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性,两重性

《神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性,两重性
《神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性,两重性

外国文学大题

一:但丁《神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性,两重性:

1.歌颂上帝与批判教会

2.号召人民战斗与寄希望于好皇帝

3.中世纪的创作技巧与近代小说的写实性

4.歌颂禁欲主义道德与肯定现实人生

二:浮士德人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体现怎样的思想?

浮士德的人生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

第一阶段是知识悲剧,这段悲剧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摆脱中世纪书本教条投身社会,探索人生真理的战斗历程,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渴望实践的强烈愿望。第二阶段是爱情悲剧,这个悲剧是对文艺复兴时期那种过分追求官能享受和个人主义泛滥的现实的否定。

第三阶段是政治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想依靠封建统治阶级改革社会幻想的破灭,实际上也是歌德对自己从政10年的反思。

第四阶段是对美的追求的悲剧,说明企图用古代美来消除现代社会的丑恶是不可能的,从而否定了德国作家企图用艺术力量改造社会的幻想。

第五阶段是事业悲剧,表现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美好远景的向往以及对当时流行于欧洲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呼应。

安娜娜拉简爱形象对比分析

安娜: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小说主要写了安娜的生命意识“觉醒”、觉醒后的艰难处境和反抗习以为常的、限制人的生活条件、固步自封的社会关系以及失败的悲剧人生。

她具有的魅力:典雅、端庄、聪明、美丽、热情、真诚、善良。

激情是安娜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她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渴望爱情,但她的爱情长期遭受压抑。认识渥伦斯基,唤起她的爱欲和激情。火车站的相遇,作者特意描写安娜眼睛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安娜的悲剧原因是复杂的,是两种生命态度的冲突、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男性与女性的冲突、情感与理性的冲突等一系列冲突的必然结果。

安娜与上流社会、流行的“道德”之间的冲突,女性与男权社会之间的冲突。而娜拉也一样,不向传统观念妥协、敢于反抗夫权神权、反抗社会——叛逆反抗的民主精神。

安娜与娜拉:

相同处:1,都是反抗社会的典型,但都局限于个人解放。

安娜与娜拉都是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勇于反抗社会追求真我。但她们的反抗都局限于个人解放。也就是说,她们只是反省了自身的处境却都没有上升到社会的整体问题。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二人都是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附属地位而选择离家出走。

不同之处:1,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不同安娜:深处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娜拉:呼吁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二人选择出走的原因不同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大安娜20岁,枯燥乏味,感情匮乏,主要兴趣在官场,对他来说,妻子

不过是件附属品。安娜同这样一个人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安娜潜伏的爱情。所以安娜的出走是为了追求理想的爱情和生活;而娜拉最初是享受于自己幸福的生活的,在借据事件以前,她深深相信自己的丈夫是爱她的。她满足于自己幸福的生活,甚至为了保全丈夫的名誉,她宁愿选择自杀。后来她幡然醒悟,她认识到了在她的丈夫眼里只是一个玩偶,看透了这个玩偶之家的虚伪性,娜拉的出走是对自由与真理的向往,对于虚伪的男权社会的有力反击。

3,两个人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爱情至上的思潮,娜拉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妇女平等的思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因此,我们说于连与拉斯蒂涅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是清醒地盯准金钱、地位;后者有火一样的热情和勃勃的事业雄心,有更高的生活理想与人生价值。

其次,两个的人的性格不同。拉斯蒂涅是复辟王朝时期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所腐蚀的贵族子弟的典型。起初,拉斯蒂涅心地善良,也有着是非善恶之心。同时,对金钱与地位的渴望又时时召唤着他。这就使得拉斯蒂涅的思想性格、行为举止常出现矛盾的地方。高老头的死以

及两对女儿的无情无义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本质。让他把为人的最后一点良心与正义埋葬了。于连的内心是矛盾复杂的,他虽不满封建等级制度,但要实现报复又不得不依赖于他们。拉斯蒂涅的痛苦在于现实的生活状况与队物欲的渴望之间的巨大距离;而于连的思想矛盾更具复杂性:那是一种典型环境造就的典型性格,是下层人民反复辟情绪与贵族专横腐化现实的尖锐冲突的折射。拉斯蒂涅他把她们当成进入上流社会的跳板。不断更换目标,达到利用女性爬上高位的目的。于连的这两次爱情更多的是出自心理征服的满足,而非想借助她们青云直上。通过与拉斯蒂涅的比较,我们发现于连并没有把自己的心交给贵族社会,他内心深处有着深刻的贫民意识及高贵的人格,它鄙视贵族,鄙视虚伪,他执著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因此它高傲敏感,多疑自尊。于连的一生与其说是堕落的一生,不如说是悲哀的一生,令人垂泪的一生。

葛利高里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战争也不能摧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使我们看到了葛利高里人性的光辉与做人的尊严。

葛利高里是十月革命前后和内战期间,一个动摇于革命和反革命之间的哥萨克中农的典型,“一个摇摆不定的人物”。

作为普通劳动者:淳朴善良、勇敢刚毅、坦率真诚、酷爱自由、追求真理、热爱乡土

作为哥萨克中农:摇摆不定、彷徨无措、保守、偏狭、粗野、残忍、缺乏政治头脑

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都是以悲剧收场:

一是爱情与婚姻,爱情错位,恪守封建伦理规范与追求爱情的自然天性之间的冲突。

两次回到妻子娜塔莉娅(道德美与深沉含蓄的爱)身边,三次投入情人婀克西妮亚(性感美

与热烈奔放的爱)怀抱。

葛利高里悲剧原因:

首先是他的哥萨克身份。

哥萨克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他的迷惘:是拥护布尔什维克,因为他们许诺给受压迫者以自由;还是选择哥萨克,因为自己世世代代身为哥萨克。

葛利高里是幻想走一条脱离现实的所谓“哥萨克道路”,正是这样一种追求才构成了他身上种种相反的因素。

其次,善良本性与风云激荡的时代不相容。

葛利高里的心灵运动始终建立在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之中:他厌恶白军的腐朽反动,又对红军的过激行为不能容忍。(妇人之仁?)

一个渴望自由与真理的人生活在一个无法找到独立和孤傲的世界里,这便是葛利高里的悲剧之所在(生不逢时?)。

第三,红军的错误政策和过激行为导致的后果。在某种意义上,葛利高里的悲剧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革命的悲剧和历史的悲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