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生物总复习精选模拟

七年级下册生物总复习精选模拟
七年级下册生物总复习精选模拟

七年级下册生物总复习精选模拟

一、选择题

1.参与人体消化、呼吸、运动、生殖等各种生命活动调节的是 ( )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C.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D.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2.小林这几天刷牙时发现牙龈经常出血,应当建议他多吃一些()

A.米饭、馒头B.鱼肉蛋奶C.新鲜蔬菜、水果D.钙片

3.在四支试管中注入等量的植物油,然后分别滴加下列几组消化液,振荡并静置于37℃温水中,观察发现植物油最先消失的是()

A.胆汁、唾液、胃液B.胆汁、唾液、肠液

C.胃液、肠液、胰液D.胆汁、胰液、肠液

4.世界卫生组织号召普遍使用铁制的炊具,这是因为

A.铁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组成部分B.铁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

C.铁是维生素C的重要组成部分D.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

5.下列活动不属于排泄的是()

A.呼出二氧化碳B.排出汗液C.排出粪便D.排出尿液

6.下列神经活动中,为人类所特有的是

A.吃到酸梅分泌唾液B.谈到酸梅分泌唾液

C.闻到酸梅味道分泌唾液D.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7.人体的下列生理活动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A.肝脏分泌胆汁B.汗液由皮肤排出

C.二氧化碳由呼吸系统排出D.尿素由泌尿系统排出

8.人体呼气时,呼吸肌的活动状态是

A.肋间外肌和膈肌都舒张B.肋间外肌和膈肌都收缩

C.肋间外肌舒张,膈肌收缩D.肋间外肌收缩,膈肌舒张

9.食物所含的营养物质中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是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原料的是A.维生素B.脂肪C.糖类D.水

10.炎热的夏天,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疖子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这个“脓头主要是由什么组成

A.红细胞B.血细胞C.死亡的白细胞D.血细胞和死细胞11.成人小肠的长度一般为5﹣6米,盘曲于腹腔内,如图是小肠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3]是小肠绒毛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B.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每种消化液都含有消化酶

C.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

D.小肠内表面有[1]皱襞、[2]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12.如下图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其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位置是()

空气呼吸道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有关血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动脉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速度快

B.静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

C.毛细血管内红细胞快速通过

D.无偿献血或病人打“点滴”时,针头刺入动脉

14.人们细嚼馒头时,会有甜味这说明淀粉已被分解成()

A.葡萄糖B.麦芽糖C.果糖D.甘油

15.下图表示人体消化吸收过程,①一⑤表示消化液(⑤为肠液)。纵向箭头表示消化液对相应物质的消化作用,abc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最终消化产物。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④和⑤发挥作用的场所都是小肠B.①为唾液,能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C.②与③都只含一种酶,但酶种类不同D.X表示大肠,是a、b、c被吸收的主要场所

16.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这是因为()

A.鼻腔前部的鼻毛可阻挡吸入的尘埃B.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使吸入的空气清洁、湿润

C.鼻黏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能温暖吸入的空气D.以上三项都对

17.下列不是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的是()

A.小肠很长且内表面有皱襞

B.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很薄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

D.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8.人在吸气时,膈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A.收缩?缩小?下降B.舒张?扩大?下降

C.舒张?扩大?升高D.收缩?扩大?下降

19.人类活动对生物圈有很大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是政府和科学家的事,与中学生无关

B.古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说明黄河水滔滔不绝,不需要保护

C.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十分丰富的,人类砍伐森林对生物圈不会产生影响

D.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和建设这两种系统

20.如表实验中,所使用的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一致的是()

实验名称实验材料使用目的

A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清水保持细胞形态

B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生理盐水保持细胞形态

C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酒精检验淀粉是否产生

D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A.A B.B C.C D.D

21.下表列出了甲、乙、丙、丁4种食物(各100克)中除水和无机盐以外的主要成分。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食物

(克)

脂肪

(克)

蛋白质

(克)

维生素A

(毫克)

维生素C

(毫克)

维生素D

(毫克)

甲507134000

乙453100545

丙183632300

丁90181016

A.有利于坏血病患者食用的食物是甲

B.有利于防治夜盲症的食物是乙

C.有利于儿童预防佝偻病的食物是丙

D.提供能量最多的食物是丁

22.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在呼吸时胸廓体积、肺内压均会发生节律性变化。请仔细观察下图,分析B点所处位置的特点()

A.吸气结束瞬间,肺内压等于大气压B.呼气结束瞬间,肺内压等于大气压C.吸气结束瞬间,肺内压大于大气压D.呼气结束瞬间,肺内压大于大气压23.如图是人体内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气体a、b分别代表氧气和二氧化碳

B.外界的a进入血液穿过2层细胞

C.①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呼吸运动

D.②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扩散作用

24.若用如图表示相关概念间的包含关系,则下表中内容与图示相符的一组是()选项1234

A生殖系统睾丸附睾输尿管

B呼吸系统鼻咽肺

C消化系统消化道消化腺小肠

D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

A.A B.B C.C D.D

25.地球环境质量下降,栖息地破坏或丧失最重要的原因是()

A.植物增长缓慢

B.毁林开荒

C.环境污染加重

D.人类活动的加剧

26.如果柳江河中的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其会带来的后果是()

A.人类可以轻易恢复它B.会影响其他生态系统

C.迁移生物,不受影响D.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7.以下关于肺泡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肺泡很小,仅由一个细胞构成B.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后氧气增多D.肺泡由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28.为比较人体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气时应用手捏紧B处,呼气时用手捏紧C处

B.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二氧化碳

C.实验结果是甲中石灰水明显变浑浊,乙无明显变化

D.该实验能证明,人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9.下列有关食物中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水、无机盐和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A,易患神经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C.缺少含碘无机盐,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病症D.脂肪是人体主要供能物质,不参与构成细胞

30.下列关于平静吸气过程的表示,那项是正确的?()

A.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B.胸廓回缩→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C.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D.胸廓扩大→肺缩小→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入肺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分析】

系统是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组成的结构,人体主要由八个系统组成,它们是:运动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详解】

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如下:运动系统:运动、支持和保护;消化系统: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循环系统:运输体内物质;呼吸系统:吸入氧和呼出二氧化碳;泌尿系统:泌尿和排尿;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通过激素的作用,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生殖系统:生殖。因此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系统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中其主导作用的是神经系统。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

2.C

解析:C

【分析】

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

A.米饭、馒头主要含有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故A不符合题意。

B.鱼肉蛋奶主要含有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的基本物质,故B不符合题意。

C. 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小林这几天刷牙时发现牙龈经常出血,这是坏血病的表现,是体内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C,应该注意补充新鲜的蔬菜,故C符合题意。

D.钙片主要是为人体补钙,钙是构成牙齿和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维生素C的缺乏症及食物来源,难度较小,注重基础。

3.D

解析:D

【详解】

试题分析:A: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胃液中只含胃蛋白酶,不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植物油不会消失;B:唾液中只含有唾液淀粉酶,肠液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消化液较少,故植物油不会最先消失;C:少了胆汁的乳化作用,植物油得不到彻底的消化,故植物油不会最先消失;D:既有胆汁的乳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还含有消化脂肪的酶,故植物油最先消失。故D正确。

考点:消化酶。

4.D

解析:D

【分析】

血液分为两部分: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红细胞之所以呈红色,就是因为含有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铁制炊具能为人体提供含铁的无机盐,有利于体内合成血红蛋白。故选D。

【点睛】

掌握血细胞的种类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5.C

解析:C

【分析】

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详解】

排泄有三条途径: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人体内食物残渣叫做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所以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要注意排便和排遗的区别,排泄排出体外的是细胞代谢的终产物,排遗排出去的是食物残渣。

6.B

解析:B

【分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的类型和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

【详解】

非条件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的过程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人类不但能够对具体信号发生反射,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也能建立条件反射,因为人类具有语言中枢,这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动物则没有这种能力。A、B、C、D都是由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都属于条件反射。而谈到酸梅二字,分泌唾液,是有语言中枢的参与,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的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可见B符合题意。

【点睛】

人类神经活动的特征。

7.A

解析:A

【分析】

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

【详解】

排泄有三条途径:①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②水、无机

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③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肝脏分泌胆汁不属于排泄。

故选A。

【点睛】

理解掌握排泄的概念及途径是解题的关键。

8.A

解析:A

【分析】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引起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详解】

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人体呼气时,呼吸肌的活动状态是肋间外肌和膈肌都舒张,A正确,故选A。

【点睛】

此题考查的是呼气和吸气时呼吸肌的状态,注意理解并掌握。

9.A

解析:A

【分析】

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同时这三类物质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详解】

A.维生素属于有机物,但它既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也不参与人体组织的构成,但它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A正确。

B.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皮下等处,属于贮备能源物质,B错误。

C.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星主要来自于糖类的氧化分解,约占人体能星供应量的70%,C错误。

D.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不能供能。其中水既是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也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载体,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以及功能。

10.C

解析:C

【分析】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时,人会患贫血。

白细胞的能够作变形运动,当细菌侵入人体后,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并将细菌吞噬,因此白细胞有防御疾病的作用,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会增多,来吞噬细胞,死亡后的白细胞和病菌堆积在伤口周围形成“脓”。

血小板的形状不规则,当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时,血小板在伤口处聚集成团,同时血小板还能释放出一些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加速受损血管的血液凝固,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故选C。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11.B

解析:B

【分析】

小肠盘曲在腹腔里,长约5~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段,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壁也分为4层,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小肠绒毛。小肠绒毛间的黏膜凹陷形成肠腺,可以分泌肠液消化食物。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图中1环形皱襞,2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壁。

【详解】

A.图中3是小肠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A正确。

B.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如肠液、胰液和胆汁,其中胆汁中没有消化酶,B错误。

C.小肠的起始部分为十二指肠,C正确。

D.小肠内表面有大量环形环形皱襞,它的表面又有很多突起,称为小肠绒毛。它们的存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睛】

解答该题时要注意联系图示,正确识图是做好该题的关键。

12.D

解析:D

【分析】

①是呼吸道与外界的通气,②是呼吸道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③是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④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详解】

人体通过呼吸系统从外界获得氧气,外界空气的氧气通过呼吸道,到达人体的肺,进入肺泡,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通过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氧气交换到毛细血管的血液中,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的各处组织细胞内。组织细胞利用氧气和有机物,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周围毛血管的血液中,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再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肺泡,从而呼出体外。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④、③、②、①,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的重点是了解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3.A

解析:A

【分析】

人体有三种血管: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的功能是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

A.动脉的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流速度快,A正确。

B.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的输送到心脏的血管,B错误。

C.毛细血管中的血流速度非常慢,有利于物质交换,C错误。

D.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无偿献血或病人打“点滴”时,针头刺入静脉,D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血管的特点。

14.B

解析:B

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

【详解】

馒头在口腔中细嚼时,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中唾液淀粉酶的作用被分解成了麦芽糖,因此细嚼馒头感觉有甜味。故选B。

【点睛】

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关键。

15.A

解析:A

【分析】

(1)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对淀粉进行初步消化,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够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够促进脂肪的消化。

(2)分析题干中的图示可知,①只能作用于淀粉,因此是唾液,②只能作用于蛋白质,故是胃液,③只能作用于脂肪,是胆汁,④、⑤对三大营养物质都有消化作用,因此是胰液和肠液,已知⑤是肠液,故④是胰液。a、b、c是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终产物,分别是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

A.④胰液和⑤肠液都通过导管进入十二指肠后,对三大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因此它们发挥作用的场所是小肠,A正确。

B.①是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只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B错误。

C.②胃液中只含有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③是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对脂肪有乳化作用,能促进脂肪的消化,C正确。

D.X表示小肠,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D错误。

故选A。

【点睛】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解答时一定要读懂图示。

16.D

解析:D

【分析】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对吸入的气体还具有清洁、温暖和湿润的作用。

【详解】

A.鼻腔的前端生有鼻毛,能够阻挡吸入的灰尘,对吸入的气体有清洁作用,A正确。

B.鼻腔内表面的黏膜可以分泌黏液,可以湿润空气,粘住灰尘和细菌,对吸入的气体具有清洁、湿润作用,B正确。

C.鼻腔中的黏膜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起到预热空气的作用,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C 正确。

【点睛】

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即清洁、温暖和湿润气体,是解题的关键。

17.C

解析:C

【分析】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详解】

小肠很长,约5-6米,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使小肠的消化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小肠绒毛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也很薄也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这些结构特点有利于小肠吸收营养物质。小肠内含有多种消化液,能对多种物质起消化作用,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不是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

故选C。

【点睛】

理解掌握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的原因是解题的关键。

18.D

解析:D

【分析】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详解】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呼吸的过程中呼吸肌、胸廓容积肺内气压的变化。

19.D

解析:D

【分析】

此题考查人对生物圈的影响,据此答题。

【详解】

A.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如不随手扔垃圾、垃圾分类,少用塑料袋、节约用水、少用含磷洗化用品、骑自行车等,错误。

B.古人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说明黄河水滔滔不绝,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直接原因是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因此要好好保护,错误。

C.自然界中的物质是十分丰富的,人类砍伐森林会产生影响生态系统,错误。

D.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这里年降雨量很少。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正确。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0.C

解析:C

【分析】

根据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注意事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酒精的使用,碘液的特性分析解答。

【详解】

A.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清水,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而不是滴生理盐水,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为了便于观察,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要滴加生理盐水,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时,其中把叶片方入酒精中隔水加热,目的是把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不是检验淀粉是否产生,检验淀粉的是碘液,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碘液遇淀粉变蓝,所以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中,碘液是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目的是熟练掌握有关实验步骤。

21.D

解析:D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

A.食物丙中含有的维生素C最丰富,有利于防治坏血病,A错误。

B.食物甲中含有的维生素A最丰富,有利于防治夜盲症,B错误。

C.食物乙中含有的维生素D最丰富,有利于防治佝偻病,C错误。

D.食物丁中糖的含量最多,因此能提供的能量最多,D正确。

故选D。

【点睛】

熟记六大类营养物质对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22.B

解析:B

【分析】

图示中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肺内气体排出;曲线BC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详解】

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曲线图中,AB段表明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时肺内气压的变化,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因重力回落向下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变小,同时膈肌舒张,膈的面积增大,膈顶部上升,使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变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B点代表呼气结束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故选B。

【点睛】

吸气和呼气的进行是由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导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形成压力差而形成的。

23.C

解析:C

【分析】

体呼吸的全过程包括:①表示肺泡与外界的气体交换,②表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表示组织间气体交换,结合图示中箭头的指向,不难判断图示b表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表示从外界吸入的氧气,图示①表示的是肺泡与血液和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据此解答。

【详解】

A.由图示可以判断过程中的箭头可以看出,肺泡内的气体a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气体b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说明是在肺泡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A正确。

B.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要通过两层细胞: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经过四层细胞膜;氧气进入血液后,再进入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又经过了一层细胞膜;因此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一共经过了五层细胞膜,B正确。

C.①处进行的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C错误。

D.②组织里的气体b进入血液,说明是在组织内发生气体交换的过程,原理是气体扩散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呼吸全过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生要正确理解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的特点。

24.B

解析:B

【分析】

如图可知1到4的逻辑关系是:1包含2包含3包含4,2、3、4的关系是并列,据此解答。

【详解】

A.男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附睾,但是输尿管属于泌尿系统,A错误。

B.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B 正确。

C.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C错误。

D.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D 错误。

【点睛】

结合图示理解概念间的包含和并列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5.D

解析:D

【分析】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有: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滥砍乱伐、滥捕乱杀、外来物种的入侵、环境污染等。

【详解】

随着人类的发展,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大面积砍伐森林、开辟农田、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围湖造田、沼泽开垦、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环境污染等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幅度已经很大,且地域扩张也很厉害,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原因中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有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也破坏了动物的栖息地。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26.B

解析:B

【分析】

生物圈中存在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且这些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其他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详解】

A.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恢复它较难,A错误。

B.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影响他生态系统,也会影响在其中生存的生物,B正确。

C.一个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后,会影响在其中生存的生物,C错误。

D.如果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不仅会影响到其他生态系统,也会影响在其中生存的生物,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此题要掌握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影响。

27.A

解析:A

【分析】

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

在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的树枝状分支的末端,形成了许多肺泡。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肺泡虽小,肺泡数目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增多,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换。而肺泡不是一个细胞,故选项A说法错误。

【点睛】

掌握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8.D

解析:D

【分析】

(1) 呼吸运动是呼吸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人体的呼吸肌主要是膈肌和肋间肌。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2)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详解】

ACD、吸气时,打开开关B,关闭开关C;呼气时,打开开关C,关闭开关B。结果发现乙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成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AC错误,D正确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是78%,氧气的含量是16%,二氧化碳的含量是4%。因此,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是最高,最高的是氮气,B错误。故选D。

【点睛】

熟知气体交换的过程以及正确识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9.A

解析:A

【分析】

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也是重要的供能物质,但是人体内的大部分脂肪作为备用能源贮存在人体中,属于贮备能源物质;蛋白质也能为生命活动提

供一部分能量,但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修复和更新的重要原料。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却有重要的意义。

【详解】

A.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却有重要的意义,A正确。

B.维生素A促进人体正常发育,增强抵抗力,维持人的正常视觉,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干眼症等,B错误。

C.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病症的原因是缺钙和缺维生素D,C错误。

D.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都参与构成细胞,D错误。故选A。

【点睛】

此题要求熟记人体需要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

30.A

解析:A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在吸气和呼气时膈肌、胸廓、肺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的情况。

【详解】

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时: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回缩→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呼气和吸气时膈肌、胸廓、肺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 班级:姓名: 一、人的由来 1、19提出了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2、黑猩猩、 睾丸:产生和分泌雄性激素(男性的主要性器官) 3、男性生殖系统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4、女性生殖系统 5 7、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2 (3 二、人体的营养 1供能物质非供能物质) 2、儿童、青少年应该多吃奶、蛋、鱼、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 3 4 5、常见的几种无机盐、缺乏症。 (1(2)铁:贫血 (3(4)磷:厌食、贫血

6、常见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 (1)维生素A:夜盲症(2)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 (3)维生素C:坏血病,牙龈出血(4)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消化道: 7、消化系统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位于消化道内 8 9、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其中像水、无机盐、维生素这样的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 可以被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10 11 12 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13、食物消化: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14 15 ①号试管(馒头屑+唾液)不变蓝色;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 (2 (3 2、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功能的特点:(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组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专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专用 第一节食物中含有的六类营养物质 食物中含有的六类营养物质为: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⒈既能构成细胞:主要功能供能 :主要功能备能 蛋白质:主要功能构成细胞 ⒉可以构成细胞,但不能提供能量的营养:水和无机盐 ⑴水:约占体重的60~70 %作用: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而蛋白质为重要成分)、参与各项生命活动 ⑵无机盐:如钙、磷、铁、碘、锌等,缺乏容易得一些疾病 ①缺钙:儿童易得佝偻病,老人或妇女易得骨质疏松症②缺铁易得:缺铁性贫血 ③缺碘:成年人易得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易得呆小症 ④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⑤缺钙和磷:骨骼和牙齿发育不良 ⒊既不能构成细胞又不能提供能量:维生素。人体每日需要量很少,但作用重要。 维生素A:来源:肝脏、鱼肝油、胡萝卜( 不含维生素A,但含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 缺乏症: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 维生素B1:来源:豆类、谷物、糙米(既粗粮) 缺乏症: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维生素C:来源: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缺乏症:坏血病(既:皮下、牙龈出血)维生素D:来源:肝脏、鱼肝油、鸡蛋缺乏症:佝偻病(儿童易得)、骨质疏松症(老人妇女) ⒋膳食纤维(第七类营养素):不能消化。利排便,预防肠癌、高血脂。来源:粗粮、蔬菜、水果

问:1、健康食品:① 豆类、牛奶 含蛋白质、脂肪、铁、钙均比较多; ②动物肝脏 含维生素A 、维生素D 、铁和锌都比较多。 2、补钙同时应同时补充点 维生素D (可以促进对 钙 的吸收)可增加疗效。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7个器官)和消化腺(5个器官) ㈠消化道:包括 口、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㈡消化腺:⑴位于消化道外的大腺体(有导管):唾液腺(分泌 唾液 消化 淀粉 )、 肝脏(分泌 胆汁 消化 脂肪 )、胰腺(分泌 胰液 消化 糖类、脂肪、蛋白质) ⑵位于消化道内的小腺体(无导管):胃腺(分泌 胃液 消化 蛋白质 )、 ㈠消化道部分: 肠腺(分泌 肠液 消化 糖类、脂肪、蛋白质 ) ①口腔内有:牙齿(咀嚼食物)和舌(搅拌食物) ②咽、食道:食物的通路 ③胃(主要作用: 暂存 食物 、也可 消化和吸收 ) ④小肠(起始部分称为 十二指肠):(作用:进行 消化和吸收 的主要场所) ⑤大肠(上有盲肠,其上又有阑尾):形成 粪便 ,也可 吸收 ⑥肛门(排出粪便) 二、消化方式 ① 物理性 消化→牙齿 咀嚼 、舌的 搅拌 、胃肠的 蠕动 、 胆汁 的消化 等 ② 化学性 消化→分泌 消化酶 把 大分子 物质→ 小分子 物质 三、消化过程:①淀粉 ????→口腔唾液淀粉酶 麦芽糖 ????→小肠肠液 胰液 葡萄糖 ②蛋白质 ???→胃胃液 多肽 ????→小肠肠液 胰液 氨基酸 ③脂肪 ???→肝脏胆汁 脂肪微粒 ????→小肠肠液 胰液 甘油 + 脂肪酸 ④水、无机盐、维生素为小分子物质不用消化,直接吸收到血液 四、营养物质的吸收: 概念:营养物质通过 消化道壁 进入 循环 系统的过程。主要在 小肠 中进行 问:1、直接开口于消化道(既无导管)的消化腺为 胃腺 、 肠腺 。 2、最大的消化腺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广泛分布于 亚、非、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2、四种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3、从猿到人进化的原因: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4、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二、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黏液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3、生殖过程: (1)受精部位: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2)胎儿在8周左右出现人形,40周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三、青春期 1、一般来说,男孩进入青春期比女孩晚两年。 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 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3 4、“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生物下册试题附答案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A.长臂猿B.大猩猩C.黑猩猩D.森林古猿 2、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新生命诞生的起点是() A、婴儿出生 B、精子成熟 C、卵子成熟 D、精卵结合成受精卵 3、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场所、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发育时从母体获得所需养料和氧的结构依次是() A、卵巢、子宫、输卵管 B、输卵管、子宫、胚胎和脐带 C、子宫、输卵管、胎盘和脐带 D、胎盘和脐带、子宫、输卵管 4、下列各项中,属于青春期可能出现的正常生理现象的是() A、作息没有规律 B、学习期间常常出现近视 C、喜爱偏食、挑食 D、出现一些难以启齿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矛盾 5、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是( ) A、晚婚 B、晚育 C 、少生D、优生 6、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贫血患者平时除了需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外,还应多吃一些………………………………………………………………………………() A.含碘丰富的食物 B.含钙丰富的食物 C.含铁丰富的食物 D.含糖丰富的食物 7、某同学牙龈经常出血,医生诊断为“坏血病”该同学应该多吃的食物是() A.抗生素B.动物肝脏C.新鲜蔬菜、橘子D.标准粉 8、日常生活中应关爱老年人。张大娘最近经常头昏,经医生测定,她的血压是19/14千帕(健康成人血压正常值为:12~18.7/8~12千帕)。据此数据分析,张大娘可能患有() A.高血压 B.低血压 C.贫血 D.坏血病 9、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化学性消化的器官依次是( ) A、口腔、胃、胃 B、口腔、小肠、小肠 C、口腔、口腔、小肠 D、口腔、胃、小肠 10、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有:( )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 一、人的由来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了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男性的主要性器官) 3、男性生殖系统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 4、女性生殖系统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主要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5、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的。 7、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一个显著特点;(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人体的营养 1、六类营养物质:①糖类、脂肪、蛋白质(三大供能物质)②无机盐、水、维生素(三大非供能物质) 2、儿童、青少年应该多吃奶、蛋、鱼、肉。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和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有离不开蛋白质。 3、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4、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少,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但作用大。 5 (1)钙:佝偻病、骨质疏松症。(2)铁:贫血 (3)碘:地方性甲状腺肿(4)磷:厌食、贫血

6、常见的几种维生素缺乏症 ( ( 7 8 9、消化系统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和吸收养料。其中像水、无机盐、维生素这样的小分子物质不经消化 可以被直接吸收,淀粉、蛋白质、脂肪这些大分子物质必须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10 11 12 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13、食物消化: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三、人体的呼吸 1、呼吸系统的组成: (1 (2 (3 2、呼出的气体在组成成分上发生了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组织细胞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功能的特点:(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3)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组织。

(人教版)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附带图片)

七年级下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参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更新;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能源物质脂肪:一般情况下,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保温;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水: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非能源物质无机盐:含量不多,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磷、钙(构成骨骼和牙齿,缺钙患骨质疏松和佝偻症)、铁(构成血红蛋白)、碘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营养物质主要作用 蛋白质 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成分,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手术病人和青春期儿童需要量大) 糖类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在体内储存 维生素人需要量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水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无机盐的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 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种类功能缺乏时的症状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维持人的正常视觉夜盲症、皮肤干燥肝脏、鱼肝油、胡萝卜、玉米 维生素B1 维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神 经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神经炎,脚气病 牛肉、肾、谷类种 皮、豆类 维生素C 维持骨骼、肌肉和血管的正常生 理作用 坏血病、牙龈出血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促进钙、磷吸收和骨骼发育佝偻病(如鸡胸、X形或O 形腿等)、骨质疏松症 肝脏、鸡蛋、鱼肝 油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性腺)是睾丸,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性腺)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⑶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⑷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⑸受精场所:输卵管 (6)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场所:输卵管 (7)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形成 (8) 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后期:来自母体;主要来自:母体 (9)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排出。 (10)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1)受精卵发育成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上。 (12)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的正确途径:母体——胚盘——脐带——胎儿 (13) 胚胎发育到第8周发育成胎儿,呈现人形;发育到38周(约266天)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分娩 (14)“试管婴儿”培养过程:体外受精→试管发育→胚胎移植→母体发育 (15)女性摘除子宫后:正常排卵,没有月经 (16)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 第三节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1、形态特点:身高突增(显著特征)、体重迅速增长 2、功能特点:大脑、心脏结构、肺功能完善化 3、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4、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90472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资源目录 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2、3 4.1.2人的生殖3、4 4.1.3青春期5、6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6、7、8、9 4.2.2消化和吸收10 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11、12、13、14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14、15、16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6、17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18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19、20、21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21、22、23 4.4.4输血与血型24、25、26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26、27、28 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28、29、30 4.6.2神经系统的组成31、32、33、34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5、36、37 4.6.4激素调节38、39、40、41 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1、42、43 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44、45 4.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45、46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有图)

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举例说出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遭到滥砍乱伐后,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导致湖水里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营养物质丰富而疯长,影响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 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对各种生物和各种建筑物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 含有贡、银、镉的固体废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水俣病、痛痛病等。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成右图) *描述受精过程 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描述胚胎发育的过程 发育: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长成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1、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 2、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脐带。 3、怀孕40周,胎儿基本发育成熟,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一过程称为分娩。

*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 (1)身高突增; (2)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迅速发育和成熟,并伴随一些生理现象。性器官在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得到迅速发展,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现象,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性状,如男孩的喉结等。 *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遗精是一种正常现象。“精满自溢”,精液过多就会排出。 女孩月经期应该注意保持心态良好,坚持适当的运动,注意个人卫生等。 树立伟大的理想,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做到自尊自爱。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脂肪: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 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动(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糖类: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 富含糖类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麦、馒头、马铃薯、红薯等 蛋白质: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奶、蛋、鱼、肉等 水: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脏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脏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肠后与食物接触。胃腺和肠腺位于消化道内。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 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 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全套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授课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人类的起源 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认识观察现代类 叙述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相 关资料和内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倾听教师有关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 的介绍,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 组织交流、评价,并补 充。 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论观 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 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

人猿 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 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 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 况。 历史中,存在着唯物观和唯 心观点的斗争。 指导学生阅读图书和观 看录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思索、回答,并补充。 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运动 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胆进行 想像,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地壳的运动导致) 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 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 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 古猿下地生活。 组织学生分析,教师进 行补充、纠正。 古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证据及历程 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发现并提出 问题,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 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进化的地位。 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人类在起源和 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 语言等方面的变化。 分组游戏。(肢体表达一句话的意 思,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 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 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 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 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应很 好地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小组讨论: 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 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 生态规律。 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 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观点。 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 物的情感教育。 课后作业: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资源目录 4.1.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2、3 4.1.2人的生殖3、4 4.1.3青春期5、6 4.2.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6、7、8、9 4.2.2消化和吸收 10 4.2.3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11、12、13、14 4.3.1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4、15、16 4.3.2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6、17 4.4.1流动的组织──血液 18 4.4.2血流的管道──血管 19、20、21 4.4.3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4.4.4输血与血型 4.5人体内废物的排出4.6.1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4.6.2神经系统的组成 4.6.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4.6.4激素调节 4.7.1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7.2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4.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21、22、23 24、25、26 26、27、28 28、29、30 31、32、33、34 35、36、37

38、39、40、41 41、42、43 44、45 45、46 1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②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③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重点和难点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②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③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课时分配 2课时教学设计 2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下册结业考试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无机盐 水 二、消化和吸收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消化道 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有机物 无机物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分泌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胆汁、胰液、肠液最终流到小肠中,在小肠中完成消化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等各种消化液 利于消化的特点 长,5-6米,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 利于吸收的特点 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 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肝脏) 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1鼻腔:鼻毛:过滤空气;黏液:润湿空气;毛细血管:温暖空气。 咽: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喉:有会厌软骨和声带。会厌软骨,呼吸时打开,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盖住喉口,使食物进入食道;声带通过振动可发音。 气管和支气管:内部有纤毛,纤毛上面覆盖着黏液,黏液可以粘附灰尘和细菌,随着纤毛 的摆动,将粘着灰尘和细菌黏液推向咽部,形成痰。 呼吸道:作用: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的气体 呼吸系统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 (1)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2)结构:由无数个肺泡构成,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有一层 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3)功能:气体交换 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高浓度 低浓度) 外界空气 肺泡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 氧气 氧气 呼 吸 道 位于消化道内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说教材

研说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 研说教材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 一、说课标包括课程总目标和内容目标。 二、说教材包括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 三、说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目标: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七章内容: 第一章人的由来 1、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2、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描述受精过程。描述胚胎发育过程。 5、描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养成青春期的卫生保健习惯。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3、关注食品安全。 4、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6、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概述血液循环。 2、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2、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3、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4、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举例说明人对生物圈的影响。 2、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二、说教材 (一)教材编写特点: 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 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 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二)教材编排体例 教材由单元构成,每单元有前言图片和章;每章内容的安排也非常清晰有章前言和图片、节、课外阅读等和章节小结,节包括:节前言和图片、练习、拓展、正文,而正文又有: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与讨论、探究活动、实验、演示实验、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探究、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拟定计划和技能训练;课外阅读包括: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和科学家的故事。 (三)内容的结构安排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包括七章内容,分别是: 第一章人的由来,包括四节内容,分别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包括三章内容,分别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包括三章内容,分别是: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空气质量与健康;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包括四章内容,分别是:血液、血管、心脏、输血与血型;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包括两章内容,分别是:尿的形成和排出、人粪尿的处理;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包括四章内容,分别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激素的调节;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包括三章内容,分别是: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四)教材的立体式整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背诵内容复习进程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背诵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背诵 1.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在东非大裂谷地区,由于森林大量消失(或地形和气候变化),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行走。 3.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标志是直立行走。 4.化石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直接证据。 5.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可能是黑猩猩。 6.人类新个体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主要靠生殖系统完成。 7.男性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它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它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8.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胎儿和母体交换物质的器官是胎盘。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相遇而受精。即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受精卵第一次出现的部位是输卵管。 9.胎儿发育过程:受精卵→胚泡→胚胎→胎儿→新生儿,共38周。 10.受精卵早期营养由卵黄提供,在子宫内由母体提供。在8周时呈现人的形态。胎儿在子宫内生活在羊水中。 11.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 12.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男孩发育比女孩晚。 13.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男孩女孩变化与性器官分泌的激素有关。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明显增强。 14.青春期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15.食物中六类营养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无机盐,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属于能供能的有机物,维生素是不供能的且是人体不 能制造的有机物,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是水。 16.主要功能物质是糖类(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静脉注射葡萄糖),备用能源物质是脂肪,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是蛋白质。 17.含钙的无机盐----儿童患佝偻病,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 18.缺维生素A--夜盲症;缺维生素C--坏血病;缺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常吃素的人不得夜盲症的原因:绿色蔬菜、瓜果和胡萝卜等食物中含胡萝卜中含胡萝卜素,胡萝卜在人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19.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不需消化可 以直接被吸收的有水、无机盐、维生素。需要消化的有糖类(淀粉)、蛋 白质、脂肪。 20.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 胃、小肠、大肠、肛门等。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胰等器官和分布在 消化道内的小腺体,属于外分泌腺。 21. 1-2对比化学性消化,模拟唾液的消化。 1-3对比物理性消化,模拟牙的咀嚼、舌的搅拌。 22. 23.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分泌胆汁,其中不含消化酶,作用是促进 脂肪的消化,属于物理性消化。 24.小肠是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适于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有:① 小肠长度长;②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③小肠处有毛细血管。 25.小肠吸收的营养物质有:葡萄糖、氨基酸、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等。 大肠吸收的有:一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6.合理营养是指全面而均衡的营养。平衡膳食宝塔第一层到最高层依次是谷 物类、蔬菜水果类、鱼肉蛋类、牛奶类和脂肪类。青少年应多吃第三、 四层。 27.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 管,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使到达肺的气体变得湿润(黏液的作用)、 温暖(毛细血管的作用)、清洁(鼻毛和纤毛的作用)。 28.哮喘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变窄。边吃饭边说笑,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 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 29.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腔容积扩大,肺扩 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气体被吸入;呼气时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腔容 积缩小,肺缩小,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被呼出。 30.在肺部有两处气体交换:肺与外界气体交换靠呼吸运动实现,肺泡与血液 气体交换靠气体扩散实现。 31.肺泡处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有:①肺泡数目多;②毛细血管丰富;③肺 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 32.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没有细胞核的有成熟的红细胞和血小板。白细胞有细胞核。 33.血浆是血液中的液态部分,90%是水。它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 34.红细胞是数量最多,两面凹的圆盘状,呈红色是因为富含血红蛋白,功能是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体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少会贫血,可多吃含铁的无机 盐和蛋白质的食物。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多。 35.白细胞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功能是吞噬、杀灭病菌。若体内白细胞 多,可能身体有炎症。 36.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功能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37.人在大量出汗或腹泻时主要丢失了水和无机盐,可以喝淡盐水来补充。 38.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 管内血流速度快。 39.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的内径很小,只 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 速度最慢,便于进行物质交换。 40. 肺泡处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氧气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中,毛细血管中二 氧化碳进入肺泡中。 在组织细胞处进行物质交换:毛细血管的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进入组 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毛细血管中。 41.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管壁较薄,弹性较小,管内血 流速度较慢,手臂上的青筋是静脉。三种血管内血液流向:动脉→毛细血管 →静脉 42.心脏是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的中空的器官,内部上下相通左右不通。 43.心脏有四个腔,分别叫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相连的血管分 别是肺静脉、主动脉、上、下腔静脉、肺动脉。左心室的壁最厚,是因为 其内血液泵向全身。 44.人体内有三种瓣膜,分别是:静脉瓣--主要分布在四肢静脉内;房室瓣-- 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开向心室;动脉瓣--在心室与动脉之间,开向动脉。 45.动脉血:含氧较多,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46.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 房; 结果是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成分变化是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 多。 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增多,流经肾脏后尿素减少。 47.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成分变化是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 多。 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48.成年人体内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血液凝集是红细胞凝集。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012版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1. 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3.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 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第三节青春期 一、计划生育: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二、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水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 2、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4、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维生素D可以促进磷、钙的吸收和骨质发育。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消化道 (1)口腔——消化道的起始部位,内有牙齿、舌和唾液腺。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既没有消化作用也没有吸收作用。

新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总结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大营养物质。(膳食纤维为第七营养) 2、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提供的。贮存在人体内的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是构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举例说明:1)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这是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提供能量。2)病人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体明显消瘦了,这是因为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等营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3)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鱼、肉?原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4、无机盐:钙:儿童缺乏导致佝偻病,鸡胸,O型腿,中老年人会骨质疏松。磷:缺乏导致厌食、肌无力、骨痛。铁:构成血红蛋白,缺乏导致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或者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23页) 5、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干眼症。维生素B1: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维生素C: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维生素D:缺乏时,佝偻病、骨质疏松症(24页)。 6、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及肠腺) 7、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8、消化道的功能(1)牙齿:能切断、磨碎食物,舌:能搅拌食物。(2)咽、食道:吞咽食物及食物进入胃的通道。(3)胃:通过蠕动搅磨食物,是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4)小肠:通过蠕动,促进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物推向大肠。(5)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6)肛门:粪便排出的通道。 9、消化腺:(1)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将其分解为麦芽糖。(2)胃腺能分泌胃液,内含盐酸和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 (3)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它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促进脂肪分解。 (4)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肠液是由肠腺分泌的,胰液和肠液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10、胆汁、胰液经过小肠的起始部位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11、淀粉的消化过程:经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经小肠,在胰、肠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可直接吸收的葡萄糖。 12、脂肪的消化过程:经小肠,在胆汁的乳化、胰液、肠液内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13、蛋白质的消化过程:经胃,在胃蛋白酶作用下初步分解,经小肠,在胰液、肠液内蛋白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