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技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技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技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

2018年第8期

现代园艺

基于海绵城市技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

李文凤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生态驳岸形式多样,根据水体断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对立式驳岸、斜式驳岸、阶梯式驳岸3种主要类型。但

其共同的特征便是模仿自然岸线的可渗透性特点。在分析生态驳岸3种类型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技

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内容,为指导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阶梯式;生态驳岸;海绵城市

1概述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这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专门下发指导性文件。2014年,住建部城建司发布了工作重点,并明确提出要“防治内涝,建设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要求全国各地要加强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让被治理的城市像海绵一样,大雨时能够吸水,干旱时能把之前所吸收到的水再“吐”出来。这为各地加快建设海绵型城市提供了顶层指导和设计。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滨水驳岸,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工程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河流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驳岸形式多样,根据水体断面的不同,可以分为对立式驳岸、斜式驳岸、阶梯式驳岸3种主要类型。但其共同的特征便是模仿自然岸线的“可渗透性”特点。这与海绵城市技术的设计理念相一致,使驳岸设计在涨水时吸收水,落潮时将其所吸收的水分吐出来,维持驳岸的安全和美观。

2生态驳岸类型及特点

水体断面与驳岸处理有着密切联系,径流量较大时,需要河道断面较宽,为了保证河道安全,常会建造水闸或堤坝,做好拦河。而当径流量较小时,河道会出现大面积无水现象,景观效果差,并且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为有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多种水体断面设计类型。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立式驳岸、斜式驳岸和阶梯式驳岸3种。

2.1立式驳岸及特点

立式驳岸通常设计应用于河道水体与陆地平面差距较大,或者建筑面积受到客观因素限制时,在没有充裕的空间背景下,所采取的一种驳岸建造模式。立式驳岸设计的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抗洪能力,但河道的亲水效果不理想。随着生态环境理念的引入,通过种植各种亲水植物,增加了河道的视角美感。此外,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种植槽,将水生植物种植于种植槽中,使原本光秃的直墙富有美感和生机,增添色彩变化,生态立式驳岸弥补了传统立式驳岸的单调感,使河道驳岸直墙充满新生命。

2.2斜式驳岸及特点

斜式驳岸具有较强的安全系数以及较强的亲水性,使人能够更容易接触到河道水面。但斜式驳岸设计需要留有足够

大或长的空间,如果单纯利用天然石材进行堆砌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浆砌石块虽然留有缝隙,供水生植物生长,但浆砌石块中的缝隙土壤易干燥,不利于植物生长。此外,过量应用石块浆砌,也破坏了河道景观。生态斜式驳岸设计,大多采用天然石材,利于自然驳岸成形,但石块中的混凝土依然无法让生物自然生长。

2.3阶梯式驳岸及特点

比斜式驳岸设计更具有亲水性,阶梯式驳岸是利用人工修建,城市居民可以直接步入台阶远观,并能够直接与河道水体接触,极大地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水的心理需求。但阶梯式驳岸设计要注意安全,台阶易积水。考虑到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阶梯式驳岸坡度不宜过大,常用于河道横断面较大、坡度较缓的驳岸设计。引入生态理念,利用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将阶梯式驳岸上铺上一层排水垫层,并在上面设置防滑框,覆盖一定程度的土壤,覆土上种植水草或草皮,能够抵御洪水冲刷,还能够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因此,阶梯式驳岸设计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3基于海绵城市技术的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

生态驳岸设计在保证安全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融洽,且富有美感,满足生物多样性。因此,将海绵城市技术及设计理念应用于阶梯式生态驳岸设计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3.1生态驳岸植物设计

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于生态驳岸设计,植物选择是其关键。生态驳岸应注重植物的修复措施,以阶梯式生态驳岸形成的岸栖生物栖息环境为基础,种植符合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陆生、水生植物,并保证阶梯式驳岸结构的稳定,培育、恢复、形成陆生——

—湿生——

—水生的岸边水生植物群落结构,满足“吸水”、“储水”、“吐水”的效果,构建具有水陆交融的自然优美景观以及生态功能齐全的城市水系、园林水体的滨水地带,实现人与自然融洽相处。

3.2近水边缘平面处理

在驳岸下放接近于河道水面部分,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设计,呈现出一幅自然生态栖息,要以海绵城市技术中的自然式风格为主,做好生态驳岸设计,通过蜿蜒曲折、多样变化,并配合一定的植物,将水体或围或突出,营造出围水、亲水的生态画面。

3.3驳岸断面形式设计

作者简介:李文凤(1983-),女,汉族,四川简阳人,研究生,中级职称,主要从事园林设计及建设研究。景观设计

92

--

(完整word版)城市生态驳岸设计专题

城市生态河岸设计: 1 河岸的概念 河岸一般是指同河流水域濒陆的陆地边缘地带,是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河岸作为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通常呈现与水边平行的带状结构,本身具有活跃的物质、养分以及能量的流动,同时作为城市滨水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区和富有吸引力的开放空间,在生态与景观方面具有多重价值。 2 目前我国城市传统河道河岸的 3 种模式: 2.1立式河岸 这种河岸一般用在水面 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 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 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 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河 岸。 2.2斜式河岸 这种河岸相对于直立式 河岸来说,容易使人接触到 水面,从安全方面来讲也比 较理想,但适于这种河岸设 计的地方必须有足够的空 间。 3.3阶式河岸 比之前两种河岸,这种 河岸让人很容易接触到水, 可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但 它很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 工化感觉,且驻足的地方是 平面式的,容易积水,不安 全。上述做法虽能立竿见影, 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 洁、漂亮。但是,它忽视了 人在水边的感受。传统的河 岸主要基于经济安全、节约 土地的目的下进行使用的,具 有很强的防洪功能,但是人工 痕迹太重,对河流的干扰很大, 不利于河流自身系统的发 展。虽然河流自身具有调节 功能,但是对于这种人工痕迹 太重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很难 适应,如今已经逐渐转向生态 型河岸的设计使用。

3 生态河岸的概念与功能 3.1 生态河岸的概念 生态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河岸。它具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地,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3.2生态河岸的作用 生态河岸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湿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生态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如下促进功能: 3.2.1补枯、调节水位 生态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3.2.2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生态河堤上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3.2.3生态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生态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岸的坡脚具有高空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 生态河岸设计 4.1 生态河岸的分类: 4.1.1非结构性河岸:指按照自然水岸的模式,运用自然界物质形成的坡度较缓的水系河岸,又可因人为干扰因素的强弱分为自然缓坡式河岸以及生物工程河岸。自然缓坡式河岸无需过多的人工处理,只需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并按每层厚一几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纱、卵石,形成草破、沙滩或卵石滩。生物工程河岸中生物工程技术要致力于在河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河岸坡,当岸坡的坡度超过自然安息角或土质不稳定时,需要对河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可运用稻草、黄麻、椰壳纤维等自然界原生物质做垫子、纤维织物等,通过覆盖或层层堆叠等形式来组织土壤的流失和边坡的侵蚀,并在岸坡上种植植被和树木。这些原生纤维材料会缓慢的降解并最终回归自然,此时岸坡的植被也己基本形成发达的根系保护河岸。其中原生纤维材料中又以椰壳纤维的性能最佳,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以及耐久性,寿命可长达一年。 4.1.2结构性河岸:按照力学原则,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的河岸,包括混凝土构件河岸、干砌块石河岸、金属笼、土工织物垄河岸等。这种河岸将工程技术与生态绿化结合在一起,其中石材、混凝土等高硬度材料的使用可以抵抗较强的水流冲蚀,提高河岸的安全稳定功能而这些护岸材料的空隙及缝隙又能够提

海绵城市施工组织设计

2015-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 工程 (雨水利用改造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单位:

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准备 三、项目经理及项目管理机构组成情况 四、施工部署及平面布置 五、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 六、施工进度计划及工期保证措施 七、主要机具配备 八、劳动力安排使用计划 九、施工平面布置和临时设施布置 十、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十一、关键工序、新工艺及施工难点、重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十二、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措施 十三、冬季和雨季施工方案 十四、施工环保措施计划 十五、附图表: 附表一拟投入本工程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工程主要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2015-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工程(雨水利用改造工程),地处xx市,南起xx大街,北至xx大街,东至xx,西至xx大路。2015-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综合利用工程(雨水利用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雨水模块和雨水利用管线以及对现有绿化进行景观提升。 工程范围及规模:改造透水铺装、会展中心南北两处停车场进行土壤改良及铺装翻新、广场局部绿化补植、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植草格透水铺装、植草沟,蓄水模块2400m3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本工程图纸、工程量清单范围内的全部内容。 二、施工准备工作 三、我公司在投标阶段,已对工程的性质、内容、技术要求、周边环境、地质情况等作了认真、充分的研究,并为一旦中标后的进场施工作准备。 四、1、技术准备工作 五、1.1、落实项目部人选,组建强有力的项目经理部,并落实参与本项目施工的人员。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a、雨水回用设施 本地块设置地埋式雨水回用设施,设于绿化内,雨水回用于道路广场绿化浇洒90m3/d、车库冲洗用水82m3/d、水景补水60m3/d,平均日用水量约为232m3/d,考虑储存3天的用水量,则雨水储水容积为696m3。 雨水回用系统供水管上不得装设取水龙头,应采取防止误接、误用、误饮措施。 b、下凹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其建设费用与维护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调蓄作用,其绿地范围内应根据下凹深度配置耐淹性植物。尽可能的增加场地植被面积并引导雨水流入植被覆盖区,本工程地块设下凹式绿地2600m2,下凹深度20cm,可调蓄容积为2600X0、20=520m3。 c、透水停车位 本工程室外临时停车场、场间小道采用透水铺装,共计面积约3500㎡。 d、路面及广场 本工程园区道路、广场等采用干砌砖石地面,共计面积约20000㎡。路面结构层自上而下6cm透水砖+粗砂找平层+15cm的10-20mm粒径C25强固透水砼素色层+15cm碎石垫层。 e、水景 本工程设置了3000m2的水景,水池深度50cm,可调节水位高度10cm,可调蓄容积为3000X0、10=300m3 通过园区的下凹绿地、雨水收集回用池、透水铺装的设置,可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外排雨水流量径流系数≤0、6,最终缓解地块管网压力,提升

排水系统排水能力,改善地块水环境。通过雨水回用于绿化浇洒,可节约水资源。 2 雨水回收系统 2、1 雨水回用系统概述 1、雨水回用流程为:雨水收集→初期弃流→雨水蓄水池→机械过滤→紫外线消毒→清水箱→供给绿化灌溉、道路浇洒及汽车库地面冲洗。 2、雨水循环回用管道试压合格后外壁刷成浅绿色,并在其外壁模印或打印明显耐久的“雨水”标志;公共场所及绿化的雨水取水口设带锁装置;工程验收时逐段进行检查,防止误接。 3、雨水回用系统由专业厂家二次深化设计。 4、由于本次招标未包含雨水回用系统相关设备及管路,因此本方案仅按常规系统编制,待二次深化设计图纸确认后,我院将重新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2、2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 雨水回用系统施工流程:系统深化设计—方案/设备选型—施工准备—蓄水池结构施工—管路预留/预埋—室外管道安装—隐蔽工程验收—泵房设备安装—泵房电气部分施工—调试/试运转 2、3 施工准备 雨水收集工程系统优化深化设计后,我院将积极做好施工前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采购所需的有关设备与材料,并办理好各项相关施工手续。 1、组织图纸学习与专业图纸会审,并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2、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办理施工有关手续。 3、组织施工材料到进场。 2、4 管道施工技术要求与方法 1、室外管道安装确定走向,须了解现场敷设条件。如须挖地沟;须放线开挖、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驳岸景观规划设计 于焕龙杨玥高大鹏 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在城市河道的整治和景观构建中,应大力提倡采用生态驳岸,尽量减少钢筋混凝土和浆砌石挡墙的硬式驳岸,创建有利于湿生、水生植物为主体的岸栖生物的生长环境和自然的生态景观。 关键词:规划设计城市水系 Abstract:In the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it should be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ecological revetment,minimiz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retaining wall hard embankment,creating conducive to wetland, aquatic pla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riparian biological growth environment and the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Key words:planning and design of city water system; 中图分类号:S75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水系的建设受到空前的重视。城市水系的建设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同时也是绿地系统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是城市里一种独特的景观风貌。一些城市成功地将其水系景观建设成为城市的亮点,城市的名片,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城市滨水绿地的功能和环境特征 城市滨水区域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具有两栖性的特点,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而呈现出生态的多样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城市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1背景 城市是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地方,也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矛盾最为突出的地方。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城镇建设用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却承载了54%的人口,产出了84%的GDP。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以我国北方为例,城市开发建设前,在自然地势地貌的下垫面条件下,70%~80%的降雨可以通过自然滞渗进入地下,涵养了本地的水源和生态,只有20%-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见图1a);而城市开发建设后,由于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的下垫面硬化,70%~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30%的雨水能够入渗地下(见图1b),破坏了自然生态本底,呈现了相反的水文特征,破坏了自然“海绵体”,导致“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也带来了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a开发建设前b开发建设后 图1城市开发前后径流变化情况(以我国北方为例) 针对当前这种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就是针对城市地下水涵养、雨洪资源利用、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排水能力提升与内涝风险防控等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丰水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枯水期将蓄存的水“缓释”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城市水资源、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复兴城市水文化”的多重目标。 2海绵城市建设原理 住建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水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实践,于2014年10月编制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即建设“海绵体”。 海绵城市建设本质是通过降低雨水的产汇流,恢复城市原始的水文生态特征,使其地表径流尽可能达到开发前自然状态(见图1a),即建设“海绵体”。 径流系数是表征水文特征的重要参数,是自然状态下地表径流量与总降雨量的比值,与

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手法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着生态危机,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方式,很多生态设计理论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对北京市14个公园中水体生态设计手法的调研,进一步探讨了生态设计在城市公园水体中的实践方式,总结出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水体生态设计理论。 关键词:公园;水体;生态设计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国内很多城市面临着生态危机,城市逐渐出现水资源不足、洪涝灾害频发与水环境恶化共存的现象。为了应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此类危机,国内学者纷纷提出各种生态设计理念。目前关于水体生态设计的理论还不完整,一方面局限于宏观而缺乏实践性,另一方面关注于细部而缺乏整体性。在实践方面,为了迎接在京举办的奥运会,响应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的号召,北京先后在一些公园中进行了水体的生态设计探索,成效明显但缺乏后期的理论总结。 1北京地区14个城市公园水体现状调查 为了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水体生态设计框架,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并对北京地区14个城市公园中的水体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1个综合公园以及3个以水体生态设计为主题的公园,调查内容包括雨水和中水利用情况、水体状况、水生动植物使用情况、绿地设置方式及灌溉方式。调查结果如表1、表2所示。 2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理论探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以及对北京市公园水体的现场调研,从以下3方面探讨城市公园水体的生态设计理论。 2.1公园规划尺度 2.1.1突出水系的连通性,注重生物的多样性。有学者提出,通过城市公园与城市河道水系之间的联系来达到生态廊道与斑块的连接,从而使水体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此外,可以通过营建曲折多变的岸线,为水生动植物创造各种适宜的生境,配置丰富多彩的水生动植物,从而增加生物多样性。通过公园水系的贯通,以确保水质清洁。从表2看出,除西海子公园,这些公园中的水体都是连通的。 2.1.2雨水收集与利用。调查中有10个公园使用了雨水收集技术,主要包括硬质地面、建筑屋顶和绿地中的雨水收集。 硬质地面包括透水性和不透水性2类,渗水地面的雨水可通过下渗的方式汇入地下水,多余的水则通过透水毛管最终到达雨水收集池。而不透水铺装则可以采用下凹式的绿地设计方案,将雨水汇集于周边的渗透型排水沟,最终到达雨水收集池。 公园建筑屋顶雨水的收集,主要通过屋顶花园的设计,将雨水截留就近使用,或将雨水通过管道引入滤水槽,并最终到达蓄水池,亦可让雨水最终与植物的种植槽相连,用于浇灌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16-2030)

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2016-2030)方案公示 1 、海绵城市解读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雨水来调节城市微气候,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两个最明显的作用:通过调蓄,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十大新城拓展范围。总规划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研究范围886平方公里。

3 、规划目标 实现“四水三自”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四水”即:实现水生态健康、水安全保障、水环境良好、水资源节约;“三自”即: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雨水管理模式。 4、规划原则 (1)统筹兼顾、系统协调 “安全、资源、环保”目标三位一体,兼顾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环境、恢复水生态、利用水资源、营造水文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 (2)多规融合、全面统一

与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各有关专项规划相协调,并全面协调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与海绵城市建设,实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3)生态优先、保障安全 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地形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体系。 (4)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以“一江两岸、六港入湘、湖泊多姿、山谷相间”的生态空间格局为骨架,创建具有株洲特色宜居山水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5)以人为本,适度开发 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理念,在确保生态廊道连续及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生态廊道生态服务功能开发,将游憩体闲、文化展示、娱乐健身、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注入生态廊道,建设优质人居环境。 (6)合理分期,操作性强 在保证远期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协调系统性和城市建设的时序性,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构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和低影响开发系统。并考虑前瞻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突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规划背景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文件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为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并做好申报下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准备工作,中心城区需要编制**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依据,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划目标 主要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建设海绵城市。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等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等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湿地、水体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水体的自然循环。 2.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科学编制和严格实施相关规划,完善技术标准规范。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实施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切实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和防灾减灾

能力。 四、规划范围及内容 规划范围为《**城镇群规划(2016-2030)》确定的**区、**区、**区、**县和**新区,规划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同时,选择高铁新区及周边面积约20平方公里范围作为试点建设区域,并做好江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规划设计内容:**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和试点建设区详细规划。 五、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2017-2030年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4、《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10、《**城镇群规划(2016-2030)》 11、《**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7-2020)》 12、《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发表时间:2018-11-05T19:01:53.59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9期作者:王振华[导读]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 苏州市吴中区水利局江苏苏州 215100 摘要: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包括城市排水防洪、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城市水环境问题的解决。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海绵城市理论是指城市建设在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通过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确保城市水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新型城市规划方案 一、背景技术 在城市内涝频发、径流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等城市水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了解以城市规划中所遇到的城市水环境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现有城市规划体系对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支撑作用体现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定量分析不足、用地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脱节,城市竖向规划不够重视等。因此,了解以上城市规划问题,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和要求有效落实到城市规划设计中,是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技术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 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通过城市道路、绿地、水系、竖向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划定城市蓝线、绿线,确定海绵城市建设区域,指导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空间布局、控制目标的制定等。最后,确定城市用地布局和规划结构等,以水系或绿道为构架组织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明确城市的用地性质和重大设施的布局,同时对海绵城市的规划管控、建设时序等做出要求。城市的总体规划还应统筹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处理好城市小排水系统和河流大排水系统、城市点源污染和流域面源污染的关系,确保城市水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上下游洪涝、污染问题。尊重自然规律,修复城市原有湿地、河流、绿地等生态系统,渗、滞、蓄、排结合,进而实现城市的生态排水。 三、具体实施方式 规划方法主要涉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方面的内容。 1、在总体规划层面,首先做好在规划前期对各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结合现状调研,开展对城市各要素的专题研究。如对城市水环境、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的专题研究;生态城市、智慧城市等的专题研究。在开展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依据自然现状条件,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主要职能和性质,确定城市规划范围等。依据对城市的定位,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设施原则、策略和要求,明确城市雨水总体控制目标等。 2、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应根据地块的地质地貌、用地性质、竖向条件及给排水管网等划分汇水分区。通过对地块的开发强度评估,确定地块低影响开发策略、原则等,优化用地布局,细分用地性质,为地块配置市政、公共设施等。然后以汇水分区为单元确定地块的雨水控制目标和具体指标,确定地块的单位面积控制容积率、下沉式绿地率等。根据雨水控制要求确定地块的建设控制指标,如地块的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以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总体布局。最终提出地块的城市设计引导,对地块内的建筑体量、建筑围合空间及其附属硬化面积等做出相关规定。 3、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场地的土壤特性、竖向高程、水系、绿化及工程建设情况等的分析评估,通过模型分析评估场地开发前后地表产汇流情况。确定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空间布局等,并合理利用场地内的坑塘水系,根据场地现状选择合适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组合。最后应综合分析场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可行性、经济性等。 四、有益效果 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尊重自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能够将绿色与灰色基础设施相结合,使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进而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建设打破了传统以“快排”、“末端控制”为单一控制模式,构建了以“源头”、“分散式”、“生态化”、“多目标”为指导思想的新型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实现了对城市雨水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控制和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第5章建设任务 海绵城市的建设包含绿色屋顶、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透水 性停车场和广场、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雨水收集调蓄设施、沿岸 生态缓坡等各项低影响开发措施,且都具有一定的工程规模。从规划到设计、 施工,均涉及到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各个 方面,需要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 本方案旨在将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指标,分解、落实到城市水 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住宅小区等工程项目,并提出“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程措施,明确各项措施可分担的雨水径流控制量; 并通过经济技术比较,优化确定各项措施的工程规模。依据原则如下:(1)保护性开发:试点城市建设过程中应保护河流、湖泊、湿地、坑塘、 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并结合这些区域及周边条件(如坡地、洼地、水体、绿 地等)选择进行适宜的低影响开发措施。 (2)水文干扰最小化:优先通过分散、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实现径流总 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防止河道侵 蚀、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 (3)统筹协调: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内容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水系 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排水防涝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相关规划中,各规划中 有关低影响开发的建设内容需在方案中明确,便于后期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调 与衔接。 5.1主要工程 5.1.1城市建成区内主要工程 海绵城市实现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各项工 程措施来分担雨水径流控制量。本试点城市年均降雨总量达1500mm,而一年中,降雨次数繁多,且多数为低于0.5年一遇或1年一遇的降雨。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要达到年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的目标,主要通过控制频率较高的中、小降雨事件来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为一一对应关 系,具体方法参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设计降雨量是各城市实施年径流总量控制的专有量值,考虑我国不同城市的降雨分布特征不同,各城市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做法

城市河道生态驳岸 一、生态驳岸的类型 1、自然原型驳岸 针对坡度缓或腹地较大的河段,可以考虑保持自然状态,并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流驳岸的作用。这类驳岸由于容易接近水面,故人流比较集中,驳岸设计时应采用接近自然的材料。要根据河流的特点来考虑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生活区域。如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这样不仅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而且植被发达的银河系同时也增加了抗洪、保护河堤的能力。 2、自然型驳岸 对于较陡旳坡岸或冲浊较严重的地段,在种植植被的同时,还通过天然石料、木材的护底来增加堤岸的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结合,固堤护岸。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 3、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 防洪要求高、且腹地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采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抗洪能力。 二、生态驳岸的功能 生态驳岸需要兼具传统工程驳岸的安全防护功能和生态驳岸的渗透调节功能,具有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 2)改善滨水区景观、恢复生态平衡;

3)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4)调节水源,可渗透性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存储;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 5)增强水体自净作用。植被和其他生物可吸收分解河水中大量的污染物,从而适度净化水体。 三、设计原则 1)生态性,塑造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2)安全性,打造城市防洪泄洪安全通道,使居民的亲水行为得到安全保障; 3)美观性,满足视觉上审美要求,在人群使用频率大的地方强化景观效果; 4)可游性,塑造动静、个体与群体的观水、亲水、触水等游环境和设施; 5)经济性,在保证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前提下较少的经济投入。 四、设计理念 1)采取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为原型的驳岸形式,根据河流水位季节性变化及防洪要求确定高低驳岸标高:低水位控制标高为2.0米、高水位控制标高为3.2米; 2)科学合理安排居民活动平台的高度:低水位活动平台标高主要2.2米;高水位活动平台标高3.2到4.0米。局部考虑亲水平台和台阶,为未来的水上活动预留出入口; 3)多种驳岸形式合理组合,控制多种形式驳岸的比例; 4)科学选用材料,保证生态环保性、安全性、经济性、美观性; 5)合理布局滨水人群活动空间:平台、台阶、舞台、漫步道、广场等; 6)综合使用多种生态手段:可渗透界面(水和微生物的通道)、凹凸界面(鸟类落脚的地方)、植物缓坡、水生植物的使用、透水铺装等等。

(完整版)海绵城市设计专篇

十六海绵城市设计篇 16.1、项目概况 本工程建设用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XXXXX,北临XX大道,西侧、南侧、东侧现状均为田地和水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目规划用地呈矩形,南北宽112.81米,东西长194.65米,场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场地内标高高于XX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9086.66㎡,场地内高差整体呈南高北低。 场地雨水采用有组织排水,沿道路两侧雨水井收集,由暗管排入北面黄桥大道市政管网。 16.2、设计原则 (1)、安全第一,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2)、因地制宜,渗、滞、蓄、净、用、排相结合,实现生态排水、综合排水; (3)、雨污分流,实现雨水资源化,改善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4)、在经过审批的管线综合规划基础上合理布局 LID 设施,避免冲突; (5)、协同排水、道路、景观、建筑、施工等专业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落实到位; (6)、综合考虑适用与技术先进,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节省建设投资和维护成本。 16.3、设计依据 《长沙市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设计技术导则》(试行)DBCJ004-2016 《长沙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DBCJ004-2017)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2016 年版)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50289-98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DGJ32/J113-2011 经过审批的项目管线综合规划 甲方提供的项目总平面图和其他相关资料设计范围 16.4、设计标准 16.4.1、雨水管网设计标准 16.4.1.1、雨水流量公式 ? =ψ q Q? F 式中:Q-雨水设计流量(L/s);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东段道路工程(K0+000~K2+000)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 都匀经济开发区11号路东段项目经理部 编制时间:2016年2月

项目经理部 施工方案(组织设计、安全专项方案、常规技术方案)审批页

目录 项目经理部 (1) 一工程概况 (3) 二编制依据 (3) (2)《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年10月; (4) (3)《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4) (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4) (5)《给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 (4) (6)《给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 (4) (7)《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4) (8)《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4) (9)《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 82-99); (4) (1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4 (11)《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 4 三施工准备 (4) 1技术准备 (4) 2人员、设备配备情况 (4) 四施工技术方案 (5) 4.1测量定位 (6) 4.2挖基 (6) 4.3植被及种植土 (7) 4.4砾石层 (7) 4.5透水盲管及土工布 (8) 4.6路缘石开口 (8)

4.7溢流雨水口 (8) 4.8透水铺装 (8) 五质量控制指标及检测频率 (8) 六质量保证措施 (9) 七、安全保证措施 (11) 八、环境保护措施 (13)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共1条道路;11号路(东段)道路工程起点位于谢家寨接11号路西段,向东延伸。道路设计等级城市主干道,总宽度60m。海绵城市工程施工范围K0+000~K2+000 二编制依据 (1)道路工程设计图;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海绵城市设计说明专篇(规划报批格式) 一、设计依据 1、国家或地方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可参考下表, 主要规范名录表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版,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16,2016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16版)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2016年版, 《吉林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试行,》,2016, 吉林省《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技术规程》 DB22/T168-2017 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22/JT137-2015 注:上表仅为主要标准规范~设计单位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取~如有上述未列规范~可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补充。 2、长春市规划局规划设计条件及规划设计条件图,《长春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 3、国家或地方相关文件要求。 二、需上报的资料及要求: 1、海绵城市专项说明书 深度要求:

1,应在总设计说明中设立海绵城市,雨水控制与利用,独立章节,并与相关专业内容紧密结合。 2,专项说明书主要内容应包括海绵城市项目设计依据、设计指标及特点、所采用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材料设施的指标。 3,专项说明书中应明确项目雨水控制目标:对应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硬化地面透水铺装率~下沉式绿地占比~是否有雨水回用设施及其组成。 2、海绵城市平面设施布置图 深度要求:海绵城市设施布置平面图应明确标明透水铺装及雨水净化、调蓄、利用等相关设施位置和数量~并且应提供项目雨水管网规划图及相应说明。 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按照规划给出指标~如缺少相关规划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建城函[2014]275号,~要求吉林省各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 3、海绵城市设施应用情况一览表 根据吉林省地方标准《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技术规程》 DB22/JT168-2017~报送项目应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所采用的海绵城市技术及内容。 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应用情况一览表技术类型 单项设施是否应用 ,按主要功能, 透水砖铺装 缝隙透水砖铺装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 屋顶绿化渗透技术下沉式绿地,包括下凹式绿地

城市水景生态驳岸设计初探

城市水景生态驳岸设计初探 摘要:由于对城市水体驳岸的防洪功能过于强调,在各大城市水体周边充满了 各种硬质结构的驳岸,造成驳岸景观功能、生态功能的消失。建设生态驳岸,不 但能够与周边环境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景观效果,而且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然 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的美感。基于此,论文对城市水景生态驳岸设计进行探讨, 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城市水景;生态驳岸;设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1相关理论基础概述 1.1生态驳岸的类别 1.1.1原生态驳岸 1)自然原生态型驳岸 如果河段的坡度比较小,应尽量对原有河系的自然状态进行维持,在其周边 可以种植一些生态植物,以起到坚固河岸的作用。也可以种植一些挺水植物,如 杨树、柳树等,同时种植一些喜水植物,如芦苇,因为以上植物的根系比较发达,所以能够对堤岸起到有效加固的作用,进而能够产生非常显著的护堤抗洪作用。 2)自然型驳岸 如果一些地段存在比较严重的水流冲刷现象或者驳岸坡度比较大,宜种植较 多的绿色植物,同时采取一些其他措施,例如,通过利用木材、石头来对河堤进 行加固,以对驳岸的防洪能力进行提高。另外,也可以在驳岸坡脚浆砌石块或者 增加木桩与石笼等,然后在驳岸斜坡上种植一些植被,有效结合乔、灌、草,能 够对驳岸堤坝起到显著的稳固作用和有效的保护作用。 1.1.2人工驳岸 有一些特殊河段,不但腹地面积比较小,而且具有比较高的防洪等级,根据 实际需要,在这些特殊河段建立重力式挡土墙时,需要进行呈台阶式的分层细化 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条件与基础上,增加一些稳固材料,如钢筋混凝土等,以 对驳岸的抗洪能力进行最大程度的提高。例如,将耐水原木或者钢筋混凝土柱制 造成非规则状的框架,然后将各种不同尺寸大小的混凝土管或者大石块放入框架中,形成一个非常深的鱼巢,在箱状框架中种植大柳枝、水杨枝等,在其周边种 植一些挺水植物,如芦苇、葛蒲等,这样在缝隙内植物能够繁茂生长。 1.2生态驳岸的具体作用 生态驳岸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洪水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对城市人们的财产安全与生命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②能够有效交换陆地与水体之间的一些物质,如养分、水分,能够为生物创造一个得以生存的地方,有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与繁殖。③如果一些地区的地势比较低,可以在这些地区进行挖湖蓄水,以建设出各种规模、不同作用的 人工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在这些人工湖进行观赏游玩,在洪水来临时, 通过利用人工湖,对洪峰流量进行降低,同时起到蓄洪、分流的作用。④具有美学价值,生态驳岸在长时间水流冲刷的作用下,湖岸线会变得更为凹凸有致,河 道变得更为曲折,能够产生更为流畅、自然的边缘线效果,尽显自然形态。⑤曲折型生态驳岸通过选用点、线、面有效结合的方法,能够向人们展现变化多端、 自然生态的亲水景观,创造更多的活动空间。 2设计案例分析

生态驳岸的设计

生态驳岸的内涵与意义 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生态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木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如下促进功能: (1)补枯、调节水位生态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卜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2)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生态河堤上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3)生态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生态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驳岸的坡脚具有高空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生态驳岸的设计 不同河道断面的选择 河道断而的处理和驳岸的处理有密切的关系。河道断面处理的关键是要设计一个能够常年保证有水的河道及能够应付不同水位、水量的河床,这一点对于北方城市的河道景观尤为重要。由于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平时河道水量很小,但洪水来时又有较大的迁流量,从防洪出发需要较宽的河道断面,但一年内大部分时间河道无水,景观很差。为解决这种矛盾,可以采取一种多层台阶式的断面结构,使其低水位河道可以保证一个连续的蓝带,能够为鱼类生存提供基木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5年的防洪要求;当较大洪水发生时,允许淹没滩地。而平时这些滩地则是城市中理想的开敞空间环境,具有较好的亲水性,适于休闲游憩。 美国加州山裘斯格达鲁普河滨公园设计,即在河道断面处理上采取了多种形式;它根据河道断面所处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