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要点总结

专题一复兴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和共同理想

中国梦的产生背景——近代民族危机

从公元五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华民族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成就。公元十五世纪后,为消除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在天朝上国心态的作用下,明清统治者丧失了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中国落后世界潮流。

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求得人民解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和共同理想。

中国梦的形态演变:

师夷制夷之梦(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天国大同之梦(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运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资本主义改革方案)→自强求富之梦(洋务运动,主观上是封建阶级谋求自保,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改良维新之梦(维新运动,改革从器物走向制度,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民主共和之梦(辛亥革命,暴力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人民共和之梦(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现实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要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就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实现中国梦为最终目的,中国梦是我们最终的价值诉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1、中国道路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就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统一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就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

2、中国道路能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物质文化基础

沿着这条道路,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社会充满了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3、通过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道路是人民选择之路,中国道路是人民当家做主之路,中国道路是人民幸福之路。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梦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将目光转向西方,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的社会改革方案,但是这些努力都失败了。

1、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先进力量的领导。作为新进力量,要能够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社会进步代表人民意愿。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可以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

义革命两个伟大的革命。

2、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梦而成立的,是为中国梦而壮大的。中国共产党,是追梦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3、实现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受主义建设时期,抑或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中国梦,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所有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一条主线。党的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这条主线。事实充分证明要实现中国梦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关键在党。

专题二廉洁中国: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

一、当前廉洁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的伤害。

但是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

一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权力的诱惑。在我国,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党员干部只能用人民之权来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谋取私利。

一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不法商人的诱惑。

一部分党员干部经受不住贪欲的考验。

二、十八大以来廉洁中国面临的新进展

1、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建设,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

作风问题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

2、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建设,以严明党的纪律为重点。

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正确处理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立足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关系。任何具有地方特点的工作部署都必须以贯彻中央精神为前提。

遵守党的纪律,还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组织纪律。加强全党的组织纪律性,要切实增强党性。要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尤其要遵守请示报告制度。要加强组织管理和执行组织纪律。

3、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倡廉建设,以巡视为反腐利剑。

巡视是党章赋予的重要职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从严治党,维护党纪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形式。

巡视工作就是要发现和反映问题。巡视要抓好工作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在加强巡视工作的同时还进行专项巡视。要切实运用好巡视成果。

三、廉洁中国建设的基本路径

1、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遏制腐败蔓延的势头。

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2、加强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个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建设要搞好配套衔接,做到彼此呼应,增强整体功能。

进一步完善党内法规制度。

加强党内制度的执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关键。

3、强化思想自觉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建设廉洁政治,必须筑牢各级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老顾属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做到持之为明镜,内化为修养,升华为信条。

思想是行动的新造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强共产党人的思想自觉,形成从不敢腐到不想腐的转变。廉洁中国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专题三乡村中国:中国梦进程中的“三农”问题

一、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直面的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就缺乏保障。

1、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的组成元素。农业在我国民经济中占据独特地位。农业关乎国计民生,农业现代化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因素和根本性保障。

2、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农村改革,全面小康的标志性特征是农村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高低直接反映我国小康社会的状况。

3、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早日实现。

三农问题是实现中国梦的短板。相同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是中国梦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我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突出问题

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是城乡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1、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2、农村公共事业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村民自治停滞不前,自治水平难以提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路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才能更好更快实现中国梦。

1、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提高农民生产效益,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强农业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强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平等交换城乡要素,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3、完善村民自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增强农民民主意识培养村民自治主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意识,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对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力度。

专题四平安中国:恐怖主义的挑战与对策

一、恐怖主义的定义与分类

虽然各方对恐怖主义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构成这一概念的一些基本要素是被一致认同的:

第一,恐怖分子的行为具有政治目的与一般意义上的犯罪不同。第二,恐怖主义多涉及暴力使用或暴力威胁。第三,恐怖主义打击和伤害对象主要是非武装人员和民用目标。第四,恐怖分子希望引起公众注意。

恐怖主义可以分为:

根据其政治倾向,一般可分为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两大类。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主要是指集团的行为,这是当前最常见的恐怖主义。

非政府行为恐怖主义可以分为:

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其他类型的恐怖主义,如以种族主义为核心的恐怖主义。

二、恐怖主义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挑战

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主要是个人或者组织针对政府和无辜群众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破坏金融管理秩序,扰乱公共秩序,造成一定范围内的恐慌气氛的行为。

1、国家政治安全受到威胁。政治安全主要是指维护国体,政体和政局的稳定,不受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一方面进来近年来各地发生的暴恐事件,对本地区安全构成威胁,也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国内恐怖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区别正逐渐消失,相互勾结,并以此为工具攻击政治对手,破坏国家稳定。

2、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经济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和国际安全领域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如今世界经济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任何国家的经济都不能独立存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有安定平稳的国际国内环境保驾护航。

3、国家文化安全受到威胁。文化安全救起一般意义来讲,是指国家文化的整体不受威胁,是指维护国家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不受腐朽文化的侵蚀。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被吸纳进全球文化的大系统中,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在某些方面会受到外来文化及全球文化的主导和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产生极端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因素和危险增加

三、我国打击和预防恐怖主义的对策和措施

我国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一向是严厉打击,绝不手软。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打击和预防国内恐怖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

1、深化合作机制,加大联合反恐力度。

2、加快反恐立法,弥补反恐法制的缺陷与不足。

3、继续加强反恐领导体制和反恐能力的建设。

专题五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道路

一、生态文明的产生和兴起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的产生和兴起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文明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臣服于自然力量与自然维持着一种质朴,原始的共生状态。

文明时期,随着铁器的出现,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利用多种工具来开垦土地,对自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生态系统总体上可以自我调节和恢复,人与自然整体上仍处于和谐融洽的关系。

工业文明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创造的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与此同时,由于人的主体性的过度扩张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泛滥,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史无前例,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人与自然的关系空前紧张。

20世纪中期,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污染事件迫使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后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生态意识逐渐觉醒。

在反思工业文明和关注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人们意识到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树立新的文明形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文明形态就是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以后,粗放型增长方式致使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进入21世纪,由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强度高,自然能源对经济发展约束强度不断加大,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

由于资源和能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我国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生态功能衰弱,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国土资源面临严重挑战,健康生态问题频繁发生,城乡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口生态逐渐失去平衡,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威胁。

三、美丽中国的生态建设路径

生态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的起点线。

1、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建设美丽中国必须首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和高度。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教育,教化,社会舆论的方式,构筑公众的生态观念。

2、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美丽中国建设。

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现有法律体系;必须转变政府职能,使各级政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和政治保障;必须改革企业形式,鼓励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技术改良。

3、加强生态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只有以绿色科技为支撑的低碳经济循环产业才能保障美丽中国的持续永续发展。低碳发展实质是解决能源可持续问题和能源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在资源有限,需求无限的条件下,要以有限资源满足新的需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唯一选择。

4、共建生态文化氛围,彰显生态核心价值。

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有序利用为特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处理现实问题。他文化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消费,生态心理和生态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

5、开展绿色生态教育,实现美丽中国梦想。

实现生态文明的转型,必须有全体公民的积极参与。而至于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全社会开展绿色生态教育。一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程环境教育需要政府引导,资金投入,技术跟进,多多方面的共同作用,需要在各级教育机构中融入生态教育内容,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传授相关知识和理念,需要公民进行自我教育,促使其生态思想转化为生态行为。

专题六文化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立足点。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养文明的重要作用。

要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

要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厉害,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节日文化。

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二、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三、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即使文化需求的重要地位,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区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作用,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建设有力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加强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专题七惠邻中国:周边安全新态势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有29个,其中有14个陆上邻国,由于邻国众多,地缘矛盾,自然也比较突出,复杂的战略主体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一、美国再平衡战略:军事色彩浓重且遏制中国

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如何,对地区形势和中美关系发展都至关重要。2009年,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的口号。2012年,美国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

军事色彩浓厚。美国防务报告重点突出美国的亚太战略,在亚太地区征兵与盟国联合军事演习不断。

遏制中国的决心不变。最显著的表现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力不处,其次就是加强深化其盟友与伙伴的关系,推进与中国有利益冲突的国家关系,发挥其在战略再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二、新仇旧恨:不断演化的中日紧张关系

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以来,延续了上一政府一贯对华的强硬政策,其对抗色彩浓厚。

安倍政权是都奉行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在政治层面上破坏中日互信根基,极力否定历史和参拜靖国神社。

在军事层面上,企图解禁集体自卫权,已达成制衡中国的目的。同时,将加速日美军事一体化一个崭新的“东亚北约”即将诞生。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直接后果就是日美将进一步形成联合军事干预台海局势,朝鲜半岛乃至东海局势制衡中国。

在外交层面上为地球仪外交,开足马力。对于邻居中国,韩国一贯强硬,实行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并再三否认历史。对于远方的国家,这一为拉拢四处宣扬所谓的积极和平主义,争取在国际社会上获得支持。

安倍政府对华政策影响中日在政治上不断发生摩擦,在经济上受政治的影响,日本在华投资减少,在经济总量上中日之间有竞争。

两国的经济实力有可能成为两国综合国力转变的临界点,这也使得中日之间的战略竞争态势日趋严峻。中日之间持续对峙,双方都没有好处,终日都在积极改变,因缺乏政治互信而呈现的对立状态。中日未来关系怎么走,全看日本的诚意如何。

三、南海领土争端:一些国家试图使南海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2014年南海地区风起云涌,成为国际关系热点问题之一。

有关国家试图使南海问题复杂化,扩大化。菲律宾继续扮演青海中国海洋权益的急先锋。越南也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不断。菲律宾,越南等国试图通过挑衅行为分法占据南海岛屿,显然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这些国家导致了南海问题复杂化和扩大化。

第三方介入致使南海问题更加棘手。这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四、其他热点问题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冲击

朝鲜半岛安全形势堪忧。朝核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面临严峻挑战,第一,朝鲜认为对话空间不大,前景不佳,第二,国际社会的制裁加中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第三,对于年轻的金正恩是否能有效控制在经济上陷入困境的朝鲜,现在仍是未知数。第四,六方会谈中断,朝鲜与国际社会的对话机制搁浅,导致解决朝鲜半岛安全与稳定的通道堵塞,各方无法推进朝鲜半岛走向和平进程。

缺乏政治互信的中印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理应在各个领域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同时发挥地缘优势,促使双方共同发展。但印度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中国持有敌视的立场,政治互信不足。在领土上与中国在藏南有纠纷,同时提防中国在亚太影响力扩大,挤压中国在亚太的发展空间。

五、中国的周边国家战略:“一带一路”

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时月,习近平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此,“一带一路”周边大战略形成。

“一带一路”解除中边国家中国威胁论的疑虑。

“一带一路”彰显“亲,诚,容,惠”的周边外交理念。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专题八自信中国:崛起进程中的大国关系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尽管中国与各大国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等诸多差异,但加强大国战略对话成为中国的首选战略,因为大国关系会影响中国崛起进程。

一、大国关系:历史的视角

大国和大国关系是历史的不断变化的概念。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大国关系格局呈现为一超多强。

当前大国关系格局的特点之一是非西方大国,如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的群体崛起。在当前语境下,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关于大国关系的讨论及核心内容应该是探究非西方大国和西方传统大国之间关系的问题。中国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不仅是基于自身发展现实和利益需要的一种战略诉求,同时也为大国该如何相处出具了药方。

二、中国大国关系历程

二战结束后,中国开始以大国姿态登上国际舞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处理大国关系为如下几个主线展开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战争政策进行坚决斗争,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安全,努力与各类国家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

1、1949至1959年

建国之初,面对来自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经济封锁,军事围堵,中国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1953年开始将工作中心转移至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外交指导方针。

2、1959至1969年

《国际歌》曲大动荡中苏矛盾激化,欧美矛盾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提出“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反苏同时反美。

3、1969至1978年

中苏两国关系完全破裂。

美国重新评估美中关系,调整对华政策。与其他西方大国纷纷建立外交关系和提升外交等级,双边关系良性发展。

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不仅对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维护中国国家安全,保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发展中国对外关系产生的积极效果,为后来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奠定一定基础。

4、1979至198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总体战略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与开放参与上。

《与台湾关系法》造成了中美隔阂,中苏关系出现新迹象,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中国与其他大国政治,经济,外交关系获得了长足发展。

邓小平作出了有基础性意义的国际战略调整,所谓“大调整”。主要内容就是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1989至2001年

随着冷战逐渐终结,中国大国关系面临严峻考验,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全面制裁。中国调整对外战略,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始于1993年的大国伙伴关系热成为中国大国关系发展的重要契机。中俄关系发展极大地缓解了中国的战略压力。中美关系经过摩擦后建立合作。

这一时期中国全面融入国际社会,适时调整与各大国关系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6、2001年至今

新世纪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及其他发展中大国关系进入良性发展时期,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依旧是中国外交的核心,中美关系出现突破中日关系困难重重,中欧关系起伏不定,这一阶段中国和美日欧等大国关系之所以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复,究其原因,恐怕跟上述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不适应有很大关系。

三、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

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概括主要是针对中美关系,这一主张同样适用于指导中国与其他大国关系。

大国关系的第一层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意味着大国之间既要避免美苏冷战那样的僵硬对抗,更要避免两次世界大战的悲剧。

第二层内涵是相互尊重,就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

第三层关系是合作共赢,就是大国之间要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多做贡献。

新型大国关系建立的可能性:

由于历史意识形态制度的差异及国家利益追求的冲突,随着中国的崛起,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警惕和不是估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自动消除。中国崛起是否能够不走西方国家崛起老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呢?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经济相互依赖,遏制了大国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各国都有和平发展的主观诉求,客观的经济联系抑制了冲突爆发的潜能,经济合作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流。

第二,问题解决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当前气候,能源,环境,恐怖主义的问题严重影响世界安全,加上全球联系的现实,上述问题,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解决。

第三,大国冲突的恐怖前景促使各大国放弃将武力作为问题解决的手段,重寻相处之道。

第四,国际制度的惯性会促进合作。然后各种国际制度纷纷建立起来,对于维持大国合作和国际关系的有效运转功不可没。各大国也遵循国际制度规范,加强合作。

第五,全球化促进人员流动,增加了个社会和文化的交流与了解。世界各地民间和非政府机构的交流日益加深,对各国政府实施有效影响,除从而促进相互信任与合作。

尽管我们对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充满信心,但新型大国关系的建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问题,就需要多方不懈的努力,同时也是对各国政府智慧的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