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三次月考 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贺兰山和银川平原是沙海中的“绿岛”和绿洲。读下图,回答1-3题。

1.贺兰山成为“绿岛”的主要原因是 A .太阳辐射强,热量充足 B .地形抬升,降水较多 C .冰川融水多,水源充足 D .土层深厚,植被茂密 2.银川平原的形成原因是 A .地壳下沉,风力沉积 B .断裂下沉,冰川物质堆积 C .地壳抬升,河流侵蚀 D .断裂下沉,黄河泥沙沉积

3. 银川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重要农业区,其主要原因是 A. 光热充足 B. 地势低平 C. 水源丰富 D. 历史悠久

巴西每年约有2万平方千米的热带草原被破坏。环保人士指出,必须严格制止破坏草原的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农业用地。读图1,回答4~6题。

4.巴西热带草原的形成原因是 ( ) A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 .受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 C .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D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交替控制 5.调查并估算巴西热带草原的破坏面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 )

A .RS 和GPS

B .GPS 和RS

C .RS 和GIS

D .GPS 和GIS

6.图中甲地是世界著名的咖啡种植园,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主要有 ( ) ①平原广阔,土壤肥沃 ②地处低纬,气候湿热 ③人口密集,劳动力充足 ④东临太平洋,海运便利 ⑤农业科技水平高

⑥国内外市场广阔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2005年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对北京市进行了第三次交通综合调查,调查表明:2005年居民出行距离比2000年增长了16.25%。阅读资料和图4回答7~8题。

7.北京市交通结构变化的特点为

A .机动车出行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B .小汽车已成为出行的首选

C .公共交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D .公交出行的比例稳步上升 8.北京市交通结构的变化反映出

A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 .交通方式发生了改变

C .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

D .中心商业区地位下降

下图表示某国的人口金字塔,读图回答第9~10题。

9.1999年该国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约是 ( )

A .16%

B .10%

C .28%

D .6% 10.1999年至2025年,人口的变化特点是

( )

A .40—49岁的女性人口将增多

B .50—59岁的男性人口将减少

C .人口老龄化更加严重

D .人口总数将增加

下图中的a 图为“某大陆局部地域自然带分布现状示意图”,b 图为该地域“未来可能出现的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导致自然带图示变化过程的原因,还能造成

①自然灾害减少 ②全球降水增加 ③雪线高度上升 ④农耕纬度提高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造成图示变化过程的人类活动可能有

①积极兴修水利工程 ②采伐林木扩大耕地 ③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④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典型产品的产业分布可为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典型产品的成熟期是( )

A .a 阶段

B .b 阶段

C .c 阶段

D .d 阶段

14.当前中档汽车产品的生产,中国和日本各处的阶段是( )

A .a 、b 阶段

B .b 、c 阶段

C .c 、d 阶段

D .d 、a 阶段

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15-17题。

15、甲、乙两图所示区域主要的气象灾害及其成因分别是( )

A .甲——暴雨、洪涝、干旱——夏季风不稳定;乙——寒潮——地形

B .甲——伏旱、台风——反气旋,气旋活动;乙——暴雨——寒潮

C .甲——春季低温、寒潮——冷空气活动;乙——飓风——海陆分布

D .甲——风沙、盐碱——气候、地形;乙——干旱——海陆位置

16.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分别是( )

A .甲——混合农业——地形、交通、市场;乙——商品谷物农业——地形、人口、技术

B .甲——农耕区畜牧业——饲料、地形、市场;乙——大牧场放牧业——气候、交通、市场

C .甲——立体农业——地形、气候、土壤;乙——粗放畜牧业——气候、地形、水源

D .甲——水稻种植业——气候、地形、水源;乙——乳畜业——气候、市场、交通 17.武汉、芝加哥两城市兴起的共同区位因素是( )

A .矿产资源、历史因素

B .水运、陆路交通

C .市场、政治因素

D .科技、环境因素

读三月上旬我国某种农作物物候现象分布示意图,回答18-20题:

18.该农作物是 A .水稻 B .玉米 C .春小麦 D .冬小麦 19.影响该农作物物候地域差异的的主要因素是

甲 乙

物候现象图例 a b

A.光照B.水分C.热量D.湿度

20.a地物候现象比b地迟的主要原因是

A.距海远近不同B.海拔高低不同C.土壤肥力不同D.降水状况不同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21-22题。

21.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22.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环渤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D.中、西部地区

原料

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下半年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23—25题。

23.4月15日这一天,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A.①城市 B.②城市 C.③城市 D.④城市

24.②城市的纬度最接近

A.20°N B.30°N C.40°N D.50°N

25.①城市位于③城市的

A.东北面 B.西北面 C.西南面 D.东南面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A地区是地形区,其形成主要外力作用

是。

(2)B海岸线以每年约56米速度向海域推进,试简单分析其原因。

(3)C地区是“无流区域”,形成“无流区域”与水循环有关,试分析水循环中哪个环节对“无流区域”的形成起关键作用?该区域沿海城市淡水来源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4)试分析D山脉的类型及成因。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A自然带名称及同纬度欧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名称及其形成主要因素。

(2)B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在我国南方也有分布,其体现了自然带分布的哪种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原因。

(3)在C海域科考时,发现其鱼类资源丰

富,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在该海域

航行时可能遇到的主要危害。

28.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试分析比较“百色——南宁”河段与

“桂平——梧州”河段的流量的差异,并解

释其原因。

(2)分析广西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的区

位优势条件和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材料一:贵州、四川、云南是我国最大的婚

姻迁出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三省合计迁

出56.7万人,主要是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

区的新娘迁出,形成了我国西南部壮观观的“喀斯特新娘”输出区,这些新娘的主要目的地是华东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诸省的农村。

(3)分析“喀斯特新娘娘”从西南地区迁出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2009年11月以来,广西、云南等地持续出现严重干旱,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农业遭受严重损失。

(4)结合表3,简述广西、云南等地旱情严重的自然原因。

2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鄱阳湖见证了人类观念从传统的“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巨大转变。历史上江西省由于山区毁林种粮,导致河道

淤积,全流域通航里程锐减,鄱阳湖水面急剧萎缩,湖泊功能下降,

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痛定思痛,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开始实施“山、

江、湖开发治理工程”,将河流上游丘陵山区列为治理重点,使江西省

森林覆盖率增长了近1倍,鄱阳湖湖体面积恢复到5100平方千米。2009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此项建设上升为国家

战略。实现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材料二上图“江西省地形、水系图”。

(1)简述丘陵山区的治理对流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2)试分析鄱阳湖平原形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地理答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综合题:

26、(10分)

(1),。

(2)

(3),。

(4),

27、(11分)

(1)A是,原因

西欧海岸是,原因

(2),

(3)

28.(19分)

(1)

。(2)

(3)

(4)

。29.(10分)

(1)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