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吸收实验

CO2吸收实验
CO2吸收实验

CO2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装置

图一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装置流程图

1-CO2钢瓶;2-减压阀;3-CO2流量计;4-吸收风机;5-吸收塔空气流量计;6-吸收水泵;7-吸收塔水流量计;8-吸收尾气传感器;9-吸收塔;10、15-液封;11-解吸液罐;12-解吸尾气传感器;13-吸收液罐14-解吸塔;16-压差计;17-解吸水泵;18-解吸塔水流量计;19-解吸风机;20-解吸塔空气流量计 21-空气旁路调节阀;22-π型管

三、实验原理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1-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1-3)

)(A A L A C C A K G -=*

(1-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

112---???Pa s m kmol ;

L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液相传质总系数,

1-?s m 。

若气液相平衡关系遵循享利定律:A A Hp C =,则:

l

g G HK k K 1

11+

= (1-5) l

g L k k H K 11+= (1-6)

P 2A2 C A2 ,F L

P A

P Ai

C Ai

C A P A C A

P A +d P A C A +dC A

P 1=P A1 C A1,F L

图二 双膜模型的浓度分布图 图三 填料塔的物料衡算图

当气膜阻力远大于液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式受气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g G k K =;反之,当液膜阻力远大于气膜阻力时,则相际传质过程受液膜传质速率控制,此时,l L k K =。

如图三所示,在逆流接触的填料层内,任意载取一微分段,并以此为衡算系

dh

相 界 面

距离

气膜

浓度

统,则由吸收质A 的物料衡算可得:

A L

L

A dC F dG ρ=

(1-7a )

式中:L F ——液相摩尔流率,1-?s kmol ;

L ρ——液相摩尔密度,3-?m kmol 。

根据传质速率基本方程式,可写出该微分段的传质速率微分方程:

aSdh C C K dG A A L A )(-=*

(1-7b )

联立上两式可得: A

A A L L L C C dC

aS K F dh -?=

*ρ (1-8)

式中:a ——气液两相接触的比表面积, m 2·m -1;

S ——填料塔的横载面积,m 2。

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纯二氧化碳,且已知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溶解度较小,因此,液相摩尔流率L F 和摩尔密度L ρ的比值,亦即液相体积流率L s V )(可视为定值,且设总传质系数K L 和两相接触比表面积a ,在整个填料层内为一定值,则按下列边值条件积分式(1-8),可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公式: 0=h 2.A A C C = h h = 1A A C C =

?-?=

*12A A C C A

A A L sL C C dC aS K V h (1-9) 令 aS

K V H L sL

L =

,且称H L 为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TU ); ?

-=*1

2A A C C A

A A

L C

C dC N ,且称N L 为液相传质单元数(NTU )。

因此,填料层高度为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之乘积,即

L L N H h ?= (1-10)

若气液平衡关系遵循享利定律,即平衡曲线为直线,则式(9)为可用解析

法解得填料层高度的计算式,亦即可采用下列平均推动力法计算填料层的高度或液相传质单元高度:

Am

A A L sL C C C aS K V h ?-?

=

2

1 (1-11) S

K V h

H h N L sL

L L α=

=

(1-12) 式中m A C .?为液相平均推动力,即

2

211221121.21ln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m

C C C C C C C C C C In C C C -----==???-?=?*

*

*

* (1-13) 其中:1110A A C Hp Hy p *==, 2220A A C Hp Hy p *

==,0P

为大气压。 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常数:

E

M H w

w

1

?

=

ρ13--??Pa m koml (1-14) 式中:w ρ——水的密度,;3-?m kg

w M ——水的摩尔质量,1-?kmol kg ; E ——二氧化碳在水中的享利系数,Pa 。

由吸收过程物料衡算得:

()()2121A A C C L y y V -?=-?

可得

()2112A A C C V L

y y --

=

L ——吸收塔液相体积流量,m3/h

V ——吸收塔气相摩尔流量,kmol/h y 1——吸收塔入口CO2分率,%v y 2——吸收塔出口CO2分率,%v

因本实验采用的物系不仅遵循亨利定律,而且气膜阻力可以不计,在此情况下,整个传质过程阻力都集中于液膜,即属液膜控制过程,则液侧体积传质膜系数等于液相体积传质总系数,亦即

Am

A A sL L l C C C hS V a K a k ?-?=

=2

1 (1-15)

四、实验步骤

1、实验前准备

检查实验装置处于开车前的准备状态。 2、实验开始

(1)打开总电源。

(2)启动吸收水泵,打开吸收塔水流量计开关,控制吸收塔水流量计流量 100L/h 。

(3)启动解吸水泵,打开解吸塔水流量计开关,控制解吸塔水流量计流量 100L/h 。

(4)打开二氧化碳钢瓶顶上的针阀,打开减压阀,调节储瓶减压后的压力为 0.3MPa 。

(5)打开二氧化碳气体流量计,控制二氧化碳流量在 0.3Nm3/h 左右。 (6)启动吸收风机开关,调节吸收塔空气流量计开关,控制流量在 0.7Nm3/h ,向吸收塔内通入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

(7)全开空气旁路阀,启动风机,全开解吸塔空气流量计开关,关小空气旁路调节阀,调节空气流量为 10m3/h ,对解吸塔中的吸收液进行解吸。

(8)系统稳定20min 左右,点击"取样"按钮,对吸收塔塔釜和解吸塔塔釜的液体进行取样。

(9)取样完成后,点击"HCl 滴定分析"按钮,对已添加氢氧化钡和指示剂甲酚 红的样品滴定分析。

(10)分别记录吸收塔水流量、空气流量、CO2流量,吸收塔釜和解吸塔釜的取样消耗的HCl 体积。 3、实验结束

(1)实验结束后,关闭解吸风机,关闭空气流量计开关,关闭空气旁路调节阀。

(2)关闭吸收塔水流量调节阀,关闭解吸水泵。

(3)关闭吸收塔风机开关,关闭吸收塔空气流量计开关。

(4)关闭二氧化碳钢瓶顶上的针阀,关闭储瓶减压阀,关闭 CO2流量计开关。

(5)关闭解吸塔水流量计,开关关闭吸收水泵。 (6)关闭总电源开关。

五、实验数据处理

计算过程

吸收塔空气流量h /3m^688.015.2732515

.29370.0=

Nm^3/h 0.70=v1≈+?

吸收塔CO2流量h /3^m 295.015

.2732515

.29330.0Nm^3/h 0.30 2v ≈+?==

校正后吸收塔 CO2 实际流量h /3^m 238.085

.1204

.12950.022v `2v ≈?=?=空气ρρCO 吸收塔入口 CO2分率257.02380

.06883.02380.0`2v 1v `2v 1y ≈+=+=

吸收塔入口 CO2实际浓度CA2

L

V HCl V HC C OH Ba V B C /mol 3^10360.020

282.2408.02-1010.022)

()l (2-)2)(()a(OH)2(2CA2-?≈?????==

溶液

吸收塔出口 CO2实际浓度 CA1

L

V HCl V HC C OH Ba V B C /mol 3^10400.620

280.2108.02-1010.022)

()l (2-)2)(()a(OH)2(2CA1-?≈?????==

溶液

∴241.03-^10)36.0-4.6(5

.24238.0688.01000100

-257.0)2-1(-1y 2y ≈?+==CA CA V

L

∵塔底液温度t =25℃的CO2亨利系数E=1.66×10^ 5 kPa=1.66×10^8 Pa

∴溶解度常数)3^ a /(kmol 7-^1035.38

^1066.11

1810001Mw w m P E H ?≈??=?=ρ

吸收塔入口CO2平衡浓度CA1*

L /mol 3-^10720.8101325257.010^-73.35Hy1p0HpA1CA1*?≈???===

吸收塔出口CO2平衡浓度CA2*

L /mol 3-^10177.8101325241.010^-73.35Hy2p0HpA2CA2*?≈???===

液相平均推动力L

CA /mol 3-^10525.43-^10400

.6-720.8360.0-177.8ln

)400.6-720.8(-)360.0-177.8(-CA1

*CA1-CA2*CA2ln -CA1)

*(CA1--CA2)*2(CA1CA2ln CA1-CA2CAm ?≈==

=

△△△△△

液相传质单元数(NTU):

335.1525

.4360.0-400.6m 2-1≈==CA CA CA NL △

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TU)

m 487.0335.165.0≈==NL H HL

液相传质系数

s /m 63.1042)^2

050.0(14.3487.03

^10100s kl ≈??-?===HLS L V KLa a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此次实验结果与理论上的数值比较接近,说明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操作错误导致实验结果偏差较大。

根据公式可知,当吸收塔中水的流量增大时,y2将减小;当吸收塔中气体流量增大时,y2也将增大。

当吸收塔中的水的流量增大时,由于y2减小,则CA2*也将减小,液相平均推动力△CAm 将减小,导致液相传质单元数(NTU)将增大,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TU)

将减小,因此液相传质系数将增大。同理,当吸收塔中气体流量增大时,则CA2*也将增大,液相平均推动力△CAm 将增大,导致液相传质单元数(NTU)将减小,液相传质单元高度(HTU)将增大,因此液相传质系数将减小。

所以,要使液相的传质系数增大,则应当增大液体流量或者减小气体流量。

最新浙江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分析解析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指导老师: 叶向群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吸收实验 实验类型:工程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1.2 观察填料塔的液泛现象,测定泛点空气塔气速; 1.3 测定填料层压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曲线; 1.4 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 a 。 2 实验装置: 2.1 本实验的装置流程图如图1: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2015.12.26 地点:教十2109

2.2物系:水—空气—氨气。惰性气体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氮钢瓶提供,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他们的流量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水从塔顶喷淋至调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氮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过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3 基本原理: 实验中气体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但由于实验测量条件与转子流量计标定条件不一定相同,故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值必须进行校正。校正方法如下:

3.2 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 3.2.1相平衡常数m 对相平衡关系遵循亨利定律的物系(一般指低浓度气体),气液平衡关系为: 相平衡常数m与系统总压P和亨利系数E的关系如下: 式中:E—亨利系数,Pa P—系统总压(实验中取塔内平均压力),Pa 亨利系数E与温度T的关系为: lg E= 11.468-1922 / T 式中:T—液相温度(实验中取塔底液相温度),K。 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顶表压及塔顶塔底压差△p,即可求得塔内平均压力P。根据实验中所测的塔底液相温度T,利用式(4)、(5)便可求得相平衡常数m。 3.2.2 体积吸收常数 体积吸收常数是反映填料塔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其值也是设计填料塔的重要依据。本实验属于低浓气体吸收,近似取Y≈y、X≈x。 3.2.3被吸收的氨气量,可由物料衡算 (X1-X2) 式中:V—惰性气体空气的流量,kmol/h;

二氧化碳填料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填料吸收与解吸实验装置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2013.06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 填料层的P ?~u 关系 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

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3) )(A A L A C C A K G -=*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 112---???Pa s m kmol ;

填料塔吸收实验报告

实验6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第四组成员:王锋,郑义,刘平,吴润杰 一、 实验名称 填料吸收塔实验 二、 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实际操作。 2、 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 学习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 三、实验内容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曲线,并用ΔP/Z —u 曲线转折点与观察现象相结合的办法,确定填料塔在某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四、实验原理 1.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 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有关,不同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 2 3 L 3L 2L 1 L 0 = >>0 图6-1 填料层的ΔP ~u 关系 当无液体喷淋即喷淋量L0=0时,干填料的Δ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Δ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Δ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恒持液量区、载液区与液泛区。

五、实验装置和流程 图6-2 填料吸收塔实验装置流程图 1-风机、2-空气流量调节阀、3-空气转子流量计、4-空气温度、5-液封管、6-吸收液取样口、7-填料吸收塔、8-氨瓶阀门、9-氨转子流量计、10-氨流量调节阀、11-水转子流量计、12-水流量调节阀、13-U型管压差计、14-吸收瓶、15-量气管、16-水准瓶、17-氨气瓶、18-氨气温度、20-吸收液温度、21-空气进入流量计处压力实验流程示意图见图一,空气由鼓风机1送入空气转子流量计3计量,空气通过流量计处的温度由温度计4测量,空气流量由放空阀2调节,氨气由氨瓶送出,?经过氨瓶总阀8进入氨气转子流量计9计量,?氨气通过转子流量计处温度由实验时大气温度代替。其流量由阀10调节5,然后进入空气管道与空气混合后进入吸收塔7的底部,水由自来水管经水转子流量计11,水的流量由阀12调节,然后进入塔顶。分析塔顶尾气浓度时靠降低水准瓶16的位置,将塔顶尾气吸入吸收瓶14和量气管15。?在吸入塔顶尾气之前,予先在吸收瓶14内放入5mL已知浓度的硫酸作为吸收尾气中氨之用。吸收液的取样可用塔底6取样口进行。填料层压降用∪形管压差计13测定。 六、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 1、测量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先全开调节阀2,后启动鼓风机,用阀2 调节进塔的空气流量,按空气流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测量12~15组数据?然后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空塔气速u为横坐标,以单位高度的压降△P/Z为纵坐标,标绘干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2、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3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30L/h下(△P/z)─u?关系曲线,确定液泛气速并与观察的液泛气速相比较。 3、测量某喷淋量下填料层(△P/Z)─u关系曲线: 用水喷淋量为50L/h时,用上面相同方法读取填料层压降△P,?转子流量计读数和流量计处空气温度并注意观察塔内的操作现象, ?一旦看到液泛现象时记下对应的空气转子流量计读数。在对数坐标纸上标出液体喷淋量为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

一、 实验名称: 吸收实验 二、实验目的: 1.学习填料塔的操作; 2. 测定填料塔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实验原理: 对填料吸收塔的要求,既希望它的传质效率高,又希望它的压降低以省能耗。但两者往往是矛盾的,故面对一台吸收塔应摸索它的适宜操作条件。 (一)、空塔气速与填料层压降关系 气体通过填料层压降△P 与填料特性及气、液流量大小等有关,常通过实验测定。 若以空塔气速o u [m/s]为横坐标,单位填料层压降 Z P ?[mmH 20/m]为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如图2-2-7-1所示。当液体喷淋量L 0=0时,可知 Z P ?~o u 关系为一直线,其斜率约—2,当喷淋量为L 1时, Z P ?~o u 为一折线,若喷淋量越大,折线位置越向左移动,图中L 2>L 1。每条折线分为三个区段, Z P ?值较小时为恒持液区, Z P ?~o u 关系曲线斜率与干塔的相同。Z P ?值为中间时叫截液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2,持液区与截液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截点A 。 Z P ?值较大时叫液泛区,Z P ?~o u 曲线斜率大于10,截液区与液泛区之间的转折点叫泛点B 。在液泛区塔已无法操作。塔的最适宜操作条件是在截点与泛点之间,此时塔效率最高。 吸收实验

图2-2-7-1 填料塔层的 Z P ?~o u 关系图 图2-2-7-2 吸收塔物料衡算 (二)、吸收系数与吸收效率 本实验用水吸收空气与氨混合气体中的氨,氨易溶于水,故此操作属气膜控制。若气相中氨的浓度较小,则氨溶于水后的气液平衡关系可认为符合亨利定律,吸收平均推动力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法进行计算。其吸收速率方程可用下式表示: m Ya A Y H K N ???Ω?= (1) 式中:N A ——被吸收的氨量[kmolNH 3/h]; Ω——塔的截面积[m 2] H ——填料层高度[m] ?Y m ——气相对数平均推动力 K Y a ——气相体积吸收系数[kmolNH 3/m 3 ·h] 被吸收氨量的计算,对全塔进行物料衡算(见图2-2-7-2):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1 2 3 L 3L 2L 1 L 0 = >>0 图一 填料层的P ?~u 关系 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ΔP , k P a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3) )(A A L A C C A K G -=*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112---???Pa s m kmol ;

实验四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4 填料塔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 4.1实验目的 1. 了解填料塔吸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流程; 2. 掌握总体积传质系数的测定方法; 3. 了解气体空塔速度和液体喷淋密度对总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4.了解气相色谱仪和六通阀在线检测CO 2浓度和测量方法。 4.2 实验原理 气体吸收是典型的传质过程之一。由于CO 2气体无味、无毒、廉价,所以气体吸收实验选择CO 2作为溶质组分是最为适宜的。本实验采用水吸收空气中的CO 2组分。一般将配置的原料气中的CO 2浓度控制在10%以内,所以吸收的计算方法可按低浓度来处理。又CO 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此体系CO 2气体的吸收过程属于液膜控制过程。因此,本实验主要测定K xa 和H OL 。 1)计算公式 填料层高度Z 为 OL OL x x xa Z N H x x dx K L dZ z ?=-= =? ?* 1 2 (6-1) 式中: L 液体通过塔截面的摩尔流量,kmol / (m 2·s); K xa △X 为推动力的液相总体积传质系数,kmol / (m 3·s); H OL 传质单元高度,m ; N OL 传质单元数,无因次。 令:吸收因数A=L/mG (6-2) ])1ln[(11 1 121A mx y mx y A A N OL +----= (6-3) 2)测定方法 (1)空气流量和水流量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转子流量计测得空气和水的流量,并根据实验条件(温度和压力)和有关公式换算成空气和水的摩尔流量。 (2)测定塔顶和塔底气相组成y 1和y 2; (3)平衡关系。 本实验的平衡关系可写成 y = m x (6-4) 式中: m 相平衡常数,m =E /P ; E 亨利系数,E =f (t),Pa ,根据液相温度测定值由附录查得; p Pa ,取压力表指示值。 对清水而言,x 2=0,由全塔物料衡算 )()(2121x x L y y G -=- 可得x 1 。 4.3实验装置与流程 1〕装置流程

实验七填料塔吸收实验

实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特性及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 2.熟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Y a测定方法。 4.了解空塔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干填料及不同液体喷淋密度下填料的阻力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测量固定液体喷淋量下,不同气体流量时,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吸收系数K Y a。 三、基本原理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填料塔是一种重要的气液传质设备,其主体为圆柱形的塔体,底部有一块带孔的支撑板来支承填料,并允许气液顺利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堆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如拉西环、鲍尔环、θ网环都属于实体填料。填料层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可以使液体均匀喷洒在填料上。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于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段,段与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器,以利液体的重新分布。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导致了压强降?P的产生。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主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确定填料塔适宜操作范围以及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主要是确定适宜操作气速。 在填料塔中,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L=0)时,与气体通过其它固体颗粒床层一样,气压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可用式?P=u1.8-2.0表示。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为一条直线,斜率为1.8-2.0。在有液体喷淋(L≠0)时,气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除与气速和填料有关外,还取决于喷淋密度等因素。在一定的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小时,阻力与空塔速度仍然遵守?P∝u1.8-2.0这一关系。但在同样的空塔速度下,由于填料表面有液膜存在,填料中的空隙减小,填料空隙中的实际速度增大,因此床层阻力降比无喷淋时的值高。当气速增加到某一值时,由于上升气流与下降液体间的摩擦阻力增大,开始阻碍液体的顺利下流,以致于填料层内的气液量随气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现象称为拦液现象,此点为载点,开始拦液时的空塔气速称为载点气速。进入载液区后,当空塔气速再进一步增大,则填料层内拦液量不断增高,到达某一气速时,气、液间的摩擦力完全阻止液体向下流动,填料层的压力将急剧升高,在?P∝u n关系式中,n的数值可达10左右,此点称为泛点。在不同的喷淋密度下,在双对数坐标中可得到一系列这样的折线。随着喷淋密度的增加,填料层的载点气速和泛点气速下降。 本实验以水和空气为工作介质,在一定喷淋密度下,逐步增大气速,记录填料层的压降与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汇总情况

实用标准 二氧化碳吸收与解吸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同时测定填料塔液侧传质膜系数和总传质系数。 三、实验原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一 填料层的P ?~ u 关系 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

当有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 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3) )(A A L A C C A K G -=*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112---???Pa s m kmol ;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填料塔吸收实验

填料吸收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的测定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指导老师: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并熟悉吸收塔的操作。 2.观察填料吸收塔的液泛显现,测定泛点空塔气速。 3.测定填料层压降Δ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 4.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 Yα。 二、实验装置 1.本实验装置的流程示意图见图5-1。主体设备是内径70毫米的吸收塔,塔内装10×9×1陶瓷拉西环填料。 2.物系是(水—空气—氨气)。惰性气体空气由漩涡气泵提供,氨气由液氨钢瓶供应,吸收剂水采用自来水,它们分别通过转子流量计测量。水葱塔顶喷淋至填料层与自下而上的含氨空气进行吸收过程,溶液由塔底经液封管流出塔外,塔底有液相取样口,经吸收后的尾气由塔顶排至室外,自塔顶引出适量尾气,用化学分析法对其进行组成分析。 1—填料吸收塔2—旋涡气泵3—空气转子流量计4—液氨钢瓶5—氨气压力表6—氨气减压阀7—氨气稳压罐8—氨气转子流量计9—水转子流量计10—洗气瓶11—湿式流量计12—三通旋塞13、14、15、16—U型差压计17、18、19—温度计

20—液位计 图5-1 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三、基本原理 (一)填料层压力降ΔP 与空塔气速u 的关系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喷淋密度L =0),其压力降ΔP 与空塔气速u 如图6中直线A 所示,此直线斜率约为1.8,与气体以湍流方式通过管道时ΔP 与u 的关系相仿。如图6可知,当气速在L 点以下时,在一定喷淋密度下,由于持液量增加而使空隙率减小,使得填料层的压降随之增加,又由于此时气体对液膜的流动无明显影响,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持液量不随气速变化,故其ΔP ~u 关系与干填料相仿。 在一定喷淋密度下,气速增大至一定程度时,随气速增大,液膜增厚,即出现“拦液状态”(如图6中L 点以上),此时气体通过填料层的流动阻力剧增;若气速继续加大,喷淋液的下流严重受阻,使极具的液体从填料表面扩展到整个填料层空间,谓之“液泛状态”(如图6中F 点),此时气体的流动阻力急剧增加。图6中F 点即为泛点,与之相对应的气速称为泛点气速。 原料塔在液泛状态下操作,气液接触面积可达最大,其传质效率最高。但操作最不稳定,通常实际操作气速取泛点气速的60%~80%。 塔内气体的流速以其体积流量与塔截面积之比来表示,称之为空塔气速u 。 Ω = ' V u (1) 式中: u ——空塔气速,m/s V’——塔内气体体积流量,m 3/s Ω——塔截面积,m 2。 实验中气体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量。但由于实验测量条件与转子流量计标定条件不一定 相同,故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值必须进行校正,校正方法详见附录四。 填料层压降ΔP 直接可由U 型压差计读取,再根据式(1)求得空塔气速u ,便可得到 一系列ΔP ~u 值,标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即可得到ΔP ~u 关系曲线。 (二)体积吸收系数K Y α的测定 1.相平衡常数m 对相平衡关系遵循亨利定律的物系(一般指低浓度气体),气液平衡关系式为: mx y =* (2) 相平衡常数m 与系统总压P 和亨利系数E 的关系如下:

填料吸收塔实验报告

填料吸收塔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吸收塔的构造和操作。 2.测定气体通过干湿填料塔的压力降,进一步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征。3.测定填料吸收塔的吸收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 填料吸收塔一般要求控制回收率越高越好。填料塔为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填料塔操作时液体从塔顶经分布器均匀喷洒至塔截面上,沿填料表面下流经塔底出口管排出,气体从支承板下方入口管进入塔内,在压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的通过填料层的空隙而由塔顶气体出口管排出。填料层内气液两相成逆流流动,在填料表面的气液界面上进行传质,因此两相组成沿塔高边缘变化,由于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为若干段,在两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装置,以利于流体的重新均匀分布。 填料的作用: 1.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满足(1)80%以上的填料润湿;(2)液体为分散相,气体为连续相。 2.增加气液接触面的流动。满足(1)合适的气液负荷;(2)气液逆流。 三、实验步骤 (1)将液体丙酮用漏斗加入到丙酮汽化器,液位高度约为液体计高度的2/3以上。 (2)关闭阀V 3,向恒压槽送水,以槽内水装满而不溢出为度,关闭阀V 5 。 (3)启动空气压缩机,调节压缩机使包内的气体达到0.05~0.1Mpa时,打开V 2 , 然后调节气动压力定值器,使进入系统的压力恒定在0.03Mpa。 (4)打开V 4 ,调节空气流量(400L/H~500L/H); 打开V 6 ,调节空气流量 (5)室温大于15℃时,空气不需要加热,配制混合气体气相组成y 1 在12%~14%mol 左右;若室内温度较低,可预热空气,使y 1 达到要求。 (6)要改变吸收剂温度来研究其对吸收过程的影响,则打开液体加热电子调节器, 温度t 3 <35℃。

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填料塔吸收综合实验报告 篇一:实验七填料塔吸收实验 实验七填料吸收塔的操作和吸收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填料特性及吸收装置的基本流程。2.熟悉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3.掌握总传质系数KYa测定方法。4.了解空塔气速和液体喷淋密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1.测定干填料及不同液体喷淋密度下填料的阻力降?p 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曲线,并确定液泛气速。 2.测量固定液体喷淋量下,不同气体流量时,用水吸收空气—氨混和气体中氨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三、基本原理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填料塔是一种重要的气液传质设备,其主体为圆柱形的塔体,底部有一块带孔的支撑板来支承填料,并允许气液顺

利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堆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大类,如拉西环、鲍尔环、?网环都属于实体填料。填料层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可以使液体均匀喷洒在填料上。液体在填料中有倾向于塔壁的流动,故当填料层较高时,常将其分段,段与段之间设置液体再分布器,以利液体的重新分布。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克服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而导致了压强降?p的产生。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吸收设备的主要参数,它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了解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确定填料塔适宜操作范围以及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的测定主要是确定适宜操作气速。 在填料塔中,当气体自下而上通过干填料(L=0)时,与气体通过其它固体颗粒床层一样,气压降?p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可用式?p=u1.8-2.0表示。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为一条直线,斜率为1.8-2.0。在有液体喷淋(L?0)时,气体通过床层的压降除与气速和填料有关外,还取决于喷淋密度等因素。在一定的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小时,阻力与空塔速度仍然遵守?p?u1.8-2.0这一关系。但在同样的空塔速度下,由于填料表面有液膜存在,填料中的空隙减小,填料空隙中的实际 速度增大,因此床层阻力降比无喷淋时的值高。当气速增加

填料塔吸收过程实验

实验4 填料塔吸收过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基本结构,熟悉吸收实验装置的基本流程,搞清楚每一个附属设备的作用和设计意图。 (2)掌握产生液泛现象的原因和过程。 (3)明确吸收塔填料层压降ΔP与空塔气速u在双对数坐标中的关系曲线及其意义,了解实际操作气速与泛点气速之间的关系。 (4)掌握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的体积吸收系数Kya的方法。 (5)熟悉分析尾气浓度的方法。 (6)掌握气液体积转子流量计使用方法和安装要求,湿式流量计的使用方法和连接要求。 二、实验任务 (1)观察在一定液体喷淋密度下,当气速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液泛现象,测得液泛气速,并根据液泛气速确定操作气速。 (2)根据实际测得的原始数据,在双对 数坐标中画出填料层压降ΔP与空塔气速 u的关系曲线。 (3)测定含氨空气-水系统在一定的操 作条件下的体积吸收系数Kya。 (4)根据改变气相流量和改变液相流 量测得不同的Kya的变化值的大小,判断 此吸收过程是属气膜控制还是液膜控制。 (5)讨论影响吸收操作系统稳定的因 素。 三、实验装置 填料塔吸收操作及体积吸收系数的测 定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见图1。 本实验装置的主要设备有填料吸收塔 1、旋涡泵 2、空气转子流量计 3、四个U形管差压计(13、1 4、1 5、16)、氨气钢瓶4、氨气压力表5、氨气减压阀 6、氨气稳压罐 7、氨气转子流量计 8、水转子流量计 9、吸收瓶10、湿式流量计11、三通旋塞12、温度计17、18、19。 本实验物系为水-空气-氨气。由旋涡气泵产生的空气与从液氮钢瓶经过减压阀后的氨气混合后进入填料塔底部。吸收剂水从塔顶喷淋而下,从塔底经液封装置排出。气液在填料层内接触、传质,经吸收后的尾气从塔顶排出。很少量的一小部分尾气通过三通阀引进洗气瓶,洗气瓶内装有已知浓度和一定体积量的稀硫酸,尾气与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经吸收后的尾气通入湿式流量计后放空。从湿式流量计可以测出此小部分尾气经过洗气瓶的空气体积量。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 与空塔气速u的关系 1.填料塔压力降p 填料塔的压力降与泛点气速是填料塔设计与操作的重要流体力学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力降将

化工原理吸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塔的一般结构及吸收操作的流程。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 x 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实验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K x a=AL a V b的关联式。同时对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降规律相一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1.8~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图中bc段)。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液量开始增大。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对富氧水进行解吸。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平衡服从亨利定律,可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质平均推动力。得速率方程式: m p X A x V a K G ???= m p A x X /V G a K ?=? 2 211ln ) 22()11(e e e e m x x x x x x x x x --?---= )x -L(x G 21A = Ω?=Z V p 相关的填料层高度的基本计算式为: OL OL x x e x N H x x dx a K L Z ?=-Ω=?12 OL OL N Z H = 其中, m x x e OL x x x x x dx N ?-= -=?2 11 2 Ω=a K L H x OL 由于氧气为难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因此传质阻力几乎全部集中于液膜中,即Kx=kx 。由于属液膜控制过程,所以要提高总传质系数Kxa ,应增大液相的湍动程度。 在y-x 图中,解吸过程的操作线在平衡系下方,在实验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水平线(因氧在水中浓度很小)。 三、实验装置流程 1.基本数据 解吸塔径φ=0.1m,吸收塔径φ=0.032m ,填料层高度0.8m (陶瓷拉西环、陶瓷波纹板、金属波纹网填料)和0.83m (金属θ环)。

填料塔吸收实验数据及处理

0.00 0.05 0.10 0.15 0.20 0.25 0.30 0.35 0.5 1 1.5 2 空塔气速 单位高度压降 空气流量u(m 3) H1(cm) Ppa P/H 0.375 0.18 17.64 0.027 0.5 0.3 29.4 0.045 0.7 0.45 44.1 0.068 0.9 0.75 73.5 0.113 1.1 1.05 102.9 0.158 1.3 1.3 127.4 0.196 1.5 1.6 156.8 0.241 1.7 1.9 186.2 0.286 1.9 2.2 215.6 0.332

0.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0.000 0.2000.4000.6000.800 1.000 1.200 1.400 1.600 流量 液体喷淋量20L /h 空气流量u H1 Ppa P/H 0.375 0.550 53.900 0.083 0.500 1.100 107.800 0.166 0.600 1.500 147.000 0.226 0.700 1.850 181.300 0.279 0.800 2.200 215.600 0.332 0.900 2.700 264.600 0.407 1.000 4.100 401.800 0.618 1.100 5.100 499.800 1.428 1.200 6.370 624.260 0.960 1.300 7.150 700.700 1.078 1.400 21.000 2058.000 3.166 1.500 33.000 3234.000 4.975

二氧化碳吸收与实验

二氧化碳吸收实验装置 说明书 天津大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 2015.04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填料吸收塔的结构、性能和特点,练习并掌握填料塔操作方法;通过实验测定数据的处理分析,加深对填料塔流体力学性能基本理论的理解,加深对填料塔传质性能理论的理解。 2.掌握填料吸收塔传质能力和传质效率的测定方法,练习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 二、实验内容 1. 测定填料层压强降与操作气速的关系,确定在一定液体喷淋量下的液泛气速。 2. 固定液相流量和入塔混合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在液泛速度下,取两个相差较大的气相流量,分别测量塔的传质能力(传质单元数和回收率)和传质效率(传质单元高度和体积吸收总系数)。 3. 进行纯水吸收二氧化碳、空气,解吸水中二氧化碳的操作练习。 三、实验原理: 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强降: 压强降是塔设计中的重要参数,气体通过填料层压强降的大小决定了塔的动力消耗。压强降与气、液流量均有关,不同液体喷淋量下填料层的压强降P ?与气速u 的关系如图一所示: 图-1 填料层的P ?~u 关系 当液体喷淋量00=L 时,干填料的P ?~u 的关系是直线,如图中的直线0。当有

一定的喷淋量时,P ?~u 的关系变成折线,并存在两个转折点,下转折点称为“载点”,上转折点称为“泛点”。这两个转折点将P ?~u 关系分为三个区段:既恒持液量区、载液区及液泛区。 传质性能: 吸收系数是决定吸收过程速率高低的重要参数,实验测定可获取吸收系数。对于相同的物系及一定的设备(填料类型与尺寸),吸收系数随着操作条件及气液接触状况的不同而变化。 1.二氧化碳吸收-解吸实验 根据双膜模型的基本假设,气侧和液侧的吸收质A 的传质速率方程可分别表达为气膜 )(Ai A g A p p A k G -= (1) 液膜 )(A Ai l A C C A k G -= (2) 式中:A G —A 组分的传质速率,1-?s kmoI ; A —两相接触面积,m 2 ; A P —气侧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i P —相界面上A 组分的平均分压,Pa ; A C —液侧A 组分的平均浓度,3-?m kmol Ai C —相界面上A 组分的浓度3-?m kmol g k —以分压表达推动力的气侧传质膜系数,112---???Pa s m kmol ; l k —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推动力的液侧传质膜系数,1-?s m 。 以气相分压或以液相浓度表示传质过程推动力的相际传质速率方程又可分别表达为: )(*-=A A G A p p A K G (3) )(A A L A C C A K G -=* (4) 式中:*A p —液相中A 组分的实际浓度所要求的气相平衡分压,Pa ; * A C —气相中A 组分的实际分压所要求的液相平衡浓度,3-?m kmol ; G K —以气相分压表示推动力的总传质系数或简称为气相传质总系数,

填料塔吸收实验

实验一填料塔吸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吸收过程的流程、设备结构,并掌握吸收操作方法。 2. 在不同空塔气速下,观察填料塔中流体力学状态。测定气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 通过实验了解ΔP—u曲线对工程设计的重要意义。 二、实验原理(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性) 吸收塔中填料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而气体在通过填料层时,由于有局部阻力和摩擦阻力而产生压强降。 它 包括压强降和液泛规律。测定填料塔的流体力学特 性是为了计算填料塔所需动力消耗和确定填料塔 的适宜操作范围,选择适宜的气液负荷,因此填料 塔的流体力学特性是确定最适宜操作气速的依据。 气体通过干填料(L=0)时,其压强降与空塔 气速之间的函数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上为一直线,如 图中AB线,其斜率为1.8~2。当有液体喷淋时, 在低气速时,压强降和气速间的关联线与气体通过 AB线几乎平行,但压降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料的压降,如图中CD段。随气速的进一步增加出现载点(图中D点),填料层持液量开始增大,压强降与空塔气速的关联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大,如图中DE段。当气速增大到E点,填料层持液量越积越多,气体的压强几乎是垂直上升,气体以泡状通过液体,出现液泛现象,此点E称为泛点。 三、装置及流程 空气由风机供给进入空气缓冲罐再由阀调节空气流量,经空气转子流量计计量,并在管路中与氨(经转子流量计计量)混合后进入塔底,混合气在塔中经水吸收后,尾气从塔顶排出。出口处有尾气稳压阀,以维持一定的尾气压力(约100-200mmH2O)作为尾气通过分析器的推动力。

自来水经转子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塔顶喷淋气喷出,塔底吸收液经排液管证液封。 氨气由氨瓶供给,缓慢开启氨瓶阀,二氨气即进入自动减压阀,稳压0.1Mpa 范围以内。氨压表指示氨瓶内部压力,氨压表指示减压后的压力。 流程图如下所示 1、氨气阀 2、6氨压表 3、减压阀 4、氨瓶 5、11温度计 7、空气缓冲罐 8、氨压表 9、15、28转子流量计 10、氨压计 12、空气缓冲罐 13、放净阀 14、空气调节阀 1 6、塔顶尾气压力计 1 7、填料支撑板 1 8、排液管 1 9、塔压降 20、填料塔 21、喷淋器 22、尾气稳压阀 23、尾气采样管 24、稳压瓶 25、采样考克 26、吸收分析盒 27、湿式体积流量计 29、放净阀 30、进水调节阀 四、操作要点 (1)测定于填料压强降时,塔内填料务必事先吹干,为开空气调解阀,开启气泵,缓慢调解改变空气流量6次左右,测定塔压降,得到ΔP 干—U 关系。 (2)测定式填料压强降。 a 、测定前要进行预液泛时,使填料表面充分润湿。 b 、实验接近液泛时,进塔气体的增长速度要放慢,不然图中泛点不易找到。密切观察填料表面气液接触状况,并注意填料层压降变化幅度, 待各参数稳定后再

填料塔吸收实验

序号:34 化工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填料吸收传质系数测定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班级:化工09-3班 姓名:曾学礼学号09402010337

同组者姓名:周锃刘翰卿 指导教师:王志强 日期:2011年9月20日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填料塔的构造与操作。 2.观察填料塔流体力学状况,测定压降与气速的关系曲线。 3.掌握总传质系数Kxa的测定方法并分析影响因素。 4.学习气液连续接触式填料塔,利用传质速率方程处理传质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本装置先用吸收柱将水吸收纯氧形成富氧水后(并流操作),送入解吸塔顶再用空气进行解吸,实验需测定不同液量和气量下的解吸总传质系数K x a,并进行关联,得到K x a=AL a·V b的关联式,同时对四种不同填料的传质效果及流体力学性能进行比较。本实验引入了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技术,加快了数据记录与处理的速度。 1.填料塔流体力学特性 气体通过干填料层时,流体流动引起的压降和湍流流动引起的压 降规律相一致。在双对数坐标系中△P/Z对G'作图得到一条斜率为 1.8~2的直线(图1中的aa线)。而有喷淋量时,在低气速时(c 点以前)压降也比例于气速的1.8~2次幂,但大于同一气速下干填 料的压降(图中bc段)。随气速增加,出现载点(图中c点),持 液量开始增大。图中不难看出载点的位置不是十分明确,说明汽液两 相流动的相互影响开始出现。压降~气速线向上弯曲,斜率变徒(图中cd段)。当气体增至液泛点(图中d点,实验中可以目测出)后在几乎不变的气速下,压降急剧上升。 图1 填料层压降–空塔气速关系示意图 2、传质实验 填料塔与板式塔气液两相接触情况不同。在填料塔中,两相传质主要是在填料有效湿表面上进行,需要计算完成一定吸收任务所需填料高度,其计算方法有:传质系数法、传质单元法和等板高度法。 本实验是对富氧水进行解吸。由于富氧水浓度很小,可认为气液两相的平衡关系服从亨利定律,即平衡线为直线,操作线也是直线,因此可以用对数平均浓度差计算填料层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