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 农业地域类型)

————————————————————————————————作者:————————————————————————————————日期:

2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3-2 农业地域类型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中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美国四个国家农业比例示意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四国分别是()

A.中国、阿根廷、马来西亚、美国

B.马来西亚、美国、中国、阿根廷

C.阿根廷、马来西亚、美国、中国

D.美国、中国、阿根廷、马来西亚

2.下列属于④国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条件的是()

A.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广阔

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常年高温少雨的气候

D.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海雾是海面低层大气中一种水蒸气凝结的天气现象。读澳大利亚简图,完成3~4题。3.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附近的海域常出现海雾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根据所学知识判断,①所在岛屿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混合农业

C.乳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读图,回答5~6题。

5.图示区域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大牧场放牧业B.水稻种植业

C.混合农业D.商品谷物农业

6.下列关于A区域所示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广阔

B.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资源丰富

C.适宜发展花卉、蔬菜种植,乳畜业等

D.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较多

龙眼是典型的亚热带水果,气温高低直接决定其生长发育的程度,因此可以用温度适宜度表示龙眼生长发育的风险状况。龙眼的温度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而上升,到达某一适宜值后,适宜度随气温升高迅速下降。读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龙眼温度风险分区及各月龙眼温度适宜度变化图,完成7~8题。

7.下列属于龙眼高风险区的是()

A.两广丘陵B.辽东半岛C.山东半岛D.雷州半岛

8.影响华南地区龙眼生产的关键问题是()

A.冬春季节的冷害B.夏季持续高温C.秋季天气晴朗D.冬春季节的热害下表为世界四个地区的气候资料,完成9~10题。

地区

气候资料

1月均温(℃) 7月均温(℃) 12~2月降水量(mm) 6~8月降水量(mm) 年降水量(mm)

①26 26.5 643 612 2480

②-10.7 24.8 45 321 580

③8 25 345 32 870

④ 6.4 27.5 105 425 1015

9.四个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A.①大牧场放牧业B.②地中海农业C.③商品谷物农业D.④水稻种植业

10.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

11.开心果耐旱怕涝。在西亚伊朗,品质最好的开心果产自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这种现象表明()

A.优质农产品一般生长在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

B.在环境恶劣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也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

C.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是应对恶劣农业生产条件的有效手段

D.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可以改变恶劣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读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统计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甲、乙、丙三个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是()

A.季风水田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B.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种植园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混合农业、商品谷物农业

13.与甲、乙、丙三个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相符的地区依次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墨累—达令盆地、潘帕斯草原

B.美国中央大平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

C.墨累—达令盆地、刚果河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D.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潘帕斯草原、亚马孙平原

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牧牛业分布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牧牛业占重要地位,产品以牛奶及其制品为主,远销欧

洲市场

B.温带季风气候有利于草类生长,草类茂盛,草质优良

C.大牧场地广人稀,土地租金昂贵,生产规模大,竞争优

势明显

D.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需要依赖铁路与海洋运输

15.我国新疆、内蒙古牧区牧业发展可以借鉴潘帕斯草原大牧

场放牧业哪方面的成功经验()

A.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

【3-2 农业地域类型】4

B.兴建港口,发展海洋运输,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C.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压力

D.大力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防止牧场退化

二、综合题

16.读我国部分农产品优势产区布局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粮食

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

(2)试比较东北牛奶优势产区和京津沪牛奶优势产区的形成条件。

(3)与长江流域粮食优势产区相比,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粮食单产较低,而商品率较高,请说明理由。

17.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地的自然带及其成因。

(2)试分析丙地的气候成因及农业地域类型。

【3-2 农业地域类型】5

(3)比较分析乙、丁两地的河流水文特征。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美国本土农业带图。

材料二据报道,美国农业生产一年要消耗6000万吨以上的石油,800万吨钢材,16万吨橡胶。通过这种高能量的投入,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得到很大提高。

(1)试分析说明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试分析美国乳畜带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美国玉米带除种植玉米外,还轮种牧草与麦类。近年来又轮种大豆,并将这些农产品制成精饲料,饲养猪和肉牛,形成一种科学的农牧结合方式。试分析这种生产方式的好处。

【3-2 农业地域类型】6

3-2 农业地域类型【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很大,因而④为中国;美国经济最发达,农业人口和农业产值的比重最小,因而③为美国;阿根廷的畜牧业产值比重较大,因而①为阿根廷;则②为马来西亚。

2.答案:B

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④为中国,农业集中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包括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3.答案:B

解析:②海域有西澳大利亚寒流经过,海面上的暖空气遇冷凝结容易形成海雾。

4.答案:C

解析:图中①所在岛屿是塔斯马尼亚岛,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发展乳畜业。

5.答案:B

解析:由区域定位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6.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知A区域靠近城市,该区域多发展面向市场的花卉、蔬菜种植,乳畜业等,其投入资金和技术较多,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劳动力资源是否丰富关系不大。

7.答案:D

解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处于高风险区的有雷州半岛和海南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处温带,不宜种植龙眼。两广丘陵主要为中风险区。

8.答案:D

解析:华南地区冬春季节气温相对较高,并且变动较大,极易对龙眼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9.答案:D

解析:由表格中材料推断,四个地方都是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应位于北半球。①应处于热带,②位于纬度高的寒温带,③位于亚热带,④也位于亚热带。四个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应该为①--热带种植园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地中海农业;④--水稻种植业。

10.答案:B

解析:狭义上讲,荒漠化就是沙漠化。其形成的自然因素为降水少,蒸发旺盛,大风日数多等。仔细辨析表中四个地区的气候资料,②地区分布在中高纬度的地区,年降水量最少,最有可能存在荒漠化问题。

11.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在伊朗环境恶劣的高原沙漠地区,耐旱怕涝的开心果生长非常好,这表明只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品种,即便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也能生产出优质农产品,故B 项正确。

【3-2 农业地域类型】7

12.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区种植业比重高,商品率低,最可能为季风水田农业,而商品谷物农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商品率都很高;乙地区种植业和畜牧业所占比重大体相当,最可能为混合农业;丙地区畜牧业比重大,且商品率很高,最可能为大牧场放牧业。

13.答案:A

解析:根据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混合农业;潘帕斯草原地广人稀,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再结合上题解析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14.答案:D

解析: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牛肉出口需要依赖铁路与海洋运输;产品以牛肉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土地租金低。

15.答案:C

解析:我国新疆、内蒙古牧区牧业发展可以借鉴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以下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设人工草场,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加强牧区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扩大市场范围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集约经营。扩大生产规模会导致草原退化;大力打机井会加速草原地区地下水枯竭;新疆、内蒙古不靠海,不能兴建港口,发展海洋运输。

二、综合题

16.

解析:第(1)问,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粮食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可以从气候、农作物生长期、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东北牛奶优势产区的形成依靠广阔的草原,京津沪牛奶优势产区的形成依靠广阔的消费市场。第(3)问,东北粮食优势产区粮食单产较低与耕地面积广、粗放耕作、农田基本建设差以及自然灾害频繁有关,商品率较高与其农业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大、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有关。

答案:(1)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土壤肥沃,几乎无需施用化肥。

(2)东北地区草原广阔,饲料是影响奶牛养殖的主要条件;京津沪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乳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市场是影响奶牛养殖的主要条件。

(3)单产低: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历史上农业总产值的提高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耕作较为粗放,农田基本建设差,投入低,加上春旱、秋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频繁。

商品率高:东北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大,人均粮食占有量大。

17.

解析:本题考查了自然带的判读及成因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河流水文特征等,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第(1)问,从图中可以判断出甲地位于潘帕斯草原上,位于大陆东岸,地势平坦,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形成温带草原带;乙地位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侧,居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地形封闭,气候干旱,形成荒漠带;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2)问,丙地分布在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形成地中海气候,农业地域类型为地中海式农业。第(3)问,乙地位于大陆内部,为内流区,河流多具季节性,水量较小,夏季冰雪融化时,水量稍丰。

【3-2 农业地域类型】8

答案:(1)甲地为温带草原带、乙地为荒漠带、丙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成因:甲地位于大陆东岸,地势平坦,降水较少,集中在夏季,形成温带草原带;乙地位于大陆内部,距海较远,地形封闭,气候干旱,形成荒漠带;丙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形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气候成因:丙地分布在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较多,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地域类型:地中海式农业。

(3)乙地位于内流区,河流多具季节性;水量较小,夏季水量稍丰。丁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河流全年无断流,夏季降水多,水量丰富。

18.

解析:第(1)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美国农业生产实行地区专业化的特点。由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农业是一种高能耗的农业,资源耗费高导致生产成本高、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第(2)问,乳畜带的分布特点可以直接从图上读出,形成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问,这种农牧结合方式的好处在于轮作可调整土壤养分结构,有利于农作物高产,同时有利于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答案:(1)特点:农业生产实行地区专业化。存在问题:生产成本高、资源耗费高、生态环境恶化等。

(2)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周围和大西洋沿岸。自然原因:该地纬度较高,又临大西洋,气候冷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而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社会经济原因:人口和城市分布密集,对乳畜产品的需求量大。

(3)玉米、大豆、牧草和麦类轮作,可调整土壤养分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高产;农作物制成精饲料,又为猪、牛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料,而养殖业又为种植业提供了肥料,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既防止环境污染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增加了农业的综合效益。

19.

解析:(1)影响农业的气候条件一般包括光照、热量和水分,同时旱涝与低温冷害也属于气候条件;山地、丘陵地形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是很好的发展林果业条件;南方红壤贫瘠,是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2)材料二显示信丰与安远、寻乌海拔有差异、交通条件有差异,同时距区域中心城市距离也有差异。(3)“丰产不丰收”,说明价格不高、附加值不大,或者难以在市场推销,则可以相对应地采取提升品质、进行深加工、加强市场推广等措施。

答案:(1)有利:赣南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00~1000 m,不适宜耕作业的发展,适合发展脐橙种植,赣南地区纬度较低,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充足,有利于脐橙生长。不利: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易形成干旱;红壤广布,肥力较低;地势南高北低(或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有利于冬季风停滞,不利于脐橙越冬。

(2)交通条件:信丰有京九铁路、高速公路线经过,交通便利,有利于扩大脐橙销售市场和范围。地形条件:信丰多低山丘陵(200~1000 m),有利于脐橙种植,而寻乌、安远海拔>1000 m,地势起伏大,不利于脐橙种植。市场条件:距离赣州市区,信丰最近,市场条件最好。

(3)加强宣传,积极开拓脐橙市场;培育优良品种;加强山区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西赣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降水量1605 mm;盛产脐橙,种植面积17.3万公顷。有“世界橙乡”美誉;“赣南脐橙”2011年破纪录地实现了140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三;然而普遍出现“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3-2 农业地域类型】9

材料二赣南交通与地形图。

(1)根据材料,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列举赣南地区大面积发展脐橙种植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分析信丰脐橙种植生产的区位条件优于安远、寻乌二县的原因。

(3)据材料一针对“赣南脐橙”丰产不丰收的现象。请你帮助赣州提出解决这一现象的合理措施。【3-2 农业地域类型】10

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田农业或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问题:①小农经营(或生产规模小);②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土地资源退化(或土地肥力下降)。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兴修水利;⑤培育良种;⑥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立体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③生物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③封山育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④改良土壤;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⑥兴修水利。 三、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势较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不足;⑤旱、涝灾害频繁;⑥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加强水资源管理(或合理开采地下水);⑥退耕还林还草;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灌溉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③地势较平坦;④土壤肥沃;⑤有黄河水(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⑥气候干旱,降水不足;⑦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沙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加强水资源管理;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五、商品谷物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气候温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坦开阔;④土壤肥沃;⑤灌溉水源较丰富;⑥农作物生长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城市化高考_2

预习说明:1.利用[导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结构,明确重难点 2.熟悉基础知识,并用红笔标出不会的地方。 3.对有关问题做初步探究 课题第二单元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3课时) 主备人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城市化的内涵、过程特点,客观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理解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3.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4.培养图形转化能力、动手绘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城市化的内涵(自学课本第32页图文) 1、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城镇化)是、、的过程。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什么? 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浏览课本第33—37页) 读表2-2-1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表中数据在下图中画出1950—2010年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的折线图,线表示)城市人口比重(%) 年份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年) 2、分析表中数据,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家,从1980—2010年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速度较发展中国,这表明。 3、推论:1800年之前,世界城市化进程如何? 4.世界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些阶段?1.从延安市的变化阐述城市化的概念。 2.决定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是什么?两者关系如何? 3 中国大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类似情况吗? 4逆城市化的表现是什么?是城市化的衰败吗? 5你认为逆城市化会带来哪些积极与消极影响? 6世界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高一地理农业地域类型资料讲解

即墨四中高一地理导学案——农业地域类型 出题人:高一地理组时间:2015.5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点: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学习难点:对比分析各农业地域类型和区位条件方面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考查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常用的几种农业类型(补充介绍) (1)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 区位因素:自然条件 1、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多雨热量充足气候区。大部 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的地区,降水充沛, 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2、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 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3、土壤:人工改良的水稻土,土壤肥沃 4、水源: 河网密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原因 1、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力强度大, 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2、人均耕地:由于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小,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3、生产习惯:由于历史的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4、食物偏好 (2)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作物:小麦、玉米 分布: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 亚、俄罗斯、乌克兰,我国的东北、西 北国营农场 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 优势 自然因素: a)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b)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 大黑土区之一) c)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 河提供灌溉水源) d)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社会经济因素: a)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b)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c)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d) 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3)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美国、阿根廷牧牛 (干旱、半干旱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牧羊 潘帕斯草原发展气温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大牧场放牧业的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性区位优势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了牛肉的销售 阿根廷为改善交通运输条件,使肉牛方便地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等港外运发展牧牛业采取的措施大打机井,开辟水源 种植饲料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11《人口的自然增长》word教学设计

广东省惠东县平海中学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 1、重点 (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 (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 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一)课程导入(3′) 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那学习人文地理,我们就先从人讲起,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还与________有关。(6分) 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 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学习资料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 1.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种植园农业: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5.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6.乳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一、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季风水田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季风水田农业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的集约农业。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有以下特点:一是小农经营;二是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三是机械化水平低;四是水利工程量大;五是科技水平低;六是种植经验丰富。 解决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适度扩大种植规模等。 二、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广人稀,地表主要为草原植被,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区有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特点: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专业化程度高。 解决措施: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等。三、种植园农业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广泛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还有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章末小结与测评含答案

[巩固层·知识整合构网络] (教师用书独具) 请你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框内,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原始型 ②现代型 ③经济因素 ④国际人口迁移 ⑤环境承载力 ⑥自然资源 ⑦人口合理容量 [提升层·专题讲练深拓展] 专题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变化:包括增加和减少两个方面,由该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所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增长率的高低。人口增长率=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2)人口的自然增长:即人口数量的增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则人口增长。 (3)人口的机械增长:一个地区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迁入率高于迁出率则人口增长。人口的机械增长只是对世界的局部地区而言,对全球化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状况。 2.人口增长影响区域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有两种情况: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思想教育等措施,严禁非医学鉴别胎儿性别。 (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文化素质总体过低→ 不利于高新技 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要加大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培训 [对点训练] 1.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导学号:17252022】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2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2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30题;共68分) 1. (2分) (2016高三上·吉安期中) 下图为某地年内气温折线图和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该地适宜发展 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 季风水田农业 B . 乳畜业 C . 商品谷物农业 D . 热带种植园农业 2. (2分)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等地域类型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A .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其发展的优势条件 B .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是其发展的基础 C . 发达的工业和先进的科技是其生产的保证 D . 投入资金和技术多、商品率高的商品性农业 3. (2分) (2014高一下·资阳期末) 大洋洲的新西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是我国最大的奶粉来源国.2013年上半年,我国从新西兰进口的奶粉达37万吨,占我国进口奶粉总量的83%.从乳业整个纵向产业链上来看,目前我国奶牛养殖生产、乳品加工、乳品销售三环节的投入比为75:15:10.而利润比则为10:35:55.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1)新西兰乳畜业发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新西兰地形以平原为主,面积广大 ②新西兰劳动力工资水平较低 ③新西兰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多雾,日照少 ④新西兰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人们有消费乳制品的习惯.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2)针对材料中我国乳业的情况,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A . 继续保持新西兰居我国进口第一的势头 B . 加大我国奶牛养殖的科技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C . 加快构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一体化的养殖体系 D . 加强质量监控,提升监管水平,及时更新生鲜乳收购标准 4. (2分) (2018高一下·无锡期中)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气候分布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 季风水田农业 B . 商品谷物农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1、1宇宙中的地球 导学案(图片式答案)

课 题 §1.1宇宙中的地球 年级/学科高一地理课时 1 页数8 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时间2019-9-1 学习目标1. 能说出各类天体的主要特点、太阳系中各类行星的特点; 2. 能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3. 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 简述(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及自身条件,阐述如何判定某天体存在生命。 【课前准备】 知识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熟读课本正文和图片,联系所见所闻,回答一下问题) 1、你认为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有东西南北方向吗? 2、宇宙中有什么?这些物质统称为什么? 3、阅读课本第P2,总结以下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作为小常识记住。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4、什么是天体系统?通过分析图1.2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知识点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图1.4,太阳系中有几大行星?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 小行星带在什么位置? 2、读图1.4和表1.1,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大行星相似还是差异很大?具体表现为什么? 3、读图1.5,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小、质量最轻的是,体积最大、质量最重的是,与地球体积、质量相似的有,它们统称。距太阳最近的是,距太阳最远的是。 知识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如果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你知道地球的特殊性指什么吗? 2、地球上存在生命是因为具备哪些条件? 3、如果有外星人,我们应该到哪寻找外星人?

【课堂探究】 【探究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的概念: 2、简述常见各类天体的特点,并能识图。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即时训练】识图 3、判断下列事物属于天体的是。 A飞机B天上的云C陨石(陨星) D流星(流星体)E河外星系 F地球G人造卫星撞击留在宇宙中的残骸 结论:判断是否是天体的方法: 4、天体系统概念: 运用图表说明各级天体系统间的层次关系。 5、借助天体系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 【即时巩固】 【探究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读太阳系模式图,按要求填图。 2、简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依据。 【探究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 1、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2、如何判定某天体上是否可能存在生命? 【课堂小结】学了哪几个问题?列出本节知识框架。 【随堂巩固】 1、关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案(2-2 城市化)

2014年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学案 2-2 城市化 一、单项选择题 读2005~2012年河北省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1~2题。 1.2005年以后,河北省的城市化处于()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河北省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有() ①地处环首都、环渤海核心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②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有政策支持 ③城镇体系不完善,大城市带动能力弱 ④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高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A.先增后减B.先减后增C.不断增加D.逐渐减少 4. 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读以我国东部某大城市为中心的等人口密度线示意图(单位:万人/km2),回答5~6题。 5.有关该大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城市位于河谷地带 B.该城市属于多核心模式 C.该城市东西方向上交通最便利 D.丁处建筑物高大稠密 6.四地中最可能是卫星城的是() A.甲地B.乙地 C.丙地D.丁地 下图为我国两省区1965年至2011年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下列关于辽宁、广东城市化差异及原因的叙述,正 确的是() A.辽宁省早期城市化水平高,是因其起步早, 并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B.辽宁省后期城市化发展缓慢,是因其经济衰 退,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减小 C.广东省城市化起步晚,是因其自然条件差, 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水平落后 D.广东省城市化水平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外资企业的建立和工业化的迅猛发展 8.目前制约两省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B.城市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A、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B、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D、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E、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A、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B、单产高,商品率低 C、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D、水利工程量大 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2、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三、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 (1)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A、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降水丰富) B、交通运输便利 C、市场广阔 D、地广人稀 E、机械化程度高 F、农业科学技术先进(3)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四.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及生产对象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美国和阿根廷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以养羊为主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A、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B、地广人稀,地价低 C、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五、乳畜业 (1)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2)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A、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B、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3)乳畜业的主要特点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六、立体农业 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种植业一般多分布于谷地和谷坡,山地为天然林,间

高中地理必修二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章第2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主要城市的分布和等级划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重难点】 1、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依据:城市 。 (2)我国情况:我国的城市按人口规模分为 、 、 、 四类等级。 2、城市服务功能 (1)服务范围: 及城市附近的 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2)特点:范围 ,也没有明确的 。 (3)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3、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扩大的基本条件(城市等级不是一成不变的) (1) (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2) (3) (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体系:是指同一个区域中,不同级别城市的 。 2、启示: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 结合下表和图,回答问题: 1、(填上表)请根据非农人口规模分别对赤坎镇、开平市和江门市进行城市等级判定。 思考按现行的我国城市等级划分标准划分城市等级合理吗 2、请根据资料分析赤坎镇 居民出行到开平市和江门市的距离和频率关系。 3、(填上表)你认为赤坎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服务时,会选择哪个城市为什么 A 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 B 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 C 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览馆等 探究点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读右图“六边形服务网络图”,判断图中三个城市 (甲、乙、丙)的等级的级别,号填入括号内,并用线段将 与其相对应的图例、符号连接起来。 ( )最高级城市 · ……… ( )中级城市 ○ –––– ( )最低级城市 ⊙ 2、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赤坎镇 开平市 江门市区 (三区) 城镇非农人口 万 万 139万 城市等级判定 距离 0 KM 15 KM 76 KM 前往该地频率 每周一两次 两三个月一次 每年一两次 寻求服务功能 低等级城市 (小城市) 城市数目 城市功能 服务范围 相互距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课程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一章 一、教学目标 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用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人文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经济活动 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用地类型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 (1)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这样,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生记笔记 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 1.农业用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经济活动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 必修二第一单元 人口的变化导学案 第一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情展望] 1.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地区分布。2.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与区别。3.学会各类人口统计图表的判读。 知识点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 2.总趋势:不断增长。 3.两种差异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①特点:地区上不平衡。 ②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小贴士: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知识点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模式类型 Ⅰ.原始型 Ⅱ.高高低 Ⅲ.现代型 特点 传统型 高低高 低低低 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2.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现代型。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3)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4)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小贴士: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出生率下降来完成。 知识点三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概念: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 (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 (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谋求措施 小贴士:在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三个主要因素中,资源是最主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都通过影响资源供应能力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如下图所示: 考点一[032]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和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不平衡性 2. 3.分析人口空间差异的一般思路 比较不同区域的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分析不同区域人口增长差异产生的原因→说明其各自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其影响→探寻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 (1)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数量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2)一般来说,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但在某一特定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附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附3 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重点) 2.掌握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3.结合中心地理论理解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1)分类: 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餐饮娱乐 文化与旅游家庭健康与养老法律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 (2)特点:复杂性、发展性和多样性。 (3)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 ②社会经济因素 a .市场:市场需求影响服务产品的种类和发展潜力。 b .交通运输:影响服务业的空间布局。 c .劳动力:劳动力密集型服务业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多,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d .技术因素:对服务业区位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e .政府财政支持,税收和土地优惠等政策因素,对服务业有明显吸引作用。合理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有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特别提醒]

自然因素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并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等。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2.服务业空间布局 (1)生活性服务业的布局大多分散进行。 (2)生产性服务业: ①特点:具有专业化程度高、知识密集以及集聚性等。 ②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高素质人力资源、良好的交通区位、规范化的政策环境、便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及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市场。 3.案例:探究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1)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产品直接出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使用或销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 (2)影响零售业布局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因素 a.地形:山区商业网点规模小而分散;平原商业网点规模大。 b.气候:气候差异及季节变化,影响居民商品消费需求。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等对零售业布局影响较大。 [自主诊断] (1)金融、信息等产业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可布局在高等院校附近。() (3)现代物流产业等同于交通运输业。() (4)大型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提示:(1)×生活性服务业包括餐饮娱乐、文化与旅游业、家庭健康与养老服务业以及法律服务等。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2)√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地区。 (3)×现代物流业涉及交通、装缷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以及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等诸多部门。 (4)√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规模大、等级高、付租能力强,一般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和主要商业街沿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同步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word 同步学案

一、都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都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 1.三大功能区的形成 2.三大功能区的形状、特点及位置 功能区形状特点区位选择及缘故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 状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 人口数量变化大,建 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缘故:①人口稠密、市场宽敞;②交通便利、便 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并趋向于沿要紧 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缘故: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运 输成本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 工业化后显 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 级住宅区分化;位置 上高级与低级住宅区 背向进展 高级住 宅区 都市的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缘故: ①环境优良;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养 高 低级住 宅区 内城、工业区邻近,与低地、工业区相 联系 缘故: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 文化教育程度低 [迁移应用] 1.读下面甲城地理位置(左图)和都市用地结构图(右图),回答(1)、(2)题。

(1)在甲城的都市用地结构图中,①是( ) A.商业用地B.公园绿地 C.居住用地D.行政用地 (2)甲城的工业用地(图中②)要紧分布在东北和西南部,其要紧缘故是 ( ) A.远离河流以防止水污染 B.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以减轻大气污染 C.远离居住区以减弱嗓声污染 D.远离农田以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1)C (2)B 【解析】本题考查都市功能分区的区位选择及缘故。第(1)题,都市的住宅区,是都市居民休养生息的场所,是都市最差不多的一项功能,因此都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而住宅区多临近都市的中心地带——商务区的周围。据图示,图中①的占地比例也是最大的,故①为住宅用地。第(2)题,工厂产出产品的同时,也产出废气、废水和废渣,这些废弃物进入环境,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据图示,该地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冬季多吹西北风,夏季多吹东南风,因此有严峻大气污染的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和钢铁厂等应该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二、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阻碍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专门多,自工业化以来,经济因素对其阻碍显著 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因素是阻碍都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要紧因素。在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要紧取决于各种活动情愿付出租金的高低。阻碍地租高低的因素有两个:交通便利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1)交通便利程度 交通便利程度越高,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反之越低。都市内不同区位的土地交通便利程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如下图所示: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土地租金不同,存在的经济活动也各不相同,都市内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及付租能力随距离(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递减规律及各功能区的区位特点图解如下: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 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 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 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 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田农业或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或高温多雨适宜水稻生长);②地势较为低平;③土壤肥沃;④灌溉水源较丰富;⑤旱、涝灾害频繁。 2.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存在问题:①小农经营(或生产规模小);②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土地资源退化(或土地肥力下降)。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④兴修水利;⑤培育良种;⑥合理利用肥料和农药;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立体农业,主要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充足;②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样;③生物资源丰富;④水资源丰富;⑤红壤分布面积广。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③封山育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④改良土壤;⑤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⑥兴修水利。 三、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温带季风气候区,热量条件较好;②地势较平坦;③土壤肥沃;④水源不足;⑤旱、涝灾害频繁;⑥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加强水资源管理(或合理开采地下水);⑥退耕还林还草;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灌溉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 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①夏季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营养成分的积累;③地势较平坦;④土壤肥沃;⑤有黄河水(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⑥气候干旱,降水不足;⑦多风沙和盐碱地。 2.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和沙漠化。 3.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③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发展喷灌,滴灌技术;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加强水资源管理;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