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地球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 地球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 地球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四章地球化学动力学基础

4.1 引言

在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热力学理论和方法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平衡热力学方法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地球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演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地球化学过程通常极其缓慢,以致一些自然体系可能没有达到平衡。大量的野外观察资料和新的实验结果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例如下述这些自然体系的研究结果:(1)单一物相内部化学成分的变化;(2)矿物晶体中的成分分带;(3)矿物组合中的反应边结构;(4)不平衡的矿物组合;(5)矿物晶体的出溶作用;(6)晶体的有序—无序结构和晶体缺陷等等。

这些自然体系均显示对热力学平衡态的偏离。如何解释这些自然体系并且准确地描述这些自然体系的演化过程便成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平衡热力学理论方法之所以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是因为上述自然体系的演化过程是路径相关的,因而也是时间相关的。而平衡热力学方法仅考虑体系的状态参量和状态函数,由此讨论体系的演化方向,是路径无关的。研究自然体系的化学演化具有两个含义:(1)研究体系由平衡的

起始状态Ⅰ演变到新的条件下的平衡的终了状态Ⅱ,其结果用状态函数的变化量△H,△S,△G等来表示;(2)研究体系演化的路径,这是时间相关的问题。如果自然体系均是平衡的,则我们无法确定体系演化的路径,即自然体系的演化过程被平衡的终了态掩蔽了。反之,大量自然体系的不平衡特征恰好成为自然体系演化路径的记录,有助于我们探讨自然体系化学演化的历程。例如对于晶体生长过程的认识正是来自晶体的各种缺陷,火成岩中某些矿物相出现顺序的颠倒、一些矿物组合中相律的不适用性等现象都将成为这些体系演化过程的记录。

因此,为了解决这些路径相关的自然体系演化的问题,则必然要在讨论体系演化过程的时候引入速率的概念,进行演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由于自然体系演化过程的复杂性,在引入速率概念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体系演化的实际过程,包括:化学反应过程——反应速率,质量传输(迁移)——扩散速率,等等。体系演化的实际过程(化学反应、输运过程及其随状态参量的变化)正体现了演化的路径相关特性,而每一个实际过程的速率反映了体系演化时间相关特性。时间是最基本的地质参数之一,作用过程和方式是地球化学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两个意义上说,自然体系演化动力学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4.2 化学反应速率定律

自然体系演化动力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1)分析体系演化的机制,通常包括化学反应历程、各种组份的扩散过程、表面(界面)过程及其相互影响;(2)确定每一个过程的速率表达式——速度方程;(3)根据各种宏观可测物理量诸如温度、压力、体积、组份浓度及时间的观测和实验结果确定每一过程的速率,进而讨论体系演化的动力学规律。

4.2.1速率方程

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降低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例如下述反应:

A+B→M+N

如果一个化学反应是基元反应,即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例如基元反应:

aA+bB=cM+dN

则反应速率为:

即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称为速率方程,其中各浓度项的幂次是反应式中各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k称为该反应的速率常数。

基元反应的这个规律称为质量作用定律。速率常数k的大小直接反映了速率的快慢和反应的难易程度。对于同一个反应,速率常数随反应条件(温度、压力、催化剂等)而异。

例如在天然条件下FeO氧化为Fe2O3的反应,其反应方程式可以写成:

4FeO+O2→2Fe2O3

该式称为FeO氧化为Fe2O3的总反应,而在不同的天然条件下其反应机制可以有几种:(1)Fe2O3和中间产物Fe3O4同时形成;(2)FeO在水溶液介质中溶解并形成 FeOHO(氧化),再形成Fe2O3(脱水)。可见FeO的氧化过程可以按照不同的路径进行,即通过不同的基元反应来实现。因此,为了确定总反应的速率必须以反应机制分析为前提,进而根据各基元反应的速率来确定总

反应的速率。这里体现了总反应速率的路径相关性。

在理想情况下(即反应机制已知)可以根据各基元反应的速率来确定总反应的速率。如果各基元反应是串联的(即前一个基元反应的生成物是后一个基元反应的反应物),则总反应的速率取决于最慢的一个基元反应;如果基元反应是并联的,则总反应的速率取决于最快的一个基元反应,例如在下面的反应中:

如果路径A→B→C→E的速率快于A→B→D→E,则 A→E的速率由A→B→C→E来确定,进一步地由该串联机制最慢的步骤控制。

当交代作用发生时,水溶液与固态岩石(矿物)之间氧同位素交换反应决定于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因为氧同位素的交换反应受两个并联的过程控制:(1)矿物晶格中氧同位素的扩散;(2)同位素组成在不断变化的原生矿物溶解和重结晶(交代作用)过程。因此氧同位素交换反应的速率由这两个并联过程中的最快者控制,这两个过程的速率大小取决于交换反应发生的条件诸如压力、温度、矿物粒度和晶格类型等。

以上讨论建立在反应机制已知的条件下。当反应机制未知或不能确定时(即多种可能的路径存在),总反应的速率方程是未知的。此时只能运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总反应的速率,进而讨论反

应机制问题。例如实验测定FeS与元素S的反应导致黄铁矿形成的速率。实验用非晶质FeS与含有元素S的H2S水溶液(水溶液中S与H2S达平衡)反应,在相同的时间内测定分别采用不同FeS,S的初始量和不同H2S分压、不同pH值条件下Fe2S的生成量,可以获得该反应的总速率为:

离子浓度。该式表明反应速率依赖于反应物FeS的比表面的平方,这将是讨论发生在固体表面的反应速率的重要的结果。

4.2.2稳态及其应用

总反应与基元反应的一个重要差别是总反应方程式中没有出现实际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通常中间产物的浓度在反应经历了短暂的时间之后会达到稳态(即随着反应的进行浓度不发生变化)。例如霞石NaAlSiO4(含钠的端员)被强酸性水溶液交代形成三水铝石Al(OH)3的反应,其总反应为:

NaAlSiO4+H++H2O→Al(OH)3+Na++H4SiO4(aq)霞石三水铝石

而反应实际上由如下串连反应组成:

NaAlSiO4+4H+→Na++Al3++H4SiO4(aq)

Al3++3H2O→Al(OH)3(s)+3H+

反应中Al3+为中间产物。在该反应开始的瞬间,第一个反应使Al3+迅速增加,但是由于第二个反应不断消耗Al3+所以当反应进行很短时间后,Al3+浓度便达到稳态。其稳态值是由霞石溶解和三水铝石沉淀的速率共同决定的,而Al3+浓度到达稳态的时间则反映了两个反应的速率常数的相对大小,后一个反应的速率常数越大,反应到达稳态的时间越短。

4.2.3精细平衡原理及其应用

根据精细平衡原理,在平衡体系中每一个分子过程在正向和逆向上进行的速率平均来说是相等的。这是微观可逆性原理应用于宏观平衡体系的结果,反映了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的特点。

现讨论如下可逆反应:

当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各个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速率相

等,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得各组分的浓度[A],[B],[C]与速率常数之间满足:

所以平衡时有:

组份A的净消失速率为:

以上讨论表明运用精细平衡原理可以从正向和逆向两方面来

推测反应历程,其结果将会更好地与实际相符。此外运用这一原理将动力学与热力学之间直接建立了联系,因此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和正向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结果来推测逆向反应的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例如通过在实验条件下测定石英的沉淀速率常数k-1借助溶解—沉淀反应的平衡常数K便可以获得石英的溶解速率常数k1,反应为:

例如矿物绿泥石Mg5Al2Si3O10(OH)8在颗粒边界水溶液作用下发生进变质作用形成镁铝榴石,反应为:

化的速率为

由此可见天然过程中的沉淀—溶解过程、进变质—退变质过程和交代作用等过程的研究可以借助精神平衡原理由一组自然过程的动力学规律来研究另一组自然过程(逆过程)的动力学规律。

4.2.4速率常数的经验规律

实验和观测结果表明,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仅取决于速率方程中的各个浓度项,还直接受发生反应的条件—温度的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速率常数中。根据阿累尼乌斯实验定律,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可表示为:

式中E为反应的活化能,T是温度,A是频率因子。该式通过反应的活化能将反应速率与反应条件(温度)联系起来了。这对于讨论天然过程尤其是表生作用具有很大的意义。表4.1列出了部分地球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数据。活化能不仅反映了反应速率的温度相关性,其数值还可能为反应机制提供判断依据。例如方解石的溶解反应的活化能为8.4kcal/mol,而水溶液中扩散控制的反应其活化能较低(小于5.0kcal/mol),因此方解石晶体表面处的溶解反应是溶解过程的控制因素,即溶解速率不受溶解物离开表面的扩散作用所控制。这种类型的溶解称为表面控制型。相应地如果溶液中的扩散是溶解过程的控制因素,则称之为扩散(或运移)控制型。

表 4.1 地球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kcal/mol)

4.3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

以上关于地球化学过程动力学的讨论建立在作用机制分析的基础上。事实上对于大量的地球化学过程而言,进行完备的机制分析目前仍不可能,尤其是当一系列过程之间产生相互作用时,过程将变得异常复杂。于是,在动力学的研究中迫切需要一种与机制分析无关的方法。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就提供了一种这样的途径。对于某些特定的地球化学过程,这个方法能够获得速率的定量结果,甚至在动力学方程中的系数未知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些重要的分析结果,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4.3.1简单过程的动力学方程

从物理本质上说,我们总可以把一个过程的速率表示为一个合适的驱动力的函数,最简单情况下为线性函数。例如对于一维扩散过程,可以把组份

性函数:

该式称为一维扩散方程,式中D和L为动力学系数。在理想溶液的条件下,

势梯度。

对于化学反应过程,决定反应速率的驱动力是反应亲和势A f。设体系共有几种组份,组份之间共发生r个化学反应,其中化学反应j的速率记为

i在反应j中出现的化学计量系数成正比,如果组份i是反应物,则v ij取正

号;如果组份i是生成物,则v ij取负号。当体系“相当”接近平衡态时,化学反应速率可表示为:

为:

如果一个体系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又发生扩散过程,则该体系中组份

下面讨论当化学反应和扩散同时如何建立定量的动力学模型。

对于一对不平衡矿物组合,当外部条件(例如温度)和内部条件(能够构成一组反应物)合适的时候,可以在矿物组合之间形成新的矿物,这是变质结构的一个最常见的现象。为了定量讨论一定尺度变质矿物颗粒的绝对生长时间(即变质结构形成所需的时间),可以设计这样的一维模型(见图4.1):

根据该模型,C层的生长速率为:

的厚度,边界膜是指发生化学反应时新矿物沉淀的地点。该模型中C 的形成和生长分别由化学反应和扩散两个过程来完成,由于AB组合的空间约束,使

所以,

根据扩散方程,有:

积分,得:

t就是矿物C生长至厚度X C所需的时间。根据西德克萨斯州一个接触变质带中燧石结核与大理岩之间形成硅灰石反应边的研究资料(Joesten,1974),运用上述模型,代入有关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标本实验测定数据,最后求得燧石结核上生长厚度为2.5cm的硅灰石层所需时间为5100年(见图4.2)。

4.3.2复杂过程和耗散函数

对于更加复杂的地球化学过程,比如若干个化学反应过程、多组份扩散过程和热流活动等过程同时进行,则前面的讨论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将运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理论分析这些自然体系的演化过程。

体系发生不可逆过程通常是因为体系某种性质的不均匀性而引起的输运过程。例如,温度的不均匀性引起能量的输运——热传导过程;组份浓度的不均匀性引起质量的输运——扩散过程;流体流动速率的不均匀性引起动量的输运—一粘滞现象,等等。各种输运过程分别满足不同的经验规律。

热传导过程满足傅里叶定律,热流通量J q(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的热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即

K是热传导系数。

扩散过程满足斐克定律,质量通量J i(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的质

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即

C是浓度,D是扩散系数。

我们把各种过程在单位时间由通过单位截面所输运的物理量统称为通量,以J表示;把引起物理量输运的体系的某种性质的梯度(温度梯度、浓度梯度等)统称为驱动力,以X表示,则各种输运过程可以统一表示为:

J=LX(4.3)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几种通量和几种驱动力同时存在,此时会发生不同过程的耦合作用。例如,当温度梯度和浓度梯度同时存在时,二者都会引起热传导,也都会引起扩散,即一个通量取决于不止一个驱动力,所以更普遍的关系式应为:

该式称为线性输运过程的动力学方程,适用于驱动力小,体系偏离平衡态不远的情况。系数L ki称为驱动力系数,等于一个单位的第l种驱动力所引起的第k种物理量输运的通量。

如果体系远离平衡态,或者体系发生输运过程的同时还发生化学反应,则体系的演化过程常常是非线性过程,其动力学方程可推广为:

不可逆过程分析的起点是熵产生。我们的讨论限于这种情况:虽然整个体系处于非平衡态,不过如果将体系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既保证每个小部分的热力学性质可以完全确定(即每个小部分仍然是含有大量粒子的宏观系统),又保证每个小部分可以看作处于局部的平衡状态。称为局部平衡假设。此时每一部分的温度、压力、内能和熵等都有确定的意义,称为局部热力学量。假定这些局部热力学量的变化仍然满足基本的热力学微分方程:

对于广延量(例如体积、内能和熵等),整个体系的热力学量为局部热力学量之和;对于强度量(例如温度、压力和化学势等),整个体系不具有统一的数值。

体系的总熵变dS一般可以写成:

dS=d i S+d e S

式中d e S是由于体系从外界吸取热量δQ所引起的熵变,它是可正可负的,取决于体系是吸热还是放热。d i S是体系内部不可逆过程所引起的熵产生,是恒正的(当体系仅发生可逆变化或平衡时,d i S=0),即:

d i S>0(4.6)

同时我们还要假设式(4.6)对体系中任一局部也成立,即:

d i S(局部)>0

式(4.5)和式(4.6)对于局部热力学量仍然成立只是假设,其正确性只能由其推论与实际相符而得到肯定。统计物理理论可以分析这种假设的正确性及其适用的限度(Prigogine,1949)。

因为熵产生d i S是体系内部不可逆过程的结果,所以研究这类体系演化

面通过两个例子说明如何获得各种不可逆过程的熵产生率。

(1)体系内部发生热传导,过程中没有质量传输,并忽略体积的变化。考虑该体系中一个固定的体积元,则体积元中物质内能的增加完全是热量流入的结果,以u表示体积元中的内能密度,J q表示热流通量,则有:

这是能量守恒的结果。

因为忽略了体积的变化,所以热力学微分方程可写成:

TdS=d u

式中s和u分别为体积元中的熵密度和内能密度,所以熵密度的增加

率为:

代入式(4.7):得:

度产生率,即:

通量和热流驱动力的乘积,即:

物理化学第七章动力学

第十一章 化学动力学 §11.1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 1.反应速率的定义 非依时计量学反应: 若某反应不存在中间物,或虽有中间物,但其浓度甚微可忽略不计,则此类反应将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符合一定的计量式。那么,这类反应就称为非依时计量学反应 某反应的化学计量式:B B 0B ν=∑ 对非依时计量学反应,反应进度ξ定义为:B B d d /n ξν= 转化速率为:B B d /d (1/)(d /d )t n t ξξν== 反应速率为:B B /(1/)(d /d )r V V n t ξν== 即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化学反应的反应进度来定义反应速率。对非依时计量学反应,此定义与用来表示速率的物质B 的选择无关,与化学计量式的写法有关。 对于恒容反应,反应速率可表示为:B B (1/)(d /d )r c t ν= 对任何反应: E F G H e f g h +=+ G E F H d d d d 1111d d d d c c c c r e t f t g t h t =- =-== 2.基元反应 定义: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相互作用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 这种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基元反应为组成一切化学反应的基本单元。例如: 2222C +M =2C +M C + H =HC +H H +C =HC +C 2C +M =C +M

化学反应方程,除非特别注明,一般都属于化学计量方程,而不代表基元反应。 反应机理:反应机理又称为反应历程。在总反应中,连续或同时发生的所有基元反应称为反应机理,在有些情况下,反应机理还要给出所经历的每一步的立体化学结构图。3. 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反应分子数 (1)反应分子数:基元反应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分子个数之和,称为反应分子数。 (2)质量作用定律:对于基元反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幂 乘积成正比。幂指数就是基元反应方程中各反应物的系数。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它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例如:单分子反应:A ?? →产物,A A d /d c t kc -= 双分子反应:A B +?? →产物,A A B d /d c t kc c -= A A +??→产物,2A d /d A c t kc -= (3)说明: 速率方程中的比例常数k ,叫做反应速率常数。温度一定,反应速率常数为一定值,与浓度无关;它是反应本身的属性。同一温度下,比较几个反应的k , k 越大,则反应越快。 基元反应按反应分子数可划分为:单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和三分子反应。 对于非基元反应,只有分解为若干个基元反应时,才能对每个基元反应逐个运用质量作用定律。 4.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反应级数 对于化学计量反应 A B Y Z a b y z ++?????→???++由实验数据得出的经验速率 方程,一般形式为: A A A B d d c r kc c t αβ =- =??? 反应级数: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上的指数称为该反应物的级数。

流体动力学基础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复习思考题 1. 在 流动中,伯努利方程不成立。D (A) 恒定 (B) 理想流体 (C) 不可压缩 (D) 可压缩 2. 在总流伯努利方程中,速度 v 是 速度。B (A) 某点 (B) 断面平均 (C) 断面形心处 (D) 断面上最大 3. 文透里管用于测量 。D (A) 点流速 (B) 压强 (C) 密度 (D) 流量 4. 毕托管用于测量 。A (A) 点流速 (B) 压强 (C) 密度 (D) 流量 5. 密度 ρ = 800kg/m 3 的油在管中流动,若压强水头为2m 油柱,则压强为 N/m 2。C (A) 1.96×104 (B) 2×103 (C) 1.57×104 (D) 1.6×103 6. 应用总流能量方程时,两断面之间 。D (A) 必须是缓变流 (B) 必须是急变流 (C) 不能出现急变流 (D) 可以出现急变流 7. 应用总流动量方程求流体对物体合力时,进、出口的压强应使用 。B (A) 绝对压强 (B) 相对压强 (C) 大气压强 (D) 真空值 8. 伯努利方程中 g v p z 22 αγ++表示 。B (A) 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 (B) 单位重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 (C) 单位体积流体具有的机械能 (D) 通过过流断面的总机械能 9. 粘性流体恒定总流的总水头线沿程变化规律是 。A (A) 沿程下降 (B) 沿程上升 (C) 保持水平 (D) 前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 粘性流体恒定总流的测压管水头线沿程变化规律是 。D (A) 沿程下降 (B) 沿程上升 (C) 保持水平 (D) 前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 动能修正系数α = 。C (A) A v u A A ??d 1 (B) A v u A A ????? ??d 12 (C) A v u A A ????? ??d 13 (D) A v u A A ????? ??d 14 12. 动量修正系数α0 = 。B (A) A v u A A ??d 1 (B) A v u A A ????? ??d 12 (C) A v u A A ????? ??d 13 (D) A v u A A ????? ??d 14 13. 描述不可压缩粘性流体运动的微分方程是 。D (A) 欧拉方程 (B) 边界层方程 (C) 斯托克斯方程 (D)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 14. 恒定水流运动方向应该是: 。D (A) 从高处向低处流 (B) 从压强大处向压强小处流 (C) 从流速大的地方向流速低的地方流 (D) 从单位重量流体机械能高的地方向低的地方流 15. 欧拉运动微分方程式 。D (A) 适用于不可压缩流体,不适用于可压缩流体 (B) 适用于恒定流,不适用于非恒定流 (C) 适用于无旋流,不适用于有旋流 (D) 适用于上述所提及的各种情况下的流动。 16. 两艘平行行驶的船只,为什么不能靠得太近? 17. 理想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的伯努利积分和欧拉积分有何区别? 18. 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和理想流体微分方程主要差别是什么? 19. N-S 方程适用范围是什么?各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大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 题附答案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一 判断题 1.溶 液 中, 反 应 物 A 在 t 1 时 的 浓 度 为 c 1 ,t 2 时 的 浓 度 为 c 2, 则 可 以 由 (c 1 - c 2 ) / (t 1 - t 2 ) 计 算 反 应 速 率, 当△t → 0 时, 则 为 平 均 速 率。......................................................................( ) 2.反 应 速 率 系 数 k 的 量 纲 为 1 。..........................( ) 3.反 应 2A + 2B → C , 其 速 率 方 程 式 v = kc (A)[c (B)]2, 则 反 应 级 数 为 3。................( ) 4.任 何 情 况 下, 化 学 反 应 的 反 应 速 率 在 数 值 上 等 于 反 应 速 率 系 数。..........( ) 5.化 学 反 应 3A(aq) + B(aq) → 2C(aq) , 当 其 速 率 方 程 式 中 各 物 质 浓 度 均 为 1.0 mol·L -1 时, 其 反 应 速 率 系 数 在 数 值 上 等 于 其 反 应 速 率。......................................................................( ) 6.反 应 速 率 系 数 k 越 大, 反 应 速 率 必 定 越 大。......( ) 7.对 零 级 反 应 来 说, 反 应 速 率 与 反 应 物 浓 度 无 关。...........................................( ) 8.所 有 反 应 的 速 率 都 随 时 间 而 改 变。........................( ) 9.反 应 a A(aq) + b B(aq) → g G(aq) 的 反 应 速 率 方 程 式 为 v = k [c (A)]a [ c (B)]b , 则 此 反 应 一 定 是 一 步 完 成 的 简 单 反 应。........................( ) 10.可 根 据 反 应 速 率 系 数 的 单 位 来 确 定 反 应 级 数。 若 k 的 单 位 是 mol 1-n ·L n -1·s -1, 则 反 应 级 数 为 n 。...............................( ) 11.反 应 物 浓 度 增 大, 反 应 速 率 必 定 增 大。...............( ) 12.对 不 同 化 学 反 应 来 说, 活 化 能 越 大 者, 活 化 分 子 分 数 越 多。...................( ) 13.某 反 应 O 3 + NO O 2 + NO 2, 正 反 应 的 活 化 能 为 10.7 kJ·mol -1, △ r H = -193.8 kJ·mol -1, 则 逆 反 应 的 活 化 能 为 204.5 kJ·mol -1。..............................................................................( ) 14.已 知 反 应 A→ B 的△r H = 67 kJ·mol -1,E a = 90 kJ·mol -1, 则 反 应 B→ A 的 E a = - 23 kJ·mol -1。............................................................( ) 15.通 常 升 高 同 样 温 度,E a 较 大 的 反 应 速 率 增 大 倍 数 较 多。..............................( )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

化学动力学 一、选择题 1. 某化学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式为2A →P ,则动力学中表明该反应为( )。 (A )二级反应 (B )基元反应 (C )双分子反应 (D )无确切意义 2. 某化学反应的计量方程式为A+2B C+D k ?? →,实验测定到其速率系数为k =0.25(mol ·L -1)-1·s -1,则该反应的级数为( )。 (A )零级 (B )一级 (C )二级 (D )三级 3. 某化学反应,已知反应的转化率分数59y =所用时间是13y =所用时间的2倍,则反应是( )。 (A )32 级反应 (B )二级反应 (C )一级反应 (D )零级反应 4. 当一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 0.04 mol ·dm -3 时,反应的半衰期为 360 s ,初始浓度 为 0.024 mol ·dm -3时,半衰期为 600 s ,此反应为( )。 (A )零级 (B )1.5 级 (C )2级 (D )1 级 5. 有一放射性元素,其质量等于8g ,已知它的半衰期1/210d t =,则经过40d 后,其剩余的重量为( )。 (A )4g (B )2g (C )1g (D )0.5g 6. 对于反应A C+D k ?? →,如果使起始浓度减小一半,其半衰期便缩短一半,则反应 级数为( )。 (A )1级 (B )2级 (C )零级 (D )1.5级反应 7. 某基元反应,在等容的条件下反应,当反应进度为1mol 时,吸热50kJ ,则该反应的实验活化能E a 值的大小范围为( )。 (A )E a ≥50kJ ·mol -1 (B )E a <50kJ ·mol -1 (C )E a =-50kJ ·mol -1 (D )无法确定 8. 对于一般化学反应,当温度升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活化能明显降低 (B )平衡常数一定变大 (C )正、逆反应的速率系数成正比 (D )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变短 9. 有一平行反应(1)1a 1A B k E ???→,,,(2)2a A D k E ???? →,2,,已知反应(1) 的活化能 E a,1大于反应(2)的活化能 E a,2,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 B 和 D 的比例( )。 (A )提高反应温度 (B )延长反应时间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1. 有A 气体和B 气体进行反应,若将A 气体浓度增加一倍,速率增加400%,若将B 气体的浓度增加一倍,速率增加200%,试写出反应式。 2. 下列生成NO 2的反应:2NO +O 22NO 2 其反应速率表示式为 ][O [NO]22 k =v 如果压力增加到原来的两倍,试计算速率之变化。 3. 在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引入一定量纯A 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A(g)?→? B(g) + 2C(g)。设反应能进行完全,经恒温到323K 时,开始计时,测定 求该反应级数及速率常数 4. 若气体混合物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3,下列反应的初速率变化为多少? 2SO 2 + O 2 → 2SO 3 5. 在308K 时,反应 N 2O 5(g) → 2NO 2(g) + 1/2O 2(g) 的k = 1.35?10- 5, 在318K 时,k = 4.98?10- 5,试求这个反应的活化能? 6. CH 3CHO 的热分解反应是:CH 3CHO(g) → CH 4(g) + CO(g) 在700K 时,k =0.0105,已知E a=188.1kJ ?mol - 1,试求800K 时的k 。

7. 已知HCl(g)在1atm 和25℃时的生成热为-88.2kJ ?mol - 1,反应 H 2(g) + Cl 2(g) = 2HCl(g) 的活化能为112.9kJ ?mol - 1。试计算逆反应的活化能。 8. 某一个化学反应,当温度由300K 升高到310K 时,反应速率增加了一倍,试求这个反应的活化能。 9. 某化学反应,在300K 时,20min 内反应完成了50%,在350K 时,5min 内反应完成了50%,计算这个反应的活化能。 10. 已知在320℃时反应SO 2Cl 2(g)→SO 2(g)+Cl 2(g)是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2?10- 5s - 1。试求:(1)10.0gSO 2 Cl 2分解一半需多少时间? (2)2.00gSO 2Cl 2经2h 之后还剩多少克? 11. 在人体内,被酵母催化的某生化反应的活化能为39kJ ?mol - 1。当人发烧到313K 时,此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大到多少倍? 12. 蔗糖催化水解C 12H 22O 11+H 2O 催化剂?→??2C 6H 12O 6是一级反应,在25℃速率常数为 5.7?10- 5s - 1。试求: (1)浓度为1mol ?dm -3 蔗糖溶液分解10%需要多少时间? (2)若反应活化能为110kJ.mol - 1,那么在什么温度时反应速率是25℃时的十分之一? 13. 反应2NO+2H 2→N 2+2H 2O 在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等摩尔的比NO 与H 2混合物在不同初压下的半衰期为 p 0(mmHg) 355 340.5 288 251 230 202 t 1/2(min) 95 101 130 160 183 224 求反应级数。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设速率方程为 代入数据后得: 2.8×10-5=k ×(0.002)a (0.001)b ① 1.1×10-4=k ×(0.004)a (0.001)b ② 5.6×10-5=k ×(0.002)a (0.002)b ③ 由②÷①得: 2a =4 a=2 由③÷①得: 2b =2 b=1 (2)k=7.0×103(mol/L)-2·s -1 速率方程为 (3)r=7×103×(0.0030)2×0.0015=9.45×10-5(mol ·L -1·s -1) 3解:设速率方程为 代入数据后得: 7.5×10-7=k ×(1.00×10-4)a (1.00×10-4)b ① 3.0×10-6=k ×(2.00×10-4)a (2.00×10-4)b ② 6.0×10-6=k ×(2.00×10-4)a (4.00×10-4)b ③ 由③÷②得 2=2b b=1 ②÷①得 22=2a ×21 a=1 k=75(mol -1·L ·s -1) r=75×5.00×10-5×2.00×10-5=7.5×10-8(mol ·L -1·s -1) 5解:由 得 ∴△Ea=113.78(kJ/mol ) 由RT E a e k k -=0得:9592314.81078.11301046.5498.03?=?==??e ke k RT E a 9解:由阿累尼乌斯公式:RT E k k a 101ln ln -=和RT E k k a 202ln ln -=相比得: ∴ 即加催化剂后,反应速率提高了3.4×1017倍 因△r H θm =Ea(正) -Ea(逆) Ea(逆)=Ea(正)-△r H θm =140+164.1=304.1(kJ/mol) 10解:由)11(ln 2 112T T R Ea k k -=得: )16001(314.8102621010.61000.1ln 2 384T -?=??-- T 2=698(K ) 由反应速率系数k 的单位s-1可推出,反应的总级数为1,则其速率方程为 r=kc(C 4H 8) 对于一级反应,在600K 下的)(1014.110 10.6693.0693.0781s k t ?=?== - ) ()(2O c NO kc r b a =)()(107223O c NO c r ?=) ()(355I CH c N H C kc r b a =)11(ln 2112T T R E k k a -=)627 15921(314.8498.081.1ln -=a E ) /(75.41046.5656314.81078.113903s mol L e e k k RT E a ?=??==??--36.40298314.810)140240(ln 32112=??-=-=RT E E k k a a 1712104.3ln ?=k k

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章末总结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章末总结 一、内容提要 1. 基本概念 (1)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速率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浓度、压力、催 化剂、介质和分子结构等。 (2)动力学曲线 动力学曲线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转化速率 对应于指明的化学计量方程,反应进度ξ在t 时刻的变化率称为该反应的转化速 率,用d d t ξ表示,单位为1mol s - 。 (4)化学反应速率 单位体积内的转化率称为反应速率,1d r V dt ξ=。 (5)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 ① 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一经碰撞直接变成产物。 ② 非基元反应:若反应物到产物,必须经过中间步骤称为非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 (6)反应的速率方程 表示反应速率与浓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或表示浓度等参数与时间的关系的方程 称为反应的速率方程。 (7)速率系数 速率方程中的比例系数称为速率系数或速率常数,用k 表示。

①k 的物理意义:数值上相当于反应物均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②特点: A. k 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在催化剂等其他条件确定时,k 的数值仅是温度 的函数; B. k 的单位随着反应级数的不同而不同; C. k 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反应速率的快慢。 (8)质量作用定律 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幂乘积成正比,其中各浓度项的方次即为反应 方程中各物质的系数,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它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9)反应级数 在反应的速率方程中,所有浓度项方次的代数和称为该反应的级数,用n 表示。 n 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零,也有的反应无法说出其反应级数。 (10)反应分子数 在基元反应中,反应物分子数之和称为反应分子数,其数值为1,2或3。 2.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 (1)零级反应 定义: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即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特点:微分式 0d x k d t = 积分式 0x k t = 线性关系 ~x t 半衰期 10 2 2a t k = 0k 的单位 3 m o l d m - 或 [ -1浓度][时间] (2)一级反应 定义: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 3-1.在1 100 K 时,3NH (g)在金属钨丝上发生分解。实验测定,在不同的3NH (g)的初始压力0p 下所对应的半衰期12t ,获得下列数据 0/Pa p 3.5×104 1.7×104 0.75×104 1/min t 7.6 3.7 1.7 试用计算的方法,计算该反应的级数和速率系数。 解: 根据实验数据,反应物3NH (g)的初始压力不断下降,相应的半衰期也不断下降,说明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或压力)成正比,这是零级反应的特征,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是零级反应。用半衰期法来求反应的级数,根据半衰期法的计算公式 12 12 1 ,1 21,2 n t a t a -??= ??? 即 ()12,112,221ln /1ln(/) t t n a a =+ 把实验数据分别代入,计算得 ()() 12,112,244 0,20,1ln /ln 7.6/3.7110ln(/) ln(1.710/3.510) t t n p p --=+ =+ ≈?? 同理,用后面两个实验数据计算,得 () ln 3.7/1.710ln(0.75/1.7) n =+ ≈ 所以,该反应为零级反应。利用零级反应的积分式,计算速率系数。正规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分别用3组实验数据,计算得3个速率系数,然后取平均值。这里只列出用第一组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即 0100 22p a t k k = = 431001 3.510Pa 2.310 Pa min 227.6 min p k t -?===??? 3-2.某人工放射性元素,能放出α粒子,其半衰期为15 min 。若该试样有80%被分解,计算所需的时间?

【免费下载】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 1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1. 有A 气体和B 气体进行反应,若将A 气体浓度增加一倍,速率增加400%,若将B 气体的浓度增加一倍,速率增加200%,试写出反应式。 2. 下列生成NO 2的反应:2NO +O 22NO 2 其反应速率表示式为 ][O [NO]22k =v 如果压力增加到原来的两倍,试计算速率之变化。 3. 在抽空的刚性容器中,引入一定量纯A 气体,发生如下反应: A(g)B(g) + 2C(g)。设反应能进行完全,经恒温到323K 时,开始计时,测定?→?体系总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t / min 03050∞p 总 / kPa 53.33 73.3380.00106.66 求该反应级数及速率常数 4. 若气体混合物体积缩小到原来的1/3,下列反应的初速率变化为多少? 2SO 2 + O 2 → 2SO 3 5. 在308K 时,反应 N 2O 5(g) → 2NO 2(g) + 1/2O 2(g) 的k = 1.35?10-5,在318K 时,k = 4.98?10-5,试求这个反应的活化能? 6. CH 3CHO 的热分解反应是:CH 3CHO(g) → CH 4(g) + CO(g) 在700K 时,k =0.0105,已 知E a=188.1kJ ?mol -1,试求800K 时的k 。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

- 2 - 7. 已知HCl(g)在1atm 和25℃时的生成热为-88.2kJ ?mol -1,反应 H 2(g) + Cl 2(g) = 2HCl(g)的活化能为112.9kJ ?mol -1。试计算逆反应的活化能。 8. 某一个化学反应,当温度由300K 升高到310K 时,反应速率增加了一倍,试求这个反应的活化能。 9. 某化学反应,在300K 时,20min 内反应完成了50%,在350K 时,5min 内反应完成了50%,计算这个反应的活化能。 10. 已知在320℃时反应SO 2Cl 2(g)→SO 2(g)+Cl 2(g)是一级反应,速率常数为2.2?10-5s -1。试求:(1)10.0gSO 2 Cl 2分解一半需多少时间? (2)2.00gSO 2Cl 2经2h 之后还剩多少克? 11. 在人体内,被酵母催化的某生化反应的活化能为39kJ ?mol -1。当人发烧到313K 时,此反应的速率常数增大到多少倍? 12. 蔗糖催化水解C 12H 22O 11+H 2O 2C 6H 12O 6是一级反应,在25℃速率常数为催化剂?→??5.7?10-5s -1。试求: (1)浓度为1mol ?dm -3蔗糖溶液分解10%需要多少时间? (2)若反应活化能为110kJ.mol -1,那么在什么温度时反应速率是25℃时的十分之一? 13. 反应2NO+2H 2→N 2+2H 2O 在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中等摩尔的比NO 与H 2混合物在不同初压下的半衰期为 p 0(mmHg) 355 340.5 288 251 230 202 t 1/2(min) 95 101 130 160 183 224求反应级数。

(完整word版)第4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习题及全解答.doc

第四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1. 某基元反应 A+2B k 2P ,试分别用各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率表示反应的速率方程式。 dc(A) 1 dc( B) 1 dc(P ) 解 : r dt 2 dt 2 dt 2. 对反应 A —→ P ,当反应物反应掉 3 所需时间是它反应掉 1 所需时间的 3 倍,该反应是 4 2 几级反应?请用计算式说明。 解: 设为 a 初始浓度, x 为 t 时刻的产物浓度 t 3 4 3 3 x 4 t t 1 2 1 2 对于零级反应 k 0 2 ln 1 3 t 3 4 1 4 2 t 1 2 1 a ln 1 1 t ln x 1 对于一级反应 k 1 a 2 1 1 1 t 对于二级反应 k 2 a x a 或者:先假设此反应为二级反应,则有: 1 1 3 t 3 4 1 4 3 t 1 2 1 1 1 1 2 1 1 1 1 t 1 3 C 1 kt 1/ 4C 0 kt kC 0 C 0 C 0 1 1 1 1 t 2 1 C 2 kt 1/ 2C 0 kt kC 0 C 0 C 0 t 1 3t 2 答:该反应是二级反应。 3. 试证明一级反应的转化率分别达 50%、75%和 87.5%,所需时间分别是 t 1 / 2 、2 t 1 / 2 、3 t 1/ 2 。 证:设为 y 转化率 t 1 ln 1 ln 2 t 1 2 对于一级反应 k 2 1 y k 1 t 1 ln 1 ln 2 t 当 y=50%时 k 2 1 50% k 1 1 2 t 1 ln 1 1 2ln 2 2t 1 2 当 y=75%时 k 2 75% k 1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率的定义、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机理等。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判断反应的级数,能熟练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系数和半衰期等。 3.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4种表达形式,学会运用Arrhenius经验式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4.掌握典型的对峙、平行、连续和链反应等复杂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合理的近似方法(速控步法、稳态近似和平衡假设),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学会从表观速率系数获得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5.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系数,掌握活化能与阈能之间的关系。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6.了解催化反应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 7.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了解光敏剂、量子产率和化学发光等光化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热力学不同,它没有以定律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经

验规律,反应的速率方程要靠实验来测定。又由于测定的实验条件限制,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速率方程,所以使得反应速率方程有许多不同的形式,使动力学的处理变得比较复杂。反应级数是用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的指数和来表示的。由于动力学方程既有幂函数型,又有非幂函数型,所以对于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可能有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或小数之分。对于非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其级数。对于初学者,要求能掌握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主要是一级反应、a = b的二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动力学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动力学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对照反应的计量方程,(1)先写出起始(t= 0)和某一时刻(t = t)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2)写出速率方程的微分形式;(3)对速率方程进行不定积分,找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与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4)对速率方程进行定积分,找出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时间与速率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样,就可以从实验测定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5)找出半衰期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6)总结该反应的特点。主要掌握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 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通常有4种,即积分法、微分法、半衰期法和改变反应物的比例的方法。但微分法由于需要多次作图,所以适合于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而改变反应物比例的方法是建筑在前面方法的基础上,仅仅是利用准级数的特点把两个未知级数分别进行确定而已。所以,通常用得最多的是积分法(也称为尝试法),适合于确定整级数的反应,其次是半衰期法,适合于确定除一级反应以外的其他级数反应。确定反应级数归根结底是要熟练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如速率系数的单位、浓度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半衰期的特点等,只要发现有一个特点符合某反应级数,就可以确

第7章 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部分自我测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自我测试 一.单选题(本题满分40分,每题2.0分) 1.某反应速率常数k的单位是mol.dm-3.s-1,则可判断该反应是() A.三级反应 B.二级反应 C.一级反应 D.零级反应 2.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均消耗3/4的时间是其半衰期的2倍,则该反应的级数为()A.一级 B.B.二级 C.C.三级 D.D.零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双分子反应一定是二级反应 B.单分子反应一定是一级反应 C.有反应分子数的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 D.反应分子数不一定是正整数 4.对于基元反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元反应一定遵从微观可逆性原则 B.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正整数 C.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D.基元反应的等容热效应等于活化能 5.质量作用定律建立的基础() A.简单级数反应 B.反应物的化学计量系数之和等于反应级数的反应 C.可逆反应

D.基元反应 6.定温下的某复杂反应,虽反应物初始浓度不同,但反应时间相等时反应物浓度与其初始浓度之比总为定值。则该反应是() A.一级对峙反应 B.二级反应 C.一级平行反应 D.二级平行反应 7.根据林德曼的碰撞理论,气相单分子反应可能的反应级数是() A.零级反应或一级反应 B.一级反应或二级反应 C.零级反应或二级反应 D.二级反应或三级反应 8.根据过渡状态理论,对反应速率常数大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反应物浓度 B.活化熵 C.温度 D.活化焓 9.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为() A.吸收光量子数 B.引起反应的分子数 C.所有起反应的分子数/吸收光量子数 D.初级反应活化分子数/吸收光量子数 10.在催化反应中,不属于载体所起的主要作用的是() A.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

第三章化学动力学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 3-1.在1 100 K 时,3NH (g)在金属钨丝上发生分解。实验测定,在不同的3NH (g)的初始压力0p 下所对应的半衰期12t ,获得下列数据 0/Pa p 3.5×104 1.7×104 0.75×104 1/min t 7.6 3.7 1.7 试用计算的方法,计算该反应的级数和速率系数。 解: 根据实验数据,反应物3NH (g)的初始压力不断下降,相应的半衰期也不断下降,说明半衰期与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或压力)成正比,这是零级反应的特征,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是零级反应。用半衰期法来求反应的级数,根据半衰期法的计算公式 12 12 1 ,1 21,2 n t a t a -??= ??? 即 ()12,112,221ln /1ln(/) t t n a a =+ 把实验数据分别代入,计算得 ()() 12,112,244 0,20,1ln /ln 7.6/3.7110ln(/) ln(1.710/3.510) t t n p p --=+ =+ ≈?? 同理,用后面两个实验数据计算,得 () ln 3.7/1.710ln(0.75/1.7) n =+ ≈ 所以,该反应为零级反应。利用零级反应的积分式,计算速率系数。正规的计算方法应该是分别用3组实验数据,计算得3个速率系数,然后取平均值。这里只列出用第一组实验数据计算的结果,即 0100 22p a t k k = = 431001 3.510Pa 2.310 Pa min 227.6 min p k t -?===??? 3-2.某人工放射性元素,能放出α粒子,其半衰期为15 min 。若该试样有80%被分解,计算所需的时间?

第三章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3章酶催化反应动力学 (2学时) 主要内容: 3.1 酶催化反应速度 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3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3.4 其它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酶催化反应动力学也称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是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影响此速度的各种因素的科学。在研究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酶的作用机制时,需要酶促反应动力学提供相关的实验证据;为了找到最有利的反应条件从而提高酶催化反应的效率以及了解酶在代谢过程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等,也需要我们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相关规律。因此,对于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相当的实践价值。 酶的动力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酶促反应动力学以化学动力学为基础,通过对酶促反应速度的测定来讨论诸如底物浓度、抑制剂、温度、pH和激活剂等因素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温度、pH及激活剂都会对酶促反应速度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酶促反应不但需要最适温度和最适pH,还要选择合适的激活剂。而且在研究酶促反应速度以及测定酶的活力时,都应选择相关酶的最适反应条件。 3.1酶催化反应速度 ?如果我们以产物生成量(或底物减少量)来对反应时间作图,便可以得到如图3-1所示的曲线图。 该曲线的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产物生成量的变化,因此曲线上任何一点的斜率就是相应横坐标上时间点的反应速度。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斜率几乎不变,然而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曲线逐渐变平坦,相应的斜率也渐渐减小,反应速度逐渐降低,显然这时测得的反应速度不能代表真实的酶活力。 ?引起酶促反应速度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的原因很多,如底物浓度的降低、产物浓度增加从而加速了逆反应的进行、产物对酶的抑制或激活作用以及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引起酶本身部分分子失活等等。因此在测定酶活力时,应测定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从而避免上述各种复杂因素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由于反应初速度与酶量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测定反应初速度的方法来测

工程流体力学答案(陈卓如)第四章

[陈书4-8]测量流速的皮托管如图所示,设被测流体的密度为ρ,测压管内液体密度为1ρ,测压管内液面的高度差为h 。假定所有流体为理想流体,皮托管直径很小。试证明所测流速 ρ ρρ-=12gh v [证明]沿管壁存在流线,因此可沿管壁列出理想流体的Bernoulli 方程: g p g V z g p g V z ρρ2222121122++=++ (1) 其中点1取在皮托管头部(总压孔),而点2取在皮托管环向测压孔(静压孔)处。 因流体在点1处滞止,故:01=V 又因皮托管直径很小,可以忽略其对流场的干扰,故点2处的流速为来流的速度,即: 2V v = 将以上条件代入Bernoulli 方程(1),得: ()??????-+-=g p p z z g v ρ21212 (2) 再次利用皮托管直径很小的条件,得:021=-z z 从测压管的结果可知:()gh p p ρρ-=-121 将以上条件代入(2)式得:ρρρ-= 12gh v 证毕。 [陈书4-13]水流过图示管路,已知21p p =,m m 3001=d ,s m 61=v ,m 3=h 。不计损失,求2d 。 [解]因不及损失,故可用理想流体的Bernoulli 方程: g p g v z g p g v z ρρ2222121122++=++ (1) 题中未给出流速沿管道断面的分布,再考虑到理想流体的条件,可认为流速沿管道断面不变。此外,对于一般的管道流动,可假定水是不可压缩的,于是根据质量守恒可得: 2211A v A v = (2)

其中1A 和2A 分别为管道在1和2断面处的截面积: 4211d A π=,4222d A π= (3) 方程(1)可改写为: ()g p p g v z z g v ρ2121212222-++-= (4) 根据题意:021=-p p ,h z z =-21 (5) 将(5)代入(4),得:g v h g v 222122+= (6) 再由(2)和(3)式可得:44 2222 11d v d v ππ= 所以:222112d d v v = (7) 将(7)式代入(6)得:g v h g d d v 2221424121 += 整理得:2 12142412v v gh d d += 14212122d v gh v d += (8) 将m m 3001=d ,s m 61=v ,m 3=h ,2m 8.9=g 代入(8)式,得: ()mm 236m 236.03.036 8.96364 2==?+?=d [陈书4-19]图示两小孔出流装置,试证明不计流动损失时有关系式()22211y h y y h =+。(此题陈书2y 的标注有误) [证明]因不计损失,可视流体为理想流体,则位于1h 深度处的小孔出流速度为: 112gh v =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反应动力学 一.基本要求 1.掌握化学动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速率的定义、反应级数、速率系数、基元反应、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机理等。 2.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判断反应的级数,能熟练地利用速率方程计算速率系数和半衰期等。 3.了解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Arrhenius经验式的4种表达形式,学会运用Arrhenius经验式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4.掌握典型的对峙、平行、连续和链反应等复杂反应的特点,学会用合理的近似方法(速控步法、稳态近似和平衡假设),从反应机理推导速率方程。学会从表观速率系数获得表观活化能与基元反应活化能之间的关系。 5.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基本内容,会利用两个理论来计算一些简单反应的速率系数,掌握活化能与阈能之间的关系。了解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6.了解催化反应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了解酶催化反应的特点和催化剂之所以能改变反应速率的本质。 7.了解光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光化学平衡与热化学平衡的区别,了解光敏剂、量子产率和化学发光等光化反应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把握学习要点的建议 化学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热力学不同,它没有以定律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种经验规律,反应的速率方程要靠实验来测定。又由于测定的实验条件限制,同一个反应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速率方程,所以使得反应速率方程有许多不同的形式,

使动力学的处理变得比较复杂。反应级数是用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的指数和来表示的。由于动力学方程既有幂函数型,又有非幂函数型,所以对于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反应级数可能有整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或小数之分。对于非幂函数型的动力学方程,就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现其级数。对于初学者,要求能掌握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主要是一级反应、a = b的二级反应和零级反应的动力学处理方法及其特点。 动力学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对照反应的计量方程,(1)先写出起始(t = 0)和某一时刻(t = t)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2)写出速率方程的微分形式;(3)对速率方程进行不定积分,找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与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4)对速率方程进行定积分,找出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时间与速率系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这样,就可以从实验测定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5)找出半衰期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6)总结该反应的特点。主要掌握零级反应、一级反应和a = b的二级反应的特点。 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通常有4种,即积分法、微分法、半衰期法和改变反应物的比例的方法。但微分法由于需要多次作图,所以适合于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而改变反应物比例的方法是建筑在前面方法的基础上,仅仅是利用准级数的特点把两个未知级数分别进行确定而已。所以,通常用得最多的是积分法(也称为尝试法),适合于确定整级数的反应,其次是半衰期法,适合于确定除一级反应以外的其他级数反应。确定反应级数归根结底是要熟练掌握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如速率系数的单位、浓度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半衰期的特点等,只要发现有一个特点符合某反应级数,就可以确定其反应级数。基元反应一定具有简单的反应级数,从基元反应的反应式就可知道其反应级数。基元反应通常是一级或二级,少数是三级,基元反应不可能是零级、分数级数或负级数。从基

李玉柱流体力学课后题答案 第四章

第四章 流体动力学基础 4-1 设固定平行平板间液体得断面流速分布为, 总流得动能修正系数为何值? 解: 因为 所以 172233821.0 1.01 1.0572B B A A B y u v d dy B A v B α-????-- ??? ?≈+=+?-= ? ? ??? ????? ?? 4-2 如图示一股水流自狭长得缝中水平射出,其厚度,平均流速V 0=8m/s,假设此射流受重力作用而向下弯曲,但其水平分速保持不变。试求(1)在倾斜角处得平均流速V ;(2)该处得水股厚度。 解:(1)由题意可知:在45度水流处,其水平分速度仍为8m/s,由勾股定理可得:V==11、31m/s (2)水股厚度由流量守恒可得:,由于缝狭长,所以两处厚度近似相等,所以m 。 4-3 如图所示管路,出口接一收缩管嘴,水流射人大气得速度V 2=20m/s,管径d 1=0、1m,管嘴出口直径d 2=0、05m,压力表断面至出口断面高差H =5m,两断面间得水头损失为。试求此时压力表得读数。 解:取压力表处截面为截面1-1,收缩管嘴处截面为截面2-2,选择两截面包围得空间为控制体,由实际流体得恒定总流能量方程得: , 由连续性方程可得1-1断面流速, 由上述两个方程可得压力表得读数(相对压强):, 上式计算结果为:2、48at 。所以,压力表得读数为2、48at 。 4-4 水轮机得圆锥形尾水管如图示。已知A —A 断面得直径d A =0、6m,流速V A =6m /s,B —B 断面得直径d B =0、9m,由A 到B 水头损失。求(1)当z =5m 时A —A 断面处得真空度;(2)当A —A 断面处得允许真空度为5m 水柱高度时,A —A 断面得最高位置。 解:(1)取A-A 与B-B 包围得空间为控制体,对其列伯努利方程: 可得A-A 断面处得真空度 , 由连续性方程可得B-B 断面流速=2、67m/s, 所以A-A 断面处真空度为6、42m 。 (2)由伯努利方程 可得A —A 断面处得真空度: 将允许真空度代入上式,可得:=3、80m 4-5 水箱中得水从一扩散短管流到大气中,如图示。若直径d 1=100 mm,该处绝对压强,而直径d 2=l50mm,求作用水头H (水头损失可以忽略不计)。 解:取扩散短管收缩段为截面1-1,扩张段为截面2-2,为两截面之间包围得空间为控制体,对其列出连续方程: 对水箱自由液面与两截面列出伯努利方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