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老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一、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观念问题。

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新理念、新教法、新教材、新要求,对部分老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老教师教了一辈子书,一些教学方法沿用了几十年,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些方法突然不灵了,有的老教师在心理上往往会难以接受,对改革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在思想上有些抵触,教学依然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有的老教师虽然感觉到新课程为未来的教育描绘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图景,但由于农村地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时间久了,对新课改的热情也开始减退,教育教学又回到了自己比较得心应手的传统方式上。

2. 年龄问题。

老教师因为年龄的原因,教学方法不如年轻人灵活,现代教学手段又不会用,在教学中感觉越来越不适应。有的老教师临近退休,身上的激情与活力逐年减退,加上现在的学生又难管,有的老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上变得与世无争、安于现状。

3. 压力问题。

不少老教师家庭负担重,工作量大,身体状况差,感觉

压力过大。有的老教师认为:每周20多节课,还要备课、辅导、批改作业、听课、评课、管理班级、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以及应完成学校临时布置的工作,太多的事情牵扯着自己的精力。面对新课程改革,老教师常常感叹没有时间,总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 政策问题。

有的老教师还没有参加过一次新课改培训会和研讨会,对于新课改的性质、目的一无所知。现在的教育科研部门在组织活动时,白纸黑字明确规定,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甚至更低。老教师想参加活动提高业务能力的愿望成了泡影。这种政策,让老教师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也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如何让老教师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

1. 学校不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

虽然老教师在体力与精力上不能与年轻教师相提并论,但是,老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果不做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老教师在接受和运用新课程理念方面可能没有年轻教师快,但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再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一样可以运用自如,游刃有余,甚至能有所创新。因此,学校不应该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这样才能有效地激活老教师的职业幸福

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让老教师始终保有职业激情。

(1)大会小会不提“老”。有的学校常在大会小会上“老”字当头,意在激励年轻教师,在工作上要处处尊重老教师,向老教师学习。然而,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常常挂在嘴边的“老”字,恰恰给了一些老教师心理暗示,使其认为自己在教师队伍中已经临近退休行列,教学生涯所剩时日无多,与其卯足了劲再跟年轻教师一争高下,还不如维持现状,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度过这最后几年的教学时光。因此,不经意的“老”字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校应当慎提“老”字,甚至不提“老”字。

(2)制度面前不护“老”。基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一些学校在规则制度面前常常会对老教师网开一面,给予特别的关爱。比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要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而对老教师的要求则变成是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论文。此举表面上体现了校长的人文关怀,而实际上却暗示了老教师精力不济,在各方面已经无法与年轻教师相比较。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使得部分老教师心安理得接受学校的“恩惠”,默认自己“老”的事实;另一方面则可能极大地挫伤老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对工作丧失挑战的激情,得过且过。因此,学校在制度面前不宜特别关照老教师,应当一碗水端平,这样才能让老教师永远不服“老”,使其对工作的热情有增无减。

(3)学习培训不嫌“老”。在很多学校,新课程改革好像是年轻教师、中青年教师的事情,与老教师无关。在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中,我们很难看到老教师的身影,学习培训成了年轻教师、中青年教师的专利。一些人认为,年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后备军,是学校的未来,在年轻教师身上投资能够得到更持久的回报。但是,在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老教师数量多,他们也需要与时俱进,他们的知识也需要更新。这种学习培训把老教师拒之门外的做法,绝非明智之举。它暗示着老教师已经没有“利用价值”,这不仅会让老教师感到寒心,而且会影响农村地区民族中小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新课程培训中,学校应该对老教师一视同仁,关心他们成长的需要,并努力为此创造条件,让老教师积极融入新课改,使其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4)教学观摩不缺“老”。在一些学校,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老教师凤毛麟角,在校级以上各种大型优质课、观摩课评选活动中,也很难见到老教师的身影。这虽然与部分老教师不愿再“抛头露面”有关,但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学校更愿意把这些机会让给中青年教师,让其能力得到展示或者锻炼,而这在无形中让老教师少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了拼搏的斗志。

(5)评优评先不拒“老”。许多学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即评优评先的名额一般让给年轻教师,却把老教师抛之脑

后。老教师即使被评上优秀或先进的,也是屈指可数。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是老教师出于关爱年轻教师考虑,把这来之不易的名额让给了年轻教师;另一方面则是学校管理者片面地认为,每一年这样的荣誉来之不易,要用在“刀刃上”,因此评优评先时不把老教师考虑在内。在评优评先问题上,学校对老教师与年轻教师应当一视同仁,这样才不会打击老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泯灭老教师的工作激情,让真正有能力并在新课改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得到应有的奖励。也只有这样,老教师才能更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2.老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融入新课改。

(1)调整好心态,直面困难与挑战。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发生改变。对于老教师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态度决定一切。新课改带来的种种问题都是一个客观存在,是直面它、解决它,还是回避它、放弃它,这是一个态度问题。不同的态度,也会决定不同的结果。

面对新课程改革,老教师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

不能适应被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程改革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作为老教师,要敢于面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挑战,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用“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去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相信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要有勇气和决心放弃陈旧了的哪怕已经用了几十年的“条条框框”,以开放的胸怀迎接、容纳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法,在不断的拼搏进取中增长自己的才干,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为年轻教师树立榜样。

课改是没有年龄界限的,老教师处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的态度和行动,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等待和维持现状,都意味着对学生成长的不负责任。因此,哪怕是明天退休回家,教师也要认真琢磨怎样把今天的课上得更好,因为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更新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新教材的实施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落实新课程的基本目标。更新观念,这是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够创新的关键和基础,也是老教师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的最佳途径。

作为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一些曾经成功的

体验,但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成功体验,有的恰好与新课程理念有不吻合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教师就应放下架子,不争面子,以甘当小学生的态度去学习,去实践,真正让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理念合拍,而不是嘴里倡导新课程,行动沿用老经验。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教师首先要主动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就不能发展和进步。比如,新教材注重过程和方法,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因此,教学就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真正的育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再比如,新课程观要求教师以“学”定“教”,而不是以“教”定“学”,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的重点由“教”的过程转变为学生“学”过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要表现者,由此,教师的角色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

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归根到底需要教师来实践。老教师以往的教学实践活动常常只停留于自我探索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老教师应该带着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观念,勇于实践、探索,通过集体备课、问题研讨、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交流,这

样才能在教学实际中改变教学行为,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全面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有一些合理的成分需要我们传承下去。老教师的教学时间长,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只要老教师具有较好的学科素养,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传统优势一样能在新课改中发扬光大。

3.政府、社会和学校应该整体联动。

(1)消除政策歧视,提高老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能力。受到政策及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老教师的发展平台过于狭窄,许多老教师无法参加较高层次的教科研活动。在省市级培训难以对老教师全覆盖的局面下,地方和学校的培训和推动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老教师的实际情况,地方教研部门和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为老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新课程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政策时,要对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一视同仁,让老教师享有同等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要多引导老教师,加强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协助他们疏通心理关。应该给老教师提供参加各类创优课、观摩课、研讨课以及竞赛的机会,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听评课活动,提高老教师的教学能力。

(2)努力为老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新课程改革不能加重教师压力,靠查教师教案进行督察的学校一定不是好学校。”这是新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的观

点。实施新课程改革减轻了学生的压力,也应当减轻教师的压力。应当提倡教师写个性化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等,把教师从繁重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在生活上,要更多地关心老教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现实困难,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的内容,深刻体会新课程改革的实质内涵,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离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尚有距离,硬件不足,教师们无法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些学校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存在争电教室的现象,影响着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政府和主管部门要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积极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物质基础,让老教师能够更方便地接触、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3)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老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但在新课程背景下,不少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比如,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自己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对中青年教师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可对很多老教师而言就是很难逾越的障碍。中青年骨干教师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学习能力强,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帮助老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电子备课、远程教育、网络、博客、教学课件制作等的知识和水平,改变过去“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进课堂”的状况。为使老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学校还应

组织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实施以新促老工程,然后让学校听老教师的课,通过听、评、指导,促使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

作为老教师要不耻下问,虚心地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学习新课改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中小学的每一位教师。参与新课改,绝不是年轻教师、中青年教师的专利,每一位老教师也应该积极投入其中,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与新的理念相互碰撞,产生出更多智慧的火花,使新课程改革焕发出更多生命的活力。老教师融入新课改,成为新课改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局外人,这也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真正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老教师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

一、困惑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不断奔涌而来,如同阵阵春风,为沉寂的教育带来新的生机。然而,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潮流中却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过去那种按照大纲,教师

教、学生学,将传道、授业、解惑,视之为教师天职的日子似乎远去,现在的课堂,学生讨论,教师指导,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令老教师无所适从。

新课程改革给老教师带来的困惑主要有:

1. 老教师感觉不会做教书了

老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热情不高,顾虑重重,等待观望,甚至在思想上有些抵触。有的老教师对新课程涉及的新理念、新教法、新要求不能够适应,他们感觉使用了几十年的老方法现在居然不灵了,甚至有的老教师感觉不会教书了。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课堂形式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然而有的老教师仍然按过去的办法进行教学,按部就班教,围绕考试教,不能够适应学生的需要,老教师感觉在新课程背景下不会做教书了。

2. 对老教师的教学学生不满意

学生认为老师应把微笑和欢乐带进课堂,但是,有些老教师太严肃刻板了,学生总感觉受压抑和限制,同学们都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室里闷死了。现在的学生喜欢讲课生动,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有学生认为:老教师上课一讲就是一整堂,不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不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思考、去练习,听他们的课感觉就是昏昏欲睡。

3. 老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

老教师对新课程还不能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基

本上沿用老一套。教师在教学中仍受教材的约束,不能真正使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比如,新课标表现出鲜明地人性化倾向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少了以前《大纲》骨肉割裂的现象,但同时又有点雾里看花的感觉。对那些外显的可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目标还容易抓住;那些过程的方法的情感的态度的价值观的内隐的难以测量的,则难以捕捉。

4. 老教师对新课程科学性与适用性的质疑

在对新课程理论的感悟中,老教师虽然感觉到新课程为我们的教育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图景,但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明显地感到,虽然理论上是一套套的,但更多的是令人陌生的、生吞活剥的概念,感觉听起来热血沸腾,做起来却无从下手。这主要是新课改的理念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觉大多数是从理论中来,而不是从实践中来,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它如同肥皂泡一样,看起来好看,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5. 老教师认为新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老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与对学校、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的评价还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体系。校长们常说“没有质量的学校是难以生存的”。这里的“质量”,无不是指中考的升学指标,如升学率、重点率的人数等等。故中考、高考指挥棒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落实有很大抑制作用。在普通中学里中考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所学校或一位老师好坏的标准,新

课改的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应试考试和创新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导致老教师的观念与教学行为的一致性、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教师对教材较为关注,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对学生来说,一份成长档案袋究竟又有多少分量?分数才是硬道理!

二、原因分析

1. 观念问题

新课程改革所涉及的新理念、新教法、新教材、新要求,对部分老教师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老教师教了很多年书,传统观念、思维定式让他们画地为牢,为自己设置了一道心理上的障碍。

2. 年龄问题

老教师因为年龄的原因,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由于马上要退休了,现在只是凭良心在工作,年龄大了,教学方法不如年轻人灵活,现代教学手段又不会用,感觉是越来越不适应教书了,现在的学生又难管,退休也许是种解脱。老教师步入“老”年,与“退休”有约,身上的激情与活力便逐年消失,变得与世无争、安于现状。这是由老教师的个人心态决定的,当然也取决于学校对老教师的态度。

3. 压力问题

老教师本身家务负担重,工作量大,精力和体力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他们普遍感觉压力过大。有老教师认为:每周20多节课,备、教、辅、改、考、听课、评课、教学反思、班级管理,还要迎接上级的检查验收……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课程改革呢。由于指标少,近十年来,学校没有一个教师晋升副高职称。没有晋升的动力,工作没有积极性,哪还有热情去探讨课程改革?还有部分老教师家务繁重,身体状况差,精力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4. 政策问题

现在的教育科研部门在组织活动时,白纸黑字明确规定,年龄必须在45岁以下,甚至更低。老教师想参加活动提高业务能力的愿望成了泡影。这种明显的政策歧视,让老教师彻底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进取心,变得更自闭和无所谓了。

三、对策思考

1. 适应新课程改革,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老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

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该能教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2. 适应新课程改革,老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这样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

(1)实现由教师权威的教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转变。

教师的角色也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

(2)实现由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转变。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比如常见的阅读教学,

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3)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因此,新课程倡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实现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而课程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

注重质的评价。

3. 适应新课程改革,老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法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其中,合作式学习方法就很重要,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4. 适应新课程改革,老教师要大胆实践

老教师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但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管理手段都已经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所以在适应新课程方面,不如年轻教师。作为老教师要不耻下问,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中青年骨干教师实践新课程的理念与行为,并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学校要组织搞好以新促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多年,大多数教师已步入了新课程改革轨道,但仍有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为使老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组织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实施以新促老工程,然后让学校听老教师的课,

通过听、评、指导,促使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面对新课程,老教师既不能有惧怕思想,害怕自己不能适应,被新课程改革淘汰,也不能跟着感觉走,人云亦云,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更不能认为新课程改革与己无关,墨守成规,无所作为。老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老教师要树立决心,充满信心,建立自信,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尽快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为新课程改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 学校不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

虽然老教师在身体与精力上不能与年轻教师相提并论,但是,老教师在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是学校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如果没有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因此,应当懂得老教师在学校发展中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不给老教师过早地贴上“老字号”标签。这样才能有效激活老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让老教师的职业激情永驻。

(1)大会小会不提“老”。有的地方常在大会小会等各种

场合“老”字当头,意在于激励年轻教师,在工作上要处处尊重老教师,并向老教师学习。然而,有道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常常挂在嘴边的“老”字,恰恰给了一些老教师心理暗示,使其认为自己在教师队伍中已经濒临退休行列,教学生涯所剩时日无多,又何必与年轻教师一般见识,何不安于现状,平平淡淡过好最后时日,这样岂不更加逍遥自在?因此,不经意的“老”字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应当慎提“老”字,甚至不提“老”字。

(2)制度面前不护“老”。在学校管理中,难免会遇到一些诸如在身体与精力等方面与年轻教师相比,对老教师而言有失公平的工作。基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常常在学校的规则制度面前对老教师网开一面,给予特别的关爱。比如,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周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而对老教师的要求则变成是每学期上交一篇教学论文,等等。此举表面上确实体现了校长的人文关怀,而实际上却表明了老教师精力不济,在各方面已经无法与年轻教师抗衡。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使得老教师心安理得接受学校的“恩惠”,默认自己“老”的事实;另一方面则可能极大挫伤老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对工作顺其自然、得过且过。因此,在学校制度面前不宜特别关照老教师,应当一碗水端平,这样或许更能让老教师永远不服“老”,对工作的热情有增无减。

(3)学习培训不嫌“老”。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开展,

也因此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学习培训浪潮。然而,纵观各学校实际,新课程改革好像是年轻教师的事情,而与老教师无关。在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中,我们很难看到老教师的身影,学习培训成了年轻教师的专利。一些人认为,年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后备军,是学校的未来,在年轻教师身上投资能够长时间得到回报。但是,老教师也需要与时俱进,老教师的知识也急需更新,也需要不断充电。这种学习培训把老教师拒之门外的做法,绝非明智之举。它暗示着老教师已经没有“利用价值”,或者说老教师发光发热的时间已经不多,老教师是真的“老”了。这怎能不令老教师感到心寒,又怎么能够激起老教师是职业热情呢?

(4)教学观摩不缺“老”。在许多学校,上公开课、观摩课的老教师凤毛麟角,更甭想在校级以上各种大型优质课、观摩课评选活动中见到老教师的身影。许多身在一线的老教师已经退隐教学展示舞台。这虽然与老教师本人不愿“抛头露面”有关,但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许多学校要么基于老教师的年龄考虑,认为上观摩课是一件苦差事,不忍心让他再经受备课的“折磨”;要么认为老教师上观摩课对其个人的成长而言毫无意义,于是教学观摩课成了年轻教师的专利。同样是教师,同样是在一线教学,因为不同的是年龄,从而有了不同的命运安排。试想,长此下去,老教师还哪来斗志?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又能如何?因此,我们呼吁,教

最新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改制度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才能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

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阐述了“三个发展,六个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它对我们英语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 外语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的人格,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橡皮泥,可由老师任意捏成什么形状。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各种常用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以及运用它们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充分增加教育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新世纪的教师要会利用计算机制作常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所以教师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一方面可利用现实的CAI教学课件和下载网上的优秀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就是自己动手制作。如利用常用的应用软件Powerpont、Flash、Authorware等制作切合自己实际的教育教学课件,增加教学中的互动性、挑战性、趣味性、可控性、可操作性;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进行电子备课,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四、提高教师素质是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关键。 在当前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能较快领悟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师活动的重点,恰当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然而,仍有少数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应该怎样提升自己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关乎课程改革的成败,更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更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在实施新课程的几年中,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走向深化,迅速成长。我们深深感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于是如何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策略,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探索的一个课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发展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更离不开教师。当前,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改革、教育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而面对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了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托。教育改革给教师群体、教师个人及教师这一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教师发展理论逐渐地形成了。其中教师发展观,成为了所有教师发展理论的支点。 (一)提升教师自身需要和意识 教师的自我意识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一个教师如果具备强烈的自我专业需要和意识,就不难形成教师发展的终身教育思想。教师只要形成了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意识,就会主动的、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进而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会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学习的强者。可是,如何才能不断推动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常新呢,除了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信念、追求外,还需要学校等外部环境的熏陶和推动。 (二)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 长久以来,传统教育模式下,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广大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使得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考试方法僵死,更为甚者,统考的指挥棒指到哪里,教师就教到哪里,学生就埋头学到哪里。真可谓是教得尽心,学得认真,教师却变成了课本,变成了机器。时至今日,还有不少的教师喊着创新教育的口号,课堂上仍然是应试教育;创新教育的讨论、学习开展的轰轰烈烈,而应试教育却也是落实的扎扎实实。因此,当前教育形式下的教师发展观,就要立足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挖掘教师的创新潜能,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思想投身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 二、教育研究能力 (一)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浪潮铺天盖地而来,迫使我们只有去不断“充电”才能游刃有余。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越来越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那么,随着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很快我们就会感到不能得心应手。所以,想要在教师专业上有所发展,关键就是学习。学习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得教师迅速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师要力图通过不断地“内省”,确立学习即生活、学习即工作、学习即责任、学习即生命的思想观念,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断追求学习的快乐,而不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同时,学校也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各中各样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是校本研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围绕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实践新课标为主题,利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指导”的方法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适应要求,当务之急是要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一、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分离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教师应是一名积极的“旁观者”,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二、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所以必须改变彼此孤立封闭、单兵作战现象,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在未来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的基本条件,教科书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 三、教师需要哪些新的技能 为适应新课程需要,教师应具有新的教学技能和能力,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低,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另外,新教材提供许多新的教学形式,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要求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 四、新的学习方式带来哪些挑战 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方式,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五、教学策略将发生哪些变化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自我评估,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保持开放心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XX (XXXX系XXX班,学号,指导教师:XX)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现在教育工作者们面前,他们一方面面临着改造旧人的痛苦,另一方面面临着新课程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和迷茫。何去何从,怎样抉择,教育教学实践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该怎样想,怎样做的问题。怎样给自己做一个明确的定位,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的。新课程需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简而言之,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以学生能否获得全面的发展为标准。这就对今天的教师有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在新课程下,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是为了让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发挥应有的功能。这种转变,是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老师们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把握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实质。教师们懂得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而用该是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道、探讨业、解决惑的主动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不再把自己定位在知识、人格等诸多方面的绝对权威上,而是与学生完完全全的平等。 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比较注重单纯的“传授知识”,单项的进行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培养。而随着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内容生活化,师生关系平等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教学语言幽默化,课堂管理艺术化。”已经成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两篇

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两篇 2020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心得体会两篇篇一通过10天的培训学习,使我接触到了专家学者们的教育新理念,学习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还与市内的一些一线教市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学习。收获颇多,感触较深的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掌握的教学技能的不足,因此,可以说这次培训来的很及时,培训内容很深刻,培训的效果将影响深远。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触动着每位新教师的心灵,作为一教师的我深深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实践新课改,铺设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所遇到的每一个老师都流露出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我认为,保持这种心态对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深深地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对今后工作的态度。我积极利用空余时间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来不断的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下面就以我的培训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如果自身散漫,怎能要求学生认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

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多年来,老师教,学生学;老师讲,学生听,这已经成为固定的教学模式,新课改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能焕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通过培训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对于一个教师,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多媒体的重要性;让我懂得了如何使用这些教学资源。使我学会了制作教学用的课件。学会了设计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依据教育教学原理、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对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具体计划。而现在的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历史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历史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阐述了“三个发展,六个理念”,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六个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它对我们英语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的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本质,责任以及特点要有深刻的理解。要认识到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与希望的重要事业,从而形成对事业的责任感,崇高感和荣誉感。 外语教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的人格,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我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橡皮泥,可由老师任意捏成什么形状。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这远比简单的“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二.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变。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可以促进他们成长,但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教师在学生生活中的职责和功能,要从领导着转变为引导者,从教育者转变为鼓动者,从组织者转变为策划者,从管理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要变“演员”为“导演”。学校教育是一出生动的“活剧”,学生在剧中应该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在剧中应该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导演的责任是:创设学生自我教育的环境,提供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担任具体的角色:设计者-——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任务的框架,设计出适应不同目的的任务;组织者——通过有效的组织来实现任务的目的,对任务要求明确具体,对任务的完成方式,时间,完成形式与人员分组详细周到;指导者——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包括话题的导入,讲清任务要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点拨;语言资源的提供者——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必要的语言材料,回答学生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修订版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 求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 一、善于吸收------做学习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 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1——2门选修课或活动课程,在待遇上将予以倾斜。这学期,每位教师要写出自己走进新课程、感悟新课程的心得体会,内容包括: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富有特色的案例描述、精彩的课堂片断和深刻的教学反思。 二、长于研究------做反思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要求写教学后记,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 倡导教学创新,鼓励教学有个性,有创新,使之形成自己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多接受新事物,大胆尝试新教法,欢迎教师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每节课都要力求有新意,有亮点。 三、勇于奉献------做敬业型教师 敬业精神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四、敢于探索------做创新型教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走进新课改教师演讲稿

走进新课改教师演讲稿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在我们的声声呼唤下,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们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喜悦! 回首走过几月的课改之路,也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在完成新课标提出的大量认读、规范语音、正确书写的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感觉它还使我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而这一切,都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在此,我想代孩子们道一声-感谢课改!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我们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无穷魅力!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饿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还有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他们看法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 感谢课改给孩子一个发挥想象的五彩池。记得有一次外面正下着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 走进新课程心得体会1:《走进新课程》读后感 把《走进新课程》这一书看完了,合上书仍觉得意犹未尽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走进新课程》读后感。以前也在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中看到过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强调教学的艺术性,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可是更多的流于理论上的说教,让人无法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有关细节的琢磨与把握。读了该书,犹如在我为师的道路上亮起一盏明灯,尤其是对我这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教师而言,的确是受益非浅。以下就自己所读的关于教学的方面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一、教师教学地位的转变 课改中一再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要出现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成为听众的课堂。要注意做到,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把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者。 同时,我们还要深深地认识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合格率与优分率。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在课堂上要主义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

极、主动地学习,不但让学生有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而且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积极地表现自我。要想完成这一次改革,教师的角色和地位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授者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点具体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体现在备课上。传统的备课,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侧重于教师的教。教师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对教材内容的钻研,忽视对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了解,对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个体学习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以教师的主观行为为准,而不考虑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面对新课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备课呢?有一点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那就是如果你是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我们在反思中醒悟:备课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备课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要备如何促进学生的全员参与,如何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要备如何引发学生个性的绽放。一句话,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意识上多下功夫,要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上下功夫。这句话不再是像从前一样被挂在嘴边,而是要切实地落实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关于授课,在看这部分内容前,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授课自己还有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

[初中数学]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师能力的新要求_数学论文_希望可以帮到您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哪些要求? 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如同医生的临床和律师的辩护活动一样,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教师专业化表现的特点。面对新课程,教师要树立新形象,必须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除了前面提到的尊重、引导、反思、合作之外,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一、学会关爱爱是教师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热爱学生是教师爱心的集中体现。师爱的基础条件是平等,爱首先要尊重。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个性特点、抱负志向,尊重学生的选择判断和个人意愿。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关爱学生,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最重要特征。当学生对你说悄悄话的时候,你的教育就开始走向成功。具有爱心和具有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更喜爱前者。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都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和信赖;而当教师对学生随意品头论足时,学生的内心正在对教师做出相应的评判;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自己的人格必然会在学生的视线中失落。师爱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爱好学生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容易做到的,难能可贵的是对差生的爱心: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而要想激发对差生的感情,就要换下有色眼睛,睁大眼睛去寻找学生身上闪光的因素,及时给予积极的鼓励、暗示、肯定。一量这片良苦用心、趋势的感情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就可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甚至创造出奇迹。爱要有度。溺爱当然不行,要做到爱得有节、严得有度。爱到恨的程度更不行。我是为了学生好,而这样的好心却常常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各,甚至危害孩子健康和生命的事情。恨铁不成钢,不打不成材等陈腐观念,导致家庭和学校时常演绎出一些教育的悲剧。实际上棍棒只能造就奴隶,棍棒威慑之下造就出来的人,已经很难适应社会,应对未来。鞭挞儿童,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贵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需要严师,更需要慈祥和宽容;教师应有好心,但更要有一个好结果。 二、学会理解学会理解,才能学会关爱。理解不仅是认识手段,而且是人的存在方式。误角是教学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解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前充满误解的教学是扭曲学生心灵的教学。教师的言行,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水平,考虑学生们的想法和感受。要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而不能把我们的认识和想法强加给孩子。学会理解,特别要理解哪些学生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他们往往被戴上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 三、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艺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会宽容,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多咱声音,尤其是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善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期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有麦克劳德的幸运。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宽容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也许是好奇心、表现欲所导致的行为过失,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或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他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学会宽容,教师要学会期待。期待,就是不能奢望学生一口吃个胖子。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一个人都有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学会了期待的老师,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角色应如何转变 (专题辅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当今的时代,是走向信息化、走向知识经济的时代,时代对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着新时代、新方针下的中学语文新教学该如何找到一条更好的实践之路。我认为:作为新时期下的教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著名教改实践家李元昌曾说过:“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有怎样的教育观念,才会有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方法。”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和谐、个性发展的乐园;是探究知识的平台。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就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课堂教学的积极心理氛围,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殿堂,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 第二、多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爱每一个学生。 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将尊重植入的课堂,将真情注入的课堂,将关爱倾入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生活在阳光中。教师在课堂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建立平等对话的机制,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必须具备开放的思想,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这样才能适应新的社会变革。教师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在学法上应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 第一、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2篇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2篇Reading the document of entering the new curriculum 编订:JinTai College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2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 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读书学习群体的特点展开 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 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 2、篇章2:读《走进新课程》有感:理想与现实文档 篇章1:读《走进新课程》有感文档 新课程中提出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从单一的传道授业的 教书匠转变成促进者、研究者、建设者、开发者和开放的教师。乍一看,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像孙悟空的72变被幻化成了多种 角色。曾经听到这些名词觉得不可思议,更觉得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切实际,没有可操作性。读完《走进新课程》才略有感悟,这是一种新的理念,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是在经济迅速

腾飞,世界变成了“村”的开放时代背景下所必然出现认知。这么多的不同角色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的新观念。 一、促进者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来的。 传统的教学难免会把教师个人的意志(或是出于学校、 领导的意志)强加于学生身上,为了达成某项既定的目标会毫不犹豫以不择手段的方式来逼迫我们的学生完成任务。即使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这样的师生关系已经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急迫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们陈旧的教育已经远远的跟不上趟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呢?教师不是上帝,创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帮组学生发掘自身所蕴藏的无限的潜能,激活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并积极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们成长为有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总是要敬小慎微,尽量不把自己个人的意志过多的强加在学生身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引导和促进每一个不同的学生成为他们应该成为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从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提出来的。

新课程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 (淞欣学校教师业务培训学习资料) 主讲人朱木林 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此次课改能否有效推进的关键,不仅在于能否全面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念(包括课程目标观、课程内容观、课程结构观、课程资源观、课程实施观、课程评价观等),而且在于能否真正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行为(包括角色扮演、策略谋划、操作落实、工作模式等)完全适应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角色扮演上的新要求——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赏识者;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要做研究者、反思者、创造者 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不仅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施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表现为教师单独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实质上是片面地学习,如听课、练习、记忆、应试和接受评定等)。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尽管强化了知识掌握,突出了技能训练,但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却是极不利的。 此次理念新颖、力度空前的课程改革,旨在消除或减少以往应试课程教学过于浓重的指令性色彩,解放课程实施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促进师生创造力的充分释放。这就必然引发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换,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活化、创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具体要求是: (一)教师要做学习者、发现者和赏识者。 现代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现代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以外的各种途径获得知识信息,教师稍不留神其知识面就可能不如学生,这也要求教师要做到“学无止境”。教师既要向书本学、网络学、社会学、名师学,更要向自己的学生学;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是一种观念,更需要行动。教育是教育人、影响人、改变人、提升人的素质的事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与赏识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醒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二)教师要做开发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这里的“开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开发学生的潜能”。承认并尊重学生发展存在的差异性,关注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二是指“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是以开放性、生成性和创新性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它不仅是指教科书,还包括由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新课程已经不只是“文本课程”(计划、课标、课本),还是“体验课程”(被师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这就意味着,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己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做管理者,制订了许许多多的条条框框,这样不准做,那样搞不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扮演着“教育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有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一,应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基础 首先,浯文教师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知识。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苏霍姆林斯基亦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精工巧匠。”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不仅要熟知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学习,研究文学名著,追踪语文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从研究语文的高度,丰富专业知识,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语文知识,又要通晓基本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做到博学多才,成为“通才”“全才”。随着教材改革,“社会科”教材的出现,语文学科与邻近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因此,语文学科应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沟通,形成“大语文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语言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拓宽知识视野,博学而多才,尤其要加强文科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对经济,艺术及自然科学知识的了解。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语文教师应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理论修养。科学的教学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较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内部因素,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个性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第二,要具备适应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能力 1.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苏霍姆林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表达能力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主要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把丰富的知识通过口头传给学生,要求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做到:准确清晰,具有科学性;简明练达,具有逻辑性;生动活泼,具有形象性;抑扬顿挫,具有和谐性。 2.较高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