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十大优秀矿山修复案例

国内外十大优秀矿山修复案例
国内外十大优秀矿山修复案例

国内外十大优秀矿山修复案例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废弃矿山(采石场)给城市带来较为严重的景观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威胁城市防洪、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对地表的破坏等,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废弃采石场的生态修复及改造利用,挖掘其蕴含的价值。根据国内外废弃采石场的改造研究与实践分析,废弃采石场的改造主要是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以及独特的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入人文景观元素,在修复生态的同时将其改造成湿地公园、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等具有教育意义的旅游景区。

1、国外矿山修复主要技术

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个世纪初就开始了采石场生态修复的相关工作。英、美、澳等发达国家采矿年代久远,最初研究恢复生态学主要是集中在对采矿后遗留的废弃地植被的恢复,美国在1971年的矿山土地复垦率为79.5%。美国土地复垦的理念主要强调能够恢复为破坏之前的状态,要求使农田和森林恢复原状,要求控制水蚀和有毒物的沉积;保证地表不变和地下水位维持原有水平;保持表土仍在原位置;注重有害和酸性物的预防和治理;防止堆积物产生滑坡等灾害。德国自1940年开始,在采矿过程中极其注意最大程度的减少破坏生态环境,开采后进行的复垦不单是种树或整地,而是从宏观上考虑生态的变化以及居民对环境的要求。法国由于人口稠密、工业发达,首先在不改变农林面积的前提下,防止污染并恢复生态的平衡。法国非常重视在露天排土场进行植草并促进土壤的活化,经过一定的复垦后变成新农田。澳大利亚政府重视恢复废弃矿区、并严管生产矿区的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生态矿业之路。它将多专业联合投入,并引入许多新计算机技术,现在已将复垦作为开采工艺的一部分。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目前引用的现代3S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理念在生态恢复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生态恢复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种树种草,而是建立一个能够进行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

英国和美国最早产生了工程绿化技术,1940年初,一些欧美国家为防止坡地雨水侵蚀发明了植物盆、液压喷播等技术;英国发明了植物种子喷播和喷射乳化沥青技术,日本在1958年多次试验后开发出了比较实用的喷射绿化技术。1973年,日本开发出了纤维土绿化方法,通过混合纤维、砂质土和泥,并呈台阶型喷射。自1960年后,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制边坡绿化技术,结合工程和植被,比如水平格、植生袋绿化和客土植草技术,最后发展为喷混植生技术。

2、国内矿山修复主要技术

我国对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后才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煤矿废弃地和有色金属尾矿库植被覆盖等。目前国内对矿区废弃地的研究主要是与土地开发、土地整理相结合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废弃矿山开发改造成工业用地、耕地、旅游景观和旅游用地、仓储用地、养殖用地、军事用地或绿地。

矿山环境问题因为矿产资源的不同,其废弃矿山的治理关键也不相同。煤矿废弃地的环境问题为采空区、塌陷区、煤矸石堆等,其治理关键是对采空区的治理和对煤矸石堆的处理;有色金属矿山如铜矿、铅锌矿,其治理除了矿坑的治理,还要对废弃渣堆进行化学处理,防治废渣堆等通过雨水的淋漓作用污染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废弃采石场则主要进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植被的恢复。

废弃采石场作为矿山废弃地的一种,其恢复治理过程应为:废弃采石场现状调查→恢复治理总体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不稳定边坡、废气坑、矿坑等的治理→植被恢复

3、国内外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案例

目前,在国内外针对矿山改造的成功案例很多,综合其不同功能与特性,主要有以下7种类型:生态恢复类、博物资源利用类、旅游开发类、复垦造田类、引水造湖类、垃圾处理厂类、仓储类。

由于国外城镇基础建设起步较早,采石场的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较早,也较为严重,因此对采石场生态恢复的研究与实践相应也更为深入。近年来,国内对废弃采石场的恢复治理工作研究和探索的实践不断涌现。

01.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其修复主题是“使园区得到生命的回归”。设计师通过“大地艺术”和“水景”手法,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之上寻求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原来是一处大型采石采砂场,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里为修建关西空港以及大阪与神户城市沿海的人工岛提供了

1.06万亿立方米的砂石,挖掘深度达100米以上,构成范围达140平方公里左右的裸露山体。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岛所在的兵库县委托著名设计师安藤忠雄进行规划设计,并成立绿化专家委员会,进行恢复植被。规划强调恢复自然的状态,形成良好的景观和创造为人服务的游憩空间,其主题是“使园区得到生命的回归”。整体目标首先是治愈山体几十年来被开采留存的伤痕。绿化委员会认为种植必须从苗木开始,而成树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难于成活,苗木却能顺其自然,因此从1994年开始总计24万颗苗木的栽种工程。而科学的种植方式使这一计划得以实现,具体包括在基岩上固定蜂窝状的立体金属板网,灌入新土后覆以草帘,以涵养水分。灌溉系统采用埋置聚乙烯管,密度为1米间隔。同时,由于当地降水量相对较低,因此为了植物生长的需要,采用收集地表水、中水循环再利用等技术。雨水收集管埋设于道路下方,同时,公园还要成为区域的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国际会议中心、星级旅馆、大型温室、露天剧场等设施创造面向未来的休闲场所。

02.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恢复

法国Biville采石场具有尺度大、高差大,生态退化严重的特点,在改造中保留场地的工业痕迹,将其转化为新景观结构中有特色、标志性的场所,体现出对所在地历史文脉的尊重。

位于Clairefontaine峡谷顶部的Biville采石场在开采石料10年之后于1989年被关停。采石坑是一道450m长、宽度均匀的直线型裂缝,呈45度的边坡贫瘠而凹凸不平,落差20-40m。设计师将其建成具有3.5平方公里湖泊的休闲区。他们的理念是不应刻意掩饰石料开采过程遗留的痕迹,而是将其作为场地特征保留,只需确保最佳地点的连贯性以便于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然后再引入一些植被使废弃采石场恢复到一种自然状态。改造措施包括设计了一系列引导水流的设施和设备,使其汇聚到谷底形成湖泊。湖岸经过设计以适应当地最普遍的休闲活动—钓鱼。为方便游人进入谷底,坑壁修建了阶梯状,每一个平台两旁都

有金属网罩固定的石块作为保坎。同时阶梯的形式允许径流从高处的草地流入排水沟,保护地表免受水的冲击和侵蚀。从谷底观赏的巨大的石墙成为该地区最具象征性的景点。场地中呈条带状种植了成年树木来抵抗风的侵蚀,每一部分都根据其自然特色及地形选择种植形式。

03.委内瑞拉古里采料场生态恢复

委内瑞拉首次使用水草种植技术,确保在无需使用黑土和植物层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有效的形成植被,对古里水电站右岸土石坝采石场实施生态恢复,并在应用水草种植技术方面走在前列。

古里工程位于委内瑞拉东南部的卡罗尼河上,1967-1986年兴建了水电站工程、土坝和堆石坝,工程需要从离大坝不远的森林中面积约700公顷的采料场采运4000万立方米的防渗材料。采料场开挖包括清除已风化的片麻岩,清除工作留下裸露的不规则的凹凸表面和易受雨水严重冲蚀的凹地,因而形成较差的感官区,这些地区的地形变化高达100m。对此,卡罗尼电力公司对采料场实施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恢复计划”,目的是恢复古里水电站工程施工期间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恢复计划”分为引发阶段、恢复阶段、诊断检查阶段、实验阶段、按合同种植阶段、持续处理阶段6个阶段,概念是“以自然恢复的方式拯救自然”。拯救措施主要包括:选择本地主要的植物物种和一些引进的植物物种作为植被,在温室条件下大量种植本地茁壮的树木,将具有抵抗力的禾本豆科类种子与证明能适应采料场生态气候条件的种子混合种植,每年雨季禁止种植,实施与3年后种植期相适应的保护计划,施用生物肥料和低化学肥料,在有雨水和大坝渗漏水的平坦低洼地内设立小型氧化塘。

04.上海天马山世茂深坑酒店

作为全球首个建在废石坑里的酒店,位于上海佘山的世茂深坑酒店无疑是个奇特的工程,建造方式、建筑结构与传统建筑的要求均大不相同,建成后或成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酒店,被称为世界建筑奇迹。

“深坑酒店”位于上海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脚下,是一座深达80米的废弃大坑,该深坑原系采石场,经过几十年的采石,形成一个周长千米、深百米的深坑。世茂集团充分利用了深坑的自然环境,极富想象力地建造一座五星级酒店,整个酒店与深坑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自然、人文、历史的集大成者。

“深坑酒店”由上海世茂集团投资建设,是世界上首个建设于坑内的五星级酒店。酒店配备水下情景套房、空中花园、壮观瀑布、钢结构抗9级地震建筑等。2013年3月,深坑酒店正式动工。2013年10月21日,坑壁和坑底岩石进行了首次爆破,建设方预计,2017年底酒店可实现工程竣工,建成后或成为世界上海拔最低的酒店。

“深坑酒店”地上三层、地下17层、水下一层,并设有蹦极等娱乐项目。整个投资在6亿元左右,含天然室内花园、大型景观瀑布、景观总统房、水中情景房等。酒店海拔负65米,有望成为世界上人工坑内海拔最低的酒店。酒店客房沿崖壁而建,面向横山,充分彰显“融于自然”的设计理念。主楼使用玻璃和金属板材,曲线的立面形式源于“瀑布”。所有酒店客房都设置退台的走廊和阳台作为“空中花园”,可以近距离观赏对面百米飞瀑和横山景致。结合酒店基地采石坑的特点,酒店还引入了蹦极中心、水下餐厅、景观餐厅、水上SPA、室内游泳池等适合崖壁和水上活动等多种娱乐服务。除蹦极中心和景观餐厅位于地面层外,其余项目均临水设置。

05.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辰山植物园的矿坑花园利用采石矿的天然地形所建。在生态修复与文化重塑的策略基础上,通过极尽可能的链接方式,场地潜力得到了充分表现。一处危险的、不可达的的废弃地已经转变为使人们亲近自然山水、体验采石工业文化的充满吸引力的游览胜地,有着鬼斧神工的天然之美,灵韵浑然天成。

位于上海松江佘山风景区内的上海新植物园—辰山植物园,园址内松江十二峰之一的辰山,曾作为开采建筑石材的场地,山体受到了挖掘的严重破坏。辰山山体位于佘山镇境内,在县城北约9.5km,西佘山西南约2km,属天目山余脉。辰山山体东西长700m,南北宽约300m,最高点海拔71.4m,总面积12公顷。辰山岩石主要为酸性流纹岩,局部夹凝灰岩及火山碎屑岩。山东面为辰山塘,南麓是辰山镇。采石挖掘在辰山的西南和东南两部分山体上进行,形成东西两个采石坑遗迹区。其中采石坑西区总体面积46200平米左右,坑底东侧底部由采石形成一深潭,面积10700平米。矿坑花园是一个以西矿坑为主体而改造的具有特色的花园。

设计师把矿坑花园分为三个区:深潭区、平湖区和台地区。在深潭区设计师创造性的设计了一条由倾斜的钢筒、弯曲的钢板栈道、人工改造的“一线天”景

观以及蜿蜒的木制浮桥构成的观赏路径。在路径的最后,设计师还爆破开凿了一条150m长,高差达25m的隧道,从而建立了东西矿坑之间的联系。在平湖区,设计师通过挖池填土重新塑造地形,并形成新的“镜湖”和“望花台”景点。在台地区,设计师用生锈钢板与毛石墙重新构建了节奏性变化的立面序列,其次通过设置不同的登山道来引导人们到达台地的顶层,并参观具有多种植物的“秘密”空间。

06.浙江绍兴东湖风景区

绍兴东湖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秦朝,秦汉时期,东湖一带成为采石场,隋朝时开采达到顶峰。大规模的开山取石,经过千百年工匠的辛劳,东湖如鬼斧神凿一般,成就了无数的悬崖峭壁。清朝时,陶浚宣在此构筑园林,仿造桃源的意境,在湖上筑堤为界,堤内是湖,架桥建亭,于此东湖成为浓缩越国山水精华之地。

东湖位于绍兴古城的东部,距离古城约六千米,以崖壁、石桥、湖面、岩洞巧妙结合,成为国内著名的园林,属于浙江省的三大名湖之一。绍兴东湖虽然小,但由于它的奇洞、奇石所形成的的奇景使东湖成为稀有的“湖中之奇”。东湖原来是一座青石山,汉代之后,这座山便成了当地的一处采石场,经过长时间的开采,几乎挖掉了半座青石山,从而形成了高约50多米的悬崖峭壁。开采工人又往地下挖了20多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长为200米左右,宽为80米左右的清水塘。东湖利用了它原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并且借助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在采石场建起一座围墙,将水面加宽,从而形成美丽的东湖。通过长期的人工修饰,如今东湖已经成为了一处巧夺天工的大盆景。设计师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利用原有自然环境-采石场,在此基础上再加以人工的修复,达到了自然与人工的天然合一效果。

07.唐山南湖生态公园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改造前是经过开滦130多年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降区,是全市采沉区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一个。自1996年起,唐山开始实施南部采沉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形成了南湖公园。目前南湖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大型城市中央生态公园。

唐山南湖景区位于市中心以南,是唐山市采煤塌陷区中对城市影响最大的一个。经过几十年的沉降,塌陷区平均高度较市区低约20m,周边居民陆续搬迁,

这里成了人迹罕见的废弃地。上世纪末唐山市政府开始对其进行景观生态治理,采沉区改造步骤为:(1)生态恢复,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采沉区处理、植被恢复等;(2)公园建设,建设城市公园、博物馆、休闲娱乐中心等;(3)综合开发,在建成城市公园后对周边土地实施综合利用、综合开发等。南湖地区景观生态设计包括:(1)根据地质勘测确定规划期内塌陷波及区域和影响范围,估测积水范围,并进行建设适宜度分析。(2)地形的改造和土壤的改良。结合地质勘测和场地内遗留物质的生态学特性进行“凿水造山”工程。(3)水系统整治。第一阶段,地段内污染的青龙河改道与新形成的水面景观相分离。第二阶段,随着河道的迁移,对现状湖面进行清污,抽干湖水,清除垃圾,形成一片大的水面。大片沉降区的地表土壤及植物层将被清除,掘出的肥沃土壤转移到粉煤灰场和垃圾山,使在原有不毛之地上生长植物成为可能。(4)景观生态系统——由田园小网格、边缘公园、绿地草场、芦苇地等组成的生态网络,从生态和美学角度考虑,使城市与绿地相互渗透,并界定了从开敞的水面到陆地的边界,发挥其生态效应,使采煤塌陷区形成了特色景观。

08.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地质公园

古矿冶遗址旁的露天采坑落差444米的人工峡谷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境内,“矿冶大峡谷”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核心景观,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铁山区境内,著名的汉冶萍煤铁公司的“冶”即指大冶铁矿,历经百年开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形成了落差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为了治理生态环境,该矿投资数千万元形成了亚洲最大的硬质岩复垦基地。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设计中,通过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手法来恢复矿山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将矿区的“十大亮点”与公园建设“无缝对接”,把公园开发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弘扬矿冶文化,再现矿冶文明,展示人文特色,提升矿山品位,打开旅游新路上,定位在“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教学基地、文化展示基地、环保示范基地”。它充分展示了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矿业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集旅游、科学活动考察和研究于一体的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园区分为“地质遗迹展示区、采矿工业博览区、环境恢复改造区三大板

块,设有日出东方、矿业博览、井下探幽、石海绿洲、雉山烟雨、灵山古刹、千年银杏、九龙洞天等八大核心景区。

09.英国伊甸园

英国伊甸园位于英国康沃尔郡,在英格兰东南部伸入海中的一个半岛尖角上,总面积达15公顷。其所在地原是当地人采掘陶土遗留下的巨坑,该工程投资1.3亿英镑,历时两年,于2000年完成,2001年3月对外开放。在开业的第一年内就吸引游客超过两百万,开业至今游客量过千万。

英国伊甸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温室,它汇集了几乎全球所有的植物,超过4500种、13.5万棵花草树木在此安居乐业。在巨型空间网架结构的温室万博馆里,形成了大自然的生物群落。其目标宣言是“促进对植物、人类和资源之间重要关系的理解,进而对这种关系进行负责任的管理,引导所有人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伊甸园是围绕植物文化打造,融合高科技手段建设而成的,以“人与植物共生共融”为主题的,以“植物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朋友”为建造理念,具有极高科研、产业和旅游价值的植物景观性主题公园。

由8个充满未来主义色彩的巨大蜂巢式穹顶建筑构成,其中每4座穹顶状建筑连成一组,分别构成“潮湿热带馆”和“温暖气候馆”,两馆中间形成露天花园“凉爽气候馆”。穹顶状建筑内仿造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展示不同的生物群,容纳了来自全球成千上万的奇花异草。

“伊甸园”的穹顶由轻型材料制成,这个材料不仅重量轻,而且有自我清洁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回收。此外,伊甸园里的其他建筑也都采用环保材料和清洁可再生能源,可以说伊甸园本身就是一个节能环保的典范。

实现了在一个已经受到工业污染和破坏的地区重建一个自然生态区。

10.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境内,"矿冶大峡谷"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核心景观,形如一只硕大的倒葫芦,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占地23.2平方公里,分设大冶铁矿主园区和铜录山古矿遗址区,拥有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基地,是中国首座国家矿山公园,湖北省继三

峡大坝之后第二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同时在2013年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通过生态恢复的景观设计手法来恢复矿山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把公园开发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弘扬矿冶文化,再现矿冶文明,展示人文特色,提升矿山品位,打开旅游新路上。打造“科普教育基地、科研教学基地、文化展示基地、环保示范基地”,为人们提供一个集旅游、科学活动考察和研究于一体的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主题。

园内设“地质环境展示区、采矿工业博览区、环境恢复改造区”三大板块,以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亚洲最大硬岩复垦林为核心,观赏绿树成荫桃李芬芳石海绿洲,展示“石头上种树”的生态奇迹。

划分“日出东方、矿冶峡谷、矿业博览、井下探幽、天坑飞索、石海绿洲、灵山古刹、雉山烟雨、九龙洞天、激情滑草”等“十大景观”,使游客体验到“思想之旅、认识之旅、探险之旅、科普之旅”,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地域的游客求知、求新、求奇、求趣的需求。

?以生态恢复景观设计为手段,恢复矿山公园的生态环境,再现怡人的自然生态景观,创造良好的游览环境。

?以深厚、悠久的矿山工业文化为内涵,保护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迹,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力求将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展现给游人。

?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景观要素,景区设置、景点命名、建筑形式、雕塑小品都力图体现矿山生态恢复主题。

植物修复案例

拿什么拯救重金属污染土壤? “土壤中毒”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在广西、云南、湖南等一些受到重金属污染区的土地上,原本正常生长的农作物会被超标的重金属毒死,人们难觅蔬菜和粮食的踪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环保部此前估算的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也称,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同斌研究员告诉记者,因矿产资源采掘不当而使废弃采矿地大量裸露,并通过水流等途径污染农田,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威胁人类健康。 他说,土壤污染问题的“弱势”,跟其隐蔽性和滞后性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比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有砷、镉、汞、铬、铅、镍、锌、铜等,尤其是砷中毒的事件,我国每年都有报道。 但土壤的安全,又涉及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事关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污染土壤的修复迫在眉睫。 ——谁来拯救——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传统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陈同斌研究员说,像淋洗法修复土壤,用化学溶剂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清洗,把重金属洗去,

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办法,但是淋洗法除了耗费巨大和工程量大之外,还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相对来说,借助植物特殊功能修复污染土壤的植物技术以其安全、廉价的特点正成为全世界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陈同斌主持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砷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并建立了第一个植物修复示范工程。他们的研究证实,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千分之八,大大超过植物体内的氮磷养分含量。 “植物修复可以细分成植物富集、植物稳定、植物阻隔等很多类型。但是目前植物修复的重点方向主要集中在以去除重金属为目的的植物萃取技术。植物修复萃取技术首先需要筛选和培育特种植物,特别是对重金属具有超常规吸收和富集能力的植物——俗称‘超富集植物’,种植在污染的土壤上,让植物把土壤中的污染物吸收起来,再将植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加以回收利用。”陈同斌说,“大部分植物吸收的重金属都集中在根部,而超富集植物地上部分的吸收量要高于根系的吸收量。能成为超富集植物,一是植物在有毒重金属污染胁迫下生物量不能减少;二是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含量应该高于土壤中的含量。这样的超富集植物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推广应用。” ■专家释疑 陈同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是我国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矿山生态修复的是什么内容

矿山生态修复的是什么内容 矿产资源是非常重要的非可再生自然资源,它既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煤炭、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类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状态已经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污染治理、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是解决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研究发展迅速,矿区土地的生态复垦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为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应依据矿山不同开采时期的技术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制定和调整相应的复垦和生态修复方案,做到采矿与生态修复的一体化、同步化,最终实现矿山生态功能的修复。 一、是什么? 到底什么是生态功能修复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高吉喜认为,生态修复一定要从简单的复绿过渡到生态功能修复,总体上应该重新建立一个完整功能性的生态系统。但是,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决不仅仅是植被的恢复。所以,生态功能修复一定要强调已经破坏或者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 矿山生态修复也绝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还要考虑到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匹配的经济、社会系统的修复,这两个系统一定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 我国现在的生态修复范围比较大,不能刻意、盲目追求特定的修复状态,必须要根据矿山所处的区域、位置以及生态适宜性来设定生态修复的目标。 那么,生态功能修复的目标是什么?首先,要考虑生态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怎样的稳定修复;其次,修复以后能否达到比较好的生态系统结构;最后,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达到比较好的生态功能,比如水源涵养功能、水土保持功能、游憩娱乐等。

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案例解析

: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根据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人员、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30%以上。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可见,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这些技术已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起到借鉴作用。 ■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 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 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 修复工程量:6.5万m3 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2005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件(2005规意选字0356号),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 修复效果: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符合居民土壤健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 点评:作为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在行业内起到了标杆作用,采用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处置污染物做到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阻隔填埋方法处理,需要注意施工质量,免得施工不当引起二次污染。 ■南方某热电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项目运作模式及案例分析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项目运作模式及案例分析 一、土壤修复市场融资模式 (一)污染方付费模式。污染方为治理责任人为土壤修复付费为土壤修复的主要原则。对于搬迁企业造成土壤污染的,由企业承担治污责任。“土十条”出台后,更是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责任由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承担。责任主体发生变更的,由变更后继承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个人承担相关责任;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或双方约定的责任人承担相关责任。责任主体灭失或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二)受益方付费模式。部分具有商业用地价值的土地修复采取受益方付费模式,对修复后土地进行再利用的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土地储备部门承担土壤修复费用。该模式对于无法落实污染责任人的一二线城市工厂搬迁地块修复项目中具有普适性。由于城市地价较高,修复后的土地作为商业用地具有较高经济价值,房地产开发商和地方土地储备部分可以直接从修复后的土地使用或流转中获得利润,可行性较高。 受益方付费模式分为两种:一是政府直接出让受污染土地给土地开发商,由土地开发商出资负责土壤修复,对

修复后达标的土地进行再利用获得收益;二是由政府出资负责污染土地修复再将修复后达标的土地出让给土地开发商,有关部门从土地流转中获益。 (三)财政直接出资方式。出于我国土壤修复的实际情况,大量受污染土壤已经无法找到污染责任人而治理土壤污染又缺乏良好的收益机制。许多缺乏收益机制的受污染土地的治理只能依靠政府资金。 (四)财政出资回购方式(BT模式)。部分金额较大的土地修复采取BT(建设-转移)模式。该模式下,土壤修复公司通过投标方式取得项目,在建设期先行垫资对污染土地进行修复,项目完成验收后一段时间内政府向企业支付合同款回购修复场地。BT模式可缓解合同采购方资金压力。 二、中国土壤修复项目投资状况 (一)土壤修复治理项目。中国土壤修复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据统计,我国约43.75%土壤修复项目规模较小,集中在5000万以下。2亿以上相对大规模项目比例仅占18.75%。与美国和欧洲分别已修复30283处和80700处污染场地项目相比,我国已修复的场地数不超过200个,土壤修复市场尚处萌芽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 (二)土壤修复项目分布。全国土壤修复类项目主要分布在11个省直辖市地区,且主要集中在江浙沪、鄂湘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分析

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 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硏究制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历史遗留矿区生态修复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开展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勘查标准的研究及制走,大力推进绿色勘查项目示范工作。各地通过规划、标准、政策的制走实施,谋划部署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 为形成〃加快还旧账,不再欠新账〃的治理局面,对于生产矿山,通过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制度, 推进保证金改基金制度,探索建立动态监管制度,推动形成较为完备的监管体系。对于废弃矿山”通过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指导省级财政专项投入”加强政策激励与引导,不断加大废弃矿山治理力度。 (一)完善和推进各项制度 完成中央深改委确定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制度改革任务,完善〃二合一"方案审查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减轻企业负担。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方案编制〃三合一〃改革,突出矿山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 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改基金制度改革。督促各地按照〃应返尽返〃原则加快返还企业保

证金,截至2019年4月,全国返还保证金 292.5亿元。同时,指导各地加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 (二)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 落实蓝天保卫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重大部署。2019年4月,印发《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19〕33号)。2019年5月,召开重点地区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会,部署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各10 千米范围内和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等7个省(区、市)34 个重点城市周边20千米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拟于2020年底完成。 (三)落实治理资金、开展工程试点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通过前两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安排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计划治理面积约2.58万公顷。 自然资源部与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共同完成第三批工程试点竞争性评审等工作。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支持内蒙古等14个省(区、市)实施试点,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140 亿元,其中包括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内容。 (四)矿山恢复治理情况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1 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 矿产资源开发区的地质环境不仅由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更受人为的矿山资源开发活动影响,因而呈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 张卫东等[1]认为,矿山地质环境具有资源和环境双重属性, 较大的地质环境容量和良好的地质环境质量有利于矿业的正常生产, 脆弱的或恶化的地质环境影响和制约矿山正常生产。矿产资源开发区大多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 或崩塌、滑坡、泥石流原生灾害高发的山地地区,其开发活动触发和产生了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一方面是原生地质环境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人为地质作用使其形成复杂化。大规模、高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已成为影响和改变矿区地质环境的最活跃、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力, 成为加剧矿区地质环境变化的“催化剂”。 徐友宁[2]提出,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亦称矿山地质作用(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弃土堆渣的堆积作用等塑造了人工地貌景观, 改变了地应力的平衡和地表地球化学场等) ,它叠加在矿山原生地质环境上并且与原生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原生矿山地质环境随矿业活动时间、强度而呈现复杂的、动态的变化。 2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2.1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类 作为当代环境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影响矿产资源的开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关乎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对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并调查其空间分布,有利于因地制宜,有效地指导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评价、预测预报和保护治理等工作。 武强[3]依据矿山存在问题的性质(不考虑工业灾害问题),将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为了“三废”问题,地面变形问题,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沙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五类。其中,“三废”问题分为固相废弃物,液相废弃物,气相废弃物污染3类;地面变形问题分为开采沉陷、地面岩溶塌陷、地面沉降、边坡、地裂缝、崩塌、泥石流7类;矿山排(突)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分为岩溶矿床和西北采煤保水问题2类;沙漠化则分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矿山沙漠化和油田沙漠化问题;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2类。 2.2 我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 何芳等[4]在研究全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分布、规模、危害等因素的基础上,首次将影响中国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的区域划分为戈壁沙漠沙地区、平原盆地区、黄土高原区、中低山丘陵区、中高山地区、多年冻土区等6 大地质环境区,研究了各地质环境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布特征:戈壁沙漠沙地区属生态环境脆弱区,自然环境条件差,矿业开发应防治的是土地沙化的加剧和水资源、植被资源的破坏;平原盆地区煤矿山的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泥石流、崩塌,金属矿山的水土环境污染,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占用与破坏,非金属矿山的地面塌陷、景观资源的破坏是区内的主要问题;黄土高原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水资源相对缺乏、植被稀疏、再生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开矿造成的水土流失、水环境破坏和污染、植被破坏及黄土边坡的崩塌、滑坡是开矿需要防治的主要问题;中低山丘陵区

最新我国八大土壤修复案例解析

精品文档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将土土壤修复产业:土壤修复产业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根据美国个阶段,即准备阶段、起步阶段、跃进阶段、调整阶段。壤修复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4 技术人员、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仍是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当前我国土壤修的研发或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仍处在初期阶段,201530%以上。1%复产业的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已经达到。可见,我亿元增长67%2014年的12.74亿元,比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 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些技术已什么样的修复技术才能适应市场发展,作为土壤修复行业起步阶段的我国,为此,本文盘点了近年来国内土壤修复典型工程案例,案例详?经在哪些工程中成功落地呢希望能对土壤修复技术市场工程简介及修复效果,细列出了修复项目名称、主要修复技术、起到借鉴作用。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 目标污染物:四丁基锡、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滴滴涕、重金属铅、镉等有害化学物质主要修复技术:水泥窑焚烧固化处理技术、阻隔填埋处理技术 m3 万6.5修复工程量:施工单位: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邻苯二甲土壤中含有四丁基锡、工程简介:北京化工三厂作为化工生产基地近五十年,年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文酸二辛酯、滴滴涕和重金属铅、镉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2005 ,该场地被规划为宋家庄经济适用房项目建设用地。)0356(2005件规意选字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符合居民土壤健修复后的北京化工三厂土壤各项指标经北京市环保局检测,修复效果:康风险评价建议值标准,该工程为国内首例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采用水泥窑焚烧固化处在行业内起到了标杆作用,点评:作为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阻隔填埋方法处理,需要注意施理技术,处置污染物做到了无害化、工质量,免得施工不当引起二次污染。 南方某热电厂污染场地修复工程■ 二硝基4-二硝基甲苯、2,,,2-二氯乙烷、苯并(a)芘、26-目标污染物:邻甲苯胺、1 甲苯、砷、镍修复工艺:原位化学氧化、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原位热脱附、原地异位间接热脱附 。,地下水修复工程量8292 m3修复工程量:土壤修复工程量18483 m3 240天修复周期:施工单位: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年停产。2008工程简介:该场地位于我国南方某城市,其前身一期工程为热电厂,于该场地土壤与地根据场调报告,根据后续用地规划,该场地将规划为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二氯乙烷、氯乙烯、多环芳烃等易挥发的有机,2-1下水均受污染,污染物包括邻甲苯胺、该项目是国内第一个集四项修复工艺于一身的污染修镍两种无机污染物。污染物,以及砷、复工程。 修复效果:达到修复目标值。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原位热脱附、原地异位间接热脱附四通过原位化学氧化、原地异位固化稳定化、点评:项修复工艺,彻底解决了项目土壤污染问题,开启了综合修复工艺的先河。)世界银行多氯联苯管理与处置示范项目(POPs处置管理与示范项目■主要污染物:多氯联苯 精品文档.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及技术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开展是为了避免矿山生态结构持续恶化的重要措施,其在实际中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矿山可以科学、持续的发展必须要在其生态恢复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对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找出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来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文章在矿山生态修复的特点及要求上对其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的方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其包括植被恢复、生物恢复、废弃物处理等部分,并提出在矿山生态修复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复垦工作,利用这些技术原理对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行全面的解读,以此来保证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恢复,进而使矿山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的发展。 标签: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法;理论 矿产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其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在矿产资源被高度开采的情况下是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种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是在矿产开采中不可避免的。目前由于矿山生态遭到破坏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结构损坏、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受到污染、气候环境变化、土地生态退化、生物减少等情况,而这些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长时间作用下会致使矿上生态功能结构的衰退,严重时还会致使矿山变为荒山。因此必须要通过修复、重建、复垦等方式来改善矿山生态环境,避免因矿山环境受到破坏而造成严重生态问题。 1 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发展 1.1 矿山生态修复的概念 在矿山因过度开发或是过度损坏后其生态结构及功能出现衰退及消失等情况就需要进行生态修复来对矿山生态进行改善,以此来避免矿山因生态功能完全消失而变为荒山。目前在我国的矿山生态修复中将因生产建设或是自然灾害损毁的矿山归类为需要进行整治修复的区域,采用适当的治理措施来帮助矿山重新恢复为可进行活动及具备基本生态功能的状态。对于矿山生态的修复其并不是要求使矿山生态环境完全恢复成受到破坏之前的生态原貌,其主要是根据矿上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来恢复其所必须的部分,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回归为可利用的状态。 1.2 矿山生态修复的理论 目前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主要应用的是生态演替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指在生态恢复中通过矿山中各类植物的演替及发展来形成一个完整且稳定的生态部落,此种理论的应用决定了在矿山生态修复中的整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以此来保证矿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在生态演替的过程中其需要经过一个较为漫长的阶段,为此在矿山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工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减少生态演替的时间。同时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中其包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摘要:环境可以成为污染从人的活动无论是通过无意释放事件,如今工业,如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紫金山铜矿湿法厂发生铜酸水渗漏。这产生了既要限制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排放量,而且要修复现有污染的热点地区。整治是长期给予了一个特定环境清洁车厢(如土壤或水体),以减少特定污染物的水平,到可接受的浓度。植物修复是一个补救机制,可以用来清理环境污染物的范围它涉及到土地用途的植物,可以容忍和污染,甚至在某些类型的茁壮成长环境,以减轻负担的具体污染。 关键词: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can be from human activity whether polluted by inadvertently released in just happen, now the zijin mining of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as a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such as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control ZiJinShan copper wet sour water leakage occurs the copper. It has to restrict access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o repair pollutants existing pollution hotspots. Regulation is give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for cleaning cars (such as soil or water), in order to reduce levels of pollutants, specific to acceptable levels. Phytoremediation is a remedy mechanism, which can be used to clean the scop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it involves the use of land plants, can tolerate and pollution, even in some types of thrive environment. Keywords:mine and surrounding area;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phytoremediation 矿产资源的开发在为国家提供重要战略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生态破坏等严重后果。矿冶活动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因采矿累计占用、破坏土地达743 万hm2,且每年仍以4万hm2 的速度递增,而全国受矿业影响的土地复垦率却只有13.3%,且其中主要是煤矿山相对较高的复垦率贡献,而金属矿山的复垦率相对较低,这与发达国家75%的复垦率相差甚远。此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由地球化学链、食物链进入生物体,给矿山及其周边地区居民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甚至社会和谐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对矿区污染土壤的生态恢复就显得十分重要[1]。 1 矿山废弃地生态重建的实践 1.1 矿山废弃地复垦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矿山废弃地的复垦利用已经受到了普遍关注。矿山废弃地分布广,环境污染严重,它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实践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矿山废弃地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是在正确评价废弃地类型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进而使生态系统实现自行恢复并达到良性循环 [2]。 矿山废弃地隶属各种尺度的景观类型,不同类型矿山废弃地具有不同的生态重建途径。影响矿山废弃土地复垦潜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4类14个亚类因子.并划分为6个等级[3].对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系统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①矿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阶段、类型、过程对效益的影响;②矿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⑧矿区未来空间待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类型的划分;④矿区时空变动地貌的水土保持布局模式;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规划的方法[4]。在废弃地上铺盖厚约20cm 垃圾及20 kg/m 石灰提高了尾矿pH值并降低了电导率,而且较有效地防止了下层尾矿的酸化,植物生长也较好。

环境修复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

环境修复之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社会发展离不开资源的综合利用,矿产资源是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金属矿产资源需求量逐渐增大,使得金属矿山开发力度加大,致使矿山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金属矿山开发引起的地质灾害、水土污染等。如果不加以人为的治理和干扰,那么最终将会导致采矿区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建设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有可能会引发大的地质灾害,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矿山土地复垦技术,实现矿区生态重建。 1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矿山开采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矿山开采有两种方式,露天开采和井下开采。矿山开采不仅要建设工业场地、采矿场,还有表土场、废石堆场等设施建设。矿山工程建设包括将这些场地的土壤和植被移除。表土层剥离时原有的矿区地

貌、土壤和植被将被破坏,土地利用类型将被改变,丧失土地原有功能。表土场、废石堆场等设施建设将占用土地,同时还要铲除或压占原有地表植被,减少矿山植被覆盖面积。露天采场在矿山运营期不断采掘和扩大,对地表生态环境造成持续的扰动影响。随着露天开采的进行,堆存的岩石越来越多,废石堆场占地范围也会随之增大。井下开采可能产生采空区塌陷,破坏岩体原有的平衡状况,地表土壤、植被等也受到破坏。矿区土壤污染和退化、废渣排放、植被减少等因素影响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对矿区景观生态格局产生严重破坏。 1.2矿山开采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 矿山废水主要来自矿山开采、冶炼和洗矿。采矿过程中产生尾矿、采矿废石以及矿坑排水。矿床开采将矿物暴露在地表,致使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加大了释放至矿山生态环境中的金属污染物。暴露在地表中的采矿废石和尾矿含有硫化物,氧化形成酸性物质,致使矿坑排水变为酸性,重金属污染物在酸性水中的释放能力较自然风化的释放能力要强得多。尾矿、采矿废石伴随着雨水的淋滤和溶解,矿物的可溶成分释放在废水中。矿石冶炼产生电解吸收液、冷凝液、冲渣水、烟气净化废水等。电解吸收液、冷凝液酸性较强,含炉渣微粒的冲渣水温度较高、重金属污染物含量高。烟气净化废水中带有悬浮物。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都含有重金属污染物。选矿过程中产生尾矿水,矿石与选矿用水量的比例为1:5-10,尾矿水水质随选矿种类的不同而又差异,主要含有石灰、硫酸钠、硫酸铜、硫酸等无机药

矿山修复案例

门头沟区龙凤岭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试验示范工程 由门头沟区水土保持试验站等单位完成。门头沟区内矿藏丰富,其中以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并有近700年的开采历史。经调查,截止到2004年底区内废弃矿山133个,总占地面积866.65公顷,弃渣总量144190立方米。这些矿山企业大都分布在108、109国道两侧和名胜风景区沿线,大量煤矸石山和采石弃渣由于无人管理,天长日久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风化分解,形成沙土,大风吹过,扬尘四起,不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堆放在山坡和沟道的大量煤矸石和采石弃渣,为泥石流和山洪的爆发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条件,极易产生泥石流,给人们生命和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光岩裸地散布于区内主要景点和交通要道沿线,形成山体之中的斑秃,影响了区内的景观效果,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多年无序开采,使得山体伤痕累累,远远望去就像人头上长的“牛皮癣”一样,让人心痛。 作为首都的西部屏障,如何治理废弃煤矿、采石场以及河道荒滩,以遏制风蚀危害,防治水土流失,实施生态修复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该项目于2005年开始进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验示范,为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的“新北京”,承办“绿色奥运”作了有益的探讨。 修复前后 该项目采用的技术原理:项目将紧紧围绕工程建设目标,通过结合重点工程建设,进行单项技术成果的直接应用,及成熟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解决工程中各项技术难题,建立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示范价值的模式区,向周边辐射推广。

并通过建立一定面积的试验示范区,进行初步成果的中试、开展科学研究、积累基础数据与资料,加快门头沟区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为切实提高工程科技含量、确保工程质量提供技术保障。 该项目的关键技术创新点:试验示范工程在治理中应用了双向格栅、生态植被毯、植生基材喷附等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提出的植物品种选择和品种组合模式,为本地区大范围公路边坡、采石厂、矸石山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具有较突出的推广应用价值,目前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种技术创新组合示范如下: ①简易植被恢复基材喷附;②挂双向格栅+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生态植被毯;③挂三围网+植被恢复基材喷附;④生态植被袋生态防护;⑤客土大苗造林; ⑥浆砌石坡脚挡墙+攀缘植物垂直绿化;⑦生态植被毯铺设;⑧生态灌浆+植被毯铺设;⑨清淤土整地+撒播植物种子;⑩岩面容器苗垂直绿化。 该项目经过示范、辐射与推广,能够明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效果,增添旅游亮点,增加旅游价值,扩大农民的收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会减小或消除风沙、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生态灾害,间接地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任务的由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编制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任务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法律法规........................................................................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投资估算依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指导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基本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技术路线............................................................................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矿区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自然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理位置与交通.................................................................... 错误!未定义书签。 气象气候................................................................................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表水....................................................................................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下水....................................................................................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地形地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区工程技术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区地质构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地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带及矿床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_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_李瑞琪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初探 ——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为例李瑞琪,王琴* (湖北工业大学土木环境与建筑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 煤矿废弃地在我国矿业废弃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环境影响和土地破坏严重,治理修复的需求十分迫切。以煤矿废弃地 景观再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煤矿废弃地所具有的潜在景观功能和利用条件,探讨煤矿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从而总结出具有规律性、可以推而广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本文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与岩石园为例,依据相关理论,探讨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模式的实现途径 。 矿山 废弃地;生态恢复;景观设计;矿坑花园 成新的景观元素,使它成为新兴矿业文化资源。 2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与研究意义2.1矿山废弃地成因分析 釆煤受损土地在我国总量庞大、分布广泛,逐年递增,有效复垦不足,造成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地表景观、植被、水资源、大气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土壤的侵蚀和破坏使地表生物量减少,矿区原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减弱或完全丧失,生态完整性遭到破坏;破坏地表景观,使原有地表形态、自然外貌特征发生巨大改变,形成大尺度的地表创面或使地表荒凉萧条,并逐渐丧失自然特征和美感,与周围未开采区域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破坏植被,或者使土地退化,难以支撑植物生长;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有毒气体释放和扬尘造成大气污染;滑坡、崩塌、塌陷、地裂、泥石流等引发地质灾害;影响矿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等[4]。因此,如果能在煤矿废弃地的治理修复和城市绿地开发建设中找到契合点,利用釆煤后损毁的土地,进行基于风景园林学的修复利用,并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将是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2.2研究的意义 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依赖于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我国目前逐渐重视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一般可通过对废弃矿山原有的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和再利用,使退化的景观得以恢复,寻求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统一。废弃地可以用景观设计手段来解决废弃矿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5]。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废弃矿山的地形、矿业设备、地质遗迹、矿坑、水体、植物等可利用的资源,以景观生态学与相关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对废弃矿山景观进行设计与规划,恢复矿山的生态的同时开展矿业遗迹展示、工业旅游、科普知识教育、生态游憩与观光,以此来完成使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和变矿业弃置地为绿色环保公园的目标[6]。 由于我国矿产开发长期处于无序状态,加之加工的技术总体比较落后,且矿山企业普遍重资源开发、轻 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因此,矿山开发不仅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还严重影响了以矿产为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如何对矿山进行生态恢复,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矿山废弃地的建设拉开了改善矿山环境行动的序幕。而矿山公园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生态恢复和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重新建设矿山废弃地是实现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1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相关概念 废弃地是指弃置不用的土地。从广义上说,废弃地是指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形式中产生的种种没有进行利用的土地。它包括矿区废弃地、工业废弃地、垃圾填埋场地等多种类型[1]。 矿山废弃地是指因采矿活动所破坏和占用的,未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矿山开采过程中,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统称为矿山废弃地[2]。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是指对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矿山废弃土地,运用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逐步恢复和重建其不完善的生态系统调控能力,实现矿山废弃地的可持续发展[3]。1.2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的概念 矿山废弃地景观设计是指对矿山废弃地恢复的基础之上,运用景观规划的一系列方法,对项目恢复后进行美学改造。秉承矿业地域文化特点,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将原废弃地的矿业元素重组、整合改造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QD14038)资助作者简介:李瑞琪(1991-),女,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通讯作者:王琴(1986-),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讲师,从事园林植物与城市生态方向的研究。 2016年第12期现代园艺1 39〇DOI :10.14051/https://www.360docs.net/doc/9d9784773.html,ki.xdyy.2016.23.206 网络出版时间:2017-01-05 14:44:21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d9784773.html,/kcms/detail/36.1238.S.20170105.1444.176.html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发展现状 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矿产资源种类较齐全的、矿产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找矿技术和矿产开发技术的提高以及能源需求量大幅增加,矿山开发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矿产的开采、矿山的开发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使得被开采的矿山及其周边留下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甚至是灾难。 正是基于以上情况,中国人开始着手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矿山生态环境破坏系统包括开挖、压占、坍塌、水土流失、尾矿砂库等,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很大的位移,是一种典型的退化生态系统。而矿山生态修复即矿山领域的生态修复。可以说,它是缓解土壤流失、荒漠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截至2014年底,全国矿山复绿工程已经完成全国总量的11%,正在完成占全国总量的14.08%,未复绿的占74.94%。有分析认为,尽管正在逐步推进,但“十三五”期间,矿山生态修复仍任重道远。 中国的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开始较早,大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修复生态学方面的研究工作才开始起步,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科研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同时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矿山生态修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示,近年来,各地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被认为是一代中国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我救赎”。 截至2014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资金901.8亿元,已治理恢复毁损土地81万公顷,治理率为26.7%,治理矿山3310座,总面积10.3万公顷;截止到2015年,全国共投入治理资金超过900亿元,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面积超过80万公顷,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有效恢复。 国土资源部部长要求,大力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企业负责、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新模式,开创工作新局面。 如今,全国31个省(区、市)已全部出台并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应缴保证金矿山数量99006个,已缴85893个,占应缴总数的86.76%;应缴总额1598.69亿元(含山西省保证金380亿元),已缴867.74亿元,占应缴总额40.02%。 根本之道仍在于制度建立 不过,尽管投入巨大,治理力度不小,但矿山修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收到成效。有上千年历史的湖北大冶铁矿就用了20余年,才逐步完成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航遥中心的调查结果则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废弃矿山面积为仍需治理矿山面积的9.5倍,废弃矿山的治理力度有待加强。从这些公开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矿山生态修复形势依然严峻。 对中国的矿山生态修复而言,建立完善的土地开垦体系、法律法规,以及成熟的管理制度,将不仅有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