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功能

2、免疫监视功能

3、免疫耐受功能

免疫学三个重要的理论:

1侧链学说。1897年Paul Erhich提出了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该学说认为抗体分子是细胞表面的一种受体,抗原进入机体后于这种受体可发生互补型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当受体大量产生并脱落到血液中便成为循环抗体。

2克隆选择。1957年MacFarlance Burnet 提出了克隆选择学说。该学说认为,全身的免疫细胞是由众多识别不同抗原的细胞克隆所组成的。同一种克隆细胞表达相同的特异性受体,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多样性是机体接触抗原以前就预先形成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获得的。抗原进入机体只是从免疫细胞库中选择出能识别这种抗原的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并使其活化、增殖、扩增出许多具有相同特异性的子代细胞,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清楚入侵的抗原。若在胚胎期间,体内抗原接触到相应细胞系,这些细胞系即被排除或禁忌,处于抑制状态。成为禁忌克隆。

3免疫网络学说。1974年Niels Jerne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体分子上的独特型决定簇在体内又能引起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抗独特型抗体又可引起抗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如此下去,在抗体和淋巴细胞中产生一个复杂的级联网络,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器官分类

免疫器官按其发生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骨髓的结构:

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又基质细胞和造血细胞组成,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分化发育的环境,成为造血诱导微环境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

胸腺分为左右两叶,表面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深入胸腺实质,将实质分隔成若干胸腺小叶,胸腺小叶的外层为皮质,内层为髓质,皮-髓质交界处含有大量血管。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参与免疫调节,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淋巴结的结构

淋巴结表面覆盖有致密的结缔组织被膜,被结缔组织深入实质,构成小梁,作为淋巴结的支架。被膜外侧有数条输入淋巴管,输出淋巴管则由淋巴结门部离开。淋巴结实质分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皮质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淋巴结的功能

1T细胞核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

淋巴结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通过淋巴再循环,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淋巴组织可以不断的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胞补充,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带有各种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B细胞,记忆细胞,通过再循环,增加了抗原和APC的接触机会。接触相应的抗原后,即可进行相应的生理学功能。通过淋巴再循环,使机体所有的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者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淋巴细胞归巢的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

抗原特性:免疫原性、抗原性

抗原表位类型: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影响抗原特异性的因素: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化学性质、分子量大小、结构的复杂性、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状态。二、宿主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年龄、

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数量、途

径、两次免疫的时间间隔、次数以及免疫

佐剂的应用和佐剂类型都明显影响机体对

抗原的应答。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免疫球蛋白由四肽链分子组成,各肽链

间有数量不等的链间二硫键。结构上Ig可

分为三个长度大致相同的片段,其中两个

长度完全一致的片段位于分子上方,通过

一易弯曲的区域与主干连接,形成一“Y”

字形结构,成为Ig单体,构成免疫球蛋白

分子的基本单位。

一、重链和轻链:任何一类天然免疫球蛋

白分子均由四条异源性多肽链,其中分子

量较大的成为重链,而分子量较小的成为

轻链。

1重链:分子量约为50~75kDa,由

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各类免疫球

蛋白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

不尽相同,因此其抗原性也不同。据此可

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或五种类型,即

IgM、IgD、IgG、IgA和IgE,其相应的重链

分别为μ链、δ链、γ链、α链、ε链。

2轻链:分子量约为25kDa,由214个氨

基酸残基构成。轻链有两种,分别为κ链

和λ链,据此可将Ig分为两型,即κ型和

λ型。一个天然Ig分子上两条轻链的型别

总是相同的,但是同一个体内可存在分别

带有κ或λ链的抗体分子。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

轻链中靠近N端的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

区域成为可变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

和1/2;而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

的区域,成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

的3/4和1/2。

1、可变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称为

V H和V L。V H和V L各有3各区域的氨基酸组

成和排列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或

互补决定区(CDR)。

2、恒定区: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

C H和C L。同一类别的Ig,其C区氨基酸组

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免疫原性相同,

但V区各异。

三、铰链区:铰链区位于C H1和C H2之间,

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

利区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

四、结构域:Ig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

链都可以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

构域一般有相应的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是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

高的Ig,是在此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在体内分布广泛,亲和力最高,具有重要

的免疫效应,是机体抗感染的“主力军”。

IgG1、 IgG3、IgG4可穿过胎盘屏障,在

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二、IgM:单体IgM以膜结合型表达于

B细胞表面,构成B细胞抗原受体。一般

不能通过血管,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初

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机

体抗感染部队的“先头部队”,可用于感染

按的早期诊断。

三、IgA:有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类。血

清型为单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分泌型

为二聚体,由J链连接,主要存在于胃肠

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分泌型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类别,参

与粘膜局部免疫,通过与相应病原微生物

结合,阻止病原体黏附到细胞表面,从而

在局部抗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抗

感染的“边防军”

四、IgD:分为血清型IgD和膜结合型

IgD。膜结合型IgD构成BCR,是B细胞分

化发育成熟的标志,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

mIgM,成熟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

称为初始B细胞。

五、IgE:IgE的重要特征为亲细胞抗

体,其CH2和CH3机构与可与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上Fc RI高亲和力结合,当

结合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后可引起I型超

敏反应。

补体系统的组成

1补体固有成分: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

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1)经

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2、C4。2)

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

3)甘露糖结合凝聚素激活途径(MBL)的

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4)

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

C9

2补体调节蛋白: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

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

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质。

3补体受体: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

能与补体激活过程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

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补体的命名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和终末成分按照其发

现先后,依次命名为C1、C2、C3~C9

2补体旁路途径成分分别称为B因子、D

因子、H因子、I因子、P因子

3具有酶活性的补体分子,均在其上一横

线表示之

4某些补体调节蛋白按其功能命名

补体的生物合成:

约90%血浆补体成分由肝脏合成,少数

成分由肝脏意外的细胞合成,如C1由肠上

皮和单核/巨噬细胞产生,D因子由脂肪组

织产生。

补体激活途径

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

途径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的早期抗感染免疫(1溶解

细胞、细菌和病毒;2、调理作用;3、引起

炎症反应)

二、维护集体内环境稳定(1、清除免疫复

合物;2、清除凋亡细胞)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1、参与免疫应答的

诱导;2、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3、

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4、参与免疫记

忆)

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参与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终末过程的组分

及活化过程相同,其主要机制是:C5转化

酶(C3bBb3bH或C4b2a3b)将C5裂解为

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

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

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7,暴露膜结合

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

合于膜上的C5b~7可与C8结合,所形成的

C5b~8可促进C9聚合,形成C5b6789n复

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AC)插入细胞膜

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形成“渗

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最终导

致细胞崩溃。

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

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1)蛋白酶

β亚单位 2)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

3)HLA-DM基因 4)HLA-DO基因 5)

TAP相关蛋白基因

3,经典I型基因 1)HLA-E 2)HLA-D

4,炎症相关基因 1)肿瘤坏死因子基因

家族 2)转录调节基因或类转录因子

基因家族 3)MHC I类相关基因家族

4)热休克蛋白基因家族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生物学

功能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

分子的双重识别,由此形成T细胞在抗原

识别和发挥效应功能中的MHC限制性

2)被MHC分子结合并提呈的成分,可

以使自身抗原,甚至是MHC分子本身

3)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

决定者

4)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

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1)经典的Ⅲ类基因为补体成分编码,

参与炎症反应、对病原体的杀伤和

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2)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ICA基因产物

可作为配体分子,以不同的亲和力

结合及活性和抑制性受体,调节

NK细胞和部分杀伤细胞的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参与启动和调控炎

症反应,并在应激反应中发挥作用

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即膜型免疫球蛋白

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细胞表

面有众多的膜分子,他们在B细胞识别抗

体,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抗体产生

过程中发挥着作用。(1)B细胞抗原受体

复合物: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BCR)

复合物。B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的

mIg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异源

二聚体组成。①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

面标志。②Igα/Igβ:Igα和Igβ均是免疫

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有胞膜外区、跨膜

区和相对较长的胞质区。(2)B细胞共受

体:B细胞共受体能加强B细胞活化信号

的转导。B细胞表面的CD19与CD21及

CD81(TAPA-1)非共价相连,形成B细胞

特异的多分子活化共受体,能增高B细胞

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三}协同刺激分子:

抗原与B细胞的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经由CD79a/CD79b转导至细胞内,还需要

第二信号,第二信号主要由Th细胞和B细

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①CD40②CD80和CD86③其他黏附分子

{四}其他表面分子:①CD20②.CD22③

CD32

B淋巴细胞的功能:1、产生抗体介导体液

免疫应答①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参与补

体的溶细胞或溶菌作用④ADCC 2、提呈可

溶性抗原:无论是巨噬细胞还是树突状细

胞,都不能有效地摄取可溶性抗原,而活

化的B细胞则可籍其表面BCR结合可溶性

抗原,并内化BCR-可溶性抗原复合物,对

其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

TCR-CD3复合物及其作用:

T细胞抗原受体(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分子结合,形成TCD-CD3复合物。TCR的作用是识别抗原。与B细胞抗原受体不同,TCR不能直接识别蛋白质抗原表面的表位,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而且TCR识别pMHC时具有双重特异性,既要识别抗原肽的表位,也要识别自身MHC分子的多态性部分。CD3分子具有五种肽链,均为跨膜蛋白,具有带负电和的氨基酸残基,与TCR跨膜区带有正电荷的氨基酸残基形成盐桥。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或化信号。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

1清除杀伤病原体。巨噬细胞借助表面PRR 和调理性受体,可摄取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通过氧依赖和氧非依赖途径杀伤病原体

2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3杀伤靶细胞

4加工、提呈抗原

5免疫调节

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2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

3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物发挥免疫效应

为何有些人对青霉素过敏,而另一些人不过敏?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哺乳动物基因中数量最多、结构最为复杂的基因群。MHC的基因型和表型在群体中具有高度的多态性,正是这种多态性造成了不同个体之间识别抗原肽能力的差别,由此也决定了在群体中不同个体对同一种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能力的差别。许多小分子化合物及药物属半抗原,其与血清蛋白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并介导超敏反应(如青霉素过敏)。

T细胞的效应功能和作用机制。

答:一.Th细胞的效应功能1.Th1细胞的生物学活性(1)Th1细胞对巨噬细胞的作用:Th1细胞在宿主抗胞内病原体感染中起重要作用。Th1对胞内寄生病原体可通过活化活化巨噬细胞及释放各种活性因子而加以清除。(2)Th1细胞对淋巴细胞的作用:Th1细胞产生1L-2等细胞因子,可促进Th1细胞、Th2细胞、CTL和NK细胞等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放大免疫效应;另外,Th1细胞分泌的IFN-γ

可促进B细胞产生具有调理作用的抗体(如IgG2a),从而进一步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3)Th1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作用:Th1细胞产生的淋巴毒素和TNF-α,可活化中性粒细胞,促进其杀伤病原体。2.Th2细胞的生物学活性(1)辅助体液免疫应答(2)参与超敏反应性炎症3.Th17细胞的生物学活性:Th17参与了炎症反应、感染性疾病以及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另外一方面,1L-17刺激上皮细胞、角朊细胞分泌防御素等抗菌物质,以及募集和活化中性粒细胞等,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二.CTL细胞的效应功能:CTL细胞主要杀伤胞内寄生病原体(病毒和某些胞内寄生菌等)的宿主细胞、肿瘤细胞等。CTL可高效、特异性地杀伤靶细胞,而不损害正常组织。CTL细胞的效应过程包括识别与结合靶细胞、胞内细胞器重新定向,胞粒外胞吐和靶细胞崩解。

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意义?

答: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C,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参与循环的细胞主要是T细胞,约占80%以上。

意义: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淋巴组织从循环中不断获得新淋巴细胞,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免疫功能;各种带特异性抗原受体的T 、B和记忆细胞通过循环增加了与抗原和APC接触的机会,接触抗原后即可进入淋巴组织发生活化、增殖和分裂产生初次或再次免疫应答;有些部位的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循环返回原位继续发挥作用;使机体所有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整体,将免疫信息传递个全身各处,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异物所在处,发挥免疫作用。

补体的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的

内容及意义?

答:1、经典途径:指主要由C1q与激

活物(IC)结合后,顺序活化C1r、C1s、

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 2b)

与C5转化酶(C4b2b3b)的级联酶促反应

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

要效应方式。①参与的补体成分依次是

C1 、C4、C2和C3,C1通常以

C1(C1r)2(C1s)2复合大分子的形式存在

于血浆中。②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

IgG、IgM等分子。③活化过程指C1q 于

2个以上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

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

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2、旁路途径:指由B因子、D因子和备

解素参与,直接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激活

C3,形成C3与C5转化酶,激活补体级联

酶促反应的活化途径。①主要激活物为含

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基的病原微生物。

②MBL分子结构类似与C1q分子.在Ca2+

存在条件下,MBL可与多种病原微生物表

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结合,并发生

构象的改变,导致MBL相关的丝氨酸蛋

白酶活化。MASP的活化分为两类:1活化

的MASP2能以类似于C1s的方式裂解C4

和C2 ,生成类似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

C4b2a,进而激活后续补体成分;2活化的

MASP1能直接裂解C3和C3b,形成旁路途

径C3转化酶C3bBb,参与并加强旁路途径

正反馈环路。

补体激活的共同终末过程:C5转化酶将

C5裂解为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

要的炎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

C5b6;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7,暴露

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

合;结合于膜上的C5b~7可与C8结合,所

形成的C5b~8可促进C9聚合,形成

C5b6789n复合物,即攻膜复合物(MAC).插

入细胞膜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脂双层而

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

最终导致细胞崩解。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1)补体的生物功

能:①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

用②调理作用③免疫黏附④炎症介质作

用(2)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①补体

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②参与适应性免

疫应答③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

应系统的相互作用

APC(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够加工、

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

的一类细胞,在机制的免疫识别、免疫应

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

B不完全抗原(半抗)仅具备抗原性而

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

原,又称为半抗原。

B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

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包括30多种可溶性蛋白的膜结合蛋白,

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

系统,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的重要部分,

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主要机制,并对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

B白化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

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不同阶段肌细胞活

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

子。

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由哺乳动物骨

髓或鸟类法氏囊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分化

发育而来,通过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体液

免疫功能,也是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

BCR B细胞表面最主要的分子是B细胞

抗原受体复合物(BCR)。BCR复合物由识

别和结合抗原的胞膜免疫球蛋白和传递

低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异源二聚体

组成一个BCR复合物。

C超抗原某些Ag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

即可激活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

答,这类抗原称之为超抗原。SAg不涉及

Vβ的CDR3及TCRα的识别,不受MHC

的限制,而是通过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而

参与某些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与发展,因

此,超抗原实际为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要方法,

将来自不同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

种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

CD40:CD40组成性的表达于成熟B细

胞,CD40配体(CD40L,CD154),表达与

活化T细胞。CD40与CD40L的结合在B

细胞分化成熟中起十分重要作用。

CD80和CD86:活化B细胞是抗原提呈

细胞(APC)。CD80和CD86在静息B细胞

不表达或低表达,在活化B细胞表达增强。

C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机体

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

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所致。

D单克隆抗体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

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

一种抗原表位,故经过筛选和克隆化的杂

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

位的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D多克隆抗体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有多

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

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

克隆被激活,产生的抗体中世纪上含有针

对多种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称

为多克隆抗体。

D单体型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

因的特定组合。

F分泌片分泌片又称为分泌成分,是分

泌型IgA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为一种

含糖的肽链,由黏膜上表皮细胞合成和分

泌,具有保护分泌型IgA铰链区免受蛋白

水解酶讲解的作用,并介导IgA二聚体从

黏膜下通过黏膜等到细胞到黏膜表面的

运转。

G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

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G固有免疫: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

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

HLA分型:确定不同个体所拥有的等位

基因及其产物的特异性。

J结构域Ig分子的两条重链和两条轻

链都可以折叠为数个球形结构域,每个结

构域一般有相应的功能。

J记忆性T细胞是指特异性抗原有记忆

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一般认为

在T细胞进行克隆性扩增后,由部分细胞

分化为记忆性能力的细胞,当再次遇到相

同抗原后,可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

应细胞。

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

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

接为二聚体或多聚体。

K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够加工、处

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

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

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分为专职性

APC和非专职性APC。

K抗原加工/处理APC细胞将胞质内自

身产生的或者摄取入胞内的抗原分子降

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

多肽适合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

-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

过程称为抗原加工或抗原处理。

K克隆选择学说免疫细胞在分化成熟的

过程中,能随机的形成多样性的细胞,每

一克隆只表达同一特异性的抗原受体.体

内有许多针对各种抗原的相对细胞系.抗

原进入机体后选择相应的细胞系与之结

合,活化,使之产生增殖并产生对应受体.

若在胚胎期间某种抗原接触了相应的细

胞系,这些细胞系即被排除或失去活性,

处于抑制状态,称此细胞系为禁忌克隆.

禁忌克隆的存在就使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K抗原是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的TCR

或BCR结合,促使其增值、分化,能诱导

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

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

物质。

K抗体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

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的结合,现

实免疫功能

K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抗原识别

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特异性结合的过程。

K抗原性:抗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有特异结合能

K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

性的特殊化学集团,称为抗原表位,又称

为抗原决定基,他是与TCR/BCR及抗体特

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能与抗体分子

结合的抗原表位总数称为抗原结合价。

K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

示的专一性,既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机

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

仅能与该抗体或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

合。

L连锁不平衡性意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

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

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

L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

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

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L淋巴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

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

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体内的迁

移和流动时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M免疫即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

过程,以维护-集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

M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及免疫

功能的一个重要系统。免疫系统由免疫器

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造血干细胞、淋

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

胞、红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

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组

成。

M免疫原(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为完全抗原,即通常所说的抗原。

M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同意命名为免疫球蛋白,分为分泌型和膜型,前者存在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后者构成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M免疫耐受:一般情况下,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不产生免疫应答,称为免疫耐受。它赋予了免疫系统有区别“自身”和“非己”的能力。

M免疫原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MHC:即HLA基因或HLA基因复合体产物,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对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其编码的分子表达与不同细胞的表面,参与抗原呈递,制约细胞间相互识别以及诱导免疫应答。

MHC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的是群体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M免疫突触T细胞与APC结合后,在它们的细胞表面独特区域上,聚集着一组TCR,其周围是一圈黏附分子,这个结构称为免疫突触。

M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M锚定位分析从HLA分子抗原结合槽中洗脱下来的各种天然抗原肽的一级结构,发现都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NK细胞:NK细胞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他阿门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在集体抗肿瘤和早期抗病或胞内寄生菌感染的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S丝裂原:其可与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刺激静止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刺激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可隆。

S树突状细胞(DC)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特点: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机体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能够敏感地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被称为链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

S适应性免疫: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亦称为获得性免疫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可介导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

T同种型不同种属来源的抗体分子对异种动物来说具有免疫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抗该异种抗体的免疫应答.这种存在于同种抗体分子中的抗原表位即为同种型,是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

T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的过程。

X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等功能

X细胞黏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参与细胞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值与分化母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Y外周免疫器官:或称刺激淋巴器官,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Y异嗜性抗原为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Z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为佐剂。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是目前动物学实验最常用的佐剂

Z中枢免疫器官:或称初级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包括骨髓和胸腺,鸟包括腔上囊(法氏囊)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

免疫。 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医学免疫学试卷-B(含答案~)

中医药大学《医学免疫学》试卷B 适用专业及层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此试卷共4页,答案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填写在试卷上者试卷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总分2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异嗜性抗原 2.MHC 3.细胞因子 4.调理作用 5.佐剂 6. 免疫 7. ADCC 8. 补体 9. 单克隆抗体10. 超敏反应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20分。请将最佳答案填在答题纸对应的题号下)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 超敏反应B ?移植排斥反应C ?自身免疫病D ?肿瘤E ?免疫缺陷病 2. 补体旁路激活途径中的C5转化酶是: A. C3b4b B . C4b2b C . C 3bBb D . C3bnBb E . C4bnBb 3. 抗原表位: A. 是抗原上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部位 B. 是抗体上与相应抗原结合的部位 C. 是补体上与相应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的部位 D. 通常与抗原的凹陷部位相结合 E. 是B或T细胞上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 免疫球蛋白(IgG)多肽的可变区为: A. N端轻链的1/4与重链的1/2 B. N端轻链的1/3与重链的1/4 C. 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4 D. 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2 E. N端轻链的1/2与重链的1/3 5. 胃蛋白酶水解IgG的产物是: A. 1 个Fab 和2 个Fc B . 1 个Fc C . 2 个Fab D. 2 个Fab 和1 个Fc E . 1 个F(ab' )2 和pFc' 6. 连接SIgA二聚体的结构是:

《医学免疫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选题(只许从每题备选答案种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 40分) 1、外周免疫器官不包括() A、胸腺 B、淋巴结 C、脾脏 D、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2、人 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是在() A、胸腺 B、脾脏 C、骨髓 D、法氏囊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所获片段中,能与抗原特异结合的是() A、 Fab段 B、Fc段 C、F(ab)2段 D、pFc段 4、参与新生儿溶血症的 A、 IgG B、IgA Ig 是( C ) 、 IgM D、 IgD 5、能抵抗蛋白酶水解的Ig 是() A、 IgG B、sIgA C、IgM 6、以下关于 IgG 生物学特性的错误叙述是( A、能通过胎盘B C、是参与 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Ig D D、 IgE ) 、能激活补体 、能发挥调理作用 7、参与旁路激活途径的补体成份是() A、C1 B、C2 C、C3 D、C4 8、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形成的C3转化酶是() A、 C4b2b B、C3bBb C、C4b2b3b D、C3bnBb 9、下列补体裂解片段中具有调理作用的是( A、 C3a B、C3b C、 C5a ) D、 C5b 10、同时参与经典、旁路及MBL三条激活途径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2 C、C3 D、C4 11、细胞因子(CK)的生物学作用特点不包括() A、具有高效性 B、为特异性作用 C、多数在局部发挥作用 D、对细胞的作用不受MHC限制 12、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 TNF B、IFN C、IL-1 D、IL-2 13、干扰素( IFN )不具有() A、抗病毒作用 B、抗肿瘤作用 C、免疫调节作用 D、炎症介质作用 14、以下关于 CD8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辅助 T细胞( Th)的膜分子 B、是细胞毒T细胞(Tc)的膜分子 C、是 Th细胞识别抗原的辅助受体 D、是HIV的受体 15、经典的 HLA I 类基因是() A、 HLA-DP B、HLA-DQ C、HLA-C D、HLA-DR 16、 HLA复合体位于人的哪号染色体上() A、 1号染色体 B、2号染色体 C、6号染色 体 17、 HLAΠ类抗原主要分布于() A、各种有核细胞,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D 、 17号染色体 B、各种白细胞和红细胞 C、淋巴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及抗原提呈细胞(APC) D、 B细胞、单核 / 巨噬细胞( Mφ)、树突状细胞(DC)及活化 T细胞 18、 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A、 TCR B、CD3分子 C、补体受体 D、细胞因子受体 19、 B胞胞不具有的表面标志是() A、 CD3分子 B、BCR C、Fc受体 D、补体受体(CR) 20、能特异杀伤靶细胞并有MHC限制性的是() A、 Mφ B、Tc细胞 C、NK细胞 D、B细胞 21、专职性 APC不包括() A、 DC B、Mφ C、B细胞 D、NK细胞 22、不同物种间共有的抗原称为()

《医学免疫学》word版

《医学免疫学》总结 第一章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 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3.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其特点:(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4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其特点(1)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5免疫的功能

程中具有重要的递呈抗原肽及免疫调节作用。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 菌功能,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可自发杀伤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 胞,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7.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淋巴细胞归巢:成熟的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循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间的反复循环称再循环。●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淋巴结):淋巴细胞随血流→淋巴结深皮质区→穿过 HEV→进入淋 巴组织内→移向髓窦→经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血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途径(脾):脾动脉→白髓区→脾索→脾窦→脾静脉→血循→脾动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①.使淋巴细胞分布更合理,淋巴组织可从循环池补充新淋巴细胞 ②.增加了淋巴细胞与抗原和APC接触机会 ③.增强了免疫应答反应 ④使机体免疫器官和组织形成有机整体 8.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是指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 BCR结合,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力的物质。抗原的基本特性是: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免疫反应性: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 :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也称反应原性(reactogenicity)。●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载体(Carrier):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复习重点及考试重点

免疫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名词解释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或黏膜免疫系统(MIS),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黏膜下的淋巴组织,它们在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机体内部与外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分泌SIgA(分泌型IgA)完成其免疫效应。: 问答题: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 名词解释 1、CDR: (互补决定区)(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在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V区,各 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这个区域称为高变区。高变区实际上是Ig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的位置,这些高变区序列在空间结构上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为CDR. 2、单克隆抗体(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杂交瘤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使B淋巴细胞产 生识别同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其有高度均一性、特异性与高效性. 3、多克隆抗体(抗血清)(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用人工方法以相应天然抗原免疫动物, 由于该抗原的高度异质性,含有不同抗原表位、且未经纯化,造成接种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清为多种抗体的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含多克隆抗体的血清称为抗血清。 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问答题 1、试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各类Ig的作用(非常十分以及及其重要)(阐述题):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由2条轻链与重链组织,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其V区的功能主要是靠其互补决定区(CDR)特异性识别、结合特异性抗原。发挥免疫效应,如中和毒素、阻断病原侵入。C区的功能主要是(1)激活补体:通过IgG1-3和IgM的CH2/CH3通过补体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达到溶解细胞或细菌的作用。(2)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I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的Fc受体(FcR)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也称为调理作用。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εR高亲和力结合。使其脱颗粒,介导I型超敏反应;IgG 的Fc段与NK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表面FCR结合,而直接杀伤被粒体包被的靶细胞,也称为粒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3)通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的Ig。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抗感染和毒素中起主要作用,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Ig。 (2)IgM:是初次应答的早期Ig,在感染早期即已产生,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Ig。可用于诊断宫内感染,其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引起II、III型超效反应的抗体,血型抗体也属IgM。IgM有杀菌、溶菌、溶血等作用。 (3)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血清IgA为单体,有抗菌、抗毒、抗病毒作用。分泌型Ig(SIg)由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中的浆细胞产生。是黏膜局部免疫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大理大学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参考答案

《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第1套)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BCBBD, 6-10:BCEDE, 11-15:DEBCB, 16-20:BECBB 二、填空题 1. 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 抗原自身因素、机体因素、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 3. 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 4. 特异性结合抗原、调理作用、中和作用、通过胎盘、ADCC、介导超敏反应等。 5. 美洲商陆、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A。 三、是非题 1-5:√√√×√; 6-10:√×××× 四、名词解释 1.人工主动免疫:抗原性物质(疫苗、类毒素等)免疫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预防感染的措施。

2.超敏反应:过敏原再次刺激机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3.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摄取抗原物质、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信息递呈给T细胞识别的一类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为专职APC。 4.抗原决定基:位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5.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下,不产生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从而不引起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五、问答题 1、试述佐剂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 (1)概念: (2)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降解和消除; 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抗原处理及递呈;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2、试述体液免疫应答的的一般规律。

3、以TD抗原为例,简述CD8+Tc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内源性抗原(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被APC处理,以抗原肽-MHC-I复合物递呈给CD8+T识别。(3分) 2)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双信号(TCR与抗原肽-MHC复合物结合;协同刺激信号)(3分) 3)效应性T(CTL)发挥功能: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3分) 4)记忆性T细胞形成:(1分) 《医学免疫学》本科试卷(第2套)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AADDE,6-10:ECEDA,11-15:BCDCA,16-20:EDBAB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医学免疫学-课后习题答案

1、免疫应答的种类及特点 免疫应答: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他们在获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髓样祖细胞→粒细胞、单核、DC、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产所: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淋巴样祖细胞→B、T、NK细胞 ②B细胞和NK分化发育的产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产所:抗原再次刺激记忆B细胞(在外周) →活化B细胞随血液或淋巴返回骨髓→B细胞在骨髓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IgG,释放入血。 (注:外周免疫器官如脾脏和淋巴结也是再次应答产所,但其产生抗体速度快而持续时间短,不是血清抗原主要来源——主要来自骨髓。) 胸腺的功能: ①T细胞分化成熟的产所:经过阳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经过阴性选择获得自身耐受性 ②免疫调节:胸腺基质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促进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免疫细胞(特别是T细胞)的发育。 ③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阳性选择后的T细胞的TCR若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的自身pMHC 高亲和力则被消除。 试述淋巴结、脾和肠粘膜相关淋巴结的功能 淋巴结: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75%,B25%)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深皮质区的HEV 脾脏(胚胎时期造血器官、人体最大外周免疫器官)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主要产所(T 60%,B 40%) 初次免疫应答发生产所 过滤作用——有利于巨噬细胞清除抗原 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 MALT :参与粘膜局部免疫应答 其中的B-1细胞产生分泌IgA,抵御病原微生物。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题库+答案)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X型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巨噬细胞 B.T细胞

(完整版)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δγT细胞 固有免疫效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免疫调节 ?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淋巴结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75%,B占25%)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过滤作用 脾的功能: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T占40%,B 占60%) ?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过滤作用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功能:

《医学免疫学》复习试题.docx

《医学免疫学》复习试题 一、选择题(10分,每小题1分,共10题) 1>完全抗原应具有 A )免疫原性 B )免疫反应性 C )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D )交叉反应性 2、下面哪一种Ig 能穿过胎盘: 3、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主要是 9、关于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下列哪一项错误: 10、下列哪种疾病是由II 型超敏反应引起的 A) IgM B) IgG C) IgA D) IgE A )骨髓 B )胸腺 C )腔上囊 D )淋巴结 4、 关于补体的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溶菌、杀菌与细胞毒作用 C )清除免疫复合物 5、 下面哪一项不是细胞因子 A ) Sag B ) IFN 6、 C D2不存在于下面哪一种细胞膜上 A )巨噬细胞 B ) NK 细胞 7、 下面哪一项不表达在B 细胞上? A ) BCR B ) TCR 8、 下面哪一种细胞不属于APC? A ) B 细胞 B )巨噬细胞 B )中和毒素 D )炎症介质作用 C) TNF D) C SF C) T 细胞 D) 胸腺细胞 C) FcR D) M1IC C) T 细胞 D )树突状细胞 A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 C )中等大小的循环免疫复合物 B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 D )特殊的组织结构 A )血清过敏症 B )接触性皮炎 C )血清病 D )新生儿溶血

选择题: CBDBA ABCAD 二、名词解释(共6题,每题5分,共30分) 1、T D?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的辅助的抗原。由多种不同的B表位和T表位组成,同类抗原决定簇的数量少且分散存在,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产生多种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是TD 抗原。 2、A 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Fc段与NK细胞表面的FcrR结合,对靶细胞产生定向非特异性杀伤作用。 3、M 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控制细胞间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基因群。 4、M e Ab:单克隆抗体,由一个B细胞产生,针对一种抗原表位,高度特异,完全均一的抗体。 5、T CR: T细胞(抗原)受体,TCR为所有T细胞表面的特征性标志,以非共价键与CD3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TCR 的作用是识别抗原。 6、A 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进行识别、处理、加工、提呈的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7、F c片段:即可结晶片段,相当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区,无抗原结合活性,是抗体分子与效应分子和细胞相互作用的部 位。 8> MAC:即膜攻击复合物,由补体系统的C5b?C9组成。该复合物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解死亡。 9、TNF:是一类能引起肿瘤组织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分为TNF-a和TNF?B两类。前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又称恶 病质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①杀瘤、抑瘤和抗病毒作用;②免疫调节作用;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00030 课程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分:2.5学分 总学时:45学时 理论学时:27学时 实验学时:18学时 先修课程: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五年制 使用教材: 1.曹雪涛.医学免疫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高劲松、吴高莉. 病原生物免疫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 参考教材: 1.曹雪涛、何维.医学免疫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郝素珍.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司传平、丁剑冰.医学免疫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4. 4.柳忠辉、吴雄文.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防御系统——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免疫学从基因、分子、细胞和整体等不同水平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抗原的特性;及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机制与规律。临床免疫学包括免疫病理学和临床疾病免疫学。免疫病理学主要研究在疾病条件下,免疫系统的变化及对抗原应答的规律。免疫学技术主要包括免疫学诊断、预防、治疗技术原理,以及免疫学实验原理与技术操作。 医学免疫学还广泛渗入到医学各个领域,形成了众多分支学科,成为指导医学实践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免疫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免疫学概论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姓名: 学号:记分: 一单选择题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填在括号内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B ) 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脾 2.人类T细胞不具备的受体是( C ) A.E受体B.IgG Fc受体C.C3b受体D.DHA受体E.IL—2受体3.关于IgA下述哪项是正确的( E ) A.二聚体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高于单体IgA B.IgA1主要存在于血清中 C.sIgA是膜局部免疫的最重要因素D.sIgA具有免疫排除功能E.以上均正确4.与类风湿因子有关的Ig是( C ) A.IgG B.IgA C.IgM D.IgD E. IgE 5.惟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 ) A.IgG B.IgA C.IgM D.IgD E.IgE 6.决定Ig的类和亚类的部位是( D ) A.VL十VH B.VL十CL C.铰链区D.DH E.CL 7.体液补体抑制因子是( D ) A.C1qB.IgG1 C.IL-2 D.H因子E.B因子 8.各种单体抗体分子都有的特性是( B ) A.分子量在10万以下B.具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部位 C.H链与L链借非共价键相联D.能结合补体E.能促进吞噬 9.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不包括( C ) A.肿瘤的诊断B.肿瘤的治疗C.血清Cl-含量测定 D.激素水平测定E.细胞受体测定 10.关于细胞因子( E ) A.细胞因子是由细胞产生的B.单一细胞因子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C.细胞因子可以自分泌和旁分泌两种方式发挥作用D.细胞因子的作用不是孤立存在的E.以上均正确 11.既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又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的是( D ) 受体IL-4受体、IL-2.B 受体IL-2受体、IL-6.A. C.IFN-α受体、IFN-γ受体D.IL-8受体 E.IL-1受体 12.宿主的天然抵抗力( A ) A.经遗传而获得B.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 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D.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 E.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

医学免疫学练习答案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绪论免疫学概述 一、单选题 1.免疫是指( B )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过程 B、机体识别自身物质及非己物质,排除非己物质的一种生理功能。 C、机体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能力.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细胞的过程 E、机体抗感染的过程 2.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C )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以上皆对 3.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出现( D ) A、免疫缺陷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 E、以上都错 二、填空题 1.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2.在异常情况下,免疫防御功能过高会引发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免疫缺陷病。 3.免疫稳定异常易发生自身免疫病病;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易发生肿瘤:免疫防御功能异常可出现超敏反应和免疫缺陷病。 抗原 一、单选题 4、甲乙两种物质都能与某一抗体发生结合反应,这两种物质互称为( C ) A、半抗原 B、完全抗原 C、共同抗原 D、TD-Ag E、TI-Ag 5、.用于治疗人破伤风的抗毒素(马血清制剂)对人是( C ) A、半抗原 B、抗体 C、抗原 D、不完全抗体 E、抗原抗体复合物 6、抗原具有的免疫性能( E ) A、免疫原性 B、免疫反应性 C、变应原性 D、耐受原性 E、以上均可 7、某些药物进入人体后易于下列哪种物质或细胞结合成为完全抗原( A ) A、红细胞 B、上皮细胞 C、毒素 D、肥大细胞 E、变应原 8、将外毒素转变成类毒素( D )

A、可增强毒素的免疫原性 B、可降低毒素的免疫原性 C、可增强毒素的毒性 D、可减弱或脱去毒素的毒性 E、可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9、下列哪种自身物质注入自身体内后可引起免疫应答( D ) A、红细胞 B、血浆 C、淋巴细胞 D、精液 E、血小板 10、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B )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超抗原 11、异嗜性抗原( E ) A、不是种属特异性抗原 B、可引起交叉反应的发生 C、是一种共同抗原 D、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与此抗原有关 E、以上均对 12、异物是指( E ) A、异种物质 B、同种异型物质 C、结构发生改变的物质 D、胚胎期机体免疫细胞未曾接触过的物质 E、以上均是 13、TD-Ag( E ) A、在胸腺中形成 B、可刺激胸腺产生抗体 C、不能引起体液免疫应答 D、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 E、只有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激活B细胞 14、TI-Ag( C ) A、大多数是蛋白质 B、引起强的IgG应答 C、不能产生记忆和再次免疫应答 D、能被T细胞抗原受体识别 E、需经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后才能激活B细胞 15、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取决于( E ) A、高分子量 B、异物性程度 C、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D、注入机体后的稳定性 E、以上均可 16、有关Rh血型的描述正确的( E ) A、当ABO血型一致,将Rh+血第一次输给Rh-个体时即可发生输血反应 B、Rh血型仅存在于人红细胞表面 C、Rh-母亲不会怀有Rh+胎儿 D、Rh-的人体不能产生抗D抗体 E、以上均不对 二、填空题 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半抗原是具有免疫反应性而 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三、名词 抗原:是一类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且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不同种属个体间的共同抗原。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甲醛脱毒保留免疫原性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医学免疫学(第八版)考试习题完整版

1、怎么理解免疫的现代概念? 识别和清除异物抗原、耐受/发生免疫应答、有利,也可能有害 2、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免疫器官(中枢,外周),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模型,分泌型) 3、免疫系统三大功能?为什么说免疫是一把双刃剑? 4、比较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记忆性;作用快而弱。 特异性免疫,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记忆性;作用慢而强。 1.解释名词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能够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半抗原:仅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和T细胞表位(载体)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属此类。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由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可分为TI-1Ag和TI-2Ag。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两种以上的抗原结合发生反应。存在于不同抗原物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表位。 交叉抗原(共同抗原):带有共同表位的抗原 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有哪些?

*抗原的异物性 *理化性状 *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机体方面的因素 3.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有何不同? 特点TD-Ag TI-Ag Th 细胞+ - 体液免疫+ + 细胞免疫+ - 回忆应答+ - 产生抗体类型IgG为主IgM 举例细菌病毒等脂多糖,荚膜多糖等 蛋白质抗原 4.异嗜性抗原有何临床意义。 5.如何理解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名词解释: 补体: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中及细胞膜上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可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成分,称为补体系统。补体的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MAC(攻膜复合体):c5b与c6 c7 c8 c9 结合形成的c5b6789n 免疫黏附:C3b与免疫复合物(IC)共价结合并与红细胞、血小板表面CR1结合, IC被运送至肝、脾清除的作用。 1、试比较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异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