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成人学院《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成人学院财经类经济与管理(专科)各专业的学生。

2.学时及学分

学时:90课时学分:5学分

3.教师简介

主编、主讲教师:

厦门大学教授陈仁恩

4.开设情况

本课程为成人学院财经类(专科)的必修课程,一学期开设。

5.课程的基本特点

统计学原理是为成人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应该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通过对统计学原理理论及实际应用的讲授,使学生系统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提高经济分析和经济信息处理的能力。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掌握企业经营分析、行业发展分析,或者各种经济主题分析提供基本的数量分析方法。

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统计学原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3)根据本课程是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特点,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把学科理论的学习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对社会经济活动实际数据的分析联系起来,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善于使用本课多种媒体教材。在学习中应有重点、有选择地使用好本课的教学材料。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内容体系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以具体反映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其基本内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统计方案的设计、资料搜集及整理、综合指标、抽样推断、相关分析、动态分析等。

本课共设十章,分别为统计总论、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综合指标、抽样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指数分析、动态数列分析、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的内容体系

是按照统计学科及统计工作的逻辑关系顺序展开的,在阐述了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基本指标的概念、计算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统计分析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中第六章、第十章不做具体的教学要求。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2.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五)国家统计的职能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教学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三)统计调查方案

(四)统计调查方法

第三章统计整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

(二)统计分组

(三)统计分布

(四)统计表

第四章综合指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一)总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三)平均指标

(四)变异指标

(五)综合指标的运用

第五章抽样估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三)抽样误差

(四)抽样估计方法

(五)抽样组织设计

第七章相关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

(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

(二)相关系数

(三)回归分析

第八章指数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

(二)综合指数

(三)平均指数

(四)因素分析

第九章动态数列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三)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

三、课程教学媒体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主教材、辅导教材(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计算机辅助课件等

1.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对本章重难点内容的小结,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辅导教材主要对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过程进行详细的示范,同时配有大量的不同题型的练习,用以强化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理解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本课程的文字主教材为黄良文、陈仁恩主编的《统计学原理》(修订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版。学习指导书为熊应进等主编的《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年出版。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有录象教材、录音教材和VCD光盘

录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之一。电视课以模块式讲授为主,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对如何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了指导。该录象教材共29讲,由厦门大学陈仁恩教授和中央电大熊应进副教授主讲,国家统计局电教中心录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发行。

各地可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收看。可在辅导课前或课间播放,也可由学生自行播放等。

VCD光盘是配合录象教材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各单元内容的总结、解答重难点及典型例题的讲解。VCD光盘全套8盘,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发行。

3.其他教材

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由中央电大与甘肃电大联合开发。

4.网上教学资源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充分利用电大在线()发布的网上教学资源,内容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教学进度、课程学习重难点指导、具体案例分析,同时推出网上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教学信息发布及反馈、电子邮件答疑等静态和动态的手段帮助学生学习。密切注意学生需求,及时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可以弥补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特点所造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动态性欠缺的遗憾。同时也鼓励学生与教师联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条件成熟的地方可考虑开设热线咨询电话、网上教学辅导,回答学生提问,建立教师与学生的直接沟通渠道,等等。

5.直播课堂

为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提高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收看直播课堂的,其内容包括各章节重、难点解答、学习方法及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题思路的提示、期末复习要求。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1.成立统计学原理课程组

课程组一般由3名专职教师组成,组长须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课程组也可吸收1——2名兼职教师参加。

2.教学研讨

为保证该课程教学活动正常有效地开展,保证教学质量,中央电大课程组与试点电大课程组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如师资培训会,网上BBS等,在本课程网络课程中,设置了网上教研室,除了提供教学支持服务外,还将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希望各地电大本课程责任教师积极参加。

各地教师还可通过电子信箱、电话等方式积极与中央电大主持教师沟通,共同研究教学问题。

3.教学过程的组织及监督

制定本课程具体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及活动安排、平时作业等教学安排内容),各教学点的辅导老师可以从教学媒体的具体使用、学习小组活动的内容及课堂讨论的题目等方面,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案。

配备2名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负责教学辅导、答疑、作业检查与批改、实践环节指导、考试组织等工作。

指导学生运用远程教育的学习方法使用多种媒体教材和多种教学支持服务手段。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期对学生开展咨询和答疑活动。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帮助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引导小组学习活动。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建立学生档案,将学生的自然情况,平时学习情况,考试情况记录在案,以备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对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根据需要和可能对试点单位进行巡教和巡考工作,集中收集教学和考试中的问题,加以研究和解决。巡教和巡考工作将以访问、讨论、抽查学生作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巡教、巡考的结果将为

课题的研究提供依据。

五、教学安排建议

1.教学时数分配

本课程的各章教学时数分配如下

本课程的各章教学时数分配如下((电视录像课时为每章电视讲授所用的时间,教学辅导和作业所需课时,由各地电大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自行安排。可多于本课时,但不得少于本课时安排)。

2.作业安排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学原理课程本学期学生必须完成4次平时作业。除此以外,各直属教学点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课堂讨论、小组讨论,除作业要按教学要求完成以外,通过教材各章

后所附的习题、指导书和CAI课件上大量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

中央电大集中安排的4次大作业的内容:

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业中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基本计算方法的内容,另外,在综合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程度的同时,通过部分对实际经济问题理解、分析和应用范畴的题目,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应试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指标、分析方法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全部作业及期中测验。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有详细记录,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防止送分、人情分情况的出现。中央电大将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和辅导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学生平时作业属于中央电大规定的形成性考核的内容,按规定形成性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三章

第二次作业:第四章

第三次作业:第五章-第七章

第四次作业:第八章-第九章

3.自学

自学是电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并监督学生保证必要的自学时间。自学的学习资源主要有三种:文字教材、录像教材和网上资源。三者以文字教材学习为主,其他为辅。学习的方式包括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学习。以前者为主,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小组学习,研究问题,讨论案例。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上学习资源,同学们可以在家里上网,也可以到教学点上网,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的栏目,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可积极参加网上学习和竞赛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还将安排不少于两次的网上实时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辅导和期末复习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教学活动。

4.面授辅导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际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统计学原理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统计学原理的基本核算与分析方法,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除学生自学外,面授辅导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集中辅导重要以课堂面授辅导为主,由地方电大辅导教师担任,不少于45学时。辅导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文字教材为依据,采用基本理论及方法讲解、典型例题分析、作业讲评等方式,提示学习思路与方法,讲解重难点问题,并适当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按中央电大的统一教学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好能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适当增加自学和辅导课时,组织学生收看录象课和直播课,课时要算在自学和辅导课时中,课程面授辅导可考虑两周一次,每次不低于3学时。对此教师可灵活安排,但辅导学时数及有关教学形式的安排不得低于上表所提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期中测验,期中测验题由辅导教师从学习指导书中选择组合,也可自行命制。客观性试题不少于60%。成绩供教师了解学生情况,检验教学效果。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计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5.考核

本课程考试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中的4次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布置,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

(1)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由4次大作业及平时课堂讨论、学习小组学习及随堂作业等内容构成。其中4次大作业由中央电大统一布置,下发形成性考核册。成绩由课程辅导教师评定,省级电大审核,中央电大不定期抽查。形成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20%。终结性考试即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

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全部作业。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并有详细记录,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防止送分、人情分情况的出现。中央电大将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和试点电大教师批改作业的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学生平时作业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

(2)终结性考核:为期末考试,形式是闭卷笔试。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

本课程考试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中央电大下发的本课考核要求为准。

《统计学原理》录象课教学进度表

现场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现场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一、教学主题 现场教学课程要根据党校培训需求科学确定明确的教学主题。教学内容要以教学主题为中轴,以现场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学员为主体展开设计,通过明确的主题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使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各项教学活动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课程设计,有利于现场教学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利于现场教学活动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有利于学员在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围绕一个主题观察和思考问题。 二、教学目的 现场教学课程要根据教学主题和现场教学基地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制定要具有合理性、时代性、适用性,要与现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协调一致,能够充分反映现场教学课程预期达到的目的,从而指导学员展开教学行动并转化为学习结果。 三、课程内容 现场教学课程要根据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结合教学基地的特点以及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内容。现场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设计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概述 为便于学员清楚现场教学相关事宜,一般由党校教师在学员进入现场教学基地开展教学前进行课程概述。概述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教学

基地的基本情况,教学主题、教学目的、教学基本流程等。 (二)案例选取 教师在围绕教学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时,尽可能围绕课程主题选取具有典型性、启发性、探讨性的能够准确反映教学主题的小案例、小事件、小故事等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力求以小见大,直扣主题。 (三)时代价值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从案例中挖掘时代价值,结合当前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和总结,让学员能够通过本次教学达到“相互启迪,学学相长”的目的,为最后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创造条件。 (四)学员互动:教师要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目的设计学员互动环节,通过研讨式、访谈式、结构化等互动形式提出问题引导学员在现场教学过程中通过思考逐层加深认识,达到从对基地的了解,到对内容的分析,再到对现实的回应。 四、教师构成 现场教学教师由主讲教师和协助教师构成,主讲教师的选聘要经过各市(地)党校严格把关,并报省委党校审核备案。在教学方案中,要详细列出承担现场教学课程的每位教师的信息,包括党校教师、特聘教师(基地领导)、讲解教师等,明确主讲教师与协助教师的分工。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古诗文诵读 课程意义: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在于宏杨和继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夯实师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课程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温家宝总理在重要演讲中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2009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指出: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等,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核心课程建设方案 课程名称:港口电气设备 姓名:万金华 部门:电气工程系 2012 年10 月2日

一、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港口电气设备》是港口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在前期的课程建设中,相关教师倾注了大量心血,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港口电气控制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同时由于生源的数量及素质的变化,教学方式也亟待变革,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向纵深推进。 当前依据工作过程与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训练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大方向。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特别是满足港口特色行业的需要,本课程建设以培养港口电气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应用和管理岗位的职业综合能力为主线,构建港口电气技术专业“任务驱动,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引进、培养并举的措施,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素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适应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集实验实训、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密切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领域的合作,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3~5年内,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在全国港口行业内有影响力的特色课程。 二、课程建设内容 1、建立新课程标准 根据港口电气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培养要求,原有的课程标准已不符要求,准备组织本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调研,同时也邀请行业专家,了解行业技术现状,并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调整当前课程内容设置及教材的选用。新课程标准要求融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对课程内容作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以突出职业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综合化工学结合课程,并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现有的教材内容陈旧、单一,和当前的港口的电气控制技术严重脱节,为此教材建设已刻不容缓。新教材编写已经立项,相关编写工作正在进行中,新教材在原有基础上除了保留低压电器及电机基本控制电路,大幅压缩港机设备中“继电器-接触器”这一淘汰控制技术,增加PLC-变频控制技术,并补充多种港机电控系统原理的内容。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评分() 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 ――教学设计 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 年级:2012级 班级:物理学 组别:________ 姓名: _______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 一、教学材料的分析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2013 年审定】。内能是其第十 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分子热运动之后进行教学的,它是对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内能的重点研究。本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机械能概念及其转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更为抽象的内能概念,认识内能的转化及其作用,这些内容是解释许多常见热现象的必备基础,也是学习本章后面热量、比热容、热机等内容必不可少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三年级学生。经过初二一年的学习他们对机械能能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理性思维能力与分析的素质,参与意识比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已基本具备学习本课程必要的知识基础。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物体内部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的学习,意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找到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对本节课的前期知识结构有所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九年级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处于由感性向理性发展阶段,感性认识仍占主要地位,理性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困难。为此,本课应注意适应学生好奇心,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再通过理性分析和判断,获取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利用比较法认知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认知内能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舞蹈校本课程教学设计

校本课舞蹈课教学设计 宁安市三陵学校吴雪花 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舞动奇迹》 开发教师:吴雪花 课程类型:艺术类 授课对象:初中生 开发的背景和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浪潮的高涨,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现在的家长,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只要求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不用管。他们已经完全转变了观念,更注重的是孩子的能力培养,修养培养,以及兴趣培养。所以,家长们都给孩子选择了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比如:舞蹈班,美术班,写字班,英语班等等。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学校专门为学生们提供了发挥才能,培养兴趣的机会,开设了舞蹈班。对于女孩子来说,气质是尤为重要的,不管以后是否能在舞蹈方面有成就,增加一下修养,参加这个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一、课程目标 1.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训练学生的肢体,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能,基本舞步。 3.在培训期间,能够学会至少三种舞蹈:健美操、民族舞、

现代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舞蹈的快乐。 二、课程形式安排 每周三下午第三节课,针对爱好舞蹈的中学生,开设了“舞动奇迹”舞蹈班。 其理论依据与方法手段如下: 1.理论依据:全体学生强调自主合作交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切实重视所编学校课程的基础性、兴趣性、合作性、交流性。 2.方法手段: 第一:以自编教材为载体,开设一周一节的舞蹈班 第二:发挥学生的优势,也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根据学生 特点灵活处理。 三、课程内容安排: 1.基本功练习2。基本功练习3。基本功练习4。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5。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6。健美操基本舞步练习7 。健美操8 。健美操9。健美操10。健美操11。民族舞基本步练习12。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13。民族舞基本舞步练习14。民族舞15。民族舞16 。民族舞17 。现代舞18。现代舞19 。现代舞20。汇报演出 四、课程实施建议: 1.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感受舞蹈的魅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设计实施方案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课程设计是工科各专业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围绕一门主要基础课或专业课,运用所学课程的知识,结合实际应用设计而进行的一次综合分析设计能力的训练。 《动态网页设计》是针对网站建设程序员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本课程构建于计算机文化基础、Dreamweavr网页设计、SQL数据库设计、C#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的基础之上,主要培养学生对网站项目的初步分析、并利用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平台进行网站建设、建设完成后能对网站进行初步测试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在本课程范围内,初步掌握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时所应具备的查阅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及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内容及要求 任务: 学生根据老师给定或者学生自己拟订经老师认可后的课题进行课程设计,最终完成并提交解决方案以及课程设计报告书。 内容:课程设计参考题目(详见课程设计任务书) 1.网上考试系统 2.网上求职招聘系统 3.人事工资管理系统 4.房屋资讯信息网 5.网上订票系统 6.干洗店管理 7.停车场管理系统 8.多功能教室预约系统 9.车辆维修管理系统 10.游船计时收费管理系统 要求: 1.设计方案正确 2.数据与功能分析详细 3.网站界面美观大方、风格统一 4.网站使用方便,交互性较好; 5.编码简洁、规范、稳定、高效 6.独立查阅资料 7.认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三、课程设计进程安排 课程设计时间为二周,分五个阶段完成: 1. 设计准备阶段: 指导教师准备参考题目,方案论证,软硬件环境准备。这一阶段在两周内完成。 2. 分析设计阶段: 指导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和钻研问题,明确设计要求,找出实现方法,按照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这几个步骤进行。这一阶段1~2天完成。 3. 编码调试阶段: 根据设计分析方案编写动态网页部分代码,然后调试该代码,实现课题要求的功能。 这一阶段在3~5天内完成。 4. 测试阶段 这一阶段在1~2天内完成。 5. 总结报告阶段: 总结设计工作,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学生写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的步骤和内容。这一阶段在2~3天完成。 6.考核评分阶段: 依据任务书对所完成的程序进行功能检验、提问、相关学生集体汇报等。这一阶段在1~2天内完成。 四、课程设计地点 .NET实验室。 五、组织管理 分组领取任务,按每小组3-4人的标准进行分组。 课程设计期间,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进行考勤,做好出勤记录。 课程设计期间,制定值日表,轮流做好机房卫生工作。 六、考核评估说明(附表格) 通过老师考核、小组互评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总结报告和作品水平以及学习态度综合评价。成绩分为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四等。 考核标准包括: 1.职业素养(30%) 包括工作态度(10分)、协作能力(10分)、道德(5分)、自学能力(5分)等,该部分评分由组长和老师共同评定。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06春启用)“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学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程概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 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学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学论”等6章。其教学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

高校教师教学设计方案操作要点

高校教师教案设计操作要点 一、教案设计 所谓教案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案目标,对教案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由此可以看出,教案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案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案设计,教师可以对教案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案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案目标,选择适当的教案方法、教案策略,采用有效的教案手段,创设良好的教案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案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案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案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案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案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设计是教案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案设计可以为教案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案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案效果。忽视教案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案效果,而且容易使教案走弯路,影响教案任务的完成。 1.有利于媒体教材质量的提高 国外有专家认为,在早期视听教材令人失望的情形下,“是教案设计使他们走出了困境。”后来他们取得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致力于严格的教案设计。” 2.有利于教案工作的科学性 传统教案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案上的许多决策都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作出。有经验的教师凭借这条途径也能取得较好效果,这是具有教案艺术的表现。但运用这门艺术的教师毕竟有限,而且教案艺术很难传授。教案系统设计克服了这种局限,将教案活动的设想建立在系统方法的科学基础上,用可以复制的技术作为教案的手段。只要懂得相关的理论,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一般教师都能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和运用教案设计的原理是促使教案工作科学化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教案理论与教案实践的沟通 教案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源远流长。为了使教案活动有序有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教案的机制,对教案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要素的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教案理论。但长期以来,教案的研究偏 重于理论上的描述和完善,广大教师批评教案理论脱离实际,对改进教案工作帮助不大。这固然同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而更多的原因是由于忽视应用研究,致使在实践上无法操作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被人称之为“桥梁学科”的教案设计起到了沟通教案理论与教案实践的作用。教案设计为了追求教案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案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个别教师的教案经验升华为便于广大教师掌握和运用的教案科学,注意把已有的教案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案实践,使教案理论与教案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4.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教案设计是系统解决教案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案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

逸夫小学首届微课比赛活动方案

逸夫小学“首届微课教学比赛”的活动方案 逸夫小学为加快我校教师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普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本学期我校将开展“逸夫小学第一届教师微课教学比赛”。现将活动方案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参加对象 全体在编教师。 二、参赛时间 2018年12月29下午 三、比赛地点:多功能教室 四、比赛规则说明 “微课”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本次微课教学比赛以现场教学方式开展。参赛教师自选一门所授课程,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8-10分钟的微课,进行现场教学展示,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1、资料提交要求 参赛教师必须在提交纸质版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要求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

3.其他 本次比赛即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也是工会的一次活动。 五、评分标准 根据《微课教学比赛评分表》进行评分 六、评分程序 1、评委由学校校长、业务领导及领导班子各个成员组成。。 2、评委在每名参赛教师讲完课后,根据其表现对照评分标准,为其打分。工作人员现场汇总每位评委的评分,算出选手最后得分。评分和最后得分保留一位小数。 3、待全部参赛教师比赛完毕后,按参赛教师的最后得分由高到低排出最终名次。 七、比赛表彰 校领导班子成员负责评审工作,与工会联合在参赛教师中评出一、二等奖,给与物质奖励,未能参加比赛的在编教师不享受本次工会活动的物质奖励,奖项设置如下: 逸夫小学微课教学比赛标准评分表

《大学》教案---新版

《大学》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解释什么叫修齐治平。精炼意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格式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化学工艺 编制人:单小刚 编制单位:山西潞安职业中专 编制日期:2014年2 月20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冯云峰 年月日

目录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设计 (三)考核方案设计 (四)教学组织形式 (五)教学材料 (六)说明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案头 (二)教学过程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化工操作设备与维护》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方案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学时:204 课程类型:核心课程学分: 所属系部:授课对象: 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制定时间:批准人: 课程团队负责人及成员: (二)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课程是以化工单元操作各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典型的化工生产过程的核心设备为载体,结合学校实训条件设计七个学习任务将化工单元操作分成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将典型工作任务整合成7个项目,每一模块对应一个学习任务。采用行动导向方式组织教学内容,编制学习任务任务书、工作页、指导书。在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中,最初是学习职业经验性知识,最终是基于经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关于理论知识及拓展知识的学习,先以工作任务按行动导向的方法组织经验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并融合必要的理解性知识。 课程知识目标:化工单元操作的任务和作用;掌握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化工单元操作的计算方法;化工单元操作典型的化工设备及相关的化工工程实用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基本原理在实际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职业能力目标:能够用工程和经济观点处理遇到的各种化工单元操作的问题;会筛选恰当的单元操作去完成给定的生产任务;在设计设备计算工作中能寻求出所需的经验数据以及适宜的公式;能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转,找出故障的原因并及时排除;应具有强化设备与初步创新的能力。方法能力: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能立足专业,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能力: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从初学者到岗

教学设计方案-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方案

附件1 课堂学习单 Unit 2 The humanities: Out of date? Text structure 1.What is the aut hor’s purpose to write this tex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at is the author’s argu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his or her argu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方案

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方案 备课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为了加强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尽快提升我校教师对教材的自主研读能力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更好地锤炼教师备课基本功,实现教师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质量,构建我校教师成长的平台,结合我校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经研究,决定全体语文老师进行现场写教案、制作PPT课件、讲课比赛。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制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落实校本培训计划,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展现我校教师风采,特举办我校教师现场“教学设计” 比赛。比赛宗旨在于提高我校教师教材分析能力、课标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组织成员 一组:阿达来提·沙吾提、买买提·尼亚孜、高琪琪、刘丹、赵巧娟、高岩松 二组:邹玲玲、吴康乐、范芳芳、米合热古丽·牙生、陈峥、冯鹏恩 三组:阿提坎吾买尔、李银盆、古丽苏木、阿依古丽·买买提、张晓峰、马芳妮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岗语文教师参加比赛。

四、竞赛学科 语文 五、比赛时间: 由语文教师商定确定比赛时间。 六、比赛地点 库车县第二小学一楼阶梯教室(暂定) 七、比赛内容 语文课本中某一内容(篇章)的一课时内容。 八、比赛形式 现场教学设计比赛,用50分钟时间写教案,然后小组交换后互相给教案打分,满分为100分。用60分钟时间制作PPT课件,最后开始讲课。 温馨提示:试讲也就是上微型课,内容上一般只安排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因为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所以15-20分钟就足够了。它不在乎教学环节的完整性,但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新授、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组织教学、评价等要素,一般都应该有。 九、比赛要求 请老师们在规定时间准时到达比赛地点。比赛只允许带带书本,不允许教参、教案等参考资料。 十、教学设计要求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下面几个主要环节:1、教学内容 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课程教案设计方案(06春启用) “阅读与写作”是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师资教育专业(专科)的必修课程。为保证该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课程的教案质量,依据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制定本课程的教案设计与实践教案改革方案。一、课程简况 1.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阅读与写作”课程是教育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程小学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文章阅读与写作理论水平和较高的鉴赏与写作能力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本课程拟通过13章69节构成。其中导论部分的教案要求是:了解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和相互关系,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理解文章阅读与写作活动的各自特点及对人的素质修养的全面要求。课程内容要点是明确学习文章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即,阅读与写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会交际的基本手段和语文教案的主体内容;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使学生懂得课程的结构体系与学习方法,把阅读论与写作论作为有机整体融通起来;正确把握理论、阅读与写作三者的互动关系。文章阅读论侧重文学作品,文章写作论侧重一般文章。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使学生懂得学习文章阅读论与写作论的意义与方法;掌握文章阅读与写作对人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审美意识、语文素养、知识技能、文化积淀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案建议是:正确认识文章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性和一体性,以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经典语文篇章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认识人的多方面素养对文章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本课程的文字教材分为“阅读论”和“写作论”两编。 阅读论分为“文章阅读的理论和方法”,“诗词、散文鉴赏”,“小说、戏剧文学鉴赏”,“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鉴赏”,“科学论文的阅读”和“阅读教案论”等6章。其教案要求是:了解中西方文章阅读的不同传统和各自的长处,诗词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领,小说的文体特征和构思要领,童话、寓言的文体特征和构1 / 13 思要领,阅读教案的目标和模式;理解文章阅读的实质含义和重要功能;掌握文章阅读方法的基本功能、主要局限及其独特视野,散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要求,诗词和散文的艺术鉴赏方法和文言文阅读的一般要领,话剧、戏曲剧本的文体特征和创作要求,小说和戏剧的艺术鉴赏方法,童话、寓言和历史故事的艺术鉴赏方法,科学论文的阅读理论和方法以及阅读教案的方法等。 写作论分为“文章写作过程”,“记叙类文体写作”,“议论类文体写作”,“说明类文体写作”,“教案应用文写作”,“电脑写作”和“作文教案论”等7章。 2.课程教案要求 了解文章写作过程的基本阶段、主要内容,记叙类文体的主要特征及一般写作要求,说明类文体的文体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议论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作要求,应用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一般写作要求,电脑写作的独特语言风格和电脑写作的新方式和新思维;理解文章写作构思的步骤、方法和一般规律;掌握文脉贯通、文章起草和文面规范的方法,文章修改的程序和基本方法,消息、文艺通讯、人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教育学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电大教学管理科 一、课程基本说明 1.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专科)与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掌握教育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命题,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能初步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中小学教育现象和问题,并初步训练学生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实践能力。 2.课程的学时、学分、开设情况 “教育学”课程1999年秋开设,3学分,54学时。 由于“教育学”开设在我国颁布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之前,因此有关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许多随之出现的新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等都未能进入中央电大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中。在新的教育学课程改造完成之前,建议各地从事教育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两点: (1)要注意更新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补充新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方法。如补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增加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针的新定义等。 (2)在教学中,注意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与研究式学习方式等。 3.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教育管理及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教育学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一门教育专业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在与其他教育课程的衔接与配合上,教育学课程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以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侧重于一般教育观念和原理的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知识结构,能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教育的概貌;另一方面,还有注意对学生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教书育人的热情,培养学生从事教师职业的专业精神和情感等。总之,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为其他后续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一)课程的基本内容

《大学》教学设计

《大学》教学设计 主备人:何粉祝 【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但文意较浅显,而且没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情节。 在文言字词方面如果课堂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反而不好。但是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有些地方学生理解又会有失偏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再搜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点来讲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只需解决学生的疑难点,再加以适度的引导,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在内容的赏析上,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的内容及联系即可。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可以在其中挑选了一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名句警句,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 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理解《大学》中的“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资料和工具书疏通文意,自主预习; ②小组合作探究以段落为分界,合作翻译全文,教师只针对学生提出的重难点做讲解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修齐治平”的重要性,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助工具书并以小组讨论为主来疏通文意,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乂。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指导和要求: 1、结合注释和名师伴你行初步梳理全文,要求:对全文内容有整体认识。 2、说说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a、由学习之道一一治国之道 b 、正反两方面说明教育、学习的重要性 c、强调要以修身为本,不可本末倒置 d、如何修身,具体提出要求。) 第一课时 、导入:回顾《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 编制人:杨飞 编制单位:电子信息工程系 编制日期:2014年07月05日 审核人: 系部主任:王振民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07月05日

目录一、课程设置设计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体系构建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二)教学目标 (三)考核方式 三、课程组织设计 (一)课程教学内容组织 (二)教学模式 四、课程资源利用 五、课程教学特色

《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置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C 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64 课程类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学分:4 所属系部:电子信息工程系 授课对象: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学生 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 后续课程:C++ (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1、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基本能力要求及课程分解表 2、课程地位 根据以上课程分解表,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支撑课程,只有学 专业基本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要求 核心课程 支撑课程 工艺实施能力 1、 基本的电路制图、识图能力 2、 电子元器件的识别、选用能力 3、 设备设施认识能力 4、 电工工具的使用能力 5、 电工仪表应用能力 6、 基本工艺操作能力 测控电路及器件 1、电路分析 2、维修电工 3、电子技术 4、电子工艺 5、Protel 应用技术 智能电子产品装配与检验能力 1、电子产品硬件与软件的基础设计能力。 2、PCB 板的制作、检测及调试能力 3、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与测试检验能力。 4、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编写能力。 单片机控制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2、单片机综合实训 计算机控制应用软件编程能力 1、 数据库基础应用能力 2、 C 程序基本编程能力 3、 PLC 基本应用能力 4、 数字信号处理基本应用能力 PLC 应用技术 1、数据库技术 2、C 语言程序设计 3、DSP 应用技术 电子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能力 1、电子产品营销设计能力 2、电子产品营销能力。 3、客户管理能力 4、售后技术服务能力 市场营销与电子商务 1、机械制图 2、IT 职业素养 3、网络新技术

趣味哲学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方案 课程目的:这是一所省重点高中,由于学习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学生与外界新生事物接触的机会较少,缺乏与社会沟通的渠道,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实践少,阅历不够丰富,实践经验较贫乏,就哲学这门课来说,高中是第一次接触,同学们涉及的资料较少,且那些哲理比较晦涩难懂,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对哲学学科的兴趣,加强和巩固学生的哲学功底,特意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趣味哲学。课程特点:这门选修课以一个“趣”字为线索,贯穿于这个课程之中,这个“趣味”融哲人天趣、哲学奇趣、哲理谐趣、哲思妙趣四趣为一体,相互渗透,使一门高深莫测、铭言晦涩并且枯燥无味的哲学学问趣味化,把艰深的术语和过分专业化的表达方式通过典故、寓言、诗词、故事等形式使其通俗易懂化,就像《庄子》一样,历来的读书人,没有不喜欢《庄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庄子哲学浅显,而是因为庄子的哲学尤其是一些精深的佛理,有不少是用寓言来说明的,使人们对一个故事有所感悟。哲学也类似,虽不能如《庄子》那样妙趣横生,但也不能准备板着面孔给学生讲原理。所以,本课程将突破往昔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寓言、故事趣闻的形式,希望能使同学们对哲学的趣味有所领略,能提高同学们对哲学的兴趣,加深和巩固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学以致用。 适合对象:高中阶段各个年级。对高一的学生来说,选这门课有利于为哲学课程奠定基础,培养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对高二的学生来说,有利于开阔他们在哲学的知识面,促进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高三的学生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内容进度: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 1,第一讲听故事,体趣味,明哲理;(4课时) 2,第二讲讲笑话,辨哲理;(2课时) 3,第三讲读寓言,思哲理;(2课时) 4,第四讲诵谚语典故,悟哲学道理(2课时) 5,第五讲赏古诗,析哲理(3课时) 6,小结哲学学习歌(1课时) 教学方法:采用10字教学法,即读书——议论——讲解——练习——总结,这个教学模式的提出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 1. 读书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在阅读前先给学生提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去读书,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让学生来了解和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2. 议论 学生通过阅读,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节课的理解程度,为老师接下来的讲解提供参考。 3. 讲解 针对学生在读书时或者在议论时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通过典故、寓言、趣闻轶事的形式来阐述其中的哲理,在获得理趣之余又能享受情趣之乐,使学生找到获得知识的背景意向、途径和方法。若有不同看法者,允许反驳,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 练习 通过练习来巩固和发展知识,主要通过口头提问和书面练习来体现,课后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去组织引导学生去讨论分析,每个专题之后,还会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这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愉快、兴奋的讨论中吸取知识,促进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大学英语

教学设计方案 - 1 -

- 3 -

附件1 课堂学习单 Unit 2 The humanities: Out of date?

Text structure 1.What is the author’s purpose to write this tex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hat is the author’s argu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his or her argu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y should we study humanit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计划1.doc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1 小学校本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古诗文诵读 课程意义: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在于宏杨和继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夯实师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课程背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温家宝总理在重要演讲中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2009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指出: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

等,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 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课程方案的建设和实施,对于学校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程基础:学校自2011年开始,开展“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教师的支持、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社会声誉逐年提高。以诗激情、益智、明理、育人渐成特色。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综合性课程。 课程特点: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特点。在活动开展中具有整合性、渗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民族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 知识性—传统的古诗文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