月刊》1989-,国立台湾艺术教育馆,台北:台湾省台北市南海路47号

《重庆市市中区文化艺术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四川历史研究文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宋史》卷416,《余玠传》

《元史》本纪卷3《宪宗》

《万县地区文化艺术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

Abbs ,Peter,(1942-).A is for aesthetic :essays on creative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 FalmerPress,1989.

Alexondria, Mongol Conquests:Time from AD1200~1300,Amsterdam:Time-life Books,1989.

Allsen,Thomas T. Mongol Imperialism:The Policies of The Grand Qan Mongke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Islamic Lands,1251~1259.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7.

Beaver ,Allan.1934-,A dictionary of travel and tourism terminology,2002.

Best, David. The rationality of feeling :understanding the arts in education ,1992.

Boyle,John Andre. The Mongol World Empire 1206~1370.London:Varioum Repprints,1977.

Chambers, Devil's Horsemen:The Mongol Invasion of Europe. London:Weidenfeld and Nicolson,1979.

Christian,David. (1946- ).A history of Russia, Central Asia, and Mongolia. Oxford ; Malden, Ma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8.

Cleaves,Franxis Woodman (ed.&trans.),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Cambridge, Mass & London,1982.

Dervaes, Claudine. The Travel Dictionary. Tampa, FL: Solitaire Pub., 1992.

Echtner, . & . Janal. “The Disciplinary Dilemma of Tourism Studi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24:868-883.

Eagleton,Terry,The Idea of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0.

Franke, Herbert. (1914-)China under Mongol rule Brookfield, Vt. : Variorum, 1994.

Hodgson, Peter, ed. Dictionary of Hotels, Tourism and Catering Management. Cambridge: Peter Collin Pub. Ltd. 1997.

Harris, Robert and Joy Howard. Dictionary of Trave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Terms. Melbourne: Hospitality Press,1996.

Kooy ,Michael John. 1969-,Coleridge, Schiller,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2002.

McIntosh, . &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New York: John Wiley &SONS, INC,1995.

Medik, S.. Dictionary of Travel,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Oxford:

Butterworth-Heinmann,2003.

Metelka, Charles J.,ed., The Dictionary of Tourism. Merton House Miller. A study of Schiller's "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1986.

Morgan,.”The Mongols in Syria,1260~1300”in Crusade and Settlement(ed Edbury, .)Cardiff. 1985.

Murray, Patrick Timothy The development of German aesthetic theory from Kant to Schiller 1994

Nicolle, David ; plates by Richard Hook, The Mongol warlords : Genghis Khan, Kublai Khan, Hülegü, Tamerlane Dorset : Firebird Books, 1990.

Patema ,Trevor. Key concepts :a guide to aesthetics, criticism, and the arts in education,1991.

Saunders,. Muslims and Mongols:Essays on Medieval ,NZ,1977.

Smith, Ralph A..The sense of art :a study in aesthetic education,1989.

Smith,.”Ayn Jalut:Mamluk Success or Mongol Failure”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XLIV/2,1984.

Stuart,Kevein C.,The Mongols In Western/ American ,.:Edwin Mellen Press,1997 Thorau,P.”The Battle of Ayn Jalut:A Re-examination” in Crusade and Settlement. 1985.

Turnbull,Stephen. Genghis Khan & the Mongol Conquests,1190-1400. New

York :Routledge,2003.

Webb ,Edwin,(1943-),Literature in education :encounter and experience,1992.

A study of Schiller's "Letters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1986.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国内外文化旅游发展模式比较 谭申、宋立中等(2010)通过分析指出,国外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呈现出政府主导型、非政府组织主导型、外部势力主导型、共同发展型、自由发展型、交替发展型等类型。王文章(2008)在介绍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时指出,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归结为以法、英、德、意、日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加政策合力保护方式,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动员群力的社会化保护方式两种模式。当今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模式确如冯翔(2009)①对于欧洲文化旅游模式的论述——“以政企合作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无论欧洲、美国乃至亚洲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宏观的普适模式;根据划分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依据主体的主导作用划分 1、民间主导模式 从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文化和旅游这两种事物都经历了一个由权利贵族阶层到平民化、大众化的发展过程。特别是随着产业经济的兴起、人们认知领域的不断加深,使得原本社会福利和权益范畴的文化事业可以纳入到产业化运作的体系当中。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文化和旅游企业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而提高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并通过新鲜、多样的营销方式来吸引更多的买方市场,由此所带来的文化市场繁荣、活力以及创新是单纯的政府事业性的经营所难以达到的。由于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深入挖掘,使得原本濒临失传或地位没落的文化现象或景观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范围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为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了自身力量,由此所产生的公众舆论效力和带动效力也为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减轻不少负担。 与此同时,由于广大民众以及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的广泛参与,不仅可以有效地推广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宣传工作,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行业以及区域的有效合作,发挥集思广益、动员全社会的广泛联动作用。在这其中,行业协会组织发挥的作用十分显著,它起到联通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并为区域的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如亚太旅游协会(PATA)、国际旅游业管理协会(IMTA)、世界旅游业理事会(MTTC)等所进行的区域对话、形象推广、信息发布、培训咨询、项目 ①冯翔欧洲旅游:关于产业发展及组织管理的全新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240-241.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 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 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宗教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 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内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 “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 (1)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文化开发策略:(1)文化导向;(2)文化主题定位;(3)文化内容策划;(4)文化形象设计。 自然景观开发策略:(1)自然景观的科学内涵发掘;(2)自然景观的美学内涵发掘;(3)自然景观的附会文化资源。 人文景观旅游区开发策略:(1)民族性;(2)艺术性;(3)神秘性;(4)特殊性;(5)传统性 第三章中国旅游建筑文化 1、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哪一种? 中国古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以及中国古代军事、水利、桥梁建筑和中国古城镇、古民居。由于所采用的是当时最高级的建筑材料,利用的是最精湛的建筑技艺,故最能代表古代建筑水平的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 2、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布局遵循哪些原则? (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3)三朝五门;(4)中庭配置;(5)前朝后寝;(6)前宫后苑。 3、比较中国古代早期与晚期伊斯兰教建筑的区别。 (1)早期的清真寺在建筑上都保持了较多的外影响:高矗的光塔、葱头形尖拱券门和

中国旅游文化试题及答案

中国旅游文化A卷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旅游资源按其基本成因和属性,可分为()和()两大类。 2、旅游文化的特征有()()() 3、中国的四大宗教有()()()() 4、中国八大菜系包括()()()()()()()() 5、社会景观文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 2、民俗文化 3、茶文化 三、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是否等同于文化旅游?二者有何关系? 2、中国古城建筑有哪些特征? 3、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分类?各具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4、简述酒文化的属性及其研究对象。 四、分析与论述(第一小题20分,第二小题15分,共35分) 1、宗教有哪些功能?促成宗教旅游兴起的宗教式情感有何吸引力?(20分) 2、分)15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旅游文化有何影响?(A卷答案 一、填空(每空分,共10分) 1、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1分) 2、双重性、大众性、双向扩散性(分) 3、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2分) 4、山东菜系、广东菜系、四川菜系、江苏菜系、浙江菜系、安徽菜系、湖南菜系、福建菜系(4分)(或者答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皖菜、湘菜也可) 5、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聚合,是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结果和过程。(5分) 2、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的基础文化,是创造民族高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志,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的社会行为、风尚习惯的鲜活体现。(5分) 3、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如茶史、茶诗、茶道、茶艺、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最核心的是茶道和茶艺。(5分) 二、简答。(每题10分,共40分) 1、旅游文化不能等同于文化旅游,(2分)旅游文化属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一个门类。文化旅游属于运动的范畴,是旅游的一种类型。文化旅游可以促进旅游文化的发展,但其构成要素要比旅游文化简单的多。(8分) 2、(1)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设计(2分) 分)2)重视城市的选址(2(. (3)以方格网街道系统为主,区划整齐。(2分)

世界旅游文化

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付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陈氏书院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陈氏书院由曾任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求太祖”为始祖,凡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只需缴纳一定的金钱,均可以加入,并将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供奉,宗族内的子弟到广州备考或办事时可入住陈氏书院。 1888年(光绪十四年),以陈颖川堂和陈世昌堂的名义购买广州西

门口外的连元街、荔枝湾浮水堂、恩龙里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房产兴建陈氏书院。至1894年(光绪二十年),书院落成。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模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行政干部学校。 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 1959年,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 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广东民间工艺馆闭馆,陈家祠主体建筑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并作为印刷车间。9月,广州电影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后院。 1980年,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复原维修,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1996年被评为“广州十大旅游美景”之首。

中国旅游文化作业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旅游文化在当代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价值。 2、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何解决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3、请面向社会介绍一下你的家乡的旅游资源。 4、制定一份你最想去的国内某旅游地的旅游计划。 5、举例说明旅游文献对于支撑地区旅游业开发的重要作用。 家乡的旅游资源介绍 我的家乡是浙江温州,所以我介绍温州的小吃和景点 温州风味小吃很多,有矮人松糕、长人馄饨、八字桥松糕、米面、炒粉干、马蹄桦、陡门头灯盏糕、猪油糕、马蹄松、白蛇烧饼、五味香糕、山楂糕、芝脚糖、荷花酥、福寿糕、双炊糕、麻巧、温州松糖、象生雪梨、薄饼、胶冻、温州牛肉焙片、温州高粱肉、县前头汤圆、强能鱼丸、麻糍、楠溪江麦饼等,约有四五十个品种. 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就是薯粉。薯粉是温州洞头的特产,下次去温州可以去尝尝哦!直至今日,我还没有吃到过有比洞头的带鱼番薯粉这样把海鲜和山土货结合的如此美妙的小吃。山蛋蛋和带鱼是如此差异,却又如此美妙的融合在一起,山番薯的纯朴和海带鱼的生猛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就如同冰与火的奇异约会,使普通的东西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景点咯!温州虽然比较商业化,但是好玩的地方也不少呢!温州有雁荡山,江心屿公园,乌岩岭,渔寮、炎亭、玉苍山,燕窝洞,楠溪江,铜岭,洞头,大若岩,还有很多很多说不完呢! 去年暑假我去过燕窝洞,挺不错的,大家有时间可以去玩哦! 燕窝洞处在温州苍南县望里镇大蜥山西南半坡。入口处为龙泉寺,即下洞。传说此山古时为岛屿,称荪湖山,曾有五只白燕在此筑窠而得名,窝穴在寺院大殿中的石壁上。有壁下进洞,曲折盘迴,要经七个石室,呈现洞中套洞、洞里有天,洞外有洞,参差错落的奇特景观。由石门出洞,即玉虚道观,殿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黄墙黛瓦,宏伟壮丽。 这里集山、水、树、石、洞、寺、观为一体,茂林修竹,山峦叠翠,洞穴幽深,奇岩耸立,唐塔宋桥,古迹颇多。境内水库碧水盈盈,适于泛舟垂钓、游泳。总之,该景区是人们理想的观光、度假胜地。 说到这里,让我这个呆在杭州下沙的温州人都忍不住想回家了呢,想去吃吃街边的小吃,去旅游胜地散散心。温州,真的是个好地方,在我看来,人这一辈子,没有去过温州,就是一个遗憾,我很高兴我是个温州人!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史 孔若水1006101207 中国旅游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并且从未间断过。这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旅游逐渐发展为一种文化。 早在几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过好多类似于现代的旅游的事情,比如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尧舜禹都曾经云游四方。大禹为了治水,走遍了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故事虽然属于虚构的畴,但依然是远古时代人们现实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反映。它们至少说明: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旅游的第一个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道路交通比商周时期有了提高,商旅因此而兴盛,于此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旅游思想。 此时期,交通比以前有所发展。陆路交通方面,当时已有“国中之道”和“野鄙之道”的区分。驿路四通八达,形成了陆路交通网。还有许多历尽艰难筑成的道路工程,如国修筑的褒斜道栈道,齐鲁建设的黄淮交通网络等。水陆交通方面,这时期不仅利用自然河道,还广为开凿人工运河。比如吴国开凿的邗沟,国开凿的鸿沟等等,大大便利了南北航运。此时的造船业已较为发达,吴越两国是其代表。战国时期中国的造桥技术也臻于成熟,国建造的中渭桥是中国古代相当著名的一座桥梁,充分显示了当时造桥技术的高超。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此时期的旅游业也有较大的发展。 此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己的生存与争霸,竭力发展经济,并非常

支持商业,因此商业旅行十分兴盛。而君主贵族的狩猎旅游活动十分普通,楚襄王、蔡灵侯、楚昭王等人都是典型的旅游君主。此外,民间的旅游娱乐活动已相当普遍。此时期的孔子就是一位大旅行家。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列国,足迹遍及、、、四个省份。 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盛期。远行成为这一时期的旅游活动的主要特色。 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车宽一律六尺,一边通行全国。水路交通方面,凿修了长34公里,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使南方地区只经水路便可与中原荆楚吴越相通。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相继修筑了“回中道”、“褒斜道”、“子午道”等,并最终形成了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汉代又不断开拓对外交通。当时有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一条通向南方的“灵关道”。汉时代的交通工具较以前也有很大发展。 此时期的旅游活动中,最突出的是帝王巡游,代表人物是始皇和汉武帝;使者远行,突出实例是骞通西域;学者周游考察,典型为司马迁周游写《史记》。 旅行与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在进行一种文化交流,不同的旅行者就是不同文化的传播者。汉时代,通过众多的旅行者,中国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 而且,游记在此期间萌生。比如枚乘《七发》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除游记外,汉时期还有一些反映旅游活动的诗歌。

世界旅游文化论文

我所体验过的旅游文化 —记上海东方明珠之行 因为父母亲的关系,每年我都可以在上海呆上一段日子。于是就有了更多游上海的机会。记得去的最多的一个景点之一就是东方明珠塔了,而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次的时候,那一年的我15岁光景。那时候我们住在徐汇区的宜山路,离浦东新区的路程并不算太远。一大清早,我和弟弟两个便早早地起床,迫不及待叫嚷着爸妈快点出发,前晚的兴奋劲到第二天都还一直保持着。 大概离我们起床不到一个小时后,我们坐在了去往东方明珠塔的的士上。夏天的清晨。窗外空气清新,天空透出一丝蔚蓝色,太阳的光线照在我的脸上,柔柔的,一股股的凉风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深深的呼吸着这个城市的气息。 汽车一路奔跑着,穿过卢湾区,我们驶上了著名的南浦大桥。它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建成于1991年11月,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大桥造型刚劲挺拔、简洁轻盈,凌空飞架于浦江之上,景色壮丽。入夜大桥采用中杆照明,主桥用泛光照明,在钢索的根部有投光灯,将光射到桥塔上,光彩夺目。南浦大桥的顺利通车,为以后建造杨浦大桥和徐浦大桥、奉浦大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短短几年中先后有五座大桥横跨浦江,还有几座在设计中和制造中。上海浦东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投资商将资金投向这片热土,便利的交通环境使浦东的腾飞添上翅膀。望向江面,大小各异的船只发着启迪声,有客船也有货船,忙忙碌碌的,来来往往的行驶着。 爸爸突然指着我左手边的方向,我们尖叫起来,哇,东方明珠塔,好漂亮。我和弟弟两个于是一直望着我们慕名已久的电视塔,忘记了路边另外的景色。当我们来到世纪大道上的时候,爸爸把我们的注意力拉了回来。给我们介绍起世纪大道起来。 世纪大道,从东方明珠至浦东世纪公园全长约5.5公里,宽100米。西起东方明珠,东至浦东新区行政文化中心,被誉为“东方的香榭丽舍大街”。道路为不对称设计,绿化带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使人、交通、建筑三者的关系更加合理。北侧人行道旁,建有8个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植物园,使道路具有园林景致效果。世纪大道也是第一条绿化和人行道比车行道宽的城市景观大道。在设计上较好的解决了人、交通、建筑三位一体的综合关系。为凸现园林景观效果,绿化景观人行道占69米,北侧44.5米宽的人行道布臵了4 排行道树,常绿的香樟在外侧,沿街的内侧则是冬季落叶乔木银杏,起到了夏遮冬透的树种效果。道路沿途还设臵了以时间为主题的雕塑和艺术作品,景致独特,文化韵味深厚。 行驶了不久之后,我们经过了88层楼高的金茂大厦。它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深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溶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已成为当今沪上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曾为上海第一高楼,大陆第一高楼,2008年8月29日被比邻的环球金融中心超越。说起环球金融中心,最近一次去外滩的时候,突然发现,竟然多了一座高楼耸立在黄浦江畔,比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更高。前几年去的时候也没有发现它在建的踪迹,这次却突然多了,城市的变化真的是很迅速!该大楼还有世界第一高楼之争的历程,不过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最终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世界第三高楼,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形成上海的新地标。 东方明珠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最终,我们抵达了我们的目的地。这时的天空已经是很明亮了,风没有了,太阳晒得还有点热,但是也完全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抬头仰望塔尖,好高,一个,两个,三个……我们在数电视塔的球,我说9个,弟弟说10个,于是老爸说,你们都不对啊,是11个,接着他一个一个的数给我们看,果然是11个。 东方明珠塔凭借其穿梭于三根直径9米的擎天立柱之中的高速电梯,以及悬空于立柱

旅游文化世界篇期末考试题库

日本 1. 日本位于亚洲旅游区东北部,处于太平洋上,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 同俄罗斯、朝鲜、中国相望。 2. 日本陆地面积约37.78 小岛组成。 3.日本人口1.28亿,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单一的民族 国家和单一语言国家,主要民族为大和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9.35%。 4. 公元645年,孝德天皇进行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大化革新,向中国唐朝学习,确立了以 天皇为绝对君主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 5. 12世纪初,镰仓幕府建立,幕府将军控制了政权,天皇成为傀儡。直到1867年德川庆 喜的江户幕府灭亡为止,这个天皇大权旁落的时期被称为日本历史上的幕府时代。 6.1868年,明治天皇开始实施“明治维新”,天皇再登神坛,从此日本由社会主义社会向 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7.日本首都为东京,国花为樱花,货币为日元,国家政体为议会内阁制。天皇为国家象 征,无权参与国政。 8.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花道、茶道和书道是日本民间传统文化遗产。 9. 日本人把“和”视为一切社会交往的首要原则。“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人的生活 准则。 10. “日本料理”是全球美食之一,其饮食突出的特点是“淡”,味道重在淡薄,尽量保 持原味。 11.在颜色方面,日本最忌讳绿色,喜欢红色和黄色,不喜欢紫色。 12. 日本人忌讳荷花图案,喜欢樱花、仙鹤和松、竹、梅。但常人不能使用菊花图案(皇 家专用)。 13. 日本的国际旅游业始于1893年的“喜宾会”。 14. 日本观光旅游最好的时节是春秋两季。日本春季的4月以观赏樱花为主,秋季的10月 以登高看红叶、温泉浴为主。 15. 东京位于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是日本的首都。 16. 银座、新宿、浅草等为东京繁华的商业区,从京桥到新桥的银座街是东京最繁华的地方。 17. 上野公园是东京乃至日本全国有名的樱花观赏地。 18. 东京迪士尼乐园是世界上第3个也是面积最大的迪士尼乐园。 19. 日本的三大古城分别是奈良、京都和镰仓。 20.日本第一高峰富士山,是一座山体呈圆锥形、山顶终年积雪的活火山。 21. 奈良是日本的三大古都之一,是日本的佛教中心和文化发祥地。 22.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总本山,为中国唐朝鉴真大师创建。

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

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在建设丽江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 尊敬的邵琪伟局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上午好,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把丽江建设成为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在我的印象中,旅游是丽江的主导产业,而丽江旅游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市场化运作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宝贵经验,特别是以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活力,2009年《印象丽江?雪山篇》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亿元大关。丽江在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的理念与模式不仅是丽江的,云南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之前学习了当地的有关文件,可以感觉到市委市政府和旅游业界的同仁们对旅游业发展必须“文化为灵魂”已有共识,并做出了具体的部署,对此我很是赞同。在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2011年的工作计划中,文化都是重要的发展支撑和工作着力点。尽管在网络上以“旅游文化”为关键词做搜索,已经有1400多万信息了,然而无论是旅游,还是文化,其内涵与外延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梳理和论证。今天到场的专家学者很多,还有我的导师,所以就不敢妄言学问了。下面我想就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主题谈几点个人的期待,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首先,我期待政府,特别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置文化传承于现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的基础地位,并在中长期发展战略和项目规划时加以系统的贯彻。特别是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上不要着急,不要指望着一两个文化遗产就解决所有问题了,也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可以开发成旅游产品的。旅游发展和文明演化有其客观的规律,两者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慢不得,更急不得。今年国家旅游业的年度主题是“中华文化游”。我们一直很自豪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可是我们到现实中看一看,除了那些留在书本上和舞台上的文化,除了寄住于民间日常生活的文化,有形的建筑又留下了多少呢?去年年底在西班牙,巴塞罗纳的那个教堂,还没有盖完就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了。可是它已经盖了多少年了呢?175年!所以,旅游开发也好,文化建构也罢,要出精品,要可持续,我看没有从容的心态是不可能的。当然,我们整个国家正处于一个转型与变革的阶段,大家都比较急,都希望建设若干大项目,尽快实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最好既有路线图,还有时间表,而且这个时间表还不能太长。“一万太久,只争朝夕”。无论是旅游,还是文化,这么做都不太可能嘛,特别是以文化为灵魂的现代旅游业,更是如此。所以国家“十二五”规划才要求科学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从现阶段各地旅游发展的现实来看,这个转变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对于丽江这样的致力于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城市而言,有“文化为灵魂”意识,更要有现代旅游发展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信心,而信心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的。比如现在各地发展旅游都在谈高端,似乎离开高尔夫和五星级酒店就不会说话了。总体上看,中国还处于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哪里有那么多的高端啊?现在是到了追问“旅游发展为什么”和“旅游发展依靠什么”的时候了。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要解决基本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从中国的国情和旅情出发,我认为让更多的国民参与旅游,更高品质地分享受旅游,应当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长期坚持的理念和方针。 其次,我也期待业界,特别是旅游开发商和运营商在商业实践中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包括居民的风俗习惯,不要随意改变,特别是不能中止当地的文脉。相对于数百年,甚至成千上万年以来就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原住民而言,无论是游客,还是开发商,都是后来者,都是分享时空的过客。宜居的才是宜游的,本来城市和乡村就是为满足当地人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很难想象一个无法让本地老百姓不幸福,不认同的区域,却可以让异乡的旅游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作业2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物业管理092班鹿同09066219 中国旅游文化与风景名胜赏析作业2 归纳总结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情况 我的家乡莱芜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戏剧类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720 Ⅳ-119 莱芜梆子山东省莱芜市 传统美术(民间美术)类 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 838 Ⅶ-62 锡雕山东省莱芜市 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原名莱梆,它的发祥地是山西。明朝,燕王扫北时,莱州{今泰安一代}的人因战争死亡过半。燕王建都北平后,敕令山西洪洞县人往山东莱州搬迁。洪洞县的地方戏剧于是在莱州安家落户,遂改名莱州梆子。莱州改名泰安后,建制出现了莱芜,莱州梆子便讹成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又称“莱芜讴”,亦称“泰山梆子”。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是中国戏曲中有地方独特风格的剧种之一。山东泰安、莱芜、新汶、宁阳、东平、蒙阴一带的人们,尤为爱听。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庆”徽戏班奉调入京献演,随后,“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进京,其它许多徽班也纷纷向此开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沿运河、顺驿道流入泰安一带,后来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后,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经河南流传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本地梆子腔。这种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戏更加符合当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响不断扩大。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为了争取观众,以利自身发展,“老阳春”便逐步全盘吸收梆子腔这个艺术形式,开始了新的探索。在相当长的演出活动中,历代班社都是徽戏和梆子戏同班并存,但不合二为一,演员既能演唱这一声腔的戏,又能演唱那一声腔的戏。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地演员越来越多,受当地方言、习俗和群众爱好的影响越来越深,便逐渐改为以演唱梆子戏为主,徽戏的成分日益减少,以致绝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清朝光绪末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莱芜梆子的兴盛阶段,专业班社数量可观,演出活动十分活跃,流行区域不断扩大。莱芜梆子历史上属于民间艺术,以莱芜、泰安、新泰为主要活动区域,后来流行于东至日照,西至平阴,南到临沂,北抵济南的广大区域内,但以在莱芜、泰安,新泰、沂源影响最深。在当地流传着“跑断腿,磨破脚,还不知赶上磨旦子(莱芜梆子著名老艺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谣,可见其魅力之大,影响之广。 1954年1月山东省莱芜县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使该剧种得以进一步发展提高。1965年剧团晋京汇报演出《送猪记》,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彭真、叶剑英和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1975年又为庆祝建国26周年晋京献礼演出《三定桩》,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1982年初又到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红柳绿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其中《三定桩》和《红柳绿柳》分别由上影厂、“八一”厂和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并先后有《借闺女》等几个剧目被省、市电视台录制,其中《借闺女》被中央电视台转播。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

浅谈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

浅析中国自助旅游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助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和潮流,自助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导力量,在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自助旅游在我国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其发展仍然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文从对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针对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厌倦了老一套的旅游方式,开始追求个性化旅游,所以对中国自助旅游现状以及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可以表述为“兴盛”。在今后几年中将会成为主流旅游方式,自助旅游涉及的其它产业也会有很大发展空间,自助旅游将会走向国际化。所以热爱旅游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助旅游这种个性化的时尚旅游方式享受旅游,享受生活。 关键字:自助旅游现状发展趋势 一、自助旅游的简述 (一)自助旅游的概念 自助旅游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代名词,而是一种非常时尚和流行的旅游方式,它可以让人们很轻松的身处大自然之中,全程没有导游陪同并且表现个性化旅游的一种方式,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自助旅游的特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精致和有特色的旅游形态,自助旅游这种不受约束,自由自在,追求体验和休闲的旅游新方式备受人们的青睐。自助旅游在方式上有以下特征: 首先是自助旅游的自主性强,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独立自主的自由行动,自行的选择旅游的地点和时间以及方式。同时还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在旅途过程中根据爱好和心情随时调整行程或者改变行程,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民族文化,体验民族风情。 其次是自助旅游有一定的计划性。在旅途过程中需要自己去安排一切,是没有导游陪同的,所以说在旅游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计划和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度旅游。 从以上可以看出自助旅游和散客旅游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休闲娱乐为目的。不同之处在于旅游目的不一样,自助旅游比较注重纯旅游或消遣性的目的,不包括公务、商务和会议旅游以及由接待单位负责安排的旅游活动。 (二)自助旅游的类型 自助旅游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如果按照旅游目的划分,有商务旅游和休闲旅游。按旅游距离划分,旅游距离越长越远涉及的旅游产业越多,收入点越多,反之则少。还可以按照交通方式来划分,其中包括火车旅游、自驾车旅游、自行车旅游等各种方式。 (三)自助旅游的特点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国内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梳理 世界各地文化旅游的体系大体都是通过文化资源、旅游消费与供给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而各个地区又略有不同:在自身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美国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鼓励地方及产业自主发展,联邦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及经济补助;欧洲则通过合作框架或者政策性引导措施的出台,鼓励国家或是内部城市间的合作与联合,继而强调欧盟整体在国际的竞争地位;日韩等亚洲国家则是通过突出发展自身在资源、交通或产业等某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且做到扬长避短,从而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每个地区或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只能将欧洲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及部分亚洲城市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希望能将文化旅游的主要方式有所体现。 一、国外文化旅游典型案例 (一)美国文化旅游产品的象征:“米老鼠”与迪斯尼 2003年11月福布斯公布了“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米老鼠与哈利波特、皮卡丘等十个虚拟人物登上了荣誉榜并名列榜首。当今世界凡是媒体可到达的地方,尤其是少年儿童,80%以上都知道“米老鼠”、“唐老鸭”和著名的“迪斯尼乐园”。我们回顾它的发展史并分析其营销手段和策略,对新世纪建立文化的中国、文化产业的中国和文化发达的中国应该说都不无裨益。 米老鼠的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拥有对新事物、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浓厚兴趣和永不间断的创新能力,这是推动米老鼠从一个普通的动画角色发展成为世界娱乐业帝国形象的根本动力。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了独特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造型特征原则。主要表现在迪斯尼动画电影经由米老鼠及系列片的尝试,逐步建立出写实与卡通化为原则的造型特点。第二,迪斯尼和同事对于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也是“米老鼠”受到欢迎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体现一是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二是由黑白片到彩色片。 沃尔特·迪斯尼的可贵,就在于他不满足做一个出色的动画片画家,而是在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参与下,成立了一家专业的动画制作公司,从“创意内容”核心层出发,逐步扩大到“产业基地”,用现代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大批量制作动画片并把它们销往世界各地;同时,又为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形象申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课程教案 五、考核方式 考核的方式:考查(其中平时成绩占40%)

六、具体教学内容设计 第一章绪 论 一、教学目的:在初步掌握旅游和文化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旅游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旅游和文化互相依存关系和提高旅游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旅游文化概述 一、文化与旅游文化释义 二、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二、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第三节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1)柳诒微编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向仍旦编.中国古代文化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沈祖祥主编.旅游文化概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4)甄尽忠主编.中国旅游文化.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5)余秋雨著.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七、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文化?如何理解文化的含义? 2.什么是旅游文化?如何理解旅游文化以及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3.如何分析旅游文化的构成体系?理解旅游文化的构成对从事旅游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4.文化在旅游业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5.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关系? 第二章旅游山水文 化 一、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山水景观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提高山水审美意识和鉴赏水平。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山水文化概述 一、山水与文化 二、山水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山水景观的文化意蕴 一、山水文化内涵 二、山水审美意识 三、山水审美形态 四、山水欣赏角度 第三节山水景观的旅游价值 一、山地景观 二、水体景观 三、森林景观 四、大漠景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价值及鉴赏方法难点: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及形态 四、学时分配:4学时 五、授课方式与手段:课堂多媒体教学 六、参考书目: 《中国山水文化》.陈水云.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1 《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北京,2001. 七、思考讨论题: 思考讨论题: 1.什么是山水景观? 2.如何理解山水景观的文化内涵? 3.中国人的山水审美意识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什么特色?

选修课——旅游文化

选修课: 1 中国你最想去的地方(理由、和谁去、怎么去、去前会准备什么);喜欢怎么样的上课方式(有何建议)。 丽江大研古城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 丽江属高原型西南季风气候,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丽江的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在12.6℃~19.8℃,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为18.1℃~25.7℃,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1.7℃,年温差小,但日温差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25.1度,最低气温-27.4度,每年的5—10月为雨季,7、8月特别集中。 丽江大研镇是一个值得你慢慢体会的地方,这座古城与雅典、巴黎等国际知名的城市同时被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台地上,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该城始建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这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遥远年代的靛蓝色衣服,头戴红军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大研古城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宋未元初,是中华民族优秀建筑的缩影。古城以四方街为中心沿水源流向呈八卦式网状布局,是我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布局,许多建筑学专家考察认为:丽江古城的历史比被誉为世界样板的英国翰洛城早数百年,布局比翰洛城更科学。2009年,大研古城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科学的古城建筑群。 四方街是这座古城的中心,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各路商客们聚首交易的地方。古城中有许多条道路从不同方向通向这里。白天,四方街是丽江的货物交易市场,人流如织;晚上,寂静的四方街被客栈红红的灯笼映衬着,光洁的青石板泛着柔和的微光。大研古镇是每个去丽江旅游的人的必去之处,古镇是个中西文化与古新文化结合的地方,在那既可见识到古老的东巴文化,亦有现代化的洋人酒吧。整座古镇被一条小河流所包围,去那之前便听说,因为古镇房屋结构和造型都差不多,很容易在里面迷失方向走不出来,但只要顺着小河流的方向走就一定能找到出口。据说凡是有重要人物来丽江视察,古镇便会进行隆重的洗街仪式欢迎来宾。洗街的具体做法是把小河的出口堵住,让河水漫过古镇大大小小的街道,然后再把出口打开,让河水褪回到河道。经过这样一洗之后,街道特别的干净。木府占地面积四十多亩,有许多建筑都是后来补建的,因为老建筑在几年前的丽江大地震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木府中建有古镇中最高的楼房,上得顶楼可以俯瞰整个古镇,只见一个个屋顶密密相间。古镇流传着许多动人的跨国爱情故事,有这么一例甚至上了当地的电视台。一位韩国女大学生来到丽江旅游,在古镇结识了一个纳西族青年,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度过了几天,终于大学生要离开了,青年恋恋不舍的送走了她,但是在晚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总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终于意识到了一件事。在得知女大学生还要在北京逗留几天然后回国的消息后,他立刻买了机票赶到北京……尽管女孩的父母极力反对此事,但两人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现

旅游与中国文化知识论文

旅游与中国文化知识论文 学院、系: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 学生姓名:陈冰洵 指导教师:冯军 完成时间:2014年 6 月

浅谈当代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播以佛教为例 摘要:佛教文化是根植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土壤里的一种价值创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文化会使原有的旅游资源趋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旅游业的兴旺,也有利于佛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广,对中国旅游资源和旅游事业的开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作用影响 佛教是我从小到大接触最多的一个宗教。我所去过的寺庙大小不一,或豪华破败不一,或香火鼎盛门可罗雀不一,佛教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迄今已是具有两千余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极其真实的传统,活在当代,活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宗教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等方面,并渗透到文学艺术、天文地理等领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现代旅游是一种大规模的各种文化的交流,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对宗教文化所起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所以,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是密切的,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旅游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佛教资源,对推进当地的旅游有积极的作用。 “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云水一身,无牵无挂,以参访善知识、弘扬佛法、化导众生为务。因此,长期以来,僧人“行万里路”,参礼名师和圣迹,一直是受到重视和推许的,我国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只是在近十年中,由于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才使旅游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在佛教方面,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广大佛教徒在旅游接待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寺庙的开放,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许多外国友人到寺观教堂参观,见到教徒的宗教信仰受到尊重和保护,感到十分高兴;大批的华侨、台港同胞回到大陆寻根问祖,见到千年古刹保存完好,感到欣慰,其中许多教徒积极为寺庙的修复做功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出力;各地的信教群众在生产劳动之余,朝山礼佛,精神上得到满足,生产积极性更高。 在现在的旅游中,有着很多的宗教文化,有道教、佛教、儒教等,重点说在佛教文化,现在旅游景点中,有很多佛教文化大山,佛教名山大寺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国内广大游人乐于登临造访的名胜。佛教名山,顾名思义,是因为有了佛教才成为名山的;因为是佛教名山,才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游访。因此,正确认识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的关系,并加以妥善规划和安排,就能使佛教名山与旅游事业相得益彰;如果像本文列举的那些损害佛教名山大寺宗教气氛、不顾宗教特点大搞违章建筑等现象不及时纠正,就会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两败俱伤。这种简单明瞭的道理,人们是容易理解的。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方面的问题,使佛教工作与旅游事业能够协调发展。 一、佛教文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佛教教规、礼仪和宗派,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其数量之多、艺术之精、历史之久都是驰名中外的。由于佛教宗派众多,各有差异,加之,在一些佛教历史悠久、佛教影响力较大的地区,非佛教朝拜目的的旅游者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佛教信徒。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一些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佛教信徒的节日,而且已经演变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流行节日,因此,适当的利用佛教节日,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讲稿 第七章 饮食文化

第七章旅游饮食文化 学习任务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源流、掌握饮食文化的特征;掌握八大菜系的特点及各地的特色风味;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渊源和酒礼,掌握酒的类型;了解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及茶艺、茶道,掌握中国茶的种类。 第一节饮食文化概述 一、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一) 饮食文化的含义 中国饮食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 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美\情\礼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 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 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