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课程简介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内容简介】

针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内容说明、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及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做出阐释和分析。本专题分四个主要部分,拟帮助学员理解和解决如下基本问题:“设计”概念与学校设计教育;“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的关键指向。分析该领域学习中“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课程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学习“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策略的关键原则;讨论教学中“设计”与“应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针对“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教学侧重及要点。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举一反三,理解如何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如何规划“高水平”的“过程与方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

【学习要求】

1.理解“设计”概念与学校设计教育;把握“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的关键指向;分析学段学习目标的划分依据和特点。

2.理解“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设计”的含义及范围;分析该领域学习中“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课程特征及相互关系;掌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把握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递进关系中的主线。

3.理解“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策略的关键原则;讨论教学中“设计”与“应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针对“传统工艺”的教学侧重及要点;把握针对“现代设计”的教学侧重及要点。

4.理解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如何规划“高水平”的“过程与方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

专题讲座

小学美术“设计·应用”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

席卫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培训教学基本思路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培训学习的基本思路围绕几个关键问题展开:何谓“设计”?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特质是什么?其学习目标的几个指向及维度是什么?不

同学段学习目标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该领域学习的范畴是什么?不同学段具体学习内容有哪些活动建议?不同学段学习递进关系中的主线是什么?“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策略的关键原则是什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教学侧重及要点是什么?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如何规划“过程与方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具体包括如下四个部分。

1.学习目标:何谓“设计”?在学校美术教育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特质是什么?其学习目标的几个指向及维度是什么?不同学段学习目标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2.关键内容:该领域学习的范畴是什么?不同学段具体学习内容有哪些活动建议?不同学段学习内容递进关系中的主线是什么?

3.教学策略:“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策略的关键原则是什么?“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教学侧重及要点是什么?

4.案例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如何规划“过程与方法”?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

二、核心内容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1.解读“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及教育

《美术课程标准》有关课程内容的说明中定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改善环境与生活,逐步形成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该内容说明确定了本学习领域的范畴,表明了该领域学习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对应的内容基本属于设计教育范畴,有着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特殊性。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能够适度体现设计学科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该领域的学习又并非针对学科专业的教育,而是以育人为主线,是通过“设计艺术”的素质教育。

现代意义上的设计作为学科概念引起普遍重视要从19世纪末的英国开始,以拉斯金(JohnRuskin)、莫里斯(WilliamMorris)的理论广泛传播和20世纪初期各种现代设计运动兴起为标志。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的内涵和理念更迭演进。时至今日,设计、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等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设计不再是仅仅考虑外在形态,还看作是解决功能、创造市场、影响社会、改变行为的手段,这些都使得设计变得日益复杂……现代意义的设计范畴应涵盖工艺美术、建筑、环境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等几乎所有设计领域,强调了现代设计的功能性、科学性、系统性,也强调了其综合性和整体性。不仅如此,社会进步还支持设计从功能满足中得到更好的解放,不断追求情感和艺术境界。从农业社会背景的传统“工艺美术”到现代工业经济作支撑的“现代设计”,其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拓展,传递出这样的信息,那就是设计与生活、设计与科学技术、设计与文化艺术等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了。设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在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条件的支持与限

定下,满足人们社会生活中某种需求的创造性行为过程,这一过程会努力追求功能、审美、经济和伦理等方面的美好和谐。

设计发展与现代设计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设计教育在促进设计发展的同时,影响和改变了人们对待生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关于设计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以培养专门设计人才的专业设计教育和面向普通民众的普及性设计教育,后者首先包括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美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是通过设计文化、设计理念、设计实践等方面的学习促使青少年、儿童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教育。“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过程是设计艺术的文化意蕴、伦理观念、科学内涵和探索精神的传递、启发过程;是以人的创新能力、审美素养、实践技能和责任意识等为基本诉求的教育。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希望达成的学习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通过这一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目标。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通过该领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是现代公民的必备素质。设计行为是设计文化、设计思想和创意、制造相结合的活动,这一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活跃的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最初的兴趣培养到方法、程序的掌握,再到有意义的创造,需要根据青少年、儿童的成长特点,还要依据设计与工艺学科学习的规律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涉及的知识系统主要属于设计学科范畴,与其它学习领域相比较,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对功能性、实用性、创新性等方面的强调。对该领域的学习需要引导青少年、儿童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关注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针对特定问题加以构思和创意实践。“物以致用”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要求使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深刻地领会并能够贯彻到实践活动中去。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是通过该领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设计是造物和创物的活动,设计与工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无限的丰富性、多样性为设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设计活动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意图规划方案,选择媒材、工具,以及方法、程序等。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应该选择能够促进青少年、儿童发现、创意能力提高的主题和方式;提供使学生感受各种相应媒介、材料和工具使用的机会;帮助他们体验设计、制作的环节和过程。通过该领域的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形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设计意识;更好地理解物的功能性、感知物的材料性;掌握一定的工具使用方法,熟悉一定的工艺流程、制作技巧。该领域的教学设计往往围绕特定的专题内容进行,需要一定的材料、工具

和设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实践性环节,注重实现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的学习目标。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这是通过该领域学习所期望达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达成全面素质教育的意义。“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学习,贴近现实、体现实用,既蕴含传统文化,又可以彰显流行时尚,能够将生活、艺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其便利性、鲜活性和综合性使之易于形成一定的课程优势,便于青少年、儿童在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和乐于创造的习惯;形成善于思考、统筹计划和精于制作的做事风格,以及耐心细致、勇于探索和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有关“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是掌握设计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通过“造物”视角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感知本土文化、了解多元文化的过程;还是帮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不同的设计理念显示不同的价值观念,物以致用、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造物观;革新发展、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人文情感,都应该是青少年、儿童秉持的创造态度。

3.“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设计”与“工艺”涵义及教学导向

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定性。对其领域内部的区分和功能理解都更多考虑到从基础教育视角出发,凸显了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标指向,如创新价值、情感价值、伦理观价值等。由此视角理解“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设计”,其含义“包括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方法,也包括传统工艺的思想、制作手段与方法。”一般认为设计艺术是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它们之间虽有区别,但不是对立的两极,也没有本质上的改变。①在《美术课程标准中》作出这样的对应解释,更多是为了提示“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作为课程存在的不同侧重及其意义。

“工艺”又称传统工艺或工艺美术,其最初形成的社会基础是手工生产方式和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经济与文化,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文化遗产,包括相关经验和技术。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工艺”是指创造人工制品的手工艺活动。其主要指涉范围是与“现代设计”相对照的“传统工艺”,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结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陶艺和各种民间美术制作等。②当然,在传统工艺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部分工艺制作方式发生了改变。如某些现代陶瓷、玻璃工艺、金属工艺和家具等方面的设计制造,吸收了现代设计的理念,运用了新材料、新科技和新的加工手段等,形成了一些新的形式和面貌。这表明,“工艺”本身并非只是受到“手工”和“传统”的限定,深入的学习、合理的利用、积极的创造,完全可以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很好地融入到现代设计文化中。

总体而言,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工艺教学紧密地与手工制作有关;与各种工具

材料相关;与民间美术相关;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相关。由此结合现行课程理念,我们能够作出多种有益的教育关联,即工艺教学是熟悉材料和工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切实的动手实践能力;工艺教学是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而这一方式是启发智力的有效手段;工艺教学不仅是技术意识的培养,也是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过程;工艺教学是设计中与绘画、雕塑等关联最紧密的艺术形式,是沟通设计与其他美术门类的学习活动;工艺教学是密切联系日常普通生活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艺术理解生活;工艺教学是与“传统”贯通的艺术,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理念的有效方式。中学设计教育中的工艺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涵养学生情感、理解传统道德观念和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教育价值。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现代设计”是相对于“传统工艺”的概念,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③现代设计概念是指向代表时代发展的当代社会生活,从中提示我们这种意义的设计教学应该突出的是基于时代进步的设计创新理想及相关价值观念。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形成的生产方式、社会基础不同,代表的是工业文明及信息化社会的运作体系,其中科学技术、产业经济、现代文化观念等起主要作用。传统工艺的工艺构想和加工制作往往融为一体,注重个人对技艺的观照;而现代设计中创造构想和生产制造可以是分开的,其过程是群体协作方式,设计活动中凸显的是创新思维与设计意识。由此我们可知同样是关注与生活的联系,但有关“现代设计”的教学却应该更多从现代性、时尚感、创新性等方面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提出创新方案。其课程教育价值可以从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入手,培养学生的功能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从设计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入手,帮助学生加深对现代设计中的责任意识、伦理意识的理解;可以从现代设计涉及现代文化知识的广泛性来构建具有多学科综合特征的教学。

对“工艺”与“现代设计”的阐释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对一般教育价值诉求的认识,对比分析,是为了突出各自特质,实现教学效益的优化。实际教学中,还应重视对“工艺”和“现代设计”的统一理解和二者的相互配合、融会贯通。基于历史的角度看,设计学科有自身演进的脉络,基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设计概念有着现代意义上的统整性。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要正确理解“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区别与统一,强调设计意识,发挥其教学特质,凸显设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4.“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科技”与“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设计学科中的一个基本问题,现代设计及其教育的产生和演进,始终没有离开与科技和艺术之间进行的抉择和判断,从某种角度理解,现代科技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横跨文理两科,涉及科技、人文和社会科学等领域,与艺术、与科技的关系都非常紧密,其学科特质显示其有着相对特殊的思维、行为模式,以及相应社会价值判定系统。对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设计教育而言此问题也不能回避。

以往作为造物艺术的设计又称作“实用艺术”,表明它既满足功能需求又具有艺术性取

向。实用艺术是与纯艺术相对而言,纯艺术可以抛却功利,直追情感和精神,而作为实用艺术的设计却似乎只能兼顾艺术,但它们的外显方式有时却惊人的相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也能表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随着设计本身的发展,一些设计领域如观赏类工艺制品,逐渐从“实用”中分离出来,具有了更强的形式感和美学意味,从而使其具备了纯艺术特征;另有更多的设计领域在设计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艺术化。设计溯源,从文化的初始,制造就伴随着对美的追求,从本性使然到理性求索,设计行为始终在现实和理想间寻求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艺术源于实用,实用又趋向艺术,满足现实,人们完善造物,追求理想,人们迈向艺术,这就是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总的方向,可以说设计和艺术密不可分,设计艺术是艺术的一种特殊呈现方式。

作为艺术特殊呈现方式的设计同时又不能脱离它的“物”性根本,即实现功能,满足需求是它存在的逻辑根基,而这一“物”性根本的实现必然和技术的发展乃至后来的科学进步有着不解之缘。“艺术”一词来自古拉丁语中“ars”,辞源分析包含技能、技巧之意,因而有国外学者认为“追问设计究竟是艺术的还是科学的,已经没有意义,在辞源上已经包含完美答案——技术即艺术。”④这种表述或显粗率,但亦有来由,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段内,艺术的含义是含混和不断变化的,和美与道德有关,也和实用有关。另有学者认为18世纪以前的艺术,“是一种以技艺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又是一种有特点的生产性活动,尤其指那种带有艺术性质的生产艺术品的技能,这种技能不仅包括人类艺术活动的能力,也包括人从事其它工作的能力。”⑤从设计史考察,会看到设计艺术生成基因中技术因素的比重某些时段甚至处于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紧密结合,促使社会经济文化加速变革,使得设计艺术更多地依赖科技文化的促进。这体现在科技进步给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材料和方式;科技进步给设计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课题;同时也使设计自身成为科技进步的一个有机构件。今天的设计指涉日益广泛,边界也日渐模糊,不仅需要科技的手段、材料支持,还需要多样的科学理论支撑(如信息论、控制论、人机工学以及符号理论、结构理论、解构理论、混沌理论等),能够借助相关学科,跨领域的知识体系解决设计问题。20世纪70年代,赫伯特·西蒙(HerbertA.Simon)教授更是直接提出了“设计科学”⑥的概念,进一步推动了设计与科学关系研究的深化。

所以,现代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技术的,是艺术和科技的有机统一。

人类文明进程中,艺术与科学有区别也有联系,相互间促进的例证繁多,有的科学发现来自艺术的想象,有的艺术流变来自科技的启示。艺术的感性和直觉,科学的理性和逻辑都应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素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有其独特的课程优势,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创造中领会和探索科学思维和艺术想象间贯通的益处,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可以利用条件有意识地引入科技因素,激励学生通过科技和艺术的关联、融会、转化,迸发出新的创意和经验,并将其变通地运用到其它学习领域。

5.“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以“用”为主的教学策略

《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

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这段表述体现了该学习领域中的课程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从基础美术教育视角理解“设计”和“设计教育”的内涵,同时也提示了该领域课程学习中的指导策略。在此,“设计”和“应用”是一对相互关联的概念,“设计”指涉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应用”则强调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和学习导向等。二者的关联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应做到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和谐统一。二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联系生活的“学以致用”。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涉及由现代设计到传统工艺的广泛课程内容,能够为处于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青少年、儿童的提供学习选择。有关该领域学习内容的选择应贴近时代发展、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文化背景、现实条件等,使这项学习能够在较为生动的情境中进行。从而加强学生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所学内容与已有经验的联系,以及所学知识、技能与日常实际应用的联系。这样便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学习形成互动,构成学习过程的趣味性和学习结果的实效性。使得学生所学与所用相互贯通,从生活“实用”中学习,又能“回到”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一个技艺性、操作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实践中学习、实践中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促进是该领域学习的重要途径。设计实践的对象和目标往往较为具体,有着相应的功能性、材料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需要,“物以致用”往往是其基本的诉求。所以,在该领域的学习中,根据不同的条件、内容,设定面向实际的练习方案、过程,体验较详细的操作、制作环节,强调较为务实,能够针对应用的技能实践是必要的。

促进创新的综合应用。设计教学涉及的学习内容广泛,有关“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便于联系艺术、联系科学技术、联系日常生活,较易于达成综合课程的效益。该领域的学习应该有意识地寻求环境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以及网页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不同设计门类之间的关联;寻求设计学习和物理、自然、地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寻求设计学习和校内活动、校外生活之间的关联。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专题”或“主题”设计的方式,将综合学习、创新思维和创造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从而使青少年、儿童的设计意识、动手实践等能力培养,以更广泛、更真实和更生动的方式在综合应用的学习中得以提高。

三、目前“设计·应用”领域教学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规定性,既要体现这一领域教学的特质,又要明确其一般的育人目的,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中确实会遇到一些疑惑;另外作为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这一领域的教学还有待于受到更多关注,其教学实效也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还是要深化认识,加深理解,包括对课程本身意义、价值的理解,也包括对设计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对领域教学的综合性把握。这中间并没

有太多窍门,其中课程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目标与方向,以及教学方法与策略都是学习领会的核心内容,需要在此次学习中细化要点,结合思考作业、专题活动、互动研讨等方式,逐一深化和研讨、实践。

①参看许平著《视野与边界·艺术设计研究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2004,第29页。

②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第74页。

③尹少淳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年版,第74页。

④[法]马克·第亚尼编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㈡—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2005年版,第41页。

⑤李砚祖编著《艺术设计概论》,湖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2年版,第47页。

⑥尹定帮著《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沙,2005年版,第56页。

案例导读

【案例信息】

案例一:湘版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11课《六面怪脸》

案例二:新岭南版美术小学第8册《漏印》

【导读教师】

席卫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导读文本】

本专题我们将通过对典型教学案例的观摩与分析,讨论一下在具体的“设计·应用”教学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凸显该学习领域的课程特质;如何在“过程与方法”中实现有效教学。通过典型教学案例的点评,我们目前有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哪些做法值得提倡,哪些问题值得反思?

根据优秀课例、典型案例的原则,本次案例评析选择了两个类似,但又课题不同(一节“设计·应用”课、一节以设计类内容为主的“综合·探索”)的教学案例进行评讲。这样做的好

处是,一方面涉及和兼顾的面更广,另一方面又可以有相互间的比较。我们对课例的选择原则是“择优”和“典型”,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通过对这一案例教学过程的较详细分析,能够帮助大家“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提高。

学员在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主要通过课程导入、知识讲解、技能实践、练习辅导和辅导总结等几个教学环节来考察,并可以依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如何落实《课标》的精神;

2.如何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

3.如何规划“高水平”的“过程与方法”;

4.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好的,下面让我们通过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一下情境教学、知识讲解、设计制作和评价引申等教学环节。

案例展示

案例一:《六面怪脸》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湘版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11课《六面怪脸》

授课教师:彭正斋(甘肃省兰州市五泉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案例展示

案例二:《漏印》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新岭南版美术小学第8册《漏印》

授课教师:杨丽华(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案例评析

【评析教师】

席卫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赵明茹(北京市东城区美术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评析文本】

案例一:湘版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11课《六面怪脸》

该课属于湘版美术三年级第六册第11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希望通过对“六面怪脸”的装饰设计(实际操作完成“六边形三角锥体”的造型,然后,发挥大胆想象进行描绘添加,创造出一种奇形怪状的脸谱形象),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感知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一些知识,练习和掌握一些相应的制作步骤、方法,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该类课程属于“工艺”部分,与传统紧密联系。因而首先要看课程导入时,是否有相应的传统工艺文化拓展,让学生能够由此及彼,知道面具背后的一些故事,如面具的由来(神话、传说、功能等),不同地区的差异、不同的名称,还有不同的制作材料、工艺方式,以及古代和今天的差别等内容,都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引入该课知识讲解部分。

另外,该课内容有着一定的技术性、程序性和材料性,这些都是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的关键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否有较合理和有效的学习“过程”很重要。

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是来自甘肃兰州某小学的彭正斋老师,我们的讨论将围绕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以及情境教学、知识讲解、设计制作和评价引申等教学环节展开。

接下来,我们先通过一些教学片断看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整体设计。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示范课,教学设计整体感强,体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了该领域教学的某些特点,比如在课程导入方面;在示范讲解方面;在创意启发介绍方面……但相对于这一领域的特质而言,某些方面的教学,还存在不足。

优点:做到了“新课标”所提倡美术课堂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去观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六面怪脸”基本造型折制方法形象直观的视频,就增强了学生观看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解决了学生学习折制“六面怪脸”基本造型的难点;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如何进行装饰,通过观看传统祭祀面具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五官突出;通过两张造型基本一致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夸张变形;通过两张色彩强弱对比鲜明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色彩鲜艳。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利用图片、色彩直观形象的特性,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感受,减少了教师繁琐的讲授,教学中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始终扮演好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尝试探究中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不足:课程导入和知识讲解部分,文化拓展不足;操作环节技术性、程序性和材料性的学习讲解不够到位;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还要解决好兼顾多数同学的原则;另外教师在课程结束部分的讲评不够充分,缺少必要的对知识和技术要领等方面的总结、强调。

案例二:新岭南版美术小学第8册《漏印》

该课属于新岭南版美术小学第8册中的学习内容。教学中希望通过对“漏印”的装饰设计,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感知中国传统民间工艺文化的魅力,学习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一些知识,练习和掌握一些相应的制作步骤、方法,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该类课程属于“工艺”部分,与传统紧密联系。因而首先要看课程导入时,是否有相应的传统工艺文化拓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引入该课知识讲解部分。

另外,该课内容有着一定的技术性、程序性和材料性,这些都是凸显“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特质的关键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可否有较合理和有效的学习“过程”很重要。

案例中的执教老师是来自云南师范大学附小的杨丽萍老师,我们的讨论将围绕这节课的整体设计,以及情境教学、知识讲解、设计制作和评价引申等教学环节展开。

接下来,我们先通过一些教学片断看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整体设计。

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示范课,教学设计整体感强,体现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也体现了该领域教学的某些特点,比如在课程导入方面;在示范讲解方面;在创意启发介绍方面……但相对于这一领域的特质而言,某些方面的教学,还可以有另外的设计。

优点:这节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美术课。从整体上看,杨老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索、研究“漏印”的表现方法,抓住了“漏印”的创作关键。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体现了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资源很丰富,注重培养学

生综合实践能力,教学开放而富有活力,是一堂很有创意、很生动的美术课。

同时,这节课也很好实现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金水漏印”是独具风格的傣族民间艺术,是以阴刻手法刻版,把剪纸图案用金粉漏印在佛寺墙壁和梁柱上的工艺。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既有针对性的知识拓展,又有清晰、简明、准确的“漏印”工艺流程示范,并反复提示了注意事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知晓来龙去脉,并在实践过程中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技术要领。

杨丽华老师执教的《漏印》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愉悦的状态中。

不足:联系生活、开阔视野方面稍显牵强,要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创新联想环节更好。

某些工艺环节有所缺失,比如金色颜料调和、浓淡掌握等。

课程结束前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总结更好。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尹少淳:从人类行为的视角看设计_工艺及其教育价值(文章:《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4期)。(KDH)

2.黄丽雅、陈奕冰:论中小学设计教育的角色与功能(文章:《现代教育论丛》,2007年第6期)。(CAJ)

3.席卫权:中学设计教育中不能缺失“科学理性”(文章:《中国美术教育》,2009年第1期)。

4.席卫权:“和而不同”——理解归属学校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文章:《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第3期《中国美术教育》)。

5.席卫权:“绘画”还是“设计”——对学校美术教育内容的再思考(文章:《美术与设计》,2008年第6期)。(KDH)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 读书笔记 由朱晓燕编著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师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这本书和一般的英语专业理论书籍不同之处是理论清晰、事实详实,有好多实用有效的教学技巧。但第一次看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不懂之处,本学期的读书摘记我就选择这本书,静下心来,细心研读,一下子就被书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大量的课堂操作方式以及技巧吸引住了,自己感觉收获很大。 一是本书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实用,举例具体。从内容来看,本书建立了一个引导专业思考的框架,这里称之为概念图。作者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出发点,以现实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以外国语言学、英语课程标准、二语习得和英语教学法等理论为依据,针对现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作者从事英语教学和教师教育近30年的研究结果,综合提炼出这个“英语教学策略的思路框架”。看完书后,我感觉自己对以往一些教学中的做法有了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更轻松,更灵活地运用各种策略来进行课堂教学。我对提到的“有效提问”感觉印象最为深刻。感觉很好的解决了自己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一些困惑,如在技能教学策略中,就“听力教学策略”,它就提出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听前热身,介绍背景”、“指导方法,授人以渔”等的方法;“阅读教学策略”中,它就提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多种教法”等策略。如在提问方面:我们要注意提问的梯度,提问最好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层到深层,由聚合到发散,由是非问题到what问题再到why问题;如: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一般以三到五秒为宜,最多不能超过20秒;又如:提问不只局限于教师提问还应该有学生提问。学生提问要注意制造自由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使学生可以毫无顾虑地提问。还要注意一堂课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给学生留有提问的时间,而不应将学生提问留到节课课结束之时。我觉得这些策略非常切实,特别符合我们英语的教学,如果能充分学习并利用这些策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悟,我相信,我们的英语教学成效定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是读完本书让我羞愧于自己在教学理论和策略方面知识的匮乏同时,更让我明白英语教学的成功应体现在“培养学习者在真实的情景中有效使用英语的能力”,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好多都是自己一些粗浅的经验积累,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教学,所以一直以来,自己成熟稳定教学风格形成方面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而阅读此书,让我了解了许多有理论支持的教学方法。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社团教学法、沉默教学法、全身反应法、暗示教的原“教必有法”从书中我悟到了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法。. 则性和“教无定法”的灵活性特点之间的统一关系。教师不应拘于一法一策,囿于一方一圆,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各类方法加以组合和调配,在吸收、借鉴已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逐步形成富有教师个人特色的教学风格。 三是书中的好多观点让我深受启发:呈现学习任务时,应当向学习者描述任务中的问题发生的物理背景、组织和社会文化背景。并且,问题的呈现必然是有趣的

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内涵,在具体内容或编写环节上有交叉或重叠部分。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准备工作,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计划和安排。教学设计的结果或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是教学活动方案。而教学策略自然要在教学准备阶段进行设计、谋划、形成一定的方案。但教学策略不只是表现为方案,而是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展开。教学设计时必然要考虑教学策略的制订、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选择与运用时,又必须全盘考虑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设计一旦完成就比较定型了,它可以是对整节课或整个单元的设计,也可以是对整个科目的设计。教学设计包括的范围比较广,而教学策略的运用范围和时空比较窄,一般主要集中在某一课时、某一内容的范围内,并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教学策略有不同于教学思想,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必定要受到一定教学思想的制约或指导,但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之间并不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思想位于较高层次,属于理论、观念形态。教学策略虽包含有理论,但本质上是属于操作形态的东西,是对教学思想观念的具体化。同一种思想指导下,结合不同的背景、条件,由不同的人来开发,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同一种教学策略,也不必然都源于某一种教学原理或思想,它可以源于多种教学原理、教学思想。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都是可操作性的,因此国外有学者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模式,这是欠全面的。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阶段或顺序看,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模式,再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再到教学实践,可见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教学模式的制约。教学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而教学策略则较灵活,具有一定的变性,可随着教学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变动。二者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也是不同层次上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和学的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教学方法是更为详细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它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介于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方法要受制于教学策略,教学展开过程中选择和采用什么方法,受到教学策略支配。教学策略从层次上高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具体的操作性的东西,教学策略则包含有监控、反馈内容,在外延上要广于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式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机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

小学综合课美术教学方法 以下几种方法授课者可根据自身状况进行选择: (一)讲授法 这是一种由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即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它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等。一般理论性的讲述、美术常识、欣赏教学以及技法课训练前的讲解,都采用讲授法。用这种方法教学的长处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效率高,照顾面宽。但其缺点是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知识,如无法解决怎样画等问题。鉴于这种情况,使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应该注意下述情况:①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以给学生一个合符逻辑的完整的概念。 ②语言的形式要符合语法,要清晰、准确、精炼,要通俗易懂,要形象生动,要富有感染力。 ③要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 ④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或其它美术作品制作)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 运用这种方法,应该做到: ①演示的内容必须与课堂讲述的内容和要求完全吻合。做到“讲”是“练”的前提和基础。 ②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③为节省时间,有些示范可以在课前先制成毛坯、半成品,在课堂上选择关键的过程适时演示。 (三)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方法。这种练习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所以,采用这种方法,要求特别讲究: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今天,我和大家来共同学习第六章: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技能。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什么是教学策略(课件出示):所谓教学策略是教师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达成教学目标为指向,以教学情境为出发点的有关检查、评价、监督、控制、调节教师的各种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程序性知识系统。 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是相对性的,其适当与否与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以及学生年级能力等因素,都紧密相关。古语有:“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这表明策略不仅具有目标性、计划性和选择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直觉性的特征。现在,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制定。(切换幻灯片) 一、设计学法与教法的有机结合 教学效率、效益的提高,不能简单地依靠增大教师劳动强度和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对工作中少走弯路,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对于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幻灯切换后朗读,边读边击中要害鼠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因此,新课程实施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法的改变。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现学法与教法的有机结合。例如(课件出示)第一行读完后说: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思考时间的提问回答,看似流畅,实际低效。特别更要注意问题的导引,有效提问的设计等。(课件点返回)下面,我们就对教法和学法做一下具体的分析。二、自主学习策略的使用 (一)、首先我们来学习下自主学习的概念和特征。(点击课件) 行为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主学习包括三个过程,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而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课件出示后读一下) (二)新课程“双向互动”和“知识建构”的操作原则决定有效的学习必然是自主的学习。新课程主张: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对话中心的教学”。 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中介,去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构造“意义”的过程。(点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两种对话:(点课件)一是学生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之间的对话。二是借助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眼中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的一种表现,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小学美术教学并非是专业教育,也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在小学阶段,应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质、丰富的想像力及创造性思维为主,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尤其是要注重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怎样才能使孩子喜欢学,主动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结合我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谈一谈我的观点。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种“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兴趣”是最重要的,要如何使学生有兴趣?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变教法,改变教学环节的设计。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以大家的画“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摹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目的。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我在教二年级美术《茂密的花》一课时,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自然的声音;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各种不同造型的花,在不同的摆放方式中了解“茂密”的含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如我在二年级的美术《绘画游戏》这课上,结合课本内容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动物;有的则像植物……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也掌握了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培养了用色的良好习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品展示时,小组间的评比激励机制是促进合作完成优秀作业的催化剂。班级自从建立小组的评比机制以后,同学们在课堂纪律、语言表达、构图设计、色彩表现、内容安排、形象体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是因为小组成员为了集体的荣誉,纷纷讨论,献谋献策把各自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然后小组统一最好的方案,再一起动手完成作业。如在教授人美版第6册《怪兽》这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去收集一些废弃品,带到课堂上进行制作。那天各组的同学都带了工具和材料。其中,有一组同学带来了泡沫块、胶水、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一、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发展性 所谓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是每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这种收获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从不想学到想学、从想学到学好的变化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学设计体现在学生个体身上,还应充分考虑个体的差异,不硬性规定“步子”大小,不强求全班同步行进,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选择各自的发展目标和目标达成的先后。有效教学设计要体现适合于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异步运行”的学习环节。 2.开放性 有效教学设计立足于课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范例,从单一的书本知识向学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拓展,将学生的个体知识、直接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看做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与心灵对话,让学生多一些感悟、体验的机会,多一份参与的激情和动力;问题解决从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条件、问题、解法和结果的适度开放转变。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3.生成性 有效教学把预设看做是生成的前提,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预期的生成。对于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传统课堂看成是

一种意外收获,有效教学则当成一种价值追求;传统课堂看成一种教学机智,有效教学则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因此,有效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要多一些弹性灵活的成分,以便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涌现的各种信息,及时修正原有的教学设计,灵活机智地选择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4.反思性 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过程,构思于课前,展开于课堂,调整于过程,完善于课后,环环相扣,动态发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后续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必要环节。教学设计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1.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与校正,从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2.知识呈现情境化 情境对于教学的作用论述颇多。其中,德国一位学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将几克盐放在你面前,你无论如何难以下咽。但是,当将这几克盐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时,将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生机活力,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在教学美术课的时候,一般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对于课本上的一些学生不太接触过的教学内容,我们一般先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的老师有语言环境中接受知识,产生兴趣。并善于组织学生听讲,所述问题能引进学生的思维共鸣,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变换讲授的方式。当然,也可以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加深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二、临摹法。 一般那些结构比较复杂一点的,学生创作、理解较的作业。我们一般采用让学生仿照、临摹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和感受自己的作品,不过学生作业之前的课堂演示要做的简明扼要,要图象清晰、准确、生动熟练,并能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到、看清。 三、写生法。 对于一些课本上要求学生自我完成,并且是一些画实物我美术作品,我就让学生写生,这个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美术教具,必要是要带学生外出进行风景写生。对于这种课,老师首先让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目的要求恰当,还要注意组织教学,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切忌盲目性和单纯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作法。再次应注意指导和检查学生掌握练习的方法、步骤的情况;要科学合理地分配作业练习的时间。最后教师对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及优缺点应予及时总结,肯定成绩纠正错误,可以个别问题单独讲,普遍问题集中统一讲。四、观赏法。 美术课堂中,有一些课是对一些名作进行赏析,当然,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评析名作的能力太浅,所以,要求我们首先对观赏的内容要有足够的了解,首先先自己明白,才能通过语言能力让学生明白和理解观赏的对象,再次是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认真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认真总结。 五、创作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先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作品,然后通过老师有语言评析,让学生感受美的享受,再让学生自己创作一些简单的作品,得以表达老师或学生个人的一些思想或意见。对于这种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做画的方法、步骤、工具等才能让学生进行创作,小学阶段一般不要设置太难的题目。

第二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学习的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方法和策略;掌握教学方法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用的基本标准、原则和技巧;在教学策略的选用上,重点掌握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和原则;了解当代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发展趋向。 二、学习要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而采取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二)国内外教学法的分类 1、国外教学法的分类 美国学者拉斯卡提出:“教学方法就是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这些学习刺激称之为A、B、C、D刺激,由此形成四种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 (2)实践方法 (3)发现方法 (4)强化方法 2、我国教学方法的概括性分类。 从具体到抽象,教学方法由三个层次构成: (1)操作性教学方法 (2)原理性教学方法 (3)技术性教学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九种,即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四)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五)教学策略的特征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六)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2、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 3、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 4、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 (七)构成教学策略的要素 一个成熟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 (八)教学策略的类型 1、依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顾泠沅将教学策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1)内容型策略。内容型策略有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也就是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 (2)形式型策略。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形式型策略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三种类别。 (3)方法型号策略,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这是一个包含着各种

最新《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方案 罗山县龙山乡中心校姜保国

兴化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县(市、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精神,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增强教学质量意识,积极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评价方法,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网络 完善市级、学区、学校、教师四级监控体系,形成有效沟通、有机结合、有序运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网络。 1. 完善市级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市局中小教科、教研室、督导科具体负责全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工作,制定操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2. 完善学区(督学责任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全市10个学区(督学责任区)全面负责本区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每学期召开1-2次专题会议,重点督查学校提升教学质量计划的贯彻执行、教学管理的规范精细和教学常规的落实到位,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制度,确保学区(督学责任区)内的学校质量均衡、同步提高。 3. 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中小学要重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每学期召开2-3次专题会议,重点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相关的制度、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等工作。校长要树立质量为本的思想,探索监控教学质量的新

策略、新方式。要加大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提高质量监控信度,有效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4. 完善任课教师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任课教师要增强质量意识,养成有效教学和教学反思的习惯,提高有效教学和教学反思的能力;要强化民主教学意识,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要努力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改进教学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执行《兴化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如何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以学为主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和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 关于这三种教学策略教科书上已有很多介绍,这里就不再详谈,我只说点自己的理解。 所谓支架式教学策略俗称“搭脚手架”,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框架、线索、路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引去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些学习“支架”不一定需要一次性提供,而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依次提供,就像建房子时搭脚手架一样,要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来逐渐升高。 所谓抛锚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应该提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或案例,让学生们围绕着这个问题或案例开展自学、协作与探究。这个问题或案例就如同一个“锚”,起到固定学习活动(船)的中心和范围的作用,让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着这个“锚”来逐渐展开。支架式教学策略和抛锚式教学策略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先利用抛锚式教学策略启动一项学习活动,再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引导学习活动深入开展。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是指要从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或以不同方式“随机”地进入同一个学习主题,从而加深对学习主题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解。 上述三种教学策略只是提供了一种粗略的指导学习的思路,具体如何开展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由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展教师指导的自主学

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探究)性学习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要复杂得多,条件要求要高得多,效果也较难确定。当然,如果开展得好,学生的收获也较听课要大得多。所以我说这种活动式教学法是教学法中的“尖端技术”,只宜用于一些合适的课程、合适的内容。如果普遍推广,不仅成本极高,效果也未见得佳。 何克抗教授针对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教学策略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这一思想是很好的。但在教学中到底如何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拿捏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何教授提出的过程模式,我的理解是:双主模式实际上是在确定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并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后,加了一个选择的“枢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师应该决定下面的教学是选择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教为主,有些情况下应该选择以学为主。这个思路我也是比较赞成的。 一般来说,在大班教学、时间紧内容多、教学内容属于结构严谨的学科、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条件不太充足、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不强、评价体系以考试等传统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教为主;反之,在小班教学、目标比较灵活时间比较充裕、教学内容属于结构松散开放的学科、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较强、评价以作品和论文等多元评价方式为主等情况下,宜选择以学为主。 至于有些人还提出一种启发式教学策略,我以为无论是以教为主,还

(完整版)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小学语文教学常见的基本方法 1.朗读法:以读代讲、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加深理解、陶冶情感; 2.讲授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解疑,常与其他方法相结合; 3.练习法:实践,及时巩固深化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背诵法:积累语言; 5.表演法:动作表演、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体验; 6.谈话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7.讨论法: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8.电教法:(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型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发挥指导作用 情境教学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发展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学习语言,培养能力。(分角色表演)读写结合法: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写交融、同步发展 二、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识字写字教学常用的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比较法、实践法。 2、具体教学方法 字音教学:形声字——拼音助记、多音字——据词定音、音近字——比较辨析 字形教学: (1)笔画分析法。笔画分析法就是用数笔画的方式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独体字的教学。 (2)部件分析法。即通过对汉字组合的各个部件的分析来识记字形。这种方法适用于合体字的教学。 字义教学(高年级):直观法(实物、教具,如“袖”“仰”) 联系法(生活实际、上下文,如“吏”) 选择法(让学生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义项,例:“疾”在 字典里的意思,根据文本选择一个) 构字法(造字规律,如:“伞”、“笔”“掳”等字) 比较法(同义词、反义词) 运用法(组词、造句:也、把)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结构内容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难点 3、课时安排 4、教具准备 5、教学方法 6、教学过程:(1)导入(2)整体感知(3)重点品读(4)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读写结合)(5)总结(4、5可对调)(6)布置作业(7)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 目录 1概念 2特点 3基本类型 4相关关系 5关于选择 1概念 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 在《辞海》中,“策略”一词指的“计谋策略”,而在较为普遍性的意义上,策略涉及的是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有很多界定,这些界定即呈现出一些共性,又表现出一些明显的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施良方,1996)“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

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袁振国,1998)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和学新,2000) 尽管对教学策略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但在通常意义上,人们将教学策略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教学策略的含义 关于教学策略的含义,各个研究者的阐述各不相同。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5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这个观点把静态的和动态的角度综合起来考虑,但仍然偏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术。 2特点 对教学行为的指向性 教学策略是为实际的教学服务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目标是教学整个过程的出发点。教学策略的选择行为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业已作出的选择行为在具体的情景中会遇到预测不到的偶然事件,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教师个体需要对选择行为进行反省,继而作出再选择,直到达到目标。(梁惠燕:《策略本质教学新探》,载《教育导刊》,2004⑴。) 因此,任何教学策略都指向特定的问题情境、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师生的教学行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策略是不存在的。只有在具体的条件下,在特定的范畴中,教学策略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当完成了既定的任务,解决了想解决的问题,一个策略就达

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docx

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在学校课题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区级课题《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方法与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有了一些思考和做法,现汇报如下。 一、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理论研究使我们认识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教育培养能够自立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要求教育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要求教育全方位地面向社会开放,要求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课题研究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与信息时代的发展相一致,满足了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理论研究还使我们认识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上,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一个人文化背景的广阔与否和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这便是一个人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所形成的语文素质所起的作用。根据这一发现,我们确定了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单纯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语文课程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

课程本身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那么怎样拓宽呢?运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丰富语言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教学内容的开放指的是在教学中改变由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现象,把决定学习内容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内容,而且可以选择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如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互联网上的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内容,都应该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教学形式开放包括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和教学方式的开放。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指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向课前、课后、家庭、社会开放。学生可以预先知道所学内容,课前查找资料、思考问题,做好预习。可以将课内未解决的问题带出课外、带向图书馆、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去查阅、去观察、去思考、去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寻找答案。教学方式的开放指采用不同的课型调动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如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采访式、实验式、演出式、条馆式。小组式、实话实说式等等,最大限度地开发。 为使课题研究中,更好地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理论的学习:

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意义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目的在于:使教师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原则、内容和方法,经过适当的训练掌握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设计课堂教学结构,选择教学媒体,进行学习评价的基本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计划,作为上课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通常包括:班级、课题、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教具、学具准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作业题设计、板书设计和自我分析等项目。 二、教学设计的要求:1、明确地制定教学目的,具体地规定出传授的基础知识、培养的基本技能和发展的能力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2、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4、根据教学目的的进行学习评价,以便及时地控制、激励和调节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教学目标的确定制定教学计划之前必须先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通过钻研教学大纲,了解教学目的,掌握教材体系,熟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提出教学地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对教材进行适当地重新组织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观点明确,论证充足;易难适度,详略得当。选择教学方法主要根据具体地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来考虑。在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情况及接受能力,以及技能掌握的范围和质量。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态度,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既要了解全班的一情况,又要了解个别差异,以便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新教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保证学生顺利地圆满地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策略"一词泛指计策和谋略。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思考、策划和谋略。有效的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发挥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活动概括化的作用。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学活动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的灵魂。教学策略的选择集中地反映了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的流程总是教学策略选择和运用的体现。最优的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背景下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试讨论课堂教学设计的三种基本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 (一)生成性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 生成性教学策略倾向于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

【2018-2019年整理】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生来就是求异,喜欢创造的。教育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有创造性,只有“奴性”。因此,创新活动是在宽松,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孩子们创新至关重要的诱发因素。教学中要打破教师教什么,学生练什么的陈旧模式。根据教学目的,师生共同商量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全体参与,共同提高。例如:在上《泡泡飞呀飞》一课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洗衣液、洁洁灵等材料做吹泡泡的原液,学生们很快融入了课堂情境中,把一堂以往只是画画的课变得有动手、有动脑、有游戏、有绘画。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惯穿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身心愉悦中学习,发挥创造力。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等方面,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二、创设开放式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在教学的时间里,学生要尽量保持安静,向老师发问和互相讨论的时间很少。对学生某些独特的见解教师往往以教材作为评价的标准。这种常规的严格遵守使学生丧失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抑制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创造原动力,整个气氛就会在一问一答的沉闷、呆板中结束。反过来,如

果任课教师能够改变自己的权威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力,引导学生的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思考的独立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注重课内外的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是人文课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而且应该通过美术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只有将美术作品与广泛的文化情景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升华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如在教学《花的世界》一课时,我们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花”这一主题,设计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联系,探索关于花的故事和赞美花的诗歌,进行以花为主题的童话剧表演;又加强与自然学科的联系,掌握各种花的名称、花期、特点等知识。这样以丰富、多样开放、综合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思考、讨论、探究、合作、创作、展示、表演、发表等,可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学重点在提高学生兴趣。教师通过动手动脑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兴趣。 游戏教学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能满足他们爱玩好动的需求。游戏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

教学策略设计(2)-模板

教学策略设计(2)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架 第二节教学策略设计 二、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原则较多,但就新语文课程与传统语文课程比较,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生体验出发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几段文字:“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些课程的基本理念可以聚焦为——“从学生的体验出发”。实现这—理念,我们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走向“主人”——体验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化社会观确信教育正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整个方面(“完人”、“全人”观)。在学习化的社会中,教学活动的重心在于“学习”,而非传统意义的“接受”,人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客体,而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不再是教学过程中被动、消极的收纳者,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够在新语文课程营造的足够宽广的空间中“自由”地翱翔。可以表现为:允许学生不迷信“权威”,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写他们自己的文章,给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等等。 2.走向“生活”——体验的情境。“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课堂,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学生由此也失去了体验的情境和乐趣。“大语文”教育观指出:“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表现在: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中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等)、以课外为续点实现生活中的语文化

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

数学教学策略的选择 皇桐中学陈捐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很迷茫,不知道怎么选择,或者是选择哪种比较好是我们考虑比较多的问题。所谓数学教学策略是指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教学所作的系统决策和设计。它包括设计数学学习情景的策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选择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辅助手段的策略,教学效果的检查和评价的策略等。 从对数学学习过程的分析可知,数学老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几个阶段顺利地进行,以达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为目标。相应的,数学学习策略就应该围绕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学习数学的情感系统来定制。下面我根据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模式来讨论数学教学策略。 一、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的策略 数学认知结构是内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数学知识结构又通过数学教材反映出来,所以选择和分析数学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照本宣科,还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新组织,使它成为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结构发展的相对完善的直升结构。具体来说: (1)分析和领会单元数学知识结构,并按事实、技能、概念、原理等几个方面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以弄清教材中的知识分布情况;在此基 础上,以整体观点为指导,瞻前顾后,随时把本单元的知识与其他内 容联系起来,以客服知识的离散性,使学生学习时形成经纬交织、融 会贯通的知识网络,同时有助内化和保持行知识。 (2)在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重点,就是知识的中心点,即单元或学科领域中核心的几百知识点,它在抽象性、 包摄性、概括性程度上高于其他知识,理解了中心点的知识,其他知 识掌握就顺理成章了。然后考虑以突破重点、难点为核心,并参照课 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分配的教学时数,安排课时和教学顺序。 (3)根据各类知识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各种教学教材。 事实上,教学方法的选择和组合,同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