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70

2015 Vol.30, No.1

Discussion o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of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陈晨 宋小冬 钮心毅

Chen Chen, Song Xiaodong, Niu Xinyi

引言

土地适宜性分析是城乡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在国内的规划实践中,传统的土地适宜性分析工作关注于建设用地适建性评价,该内容早已纳入规划教科书;近年出台的城乡规划行业技术标准《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1]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规范。2006年以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已经建成区”划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内容,提升了土地适宜性分析的重要性,也扩大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外延。

土地适宜性分析须考虑多种因素,一般涉及外界对城市建设的不利影响(如工程地质、洪水淹没、地形坡度、土地产权),外界对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如现有城镇、基础设施、供水排水)

,城市发展对外界的不利影响(如历史文物、风景名胜、基本农田)

,等等。不同城市,不同规划,不同历史阶段,考虑因素会有差异,如果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往往将它们标注在地图上,先做单项判断,再做综合评定。在计算机技术尚不普及,或者规划设计人员所掌握的技术尚不充分的条件下,不管是单项判断还是综合评定,都比较粗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的推广,传统方法正在被基于GIS 的分析方法所替代。

传统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技术已有很长的历史。麦克哈格(McHarg )在《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 )一书中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应用,将影响土地适宜性的每一因素分别形成单一图层,进而叠合多个图层,求得适宜的选址[3]。在GIS 出现以后,使用GIS 叠合(overlay )功能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可以减少工作量,增加灵活性,提高精确性。叠合方法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是GIS 在城乡规划中的传统应用领域。经过多年研究和应用实践,在城乡规划领域,基于GIS 的土地适宜性分析技术本身在不断演进,应用领域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规划前期的重要环节,规划行业已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作为评价分析工具。GIS 提高了分析精度与处理效率,分析成果便于可视化,鼓励了多方参与。随着规划行业实际应用的探索与进展,评价因素趋于多样化,数据趋于复杂化,这对空间数据的处理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案例针对传统的矢量与栅格数据的处理方法的局限性进行讨论,进而对研究工作中提出的“伪栅格”的阶段性改进方案进行了优劣势分析。为进一步发挥矢量、栅格模型各自的优势,本项研究又提出了矢量、栅格互为补充的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减少误差,提高效率,使约束条件、评价权重的调整变得简单、灵活,也可增强专题地图的显示效率。

Abstract: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lanning work.

At present, planning industry widely use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s the evaluation analysis tool. GIS improves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analysis, which can also facilit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because its analysis results are visual.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on planning, evaluation factors tend to be diversified, evaluation data tend to be complicated. Therefore, data processing work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than ever b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vector and raster data processing metho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seudo grid” data process method, and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order to fully combine with the advantages of vector and raster, the study proposed an integrated method of data process, which can reduce error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analysis and the analysis flexibility, as well as enhance display efficiency of thematic map.关键词: 土地适宜性评价;栅格;矢量;伪栅格;地理信息系统Keywords: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Grid; Vector; Pseudo Gri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镇群空间规划与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2012BAJ15B03)阶段成果

作者: 陈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9chen@https://www.360docs.net/doc/9d12730432.html,

宋小冬(通信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spt@https://www.360docs.net/doc/9d12730432.html,

钮心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niuxinyi@https://www.360docs.net/doc/9d12730432.html,

文章编号:1673-9493(2015)01-0070-08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陈晨 宋小冬 钮心毅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也在不断拓展。

在技术方法上,早期方法是简单叠合,也就是直接运用GIS叠合功能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简单叠合方法存在诸多局限性[4]——往往不能做出适宜性排序,也不能体现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1990年代开始引入了多准则决策分析(MCDA: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技术,与GIS 叠合功能结合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4,5]。在GIS叠合基础上,发挥了多准则评价在决策分析上的优势,又引入层次分析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等用于确定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权重。结合GIS的多准则评价方法已经成为当前城乡规划领域中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成熟和主流方法[6-8]。

随着技术方法的演进,土地适宜性分析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简单叠合适用于评判是否适合建设,即通常所说的用地评定。引入结合多准则决策的方法,使得土地适宜性分析能应用于较为复杂的特定项目选址,如废弃物处置场的选址研究[9]、输水管选线[10]等等。结合多准则决策的适宜性分析也应用于土地使用规划布局:从单一用途的土地规划布局,如工业用地布局[11,12]、居住用地布局[13],进一步扩展到多种土地使用用途配置,用于辅助土地使用规划布局的决策支持和政策评估[14-17]。也出现了支持上述土地使用布局决策的专用土地适宜性分析软件工具[18]。近些年来,又出现了将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尝试,用于支持土地使用规划决策,如采用神经元网络、模糊数学、遗传算法等[6,7]。这些技术进一步拓展了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应用领域,但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未达到实用化程度。

本文讨论的土地适宜性分析主要涉及城乡规划的三方面业务:(1)评价土地是否适合城市建设,在规划行业较多被称为用地评定,是目前行政规章、技术规范的重点;(2)通过适宜性分析,配置不同功能的用地,或对开发时序提出建议,此类业务较多被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17];(3)运用适宜性分析方法,为特定项目选址,该类业务也可看成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之一。

当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领域从一般建设用地评定,向特定项目选址、不同土地用途配置、发展时序分析等领域扩展,势必引发评价过程的复杂化,也带来了处理数据的膨胀,处理方法的多样化。本文将举例讨论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数据模型、处理方法所面临的难点和挑战,进一步探讨处理方法的改进。

1 案例概述与处理步骤

1.1 评价对象

本案例位于海滨,靠近山地,是一个小城市。评价范围约42.32 km2,一条主要河流穿境而过。该城市现状建成区约4.48 km2,建成区内有两个城市公共中心,分别位于河流的南北两侧;城区以南有一处基本农田,面积约6.35 km2;距离海岸线500 m 范围内为生态保护区;研究范围内有一条铁路、一个客运车站、一条高速公路(设有一个出入口),还有两条一般对外公路(图1)。

1.2 评价目的

(1)根据研究范围内的地形、水文、交通、设施、政策等条件,对城市建设扩张涉及的土地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

(2)在用地适宜性评价基础上,对近期、远期开发时序进行分析,进行用地分配。

1.3 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有矢量型和栅格型两类,参见表1和图2。

1.4 处理步骤

数据处理步骤按照多因素用地评价的一般过程。首先确定需要评价的因子,进行单因子评价,得到单因子评价结果图层;然后对评价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再对因子进行叠合处理,同时运用权重,对所有因子进行综合处理,从而得出适宜性评价结果;最后按用地需求,对新增建设用地进行空间分配(图3)。

(1)确定因子、单因子评价

影响本案例土地评价与用地分配的因子有5大类12项,

表1 基础数据分类表

数据类型主要内容

栅格高程、坡度

矢量

点火车站、高速路出入口、公共中心

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海岸线等

面现状建成区、基本农田等

图1 研究对象示意图

图例

研究范围

火车站

高速出入口

公共中心

铁路

高速公路

主要公路

河流

现状建成区

基本农田

km

0 .5 1 2 3

71

2015 Vol.30, No.1

国际城市规划

72

2015 Vol.30, No.1

图2 基础数据

(a )高程(栅格)

图例

0~5

5~1010~2020~3030~5050~100100~150150~200200~300300~400400~500>500

研究范围高程单位:m

(b )坡度(栅格)

图例

研究范围坡度单位:%

<2

2~55~88~1515~2525~50>50

(c )河流(矢量面)(d )铁路与火车站(矢量线、点)(e )主要公路(矢量线)(f )高速公路与出入口(矢量线、点)

图例研究范围河流图例研究范围火车站铁路图例研究范围主要公路图例研究范围高速出入口高速公路

(g )现状建成区(矢量面)图例研究范围现状建成区(h )公共中心(矢量点)图例研究范围公共中心(i )基本农田(矢量面)图例研究范围基本农田(j )生态保护区(矢量面)

图例研究范围生态保护区

包含地形因子、交通因子、设施因子、用地阻隔因子、生态安全因子。每个具体因子的评价方法如图3所示,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按属性评价(例如高程、坡度等);2)按距离评价(例如火车站、主要公路等);3)按位置评价(例如铁路阻隔、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等,参见图2)

。(2)权重评定与数据标准化

各个因子权重的评定,一般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确定。权重指标有两类,一类是程度性的权重指标,这类权重总和为1;另一类指标不参与权重的数值运算,直接在空间上确定用地评价结果,而不受其他任何因子的影响,例如基本农田区内直接列为禁止开发区域,无论其他因子是

否有利于该地块的开发(表2)

。数据的标准化对某个因子评价取值做无量纲化处理,并采用统一的取值范围,本案例定为0~10,数值越大越适合建设、开发。对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因子,取值只有两种:0表示禁止建设,1表示允许建设。表2为权重和取值范围。

(3)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

针对任何空间单元,将各准则的标准化评分取值与权重相乘,并进行累加,即可得到该单元的综合评价值,见公式(1)。

=a i × s i

(1)

其中a i :

第i 个准则的权重;s i :第i 个准则的标准化数值(不含生态和粮食安全)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km

km

0 .5 1 2 3

0 .5 1 2 3

73

2015 Vol.30, No.1

国际城市规划陈晨 宋小冬 钮心毅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① 本案例的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为:综合评价值=([高程]×0.15 + [坡度]×0.20 + [河流距离]×0.05 + [主要公路]×0.05+ [火车站]×0.10 + [高

速出入口]×0.10 + [铁路分割]×0.10 + [高速公路分割]×0.05+ [建成区]×0.10 + [公共中心]×0.10)×[生态保护]×[基本农田]

表2 各因子权重表

因子权重标准化取值值域

地形

高程

0.150~10坡度0.200~10河流0.050~10交通

火车站

0.100~10高速路出入口0.100~10主要公路

0.050~10设施

现状建成区0.100~10城市公共中心0.100~10用地阻隔

铁路阻隔0.100~10高速公路阻隔0.050~10生态和粮食安全

基本农田直接肯定或否定0或1生态保护区

直接肯定或否定

0或1

图3 本案例的评价步骤

由于基本农田与生态保护区范围内必须为禁建区,其取值为0或1,因此待其他因子按照公式(1)计算完毕后,将结果与这两个因子的标准化值相乘得到最终结果①。

将综合计算结果进行重分类,即可得到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按照一般要求,通常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等几类。

(4)未来用地分配

上述步骤之后,还可根据用地需求,进一步在空间上进行规划用地分配。本案例中,近期需要分配的用地规模为2 km 2,远期另增加2 km 2的用地。根据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数值进行排序,得分较高的用地单元先分配,较低者后分配。

2 常规数据处理方法的局限性

2.1 矢量模型的局限性

矢量型数据表达的图形精确,易于人机交互式编辑。多个准则的矢量数据叠合后,多项属性数据(即标准化的数值)将存储在叠合后的要素属性表中,可以方便地对属性表进行计算、综合评分。如果权重等条件发生变化,可直接对属性表操作,不需要再次做空间处理。但是矢量型处理方法也有以下局限性。

(1)矢量模型不利于分析与存储地形数据

目前比较成熟的地形分析方法主要基于栅格模型,分析

结果也保存为栅格。矢量模型不利于直接进行地形分析与存储,往往不得不将矢量转换成栅格再处理。如果再将处理结果的栅格转换成矢量,不但精度降低,误差增大,而且处理过程复杂,因此反向转换不值得提倡。

(2)难以表达连续值

矢量是离散模型,难以表达连续值,例如距离分析。为了接近连续,尽可能缩小空间单元,也就导致了矢量模型简练的特征丧失。

(3)易产生叠合碎片

不同专题图层相互叠合是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果涉及的因素较多,各专题的空间单元的形状、边界不一致,叠合后的多边形会变得很复杂,当不同专题图层中某些多边形边界很相近,就会产生细小的碎片(图4),不但耗费计算时间,还带来了计算误差,甚至出错,导致事先设想好的分析过程逻辑上合理,但是受技术制约无法正常完成。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矢量模型的适用条件为:参与叠合的专题图层不多,多边形形状比较规整。

(4)不便于数值分类

由于矢量叠合后的空间单元大小不一(图4),因此若要将综合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再根据规划的要求(如分配用地)

,按不同大小的面积组合,很难把握分类面积大小。2.2 栅格模型的局限性

栅格数据易于分析与表达地形数据,为连续空间模型。如果不同栅格数据集的单元大小一致,多次叠合后,结果数据量不会膨胀,处理过程也不会随着数据量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图5)

。栅格型叠合计算的稳定性、可靠性较高,在目

前硬件条件下,多层叠合的处理速度也优于矢量模型。但是栅格型处理方法也有以下局限性。

(1)属性表功能较弱

通常,栅格模型的基本单元只有单一属性,只能表达一个专题图层。同一个用地单元的多重属性(地形、交通、设施距离等)往往对应多个栅格数据集,各数据集相互之间的逻辑、算术计算不方便。

(2)难以编辑

不能直接对栅格数据的空间划分、单元属性值进行编辑,这是栅格相对于矢量的重要劣势之一。

(3)易产生大量的过程数据

由于栅格数据集的固有特征,每次计算均会产生新的数据集。一旦用地评价的约束条件、准则权重需要调整,不得不重新计算,过程较长,数据冗余量较大,也会降低工作效率。

3 “伪栅格”数据处理方法及其局限性

3.1 基本方法

为了分别吸取矢量和栅格两种数据模型的优点,避免它们的缺点,本课题研究者曾经尝试了“伪栅格”处理方法。所谓“伪栅格”,就是在评价范围内,用矢量模型划分格网,表面上看,和栅格非常相似,内部却是矢量模型。

“伪栅格”的基本单元(图6)采用矢量模型(看似栅格,实则矢量)表示空间事物,可以在同一个图层中存储多重属性(表3)。若有需要,可直接对“伪栅格”属性表中的字段进行计算,实现综合评价,获得结果。

实际应用中,“伪栅格”的基本单元的尺度应当依据实例的空间范围、计算机的性能,凭经验灵活确定。基本单元尺度过大,影响分析过程与用地分配结果的精度;基本单元尺度过小,增加计算机的负担。

3.2 优点

“伪栅格”可避免多边形多次叠合容易出错的问题,而且要素属性表允许多字段,使每个空间单元有多重属性,依据属性表就可针对单元做多因素的逻辑判断、算术运算,结果依然在属性表中,不需要判断空间关系,计算效率不但高于栅格叠合,更高于矢量多边形叠合,计算的可靠性、分类的灵活性和栅格模型相同。

3.3 缺点

如何将各种属性传递到伪栅格的属性表中,有两种途径:一是对一般的矢量多边形做转换,二是将栅格数据的单元值传递到“伪栅格”的属性表。相比于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直接转换,上述两种方法相对复杂,也容易引起误差。对于高程、坡度等栅格类的地形数据,将其属性传递到“伪栅格”中尤为不便。因此,“伪栅格”最明显的局限性为缺乏高效且准确的数据传递途径。

4 矢量、栅格互为补充的数据处理方法

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者进一步尝试,提出了矢量、栅格互为补充的处理方法。

图6 “伪栅格”基本分析单元“政合”计算原理示意图

准则A准则B准则C计算结果

其他准则

表3 “伪栅格”的属性表示意

内部标识准则A准则B准则C……计算结果110 55…… 6.8

2 8 53……7.7

310 88…… 3.3

4 5103……9.1

5 5101……7.2

………………………………

图4 矢量政合结果以及带来的碎片

大量的叠合碎片

图例

研究范围

综合评分

<3.5

3.5~6.0

>6.0

图5 栅格政合结果图例

研究范围综合评分

<3.5

3.5~6.0

>6.0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74 2015 Vol.30, No.1

75

2015 Vol.30, No.1

国际城市规划陈晨 宋小冬 钮心毅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4.1 基本方法

首先,原始数据分别按矢量、栅格模型处理,哪种合适,就用哪种,实现单因素分析、单因素评价。其次,将要进入综合评价的各项矢量、栅格数据集做标准化处理。取任一标准化后的栅格数据集,转换成矢量点要素类,每个点的位置位于栅格单元的中心(图7)

。然后,将各项矢量、栅格数据集的属性值提取至矢量点(图8)

。ArcGIS for Desktop 提供多值(多栅格)提取至点的功能,将每个需要综合评价的栅格单元的属性值提取出来,成为矢量点的属性。根据矢量点在栅格单元中心这一特征,使点要素每条记录中每个属性均来自对应的栅格单元。还可以使用空间链接功能,将每个需要综合评价的矢量单元的属性值提取出来,成为矢量点的属性。上述两种处理方法,使单因素的栅格、矢量的属性均转换成矢量点的属性,每个点均位于标准栅格的中心。

下一步,进行综合评价,直接在点要素的属性表中进行属性计算,实现综合评价。如果要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用地进行分配,假设每个矢量点所代表的用地单元尺度是a hm 2,需要划定b hm 2的近期开发用地,那么就要在非已建区中,取出综合评分排序前b/a 个的点要素,将其判定为近期需要开发的用地。

4.2 优势

上述方法可借助软件平台ArcGIS for Desktop 实现,基本实现了矢量、栅格的优势互补。

(1)充分发挥栅格、矢量的各自优势

在单因素分析的初始阶段,充分发挥了矢量、栅格各自的优势。如:地形处理用栅格,现有城镇、公路、铁路用矢量。

(2)取消了栅格、矢量互相转换的步骤

由于矢量点直接从栅格、矢量数据集中提取数据,因此分析过程中不需要为了便于叠合计算而进行栅格与矢量格式之间的互相转换,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

(3)实现了矢量点中多重属性的存储

该方法不仅通过空间链接提取矢量数据的属性,还可以使用多值提取至点的方法将栅格的属性值提取至矢量点。根据点坐标位置,从多个栅格数据集的单元中提取属性,一次可以处理多个栅格数据集,结果放入点要素属性表的对应字段(图8)

。(4)综合评价高效

由于综合评价是在矢量点的属性表中进行,不发生空间坐标值的计算,因此处理效率高、稳定性好,数据精炼。

(5)便于调整与修改

当约束规则、评价权重等因素发生变化时,便于修改与调整。由于最终的综合评价是基于矢量数据,因此便于针对属性表字段进行删除、增加、修改。整个修改过程几乎不产生新的过程数据。

(6)便于用地分配

由于矢量点的空间分布密度是均等的,每个矢量点所代表的空间单元尺度是相同的。这一特征有利于按面积、指标分配新增建设用地。

4.3 案例应用结果

根据1.4小节所列的研究步骤,将上述矢量、栅格互为补充的数据处理方法运用于案例。

为了分析范围内的“矢量点”总数(即栅格像元总数)数量,确保计算机处理速度适当,

需要设置合适的栅格单元

图7 点要素位于各栅格数据单元的中心位置图8 将多个数据集的属性提取到点要素类的不同字段

矢量点

高程标准化值

(栅格)

坡度标准化值(栅格)

河流标准化值(矢量)

矢量点按照位置多值提取栅格数据

提取数值之后的矢量点属性表

76

2015 Vol.30, No.1

尺寸。本案例将分析范围内的矢量点总数控制在4 000多个,每个“矢量点”对应1 hm 2的用地规模。

所有准则的属性值均存储在矢量点的属性表中(表4),得分越高说明越适合用地开发。结合权重表直接在属性表中进行综合评分计算,根据评分结果划定的用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如图9(a )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利用本处理方法的优势,根据用地需求进行近、远期的用地开发范围和过程分析。按照要求,近期选择2 km 2优先开发,远期再用2 km 2。由于每个矢量点对应的用地单元尺度为1 hm 2,则近期选取非已建区范围内评分最高的200个矢量点定义为近期开发用地,远期再选取得分较高的200个矢量点定义为远期开发用地。用地建设时序的评价结果如图9(b )所示。

4.4 改进专题地图的表达

用矢量点直接来表达专题图也有一些弱点,例如不能准

表4 矢量点的属性表

内部标识

高程坡度河流主要公路火车站高速出入口铁路分割高速公路分隔......110103 8221010......210103 8221010......310103 8221010......410103 5221010......51010310201010......61010310221010......71010310221010......81010310221010 (910)

10

3

10

2

21010…………

…………………………

……

……

……

……

(a )用地评价结果(矢量点表达)

(b )用地建设时序(矢量点表达)

图9 用地综合地评价结果

确填满区域,显示速度较慢。如果需要进一步提高专题图的表达效果与显示效率,可使用栅格图层链接矢量点的处理方法来表达专题地图。

矢量点要素的每条记录有唯一标识号,为整数型。将矢量点要素类转换成栅格数据集,可称为“显示栅格”,单元取值为点要素的标识号(整数型)

。按关系数据库的连接方法,将点要素属性表连接到“显示栅格”的属性表,用于分析结果的专题地图显示。

综合分析结果的专题图的显示效果如图10,表达效果明显优于矢量点方法。除了综合分析结果,单项分析结果也都可以运用“显示栅格”

。根据实际的软件操作过程,使用该方法表达专题地图,显示速度明显快于矢量点表示方法。

5 小结

GIS 使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效率大大提高,由此也扩展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领域。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的适宜性评价方法一般均要依靠GIS 实现。但是分析因素多了,会暴露出不同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为了避免矢量、栅格数据

模型各自的缺点,发挥各自优点,本项研究提出了矢量、栅格互为补充的处理方法,可以防止误差,提高效率,使约束条件、评价权重的调整变得简单、灵活,也增强了显示专题地图的灵活性,便于多方参与。希望本方法能够供各地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参考、运用。

注:本文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研究范围

火车站高速出入口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河流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

研究范围火车站高速出入口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河流已建区近期用地远期用地非建设区

图例

图例

评价结果

建设时序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77

2015 Vol.30, No.1

国际城市规划陈晨 宋小冬 钮心毅 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处理方法探讨

参考文献

[1] 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

[3] McHarg I. 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4] Malczewski J.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99.

[5] Eastman J R.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and GIS[M] // Longley P,

Goodchild M, Maguire D and Rhind 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Principles, Techniques, Management and Applications. 2n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05: 493-502.

[6] Malczewski J. GIS-based Land-use Suitability Analysis: A Critical

Overview[J]. Progress in Planning, 2004, 62(1): 3-65.

[7] Malczewski J. GIS-base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A Survey of

Literatur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6, 20(7): 703-726.

[8] 叶嘉安, 宋小冬, 钮心毅, 黎夏. 地理信息与规划支持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9] Carver S J. Integrating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with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1, 5(3): 321-339.

[10] Jankowski P. Integrat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et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1995, 9(3): 251-273.

[11] Eastman J R, Jin W, Kyem P A K and Toledano J. Raster Procedure for

Multi-criteria/Multi-objective Decisions[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 1995, 61(5): 539-547.

[12] Jun C. Design of an Intelligent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Multi-criteria Site Analysis[J]. URISA Journal, 2000, 12(3): 5-13.

[13] Joerin F, Theriault M and Musy A. Using GIS and outranking Multicriteria

Analysis for Land-use Suitability Assess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01, 15(2): 153-174.

[14] Pettit C. Land Use Planning Scenarios for Urban Growth: A Case Study

Approach[D]. PhD dissertation, School of Geography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2002.

[15] Pettit C. Use of a Collaborative GIS-based Planning-support System to

Assist in Formulating a Sustainable-development Scenario for Hervey Bay, Australi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2005, 32(4): 523-545.

[16] Klosterman R, Siebert L, Hoque M A, Kim J W and Parveen A. Using an

Operational Planning Support System to Evaluate Farmland Preservation Policies[M] // Geertman S and Stillwell J. Planning Support Systems in Practice. Heidelberg: Springer, 2003: 391- 407.

[17] 钮心毅, 宋小冬. 基于土地开发政策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J]. 城市

规划学刊, 2007(2): 57-61.

[18] Klosterman R. The What-if ?Collaborative Planning Support System[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99, 26(3): 393-408.

(本文编辑:王枫)

(a )用地评价结果(栅格图表达)

(b )用地建设时序(栅格图表达)

图10 栅格属性表连接矢量点属性表后的专题图

研究范围火车站高速出入口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河流已建区禁建区适建区限建区

图例

评价结果

研究范围火车站高速出入口铁路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河流已建区近期建设区远期建设区非建设区

图例

建设时序

km

0 .5 1 2 3

km

0 .5 1 2 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编制方案 中研智业集团 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背景意义 (1) 二、发展历程 (2) 三、概念内涵 (3) 四、总体要求 (5) 五、评价内容 (8) 六、技术路线 (10) 七、评价报告 (13) 八、项目实施 (15)

一、背景意义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开发评价是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0年12月21日,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明确了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开发的理念,提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根据不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确定不同的开发内容。 2016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厅字[2016]51号),明确要求开展陆海全覆盖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基础评价和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专项评价,以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划定“三区三线”奠定基础。 2017年3月24日,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了《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办法(试行)》(国土资发[2017]33号),明确要求市县级及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科学合理编制空间规划,作为生态空间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土地适宜性评价 操作步骤 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 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 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 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 打开属性表。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 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 TIN生成了! 4.转栅格。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 1.生成坡度。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点“分类”。“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点确定。再点确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 7.2 耕地质量评价 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 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 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

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其评价标准和权重见下表7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浅谈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摘要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本文着重阐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上进行了 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1 引言 土地资源作为人地系统这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有效合理地开发利用,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三者有效统一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土地可持续利用、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的有效方式。我国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对土地的利用无论是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或不合理的现象。科学合理地定量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而达到预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动向的目的,这对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概述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和区域性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土地中必须选择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2.1土地可持续利用特点 土地可持续利用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性,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并且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土地利用持续性是土地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指对于一定的土地单元,评价其是否适合于某种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在较大程度上是一种现状的评价。而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 2.2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因子 影响土地适宜性评价和持续性评价的环境因子基本相同,但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评价要求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对各种环境因子和生态过程的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目的是维持土地利用系统的持续发展。土地利用系统是一个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所以土地持续利用与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因此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包括生态评价、经济评价和社会评价三方面.其中生态评价在土地持续利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土地利用在生态上的持续性才能保证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当今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影响土地持续利用最主要因子之一。这表明,片面追求土地的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是无法保证土地的持续利用的。 3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及过程 3.1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内容 3.1.1生态评价 土地持续利用中的生态评价是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土地的基本属性和生态过程的影响。一般认为,生态可持续性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相关,如水分和养分循环、能量交换、物种丰度、多样性在生物种群动态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我们从研究这4种生态过程(水分循环、养分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强调过程,而不是现状。正因为如此,使得对生态因子边界的确定更加困难。相对来说,分析一种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2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近年来,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土地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目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它是一种不以破坏子孙后代资源为代价的发展。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财富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一套完整评价体系。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1. 引言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迅速,许多学者从不同出发点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理论、评价方法、模式和实现途径等进行了众多探索研究[1-13],并已初步构建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但应用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见[14],且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国家级或大区域范围,而针对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基层县(或县级市)的实证研究较少,从而缺乏应有针对性。 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 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系统是由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组成的复合开放系统,无法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分析指标时,应以评价准则为目标,围绕它进行分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制约因子及其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笋系,从而来衡量一个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程度、水平、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从而增强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区域横向和纵向对比性[15]。 2.1 生产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生产能力水平。生产性的分目标指标项由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土地内部条件和外部投入条件组成。在以生产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产量、土壤肥力、地貌,在以服务为目的的土地利用方式中包括地价、区位。指标层应当是由决定各自目标指标项的影响因素组成,包括:生产类土地利用方式最大生物产量、土壤有机质等,服务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准地价、市场价等。 2.2 安全性准则 反映土地利用系统在土地利用过程中,要达到土地利用目标对土地本身或环境因素的影响、危害或某制约因素的控制,例如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的控制。一般包括自然灾害和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 (1)明确的评价目的 (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 (3)评价对象的选择 (4)资料的收集 (5)评价因素的选择 (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 (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 (8)评价单元的划分 (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 (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 (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 (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 (13)评价结果的核对 (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 (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 (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

《对熵值法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讨》文章标题:摘要。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的一种资源。土地具有可持续利用的特性,人类的生产活动只有适应这一特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本文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山东省昌乐县xx~xx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探讨出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方法,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质量综合指数熵值法持续评价 昌乐县位于山东半岛内陆,隶属著名的风筝之乡潍坊市,素有“蓝宝石之乡”和“木鱼石之乡”的美誉,现辖15个镇和1个开发区,总面积1100.6km2。昌乐属东部季风型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650mm,无霜期190天,适宜各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县,粮食作物主要盛产小麦、玉米、地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黄烟、棉花、花生、西瓜、果品、蔬菜等。昌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水资源1.6亿m3。 1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综合指标不仅包括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项指标,还应考虑到人地关系协调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本文构建了一种显示过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产力、稳定性、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协调性来综合评价土地利用持续性。 1.1评价指标含义

1.1.1土地生产力。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看,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的生产力是指为人类提供能源和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应当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持续上升。 1.1.2生产稳定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生产和结构、功能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蔡运龙xxa)。生产稳定性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水平,促进土地产出的稳定。持续的土地利用系统应当在一定时空尺度上使生产力保持在一定水平和在其上下波动。 1.1.3资源保护性。资源保护性有代内资源适宜开发和代际资源适宜分配两方面的含义,代内资源保护性是对开发利用的资源采取经济、社会、行政、法律、激励等措施使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持良性化发展;代际资源适宜分配是根据土地开发的时间分配实现代际公平的享有资源利用能力。如果后代享有比当代更多的资源,或至少不能少于当代享有的资源,则实现了土地资源保护的代际公平。 1.1.4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考虑的经济含义是综合效益(土地经济产出、选择价值和外部经济性的综合),并非土地产品的价值。如果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如乡村土地城镇化)具有绝对的经济效益但带来生态和社会的外部不经济性大于单纯的经济效益,则这样的土地利用系统依然是不持续的。 1.1.5社会接受性。社会接受性是指某种土地利用方式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必然是失败的。影响社会接受能力的因素有政策法规、政策保障、个人接受能力、团体接受能力等(傅伯杰等xx),这些因素的难以量度使得社会接受能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基于层次分析法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2013009 姓名:sk 学号:201300926 指导老师:张俊华

目录 一、摘要: (1)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 (2)标度及描述 (3) (3)构建判断矩阵 (4) (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 (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 (6)确定各指标权重: (7) (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 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 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 六、总结 (12)

一、摘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

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决策准则)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低层,绘出层次结构图。对于相邻的两层,称高层为目标层,低层为因素层。 本例共划分分为三层: 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 具体划分如下图: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 学院: 学年学期: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 学时数: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教务处印制

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 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成绩: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 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环境适宜性 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城市氛围评价 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地形适宜性评价 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栅格叠加运算 利用工具箱加权总和工具,设置如图权重,得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分析

1、项目名称 土地适宜性分析 2、项目目的和要求 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用模型的建模方法;要求学生借助GIS 软件,独立完成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 3、项目基本情况 时间:2015年7月10日至7月12 B 地点:寝室 组织情况:个人完成 个人的工作概况:应用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土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立。注意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4、项目原理 适宜性分析是指土地针对某种特定开发活动的分析,建立适宜性分析模型,首先确定具体的开发活动,其次选择其影响因子,然后评判某一地域的各个因子对这种开发活动的适应程度,以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依据。 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分为最适宜、次适宜、临界适宜、不适宜。按四级分类法表示,即最适宜性、次适宜性、临界适宜性、不适宜性四级。 1)单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选择最显著、最稳定的评价因子,对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的相应的各评价因子进行了单因子权重的划分,如下表所示。

5— 10 150—300 次适宜(3) 5 10—15 沙土 300—450 临界适宜(2) 3 >15 水域>450 不适宜(1) 1 2)综合因子权重的确定 通过研究区的坡度、土壤、距水系的距离三个单因子的相应的权重确定后,为了得到研究区农业用地的土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分类图,需要得到三种用地的各因子进行整体综合的权重划分,对应相应的适宜级别与对应不同的分类等级,,如下表所示。 表2农业用地综合因子评价准则 地类综合权重分类适宜程度分类等级 农业用地 3—7 不适宜 1 7—1 2 临界适宜2 12—16 次适宜 3 ■ 16—21 最适宜 4 5.项目过程 整个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为两大部分: 一、分别建立土地坡度,土壤质地,距水源距离三大影响因子的权重栅格图。 1)山高程点建立不规则三角网,然后T臥转栅格,根据栅格图得到坡度图,对其进行重分类,按照不同范围的坡度进行单因子权重赋值,坡度越平缓,植被生长越良好,权重越高,最后再根据行政区划范圉,对坡度栅格分类图进行裁剪。 TIN图层TIN栅格图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这个概念包括:生产可持续性——为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量并使之与不断更新的资源储备保持协调;经济可持续性——实现稳定状态的经济,需要解决对经济增长的限制和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问题;生态可持续性——生物遗传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生态平衡得到保护和维持;社会可持续性——保障可持续的土地产品供给,同时还要既能使经济维持下去,又能被社会所接受,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的公平性至关重要。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是将传统土地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景观生态学原理(景观结构和过程、景观异质性)相结合,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 一、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与方法 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系统分析 1.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土地利用系统是典型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就是实现土地生产力的持续增长和稳定,保证土地资源潜力和防止土地退化,使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性质。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可以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进行评价。 土地利用系统的核心是自然-生物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土地利用系统可分出不同层次,在较低层次上,自然-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而在较高层次上,社会-经济因素其主要作用,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土地利用系统由一定的土地单位和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构成。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应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自然、社会、经济、三方面对土地单位进行评价,并考虑这些因子在可预见的较长时间内的变化和稳定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 目录 摘要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现状 3、研究内容 4、研究流程 二、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2、研究技术方法 Ⅰ层次分析法 ⅡGIS与空间分析 (1)地理信息系统 (2)空间分析 三、研究区域概况 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1、评价目标的确定 2、评价体系的拟定 3、评价因子的选取 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 (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 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 1、评价分析模型 2、评价结果分析 (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六、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 一、前言 1、问题提出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涛,2002)。 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生态特性,并且它们互相交融,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庞大信息的巨大系统。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 ——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一、引言Introduction 项目背景 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金川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 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 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研究区域 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 二、方法Methods 前期资料整理 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

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到“0金川县高程点.dwg”文件;将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泥石流槽描边并单独放入“0河流.dwg”文件;将老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现状描绘整理到“0建设用地现状.dwg”文件;将提供的地质灾害报告中的地灾评价整理到“0地灾评价.dwg”文件中;最后,将整个研究区域的边界线描出整理到“0地形边界线.dwg”文件中,方便出图。 数据整理 加载整理的CAD要素 首选是添加数据。在添加数据的对话框中,选择链接到文件夹,在连接到文件夹中加载整理好的DWG格式的文件,包括高程点、河流、建设用地现状、地灾评价、地形边界线。在此过程中,由于各项要素均已在CAD里整理,因此没有出现乱线等问题。 捡校导入CAD的高程点数据 右键单击Arc map中Export_Output图层,在下拉菜单中点击:打开属性表(T),弹出属性表窗口。在属性表中对应找到Elevation一栏,右键单击,通过升序和降序排列,找出有问题的高程点,通过“字段计算器”进行数据运算,只显示正确的高程点数据,便于下一步生成地形分析。 通过高程点生成TIN 首先激活工具,然后再进行TIN的创建,操作步骤为:打开工具箱--系统工具箱--TIN管理--创建TIN工具,弹出创建TIN对话框,如图Export_output 分别拖入【输入要素】栏中,在【输出TIN】中选择输出保存的地点。点击确定,生成TIN文件【GCDtin】。 转栅格,生成DEM数据 打开工具箱--系统工具箱--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工具,弹出TIN 转栅格对话框,如图输入各数据,点击确定,生成栅格图。 将地形边界文件polygon直接转换为栅格数据。打开工具箱--系统工具箱--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 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可以这样理解:找到与适宜性相关的因子(经验及参考别人的,或专家来定,即德尔菲法),进行分级,将其对适宜性的影响用分级的方式区别出,再对因子赋以权重(经验或层次分析法),对每一个因子进行评价计算,最后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结果。 其基本表达形式可以用式(1) 表示:S = f ( x1 , x2 , x3 , ?, xi ) (1) 式中, S 是生态适宜性等级, xi ( i = 1 ,2 ,3 , ?, n) 是用于评价的一组变量。目前常用的基本模型是权重修正法(式2) : S = ΣW i X i (2)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 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 1.评价的深度 ? 2.参评因素 ?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 ?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 ?⑶社会经济分析 ?⑷实地验证 三.具体评价步骤为: 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 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 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