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

马哲复习
马哲复习

名词解释: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事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5.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8.社会基本矛盾: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其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9.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10.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11.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基础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12.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3.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14.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15.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一种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形而上学。

5.实践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6.简述联系及其特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7.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重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8.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9. 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0.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1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1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干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情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1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14.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或迟或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

15.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6. 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

17.简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8.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

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什么?

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之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两,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用劳动者的剥削成都提供了科学依据。

20. 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1.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理论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政权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实践意义: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

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2.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领导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3. 经济全球化的后果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更加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它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但是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其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可能同时发生。

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其四,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24.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24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实质是什么?p176

1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 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3 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4 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5 政治制度的变化。

25.说明20世纪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历史贡献。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的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6.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材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