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以下是根据老师给的重点总结的,内容有点多,有些遗漏的请同学们告知我,我会再补充上去的。考试题型是选择题单选50分,多选20分(每题1分),简答题3道30分。简答题老师说从各论出,重点放在显像原理和应用方面,老师不愿透露具体哪几章出题。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老师都没给重点,我下面就没总结了,我觉得这三章挺重要的,大家根据老师上课重点和课件复习吧。还有就是李贵平老师最后几节课的内容复习一下吧。

第一章总论

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

一、核物理基础

(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

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无放射性)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

(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

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

?β+衰变

?电子俘获(EC)

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

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

N0:t=0时原子核数

N:t时间后原子核数

e:自然对数的底(e≈2.718)

λ:衰变常数

(λ=0.693/T1/2)

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

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

1Ci=3.7×1010Bq

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Bq/g、Bq/mg、Bq/mol,等。

放射性浓度单位容积的放射性制剂中的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Bq/l、Bq/ml等。

(四)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激发、散射、韧致辐射、湮没辐射、吸收作用

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生成

(五)电离辐射剂量及其单位

?照射剂量:是指在离放射源一定距离的物质受照射的量,单位为库仑/公斤(C/Kg)。

与放射源的活度大小和距离有关。照射剂量可以测量。

?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的受照物质吸收射线的平均能量。单位为戈瑞(Gy),不能直接测量。

?当量剂量:是衡量射线生物效应及危险度的辐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与吸收剂量的关系是:当量剂量=吸收剂量×射线的权重因子

(六)核医学显像原理及方法

单光子与正电子显像 1. 单光子显像:“99mTc”γ-相机,SPECT

2.正电子显像:18F PET

γ闪烁探测器由闪烁体、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分析器-定标器系统组成。

基本原理是将射入闪烁晶体的γ光子转化为荧光光子,再通过光电倍增管将荧光光子转化为电脉冲,记录这些电脉冲数,即可得到γ光子的发射数量即放射性强度。

晶体闪烁体作用:有效地吸收γ光子,并能在大约一微妙或更短的时间内发射出强度正比于所吸收γ射线能量的光子。

无机闪烁体碘化钠晶体特点:高密度高原子序数

随晶体厚度的增加,光子探测率也增加

PET不需要准直器,SPECT也可以做18F 显像

(七)二.显像剂聚积原理

1、细胞选择性摄取

.合成代谢:131I、131I-胆固醇,18F-FDG 等

选择性排泄:99mTc-DTPA,99mTc-HIDA等

细胞吞噬:99mTc-植酸钠等

2、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99mTc-MDP

3、特异性结合:抗原-抗体, 受体-配体等

4、微血管栓塞:99mTc-MAA等

5、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99mTc-RBC,99mTc-Dx等

(八)核医学显像方法分类

静态与动态显像平面与断层显像局部与全身显像静息与负荷显像

1.阴性显像病灶为“冷区”

2.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病灶为“热区”

?早期显像:指显像剂注入体内后2小时以内进行的显像称为早期显像

?延迟显像:指显像剂注入体内后2小时以后进行的显像称为延迟显像。

“弹丸”式静注特点:体积小,强度大,不易被血液稀释,一分钟成像对采用。

第二章显像剂

一放射性药物

1、定义:含有放射性核素的、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特殊药物。放射性药物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本身,也可以是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

2、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反应堆,核裂变产物中提取,核素发生器,加速器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生产

是从长半衰期核素(母体)的衰变产物中分离得到短半衰期核素(子体)的装置,俗称“母牛(cow)”。

99Mo-99mTc发生器属于色谱柱型发生器

三氧化二铝作吸附柱,三氧化二铝对母体核素99Mo有很强的亲和力,子体核素99mTc则几乎不被吸附,用生理盐水淋洗液,则仅有99mTc被洗出

3、体内诊断放射性药物要求:(1)纯γ射线辐射体

(2)合适的射线能量(100~300KeV)

(3)适当的有效半衰期(Te)

(4)足够高的靶/非靶(T/NT)比值

(5)标记制备简便快速

体内治疗放射性药物要求(1)半衰期较长的纯β射线辐射体,能量适中。

(2)在组织中的电离密度大,作用时间久。

(3)定位性能好,非靶组织中的放射性清除快。

体外诊断放射性药物要求(1)射线能量较低,半衰期比较长。125I

(2)不影响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

(3)稳定性好,放化纯度大于95%。

二辐射效应和防护

辐射的生物效应

?1、确定性效应

?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2、随机效应

?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辐射防护

1、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做到尽可能合理。

2、辐射防护的原则

?1)实践的正当化:注意利益/危险比

?2)放射防护最优化

?3)个人剂量限值:推荐的职业人员照射剂量限值为:连续五年内有效剂量不超过100mSv,年均20 mSv,任何一年内不超过50 mSv

外照射防护措施主要是防X、r射线,?射线主要是防护韧致辐射

?1)时间防护

?2)距离防护

?3)屏蔽防护:

内照射防护

?1、分区

?2、保洁和去污

?3、个人防护

?4、定期监测

?5、放射性废物处理

第五章内分泌系统

在甲状腺中的应用功能测定

●甲状腺131碘摄取试验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显像

●静态显像

●动态显像

第一节甲状腺功能测定

一、甲状腺131碘摄取试验

(一)原理

●甲状腺是合成、储存及分泌甲状腺激素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需要一种特殊的原料:碘甲状腺能从血液中选择性地摄取和浓聚碘;摄取的量和速度与甲状腺功能密切相关。

●131I是碘的同位素,化学性质与稳定的碘相同,口服后通过血液偱环能为甲状腺摄

取131I能发射γ射线;用甲功仪于不同时间定量测定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计算甲状腺摄131I率;即可得知甲状腺的功能状态。

二、过氯酸盐释放试验

(一)原理

●过氯酸钾与卤族元素(碘)化学性质相似,它有两大作用:阻止甲状腺从血中摄

取碘离子;

促进甲状腺内无机碘离子释放入血。正常人碘的有机化速度>甲状腺摄取碘的速度;甲状腺内存的无机碘离子很少。

●当酪氨酸碘化有缺陷时,碘有机化出现障碍,甲状腺内存有大量的无机碘离子;此

时给予过氯酸钾能阻止甲状腺进一步摄取碘,并能促进无机碘离子从甲状腺内释出。

使甲状腺摄131I率明显下降。

三、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

(一)原理

?甲状腺摄131I率受垂体前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TSH)调节。正常情况下,口服甲状腺激素T3或T4后,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提高,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前叶分泌TSH,TSH的释放减少。

?甲亢患者这种负反馈调节作用部分或完全消失,甲状腺摄131I功能不再受TSH调节。

?服用T3或T4后甲状腺摄131I率无明显下降为不受抑制;

?意义:鉴别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被抑制:

说明垂体-甲状腺轴调节正常,不支持甲亢诊断。

不被抑制:

说明垂体-甲状腺轴对外源性甲状腺素反应不灵敏或反应轴已被损坏,支持甲亢诊断。

第二节甲状腺显像

一、甲状腺静态显像

(一)原理

●甲状腺能选择性摄取放射性药物:131I、99mTcO4-。131I、99mTc4能放出γ射线。

●γ-相机或SPECT进行体外显像检查。

●显示甲状腺内131I或99mTcO4-分布图像,即为甲状腺静态显像。

●甲状腺位置、形状、大小、放射性分布及病灶的功能状态。

●采用131I全身显像,可用于探测分化较好的有功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和对异位甲状

腺进行定位

(二)显像剂:

131I-NaI液:甲状腺、异位甲状腺和甲状腺癌转移灶。

99mTcO4-:最常用显像剂,多种组织均摄取,不适合用于异位甲状腺显像,不显示甲

状腺“碘有机化”过程;

123I-NaI液:最理解显像剂,但须加速器生长,不易获得。

●设备:γ-相机或SPECT。

投药

●注射法:静脉注射99mTcO4-74~185MBq(2~5mCi),可同时行动态显像,静态

显像在20~30min进行

●口服法:空腹99mTcO4-,74~185MBq(2~5mCi),1~2h显像;

二临床应用

●“热”结节:结节区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

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甲状腺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对侧颈动、静脉。

须与甲状腺局部增厚相鉴别:抑制试验

“温”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基本一致。

多见于良性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凉”结节:结节区放射性分部明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但高于非甲状腺区本底。

“冷”结节:结节部位基本无放射性分布,与本底相近,形成“冷”区。

“冷”和“冷”结节:提示局部组织分化不良,无功能或功能低下。

可见于甲状腺囊肿、钙化、纤维化、腺瘤出血、甲状腺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或亚急性甲状腺炎也可出现

甲状腺癌:

甲状腺结节显影于14~18s(16s)达到高峰。结节部位放射性高于颈动脉。

良性结节:

甲状腺结节处放射性分布低于颈动脉

三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及桥本氏病的鉴别

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甲状腺弥漫性增大、放射性均匀性浓聚,唾液腺摄取99mTc低或不摄取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颈动、静脉显影提前到6~8s,甲状腺提前到8s显影。以后放射性逐渐增高,并明显高于颈动脉。

亚急性甲状腺炎

又称病毒性甲状腺炎或肉芽肿性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

?本病的病因不清楚,一般认为和病毒感染有关

?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常以颈部疼痛或发热为首发症状,疼痛的程度很不相同。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自限性疾病,可以自已缓解。

?发病早期血中T3、T4 升高。但摄碘降低或不增高,称分离现象。

表现:局限性稀疏缺损区

?甲状腺放射性摄取极低,显影欠清楚

?甲状腺不显影

?恢复期可表现为甲状腺不显影,整体纤维化,部分健康甲状腺代偿增大,总体功能恢复正常。

桥本氏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名桥本氏病,是较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表现

●甲状腺放射性分布浓淡不均

●可呈“虫蛀样”

●“斑片状”

●“峰”、“谷”相间

四甲状腺癌亲肿瘤阳性显像

●99mTc-MIBI 201TlCl

●99mTc-DMSA: 对甲状腺髓样癌有诊断价值,T/NT>2.0

●18F-FDG:甲状腺髓样癌、分化较差的甲状腺癌

早期及延迟显像:“凉”“冷”出现阳性显像剂大量摄取

●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转移灶可不同程度的摄取131I。

●甲状腺癌患者,如果在其他部位发现放射性浓聚灶,应考虑为转移灶。

●转移灶有摄取131I功能是用131I治疗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肾上腺显像

肾上腺髓质显像临床意义

1、嗜铬细胞瘤

2、寻找异位嗜铬细胞瘤

肾上腺以外异常浓聚:异位嗜铬体、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小儿应疑有神经母细胞瘤

3、神经母细胞瘤及其他内分泌肿瘤

4、肾上腺素能肿瘤的131I-MIBG治疗

妊娠及哺乳妇女避免此项检查

第八章肿瘤和炎症显像

第二节非特异性亲肿瘤显像

一、67Ga显像

原理

67Ga显像的原理至今仍未完全弄清。

67Ga属元素周期表上第ⅢA族元素,其生物特性在许多方面类似Fe3+。

67Ga在血液中至少有4种铁蛋白,即转铁蛋白、铁蛋白、乳铁蛋白、含铁细胞可与之结合,但主要与转铁蛋白结合。然后转铁蛋白复合物可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异铁蛋白受体结合,而进入肿瘤细胞,分布于胞浆溶酶体中。

临床应用

肝细胞肝癌:

67Ga和99mTc-植酸钠联合显像应用

胶体显像出现“冷区”,而67Ga显像原减低区出现填充(热区),如能排除肝脓肿,就可诊断为肝恶性肿瘤。

两种显像联合应用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为81%,特异性为90%。

缺点: 肝硬化基础上弥散性癌变呈阴性,肝脓肿100%为阳性,对胆管癌检出率较低。

肺癌:

肺癌诊断的阳性率为80~93%

直径超过2cm的病灶一般平面像都能检出

按病理分类:肺鳞癌阳性率95.2%,未分化癌为83.3%,腺癌为77.9%

缺点:肺部炎症和良性病变,如肺结核渗出期、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和纵隔良性病变的急性期等也可聚集,应结合临床加以鉴别。

恶性淋巴瘤:

包括霍奇金氏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

病灶显像表现为67Ga异常浓聚影

主要作用在于:

疗效监测

残留肿块的定性

预后观察

复发

二99mTc-吡哆醛-5-甲基色胺酸显像

原理

99mTc-PMT是肝胆显像剂,可被正常肝细胞摄取并经胆道系统排出。分化好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或肝腺瘤细胞,近似正常肝细胞,同样可摄取99mTc-PMT。但肝癌组织中心无胆管系统供99mTc-PMT排出,故静注99mTc-PMT后2~5h显像,正常肝细胞内的99mTc-PMT已排除,而肝癌及肝腺瘤组织中的99mTc-PMT滞留在病变处而呈现异常浓聚区。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

早期影像:肿瘤区为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延迟影像:原稀疏缺损区表现为浓聚区

肝肿瘤对99mTc-PMT聚集程度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分化好的且胞浆丰富的肝癌细胞聚集99mTc-PMT的量多

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阳性率为57~63%,对原发性肝癌转移灶的检出率近100%,而在转移性肝癌和胆管细胞癌中无聚集,故可鉴别肝内恶性病变为原发还是转移所致

99mTc-PMT在肝腺瘤中聚集较多,应注意与原发性PHC相鉴别

三99mTc (V)-DMSA显像

原理

99mTc-DMSA(二巯基丁二酸)为肾脏显像剂,pH调至8,即成99mTc(V)-DMSA,可用于软组织肿瘤诊断。

99mTc(V)-DMSA在肿瘤内聚集的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99mTc(V)-DMSA含有一阴离子核心99mTcO43-,化学性状与PO43-相似,与DMSA形成稳定标记化合物,具有亲肿瘤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

甲状腺髓样癌及软组织恶性肿瘤诊断

99mTc(V)-DMSA显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诊断阳性率为75~79%

软组织恶性肿瘤检出率约60%

四99mTc-MIBI 显像

原理

99mTc-MIBI为亲脂分子,所带的正电荷与带负电荷的线粒体内膜之间的电位差促使MIBI进入细胞,其中90%进入线粒体。影响肿瘤细胞聚集因素有:肿瘤组织类型,血流灌注、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力等。

临床上,一些肿瘤集聚MIBI的时间较短,是与一种肿瘤多药耐药性有关,存在于细胞膜上的P糖蛋白(Pgp)能将MIBI主动转运出肿瘤细胞外。因此,99mTc-MIBI显像可反映肿瘤组织内Pgp的水平,可预测MDR的发生及化疗效果。

临床应用

◆乳腺癌

99mTc-MIBI显像乳腺癌表现为示踪剂浓聚影。

◆肺癌

99mTc-MIBI显像肺癌表现为病灶示踪剂浓聚影。

对于肺部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和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99mTc-MIBI显像可用于预测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及评价治疗反应。

◆甲状腺癌

131I或99mTcO-4甲状腺扫描与99mTc-MIB 显像可联合应用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

甲状腺“冷结节”,99mTc-MIBI显像检出的灵敏度为83%~100%,特异性为72%,阳性预测值43%。

无摄131I功能的甲状腺癌复发和转移灶99mTc-MIBI显像可弥补131I显像的不足

五肿瘤放射免疫显像

原理

以免疫学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为理论基础

放射性核素标记单抗经一定途径引入体内后可定向地与肿瘤细胞的相应抗原结合,经一段时间后,肿瘤部位放射性聚集至一定浓度,用SPECT或PET进行平面或断层显像即可显示肿瘤及其转移灶的大小、部位和范围。

是一种无创性定位和定性诊断和检测肿瘤的方法。

利于标记抗体在肿瘤组织内滞留的因素

肿瘤血供丰富、肿瘤内微环境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较高使大分子抗体易于进入肿瘤 肿瘤血管外和细胞外间隙扩大及肿瘤局部缺乏淋巴回流系统可使抗体渗入量增多而排除量减少

禁忌证

血清人抗鼠抗体阳性者和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六、标记白细胞显像

(一)原理

炎症反应最重要的功能是将白细胞输送到损伤部位,白细胞游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指征。白细胞从血管内到血管外的游出是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包括

白细胞的边集、粘着和游出。随后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运动到炎症灶,在局

部发挥防御作用。

核素标记的白细胞可集聚于炎症病灶,通过体外显像即可显示炎症病灶的部位。

其显像机制是反映局部病灶白细胞浸润聚集病理学变化。

对于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的炎症病灶,探测效果更好的显像剂是99mTc-HMPAO。

对于发热病程在2周以上的炎症病灶,则使用67Ga更为适宜。

第九章骨与关节系统核医学显像

一、骨骼显像的原理

骨的组成: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有机基质成分-骨胶原。

显像剂:磷酸盐或膦酸类物质(99mTc-MDP)

骨显像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表面,应用γ照相机或SPECT可使骨骼显像

骨显像剂被骨骼摄取的可能机制: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亲和结合作用

骨骼各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骨骼局部血流量、新生骨形成和骨盐代谢活跃程度有关

?超级显像:肾影不明显,膀胱内放射性少,全身骨骼浓聚异常增高,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亢和软骨病。

闪耀现象(Flare Phenomenon):骨骼的恶性肿瘤病灶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显著地好转,但复查骨显像可见病灶部位放射性浓聚程度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反映骨骼的愈合和修复。

二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与全身骨转移的鉴别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pulmonary osteoarthropathy, HPO):主要见于肺癌及肺转移灶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骨膜新骨形成,可能与病灶产生毒素和自主神经紊乱引起末梢循环异常有关

HPO核素骨显像的表现:主要是沿长骨特别是下肢骨的“双条”征或“双轨”征,通常对称

同时HPO的特征表现随病情好转和恶化也有相应变化,有的病例经化疗临床有所缓解,“双条”征消退。

骨转移瘤的早期诊断

骨转移瘤最多发生在具有红骨髓的部位如中轴骨,而较少的病灶位于四肢骨和颅骨。

骨转移瘤最多见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鼻咽癌等。

典型图像表现:骨转移的大部分病变表现为放射性摄取浓聚或增高。最常见的是显示有多发、无规律、大小和形态各异的放射性浓聚或增高区。

转移性骨肿瘤的诊断

1)探查恶性肿瘤转移灶最常用而有效的检查是全身骨显像

2)较X线检查早3-6个月发现

3)骨显像骨转移灶的特征改变为多发性、非对称性、不规则放射性浓聚灶 4)单发病灶需要结合临床与其它影像资料。

骨显像的适应症

1)骨痛的筛查

2)恶性肿瘤患者探查有否骨转移及其骨转移灶的治疗随访.

3)评价原发性骨肿瘤病灶侵犯范围及转移与复发.

4)各种代谢性骨病的诊断

5)骨折愈合评定

6)关节炎的诊断

7)X线检查未能确定的隐性骨折

三假体松动与假体感染的鉴别

假体置换术(THA)后常见合并症是松动和感染,临床采取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骨显像中这两种合并症的表现完全不同,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

人工关节在没有并发症时常表现为患侧股骨头区域(大小转子和髋臼)血流相、血池相正常,未见到放射性增高区域。延迟相放射性异常聚集增加,

人工关节松动:血流相、血池相正常,延迟相人工关节附近骨组织放射性异常浓聚;

人工关节感染:血流相、血池相和延迟相人工关节周围放射性异常聚集。

四代谢性骨病的诊断

影像特征:

除骨质疏松症和畸形性骨炎的影像表现较为特殊外,代谢性骨病影像特征是:

①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对称性增浓;

②颅骨(黑颅征)和下颌骨的明显放射性浓聚;

③肋软骨连接处增浓呈串珠状;

④胸骨呈领带样聚集;

⑤肾影不清晰;

⑥有时可见肺、胃等软组织钙化影;

⑦24h延迟显像时骨显像剂存留率明显增高;

⑧散在的假性骨折表现。

五18F-FDG PET显像在骨病灶中的应用评价

18F-FDG PET显像在以成骨性改变为主的病灶中阳性检出率低于普通全身骨显像。

18F-FDG PET显像在以溶骨性改变为主的病灶中阳性检出率高于普通全身骨显像。第十章消化系统

第二节肝胆显像

一、肝胆动态显像

(一)原理

显像剂---肝细胞摄取-----毛细胆管----肝管----肝总管---- 胆总管---胆囊、十二指肠

显像剂能为肝细胞选择性摄、分泌,了解肝胆系统病变、功能和胆道通畅情况

(二)临床意义

1.、对黄疸的鉴别诊断

肝细胞性黄疸:

肝脏增大,肝脏显影淡或模糊,心影、肾影浓且持续显影,肠道显影延缓

肝外完全性阻塞性黄疸:

肝脏显影清晰,心、肾持续显影,24小时肠道不显影

肝外不完全性阻塞性黄疸:

肝脏显影清晰,心、肾不显影,肠道延缓显影。

2.急性胆囊炎

胆囊持续不显影,肝实质、胆管和肠道显影均正常

在急腹症的情况下,延迟显像1小时以上始终不显影,可诊断急性胆囊炎

诊断急性胆囊炎的准确率高达95%。

必要时行吗啡介入试验,如胆囊仍不显影,诊断可进一步明确

3.慢性胆囊炎

胆囊显影延缓,胆囊影增大,显影时间较长

脂肪餐试验后胆囊收缩不明显,胆囊收缩功能受损

4.新生儿胆道疾病的诊断

新生儿肝炎

肝实质显影差,延迟显像到24小时或采用苯巴比妥试验肠道内可有放射性出现(胆道是通畅的,肝功能差)

胆道闭锁

肝实质显影清楚,延迟显像到24小时或采用苯巴比妥试验肠道内始终无放射性出现闭锁位置在胆总管下端: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显影

闭锁位置高:肝总管、胆总管和胆囊不显影

二、肝脏胶体显像

(一)原理

正常肝脏包含有多角肝细胞和网状内皮细胞。

静脉注射放射性胶体类显像剂,网状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吞噬病灶内枯否氏细胞缺失或稀少放射性稀疏缺损属“阴性显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85%为肝枯否氏细胞摄取,15%为脾脏和骨髓等巨噬细胞摄取

(二)临床意义

●肝脏占位性病变定位

●肝脏病变的诊断

肝血管瘤、肝囊肿、原发性肝癌、转移癌

放射性缺损

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肝错构瘤

无放射性缺损或放射性浓聚

●肝硬化

三、肝脏血池显像

(一)原理

正常肝脏的血液供应75%来自门静脉、25%自肝动脉

静脉注射99mTc-RBC 后行动态显像(血流灌注显像)可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血供。

肝脏血流灌注显像过后可观察肝脏血池分布情况,肝脏病灶内如血液丰富则99mTc-RBC明显聚集,局部呈现放射性异常浓聚,为“阳性显像”

(二)临床意义

1. 肝血管瘤

●过度填充

为肝血管瘤典型表现,可确诊肝血管瘤

●填充

肝血管瘤及肝癌、肝腺瘤须进一步鉴别

●不填充

多为良性肿瘤,但须注意除外肝癌中心坏死

对于3cm以上的肝血管瘤,准确性为96.6~100%

对于直径<1.5cm的肝血管瘤,阳性检出率为50%

2、原发性肝癌

●肝血流灌注显像

局限性异常浓聚影

●肝血池显像

呈放射性填充

阳性率:60~70%

对肝癌的诊断有较明显的局限性,应用很少

3、肝转移瘤

不具有特异性,临床应用很少

4、肝囊肿

第三节消化道出血显像

一常用显像剂

1、99mTc-RBC

能较长时间停留在血循环中

适宜于慢性、间歇性胃肠道出血

2、99mTc-SC

在血循环中停留时间短

适宜于急性持续性出血

优点:腹部放射性本底低,肾和大血管不显影,有利于出血灶观察

二结果分析

正常:

正常人腹腔除肝、脾、肾、膀胱和大血管正常显影

胃、肠道所在区无明显放射性浓聚

异常:

胃、肠道内出现放射性异常浓聚影,为阳性

量大:片状或团块状浓聚影,可随肠道蠕动呈条索状或出现肠道影

量少、慢:片状轻度浓聚影

三、异位胃粘膜显像

●异位胃粘膜,组织结构与胃粘膜相同,皆有壁细胞,均可摄取和分泌99mTcO4-

●正常:

胃区和膀胱正常显影,随时间延长十二指肠和小肠也可出现轻度浓聚;肾脏轻度显影

●异常

胸腹部除胃、十二指肠及膀胱外其他部位出现异常浓聚影处,提示有异位胃粘膜。

Meckel’s憩室:浓聚影位于脐周

Barret食管:浓聚影位于食管下段、胃的上部

第十一章呼吸系统显像

PE VS COPD

PE:早期诊断

●肺栓塞最初1~2d血流阻断的肺组织尚无明显浸润、渗出和萎缩,X线胸片多正常或

无特异表现。

肺灌注显像在肺栓塞早期即有明显异常

●可以显示直径在1mm以上血管发生栓塞产生的显像剂分布异常

●影像表现:局部灌注缺损

⑴肺内出现楔形放射性缺损是肺栓塞的重要征象。往往和肺段、肺叶的解剖定位相一致:

⑵单个亚肺段缺损,肺栓塞的可能性为100%;

⑶肺通气与灌注不匹配:

即肺通气显像正常而相应部位肺组织灌注降低

这种不匹配现象并非肺栓塞所特有的,但多数由肺栓塞所致。

⑷同时行双下肢核素静脉造影还可有助于了解栓子是否来自下肢静脉。

●肺通气、灌注显像用于肺动脉栓塞症诊断时,常须结合X线胸片和CT,以除外炎症、

肿瘤或其他疾病导致的通气和灌注异常,提高了肺栓塞的诊断的准确率。

COPD

肺通气显像可估价肺的局部通气功能,对COPD的诊断及预后估价都有意义

●通气图像表现为中央气道内放射性沉积增多,形成不规则分布的“热点”,而末梢肺

实质内放射性分布减少,表现为散在的减低区或缺损区。

这是由于COPD患者由于炎症和黏液,致使其气道粘膜表面不光滑,气体通过不畅形成涡流。

●慢阻肺的影像表现:

肺灌注显像示双肺体积增大,放射性分布呈非节段性、弥漫性斑片状减低区或缺损区。

肺灌注影像和肺通气影像所见大致匹配:病变部位与肺通气显像影像基本相同。

肺动脉高压(肺灌注逆转):

随着肺血管内压力的增高,还可以出现程度不等的肺内放射性分布逆转,即两肺上部放射性增多,甚至超过两肺下部

“上淡下浓”“上浓下淡”

第十二章泌尿系统显像

99mTc-DTPA:10mCi/<1ml (99mTc-二乙三胺五乙酸),适合于肾血流灌注及肾功能动态显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测定。

131I-OIH:0.5mCi/<1ml (131I-邻碘马尿酸),肾小管分泌型肾显像剂 正常肾图曲线示意图

a段:示踪剂出现段,反映肾血流灌注

b段:聚集段,反映肾有效血浆流量和肾小管功能

c段:排泄段,反映尿路通畅情况

RI(肾脏指数)是在无尿路梗阻时判断肾脏功能的理想数据指标,但在尿路梗阻情况下此指标无意义,应使用分浓缩率来判断。

几种常见异常肾图类型

1)持续上升型:多见急性肾性肾功能衰竭和继发于下尿道梗阻所致的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型: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或梗阻性肾盂积水伴肾功能受损者。

3)抛物线型:多见于肾功能受损、上尿路引流不畅伴轻、中度肾盂积水。

4)低水平延长型:多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急性肾前肾功能衰竭。

5)低水平递降型:见于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

6)阶梯状递降型:尿路不稳定性功能性痉挛

利尿介入试验(Diuretic Test)

1.原理

尿路梗阻:

机械性尿路梗阻

非梗阻型尿路扩张

肾图都可以表现为梗阻型肾图,即c段未见明显下降或下降缓慢。

静脉注射速尿可以加速淤积在单纯扩张的上尿路的显像剂排出,使c段曲线下降,或下降增快,

而机械性梗阻则无此改变

以此来进行鉴别以上两种疾病。

结果分析

比较利尿前后2次肾图曲线,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和非梗阻型尿路扩张。

非机械梗阻型:利尿试验后c段曲线下降,或下降增快。

机械性梗阻型:利尿试验后c段曲线无明显变化。

第十三章血液与淋巴系统显像

一、骨髓显像

(1)正常影像表现

健康成人骨髓显像以中央骨髓(颅骨、椎体、胸骨、肋骨、肩关节和骨盆骨髓)显示最清淅,外周骨髓(四肢骨)肱骨和股骨的近端1/3显影

肝脾影高度浓聚,常影响下胸段和上腰段椎体影像分析

2级常用

(2)、再生障碍性贫血

荒芜型:全身骨髓不显影,属于重度,预后极差。

抑制型:骨髓影像可见但形态不清。

灶Ⅰ型:在全身骨髓受抑制的基本表现中,出现界限清晰的岛状浓聚灶,预后较好。

灶Ⅱ型:在四肢长骨出现灶性浓聚影,分布对称,界限明显,多发于青年人,预后取决于中心骨髓受抑制的程度。

正常型: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者,骨髓影像可正常或接近正常,预后较好。

二、淋巴显像

◆常用的淋巴显像剂有三种类型

(1)胶体类:99mTc-硫化锑(颗粒大小3~12nm);99mTc-硫胶体(颗粒大小10~50nm)。

(2)蛋白类:99mTc-HSA、99mTc-McAb。

(3)大分子聚合物:99mTc-脂质体(颗粒大小20nm),99mTc-右旋糖苷(99mTc-Dx),平均分子量为105000。

◆以99mTc-Dx最常见

三、前哨淋巴结探测

肿瘤区域内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称为该肿瘤的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术前明确SN内有无肿瘤转移对决定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淋巴清扫范围有着重要意义。

SLN显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概念,它是在恶性肿瘤手术前3小时左右注射淋巴显像剂,利用特制的γ探针在术中对手术部位放射性最高的区域进行探测和定位。

如果前哨淋巴结在术中被发现定位,并且快速冰冻切片检查未发现恶性细胞,就没有必要对引流区的淋巴结进行彻底地清除。相反,如果发现前哨淋巴结已被肿瘤细胞侵犯,则必须对该区域淋巴结进行清扫。

黑色素瘤病人前哨淋巴结阴性者80%可以不做淋巴清扫。目前在乳腺癌研究已获初步成功。

目前前哨淋巴结的测定除用于乳腺癌、黑色素瘤和阴茎癌等比较表浅肿瘤外,也被用于胃癌、子宫癌、宫颈癌等癌症前哨淋巴结的寻找。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完整版)病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持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达到新的平衡,从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区别) 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有关。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 病理性萎缩的常见类型和举例 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 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 缩 肾盂积水→肾萎缩 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 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 萎缩 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 3.病理变化: 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缩小或兼有数目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引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多,功能增强。 分类 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平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 ②病理性肥大: 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如肢端肥大症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的结果。 分类 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 注:肥大与增生往往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活跃的组织,其肥大可以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多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替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化生的形成是由具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病理学 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名解) 萎缩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萎缩与年龄有关; 病理性萎缩: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脂肪组织、肌肉、脾、肝、肾、心 脑 局部性:局部缺血(脑动脉粥样硬化) ②压迫性萎缩:常见于尿路结石阻塞输尿管; ③废用性萎缩:肢体、器官、组织因长期不活动,或只担负轻微 的活动,导致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④去神经性萎缩 ⑤内分泌性萎缩:肉眼观: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变小, 重量减轻,颜色变深,常成褐色;心肌萎缩时, 其胞浆内可出现棕褐色颗粒,即脂褐素。 2.肥大: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左心功能负荷加重,心肌纤维 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加,使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名解) 化生:①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或长期吸烟者,气管及支气管的纤毛上皮转变为鳞状上皮;慢性胆囊炎及胆石症;慢性宫颈炎;肾盂 结石。 ②肠上皮化生 ③结缔组织和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又称可逆性损伤,指新陈代谢障碍时,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积蓄。(名解) ⑴细胞水肿(水变性):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的心、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四氯化碳中毒时,肝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特称为气球样变)

⑵脂肪变性(脂变):常见于心、肝、肾 ①肝脂肪变性 ②心肌脂肪变性:心肌脂肪变性多见于贫血。肉眼观:轻度脂变一般无明 显异常,但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 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形似虎皮斑纹。(名解) ③肾脂肪变性 ⑶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是指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伊红染、均质半透明、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①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②结缔组织玻璃样变性:常见于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 ③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高血压病时的肾、脑、脾及视网膜的细动脉 ⑷黏液样变性 ⑸淀粉样变①含铁血黄素 ⑹病理性色素沉积:②胆红素 ③脂褐素 ④黑色素 ⑺病理性钙化:主要成分为磷酸钙、碳酸钙及少量铁镁等物质 营养不良性钙化:结核坏死灶、血栓、寄生虫体和虫卵 转移性钙化:甲状腺功能亢进或骨肿瘤造成骨组织破坏;接受超剂量维生 素D 6.坏死的基本病变:①核浓缩:核脱水、体积缩小、染色质浓缩、嗜碱性 ⑴细胞核的改变: ②核碎裂:染色质崩解、核膜破裂、染色质分散 (坏死的主要标志)③核溶解:DNA酶解染色淡仅见轮廓 ⑵细胞浆的改变:细胞浆内嗜碱性核蛋白体减少或丧失 ⑶间质的改变:早期无改变;最后坏死的实质间质融合成无结构红染物质 7.坏死的病理类型: ⑴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名解)常见于心肾脾。镜下特点:早期坏死灶细胞微细结构消失,但细胞组织的结构轮廓仍可保留一段时间。(选择)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本文简介:核医学绪论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 13核医学总结 核医学 绪论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 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 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性 能不同,如131I和127I 。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每秒钟1次核衰变,称为1贝克 核医学必备的物质条件: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试剂 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凡引入体内用作诊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为:诊断用药(γ射线) 治疗用药(β- 射线 ) 放射性试剂 不需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 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显像称为静态显像。 多用作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 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又称为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BBB Blood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汇总

病理学知识点总结 1. 适应性反应的的常见形态学类型是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2. 萎缩的分类:萎缩分为生理性和非生理性萎缩两类。病理性萎缩 按其发生原因分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脂肪〉肌肉〉肝、肾〉心、脑)②压迫性萎缩③失用性萎缩④去神经性萎缩⑤内分泌性萎缩⑥老化和损伤性萎缩 3. 肥大根据发生的原因和机制可分:内分泌性肥大和代偿性肥大 4. 鳞状上皮化生简称磷化,最常见的是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化生为 鳞状上皮 5. 细胞水肿(水变性)好发于肝脏、肾脏和心脏等实质性器官 6. 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 7. 玻璃样变常可分为: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胞内玻璃样变、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8. 脂褐素又称消耗性色素或老年色素,在细胞中常常位于核周围或 核的两端为黄褐色的细颗粒 9. 细胞死亡有两种类型:坏死和凋亡 10. 坏死的基本病变:细胞核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大 致可表现为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1. 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样坏死 12. 坏死的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析出、机化包裹、钙化 13. 凋亡的主要形态学特征:细胞皱缩、染色质凝聚、凋亡小体形成、

邻近细胞吞噬、质膜完整 14. 病理性钙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15. 人体的细胞按再生能力的强弱可分为三类: 不稳定细胞:体腔、体表、自然管道、淋巴造血细胞 稳定细胞:肝、胰、汗腺、肾小管上皮细胞 永久细胞:神经元、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16. 肉芽组织的形态结构(成分):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形 似鲜嫩的肉芽;镜下: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平行排列,新生的纤维结缔细胞散在分布于毛细血管网之间,多少不等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核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散在其中 17. 肉芽组织的功能:填补缺损、抗感染保护创面、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 18. 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区别 19. 血栓形成条件:心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包括血流缓慢和涡 流形成,血液凝固性增高 20. 血栓的类型: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21. 血栓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肺动脉栓塞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 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尔可来自盆静脉 或右心附壁血栓 22. 梗死的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动脉痉挛、血管受压闭塞 23. 梗死的一般形态学特征:如脾肺肾等梗死灶多成锥形,切面呈楔形或三 角形,其尖端位于血管阻塞处,常指向门部,底面为器官的表面;心冠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医学常用设备: 3.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 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放射性药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文号的放射性药物 4.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原子核处于不同能态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5.α衰变: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主要用于治疗 β衰变: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主要发生于富中子的核素。 特点:穿透力弱,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正电子,主要发生于贫中子的核素。 特点:正电子射程短. 在通常环境中不可能长时间稳定地存在,它碰到电子就会发生湮灭,产生一对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主要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仪显像(PET)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如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γ射线、内转换电子。应用: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放射性核素治疗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 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特点: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速度快(光速),穿透力强。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radionuclide imaging)。 6.天然本底辐射: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多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感生放射 性核素和地球辐射 7.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成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如辐射致眼晶体损伤引发白内障,辐射致皮肤反应(干性或湿性脱皮)、或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等。消化系统反应等。 随机性效应:指效应的发生机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不存在阈值。如辐射致癌、致畸变的效应。这种效应多是远期效应。 8.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总的是使一切 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水平。 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 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 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 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 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

病理技术工作总结

篇一:2013年病理科工作总结 2013年病理科工作总结 2013年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病理科在院领导的关心照顾下,在以妇科门诊为代表的兄弟科室的大力支持下,病理科的工作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开创出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取得了开科以来最好的历史成绩。具体如下: 一、经济效益实现历史最好水平。 2013年里完成液基细胞学检测(tct)3510人次,组织病理检测850人次,宫颈抹片850人次,白带多项检测15000人次,实现经济总收入87万多,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为45%。(2012年病理科的收入是60万),大幅度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经济目标。更值得一说是,所有成果的取得,靠的是我一个人努力工作和辛勤劳动。我也可以厚着脸皮说按个人来算,我绝对是第一。 二、社会效益稳步提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 我多次在关键时刻给病人和临床作出科学、合理、及时的病理诊断并提出合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得到病人和上级医院病理专家教授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为医院和科室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加强业务学习,狠抓内部质量,提高诊断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我来妇幼有13年了,到病理科工作已经7年,在这7年里,病理科是唯一一个没有因业务和技术上的问题被病人投诉被要求赔偿的科室。2013年切片外借省级医院会诊37例,最终检测结果与我们一致的有37例,准确符合率100%。最值得高兴的是有一次对同一病例我们和湘东医院作出了不同的诊断,我们认为没有到癌,而湘东医院认为到癌了,最后湘雅同意我们的诊断,认为我们在这一病例上拿捏的比较准,得到了当事病人家属高度赞扬。 四、积极参与医院和科室的管理,为医院和科室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13年年初的时候,我对怎样做好服务、怎样做大做强医院,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得到了院里的认可并加以实施执行,自从加入作风建设小组以后,在贺书记的直接领导下,我实事求是的做好了手术室、妇科、产科等8个部门的考评和满意度问卷调查,为医院和科室的科学管理与不断完善提供了最真实的资料,为妇幼品牌的建设尽了最大的努力。 五、对照二甲复审的要求,加班加点做好了二甲复审的准备工作,加强了科室的质量体系建设和内部管理,保证了科室的健康发展。 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可贺,但透过这成绩的背后,我觉得病理科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支撑病理科的或者能与病理科对接的科室单一,目前来说只有一个妇科门诊,那么对病理科来说,业务的增长点几乎没有,不利于业务的持续增长。 二、人员的配备不合理。 按我们业务收入,病理科配备4个人都不为过,湘东医院8个人,他们的业务收入是150万左右,中医院3个人,他们的业务收入大概是50万左右,而病理科今年只有我一个人,业务收入已达87万多,还不包括免费和打折的。另外,虽然我自认为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比较高,但按现在的要求,我还不具备直接从事病理诊断的条件,而刚刚进修回来的宋芹还需要一个成长学习的过程。 三、人员紧缺,再加上场地狭小,新的项目,新的技术无法开展和推广。虽然面临的问题还很多,甚至有的问题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但是作为妇幼人的我在2014年里一定会竭尽所能,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感恩、利他、成长为理念,在邹院长,贺书记的带领下秉承踏石留印,抓铁留痕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实现妇幼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的崛起。篇二:病理科年终工作总结 病理科2014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院党委、行政班子领导关心、支持下,切实转变服务理念,加强科学管理,紧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