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重点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

董领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a.生理上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b.病理上

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

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c.临床意义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

2、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a.气候

b.昼夜变化:

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

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c.地域差异

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比如社会经济和政治地位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与“症”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性质(如寒、热等),以及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及症候(症候-是由若干症状综合构成的,可以说是症状的复合)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是一种外感表症的症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病与辩证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

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

阴阳五行学说

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

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相互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的特性

相关性:阴阳分析的对象是同一范畴.层面,相关联的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否则无意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