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佚名

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

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1084年。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1081)。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1087),《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其次,关于李清照的里籍,学术界素有济南、历城诸说。靳奉尘发表《李清照故里在章丘》(《人民日报》〔海外版〕1993年1月8日)一文,出示了李格非的撰文,以证明李清照的故里确实是在章丘, 否定了李清照籍贯的济南、历城、青州诸说,指出1980年在章丘明水镇西的廉坡村发掘出一块李格非撰文、署有“元丰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的碑石,应是证明李清照故里在章丘的第一手资料。历史上的“绣江”是章丘的代称。这一观点对李清照的故里在济南或在历城的诸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至此,似乎李清照的里籍当在章丘已不成问题了,然而,撰写《廉先生序》的李格非是否就是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呢?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依旧不能作为定论。

其三,关于李清照是否改嫁的争论。朱评漫在1990年第2期《社会辑刊》》(沈阳)上发表了《李清照再婚说质疑》,为李清照改嫁辩诬。靳极苍在《李清照“改嫁”问题的实况和性质》(《学术论丛》1995年第1期)一文中针对改嫁说和辩诬说不同的观点指出:李清照并没有改嫁,之所以会出现改嫁说,是因“颁金之谤”出现了错判的“官文书”,以致张汝舟“强以同归”。因此,后人遂提出了李清照曾经改嫁的说法。改嫁说是不能成立的。也就不存在为李清照辩诬的问题。

二、思想内容研究

学术界历来主张南渡是李清照思想变化及词风变化的分界线。靖康二年(1126)四月,金兵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押辅臣、乐工、工匠等及大量财物北去,汴京为之一空,北宋灭亡。此前,在李清照个人生活的经历中又出现了丈夫赵明诚之死的事件。由于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相去不远,故学术界认为,国破家亡极大地刺伤了李清照,是促成其思想变化以及词风变化的关键。吴东范的《谈李清照词的感情表现》(《佳木斯师专学报》1991年第4期)、周皓的《浅析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思想风格》(《零陵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等文从肯定的方面对李清照前期思想着墨甚多。黄信德在1991年第3期《青海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出前期词作多写欢快、甜蜜、思念、寂寞之情,虽有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积极意义,但反映现实的深广度不够。后期词作则注人了深挚的故国之思和乱离之苦,能帮助人们认识她所处的特定时代,激发爱国情感,具有较深刻的社会价值和强大感发力量。王汝礼在1993年第l期《南通师专学报》上发表《谈李清照词前后期的变化》,指出前期主要抒发真挚爱情、离愁别苦;后期主要抒发忧患国家存亡之情,饱经世态炎凉之悲。马丽的《浅谈李清照诗歌的思想内容》(《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2期)认为评价李清照的诗歌、词赋不应只重视她的词,而忽略她的诗的研究。李清照的诗、词体现了她的指摘时政,歌颂英雄,表现了她的爱国主义情感。许孝梅的《浅析李清照诗词的思想内容》(《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月第18卷第2期)纵观李清照一生创作的诗与词,可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两个时期。“靖康之变”以前,李清照的诗词主要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自由生活的向往、热爱;“靖康之变”以后,除了书写个人身世之感外,还加进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表达了诸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尚气节。比较李清照一生的诗、词,其词主要表现了一种“柔”情,在艺术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而其诗则表现为一种“豪”气,在内容上已冲破个人的狭小圈子,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何靖雯的《浅议李清照词前后期思想内容的变化》(《合肥联合大学学报》第12卷第2期2002年6月)一文认为,李清照一生历经和平安宁、国破家亡的不同时期,从优裕走向苦难的现实生活。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使词人的视野不断扩大。其前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亡国之恨、飘零之苦迥然不同的特色。赵晶的《李清照词浅议》(《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学术研究)归纳了一下李清照的词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有: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之情;歌硕美好的爱情,抒发离愁别绪;表现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怀恋故国家园,抒发家国之恨和故国之思。李清照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理想、痛苦和悲哀,概括地反映了她所走过的人生道路,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质和民族斗争,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

李清照的思想变化是否只能以南渡为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问题也被正式提出来了。如邬晓菁在《李清照词分期新论》(《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一文中,主张按词作的风格及抒情主人公生活经历的变化进行分期。从这里出发,她将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下限到赵李结合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中期下限到赵明诚逝世的建炎三年(1102—1129),后期下限到李清照去世 (1129—1156)。这三个时期的李清照分别为少女时的烂漫,少妇时的幽怨及思念,以及孀妇时的哀伤。其词作与之对应表现出这一变化的历程,视角较为新颖。

随着研究的深化,在其思想研究方面,还有人对李清照的“自我意识”和“内心隐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文生、英烈在《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辽宁师大学报》1990年第6期)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词“展示了她独特的命运和心灵的历程”,“表现了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刘淑丽在《试论李清照自我意识的觉醒》(《山西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李清照的作品“可以说是封建社会中知识女性发自内心的对社会的反抗”。徐翠华《李清照之女性自我意识》(《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认为李清照诗词引起身后九百多年的关注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她自成一格的女性自我意识 ,宛如一股清新的溪流 ,体现在她的诗词中。在主流文化中 ,作为女人 ,她是没有自己的位置的。女性的现实处境迫使她转向女性自我。这一点与Dickinson一样。在探寻自我的过程中 ,她建立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并为女性自我作颂歌。这种自我意识影响下 ,她的诗作在下面几个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1 对于主流社会她持的不是认同者而是批评者的姿态;2 “自我”在她的诗词中占突出地位 ;3)通过花的意象来表现女性的自我意识 ;4 对女性力的称颂。杨赛的《李清照词的女性自我意识》(《大理学院学报》2001年01期)对此也有论述。张学忠的《论李清照的反传统精神》一文也认为李清照具有封建女性的反传统意识,她的反传统精神“最突出表现在她利用词这种文学形式,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大胆坦率地传达出对爱情的真实感受”。王金寿《易安词女性意识再评价》(《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认为真正较为完整系统地表现女性意识的就是李清照了。李清照涉足词坛,本身就是其独特的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同时,其词作所体现的倜傥洒脱、自信乐观的“丈夫”气质,旷达超逸的隐士风度,崇尚独立人格的意识,以及“风神气格,冠绝一时”的卓然才气与独创精神均折射出易安独特的女性意识。王秀红《李清照的超前女性意识》(《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认为她的超前女性意识表现在强烈的时代感中蕴涵着浓厚的爱国主义,反封建的叛逆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张忠纲《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文史哲》2001年05期)李清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位堪称大家的女性文学家,她毫无封建女性的卑顺之气,把典雅的东方女性美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追求男女平等的李清照深受隐逸传统的影响,甘心“隐于闺阁”,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着辅君报国的人生价值。李清照的两次婚姻,既有难得的幸福,更有不可避免的不幸,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婚姻基础的观念在这幸与不幸中得到充分展示。

新时期关于李清照“内心隐秘”的争论,发端于1989年陈祖美的《对李清照内心隐秘的破译——兼释其青州时期的两首词》(《江海学刊》1989年第6期)一文,他认为赵明诚曾纳妾,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对此耿耿于怀,她的许多词作,都与此有关。陈的观点引起了强烈反响,支持或反驳的文章达数十篇,形成了李清照研究中

的一个小高潮。朱靖华、戴学忱的《论李清照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黄冈师专学报》第18卷第3期1998年8月)讨论了李清照词屡屡出现“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这是一个“谜”。本文通过对李词若干首的剖析,破译了这个“谜”,认为其谜底在于李清照已然“无嗣”,赵明诚必然纳妾,这就势必令李清照产生某种失落感,同时又有“怕伤郎,又还休道”的情感.文章还以有力的旁证说明了赵明诚确曾纳妾.并申述了探讨李词“欲说还休”的复杂内涵的目的意义。随即,姚玉光《也论李清照词愁情的内涵—与陈祖美等先生商榷》(《文学遗产》2001年02期)认为这种破译在逻辑推理方面缺乏事实根据,在作品内证方面穿凿附会。正确理解李清照词中“愁”的内涵,关系到对李清照的思想、人品、作品的内容和风格的评价,因此很有必要辨明是非。此后,朱靖华《再论李清照“欲说还休”的难言之隐——对姚玉光“商榷”的商榷》(《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姚玉光《“明诚纳妾说”不能成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李清照“欲说还休”并非因明诚纳妾——兼答朱靖华先生》(《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朱靖华《再论“明诚纳妾”确有依据——对姚玉光〈兼答〉的回答》(《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往来争论,王兆鹏、郭明玉的《李清照“内心隐秘”争鸣述评》(《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对此有详细评介,此处不赘。

三、艺术特色研究

许金榜在1992年第1期《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了《婉约派之宗主—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指出李词的艺术特色有:一是抒情真挚纯洁深厚;二是风格疏密相兼、自然浑成;三是表现手法委婉曲折兼白描;四是语言雅俗相兼,俗不鄙理、雅不晦涩;五是体式上小令慢词兼善;六是音律情紧密结合.徐尚祯在1990年第1期的《锦州师院学报》上发表《浅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认为有捕捉意境、利用通感、活化对象、情感外移、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等特色。任映红在1 994年第1期《上饶师专学报》上发表《试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认为李词语言最显功力,有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深沉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林登豪的《李清照婉约词的艺术特色》(《福建学刊》1995年第6期)比之李后主的一泻千里大开大阖,喜用重笔,清照的词则冲淡轻灵,语新意隽,顿挫有致,感情虽披露得淋漓尽致,表达的方式却并非一泻无余,而是含蓄委婉。比之少游,清照的词不仅健康清新,而且更具刚健之气。清照还在继承婉约派传统手法的基础上有所变化,有所发展,最突出的一点是以淡语写深情。情愈悲苦而语愈平淡,感人愈深切。这是清照最见功力、艺术成就最高超之处。樊利军《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概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归纳李清照词的三个特点:一、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二、直抒胸臆,情真意切,三、明白如话,词新语奇。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12月第3卷第4期)也归纳了三点: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二、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含蓄蕴籍,三、借物隐括身世,倾吐心曲。汤春华《化俗为雅平淡入妙———论李清照词的语言魅力》(《重庆教育学院学报》第16卷第5期2003年9月)李清照词的语言富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特色。既具有书面语雅致、简洁、含蓄之长,又具有口语形象、生动、平易、流畅的特点。她善于用非常新颖的、凝练的语言来表情达

意,形象概括力、表现力都很高,而且不雕琢、不堆砌,流转如珠,声调美妙,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樊利军《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词艺术特色浅谈》(《保山师专学报》1995年02期)

何怡涛《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片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6期)

韩慧玲《李清照艺术特色再论》(《滨州师专学报》 1997年03期)

陈东《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风格》(《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吴石红《肺肝出千愁凄清铸婉词——李清照艺术特色论》(《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赵艳屏《李清照前后期的词及其艺术特色》(《理论学习》2001年10期)

张晶《从武陵春看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伍微微《清丽婉妙诉衷情深情绵邈动人心——谈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01期)

马宏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浅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四、创作风格研究

婉约说:许金榜在1992年第1期《山东师大学报》上发表《婉约派之宗主—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从内容、写作手法等六个方面论证其坚持婉约本色,集婉约派诸家之长并有过之的婉约派宗主地位。欧明俊在1991年第12期《中学自学指导》上发表《婉中有变、婉融奇雅:也谈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指出李词风格婉约,委婉含蓄,奇丽清雅,富有变化。婉约兼豪放说:黄宝华在1 993年第2期《上海师大学报》上发表《李清照的词与<词论>》,认为李词温婉中有遒劲之气,旖旎中透出刚健、洒脱、俊爽,即使是感时伤怀的低回沉吟、追念往事的危苦之词,也流动着爽健,词风婉约兼豪放。张素琴在1990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议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指出其词风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题材广阔新颖、笔调潇洒自如。亢明道在1 991年第3期《佳木斯师专学报》上发表《她留下了艺术的芬芳—李清照词风浅议》,认为李词既有现实主义的描写,又有浪漫主义的抒情;既有婉约派的缠绵,又有豪放派的气概。徐祝林在1994年第3期《锦州师院学报》上发表《“别是一家”与“自成一家”—谈李清照的创作理论与实践》,认为李清照是介于婉约与豪放之间的词宗,才有“自成一家”的词。郑海咪《试论南方文化对李清照婉约词风的影响》(《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认为李清照后期婉约词风的

深化与南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南方的山水风情,南方的典故文化.南方的语音特色,通过潜移默化,与李清照女性的阴柔纤细相揉合,并扩展、深化,使她的词风由前期的婉中显直演进为后期的婉中显曲:情感是浓重幽深的,艺术是含蓄曲折的,也因此,李清照的后期词更具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也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邢海波《卓然一家压倒须眉———试析李清照的几首婉约词》(《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0卷第2期2000年3月)通过对这三首词的解读《声声慢》(冷冷清清)《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凤凰台上忆吹箫》她的词善用叠字和口语,创造了婉曲微妙、新鲜而又隽永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思妇词也有别于其它思妇之作,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实感。

豪放说:滕振国在1992年第3期《江西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试论易安词的丈夫气》,认为李词激荡着大胆强烈率真的感情,意境高远,语言的大胆革新,词风豪放,洋溢着丈夫气。任明刚在1993年第2期《成都师专学报》上发表《李清照是南宋豪放词家》,认为李词笔力雄健、感情奔放、意境壮阔、风格豪迈,堪称豪放词家,《渔家傲》就是其突出代表。章海风《倜傥丈夫气——试论李清照词的豪放色彩》(《语文学刊》2003年06期)通过对李清照前后两期词的分析发现,真正意义上的“豪放”词,则李清照只有一首《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是“绝似苏辛”的,所以真正体现“倜傥有丈夫气”的是她的“当行本色”的婉约词。这些词或是在笔力上,或是在气度上,或是在个性和内在品质上都表现了不同程度的豪放色彩。这里所以不说李清照的词具有豪放“风格”,而说是豪放“色彩”,原因也在于此。它们的豪放是蕴含在或附着在婉约之内、之上的。夏俊华《矫健豪放气象阔大———论李清照诗词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4年8月)认为李清照的词虽以“婉约”著称,但诗词中却蕴含着浪漫主义精神。这种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感怀伤时,慷慨悲壮;想象奇特,超然物外;气魄宏大,豪气冲霄;幻想游仙,追求理想等几个方面,颇具豪放色彩。

五、比较研究

李清照不同文体的作品比较:金振华在1990年第3期《苏州大学学报》上发表《李清照诗词之比较》,指出作者严守诗词分珍,把时事政治、咏史怀古题材咏之于诗,把生活中个人的悲欢离合、惜春伤秋之感受赋之于词。张素琴在1 990年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上发表《豪放与婉约并存—浅谈李清照的诗风与词风》,认为李诗风格豪放、题材广阔、爱僧分明、有大丈夫气概;词风婉约中有豪放之气,笔调潇洒自如。也有对她本人的诗和词风格作出比较的,如许梅《李清照诗词风格比较研究》(《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与其他作家的比较:比较对象有中国的曹工、杜甫、李煜、陶渊明、李白、柳永、苏轼、秦观、朱淑真、辛弃疾、周邦彦等,外国的艾米莉·迪金森、勃朗宁夫人、河赫玛托娃;比较的内容集中在生活经历、文学成就、作品内容、艺术特点上;比较的特点是比“同”中突出“较异”。

①与中国作家的比较:张友林在1992年第2期《贵州师大学报》上发表《秦李词在艺术上的比较》,指出秦观、李清照同为婉约正宗,但秦词文雅柔和,李词明白如话;秦词婉中见柔,李词婉中见直;秦词假托闺情,李词自写闺情;秦词虚

实相济,李词多用白描。骆传民、王小燕在1996年第1期《东北师大学报》上发表《易安怀酒词不凡》,认为易安与陶渊明、李白都是借酒抒怀,但风格迥异:陶诗返朴归真、恬淡醇美、寓理于景;李诗侧重言志,气势狂放恢宏、夸张浪漫;易安词则侧重言情.挚着真切,用白描表达丰富内心世界。

②与国外作家的比较:董洪川的《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4,2)一文对美国十九世纪的女作家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这两个属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作家进行了比较:“两位诗人对爱情的执著是她们痛苦的根源”,所以她们的诗作充满了痛苦。作为女性,她们做出了很大的成就,狄金森有“电报体”,李清照有“易安体”,而且最重要的是两者语言简洁、精练、质朴。“大量采用日常用语,甚至口语、俗语,稍加锤炼,融入诗行,天然浑成”另外她们的诗歌意象都清新、奇妙。但是李清照的作品委婉含蓄,狄金森则大胆直率。张思齐在《萨福和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8)中认为: 希腊著名的女诗人萨福和李清照笔触都很细腻,萨福在写法上白描更多一点,李清照的词更为委婉。而且两人性格中的“刚阳劲直”的一面,使得她们“处于女子之相位而又超拔于女子之相位”,她们的作品“均免于卑俗”。她们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她们作品的免于俗气是以“共同的人生观为基础的”。萨福和李清照的作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两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萨福是大胆直露,李清照是含蓄委婉。熊传信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川东学刊,1998(综合版)》)中比较了英国十九世纪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白朗宁夫人和李清照,认为: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李清照和白朗宁夫人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李清照的词含蓄委婉,白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则“明朗、直率,侧重表达爱情在心中唤起的疑虑、惊讶、喜悦”。她们经历、创作生活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表达爱情的方式不同。并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上做了分析。朴现圭在《许兰雪轩与李清照之比较》(《文史哲》1997,6)中通过对朝鲜女作家许兰雪轩和李清照的比较,发现她们有很多共同之处:生活经历的大致相同,反映在作品中“托物寄情,陶醉自我,扩大自我”。但她们面对难以坚持下去的现实生活,却表现出不同的意识差异。李清照具有一定的接受现实世界的意识,许兰雪轩过于执迷非现实的世界。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与李煜比较:

董武《异代同杼异曲同工──李煜、李清照词中之“愁”比较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牟鹭玮《李煜、李清照后期词情感比较之初探》(《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付兴林《李煜、李清照后期词比较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与秦观比较:

王爱玲《纤细幽微显个性──秦观李清照词异同比较》(《河北学刊》2000年04期)

吴丽清《秦观、李清照词艺术风格比较》(《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与柳永比较:

金振华《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高明泉,高鹏泉《柳永与李清照词比较》(《固原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与中国古代其他诗人比较:

桑林佳《“只有江梅些子似”——张耒咏梅词与李清照咏梅词之比较》(《名作欣赏》1995年04期)

冷艳丽《一种想思两处闲愁──比较分析晏几道的〈临江仙〉与李清照的〈醉花阴〉》(《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 1995年02期)

薛亚康《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行〉与李清照〈声声慢〉比较赏析》(《名作欣赏》 2001年04期)

丁恩全《温庭筠与李清照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社科纵横》2002年04期)

田银娟《从闺阁女性角度比较李清照与朱淑真创作之异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另有不少文章抓住李清照词的某一艺术特质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如李清照词的用典探析、铺叙艺术、意境探胜、感情表现、抒情特色、修辞特点、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主体特质,词的独特审美意象、女性自我意识、文化心理剖析以及李词中“愁”的渲染、“红”字的巧用、“瘦”字的美学意蕴、叠字的探胜等等。

比如对李清照词中最常出现的“花”意象的分析:岳毅平《李清照词中的“花”的意象》(《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本文以其咏花词为考察对象,从三个方面探求其中的意蕴及其与传统文化模式之间的联系:一、高洁情趣的象征,人格力量的载体;二、自恋、自怜、自珍的情结;三、抒发情感的意念物象,体现了与咏花的传统文化模式的契合。周尚义《易安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认为李清照在对花的描绘和进行花意象的塑造中 ,很好地表现出了人花共爱的情感关怀、花人互喻的创意定势、心花互释的人文内涵和屈陶风韵的审美追求。李清照对花的吟咏 ,从抒情主体、吟咏方式到审美意蕴等 ,都极具特色 ,其所创构的花意象 ,是高雅女性意识的投影和高尚人格情操的外化。张彩霞,宋世勇《论李清照词花意象》(《惠州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认为李清照词选取花意象既与她身世经历有关 ,也与宋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有关。花意象表现了女词人对美与生命的追求与爱惜 ,

是女词人的心声 ,也是民族与社会的心声。同时 ,女词人喜欢将花意象与特定的时间、季节、气候、心境等联系在一起 ,表现了女性特有的心灵历程。田恩铭《花:李清照自我定位的意象分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李清照在她的词中体现出明确的自我定位意识,本文通过对其笔下的“花”意象的诠解昭示了李清照生命流程中从少女情怀到思妇情结,从思妇情结到遗妇情怨的心态变化。从而彰显了其作为女性主体的性别意识。

散见于各种学刊的文章还有:

王跃飞《李清照词意象浅见》(《淮北煤炭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彭玉平《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词境与心境臆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周忠元《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词中的“酒”意象赏析》(《语文学刊》 2003年05期)

耿蕊《论李清照词中“愁”的个性化表达——“梦”的意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声,更加增添心头的寂寞。此情此景,不用读者多加体会,“愁情”早已涂满画面!词人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就那么自然地“点点滴滴”落进了读者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I李清照的词集I李清照的诗集李清照:一剪梅;红 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武陵春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李清照:满庭芳李清照: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李清照: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李清照:晓梦李清照:感怀李清照:春残李清照:钓台李清照:题八咏楼李清照:偶成李清照:贵妃阁春贴子李清照:皇帝阁春贴子李清照:夫人阁端午贴子李清照:皇后阁端午贴子李清照:皇帝阁端午贴子李清照:分得知字李清照:咏史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李清照:失调名;瑞脑烟残李清照:失调名李清照: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李清照:殢人娇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李清照:新荷叶李清照:减字木兰花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李清照: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李清照: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李清照: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己深李清照:南歌子李清照:临江仙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李清照:怨王孙/忆王孙李清照: 孤雁儿/御街行李清照:小重山李清照:诉衷情李清照:庆清朝慢李清照:行香子李清照:好事近李清照:多丽;咏白菊李清照:长寿乐南昌生日李清

照:乌江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李清照:夏日绝句李清照:永遇乐李清照:念奴娇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名言名句李清照的诗李清照的名句李清照的诗词名句李清照的词名句 1、《忆秦娥》 临高阁。舌L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 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2、《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 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4、《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 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5、《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 何其。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6、《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2 (1)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的彬彬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 “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起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李清照愁情之心理解析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李清照的词以女性特有的视角书写着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其词不论是写少女的闺阁闲情,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是写老年孀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丰富而复杂、深透而隐晦的浓浓愁情。读来震撼人心.其不断心理变化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关键字:愁心理解析理想与现实男权与女权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长廊中也是罕见的。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1]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然而李清照的词,今天可见的只有五十余首,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疑作”。这五十余首词作中,直接或间接写“愁”的竟占十之八九。应该说李清照的大半生还是非常幸福的,但为何其大部分词作满眼皆愁呢?从从心理学入手去解剖分析,我认为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一些答案。 李清照性情纯净,热爱大自然,尤其喜好花类。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她将“花”作为抒情的凭借,赋予人的感情来表情达意。李清照笔下的“花”意象,大都表达的是惜春惜时的伤感情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都让人们在凄怆的悲哀中品位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再如《玉楼春》,词人从赏梅到忧伤,进而联想到自身,顿感幽怨,难以自拔。词人因为爱梅,继而怕风雪损梅而惜梅,最后与梅相融一体;词人触景生情,由自然感悟生命,叹忧人世,因为这种愁情,更影射着李清照高雅的品行和不凡的个性。这是由于李清照有着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无忧无虑长大的她对美好事物有一份独特的敏锐和细腻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的觉醒,少女的李清照有了一些难以言说的心事。 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时序更迭,都会引起生命的律动。早年闺阁词《如命令?春晚》是其代表作。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自然、直言、明确,为下文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做了良好的铺垫。它以问答的形式,一个有情地问,一个淡淡地答,在粗心的仕女与细心的女主人对比中,流落了时节

李清照词集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 ),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 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 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沈沈? 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 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 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诉衷情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1)

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愁情意象 姓名:洪杰作班级:07级函授汉语言文学本科南安班学号:070133415 指导教师:陈碧仙 摘要: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更善于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的闺怨、国家兴亡忧虑、丧亲之痛及乡关之思。她极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比兴传统,更把这些意象的忧郁凄婉内涵发挥到极致,使她那幽密凄凉的情思得到寄托。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愁情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婉约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发展。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韵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她善于移情于物,所写的客观景物,都带有主观感受,成为感情的载体。她善于选用一些典型意象来传达她复杂的忧郁情调。对于词

人来说,意象就是艺术思维的语言,词人的情感必须借助意象这一语言载体才能获得充分有效的艺术传达。梧桐芭蕉的凄凉,海棠梨花的愁苦,菊花林犀的高洁,梅花的孤苦坚贞等等,无不寄寓着她真挚深沉的情感,忧郁凄婉的情思,既含蓄深沉,又合情合理。 一、梧柳芭蕉话凄愁 在李清照词中有梧桐树、柳树、芭蕉树几种主要树木意象,这些树也是文人们常用来入诗入词的“不俗”之物,散发着浓厚的文人的审美趣味。“梧桐叶落”、“雨打芭蕉”,使她情绪低沉,也无兴致去赏那“烟柳”。 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提起“梧桐”不免令人想起白居易的“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由此可见“梧桐雨”这一伤感的意象,经常是写秋日。自古以来文人总是善于悲秋,秋的凄清和冷瑟总使人愁肠百结。李清照所写的都是在秋日叶落的梧桐。“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对景伤情,久坐窗前,度日如年,不知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到了黄昏,偏又下起小雨,那打在梧桐叶上滴滴嗒嗒的雨

李清照这8首诗词

李清照这8首诗词 李清照,千古第一奇女子,公主的命,活得却像一个骑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也许,相比男人,作为女人的李清照更需要安定,尤其是在那个男权的时代,哪怕只是一个容膝之地,也足矣。 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安宁,又谈何容易? 她坎坷不平,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都浓缩在这8首诗词里。 0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出生于书香门第,往来于鸿儒之间,年少时的李清照便初露锋芒,才学和胆识惹众人艳羡。 16岁那年,她回忆起一次在溪边亭中玩耍的经历,也许是傍晚的景色太迷人了,也许是那天的酒太香太浓了,以至于她玩的太开心,竟忘了回家的路。 那时候的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肯定不曾想到,未来等待着她,有那么多辛酸与泪水。 02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17岁的李清照正在庭院里荡着秋千,突然见到有客人走了进来,她一时间慌乱不已,连鞋也顾不上穿了,害羞地低着头往屋子里跑,头上的金钗也掉了下来。 这客人不是别人,正是她日后的丈夫,那个让她爱了一生的男人——赵明诚。 最难忘的滋味,是那杯初见倾心的茶,苦涩的不适应恰恰衬托出了回甘的惊喜。 一杯再一杯,都是为了还原那场初遇。 03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8岁的时候,李清照顺利嫁给了宰相赵挺之之子赵明诚。 两人门当户对,两情相悦,又难得志趣相投,他们常常切磋诗文,砥砺进步,实属人间美事。 可刚新婚不久,丈夫就离家外出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生活中总有人牵挂着你,也总会有人让你惦记。 它就像是一种淡淡的情思,即使海角天涯,万水千山,你依旧流淌奔涌在我的血液里。 李清照与赵明诚 04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7638578.html, 李清照诗词中的愁情美 作者:邢转勤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11期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本文旨在从婉约美和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她坦率大胆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斥责,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须压倒须眉”。(《鱼村词话》卷三) “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功文章”(《宋史·文苑传》)。《宋史·李格非传》云:“女清照,诗文尤称于时。”《碧鸡漫志》卷二云:“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然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她既无子嗣,又中年丧夫,遭遇国破家亡,晚年流落他乡,其词在再现现实生活,表现个人情感时具有愁情美。下面就从婉约美与悲壮的风骨两方面略谈其诗词中的愁情美。 一、婉约的优美感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李清照的诗词具有婉约的优美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一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不仅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传的感情,而且善于表现情感的微妙变化,融情人景,具有婉约的优美感。 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别离的丈夫而写的一首绝妙的词作,历代传为佳作神品。词写得摇曳多姿,很耐思味,笔触细腻含蓄,不言思,不言情,而无所不见思与情。上阙以薄雾、浓云、瑞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大全(最新)

关于李清照的古诗词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4.《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敧,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6.《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8.《念奴娇·萧条庭院》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9.《蝶恋花离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10.《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扩展阅读: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李清照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 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定稿

浅析李清照词不同时期的愁情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出类拔萃的的女词人,其词多抒写愁情。不管是少女时期的闲愁还是少妇时期的闺愁,亦或晚年时期的国破夫亡之愁,李清照都深刻反映自己的生活和当时的时代气息,这也使得她在写愁情的词作上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清照诗词研究愁情 李清照一生写下很多词作,其词多是自身情况的真实写照。其词大致可分为少女时期、少妇时期和晚年时期。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自由无忧,其词活泼有趣但隐约表现出词人对美丽好景易逝的伤情,她既是无忧虑的,又是富有愁情的。到了少妇时期,李清照经受着与丈夫频频分离的痛苦和寂寞,其词多寄托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李清照晚期的作品把自身情感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面对国破夫亡的苦痛,她表现十分沉重。三个时期的词作足以让我们沿着李清照这位伟大的女词人,探索和体会其一生的愁情。 一、少女时期若有若无的闲愁 在她十八岁之前的词作,抒写的大都是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个时期的词大多体现一位贵家少女的生活情趣。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表现出李清照对生活的喜爱,极富热情,抒发了悠闲风趣的情怀。“自少年便有师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1李清照对生活、读书和爱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阅历的不断增长,李清照的心中开始感悟到春华秋实的人生变化,一草一木渐渐在她的眼中变得有生命。这种若有似无的闲愁涌上了李清照的心间。这些少女闲愁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她早期的词作之中:“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这是词人早期的名作,这首词通过暮春时节词人的感受,表现词人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昨夜雨疏风聚,浓睡不消残酒。”暮春时节词人心情抑郁不展,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添词人苦闷。词人借酒遣愁解闷,一夜醒来酒意却还是驱走不散。词人想起了园中海棠,想知道她现在如何。她急忙卷起帘子问侍女,侍女却回答还是和往常一样,这时候李清照感叹:“知否?知否?”,这是词人对侍女的纠正。“你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历经了一夜的风雨,现在应该是枝叶繁茂,花朵稀少了!”词人写这首词层次丰富,情感曲折,把自己惜春怜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从“昨夜”写到清晨,“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在写到昨夜风势之大,雨点稀疏时是直接点出的,然而喝酒的原因在此却是没有明讲,可是我们可以猜测,喝酒无外乎和消愁有密切的关系。“不消”两字,表面上是酒意未散,实则是说沉醉酒水也无法消解心中的伤感和烦闷的心情。词人和卷帘人的对话及其动作神情,更抒发了她内心的惜春怜花之情。用了“应是”二字,说明词人并没有目睹海棠的面目,却用怜缅之心揣测出意境。“肥”、“瘦”、“红”、“绿”四个字把风雨前后绿叶红花以及凋残的暮春景象描摹得宛然如见,词人传神地表达了自己惜春怜花的细腻情感。 李清照早期的少女情怀总是夹杂着淡淡的滋味,似有似无的愁绪感染着我们。少女的闲情雅致以及郁郁寡欢的生活成就了词人笔下精彩的词作。少女的闲愁着实是词人的真实生活反应,不是无病呻吟。不过,由于阅历甚少,这时期的词作,或是风卷残红引起的伤感,或是因骤雨摧花引起的犹豫。李清照少女情愁的词作,始终少了一些远大的理想内涵,缺乏较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少妇时期缠绵细腻的相思离愁

李清照词中的愁

李 清 照 词 中 的 愁 姓名:赵国辉 学号:B11090109

李清照词中的愁 作者:赵国辉 摘要:“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独树一帜,而在这位言愁高手的笔下,有她的寂寞深闺的思愁,缠绵悱恻,闲适慵懒,孤灯难眠,愁意不减;有她借景抒情的悲愁,赏花饮酒,含蓄委婉,意味深长,挥之不去;还有她的思乡忧国的哀愁,柔中带刚,愁损北人,国运维艰,愁压心头。她的词作虽不多,可是运用“愁”字却非常之多,这在历代词作中实属罕见,在宋代言愁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清照也是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 关键词:李清照; 词; 愁情别绪; 愁; 封建观念 从古到今,诗词歌赋,处处见愁情,处处言愁。多少文人骚客喜欢用愁情来抒发自身的深闺情愁、离愁别绪、忧国忧民、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愁”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的书写主题,也是历代文人骚客常常抒发的一种思想情怀。有直抒主题,直接用“愁”来点明主题的,也有隐喻愁怀,未见“愁”字而处处带愁情。如: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雨”(《苏木遮》)。而宋代婉约词的词作中,更是随手可拾,随处见愁情。以柳永和李清照

最为突出,柳永的“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倾杯》),而李清照的言愁词更是愁中见真情,令人无不为词人的愁情所感动,亦使人回味无穷。 从花朵的细微变化中,敏感的清照,参悟到了自身的生命状况,时光与青春,将在“雨疏风骤”中消去么?伤感自然而然占据了词人心头。丈夫的出仕远游,带走了她生活中聊以自慰的“同志”乐趣。“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普天下聪慧而又多情的女子,谁没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呢?只是道不出罢了。“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在思念丈夫的离愁里,一定还有别的感伤。 在她的前期词作中,常常浸满了闺中闲愁和思夫的离情别绪,深婉而又细腻,在“人比黄花瘦”的清瘦和憔悴中,自有一段蹙眉美人的清韵。她的“愁”,来自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在悠久的中华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李清照,不可避免地受到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熏染;家庭内对她性格与天份的完好保护与社会对女性压抑的冲突,使她深刻地感受到女性的悲剧;敏感的女性心理,又使她极易感受到词感伤、忧郁的柔性品格,接受词言愁的审美准则;与丈夫的离别,不仅拨动了相思的心弦,也极有可能激起了她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向往而又注定与己无关,心中的愁绪便越加浓重。但这一切愁绪,在某种程度上被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生活轻轻化解了,与她后期词作中的“愁”比起来,前期的“愁”虽然深婉、缠绵,但在“闷损阑干愁不倚”的时候,相思的苦涩中也夹杂着爱情的些许甜意。 作为女性的她,既有女性词人的多愁善感和细腻,又有男性忧国忧家、郁郁不得志的远大志向,她的词作具备了刚柔之美,这也是其独特之处。而在众多的抒愁奇作中,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无疑占有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她的作品中写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诗词全集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朝诗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诗词全集: 《夏日绝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即使是已经死了,也应该成为鬼中的英雄!我至今还在怀念楚汉争雄时的项羽,即便是自刎于乌江,也不逃离江东的场景。 《如梦令》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武陵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古诗全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

李清照诗词集

李清照诗词集

————————————————————————————————作者:————————————————————————————————日期: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浣溪沙 小院闲窗春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庆清朝慢 禁幄低张,雕栏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竚,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画烛,不管黄昏。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论李清照后期词中的愁情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 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达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到“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其它诸如“泪”、“怨”、“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从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 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

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中的“有惊人句”,表明了女词人的自信自负,然而一个“谩”字,又把自信自负的情怀徒然引向了对摧残精英的现实社会的指控。的确,在李清照所处的那个时代,女子即便满腹经纶,语出“惊人”,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腐败无能,苟安一隅,无意北伐。这残酷的现实使得词人空有爱国的热情,却报国无门。词人在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在梦中呼唤“九万里风鹏”加大威力,以便将她乘坐的“蓬舟”吹往那憧憬已久的仙山。 另一首颇有豪放气的《鹧鸪天》也抒发了词人的不平之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愁肠: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词中李清照所赞叹的“自是花中第一流”,是对自己才华的肯定,“梅定妒”三句也是词人非常自信的表现,而最末两句则无疑是借为桂花鸣不平,而实则为自己的怀才不遇鸣不平,抒发了自己的幽怨之情。 面对国土的沦陷,国君的逃窜,百姓生灵涂炭的境况,词人抒发了自己对朝廷懦弱的愤慨和报国无门的哀怨之后,李清照的爱国情愁更是压于心头。此时,国已不国,君已不君,让她这个无处立身的亡国之民的身心在历史的油锅里忍受着痛苦的煎熬。写下了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论李清照后期诗词中的愁情美 摘要: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的女词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其词在表现内心情感世界时,具有愁情美。尤其是后期词作,内涵深广,主要抒发国破家亡----这一永恒的愁。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愁情美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愁女子”,被尊为婉约宗主,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词风清新流畅、明净自然。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作家。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居士在宁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她的创作道路与她的人生一样,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的后期作品更是突破了婉约派狭小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投向了寻社会、政治的关切,对国土沦亡、生灵涂炭的忧虑,对南宋朝廷不图收复失地、苟安江南的行径予以指责,抒发了身世之愁、家国之愁。 1 愁情内涵深广 别林斯基说:“越是优秀的诗人,越是属于他所生长于其中的社会,他的才能的发展,倾向,甚至特性,也就越和社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结着。” 李清照生于名宦之家,幼时博览群书,少女时代便有诗名。她的前期作品主要以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为题材,表现其多愁善感的个性。“国家的不幸往往带来个人的不幸”,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失去

丈夫的李清照带着多年来珍藏的金石与书籍开始了四外逃难的流亡生漄。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为她的经历增添了凝重的色彩,丰富了她的创作内容,使其作品超越了闺情闲愁,更富于历史和社会的深远意义。 李清照后期生活是以“靖康之难”那年开始的。金兵南侵,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宋高宗在靖康二年即位于南京。当时,一些主战派,据理力争,要求乘金人暂时北撤的机会,挥师北上,收复汴京,可是赵构为了一己的利益,竟置大片失地于不顾,一味向南逃跑,并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至此,南宋统治者恃和苟安,沉溺于花天酒地之中行都临安和当年的汴京一样,完全成了达官贵人的行乐场所。历史的转折,时代的动乱,金人的金戈铁马搅乱了李清照象无波春水一样平静的生活。在剧烈的民族斗争中,她被无情地推出了深闺生活,卷入社会的动荡。随着北宋的灭亡,她家破夫死,颠沛流离。故国的沦陷、家庭的不幸,这时候,她再沉溺于个人生活的哀愁和怨叹之中已不可能,她不能不重新考虑需要什么样的现实条件才能维持她过去那样的生活,于是,她增加了对朝廷的不满、对卖国贼和侵略者的痛恨,而倾向于主张出兵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于是她的创作不期然走向了怀念故国旧家的题材中,忧国感时成了她后期作品的主题,创作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为题材的作品。 在这样一种进步思想的指导下,李清照写出了许多怀念故国旧家之作,使她的创作题材范围更为广阔,思想更为深刻。例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清平乐》(年年雪里)、《临江仙》(庭院深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中文与传媒系2011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1102010126 史成刚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性最高的女性作家。在她的词中除了抒发寂寞深闺、国破家亡的愁情外,还抒发了离别痛苦之愁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深眷恋,歌颂了自己美好的爱情生活,给人以极大的美的满足。 李清照词的灵魂和精华,可以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可谓集宋词"愁"之大成。她以其无边的愁绪和高超的抒情艺术,率真自然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成就。就抒情艺术来说,李词继承并发扬了北宋婉约词派的抒情传统,善于把个性化的情感与完美的意境相结合,具有感情真挚、描写生动、意境浑然、情景交融、比喻贴切、语言浅显流畅、含蓄委婉等艺术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李清照的人越来越多,她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忧国忧民的胸怀,毫无个人哀怨的思想。解读她的词作,品味她的愁绪,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词女的一片柔肠和一腔热血。本研究将从独特的视角,使李词具有独到的表现力;意蕴丰富的意象的使用,是李词艺术魅力的重要成因;超越具象的情感抒发,使李词具有了广博的涵盖力和强烈的穿透力等方面对李清照词中的愁情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引言 处于宋词成熟时期的李清照,承接了前代积淀的“忧患意识”,浸染了诗词传统中的言“愁”因子,再加上时代社会变迁、个人身世苦难等诸多原因,成为宋代词人中集“愁”之大成者。她的词作中,言“愁”最多,其“愁”也最有份量,最具力度和魅力。

“愁”字在李清照的词作中频频闪现,就是那些通篇找不出“愁”字的词作,其表现的情绪,也大多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或是少女的淡淡轻愁,或是闺中少妇的闲愁,或是离愁,或是“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或“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她的“愁”,虽不如蔡琰的“悲愤”,也不像南唐后主的“粗服乱头”,声声哀泣,但却似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掩卷之时,那种透彻肺腑的力量由不得你不久久沉浸与回味,以至于使一些封建卫道者竟然感到惧怕,视为“不祥”之语。 宋代词坛上,言“愁”词人众多。只有李清照,在其众多言“愁”的词作中,表现了包容量极大、延展力极强的“愁”,这种“愁”(特别是后期词 ),是词人经历大悲大痛、大彻大悟之后的人生况味,指向似具体又超出具体对象,似单纯又极其厚重和绵长,不像晏氏的空泛,不似柳永的局狭,不像稼轩的凿实,也不同于苏轼的化为旷达。就是后来被尊为南宋格律词派一代宗主的姜夔,虽极尽幽冷之能事,但也不免显出情感贫乏,与李清照“双溪舴艋舟”也“载不动”的愁绪相比,自是难以续貂。 李清照词中的愁情相关文献: 1、2011年刘海涛在菏泽学院学报中发表的《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新探》中认为,李清照是宋代词坛最杰出、最具个性的女词人。她早期的词作不乏描写甜蜜爱情、赞美美好自然之作,但以抒发闺怨闲愁、相思离别为主;后期的词作则更多地表达故乡之思、家国之痛。总之,"愁"是李清照《漱玉词》中表达的主要情绪。从个人、婚姻、社会三个层面对李清照词中"愁"之成因作一探寻,发现这些愁绪都是由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缺失而引起的。 2、2013年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徐梅在《李清照词中的愁情》中认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在灿若繁星的宋代词苑中,李清照的词可谓是独树一帜。因为受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李清照的词中,以愁词最为显著,词里面的满怀愁绪也是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情怀和笔法把"愁"表现的极具感染力。此文结合李清照生活环境的变化,从其少女时代的闺愁、少妇时代的离别相思之愁以及国破家亡的悲情之愁三个方面解读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李清照词的愁情美李清照词的愁情美 中文摘要

李清照作为宋词大家,婉约词之宗,“愁’字是其作品最突出最有感染力的情调。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了一种愁情情调,其高潮的艺术感染力,深刻而自然的表达了复杂的内心情绪,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极高。本文探究了作者人生历程中三个不同阶段的作品,分析了其高超的表达手法所塑造的不同愁情美,最后分析了造成这种独特愁情美的深层次因素。 关键词:李清照词;审美价值;愁情美;

Abstract Li Qingzhao as the song you, ancestor of the composed word, "worry about 'the word is the most prominent works most contagious sentiment ?In her works, most of them exhibit a melancholy mood, the climax of the artistic appeal, profound and natural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inner emotional, aesthetic valu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works of the author in the life process, analyzes its shaping technique of melancholy beauty expression superb, the last of the unique beauty of the feeling of sorrow deep factors ? Key word: Li Qingzhao words, aesthetic value, melancholy beau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